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标题: 韩启德院士:不应该提倡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 [打印本页]

作者: yinfuhua    时间: 2016-11-8 23:15     标题: 韩启德院士:不应该提倡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

韩启德院士:不应该提倡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
; V8 k, x- p8 R" R+ O来源:文汇教育 / 作者: / 2016-11-082 j# E! I$ v2 [+ r5 L
[attach]81331[/attach]
9 i# r. p" F/ A# m韩启德院士:不应该提倡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因为“懒癌”终身没有征兆没有麻烦,早发现反而会带来伤害。
8 S0 N9 U# R( w% n) b( t早发现、早治疗……我们一直以为这样就能长命百岁,但是,请你看一组数字——
  e# l. h& {6 d3 J* G' `2013年与1990年相比,癌症新发病例数增加81%,其中肺癌由26.2万到59.4万,增加1倍多;乳腺癌由9.8万到26.6万,增加近2倍;前列腺癌增到5倍。
* i& b# H, l* W& D' ^而且,早发现,早诊治之后,死亡率并没有下降,那么,癌症的早发现到底好么?6 U6 D- [& k# ?1 `- l+ R4 O! U% O& @
“越是技术发展,越需要懂得驾驭技术的方向,更要懂得刹车——如果这个方向不对的话。”今天举行的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以此作比,提出对肿瘤等慢性病防控技术进行全面反思与人文把控。
, Z  F( Q4 ~4 M5 Z0 C1 X4 f过去二三十年,新技术大量涌现,基因检测、CT、彩超等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早发现、早治疗”,但“双早”的实际效应及其诱发的新问题,正引起学界反思。3 ?9 @# X4 f7 G9 Z$ L. O' M6 M3 g
专家谈到,全国健康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健康工作从治疗转向预防这个源头,此时深入反思早筛技术对我国走上何种应对肿瘤等慢病防控的道路,尤为迫切。
% o+ ]0 t- l- t; n, J; \+ [“早发现、早诊治”立了大功?8 q+ b- G& h8 N5 K
眼下,一种普遍的想法认为,癌症治好了归功于“早发现、早诊治”;没治好,是因为发现晚了。
: _; G9 Y1 i* j+ g早发现的能耐真那么大?
" x/ G+ x% a) a* j* S7 M韩启德院士谈到,这些年,我国癌症发病率显著增高,2013年与1990年相比,癌症新发病例数增加81%,其中肺癌由26.2万到59.4万,增加1倍多,乳腺癌由9.8万到26.6万,增加近2倍,前列腺癌增到5倍。
# k8 \# R: G- i; B" I/ U) g5 c( w20多年,癌症增长那么多,可能的原因有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生肿瘤的机会相应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环境恶化等。
5 N: T# ~; R: B0 E韩启德则提出另一种可能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只是发现了更多没症状、在原有条件下不能发现的、进展很慢或不会增长的“早期癌症”“懒癌”?
% v: A' L  }; K; {# z+ k. G: F换言之,“双早”让我们“增加”了很多肿瘤病例,但其中不少是十分懒惰的肿瘤——你不发现它们,它们也不会有多大能耐,而发现它们,对恶行肿瘤的防控工作,成效甚微。% o4 @% n9 o& X- q7 }/ ]9 Z/ E
医生已经在临床上看到“懒癌”这种情况。+ @; D, \: p# U2 q  T. K; V' n4 s
国外有研究发现,在死于非甲状腺癌的病人里,2.5毫米厚的甲状腺组织切片检查发现,他们中有36%患有甲状腺癌,而如果切片厚度为0.5毫米或更薄,更多会在生前就检查出患有甲状腺癌。0 V" }9 m2 d* y
在死于非癌症的40-50岁女性乳腺组织切片检查中,发现40%的妇女患有乳腺癌。2 a" f# K  u$ u1 u
这些懒惰的癌症被称为“终身没有征兆、没有麻烦的癌症”。  J$ y- Z/ e8 R  W5 ~1 q' L. |4 I
全球不少研究小组还进一步拿出研究质疑“双早”的实际效力。1 i# r( Y+ ~" U* I% U1 Q
一份研究记录了1975年-2005年美国甲状腺癌、黑色素瘤、肾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患病情况,30年间,这5种癌症的患病人群都差不多增加了3倍,但死亡率几乎不变。5 {) n7 B- i, {9 _# T" L+ `0 J3 T
而在此期间,美国推行了大量“抗癌运动”与早期筛查项目。7 T  k% p: U0 N) i: ~
开展“早发现、早诊治”后,人群死亡率却没降低,欧美多国的研究都发现了类似令人气馁的结局。“双早”的拯救力引起专家的强烈反思。, z$ i5 M0 Z2 x
小心早期筛检技术的负面效应
