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标题: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的前前后后----2 [打印本页]

作者: fellc    时间: 2008-12-27 14:05     标题: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的前前后后----2

体细胞的魔术?   
. g( m6 N" Y7 g! ?* h" V' q2 F
9 L& _: L+ e* H/ j; d. h用正常的体细胞重新培育成各种分化细胞   
* Y. ^% w4 S. a1 r5 V* ?9 P
* h' z8 _% _9 E6 L6 t: c8 z! A: f柯南  (三思网站) * {/ U. D( R6 H7 |4 h8 d

: }1 n/ B' v5 w1 @# v6 E8 j, f' ~7 w        你也许听说过这样的故事: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供体;或者像帕金森氏症、糖尿病这样的迄今为止尚无特效疗法的疾病,患者只能忍受长期的痛苦。如果能利用患者正常的体细胞培育出各种各样的分化细胞类型,然后重新植入患者体内——这样可以避免遭到患者免疫系统的排斥——那么这些让患者和医生都感到头疼的疾病就有可能被治好。
: s; G7 V) T1 R
! T# d/ V( S! g+ P# [, F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一种体细胞重新变成另一种?最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一个研究组把人类体细胞与兔去核卵母细胞进行融合,从中得到了胚胎干细胞,这一成果可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 p/ {  {5 W: C5 w! l8 P

3 v: A' `. d; C, f( Y/ U
1 a* s8 x  S+ {6 q( f/ v+ X# L4 x3 s
重新编程
% \2 E2 X- p4 z: U% ~1 `9 c0 \5 v. b
  “干细胞”是近年来频繁出现在科学界和大众媒体上的一个词,它是指那些有能力分化成各种特殊细胞类型的细胞。一般而言,尽管各种体细胞——比如肝细胞、神经细胞——最初都是由胚胎细胞发育而来,但是前者不具有再发育成其他类型体细胞的能力。 ( \" t+ m0 z! m' ]+ R
4 ^( U9 X: |2 u7 n/ y9 Y& a
  然而,如果能够消除这些体细胞的“记忆”,那么它们就有可能恢复到胚胎细胞的状态——科学家称之为把细胞“重编程”。把通过“重编程”得到的干细胞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就能得到各种分化细胞。人们通常把这种利用体细胞制造胚胎干细胞,分化后再移植回人体的技术称作“治疗性克隆”。 . X; m9 g! x2 f9 M, a
5 B; c. E9 R6 m* G/ U( d
  在这个月出版的《细胞研究》杂志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盛慧珍教授领导的研究组报告了他们通过融合人—兔细胞从而得到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成果。《细胞研究》是中科院下属的上海生命科学院主办的一份同行评议的双月刊杂志。 ( |, T1 e/ y1 U7 p+ E: L. A0 X

0 L% W& Q- `/ |* J( Y9 d, N! l& v  “假如‘治疗性克隆’这条路走通,它可以为胚胎干细胞应用于临床解决免疫排斥问题,”盛教授在给笔者的一份传真里解释说,“通过这条途径获得的胚胎干细胞应和病人的基因型是一致的。这样的干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将来用于临床,植回病人,会被病人的免疫系统识别为‘自我’细胞而不受排斥。因为这个特点,这种细胞有可能被广泛应用。”
# z7 o- O) l; ?1 @
( w6 L9 d, N' o# q  盛教授的研究组使用的体细胞来自一位5岁男孩和两位成年男性的包皮细胞,以及一位60岁女性的面部细胞。实验的另一半细胞则是新西兰兔的卵母细胞。他们把体细胞的细胞核放入去核的兔卵母细胞,让融合后的细胞发育到胚泡阶段,从而得到了胚胎干细胞。
7 [7 k2 [3 F0 r3 N
! e& I6 Y/ F, R5 D" F  此前,科学家只是在除人以外的其他物种中实现了这种“重编程”。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的时候,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细胞生物学家洛弗尔—巴吉说:“这是第一份令人信服的显示出人类(的体细胞)也能够重新编程的论文。”
4 v2 i8 u' E2 m/ W
: w3 |: U5 B) ]% B6 _0 u9 }, u) F- B  d2 e# T: V4 @

9 N+ R+ E: w5 N9 U# M% R3 V, R人与兔
1 \: p* T* j. b/ |& q
7 W' l: Y3 c+ n" C  选择不同物种的细胞进行融合,有它独特的优点。“采用非人类卵母细胞作为‘容器’材料的原因在于人类卵母细胞更难采集,”《科学》杂志负责生物学部分的高级编辑海因斯(Pamela  Hines)在一封电子邮件里告诉笔者,“人类的卵母细胞在数量上很少,并且采集它们需要对捐献者的医学干预。人类卵母细胞捐献还存在伦理上的选择:捐献者允许她的卵母细胞怎么样被使用?而来自诸如兔子这样动物的卵母细胞更容易获得,并且捐献者的伦理选择并不复杂。”
- d9 M) ~# e. P0 [, M- S! |# |% Z9 m0 p6 x
  然而,把不同物种的细胞融合在一起,也不可避免地会招致争议。一些过分简化的说法常常会把“治疗性克隆”变成“克隆”,然后就是“克隆人”,再加上人—兔的细胞融合,于是就有可能使一些人产生“半人半兔克隆人”的恐慌。 ' l4 e+ B; j4 v. K

