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标题:
山中伸弥最新PNAS文章发现iPS培养新方法(附原文)
[打印本页]
作者:
jackie83210
时间:
2010-8-5 14:03
标题:
山中伸弥最新PNAS文章发现iPS培养新方法(附原文)
来自日本京都大学,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简称JST)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避免iPS细胞癌变的新培养方法,这对于iPS技术而言是一项重要突破。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iPS技术的创始人之一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博士,其出生于日本大阪府,日本医学家,京都大学教授,大阪市立大学医学博士(1993年)。2008年获颁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5 K# {$ s$ O* C9 B! J
( B: y3 ^1 p s4 U; J9 ^
# ^, a3 I$ {. A! a, _7 G/ G
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Ps)是当前干细胞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它可以分化成体内所有的细胞,进而形成身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因此,多能干细胞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器官再生、修复和疾病治疗方面极具应用价值。但是过去认为多能干细胞只能从人胚胎中获得。2007年,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发现,应用人和鼠的正常皮肤细胞,导入KLF4、OCT4、SOX2和C-MYC四种基因,即可由正常体细胞转化成多能干细胞。这种基因诱导而产生的多能干细胞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除了皮肤细胞,其他体细胞也可以产生iPs。
1 r0 V& {+ x. j% A; I5 M$ \
$ E/ V* Z, x- ^7 r0 | Q/ S, D! P
可以说多能干细胞研究和应用将会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医学生物学成就之一。然而,iPS从研究理论走向临床应用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现阶段,iPS临床应用所遭遇的瓶颈是:1.诱导转化成iPS的效率过低。2. C-MYC 和KLF4两基因具有致癌性。iPS所面临的这两个问题是制约iPS临床应用的最大问题。
* o: P/ I( W" u$ U' H1 X7 l; m
山中伸弥研究组之前曾培育出36种不同细胞来源的iPS细胞,接下来分别将这些重新编程的多能干细胞细胞诱导成神经细胞secondary neurospheres (SNS),将这些神经细胞植入小鼠的大脑观察小鼠的致癌性。
* E8 m: X$ O, N% }1 S3 I, Q
研究人员发现不同来源的iPS在致癌性上有很大的差异。致癌性最低的是:胚胎干细胞和胚胎成纤维细胞来源的iPS细胞,仅有8%出现致癌性。而来自小鼠尾巴皮肤细胞的iPS细胞致癌性最高,达到83%。而如果iPS细胞来自成年小鼠的胃细胞,其体内没有出现肿瘤。
/ m. U9 O U* S0 P6 E4 k/ e) _/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最新的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培育iPS细胞的时候
,使用基因“L-Myc”代替基因“c-Myc”
,可大幅降低iPS细胞癌变的风险,从而有效生成安全的iPS细胞。
4 i3 ~* Z5 n J3 T& }' O* [
研究人员发现基因“L-Myc”的结构与“c-Myc”非常相近。为了比较两种基因的功能,研究人员分别把这两种基因搭配其他3种基因一起植入实验鼠体细胞中,培育出iPS细胞。然后再令iPS细胞分化成生殖细胞,并培育出实验鼠。约两年后,用含“c-Myc”基因的iPS细胞培育的实验鼠有70%以上出现了肿瘤,而利用“L-Myc”基因的则几乎未发现肿瘤。
$ _4 g- y" \0 q" s4 ]
1 [0 E5 m* ^ T
而且新方法培育iPS细胞的效率也比较高。与使用原先的培育方法相比,使用新方法可使实验鼠体细胞转化为iPS细胞的比例提高到4倍左右,人类体细胞转化为iPS细胞的比例提高到3倍左右。与只植入其他3种基因相比,使用新方法iPS细胞分化成实验鼠生殖细胞的比例约是前者的5倍。
& \; N% }2 `7 l/ z
* l P) V9 L; i) I/ O/ y
2 n$ X* P! s Q$ v
[attach]11809[/attach]
作者:
aidiulgy9517
时间:
2010-8-5 15:15
好文章,谢分享!
作者:
hcoohboy
时间:
2010-8-6 09:27
即使只有8%的致癌性,在可预见的未来,ips还基本不可能进入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谁也知道在走这段路的过程中ips会不会被更好的东西取代。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0-8-6 11:52
不是早就已有不需要c-myc基因存在就能诱导成功的实验报告了吗?
9 i4 Q( i$ g6 l8 i9 z7 P9 Z& c3 v
不是早就已有用蛋白分子转录就能诱导的paper发表了吗?
0 ^0 g8 [( p; `6 |7 o) x
不是去年已有用一个因子(OCT4)就能重编程的实验结果了吗?
i' x+ `( H; O
不是今年已有单纯用空载病毒诱导成功的报告吗?
, _& F! ?8 Q- K: y4 b( |
怎么Yamanaka还在纠结这个早已被别人解决的问题。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0-8-6 12:01
本帖最后由 marrowstem 于 2010-8-6 12:02 编辑
9 m7 W* B3 R' o8 U% L O5 v
0 B7 v+ o' F7 w4 `* h9 ~8 j+ A! _
其实已经重复听到那些声明已解决c-myc致癌或病毒插入致癌的报道已有不少次,而且都发了顶尖好杂志,我想不排除有一些是在搞噱头,抓人眼球,其实是在玩所谓的文字游戏。
作者:
flydayzhu
时间:
2010-8-8 01:10
L-Myc与c-Myc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本身能够在细胞内表达?那为什么以前筛选candidate factors的时候没有发现这个因子呢?
作者:
飞俞
时间:
2010-8-8 20:38
iPS细胞到临床应用的路还长着呢
作者:
hcoohboy
时间:
2010-8-10 09:20
回复
4#
marrowstem
& z/ X* i2 y S
- ~5 W+ c: t5 P Q# A
这些报道用的方法似乎很“安全”了,但是效率更低了。这就是一对矛盾:效率VS安全
作者:
yaozi_cat
时间:
2010-8-11 16:30
谢谢分享
作者:
00811022
时间:
2011-11-28 13:39
不过要用在医药方面的话,效率并不是最重要的吧
作者:
xxh83121
时间:
2011-12-15 11:04
是啊,不就是结构不同,功能差不多,有没有人重复过。
欢迎光临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http://www.stemcell8.cn/)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