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标题: 扒一扒:中国学术界的两大悬案 [打印本页]

作者: yinfuhua    时间: 2016-12-1 23:34     标题: 扒一扒:中国学术界的两大悬案

本帖最后由 细胞海洋 于 2016-12-2 14:45 编辑 8 m7 ^! p5 k1 N7 Z" D

+ B5 \* V% e3 a扒一扒:中国学术界的两大悬案
  }. S! Q' Q+ x& @来源:生物360 / 作者: / 2016-11-300 o9 i; `" l  U9 x2 [
今年的中国学术界有一悬案持续了半年之久,那就是韩春雨事件,从5月至今,韩春雨是否设计到学术造假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实在是悬之又悬,这不禁让小编想起去年的张生家事件,这就不得扒一扒学术界的这两大悬案了。
, b. o+ v1 {& m9 G6 f
6 v* K2 {, u5 x7 G1.张生家事件
: a* @% V7 o, D* F. ]
5 R8 D. {+ q, b' }' g2015年9月14日,《科学通报》(英文版)发表了一篇关于动物磁感应受体蛋白方面的论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学术带头人(PI)张生家。
3 T* i  @  y* ?
4 B- C9 {- \9 i: \2 W9 u论文刊出,即在同行学术圈内引发争论。质疑方认为,张生家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谢灿存在事实上的合作关系,张生家论文中提及的磁蛋白基因正是由谢灿 实验室发现的,而谢灿等人的相关研究论文已投递《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并正在审稿过程中,因此张生家“提前”发表的论文有 “抢发”他人成果的嫌疑。清华北大于论文发表当晚联合要求《科学通报》撤稿。: _  |/ j/ e. o& j( q+ L

5 L( ~$ W& ^/ \. s8 [; Q. d6 M  n( b而就在此前的8月22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灿对外公开了一封《关于清华大学张生家与北京大学谢灿关于磁感应受体蛋白项目合作中违背学术道德行为的情况说明》,请求两校立即启动调查阻止张生家投稿。
+ F' p' }$ F. X8 `+ r0 k- h# E; D) M1 ]* c; p+ L
谢灿认为,张生家以合作的名义,拿走自己鉴定的基因、抗体,然后撕毁全部协议,抢发论文,违背了学术道德。
/ Q! E% O; w$ E, K$ ]0 Q  X: i2 T* Q# U
张生家则坚称,自己和谢灿的研究完全是两个领域,违背约定提前发文章属于“正当防卫”的无奈之举。) b6 p( F8 P" _) z% y! V
$ J1 c' H4 x4 C
10月15日,论文发表一个月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张生家作为“学术不端”分子的惨败而暂时告一段落。清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聘了张生家,但最终的详细调查结果却没有对大众公开。而张生家声称,最终的调查结果表明他并无过错。之后各方在媒体上又爆出了大量的资料,小编就不在此文中列举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虽然张已人走,但其“茶”还未凉,这个已经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学术不端”事件依然在学术界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疑问。各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堪称学术界的“罗生门”。
0 T) K) J/ |3 y- N, U* e9 P% S% O7 p: L
2.韩春雨事件
8 i4 c0 Q0 @( c" b  x% {  H4 ^6 v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团队关于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引发国内外、圈内外高度关注,他的研究成果也被称为是“诺贝尔奖级别”。# `- {2 D" ~( w! g% m7 ]
; l6 `* m$ f+ b* M; H. B
但在论文发表没多久后,国内外的多位科学家纷纷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结果,怀疑韩春雨有学术造假之嫌,韩春雨则多次回应,自己的实验没有问题,别人重复不了,细胞污染的可能最大,并称已有实验室重复出结果,但始终没有透露实验室的名字。
/ C9 I4 j5 J. g8 ^) J
/ O+ w3 q* Y1 d8 s% T* P, I, e/ X然而到目前为止,韩春雨依然无法自证清白,他称这期间实验室承受了太多的风波,实验材料被毁,无法快速的重复出自己的结果。, `# X* p& f) m+ x5 |  @9 g5 ]

& `4 [8 r4 j4 f. I1 Z, a这个在学术界纷扰半年的谜题,至今依然无法揭晓谜底。
! J8 ]6 M' \: u2 f
( a, |3 y4 P  b4 F$ Q# X! r3.两大悬案之异同) q* o9 n- q( l  {* d8 F) u" W