. M0 P0 {% E9 H& |  在盛教授看来,这样的一种恐慌在科学上很难站住脚。“将人体细胞与核动物卵母细胞融合,这样形成的胚胎,其染色体全部是人的,“盛教授解释说,“去核动物卵母细胞主要是提供了一套因子,可以对人体细胞核进入重编程后,这套因子及卵母细胞携带的其他绝大多数蛋白和RNA在后面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都被降解了。因此,最后带入胚胎干细胞的主要卵母细胞成份只有线粒体DNA了。”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存在于细胞质之中。
& w- U* r9 y( w6 Z6 ]) K* n) E9 V8 H7 E; G* E8 c6 b
  “因为线粒体DNA并不编码与‘人’特征的任何蛋白质。因此在伦理上应不会有太大争议,”盛教授进一步解释道。 ' j6 ]# ^8 F. ]2 g6 ?

6 u0 o* |1 C0 f4 `7 ~  两年前,广东中山医科大学的陈系古教授曾宣布,他把人类皮肤细胞核移植到家兔卵母细胞中,并成功克隆出100多个人类胚胎。这一研究引起了社会上的争论。据文汇报报道,当时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的沈铭贤研究员“将这一消息称为是对生命伦理的‘突袭’”,  “正在起草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大纲》(建议稿),其中第14条明确写着‘反对人体-动物细胞融合术,禁止将人的体细胞与动物的卵细胞质结合的实验’”。 . d5 y* F$ S# c- f
3 e" L/ b# Q- ]  c
  但是这份建议稿并非铁板一块,后来得到上海市政府认可的大纲显然更加积极:它允许出于研究目的而进行的人体—动物细胞融合实验。盛教授介绍说:“整个基因组南方中心伦理管理委员会在制订干细胞研究伦理条例时将(前面所说的)这些因素已考虑进去了。我们的研究是在该管理条例的指定下进行的。”  文汇报的一篇报道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部顾问组组长陈仁彪教授对论文作了仔细审阅,认为未发现有违背现有伦理准则之处。 $ k/ M; o. |; {8 A
  o5 v& R7 x  m: Q2 P
& I: W2 Z. ~& {, j7 h$ R$ j
) S" o/ V6 P" Z' v6 j/ b. f% R. `
同行之间
) @7 u. F! r" E' _
" c& i0 f: J' r4 q3 G( a6 `/ Z% Y5 y* Y  尽管在伦理问题上面临的争议较小,盛教授的研究也并非一帆风顺。这项研究工作是从1999年开始的,研究工作一直对媒体保持了低调,最早的新闻报道大概来自去年3月6日的《华尔街日报》。不过,两年前关于这项研究的论文手稿就已经在科学界流传,直到这个月,论文才得以公开发表。“其实对我们的研究结果,国际上已‘怀疑’、‘争议’了两年,”盛教授告诉笔者。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的时候,盛教授承认,“并且可能还需更长的时间才能让人们接受这项工作。但是科学界有权利质疑这项工作的细节,我们也有责任回答他们。”
$ H8 I7 c/ z. ~+ K/ d6 f
: O3 P* Y" ?+ `4 d- K5 P$ u* H  麻省理工学院怀特黑德研究所的生物学家戴利(George  Daley)认为,“如果这篇论文能够被其他人重复,那么它是吸引人并且有价值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其他科学家重复验证盛教授的成果。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ACT)的兰扎(Robert  Lanza)博士在接受合众国际社采访时认为,这项研究“听上去似乎太好了,而不像真的。”兰扎所在的ACT公司曾经尝试用类似的方法取得灵长类动物的干细胞,但是都没有成功。 ! Y6 }4 J' W4 {6 A$ ?4 z8 p2 _
+ `2 y5 P, L# V0 D
  海因斯认为,盛教授的这项工作(为生物学)“带来了好几项挑战:人与其他动物的杂交细胞有什么治疗用途?我们能从(融合后的细胞的)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作用中知道什么?这些杂交细胞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细胞核与线粒体的相互作用吗?”
0 |, x( U$ D  s, Z
  k, K1 v2 j) S: I9 U  哈佛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麦尔登(Doug  Melton)在接受《自然》采访的时候表示,他相信实验产生的干细胞确实有能力分化出各种细胞,但是他对细胞的稳定性尚存疑问:“细胞能在培养皿里生长多长时间,还不太清楚。”不过,他对论文终于能够公开发表感到高兴,认为“这将鼓励其他人去尝试”。 - Z7 ?9 N' A2 f- ?! u( C8 L$ W
* c" b8 ^+ C  ~
  “关于人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的分析尚未达到国际规定的全部指标,因此有怀疑和保留是非常自然的,”当被问及她对其他科学家的评论有何感想的时候,盛教授回答说,“但科学是基于事实的。这项研究的意义不在于现在人们怎么想和怎么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拿出实验依据来,人们自然会接受和承认的。” ! P7 b+ ~( a: @. U! j* J" N+ R( k

