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标题: HIV重现,打碎“密西西比婴儿”的治愈奇迹(ZT) [打印本页]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4-7-14 19:13     标题: HIV重现,打碎“密西西比婴儿”的治愈奇迹(ZT)

停止抗逆转录病毒治疗27个月后再次复发
) j( @2 _* X6 E* _8 J5 t: p% R- w- r, E
本报讯 在距离第4个生日还有2个月时,儿科医生告诉了“密西西比婴儿”一个坏消息:她感染的艾滋病病毒(HIV)——在其出生后不久看似已被积极疗法所降服——再次出现了。美国卫生官员和专家7月10日宣布,曾被认为“治愈”的一名艾滋病女童在停药两年多后体内再次检测出HIV。这是医学界“抗艾”又一重大挫折,说明攻克艾滋病的任务远比想象的复杂、艰难。4 d: g, s' _5 Q' n6 L
& f$ y+ X+ w" I4 J+ b! b; J
负责治疗该小女孩的杰克逊市密西西比大学医疗中心儿科HIV专家Hannah Gay说:“这感觉像是朝肚子上狠狠打了一拳。”小病人现在将面临多年——如果不是一辈子——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而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努力确定这将对旨在重复儿童表观治愈的临床研究产生怎样的影响。/ j6 ~" T! P; }5 V3 y8 a
$ e, X3 n* O) Z( ^7 W9 F9 G7 B
“密西西比婴儿”2010年出生在美国,其HIV测试呈阳性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未曾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治疗。医生在她出生30个小时后使用3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使其血液中病毒数量明显减少,并在一个月后降到常规检测无法发现的程度。当这名女童18个月时停止用药,并在随后的27个月中HIV检测结果呈阴性。2013年3月,医生宣布她被“功能性治愈”,即体内HIV被完全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去年10月,医生进一步宣布她“也许被治愈”。医学界当时认为,这一病例说明,对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及早治疗,或许能达到“功能性治愈”的效果。( i( T5 j6 ]/ v
4 t5 S4 R/ V& K1 W0 R; u2 |
这一发现使科学家渴望找到一种方法从而使患病儿童远离一生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同时这项试验激发研究人员打算要求政府资助一项临床研究,从而搞清这一结果是否能在其他儿童中复制。
3 `8 s9 r6 v; P" @: @# f, q) e9 O" ]$ G: K  A4 @1 F
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市美国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所长Anthony Fauci表示,这项迄今尚无治愈任何病人的试验目前正在进行重估。他说:“这项研究还在规划中。”研究人员将仔细分析这项研究的设计,而在某些情况下,这需要将治疗暂停2年。Fauci强调,他们还需要调整用来通知病人的方式,即参与这项研究可能面临的风险。: l$ @* ]+ @3 M% ^) h6 Q; X1 }8 M

8 C" I6 u. L$ w% k医生并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病毒在小女孩体内反弹——病人每6至8周会进行一次HIV检测。本月早些时候,这名女童例行检查时在体内再次检测出HIV,复查证实这一结果。检测还表明,她体内的CD4+免疫细胞水平下降,而HIV抗体数量增加,说明HIV在她体内积极复制。这名女童因此重新开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同时其体内的HIV序列与2年前采自其母的病毒序列相匹配。9 }9 S  _& ]( }8 ]2 M/ x  e

, `- a& o2 [+ i* i2 N目前,女孩并未表现出HIV感染的其他迹象,例如淋巴结肿大。Fauci发表声明说,这是“一个令人失望的转折”,提醒人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HIV感染的复杂性及病毒在人体内的藏身之处”。
( L, O" Z% j7 X+ t( Q, r: P4 `6 ]- r) Z) A; d# F
目前尚不清楚在27个月的阴性测试中,病人体内的HIV到底藏身何处。Gay说,医生并未检测女孩的任何组织样本或脊髓液,现在研究人员正在讨论这样的样本对于临床研究而言是否非常重要。( s, W0 L: S; u  g/ H
: |' ~( y  v8 `! l, C6 n
参与该项研究的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约翰斯·霍普金斯儿童中心病毒学家Deborah Persaud认为,尽管遭遇了反弹,但“密西西比婴儿”依然向科学家提供了有关HIV控制的至关重要的线索,并表明早期和积极治疗能够在婴儿体内戏剧性地减少HIV病毒储存。, f; b$ `* x) u0 Y
4 ]2 m, ~- A4 G# L
但这一结果对于Gay而言仍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她说:“这太让人感到失望了。我们曾希望这将带来更大更好的结果。但主要是为了那些现在需要重新恢复药物治疗且预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治疗的儿童的利益。”; |, \- p  G8 Q; Y: y  K

/ l# P$ x4 u4 y( g: f- t专家们也表示,及早干预治疗艾滋病患儿可能还是一种有效方案,因为它会限制病毒复制,在相当长时间内避免用药。但这种治疗仍然难以彻底清除HIV在人体内的藏身之地。这是过去半年内医学界第二次宣布“抗艾”努力遭遇挫折。去年,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宣布,两名在接受骨髓移植后疑似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病情复发,说明骨髓移植治疗艾滋病并不一定可行。) q$ r! d& d/ v* E8 u3 j

