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标题: 重磅!《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绿皮书发布(详解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 [打印本页]

作者: 林辉    时间: 2015-11-3 10:11     标题: 重磅!《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绿皮书发布(详解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

来源:生物探索
/ B/ l! I* ?1 k8 ~# v, _6 C- Z1 A' f5 |7 l

! r& `$ I* |1 f; z! A

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作了整体部署,提出了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 h7 ~" Z5 @! l, k& \0 h2 o6 s
$ x2 D: O- w4 V: U* `3 g由大变强“三步走”战略目标. w4 Q9 g' l/ I! L

* G! E9 |1 p2 A9 X7 B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4 ]4 M" ?, z  Z1 M; a" G

7 f" _! V( M, g. r/ {- l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0 q# W4 _8 A9 K/ X0 b$ m. V

5 ~$ _' P. d& p' d6 A- T/ c& g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w- g+ \9 q; U1 l

! t* g$ X8 C# w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 F' e- v3 A% ~9 O2 f: n1 u
4 D; p' D5 D! |* u+ @9 d) M. g3 z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H5 B$ L9 V8 A, G, e0 ~

: P* S# i) P! Y# H9 S《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
/ J: }2 B4 y6 F* y0 n+ r5 e1 u& N- t/ ?: P9 N# S& B  G, a
制造业覆盖面很广,为了确保用十年的时间,到2025 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必须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国制造 2025》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选择10大优势和战略产业作为突破点,力争到2025 年达到国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 z* z3 Q( ~, J- N. d
5 u4 F0 o# w, ~; N8 Y
十大重点领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 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 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 k: R, h, T8 }; O- d: x1 P  v6 Y& \7 V& }9 x6 m; N, G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8 L+ M8 N$ W% M' ^1 E; `! E3 W! q0 N! }" |. \9 U8 U1 V4 D
《中国制造2025》提出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 t: G6 O) y7 p: O; |* C5 ]6 I. |2 z2 N


1 q% _! o5 K2 p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绿皮书正式发布


8 z, c; }" \0 J/ F3 L- ~日前,为指明十大重点领域的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引导企业的创新活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特组织编制了这十领域的技术路线图,汇总成册,称为“《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由于封面为绿色,也可称为“《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2 g2 a2 _) j6 q# b% U

1 J2 A3 ~, J+ K8 z: Q% F$ z技术路线图的编制于2015年4月中旬启动,动员了48位院士、400多位专家及相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广泛征集了来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学会协会的意见。以下是《绿皮书》中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相关内容:
' G+ a4 H" m/ E
6 D1 u7 _# R9 f9 B3 G2 w
$ }# j  _. ~- c) w5 \十、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 c8 p& ~5 Y# i. r
9 @* H) ~2 O6 l# o% y- W  p10.1 生物医药
, ^' ]6 T4 P% t) }: O: Z/ h0 l- e: }6 {. q0 p; r0 Q0 W/ ^
生物医药是基于生物技术的用于防治疾病及卫生保健的制品和系统技术总称,包括基因药物、单抗/蛋白药物、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和中药等。
+ p0 a& o  {5 g; Q* h4 ?) g9 s/ E8 g# L
10.1.1 需求
, d# J% l9 T. Q4 d0 J
( W9 t" V) d- o0 K" m* b我国是全球第二大药品消费市场,据国家药品统计年报,2014 年我国药品市场纯销售额超过 1.5 万人民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5 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1.2 亿,卫生健康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迅速增长,也对我国新药创制提出新的需求。2014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 24553.2 亿人民币。但是,我国自主研发产品薄弱,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原创性新药甚少,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也有明显差距。因此,提高生物医药产业整体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重点开发一批创新药物,培育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竞争能力的关键。 + M3 ?+ r/ t: X" w$ e, x) G

5 A  G6 [4 Q+ ^) G9 R$ x10.1.2 目标 0 J) _! {( L% e( [$ T

5 q0 Q% y! s" x/ x6 m6 P5 M, Y到2020年,推动一大批企业实现药品质量标准和体系与国际接轨,其中至少有100家药品制剂企业取得美、欧、日和WHO认证并实现产品出口;按照国际药品标准,研制并推动10-20 个化学药及其高端制剂、3-5 个新中药、3-5 个新生物技术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完成药品注册,加快国产药品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j5 s, k; ?7 D: d7 c. K* r& K