0 A/ }+ z7 d; h0 _" X$ T8 L. Q“癌症筛查能使癌症病人获得较好的预后,这个假设是动人的,但走到今天,能不能早期及时获得确诊和治疗,即使能,所进行的筛查、诊治带来的风险、花费和获益如何进行评价,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杨秉辉教授说。
5 Q. R! M- L  v% t4 `$ g- R% h# _在韩启德看来,根据目前掌握的癌症知识,“早发现、早诊治有利于癌症病人”并不违反逻辑,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甚至已成为一种集体意识。从医生的角度看,漏诊要承担巨大责任,而过度诊断则减少了风险。这成为大家都愿意垂青“双早”的理由。
9 Y* j9 I1 t, M问题是,这些“明星”技术尚没发挥多大作用,却带来不少麻烦。* Q( `, S" x' x3 _- U
“我认为,首先不应该提倡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应该在高危人群中做。”韩启德谈到,要重视早期筛检技术的负面效应。
9 N* t5 b( J  e  g! ?8 X1993年-2011年,韩国大力推行甲状腺癌早期筛查,结果甲状腺癌病人增加15倍,成为发病最多的癌症。但这18年间,该国死于甲状腺癌人数却并没有变化。- y7 P) Q, \& p
并且,几乎所有诊断出来的病人,都做了放疗或切除术,其中约11%发生甲低症,2%手术引起声带麻痹。
% f) |, @- U& ?8 x2 U! c  o医学技术能拯救病人,也同样可能带来伤害。4 e  i' ]7 O5 t! e
医学人文学者杜治政说,早发现的手段就是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大面积人群筛查,即“大海捞针”的办法,对它的耗费与效益比有待商讨。, r9 ?6 T0 t: t' X4 G% g9 C
2008年和2009年,北京市政府投入2亿多对全市133万妇女癌症筛查,宫颈癌筛查75万例,确诊宫颈癌72例;筛查乳腺癌57万例,确诊乳腺癌241例;其他妇科肿瘤17例。0 q, d' h+ s/ f) E& R' J
“以此推算,对全国妇女进行两癌筛查,国家能否承担得起?” 杜治政谈到,除了耗费与效益评估,更难的是查出后怎么办——; N. m, H& O* l' C
如果进行早期干预,比如切除早期病灶或基因调控,但其中很大部分最后并不演变为重症的人等于“白挨刀”。
9 P  y/ v3 x2 v, a/ S" o9 J如果随访观察,长期多次CT等检查对人体会带来伤害。+ U7 d- Y2 M% z; D
更要命的是还有心理负担这个难题。' G/ j! }* C! `0 I
一些癌症会潜伏10年甚至20年,而早期筛查出来的人带着“癌症”的帽子,将背负难以预知的心理阴影,这也可能诱发机体病灶发展、变化。
3 G) s9 u( R8 Y: ]: c/ t5 M21世纪呼唤重新定义癌症+ H5 J, o& }* o" w. ]& X
鉴于现代科学手段能早期发现在乳房、前列腺、甲状腺、肺等器官上的变异,这种变异并不一定发展成为癌。
0 P! L# U/ y6 L0 O5 f8 e& A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顶尖工作组在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文,呼吁能有一个21世纪的癌症新定义。5 ]! D" j7 b9 s8 V0 P2 c( u
他们的出发点是:第一,消除人们心理和身体上的负担,第二,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 \0 e6 H+ y# J8 S1 ^. T在韩启德看来,对早期发现的“癌种”,不能采取“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人”的轻率举措。
7 D3 ?5 N4 F" K; a) ^0 ^“医学决策不能被数据绑架,医学诊治指南来自客观数据,是依从概率,但具体到患者个体,还需要综合多方面情况,由医生根据经验作出判断。这种判断极其复杂,不可能完全避免出错,而且需要在诊治过程中不断调整。”1 y, W8 y! i! G
面对“双早”现有的局限,着力推进相关研究必然是方向,不过有更多专家谈到,对肿瘤等慢性病本身的反思也需要普及。
& j) Z& t* w$ ]8 b) i比如,认识到医学的复杂性,认识到医学面对的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同一类肿瘤生在不同人身上,结局千差万别,在这点上,技术仅仅是医生的帮手。3 [1 l( [% @3 v2 t. [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谈到,“医生切忌距离分子越近,距离病人远了”,这样一来,实现了科学性,却忘了人文性。! r# S7 m3 I/ f( U+ m: q1 L
不管怎样,癌症防控技术如何进步,面对医疗圈里“五年拿下肿瘤”“十年攻克癌症”的狂言,加强癌症科普教育与健康素养不可遗忘。
$ w( y7 p/ o6 p4 @5 ~  C! a# ~8 \) C“这是与医学哲学更密切的话题,我们都要承认,衰老是癌症最重要的原因,衰老不可避免,因此癌症不可能消灭,随着老龄化进程,癌症病人增加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我们要坦然面对衰老、癌症与死亡。”韩启德说。
# M% z2 ?) J; Z: g  h$ m+ t/ W# R
作者: ccfc    时间: 2016-11-9 14:31