: p/ Z3 b+ g0 Q相同点:都涉及到学术不端。- b) Y" q2 ^* s

1 r$ e, E* {! T& Q$ e1 c不同点:
( a2 y& c9 U7 A' v2 P; \张生家的论文研究成果没有争议,是可行的,但是这个研究成果究竟应该给谁,却是一件无法定论的事情,双方各执一词,且都提供了对己方有利的大量“证据”。
7 G5 T& |$ g9 s$ L8 n3 {韩春雨的论文发表后,国内外的多名科学家均无法重复出,并且给出了详细的细节。韩春雨多次声称可以重复,却不愿公布细节。不管结果如何,至少韩春雨在5月份发表的论文是不完整的,真相究竟如何也只能留待日后了。
6 b3 Z$ ]1 m: d2 w9 e7 c. u1 z4.小编说; e3 ]; U8 t. s! ]. J# e
这两大悬案真相如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但学术界应该少一些学术不端事件,近年来我国学术不端事件愈演愈烈,在国际上已经丢尽了脸面,小编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严查力度,加大惩罚力度,而科学家们也应该严格自律,做科研,诚信为本,让学术不端事件不再在科研圈中出现。
4 o0 l$ [3 c- F0 {# T4 J
, J" e* h$ U0 \2 g( }" b: ?& h5 f" Y# N- L& l0 q
0 R6 t' E6 j/ N2 t$ o; X; z0 {

作者: dollar007    时间: 2016-12-2 16:20

整个社会风气使然,造假不仅仅存在于学术,各行各业都有:吃的掺假、穿的掺假、住的掺假,用的掺假;人的高度掺假、胸部掺假、臀部掺假、脸部掺假、皮肤掺假、年龄掺假;......就连我们发布的GDP也在掺假。你知道每天看到的微笑有几个是真的?你知道每天看到的眼泪有几个是真的?你知道每天得到的消息有多少是真的?不要生气,淡然的应对这一切,在别人眼里是自私冷漠,其实我们知道这叫沉着冷静。
作者: gscao    时间: 2016-12-2 18:49

这不是什么悬案,我估计这2人将被定在耻辱柱上。科研需要积累,中国科研需要更多的耐心,而不是处处弯道超车。
作者: mrstem    时间: 2016-12-5 19:53

时间自会告诉我们答案!科研本应源于兴趣,但如今的科研已成了饭碗。紧随一鸣惊人的科研成果的是让人瞠目结舌的名利收益!所以,既然展现出来的都可能带了伪装,那就唯有时间去拨开面纱、去伪存真。 那些主观刻意作假的人不管头上顶了多亮的光环,活着都是一种煎熬,因为真相终将大白,伟大与卑贱也将自有公论!
作者: senqiao    时间: 2016-12-14 11:31

回复 mrstem 的帖子1 n, ^8 n4 U$ s2 Z: r7 @, O

, E+ g1 m$ n1 i% @$ R- `   认同你的观点,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道德审查,更不能被动的等待。处理学术问题应有透明的“学术法庭”。“比如中科院就有着成熟的鉴定机制,可是,中科院在反学术腐败上的努力,却被过度神秘化了,没有让公众看见,而这样的内部鉴定,也总会遭遇其中是否存在猫腻的担忧。毕竟,没有公开何谈公正。
  ~* i/ v  R% S3 {* L    学术争议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术真伪之争,更是关系到学术求真的价值核心,以及学术与社会风气的互动。学术争议需要更为专业化的学术法庭来界定,但并不意味着公众和媒体就此成为无关的看客。而作为维系学术道德自净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学术争议面前不回避,不遮掩,尽快启动调查机制,公开调查全流程,才能让调查结果经得起阳光晾晒。这是让中国学术界重归尊严和公正的不二路径”。但从上述案例中各自高校的反应来看,中国学术前途依然渺茫!3 g7 ]' B' ?3 D& U) b$ K

作者: mrstem    时间: 2017-1-3 09:03

回复 senqiao 的帖子( m4 `9 N+ p: ^' Z4 u$ q2 t
9 ?. _- D& D4 g. h' R! _# u
说得好!不过操作起来就难了,因为没有哪个专家,哪个机构是真正让人信得过的,或者说人人能够认同接受的。更何况,大家往往来自大机构,大实验室没有做出来的东西,怎么会认为不入流的学者、愣头青做得出来!因此,批判性的调研很可能仅仅是为了拿到一个用来批判的结果,是为了批判而批判,所以,这件事当前而言还真就是悬案了。个人认为,最好还是当事人自证清白,亮出更完善的科研过程和结果来,这才是正路。到了现在这一步,叫别人去重复不仅人家已经没了动力,而且也浪费时间和资源,唯有自己沉下心来、深入下去,方为正途。不然,不清不楚、不明不白,自己一辈子都活在冷眼与煎熬中,昙花一现的美丽故事最终成了永恒的笑谈,前途与事业基本也就废了。




欢迎光临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http://www.stemcell8.cn/)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