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标题: 从开发区项目设立闲聊干细胞再生医学产业化途径 [打印本页]

作者: tpwang    时间: 2011-1-10 18:01     标题: 从开发区项目设立闲聊干细胞再生医学产业化途径

回复 细胞海洋 的帖子
) a+ K7 n$ d; G; ?
% c8 u+ T8 Y/ X1 i" U3 s" W借题发挥,从开发区项目设立闲聊干细胞再生医学产业化途径。& H/ V! i# U" u# d3 i; `( U/ t
9 U$ l2 n% S& w: X/ E
干细胞“热”的一个表现,是它作为产业概念的流行。就像早几年有人把干细胞比作下一个.com模式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当然,人们普遍认可的干细胞的潜在意义,确实当得起这么个产业概念,换句话说,可以“忽悠”得很大,很吸引人。小到投资数百万基于某个产品的spinoff,大到中东石油富翁在迪拜以再生医学为核心概念数百亿建未来“健康城”(Health City)。中间阶段号称数亿数十亿的就更普遍了。这里面需要金融运作,商业模式,某些技术概念的支撑,研究机构或“牛人”的加盟,大公司做partners,另外一般少不了地方政府的主导。
# i9 ^8 S8 ^- W0 H' x7 o
; F6 G) f% ~. T! J& s$ J传统产业专家们研究的基本上还是微观的商业模式,到底干细胞再生医学从bench到bed的流程是怎么样的,需要克服什么样的技术与产品开发obstacles,产品的监管出路在哪里什么时候,市场前景以及实现的手段,所需要的资源以及如何整合等等。干细胞热了十年以上了,其实现实图景还是很不确定的。一方面,干细胞研究在不断进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揭示其复杂性,离人们想象的off the shell理想不是越来越近而似乎越来越远了。另一方面,数十年的生物医学与生物科技产业发展历程,以及最接近的二十年基因技术的起伏与衰落(如果可以用这个词的话),基本上都是教训远超可以借鉴的经验。哈佛那个有名的研究生物科技产业的“大牛”09年发过一篇harvard business review文章,对此有总结性的阐述。
! j5 X/ [3 X* K% L( V
2 z2 r$ h4 e) [% G4 a' b但毕竟干细胞再生医学研究一直在提出新的希望,比如iPS就好比一针强心剂,尤其是在韩国国家英雄黄禹锡倒下后带来的消极状态下。连大众都知道了“皮肤干细胞”及其神奇的未来前景。所以,产业化的动机并没有被现实消磨,比如以城市地域为主导的干细胞再生医学项目大行其道,就是一个典型。国外也有,模式有不同。美国几个生物医药大州的独立政策和项目就是例子。西班牙也有地方政府主导的项目。各国都可见生物科技开发区的概念,自然也不乏干细胞再生医学项目。至于新加坡等国的举国体制,比中国有过之无不及。4 [$ A1 S' T1 p! }% x
( o( N) s2 t7 Q1 f$ A  ^) h
但中国有自己的发展经验,各大中城市的高级开发区就是一例。在所谓产业转型过程中,干细胞再生医学自然不会漏过去。没见到比较系统地调查与统计,但从看到的媒体报道来说,国内以地区主导城市开发区为主导的干细胞再生医学项目近两年不断增加,动辄都是数十亿级的。
( r0 H3 G6 \3 V2 ~& }. c5 X1 I" \4 I! V
基本的共同特点有几个:大,或者说标榜的大,一般以“建成后将成为XXX最大基地”的说法为准;研究与转化结合,有些地方甚至设立专门的转化医院;建库;引入领军人才和项目;实现销售额XXX亿,等等。从从事干细胞再生医学研究者的角度,最大的疑问在于何种成熟的干细胞项目支撑这个摊子,这些项目的科学、技术、产品、临床、工艺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准入还有成功商业模式的借鉴等,其实不客气说大多是“忽悠”。地方上常采用的一个策略还有结合国内国际顶级研发机构入驻,提供科研支持以及品牌效应等。其实,最基本的一点,除开京沪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区域性主导省会城市都难以有足够的科研教育医疗条件吸引目前仍属于稀缺资源的干细胞再生医学研发机构与人员,也缺乏地方资源的配套。其他明显的问题也还有很多。5 t. X0 k4 s' c" W
8 W+ r/ K1 n; D4 T3 H% \