0 n" ~3 b* R2 }8 O7 I4 q! d目前,医学界公认艾滋病已被“治愈”的唯一一人是一名叫作Timothy Ray Brown的美国男子。他曾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2007年在德国柏林接受了骨髓干细胞移植,此后HIV检测一直呈阴性。 (赵熙熙)
: n+ l; I7 f/ ~9 A. G
6 a' B' w; F& p! K2 H# u1 A《中国科学报》 (2014-07-14 第2版 国际)+ t0 ?- T3 H. s- i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4-7-19 21:16

本帖最后由 marrowstem 于 2014-7-19 21:17 编辑
0 Q- b0 b# |$ t$ b  o& w; b
. V3 I. ?) t( F* }- _' ]抗艾不言败
% z1 W' H% E: u6 }
! Z' O. a9 v' I% b) V3 q& P& Y
  一直被医学界当作艾滋病“治愈”范例的“密西西比婴儿”,10日被宣布病情复发,初现希望的抗艾事业遇重挫。
/ }* y0 U; e; _8 `  在此之前半年,另一种被寄予厚望的骨髓移植疗法也宣告失败。当时,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医生宣布,两名接受骨髓移植的艾滋病患者(被称为“波士顿病人”)似乎被治愈,但在停药几个月后病毒在他们体内均出现反弹。4 N% S+ G; @2 Y( [3 k0 `' m
  经历了这些看似成功但最终还是失败的案例后,真正得到公认被“治愈”的只剩下蒂莫西·布朗——他于2007年在德国柏林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此后体内再未发现病毒踪迹。. D! ?$ I( J7 Q: h
  那么,这些曾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失败意味着什么?专家们认为,首先,寻找可重复的治愈艾滋病方法比以前想象的更困难。过去几年,一系列初步的抗艾进展给医学界带来乐观积极的情绪,让人看到战胜艾滋病的可能。$ G4 g/ g' K% O- j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在去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致辞中说:“我们已经到达一个转折点,治愈艾滋病的想法已不再是不可想象。”美国也宣布启动一项名为艾滋病病毒治愈计划的项目,计划今后3年投入1亿美元推动研究新一代艾滋病疗法。但事实表明,这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目标,目前对艾滋病的认识可能还处于初级阶段。/ s' v& K# @% I) b6 Z
  其次,永远不要低估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躲猫猫的能力。“波士顿病人”主治医生、布莱根妇女医院的蒂莫西·亨里奇说,他们的失败显示,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潜伏得比科学家此前预想的“更深、更持久”,血液之外可能还有其他持久而重要的艾滋病病毒“藏身地”。; c7 K: P- M/ G8 i! {5 Y  Q- [4 a$ Q
  “密西西比婴儿”主治医生、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德博拉·佩尔绍德同样认为:“最新的进展显示,对艾滋病病毒及它的藏身地,我们还有太多需要了解的地方。”) Q# H; {& C: d/ Q* `: j* H0 E
  第三,已取得的抗艾进展积极意义不容否定。亨里奇说,他们的骨髓移植疗法没有获得预想的成功,“从科学研究上讲意义重大”,包括让医学界认识到,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水平可降低至用高敏感仪器也检测不到的程度,以及现有艾滋病病毒检测标准也许还不足以判断病毒是否已被长期抑制等。, x; t+ y8 W% Q' t* D1 ~- W
  佩尔绍德说:“对根治艾滋病病毒的努力来说,这确实是挫折,但我们并不气馁。无论如何,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取得两年多的完全缓解代表着重要的医学进步,它给我们提供了关键性的认识,也显示了重要的新问题。”  k# J4 M, r3 z2 B. x! @" W
  总体而言,医学界依然相信,“密西西比婴儿”总共27个月的缓解期将能继续帮助科学家了解怎样控制艾滋病病毒,乃至最终开发出治愈的疗法。伊丽莎白·格拉泽儿童艾滋病基金会副主席西蒙兹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一病例依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让人了解了快速、早期治疗方案怎样影响身体对艾滋病病毒的反应,尤其在新生儿中。”* O1 u- i2 K" M7 o
  今年5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曾宣布,将利用与“密西西比婴儿”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更多儿童的临床试验。现在,该机构表示,将会把最新进展考虑在内,对试验的设计略做修改,修改可能涉及治疗期限及相关知情同意书等。: M8 l( g% R: p6 `4 @+ O
  值得一提的是,艾滋病专家们其实一直不使用“治愈”这个词。“波士顿病人”另一名主治医生、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丹尼尔·库里茨克斯说,他们“从来都非常谨慎地避免使用两名患者已被治愈的说法”。
2 U" F5 _4 \  L' T, q3 [  攻克重大疾病的道路难免曲折、艰难,“治愈”艾滋病的挫折再次说明这一点。但艾滋病已从30年前的“死刑”变成今天的可控慢性病,许多艾滋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可接近常人。
, f/ V/ b+ h% B* x3 ?     抗击艾滋病,人类永不言败' r2 H* `4 G; `" q. [
    (转载内容)。
3 A* c1 i: e5 O) H




欢迎光临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http://www.stemcell8.cn/)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