很有道理,健康人群做癌症筛查,存在较高的假阳性风险,只有对于像安吉丽娜-朱莉那样具有家族遗传的疾病,做有针对性的早期癌症筛查,才能起到很好地预防作用.
作者: fm001982    时间: 2016-11-9 15:53

恕我直言,简直XIACHEDAN,混淆视听,偷换概念。
  q5 k. k' c) P8 U# Z: G) q$ h首先,您需要了解中国的癌症发病率比发达国家的低,但患癌症的病人死亡率却是发达国家的号几倍。至于原因,参考全民医保。
8 u, C! j( f! \7 v% R1 k; ~* c其次,您怎么定义健康人群?有疾病没发现就算是健康吗?: m* j& ]' U1 N$ M
再次,癌症有很多种,鄙人了解得不多,但诸如宫颈癌,淋巴癌,乳腺癌等早期发现完全可以提高5年甚至是10年以上的存活率,即使全面筛查没必要,定向筛选也是有帮助的。
8 ]% ]' u* j$ H0 l# C% W5 W( k" t3 G另外,钱不够就不去争取,不去改革,反而成为顺其自然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是科学甚至医学工作者的悲哀,即使改变不了,但是态度应该是客观的。* F' @- Q1 n& X
最后,老年人患癌的风险高,但请您关注下中年人,青年人,甚至少年儿童,衰老只是癌症的一个因素,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请您去血液科看看换血多年的白血病儿童,患淋巴癌的中青年,貌似越来越多。- X; V4 |8 n! q# I3 N0 _: s! [
最近才听了流行病学的一个报告,所以面对该院士的言论不敢苟同。
作者: fm001982    时间: 2016-11-9 15:53

本帖最后由 fm001982 于 2016-11-9 15:54 编辑
/ t, o* H9 h- D- A- J* u8 v" F" ^) G& T7 W! {& i+ x
恕我直言,简直XIACHEDAN,混淆视听,偷换概念。3 ]- Z- G* a+ Z+ w5 T( B! @7 w+ `
首先,您需要了解中国的癌症发病率比发达国家的低,但患癌症的病人死亡率却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至于原因,参考全民医保。/ A. ^. V8 k" F4 a) g( y
其次,您怎么定义健康人群?有疾病没发现就算是健康吗?
. R& l: y# H4 Q8 [9 z) l1 K再次,癌症有很多种,鄙人了解得不多,但诸如宫颈癌,淋巴癌,乳腺癌等早期发现完全可以提高5年甚至是10年以上的存活率,即使全面筛查没必要,定向筛选也是有帮助的。" y0 a, j6 y! g) t
另外,钱不够就不去争取,不去改革,反而成为顺其自然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是科学甚至医学工作者的悲哀,即使改变不了,但是态度应该是客观的。8 S8 k2 ]* j; ~7 t* y' x
最后,老年人患癌的风险高,但请您关注下中年人,青年人,甚至少年儿童,衰老只是癌症的一个因素,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请您去血液科看看换血多年的白血病儿童,患淋巴癌的中青年,貌似越来越多。7 r% O0 R2 Z+ y5 H! n" E
最近才听了流行病学的一个报告,所以面对该院士的言论不敢苟同。
作者: face0117    时间: 2016-11-9 21:06