3 a7 D+ x5 z( a; y1 |  笔者未能取得更多专家对盛教授的成果的评论,但是从接触到的信息来看,其他科学家的态度比较谨慎。“这些实验结果被科学界的其他人重复验证,这十分重要”,  海因斯说,“当结果被其他人重复出来并且尝试改变一些实验参数,我们就能够更好的理解通过这样一种杂交到底产生了什么种类的细胞。”   
8 Q0 L6 K. m1 p8 a3 O: ]9 l% W1 B" F% l4 N
8 W1 q$ ?8 \1 |6 I% G
2 V) Z& Z4 H2 f. T8 H# D
人物介绍:
3 t7 R/ q4 I( a9 n6 J- J0 a8 B1 t3 J' ~  }! R! \% q
        盛慧珍,女,1953年6月出生,研究员。1982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2000年在美国NIH儿童健康与人类发育研究所(NICHD)从事研究:运用小鼠胚胎干细胞和同源基因重组技术研究哺乳类发育的分子调控。历任visiting  fellow,  visiting  associate  ,senior  staff  fellow  ,staff  scientist等职。盛慧珍博士所在的美国NIH实验室在器官生成的基因调控,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她在NIH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运用小鼠干细胞克隆技术和同类基因重组技术,研究发育调控基因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期间攻克了一系列难题。研究结果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细胞”(Cell),“发育”(Development)等第一流科学杂志上发表。从1987年至今共发表论文19篇,其中18篇被引证581次。1997年因此而获得NIH  merit  award。2000年回国后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干细胞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中科院“百人计划”组长。 ' h4 D7 w9 X; J4 u
& z) Y' N, }( n) h& S. W
主要研究方向为:干细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干细胞发育全能性的分子基础。1998年英国科学家Wilmut利用微操作技术将成年绵羊乳腺细胞的核转入去核卵细胞,成功地克隆了多利羊。该实验表明,将体细胞核转入去核卵细胞,可使已分化的体细胞核重新启动,成为未分化的具有发育全能性的早期胚胎。这个实验提供了一种具有重大应用潜能的可能性——治疗性克隆。即利用核转移技术将病人自身体细胞核转入去核卵母细胞,并使重组的胚胎发育至囊胚.然后将囊胚打散,建立胚胎干细胞,再将此干细胞诱导成病人所需的细胞或组织类型,供病人移植用。
3 U0 g: |3 \" @# |9 ~
9 H2 B5 x% i* V- z治疗性克隆方案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供核细胞来自病人自身,而核DNA将编码子代细胞的绝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因此除了由线粒体编码的极少数蛋白质分子外,子代细胞的主要组织配型分子和绝大多数次要配型分子将与病人自身配型分子吻合,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中免疫排斥问题。2)利用体外培养系统使单细胞胚胎发育成囊胚,并由此建立胚胎干细胞系。由于胚胎干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可在体外大量增殖而不改变其发育的全能性。这就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足够的干细胞来源。从根本上解决现今组织器官移植中的供体来源不足的问题。3)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在适当的条件下可被诱导为人体的任何一种细胞类型,不管病人需要的是何种细胞,是肌肉,是神经,还是造血细胞等等,都可从胚胎干细胞诱导获得。因此有了胚胎干细胞,就有了其它一切细胞的前体。
, b7 H  _6 P' N
/ z& n0 ~; |& ?) _% E) H+ N由于胚胎干细胞具发育的全能性这一特性,使它在新兴生物医学中占极关键的位置。再加上用核移植技术克服了免疫排斥和供体来源不足二大瓶颈问题后,胚胎干细胞正在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医疗手段。胚胎干细胞向各种定向细胞系的发育将给许多长期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带来希望。将来糖尿病,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脊髓损伤,白血病等都可以用干细胞疗法做再生性治疗。正如美国卫生部给国会的报告中所说:“几乎没有一个医学的分支会不受其影响。” $ n" ]  z( d, E9 z
5 ~+ x! \/ R7 ~$ Y
治疗性克隆的实施依赖于三大技术:核移植、胚胎干细胞建系和胚胎干细胞向各定向干细胞的分化。这三个成份组成的技术平台,除了全面带动医学外,还  将带动药学和畜牧业,构成新兴生物产业的基础。如英美等国已利用克隆方法速繁转基因等珍贵动物,用以生物制药。此外,核转移和干细胞技术也将为基础学科提出大量新的观察和新的概念。例如干细胞全能性的分子基础是什么?体细胞核重新编程的机理是什么?各种定向干细胞的分化途经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涉及到生命科学中最基础,最本质的现象。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会引起理论上重大突破。
, T* T8 @0 S, `. k3 @( A* H2 B: d9 i/ O9 H4 i! S/ v: k
鉴于这些技术的重大战略意义,各国政府都在努力从资金、立法、舆论各方面着手,为发展干细胞技术扫平道路。英国政府在不久前已表示支持“治疗性克隆”的实施,紧接着,美国政府又表态支持人类干细胞建系和分化的研究。尽管美国政府(NIH)的大量投资还未到位,许多私人投资的生物公司已纷纷成立,利用华尔街股市大量集资,全面投入了干细胞技术的开发。中国国内在短短的一年多中也出现了众多的干细胞研究小组,形成全国竞争的局面。湖南医学院做了人类核移植胚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已在数年前做了小鼠胚胎干细胞向成血干细胞的诱导。还有许多单位正在做神经等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从历史而言,上海地区干细胞研究上是落后的,既没有可供研究用的IVF中心,也没有广州那样一支已有五、六年历史的干细胞研究队伍。幸运的是上海市科委在去年投资建立了上海市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近期内比其它地区抢先一年左右。我们必须利用这一点微弱的优势,尽快弥补自已的弱点,在上海地区建成干细胞研究基地。 & ]- a* h' i( A( q
" F8 Y0 c2 R* \+ m) K- T5 A, d