' n% X" n' u2 q$ X2020 年前国际专利到期的重磅药物 90%以上实现仿制生产。突破 10-15 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初步建立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和创新团队。
9 }4 S) k1 {, E) R" B1 j! H- v4 \' P
2025年,基本实现药品质量标准和体系与国际接轨;发展针对十种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实现20-30个创新药物产业化;5-10 个我国自主产权新药通过FDA或欧盟认证,进入国际市场;建设完善和支持对外服务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形成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我国医药国际 化发展战略。
8 V, ]2 u0 [) S# e5 e! P3 w
  f  T% z) T/ V' W2 C! D8 A* r& A' F- g- ]7 r
10.1.3 发展重点
* @3 ~- V4 }* _( r  l: ?: c' L2 [5 o" f6 m& A/ J5 c" h
1.重点产品
0 Z6 E9 Y; u# M9 C/ O# y3 W/ G, V$ \9 L+ C  X  j) K
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及抗体交联药物(ADC)、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 ! P% V8 U9 A4 M7 W

, G1 Z1 v+ k6 ?(1)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
/ {( b6 Z% |' d  Q: @: r( [3 {
/ Z* d% _0 o% d) H按照国际药品标准,研制并推动10-20个化学药及其高端制剂,如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抗肿瘤1.1类新药法米替尼、治疗老年性痴呆1.1类新药 HSH-971和治疗耐药性病原感染药物可利霉素等;3-5 个新中药,如抗肿瘤阿可拉定、抗抑郁症奥生乐赛特和治疗糖尿病肾病大黄酸等;3-5个新生物药,如门冬胰岛素和长效GLP-1 等。4 v4 i& y! J) l, n2 ]6 M

4 A9 m1 T5 R% c) r1 ?(2)重点开发新机制和新靶点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制剂 ) G$ L/ J. b: o" K. V: I
6 |/ F; V# t# f1 Q7 a. v5 ]: F3 r
主要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自主研发20-30个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抗体,抗体交联药物(ADC),重组蛋白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制剂,其中10-15 个为原创性,如抗 CD22、抗CD147人源化单抗药物、G-CSF 长效蛋白药物、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注射液和基因修饰 T 细胞治疗制剂(T 细胞受体 TCR 和嵌合抗原受体 CAR)等,并研发这些抗体药物配套基因表型检测试剂盒,发展个性化治疗和精准治疗药物。
  Y5 I4 r+ q7 |  |) o/ z) J) C3 |/ B6 @6 `
(3)发展生物3D打印技术,研制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治疗产品 1 X* ~. X) ]# G5 d4 a

% V, }" j8 A1 L9 y+ f- H: A5 t开展生物3D打印技术在药物筛选、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探索;利用生物 3D 打印技术,结合大分子药物、新型修饰型免疫细胞治疗药物、干细胞及iPS细胞,研制10-20个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治疗产品。
2 _* S+ f0 d/ _2 M( i
" n0 D& ~& }+ R+ l(4)加快专利到期药物仿制上市
0 Q. N, q& {: }7 G
: K$ t! K& ~% [$ H6 S; m- \针对防治重大疾病或突发疫情等用药需求,仿创结合、系统 集成,研制20-30个临床亟需重要品种,并切实解决产业化问题,满足临床用药的紧迫需求。
5 P. I+ D, x5 Z. R2 a
7 [" ^& w4 R4 E- m) N+ \" b. w2.关键共性技术 / U5 T; B4 j9 L1 Y7 y+ W: L

  M4 @$ w0 r% E, f( T5 f(1)基于疾病靶点网络、反向分子对接等药物新靶标发现与确证技术/ ^  j/ x3 Y4 P# G- b
. C* f0 c6 V5 r( B" W. S3 i
用计算机方法构建疾病的细胞信号网络模型,描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网络动态变化,进行虚拟分子筛选、对接和验证确定候选药物对于特定疾病亚型的有效性,最终确定有效的新靶标,实现以动态网络为靶标的创新药物发现。 8 O- u7 g3 T' d9 C