回复 fm001982 的帖子4 s! c2 p  E: t
3 T9 M6 X# g0 a- I0 i
我是很认同院士的观点。现在体检机构用的肿瘤筛查指标特异性不高,查出的阳性很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因素引起,反而加重心理负担,没病都变成有病的了。, {, ^: D5 R* Z8 B
对于生存率的问题,只想说一件事。我们知道肿瘤是很严重的疾病,患上了就意味着需要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甚至细胞治疗,这些都对身体有很大的摧残。如果只追求生存率,而对生存质量无视,这样的高指标还有意义吗?
2 J8 z; G$ T4 e6 E4 J还有如果你对卫生体系稍微有点了解的话就知道,不管是患者、医生、医疗机构、药企以及保险机构,或多或少存在道德风险。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事,都会去做,这样助推了医疗费用的增长,是效率低下的,也就是说这不是单单多争取些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作者: fm001982    时间: 2016-11-10 09:00

回复 face0117 的帖子3 X1 B: d" t# H% b

7 q0 ~1 M# C  b首先,要明白筛选的意义,是筛选早期肿瘤,关于早期肿瘤的治疗,你可以去了解下,治疗到底有多痛苦?或者多轻松?长期的存活率有多少?当然国内这方面没有相关部门支持,数据很少,请参照国外。
) b) K! t: `0 e9 r3 X, |1 \其次,早期肿瘤特异性指标确实不多,也不太灵敏,但是也有比较好的,退一万步说,即使只有50%的准确率,那么是不是提高了一半前期治疗的几率和存活的希望?再退一万步说,现在的技术部成熟,那么为什么早期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一直是热点?技术总在发展进步,某些肿瘤标志物的准确率已经比较高了。我们是不是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原地踏步。" K9 {% }/ q3 W7 W) |, ^
再者,医疗机构是谁主导的医疗机构,是为什么存在的?如果是盈利为目的(当然这是现实),那么以上所有的话都是废话。但如果是为患者服务,那么经济问题,有能承担的,最好,不能承担的,可以找社会或者其它办法,至少有知情权,至少有选择的权利。) f6 j: Y$ K% O, y
随便再说一点,你所谓的用药、道德风险又是谁在监督,谁在管理,又是谁该负责,跟肿瘤的的早期筛查治疗又是什么关系?请想清楚,想明白。
作者: face0117    时间: 2016-11-10 10:18

回复 fm001982 的帖子
7 e# k+ n' P/ F1 s6 O6 f* R( A6 }5 H* s/ {# D# ~" m
明白你说的筛选意义,但你可知道很多体检机构对这种筛选是怎么操作的吗?他们是几个样本混在一起检测,以获得较高利润(不要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亲眼看过)。你们追求准确率、治愈率、生存率等等,可是从患者自身角度考虑,只要出现不准确、没治愈、死亡,对他们来说都是百分之百的概率。事实上,如果医生加强自身人文素养,有些人的疾病或者肿瘤只需少量干预,从而保持带病生存状态。退一步讲,为什么不将预防措施提前到日常生活当中,不吸烟喝酒、低盐少钠、规律作息等?# S$ `+ v  _% I" z+ t, z
  S& i9 F* n% n  {" Y* w8 ~" M" ]
这里,我还是解释下什么是道德风险。以医保为例,假如全民免费医疗(像英国那样通过税收来实现),这样面对的肿瘤患者都需要新技术以期更好治愈疾病,而医生也有同样需求以促进患者健康。但是长此以往会导致医保费用入不敷出,加重未享受医保好处的人不满,引起公平性问题。另外,全民免费医疗还有促使一部分医生逆向激励,导致医生不愿多看病,降低效率。如果出现不公平和效率低下,又会有一部分将责任往政府推。事实上,医疗的问题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责任,然而很多参与者只知道指责他人不负责任,却忘记自己的责任也未承担起来。说这些并不是说这个跟肿瘤筛查有多大关系(因为我也不知道),而是针对“另外,钱不够就不去争取”。向谁争取,不就是国家嘛,但国家需要追求和谐状态,需要共赢。
作者: fm001982    时间: 2016-11-10 10:42

