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干细胞之家论坛 干细胞行业新闻 最新Nature子刊: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会增加大脑饥饿调节 ...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2378|回复: 0
go

最新Nature子刊: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会增加大脑饥饿调节中心的活动,刺激食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51 
威望
24651  
包包
143813  

优秀版主 博览群书 美女研究员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00: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无糖”饮料居然会越喝越饿?最新Nature子刊: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会增加大脑饥饿调节中心的活动,刺激食欲,特别是对女性/肥胖者
# E0 Y; X! _$ N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04-19 09:46' A7 {9 m  h: \8 U
研究发现:你以为的“健康选择”——三氯蔗糖,可能不仅不会让你产生饱腹感,甚至会让你感觉到饿,更想吃东西!
2 F' u0 [2 m5 w( W- [2 b' z嘿!屏幕前的你,是不是冰箱里塞满了各种标榜“零卡”“无糖”的饮料?是不是一边吨吨吨喝着气泡水,一边安慰自己“喝不胖的快乐水,四舍五入等于无负担?9 z; k$ V1 v  h% q; K
先别高兴得太早!南加州大学相关研究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发表的这项研究成果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G$ Z( b7 X; Q, Z
该研究对75名不同体重的年轻成年人进行随机交叉试验,对比了无热量甜味剂三氯蔗糖与蔗糖、水对下丘脑血流、循环葡萄糖水平、饥饿感评分及下丘脑与其他脑区功能连接的影响。研究发现三氯蔗糖会增加下丘脑的饥饿感和活动,尤其是肥胖人群。它还改变了下丘脑与其他大脑区域的交流方式。此外,与蔗糖不同,三氯蔗糖不会增加血液中产生饱腹感的某些激素的水平。, z) p% o1 t, R5 @7 ~
PS:三氯蔗糖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热量甜味剂,可提供甜味而不含卡路里,是广泛使用的“代糖”。; _; O4 E' ?/ f. A4 G9 l8 O6 \' m7 u
简单来说,研究发现:你以为的“健康选择”——三氯蔗糖,可能不仅不会让你产生饱腹感,甚至会让你感觉到饿,更想吃东西!
. j3 w' t# Y8 R1 A4 p( D, T
0 m7 X2 l+ V( s一喝无糖饮料就胃口大开?
5 k' \. b3 p) N5 r9 z研究发现,三氯蔗糖会显著增加大脑下丘脑的活动,而下丘脑正是调节饥饿感的关键区域。与普通蔗糖相比,三氯蔗糖让下丘脑的血流反应高出7.9%,直接与饥饿感飙升正相关!即使与普通水相比,三氯蔗糖也使下丘脑血流增加了7.8%。这意味着,喝下无糖饮料后,你的大脑可能会发出“我饿了”的信号,让你更想吃东西。. h; P5 a8 n: E0 \+ a+ X& Y8 a! `8 y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研究人员进一步将参与者按体重状态分层后,发现:肥胖个体中三氯蔗糖与水的下丘脑反应差异比三氯蔗糖与蔗糖的反应差异更显著;而健康体重个体中三氯蔗糖与蔗糖的下丘脑反应差异更明显;超重个体对两种对比均无显著差异。由此看来, 体重偏胖者的下丘脑对代糖更敏感,可能陷入“喝代糖→饿得快→吃更多”的死循环。
9 I  \* g- s9 ]此外,按性别分层后发现,在女性中,三氯蔗糖与水或蔗糖的下丘脑反应差异均显著高于男性。
& E; t6 v  J# g- R 5 Z( T* Y- H' b8 w+ r; O+ U
图1:下丘脑对不同饮料的反应/ S) D4 V2 a/ s% g% u
代糖如何“操控”你的大脑与身体?
$ ~9 c$ ^9 l8 X接着,研究者通过功能连接分析,评估了摄入三氯蔗糖、蔗糖或水后下丘脑与所有其他大脑体素的连接。结果显示:相比于蔗糖,三氯蔗糖增强了左下丘脑与前扣带回皮层的连接;而相比于水,三氯蔗糖增强了右下丘脑与左顶上小叶的连接。
$ X" t% W" b/ I- L. j' x/ l简单来说,喝下无糖快乐水后,下丘脑与负责动机奖励的前扣带回皮层的连接增强→“想吃高热量”的冲动更难抑制,并且与处理感官信号的顶叶皮层联动也加强→让你对食物的色香味更加敏感,对食物的诱惑更加难以抗拒!
5 Y9 ]! A/ l6 T, V) x
" ?7 ~, T4 Y, V3 u6 F  J$ |1 W图2:功能连接呈像图
% G+ B+ r* Y7 t, S那么,代糖是否会影响我们的代谢指标?代谢指标与下丘脑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5 c) A3 j! u0 v  k* ~! J
研究发现,与普通蔗糖相比,三氯蔗糖显著提高了外周葡萄糖、胰岛素和GLP-1水平,同时增加了饥饿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饥饿感在肥胖个体中表现得尤为强烈。这表明,代糖不仅在大脑层面刺激食欲,还可能通过代谢机制进一步加剧饥饿感。
" g6 D) n0 y* v: t; H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关联,研究人员探讨了外周葡萄糖水平与下丘脑血流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食用蔗糖30分钟后,循环葡萄糖水平与内侧下丘脑血流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但这一关系在食用三氯蔗糖后并未出现。此外,食用蔗糖后10分钟内,内侧下丘脑血流减少与饥饿感降低相关,而食用三氯蔗糖后并未观察到这种现象。1 r/ V% \3 u. k  |! n3 ~
明白了吧,三氯蔗糖只会让你“越喝越饿”,且这种“越喝越饿”的效应,在女性和体重超重/肥胖的小伙伴身上,表现得更明显!! h+ m: E4 `2 m; y4 v