干细胞再生医学的基本资源是干细胞库,而且库的概念也比较容易为商业模式所描述接受,所以大家都会有库。目前可以批量建库的,也就是脐带血。国家正式批准过的大约十家多些,有些荒废了,有几家做得比较大。理论上脐血库的资质就是稀缺资源。不过,这里面可以打擦边球,先建着,以后再报审。卫生部目前也没有进一步的新方案。商业上类似“跑马圈地”运动,资源总是有限的,先行一步占着。+ c7 _2 F3 d$ k1 [7 Q& T. E
* A; v! x, ]+ [0 j3 D
从产业发展上来说,一个具有不确定风险的巨大潜力行业或市场,必定要设法先插一腿,由各立脚点,时机到了就顺势而行了。这也是一些再生医学产业化专家的共识。问题在于模式。上面说到的哈佛教授研究了生物科技数十年的发展,结合干细胞再生医学的特点,提出需要有创新式的学研结合产业机构的模式,比如大学加公司,而不仅仅是自发的教授拿了技术spinoff。一个道理是因为大部分干细胞技术与产品在proof of principle之后的研发投入与风险及不确定性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与耐受力。比较实际的办法是大学作为机构与具有强大投入实力以及产品研发和市场运作资源的大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各环节的衔接与资源整合,提高成功的机会。顺便提到,研究投入与产品开发中间的转化环节投入资源是最大的却是最稀缺的,换句话说,需要大公司的战略性投入。事实证明,前些年人们试图复制.com的风险投资模式在干细胞再生医学上,基本上是失败的。干细胞太独特了,不仅是它的性质与机理复杂程度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而且它的产品化必然与其他行业不同,甚至与药物也有大不同,举例说工艺化与质量控制将是一个大难题,需要的投入比药物要大。
$ O& o4 p0 ]% V- K+ D5 t
2 f" J0 c% O. o8 k/ k联盟的思路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知识产权。干细胞的知识产权版图还很不清楚,一旦见到商业利益后,肯定会有大量的法律问题存在。干细胞的复杂程度使得全球纵横联合成为趋势,但一旦超出发表文章的credit分配,进入到商业利益的保护阶段,纵横联合就出现问题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提出需要创新的合作模式。一个例子是加拿大的国家级合作计划,去年有一篇case总结,结论是很不成功的,难以运行下去。这还只是主要在研发阶段。; f: T% w; b8 ^" P" {) b% d
: x5 U) @' Q7 U! ^+ g3 x5 q
干细胞作为不同于以往任何工业产品以及医疗产品的“新人类”(它是“活的”),监管模式也是大挑战,从产业化的角度,也是制约的关键因素。西班牙有一种基于城市有限立法的模式,挺有创造性。在干细胞科学界仍远远不能提供一个清晰成熟的路线图和标准模式的情况下,监管审批也就无法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与体系。这方面的“创新”就是必然的,以适应研发与产业化的进程,实现trial & error的互动推进。国家层面的立法影响太大,不小心不是“泛滥”就是“管死”。有些国家利用独特的体制,从区域层面来做,也是一个途径。
6 h+ L: x, b  v! l' R  p
* y0 T: x' a9 L其实,产业化以地区性开发区主导,也是一种尝试,往积极的方面说。至于炒作忽悠,那是在所难免。一些开发区做得比较细些,自己先尝试搞搞再生医学发展战略,有些基本上是某些人牵头挑起来的项目。2 X4 c: T+ k5 ?8 a  _
* I" h" G& X+ x, M2 i! ^
生物科技产业化三十多年,商业成功的不到百分之几。这是“烧钱”的另一个含义。从产业公司的角度,一个“朝阳”产业项目,只要能设法挺下来站住脚,就有机会搭车。前赴后继是潮流。3 p. ]0 t$ h4 P, r3 r3 g2 z
( X) Y9 B* Z0 @; W# H, s: c+ q
从这个角度来看,加上人们对干细胞再生医学的期盼,干细胞研究的“飞速进展”还是显得不够快啊:)还不说干细胞科学界本身对研究的大方向与出路也还有很多新的疑惑,或者说没有一个明晰共识的路径。科学当然具有其本身的自发自律性,不能完全从产业应用的角度定路子,但也不可能完全脱开这方面的考量。% X" O" X1 l) t1 F; U