# x  `/ }" Y9 o# Q% y/ z# S* Q3 x
. a) Y% \& ]  ?5 J1 k' f3 W两年前的一篇报道: 5 \& i9 ~# N) [2 Q8 d  ?
, O  `! V- h! p  y
生命科学研究惊闻重大突破:融合人畜细胞 ' T. s8 `( r  _
- g% _5 ~8 K- y  w
于小航(南方周末记者) $ F/ V- |7 o8 p

/ l4 z4 X* \. f5 u6 u2 }: ^  一个是人的皮肤细胞,一个是兔子的卵母细胞,两者都是最容易取得的材料,所做的也是最基础的研究,怎么会炒作成“国际最前沿的重大突破”呢? 
3 u; x* V* O+ U; Z0 B/ F1 i
2 \! A9 q8 F0 h  为了绕过一个伦理问题,却引发了更复杂更深刻的争端,这恐怕是陈系古教授始料不及的。 ) ^/ Y, C4 R5 z8 g6 _

1 @3 l9 s7 q0 W% |4 N) _; D  受访专家异口同声表示,利用人畜细胞融合克隆出的器官,绝对不能用于人体外科移植中。 . ~; I9 h* u; I$ b

4 K. X4 N5 s. c" o  夜已深,一位科学家仍醉心于“制造人”的实验,然而最终造出来的是一个恐怖的怪物……好莱坞1931年拍摄的这部名为《弗兰肯斯坦》的影片,使这一角色深入西方观众人心。 ; b; [" J; {1 M2 m* A6 G
* F; Q* y' G( |. s
  这部好莱坞早期制作的科幻兼恐怖电影,是根据英国作家玛丽·雪莱1818年出版的一部同名科幻小说改编。小说中,瑞典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发现了生命的奥秘,他决定制造一个人,结果却造出一个神出鬼没的恐怖怪兽,最后就连弗兰肯斯坦本人也无法控制它,在一场追逐战中双方同归于尽。
/ ~' p7 f) V# e. ?7 j% |
& D' }5 D) G' x* K5 Z0 M" L  180多年过去了,现在“弗兰克斯坦”一词却被用来抨击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一些科学家。2000年10月,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两家生物公司把人体细胞和猪细胞融合在一起,并向欧洲专利局申请专利。此举遭到了环保人士的强烈反对,他们指责这些科学家是“弗兰肯斯坦式的科学家”,所造出的是令人恐惧的“半人半猪怪物”。 # F6 D7 t& A2 L. A( {: T2 Q/ r
! P: b8 J/ d$ @2 E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在1998年对先进细胞技术公司(ACT)将人和牛的细胞融合表示极大的关注,他曾致函美国国家生命伦理委员会,对实验感到“深深的困扰”。
& H8 H* U; A1 s0 x& a% \0 Z7 I% ^1 g2 \0 `$ Q8 @  A
  如今,这种“困扰”也来到了中国。 0 p# S$ f/ A! m& q
( a3 h2 O& `% }/ K: A; u