- m( e% v: e" E0 N. z# X+ G(2)基于细胞和靶标的药代动力学以及药代/药效/毒性三位一体的成药性评价技术
  |4 B6 _: s* ?' E; L4 N5 d: C9 ^- o
运用人源细胞和人源化动物模型,结合靶标的分子病理机制,建立PK-PD,TK-TD模型,强化药代/药效/毒性三位一体的成药性进程。
8 W2 v5 X8 i/ Z6 B  T6 Q9 ?3 b) W) Z) t5 l
(3)基于新靶点/新结构/新功能的抗体、蛋白、多肽、核酸及免疫细胞治疗等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研制新技术
$ g$ D8 s  N, O8 K: O6 \1 }
% _( g- L$ j! m突破同一靶点协同增强功能的抗体制备技术体系;发展ADC 抗体药物筛选技术体系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规模化生产和质控技术;加强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相关纳米技术、3D打印技术的缓释平台开发,突破蛋白质药物的成药性研究关键技术;制备低免疫原性,靶向、无毒、高效的基因治疗载体/输送系统。鼓励原始创新,使创新生物药物多样化、成熟化。 / A9 V4 o3 O# {# D. R4 ^
; I, V5 @0 r! T8 w6 N
(4)抗体/蛋白质药物产业化工程链技术 ' X3 d1 K& m* t: e/ ?; x' I

  t+ U: P2 E2 n9 H/ W" ^% C  F( |建设真核细胞大规模培养GMP生产技术平台,包括无血清培养基开发、工程细胞株建库、蛋白药物纯化、制品制剂、冻干工艺等技术,提高GMP管理水平,使生物技术药物的大规模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 @0 V- ^/ T0 \  d# u- S) D

$ w: }2 R5 [: S4 u(5)基于磁性靶向给药等释药系统和药物递送相关技术等系列特色共性关键新技术
& \# I5 f1 T! L. ~6 V/ M) y# r) @8 g3 K! Q
推进药物递送系统向精密性、控释性和靶向性的智能方向发展。构建新型的环境响应性递送系统,发展基于磁性靶向释药系统和药物递送相关技术,提高药物性能及其疗效。
& ~% H( f7 |$ Z; _2 i" T9 N3 r. W: I% m' g0 f' M# T9 \
(6)基于个体基因信息和分子标志物的精准治疗共性技术体系 / Z  f9 D. s9 @4 |) ^

2 T$ p0 i% t- z& h开发基于个体化特异性分子标志的药物,建立从基因检测到个体化精准免疫治疗技术体系。建立基于对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全基因组测序、外显子及靶向重测序、转录组测序等的精准靶点筛选技术,结合疾病靶点网络变化及关键性网络靶标的蛋白质新节点,实现药物有针对性的干预,提高药物的精准治疗。 % x0 w4 G7 h  [" Y+ A8 b* F

% S; x) {# i/ @(7)提升化学仿制药质量,提高中药质量的可控性6 a' \2 G. C, q" \

( h4 J, f. v0 q% O9 c通过技术体系的建设,提高我国的化学仿制药及中药的 GMP 生产、质量检测、质量保障能力,提升化学仿制药和中药质量的可控性。建立专属性质量评价方法与技术,并形成化学仿制药,中药药物质量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保证药物的安全、有效、稳定。 3 w6 i5 V  b) v$ F. X3 m

! X5 V: k" w" U8 ^; @" N( ?10.1.4 应用示范工程 ' C  z1 G4 O; G6 i: p

8 N3 u' u! M* u6 D) A) g2 z2020年,推动 3-5 家基础好的大专院校与制药企业联合建成具有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大型研发基地、国家级转化科学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2025年,发展到 5-10个,其中 3-5个协同体的技术创新能力、重大创新产品和制药工业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主营销售收入超过500 亿元,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生物医药骨干企业。6 @$ m& P1 W1 m5 H8 B0 P* L9 e# g