, d) i4 A6 g7 W- `. k科研投入越来越倾向于与产业界的结合体,非公资本不断地尝试寻找“猎物”,是客观存在的。4 ^% T4 C3 ]( h7 [
+ J3 O3 h3 U( i# y# n+ F
(声明,版权所有,请勿随意转载,主要是避免误导)
作者: sunsong7    时间: 2011-1-10 21:22

资本趋利,科研盲目,学术浮躁,一个新产业的兴起总要面对一大堆科学、伦理、技术、法规、投资等种种困惑...想知道一顿狂批后落脚点在哪儿,最好能讨论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作者: evial    时间: 2011-1-10 21:38

very good!
作者: savid888    时间: 2011-1-10 22:52

论坛出现了这样高水平的帖子,而且是原创,赞一个,顶楼主一下。3 q4 P5 o. }3 j4 N
3 t! h# B/ u% s: |$ [
确实,干细胞目前很热,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我们国家有很多医院都在做所谓的干细胞治疗了。7 y7 D' S: e4 |$ D
但是,干细胞不同于其他疗法,正如文章中所说,它是“活”的,而且其本身的复杂性目前都还没搞清楚。
6 k  Q6 Q3 I3 t1 _( i盲目的临床,为了有点效果而忽视有可能的长期的副作用,个人认为是很危险的。而且目前临床病例表明,其效果很多是暂时缓解而非治愈。
  }0 `7 }4 ^, ?% c+ H所以,个人认为这个行业还有待于基础研究的深入,产业化还为时尚早。
作者: tpwang    时间: 2011-1-11 10:44

本帖最后由 tpwang 于 2011-1-11 10:55 编辑 - }' a" V: y3 y6 k
sunsong7 发表于 2011-1-10 21:22 ; ^, q$ Z: D8 W) w7 }
资本趋利,科研盲目,学术浮躁,一个新产业的兴起总要面对一大堆科学、伦理、技术、法规、投资等种种困惑.. ...

4 F# x  e5 `( l4 W6 R! n
5 g3 |' t- S0 ^+ Z; }+ U! |感谢讨论。
( @9 G4 s+ a3 |9 S
7 B4 h' U1 D# H& r* `4 w这么新的领域,覆盖如此之广,套用英文说法:stakeholders(利益相关方)前所未有地多,发展初期一定程度的chaos是必然的,各种角度的批判为主,也是因为很难站在一个必要的高度全面把握与借鉴过去成功的路子。相信在一定的阶段,各方会有自己比较成型的概念,然后再往一起整合,也可能就比较有建设性了。目前,基本上各说各话都说不清楚,融会贯通还谈不上。
' b2 W+ _4 i3 T+ k% X4 K: F4 H( y+ a
可以watch的几个关键stakeholders及其下一台阶的进展:4 f* t( j) \# w3 ~! \1 Y