回复 face0117 的帖子1 u, r) }% H& g. v
6 [2 J' M$ w8 X& G1 L
不停的偷换概念。
: z/ p+ @( O5 {* u0 y3 u7 ]从筛选到治疗时从上而下的问题,这个需要明确。你所谓的某些机构问题,是该谁来解决,谁来负责,请搞清楚。筛选的目的不是预防,而是治疗,避免发展到中晚期。你所谓的生存质量,实际上与肿瘤早期筛查无关,任何医疗问题你都可以套上所谓的生存质量与预防。4 D7 _  g2 U2 a" `4 Q6 s( [5 C/ a
你既然要提生存质量,那我就针对肿瘤来提。如果诊断出早期肿瘤,请问您肿瘤的早期治疗的效果如何?比中期晚期?比长期的存活率?您了解肿瘤患者的治疗和生活么?好吧,您不讨论这点也无所谓。那我再请问你,在生命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承受,也可以放弃,但早期肿瘤治疗又多痛苦,您了解?花多少钱,您了解?如果连早期肿瘤都放弃治疗,请问下中晚期治疗还有必要和意义吗?医院是不是该停止中晚期肿瘤的治疗,因为生存质量?还有,我明确的告诉您,肿瘤如果在早期任其发展,不去治疗,中晚期的痛苦是您无法现象的痛苦,您去住院部看看,多少中晚期的患者是求着医生抽积液,求着打杜冷丁的。这是再追求所谓的质量?9 V( G, n# G  v
最后,医保问题,是该谁解决处理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不代表我们不了解,不清楚。困难是摆在眼前的,所以才有了之前说的有正对性的用成熟的技术方法筛选。如果总以此为理由,OK,继续原地踏步,是做技术和医疗的人该有的态度么?
作者: senqiao    时间: 2016-11-10 11:50

回复 face0117 的帖子. ^, b4 u% o; Y& ^$ D

4 w# ]5 W: u  E. X你说的有道理,赞同。
作者: senqiao    时间: 2016-11-10 11:58

回复 fm001982 的帖子
( ?/ I1 y, ~. d( ^* l3 b4 Z, z1 G
您应该看看社会上大量存在筛查项目,意义有多大。对于极少极少的人确实起到了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所以允许普遍性筛查就够了,不需要再提倡。另外,促使标记物研究成为热点的,不单是医疗需求,更是资本的逐利性推动的。
作者: fm001982    时间: 2016-11-10 12:32

我的回复还在审核中,不明白什么意思。8 v% t/ t: [0 `
但再阐明下讨论的议题。
# G" I8 f2 f. T7 w& [* L6 n1.能不能对早期肿瘤有效筛选?
) F; `3 |7 Y) e: q/ }2.筛选的患者能不能有效治疗?  ]6 e% j4 J, Q- G
3.治疗需要患者话多少费用?治疗对患者的身心是不是能承受?对治疗或放弃如何衡量?
0 f( h$ B! X5 K% V" p% F4.国家的承担能力?1 b# K: q6 l0 G; p
辐射的问题:
  G5 s! I" H/ o/ @1.如何定义肿瘤或癌症?
0 r0 k& t1 ~6 x  b$ g2.如何治疗肿瘤和癌症?* O6 v/ U$ s9 Q1 H1 A
3.如何面对肿瘤和癌症?
作者: fm001982    时间: 2016-11-10 12:39

临床上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看法和切入点,无所谓,自己可以去了解。
! B3 W" ~: O" L7 ~( ^* e0 i) ~假如,对某些肿瘤或癌症早期筛选和治疗有较好的效果,我们是不是应该向某些部门建议,即使目前做不到,但总有做到的一天。7 I6 q7 y9 i' R+ `% K
提不提是我们的问题,做不做或怎么做又是相关部门的问题。这个态度我是一直这么认为的。, V. \( `+ R$ V+ F+ ]6 J
患者的问题患者可以自己衡量,但如果没有知情权,没有匹配的治疗方案,这又真的是负责的做法吗?至少,据我了解大部分肿瘤患者是很坚强的,求生欲望也是很强的。
作者: 细胞海洋    时间: 2016-11-14 23:31

本帖最后由 细胞海洋 于 2016-11-14 23:31 编辑
8 O. Z+ z$ ~! F! s/ A) d3 A9 r
6 y4 c! d. H; n& H' q7 h8 A回复 fm001982 的帖子
8 J8 @  x' Z! X. ]" v
1 w4 H  k3 C8 W( D大概是哪段进入了审核?这个审核是自动进入的$ X$ U, G% T+ K2 o
1 `2 n# Z" u8 S0 b$ B
我在后台审核库没有发现文章,或者你联系我的微信 stemcell8cn
作者: fm001982    时间: 2016-11-15 08:19