" R7 i) N3 q( o1 H: b/ m& _10.1.5 战略支撑与保障
- J( {8 L. L/ p) N+ v7 \) k5 Q6 B+ O
1.遵照国际规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和药 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建立或标准化国际前沿的各项新药临床前和临床评价关键平台。
9 ^6 _. |" G2 d5 t2 Y$ X5 Z' {4 Z4 }4 ]& q' u6 F: C
2.优化和完善优先审评和快速审批的政策,强化审评检验人员队伍的扩充建设。
& j) W4 \- g: y; ~9 m: r
+ @8 j2 k% Q5 W3.细化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 号,保障新药审批。
' ]" l* c+ z: M2 p3 W9 ]" E3 e4 u/ {+ K  h: `/ ^
4.发展药物一致性评价体系。
( Y) T* l5 u# W# y! Y# K' T4 @7 O) F- U# B1 J1 @1 o


2 s6 d# s' v6 F7 P10.2 高性能医疗器械
. Q# n' T& d: o+ b2 b! \- I/ N8 ^! F1 W
医疗器械是应用于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保障过程中的设 备、装置、材料、制品。高性能医疗器械泛指在同类医疗器械中能够在功能和性能上满足临床更高要求的医疗器械,其发展对满足临床需求,带动整个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 d% R# p" E8 Z  q

7 P) j0 C" y+ V10.2.1 需求 8 [0 S6 c# p$ U8 o0 L

* P- {8 u$ {/ E( S; g1 w) O% M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值约为3000亿元,年增长率15%以上,在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中,90%以上产品为国外品牌,这是造成我国看病贵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健康需求迅速发展,但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现状与此极度不相适应。
6 |" s0 z1 k; t( z3 B" l
* ~. f: ]" `" X9 b2 l10.2.2 目标
3 L$ i4 W; _4 Z, M( ~; J9 {8 F
0 r5 e3 ~' ?, T4 D: m# C9 B2020 年产业发展目标:, W6 A8 `1 K8 w4 C; x

8 ~0 q# L% ?6 H! [. E5 t7 f) u1.年产业规模达 6000 亿;
# _1 D2 s9 L! T- T& z7 z  p- n3 m+ K0 F. x/ `0 Z3 k& W& r
2.县级医院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有率达 50%; 2 a+ Y# o& Q1 I* A
5 i; r! J  m+ p
3.国产核心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 60%;
& s5 D' i. V/ y; t  |% ~7 _' n
: j/ l9 r. V+ W  u: P: r3 D4.全国建起 5 个以上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 ]* ?( Q! a9 T5 v' ^/ ^' e& r2 b" A