( Q) e- @( C& H: X+ t" b& W' M1。干细胞科学界。也许还有比较大的“技术创新”,但干细胞的基本问题:developmental process,self revewal & differentiation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期待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同时,对干细胞在体内的存在与过程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技术上能提供可以进入工艺化规模化生产的标准模式。能为临床试验与管理规则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框架。关键是耐心与保证科学的integrity。市场与舆论压力如此之大,急功近利的诱惑如此之强,政府产业界的投入越来越带有功利性,但科学界本身如果守不住干细胞研究的科学标准,害处很大,包括科学本身。4 i* y( q* {- j. u0 M
5 {" G+ j' \6 v, b. t8 S2 X8 ~5 C
2。干细胞临床科学界。与干细胞科学家配合,在罕见病上,几个常见病上取得干细胞治疗模式的突破,获得一些具有泛化意义的临床技术路径与标准。有一个仍被忽略的问题是,已经建立的临床文化与模式,其实还没有准备好接纳与包容未来干细胞再生医学,从体制上,操作上,技术与运行准备上等。当然,这要等真正的技术与产品敲门了。
  Q8 b8 l$ F5 c* _0 Y+ `$ I+ o% h5 |! T* D9 q: P
3。投资与产业界。投资这一块很难有什么共识,因为投资的动机是很复杂的。不过,尽量与干细胞科学与临床紧密联系,以期有一个educated评估与决定,是必要的。产业界目前看来主要是大公司,尤其是big pharma,如何在利用干细胞作为药物研发的工具,同时pick up细胞治疗module,利用自身的研发制造与市场资源,一定程度填补translation资源的匮乏。目前的感觉,投资界与产业界还是外观抓机会式的。当然,这也与干细胞研究与开发本身还很混乱有关。
- [1 }! H) {3 S
! U! B& W- q: P8 c4。政府监管与投入。投入一直在加大。美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宗教政治干扰,但仍然是领导地位,体量大,基础好,环境好。而且世界各国的压力也会带来更多的国际流动与合作,这是好事。监管机构需要紧密关注科学界甚至协助科学界理顺并找出研发的“出路”,比如美国FDA一直在与科学界mapping the charts,试图主动先导地制定相关政策,有利于协助研发走向产品与市场准入。英国有其自身的监管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各国可以从本国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制定合理有效的监管政策。一味模仿美英,是没有出路的。从另一个角度,也是内在环境决定的。政府投入还有一个地方政府initiative的情况,正如前文所讨论的,不赘。
2 g( H2 ?8 `" n* M  ^8 R% O( A) B' A- E$ j5 C+ i8 G) z
5。公众。潜在消费者,即切身寄希望于干细胞治疗自身疾病的患者群,需要一个冷静的态度与耐心,同时需要积极配合,在敦促与监督临床与公司行为方面起到作用,这是谁都取代不了了。未来干细胞应用逐渐成熟了,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消费者成熟消费心理与意识。这在任何商业领域都是如此,干细胞再生医学因为其性质与革命性意义,需要更高层次的消费市场相呼应,否则受损的一定是消费者,同时也会反过来干扰科学临床与产业发展。这方面,媒体责任巨大,但在现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很难办。社会科学界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有人对媒体报道干细胞及公众反映的模式心态等作些系统的研究,作为基础。当然,社会科学界对宗教哲学伦理方面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再单独论述。
* P, t$ V; K+ B4 T/ T% O  [. C4 p3 r* O" R: p4 ?( _7 B3 R* O% h
6。其他stakeholders,如大学与科研机构,及其相关方面,包括知识产权所有权的关系,科学杂志的conduct等。这后一条越来越重要,前一段yamanaka,peter andrew等一批非美国科学家呼吁nature,science等改革peer review及发表程序,就是一个明证。私下流传的受“学霸”体系损害的例子很多,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的科学家及其成果的发表。干细胞如此热,名义上的与潜在经济上的利益已经超出了个体科学家之间的竞争,而会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竞争。包括日本自己也在采取前所未有的措施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过保护,是非常不利如此年轻的科学发展的。对中国而言,反过来没有自身的研究发表话语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G! ?4 }) }5 i& ~- j+ b/ M& V5 t( P- X' p1 p
如同人们常说的,干细胞这么个小小的东西,前所未有地触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与方面。要想实现其价值,需要广泛的理解与合作、“良性”竞争,last but not the least,创新——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创新。换句话说,大家都需要守着自己的职业,同时放开思路,加强交流与沟通,才有可能通力合作,face the challenge。7 J, o  v) i5 i% t* [* t# Z

9 L; r5 P% R/ G- S2 K2 H1 o期待各方面都在酝酿上一个台阶,有更具有建设性与可操作性的认知与合作。9 \5 C4 x% L3 h
2 r" M. I* E; T/ Y2 n9 Q/ i/ G  p9 \
说到这里,一家之言,或有“挥涕增河”,“燃灯助日”之微功。与各位同好切磋。3 ?/ A% E$ e+ e& I3 {
7 f& g5 m5 t9 ?* ]6 G) U

作者: tpwang    时间: 2011-1-11 10:45

回复 savid888 的帖子
9 s& k0 B/ r) N$ c' v- S% c* A  c2 d
感谢美言。
8 i% I1 _7 e6 w( o
3 v6 L" k7 k- Z7 V3 g$ T确实,目前驱利压力很大,多方面的。起码要有所警惕吧。
作者: dc1055    时间: 2011-1-11 13:29

发人深省。。
作者: mbjane    时间: 2011-1-12 22:04

在干细胞研究如此热的今天,确实需要楼主这样的言论,来给大家发热的头脑降降温,保持科学的理性,保持审慎的态度。
作者: mengke    时间: 2012-4-5 09:50

"哈佛那个有名的研究生物科技产业的“大牛”09年发过一篇harvard business review文章,对此有总结性的阐述"
5 k- C- H5 j3 o3 ?& M% s$ C哪位好心人能告知“大牛”是谁吗
作者: xydl    时间: 2012-4-5 16:52

科学一小步,人类一大步。




欢迎光临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http://www.stemcell8.cn/)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