* c$ {7 V* U; [8 V" p9 ^. e: z
% z7 B+ |+ @4 `6 v, k9 S. H干细胞研究惊闻“重大突破”
- F4 C, N/ P7 _% j  d/ U! I! U+ d" K* ?
7 W( i2 @) `5 i7 ?& K: M3 j  9月6日,广州某报率先报道,中山医科大学陈系古教授等今年1月以来先后使用“核移植”技术将人类皮肤细胞核移植到家兔卵母细胞中,经过2000多次实验,成功克隆出100多个人类胚胎,其中部分发育到“桑椹胚”阶段。
. I& f  N6 s0 D) O6 B& e$ y, o& `" v, q* X  J) H
  就在一些媒体评说“中山医科大学走在国际治疗性克隆领域最前沿”之际,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法律和社会研究部4位专家站了出来,对这一成果表示质疑。9月9日,4位专家致电《文汇报》,认为应考虑“人兔细胞‘融合’会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无法预料的后果?是否符合生命伦理学原则?”随后,《专家质疑人畜细胞“融合” 认为有悖伦理原则》一文被许多网站转载。一位网友认为这种“半人半兔的妖怪”太可怕了。
7 F8 `+ c3 l) o, ~5 X1 J" c6 n: y' l  x5 k
  四专家之一、遗传学家陈仁彪教授说:“当时,我们一看到报纸上对中山医科大学的报道,就想到肯定会引起社会上的猜想和各种伦理问题。所以要出来讲话。” 4 h( T: g4 p+ L* @# i5 g: h! E5 I  S! R
$ l. V# P' g1 O/ M1 J0 q
  据介绍,中山医科大学的这项成果使用了异体核移植技术。核移植是实现克隆的关键,即将赠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植入到已经剥去了遗传物质的受体卵细胞中。核移植技术可以重新为细胞核编程,使其像受精卵一样分裂,把细胞核的“时钟”拨回到生命的“零点”。中山医科大学把一个7岁小男孩丢弃包皮的细胞作供体、家兔去核卵母细胞作受体,克隆出100多个胚胎,进而可以获取具有全能分化潜能的人类胚胎干细胞。 5 v$ @8 h5 }% L8 o! K
7 [8 A! ]5 S- r2 w0 }! }2 i1 b" u+ e

; D. r/ h. m# g* `! |7 f/ g; a& }/ U6 _" j
绕过一个障碍,引发更复杂争端
' E" C2 c2 d; m7 W
  Z" q0 A9 L+ H9 v, }$ w  _  人兔融合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陈仁彪进一步解释说,人兔细胞融合形成的胚胎,其绝大部分遗传物质在细胞核里,来自那个小男孩。但仍有极少量的遗传物质来自于家兔,因为每个细胞质中都有少许线粒体,其中含有的DNA将参与整个细胞的新陈代谢。这个细胞也就不可避免地变成了人兔细胞的混合体。“人畜物种的混淆,完全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
2 n# o8 N+ d2 k) o2 ^- m. U! F8 y% j
  除了伦理问题,也有可能带来现实的灾难。陈仁彪指出,“有一些病就是由线粒体引起的。人兔细胞融合有可能使目前未知的兔子疾病传染给人类”。
" m" s5 F+ e0 h6 |& r/ o
; j+ W' H0 R' d; z' y8 t! ]4 w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所长裴雪涛教授也证实了这种说法。他认为由于不能排除细胞质内的线粒体,所以人和动物之间病原体可能会发生种间跳跃,成为逆转录病毒的一个融合点,导致病原性改变的重组病毒的产生,像艾滋病一样蔓延。
* M7 w& T: ?* x: p8 Q
9 V. k6 H3 I" x' E" z$ t  主持这项实验的陈系古教授表示,这一成果的意义在于绕过精卵结合的生命初始阶段,用一块皮肤克隆出人的胚胎,避开了“用有生命的受精卵进行研究等于扼杀生命”的争议。
5 e6 l9 j+ R: e# ~" a9 A3 k( E/ w
1 `5 p; Q2 u9 S- Q, _  对此,陈仁彪指出:“绕过了一个伦理问题,引发的争端更复杂更深刻”,“这恐怕是陈系古教授当初没有想到的”。 $ y- v2 t$ N; j8 k

; ~, |; [; b5 j8 \' n8 o# C/ W1 y% L0 @' i4 d
# t2 H9 e% n5 D( a  o
人畜细胞融合在国外也很敏感
( f9 T! @! B; b
- i3 w& _$ q' @) m$ f. [4 ~# B$ j; B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表示:“人畜细胞融合在国外也是个很敏感的问题。”这位科学家介绍说,人和动物细胞融合的实验,美国1998年就已经报道了,“当时,我所在的公司和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就在一座楼的同一层面,对情况很清楚”。
) ~1 }( c! \7 D" L3 K. ?8 [. o% O& N$ E2 @% i- }
  1998年11月,美国的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该公司通过把人体细胞与母牛卵子融合,使人体细胞回到了具有发育全能性的状态。据称,这种细胞可以发育为其他任何类型的细胞。
1 p7 x; I# X" O0 w4 R- h5 p$ P
        这位科学家说:“研究结果出来后,每天都有很多人和组织到公司抗议,声势搞得很大,甚至克林顿总统也公开反对。当初,这家公司想试探一下公众舆论的反应,所以没有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而是先在《纽约时报》上捅出去。结果反对的呼声那么高,以后就不再做这方面的实验了。现在,他们的异体核移植技术顶多做到灵长类动物,做到猴子,已经不可能再往下做人和动物的细胞融合实验了。” 9 A* u1 W3 `8 Q% @, B

; A4 U8 U; O+ {! W9 K: o        “在美国,政府不资助这方面的研究。NIH(美国国立卫生院)今年年初宣布,不资助任何人和动物嵌合体的研究项目,包括人畜细胞混合。”这位在美国长期从事干细胞研究的华人科学家说。 , A8 S& k0 d% V6 M; ^5 ?* I