回复 细胞海洋 的帖子* f, e9 }3 _- |3 ~2 Q$ `6 Y
3 t# x. t+ G. S( L5 _4 c
估计是涉及到了某些药物,有一次回帖也是类似情况。3 p* x6 l8 T' R+ Y0 S
以后我回帖尽量避免敏感药物和试剂,应该就不会送审了
作者: murong    时间: 2016-11-15 09:32

回复 face0117 的帖子9 C0 M; J1 {. `* D+ s
9 f2 T; w# D8 C' x
认同院士和你的观点。高科技发展是好事,但同时也会有一些较为负面的影响,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筛查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化,在国内,衣食住行,还有哪些是安全的?恰恰这些是很多人不重视的
作者: 细胞海洋    时间: 2016-11-15 13:42

回复 fm001982 的帖子( h  H, z2 [. k& k% Y
0 B( R" |8 C" u: T
好的
作者: face0117    时间: 2016-11-15 22:53

本帖最后由 face0117 于 2016-11-15 22:55 编辑 1 L. q) N; Q( x
1 V2 V2 T1 ]6 I. u
回复 fm001982 的帖子! T1 ?8 _7 E5 q8 E# S: ~% ^
/ Z% F8 q. v! P- _7 v# \
我想我们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认为某一肿瘤筛查就是好的,或者就是不好。肿瘤很复杂,但如果我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研究得很清楚,对于某些肿瘤在某种阶段可能就不需要干预。我也认同你说筛查是治疗的说法,但是不可否认,用大海捞针的方式进行肿瘤普查效率低下且不经济,更何况这种筛查的手段本身就有问题。退一步讲,筛查得出来的肿瘤,如果不进行干预是更好的结果,这未尝不是一种治疗。
作者: fm001982    时间: 2016-11-16 08:55

回复 face0117 的帖子: g9 _2 Q2 x, _; i
$ U& I4 S) K9 P* T- t
你还没搞懂。
8 u, ]- T* ~# u. Q2 o; f! M4 s筛选可以普选,也可以定向。最简单的例子,宫颈癌,你去了解下早期筛查的成本、准确率、治疗的效果。/ s# Z4 b# u2 s0 H9 n9 x8 m: V) v
筛选肯定是从最成熟有效的开始。  ]5 G7 W) D- H7 {' i9 c# _
有一说一,讲道理,空乏笼统的讨论毫无意义。
作者: face0117    时间: 2016-11-18 10:02

回复 fm001982 的帖子  D3 s. F: q4 O4 S7 W( t

# c/ Y: C, [8 }) J( w2 @+ `5 R9 ehttp://www.nejm.org/doi/full/10. ... ry=nejmyxqy#article
/ `* F8 s0 ~; n' n% T# O2 u' X# |+ _2 w( t6 o
推荐你看看这篇文章,然后呢,结束讨论。
作者: fm001982    时间: 2016-11-18 10:28

回复 face0117 的帖子1 Z7 r/ K% I8 N/ C

! ?. p# v& F. P, K4 ^1 ^. R针对美国的过度癌症筛查,以乳腺癌为例,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否认了癌症筛查?5 ^& w, p& ^( ^4 b/ s. d* i+ f
We must also improve communication regarding overdiagnosis at all levels, from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findings at a population level to education of patients before they undergo screening. Clinicians face time constraints and lack experience in communicating screening nuances. Better training may help. Building trust in science and medicine starts by taking ownership of all aspects of the screening cascade, including the collateral damage of our well-intentioned efforts.1 c* l+ G; G4 \- L
自己好好理解文章的结论,再想想本国的实际情况和以后的发展情况。
4 h5 e9 `4 x! i% R$ f! C顺便多说一句,多了解癌症的理论知识,多去临床科室看看,比读这些文献强。. u5 A5 _5 e2 `2 B- a3 v3 e
多说无益,结束讨论。
作者: dollar007    时间: 2016-11-18 10:56

我同意可以先做定向筛查:做那些了解相对透彻,各项指标相对明确的肿瘤筛查。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逐步拓展筛查范围。
作者: dollar007    时间: 2016-11-18 11:12

我们现在做的筛查,做的一些事情,如“精准治疗“,较多的考虑了“利益”、“钱”,这些东西原初目的是好的,结果被自私自利搞坏了。从“吃了过多的、不该吃的药”,演变成“做了过多,不该做的检测”,整个社会大面积缺失人文主义关怀。




欢迎光临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http://www.stemcell8.cn/)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