4 B- k* G( N5 ?( k2 U5 k9 U5.形成 20 家示范应用基地;* g5 V  s! S, @) H: {

9 r5 Z6 @4 {/ h: S& @9 }6.形成 3 家以上国际知名品牌。
. M8 q# E1 ^0 a5 l" _  T: k* R2 ?, {4 e" x3 {" J/ c5 G
2025 年产业发展目标:
& M. ]* r' ]# H; u* ^5 p% q8 _4 o, S3 ~3 `9 \
1.年产业规模达 1.2 万亿;" H- q0 H: ?0 G, Z1 H; g
' V  `: H8 N& ^: J. M
2.县级医院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有率达 70%;5 l* ]3 a) ]! t3 n# y
) k8 ^5 V2 c8 [( C2 R$ Q+ L  b
3.国产核心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 80%;
: n4 j! {+ U& i' Y* I7 H: f5 N2 L$ \7 K+ l/ j$ w
4.全国建起10个以上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
  o) U& J4 X1 s
9 [# a" S# b  R0 [5.形成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省级产业集群;
7 i' B0 n# m/ U/ }+ X0 O& W% y# X0 e* Y: x) J
6.形成30家示范应用基地;+ p# k- Y7 j2 Y) O% E
1 x; b" ]) n( C
7.在各主要产品领域各形成5家以上国际知名品牌。
" [: P# M% [$ Q1 U, j* f, O0 y# N" U5 S" u
10.2.3 发展重点 8 s+ ]8 U, F% ?8 j
  m, {0 u2 o) ~
1.重点产品
2 l5 E& ]* o2 x7 Q; d* j7 v) u$ S) w
. J' J5 k; C/ b, ?/ A* @(1)医学影像设备
- C( B$ C0 N( X7 ^8 e; l  ~$ t+ o+ U6 Q1 _2 P
3T及以上超导磁共振系统(MRI),开放式超导系统,128 排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机)、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 机)、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 像/磁共振成像系统(一体化PET-MR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128及以上物理通道),微型超声诊断设备,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系统(DSA)、X 射线相衬成像、电阻抗成像设备、脑磁图设备等新型影像设备。 7 L6 }* A( t9 ]) Y' T
* z0 `, F# T* U" S# r# U1 j. ]! ?% H
(2)临床检验设备
. ?1 e# ?0 @" k' b& [* j# c& i( `7 [/ \
高通量临床检验设备、快速床旁检验、集成式及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检验分析系统、分子诊断设备、微生物自动化检测系统、高分辨显微光学成像系统等。
) P; R; \5 S  r3 P$ F# D0 R" d/ {! k4 I$ [
(3)先进治疗设备
) _) q$ E, y4 }4 |- [$ ^- O3 f+ l$ _  k$ x! O
大型重离子/质子肿瘤治疗设备、图像引导放疗设备、高清电子内窥镜、高分辨共聚焦内窥镜、数字化微创及植介入手术系统、手术机器人、麻醉机工作站、自适应模式呼吸机、电外科器械、术中影像设备、脑起搏器与迷走神经刺激器等神经调控系列产品、数字一体化手术室、可降解血管支架、骨科及口腔材料植入物、可折叠人工晶体等。
' H  X: J( b6 E6 V  t* Q4 t# d8 {
(4)健康监测、远程医疗和康复设备  K0 p; x3 D& g; }9 \: B: a

6 N" Z& ~# ?. S( J4 H智能型康复辅具、计算机辅助康复治疗设备、重大疾病与常见病和慢性病筛查设备、健康监测产品(包括可穿戴)、健康大数据与健康物联网、远程医疗及相关标准等。 8 {5 W- ?! C; \/ y) }
& |' [4 i- v8 d0 o$ {8 w4 g7 O
2.关键零部件
! z% z3 T, l$ }: ]+ t& d
% B; W9 {3 C0 c% l大热容量X射线管(8MHU 以上)、新型X射线光子探测器、超声诊断单晶探头、面阵探头(2000 阵元以上)、微型高频超声探头(血管或内窥镜检测),3T 以上高场强超导磁体、MRI 用多通道谱仪(64 通道以上)、CT 探测器、PET 探测器(基于硅光电倍增管)、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透析材料、医用级高分子材料、植入电极、临床检验质控用标准物质等核心部件。
. o$ a- u# Y# |/ n' D  P: A& h: t& ~& v1 c' S) [
3.关键共性技术
" x! P# l: t2 z, b, g4 Y. @5 d# k& q( U# `
(1)可靠性保证技术9 _* f+ M8 h  X9 d