& |3 n) l2 S2 G+ @
) T3 K, E& o# L! Y, ?/ y
) r6 i% D( H9 u; b+ W) f/ ^面对严厉指控,陈系古陈述理由
' p' g. p9 c* l# ]0 S" Z: k) p( ?' \2 n6 T3 q  ~. w/ g8 K( d
  面对各方关注,陈系古教授最近几天忙得不可开交,“连日常生活都被打乱了”,但他觉得“有争论很好”。 9 K& G0 b  _7 @! P$ X8 g

! P  W4 P2 J$ F2 k  对于伦理上的严厉指控,陈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他告诉记者,在免疫学里有一种杂交瘤技术,把人的淋巴细胞和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得到抗体。这样的人鼠、人兔细胞融合是经常的事,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也没有人指责有违伦理。
  p: ?. ^& Z. c/ d  b* e
/ y+ [* v# W& |/ X( W0 ?4 p  但他的辩解并没有得到其他专家的认同。他们认为,把杂交瘤技术和人畜细胞融合相比较是不恰当的。“‘杂交瘤'是体细胞的融合,得到的是普通细胞,不牵扯具有高度分化功能的干细胞问题,当然也不会带来伦理之争。” ( |. b0 [" z0 E& f

' M. ~- ]& _+ L9 }  陈系古还介绍说,他们已经在用荧光免疫杂交法来确认那100多个胚胎与供体男孩的DNA相合度,是否与理论上得到的99·999%相一致。如一致,那么用兔子的卵即可达到目的,没有必要从人体取卵,引发伦理问题,而且也可解决器官排斥问题——用它们克隆的器官不会被男孩儿排斥。 * t# O& a& m+ ~3 U  h& Y0 P
, _+ ], S2 @9 r# h
  对于备受关注的“跳跃”传染,陈系古认为还需继续研究。他说,他们在做实验时,已经考虑到了“病毒”的问题。目前这些担心还属于“科学上的推断”。
+ }- v8 y, l& N. W" e
2 X  G! N0 H8 S1 e  陈系古说,伦理法律应随科技发展而发展,不应成为科技发展的羁绊。判断一个法律或者伦理标准是否合理,是要看对人类有没有好处。曾做过4年外科医生的陈教授表示了解病人的心理。他相信,一个心脏坏死的病人取一点皮肤能换回一个完好的心脏,病人绝不会指责医生将他的皮肤细胞移入兔子的卵母细胞内。
5 ?( o& g* g. f0 t# h' j% e9 Q0 d" v8 q
0 C4 j  c2 i& N, N+ _7 S" w0 r
6 n: _3 K  k. s; [( \3 l6 R
克隆器官绝对不能应用于人体
( U6 p- v1 U; o0 o) X6 r9 J" p1 i, w  f' V# F  a
  1998年1月19日,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们利用牛的卵子做孵化器,成功地克隆出包括灵长动物在内的5个不同物种。这项异体核移植实验表明,所有哺乳动物的卵子细胞质内负责基因程序编制的分子机制可能是相似的。这就表明了一种可能性,即某个物种的卵子可以普遍用作克隆任何哺乳动物成熟细胞的孵化器。 ) V1 }9 t) e# F& z# h7 M
' p' j1 U1 z- {% \. D+ @% i: d" b
  北大生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系主任丁明孝教授介绍说,在国外,异体核移植技术主要应用于克隆濒危动物。去年10月,先进细胞技术公司(也就是做过人牛混合细胞的那家公司),从一头死后不久的印度野牛身上提取皮肤细胞,然后从被宰杀的普通奶牛体内取出卵子,再把卵子中含有母牛基因的细胞核去除,把印度野牛带有DNA的完整细胞核植入卵子内,然后将其植入带孕母牛体中。由于野生印度野牛的数量已经下降到了约3·6万头,科学家们满怀希望地给克隆印度野牛起名为“诺亚”,希望能用这种技术像“诺亚方舟”一样拯救地球上的濒危动物。 . m" C9 w) W$ i7 ~2 o- Z