5 U& j6 N; c; ]: \图3:外周血糖、饥饿感和下丘脑内侧血流变化之间的关联4 |- j' r" n  L7 W5 l+ J0 q
如果掰掰手指细数下代糖的“坏处”,我们会发现其远不止会“勾引食欲”这一点。7 H/ l$ Z( X, H
看似安全的代糖会增加多种疾病患病风险% f- y2 ]. L* }+ z
此前,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人员在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揭示:代糖之一“赤藓糖醇”,竟然能够促进血小板的聚集,这一过程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提升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具体而言,当摄入30克的赤藓糖醇时,相较于等量的葡萄糖,人体内的赤藓糖醇浓度会惊人地升高超过1000倍。在实验室环境及动物模型的测试中,这一浓度的提升显著增强了血栓形成的倾向!. B8 D- C0 ~+ l* h4 @$ b* |2 X

# [0 x" E, ^  d; ~# h; f图4:摄入赤藓糖醇可增强血小板对多种激动剂的反应性
; n: u3 Q, \! L/ I" k# {7 [2023年,Nature Medicine期刊也曾发表过关于赤藓糖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纳入了两个分别来自美国(n = 2149)和欧洲(n = 833)的队列,发现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较高的人发生心脏病、中风或死亡等重大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在两个独立的验证队列中,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最高的人,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分别高1.8和2.21倍!
" n9 b! c8 V$ k) u+ V ! W8 M# A5 S6 C, p% R  r
图5:赤藓糖醇促进动物体内血栓形成
# g, G& F$ w3 P" q2 r/ S明白了吧,看似安全的代糖竟暗藏如此大的杀机!
1 w! H# w, I' D6 o' P/ B" r2 y7 w小结- ~: s6 L+ }# l. K
以上研究提醒我们:代糖不是“无痛吃甜”的魔法药水。它可能通过扰乱大脑饥饿信号,让你不知不觉摄入更多热量。尤其对于女性、肥胖人群和胰岛素抵抗者,代糖的“副作用”更明显。
$ U- i: K- \, J' `4 }如果你正在努力管理体重或控制糖分摄入,请在选择“代糖”的时候多注意,留意自己身体的反应,它是否真的让你感觉更好,还是让你更饿了?是否会对你的身体状况产生其他影响等等?
% U8 C- t2 c) c) F$ l- ^# v8 z看到这里,还是放下手中那瓶“零卡”饮料吧,与其盲目依赖代糖,不如从均衡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入手,这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噢!
5 x( \! L# V. D7 t8 B# y' s  N参考文献:
/ c4 P% E% k. h6 e3 o0 g[1] Chakravartti SP, Jann K, Veit R, et al. Non-caloric sweetener effects on brain appetite regulation in individuals across varying body weights. Nat Metab. 2025;7(3):574-585. doi:10.1038/s42255-025-01227-8: [3 h3 F* C% i# I2 E5 P6 F  P
[2] Witkowski, Marco et al. “Ingestion of the Non-Nutritive Sweetener Erythritol, but Not Glucose, Enhances Platelet Reactivity and Thrombosis Potential in Healthy Volunteers.”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10.1161/ATVBAHA.124.321019. 8 Aug. 2024,
& I# h+ `5 z+ U[3] Witkowski, Marco et al.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 Nature medicine vol. 29,3 (2023): 710-718. doi:10.1038/s41591-023-02223-97 d% n$ [; j8 [
, c* y6 k( s) @. P7 B  A/ v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5-5-10 00:17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