& a# F+ `4 k5 A2 C/ a包括可靠性分析、计算机模拟、软硬件和机械的可靠性测试技术、电磁相容相关技术等。
: B3 U; |% P+ l# G/ Z8 O7 y: Y2 y/ e3 S0 P
(2)健康互联网技术与标准
$ V3 P$ j  g5 i4 f2 J
+ p' q$ `( Z, j! j2 R研究健康互联网标准体系,分层次、分步骤建立相关标准, 建立必要的测试与测试方法的技术条件。
4 ^* C# f4 m  ?(3)健康大数据技术
9 N, V# L! u: p3 C0 N- c% I4 j0 w. ]
' o6 P, R/ o/ M- f健康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分析技术及健康管理行为指导标准。6 Q1 w3 Y7 w$ p1 S& ^
0 g; y6 E! \8 Q7 r
(4)医用增材制造技术(3D 打印技术)
0 z0 p/ S* V. k) O. Q1 b; n$ C$ ]
! C8 s; D& |, r适于3D打印技术的可植入材料及修饰技术,碳纳米与石墨烯医用材料技术、用于个性化制造的全面解决方案,包括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等。
7 X3 u4 s, ~5 p$ b
0 Y8 d0 z  m6 j- B  ?, c10.2.4 应用示范工程+ K+ U9 w( c  v* q4 X- m
* e4 C4 l1 Z* X# ~8 t* ^& [  w5 \, }
1.        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工程
  T5 `- ~6 M! N+ N4 ]* Z% f) ]& y  A" n1 f
推动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实施,示范内容包括在医疗机构开展应用培训、维养培训、数据采集、产品评价等。通过示范工程在可靠性、适宜性、功能指标、技术性能、技术服务多个维度上开展评价工作,形成评价规范,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满足更高 产品要求的团体标准,进而形成团体认证品牌,让中国的高水平 产品拥有“中国创造”的品牌,在更高的水平上同国外知名品牌展开竞争。
/ |9 r, V: h  f! Y6 l2 m. b* `! z, z5 o4 U) `
2.        基于大数据、面向全球的医疗设备联合运维保障服务示范工程
% O, b' ^5 g9 J- v1 B+ p' S
4 @$ t: V' m$ m2 L' r通过联盟等形式,基于大数据技术,以市场化机制,建立医疗设备的运行质量保障体系,逐渐建立相关标准与操作规范等。
! i2 T0 X0 m. G$ n0 E2 f4 X; G" K- K( ^$ m2 s& @5 {
10.2.5 产业集聚区
) S7 q! ]/ G1 y" x( g8 s) |3 Z; W& O2 h0 Z/ s
京津冀地区创新医疗器械集聚区,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区的智力资源和医疗资源,以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输出为特色。( C8 v4 S  @; A
1 R2 j& ^1 P* @: _- T( E
长三角地区先进医疗器械集聚区,充分利用地区内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产业实力,以全球化、创新、先进制造、产品应用服务为特色。5 Q1 }1 R( s: r0 W: ^

" Z4 a% w/ q# [2 w' r7 F2 T珠三角地区数字化医疗器械集聚区,充分利用地区内开放、创新、创业的前位意识和产业基础,以工程创新、先进制造、出口为特色。 1 y/ h& W( G$ z$ n4 ~7 s9 N  [* p
+ \4 M8 Z) `4 t6 T/ O
10.2.6        战略支撑与保障$ i1 z; u" \" G: C" h0 ^% C

/ W# F8 B# Y7 j! p$ r: T1.建立医疗器械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  e& U1 F6 {  Z9 V" Y

* |: K- g7 n  D4 C/ L$ ~; I8 U将开展医疗器械可靠性研究、标准研究、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健康大数据技术研发等;开展产业基础信息、竞争情报、专利分析、产业研究、战略规划等方面基础性工作。
/ H& {. J' p0 s# P( h. Z
, x6 \, o( l. n& o* a* W* u2.构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公共平台
( D# v3 f+ L% G$ m  L4 v+ j  B' b
7 r4 E' J& E  O! b. i. a, j$ _/ X公共平台开展科技服务,包括:开展创新、创业辅导,促进 成果工程化,开展公共测试、临床试验、协同创新,为企业产品开发提供全方位的发展咨询。
4 U4 H0 x9 }9 q5 c3 a) m" h
3 p# H+ R6 G% m$ m3.强化专业人才培养
+ z/ g0 f: f7 p# \5 H+ o  g9 X/ q" q- n  Y! b, ]
构建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和物理医师的教育、培训体系,逐步 建立相应的资质认证制度及上岗资质要求。 9 n. Y+ Q* K, W7 L9 t# {3 v
" q/ ?- y8 ]/ d6 n- ~/ X
4.营建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 V) n/ h: M$ Q/ t( V: G1 e& b- O% p# P3 V# P3 T
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鼓励技术创新。针对产学研医结合、创新医疗器械应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7 K+ j4 z& L  B2 b0 r7 n8 D

, X, {5 x$ \& w* H7 u( d

特别备注:完整“ 《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点击链接下载
9 e+ b  s/ K8 z4 q+ U




欢迎光临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http://www.stemcell8.cn/)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