( J8 n0 b  \4 s/ S" g  在国内,人兔细胞融合的实验结果又将应用于何处?陈系古明确表示,虽然现在把这些从皮肤克隆出来的胚胎接种到人体子宫里,完全有可能生出许多个与男孩长得一模一样的“克隆人”来,但是他绝对不会做任何克隆人的尝试。这批人类胚胎的研究价值在于治疗性克隆——克隆出人体器官用于外科移植。
+ H- e5 g  B1 f2 N2 m
9 X8 Y) ^* w0 W3 d  {2 {  采访中,很多科学家表示,国内研究干细胞的圈子很小,他们不愿过多评论这件事。但对于陈系古提出的“治疗性克隆”目的,几乎所有被采访的科学家都异口同声地认为“绝对不能应用于人体”。 5 k( S/ W$ o; `
& f& d. T' x" c
  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华人科学家说,动物的细胞质重新编程细胞核,有可能出现错误。异体核移植中,一种动物的细胞核与另一种动物的卵子在开始时或许可以成功地结合,但是由这种实验得到的胚胎,可能会在许多地方出现基因错配。重新编程后的细胞DNA甲基化与原先细胞的甲基化不同,并不能够完全重演细胞的发育过程,由此分化出来的干细胞当然也存在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怎能贸然应用于人体”?
. X' S, q# P; K3 M; M$ E4 Y. i
; M% R* F+ p" g+ l6 w# A  在克隆器官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的裴雪涛教授认为,利用人畜混合细胞探索机制、探索条件是可以的,但如果要应用于人,还是应该选择用人的卵细胞,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 a' r& N7 G; p( `2 \! `) D" w9 z
3 c* O: \+ K$ @& U" N7 `) L  Y
; B5 Q0 |5 z& ^# ?+ T

% ~6 [& M& c! D3 g$ J9 B6 m  N" C9 Y能否用于基础研究,两派各执一词
4 C" b# j5 g) N& O: }! ^6 J& t3 q; |
% R1 X8 z/ D/ X  如果远离人体,人畜细胞融合技术能否应用于基础研究?采访中,专家学者们的看法基本上分为两派。赞成的一方认为,动物的卵母细胞较之人的卵母细胞,的确获取更加方便容易,严格界定下的基础研究无可厚非,不应把路堵死;持反对意见的专家们也旗帜鲜明,既然无法回到人体,基础研究也就没什么意义,况且国际上对这种做法普遍持反对态度。
  Q/ [+ u9 a7 J
6 a) e+ @) O+ u/ [  虽然陈仁彪是首先质疑人畜细胞融合的专家之一,但他认为媒体未能全面反映出他的意思。“我并不是说要全面禁止,我反对的是把异体核移植技术制造的胚胎用于治疗性克隆,应用于人体。但是对于在严格界定下的纯粹基础研究,如研究基因的表达、衰老、癌肿等,应该是允许的。” % I$ z1 p- q1 x! y; v$ G% Z
8 q9 r! ?8 J8 n: L$ r' }+ t0 h
  陈教授所说的“严格界定”主要指三条:一是人畜融合的细胞不能应用于人;二是人畜融合的细胞绝对不能进入人和动物的子宫;三是要尊重国际上的规则,早期胚胎如果发育超过14天就必须毁掉。
; I, u7 E+ k# c1 u( L6 B4 m3 @5 C: _: W1 _
陈仁彪还说,“其实中山医科大学的研究还属于基础研究的范畴,应用于临床还有相当长的时间”,“他们给自己戴了顶‘治疗性克隆’的帽子,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
1 S; j& m* {4 F1 u& i$ I) D/ k
1 s$ g" Y8 @8 B0 p0 _# X  陈系古也承认,目前从事的还是很基础的研究,“治疗性克隆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和动力。这次的成果是我们在治疗性克隆领域的一个突破,路还长”。
" O& ~# J* z' u0 t) g
2 ~! L. ^7 K: M+ o  裴雪涛教授认为,就是这顶“治疗性克隆”的帽子引发争论不休。作为一种研究技术,与核移植技术相比,“用动物卵母细胞做生物启动器”是另外一种思路。如果只做基础研究,仅仅作为“没有办法的办法”,“我认为无可厚非”。但他也同时强调,科学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基础研究也要有严格的规范。 * q) M' h' E  H4 {' t' p

, W( e+ H- [; `+ n3 g( r  首次采访陈仁彪教授两天后,陈教授又向记者透露,人类基因组国际组织(HUGO)下属的伦理委员会曾在1999年发表了关于克隆的声明,声明把克隆研究分为三类,即生殖性克隆、治疗性克隆和基础研究。HUGO明确表示,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可以在人的细胞上进行,也可以在动物的细胞上进行,对于两种基础研究,都可以支持。   r7 U3 U) f  [8 ?# i
1 d. N, t7 M% V' q0 _+ G. u+ [
  据上海媒体报道,南方基因中心伦理委员会起草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大纲》(建议稿),第14条明确规定“反对人体—动物细胞融合术,禁止将人的体细胞与动物的卵细胞质结合的实验”。陈仁彪说:“这是个草稿,正式出台还要经过多次修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人体—动物细胞融合术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支持基础研究的。”实际上,中山医科大学并不是国内进行这方面研究的第一家,陈仁彪说:“国内有些科学家搞的基础研究已经很深入,而且也很规范。”
. w% {9 u( ]/ `* p/ q$ G. k8 E: ^, q9 W# f0 }' A( G6 Y
4 f% _  u( J: Q% l4 |, C" w

" q+ y  Q. ?& h6 d- ~4 m  r0 e+ n人卵难以获取,就可以忽视伦理? 7 Z$ j6 b" Y: @9 [  D

% P% [; z* G( I! P  李本富教授是伦理学家,同时也是北大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多年的职业生涯使他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作为基础研究,起码我个人认为应支持。人的卵细胞很有限,这种研究是条捷径。”他认为,“开始做实验的时候需要很多的卵细胞来练手,用动物替代品就方便得多。”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李教授说,获取人的卵子原来要通过腹腔,现在经过阴道,是有一定痛苦的。在国外有自愿捐助者,但在国内非常少。
/ @  r; _) o, L. V; D* D- R+ r5 o; |: t, p
  李本富认为:“伦理学不是为了阻碍科学的发展,而是为了促使其更加健康成长。所以,对于人的成体细胞和动物生殖细胞结合的基础克隆研究,这条路子不能一下子就卡死。” * I- n- B9 k. L! u! i, w

! s/ Q' w# Q0 G: v& |" ~5 `' U  然而,很多专家却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7 R1 T7 L8 w% ]  R3 I! x& \0 J# D7 b* x( m5 W8 k
  著名伦理学家邱仁宗教授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声明中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关于人和动物的嵌合体研究。人畜混合细胞也是一种嵌合体。美国、欧洲对这种研究都坚决反对。”邱教授以肯定的口吻说,“既然无法再应用于人,搞这方面的基础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是很早期的研究,只为摸索机制,老鼠和兔子、猴子和兔子也可以,不需要人和动物混合”,况且这种研究会在国际上引发强烈的争论。所以应该全面禁止。
; y* _  ^$ U0 K6 `( q& [) f' k- \; g" R- {0 F) e1 r
  邱仁宗也承认,目前在国内,专家们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大多数专家还是觉得不要再做了。“中国科学家应该有伦理观念。” # N4 L' T. a3 i* U

$ n, o# y: K8 O, P$ C那位华人科学家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说:“即使是做基础研究,也没有必要使用动物的卵母细胞。做这种敏感的科学研究,应该首先有一个包括政府行为和公众反响的严肃讨论,先立法,然后再做。一个科学家并不是能做什么、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 \& L- i' W( e9 ^, ~7 Y. m0 d" i8 D  l) h* X; l
  不仅如此,这位科学家还介绍说,用卵母细胞启动重新编程并不是惟一的途径。目前国际性的前沿课题是研究重新编程的机制。了解了机制,不需要卵母细胞也能克隆出胚胎,那时才会摆脱伦理问题的困扰。显然,陈系古教授的做法只盯住了一条路,而且走这条路的意义也不大。
6 I7 C  _# ^2 ?0 \  ^  n8 b8 e3 D  K' U2 s( ^8 Y
  到底能不能进行基础性研究?目前,有关部门还没有明确规定。陈系古表示,如果经过充分讨论,大家一致反对将人的皮肤放进动物的卵母细胞中进行治疗性克隆,法律也禁止这种实验,他肯定会遵守。
# c( L1 L: i+ M5 |+ {
" h) S: _5 `; B9 v0 X2 V
, f5 F7 g+ B% j0 z' }
3 v4 ]8 G1 Q9 k" @* v科学界浮躁的又一例子?   A3 a: e8 I6 b# o9 ], I+ F0 K" _

) R. O/ y  j; A4 h+ A! @% D  采访中,很多科学家的结束语都是:现在的生命科学界太浮躁了。一位同样从事干细胞研究的科学家说,一个是人的皮肤细胞,一个是兔子的卵母细胞,两者都是最容易取得的材料,进行的也是最基础的研究,“怎么会炒作成‘走在了国际治疗性克隆领域最前沿’”?有的科学家更是直言不讳,“媒体简直是瞎吹”。
5 V# S* R" c. {- Z/ A  s1 S. b- S1 f& T
  陈仁彪也说,中山医科大学的做法“让人觉得可惜了”,科学研究应该首先把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而不应该直接捅给新闻界。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一定会有生命医学伦理委员会(IRB)的伦理学评审报告。贸然在媒体上披露,这方面就很难把握。 " C4 }. w- {0 r0 Y0 A( S5 e
; C, _9 ^  @2 p% s9 r" ]
  目前,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法律问题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2 |/ N: _5 @& d# o% T
) j2 L+ y: x/ I/ \! e2 z' E
  在9月13日举行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和管理问题学术讨论会上,专家们呼吁,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从事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科研单位要向卫生行政部门或科技部申报,获得许可证或执照方可开展研究。 - g- `0 C: k1 j
; X3 [; q7 q. |: s7 L0 R/ V$ T
  另据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巴德年院士也严肃指出,用人兔结合的方法克隆人类胚胎是对伦理的巨大挑战,从科学上讲也非常危险。“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震惊,他们克隆的细胞是人细胞还是牲畜细胞呢?”巴德年认为,“人类基因工程遭到了来自社会伦理道德的挑战”,“目前,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拿出5%的经费研究伦理与法律问题。” ; o& E# u0 {$ y4 X% d2 g# D
! o, f, X) C& F" J  T
  也许,由人兔细胞融合引发的争论才刚刚开始。




欢迎光临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http://www.stemcell8.cn/)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