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2257
- 威望
- 2257
- 包包
- 4921
|
回复 1# huijinyu621 ) P3 x& B% e. F0 I. i. g+ ^
(一)磷酸钙转染技术# Z! G* p4 u F% ?
( m' ?3 x1 T1 L' f( G
是由Graham等于1973年首创,实验室中转染哺乳动物细胞最广泛使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借助形成一种DNA-磷酸钙沉淀物,使其粘附于细胞表面,通过细胞的内吞作用而使DNA被细胞捕获,其中的一部分可被整合到染色体中。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外源DNA的瞬间表达和稳定表达。其中瞬间表达一般转染后48-60小时即可,而稳定表达则要先进行18-24小时的选择培养,然后传代作选择培养到所需的细胞克隆出现为止。
; g& ~% h$ \5 f; U6 |* V3 b
* O3 A1 }7 n0 H& H' m(二)DEAE-葡聚糖转染方法
& {/ I0 Q4 X! l( g+ x) `. N8 c! \! t$ B
二乙胺乙基葡聚糖(diethyl-aminoethyl-dextran),即DEAE-葡聚糖(DEAE-dextran)是一种高分子量的多聚阴离子试剂,最初用于促进脊髓灰质炎病毒、SV40和多瘤病毒导进细胞,后发现,经调整以后可广泛用于转染病毒或带病毒序列的质粒。其促进细胞捕获DNA的作用机理不明,可能与DEAE-dextran和DNA形成复合物后抑制核酸酶对DNA的降解有关,也可能是DEAE-dextran与细胞结合引发了细胞的内吞作用。- q5 ]- \2 W6 c9 A% o; r3 u
& B$ e& ^1 \8 u% z4 W(三)电穿孔转染技术
8 I" t* F h$ K6 X4 Y7 t
8 g$ j1 Q. _: Q A- \+ J. i9 y* N电穿孔(electroporation)是指在高压电脉冲作用下使细胞膜上出现微小的孔洞,导致不同细胞间的原生质膜发生融合作用的过程。电穿孔也可以促使细胞吸收外环境中的DNA分子,在微孔开启期间,外面的DNA分子可以进入细胞,最终进入细胞核内。1982年Wang等首先利用电穿孔技术成功地把外源DNA导入小鼠的成纤维细胞。该技术由于操作简单,转染效率高而被广泛应用,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可以使用此技术。电穿孔技术转染的DNA可以是线性的(主要用于稳定表达),也可以是环状的(主要用于瞬时表达)。
@, L$ n. m: }, ]; l
/ x! O! d; p. s2 G _0 u(四)基因显微注射技术0 ?9 F/ a+ a6 B2 q$ j' S' q
2 d4 E0 Y2 c5 s8 N, z* _是一种直接使用显微注射仪,把重组DNA注射到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的方法。显微注射法所采用的细胞一般是单层帖壁细胞,该方法条件便于掌握,如果操作得当,可以获得相当高的转染效率。显微注射技术是转基因动物技术中将基因导入哺乳动物细胞的主要方法之一。! c9 Q: l5 F/ M( Z) V, O
/ U' H3 f* }9 K' W3 x
(五)脂质体载体法
/ u7 S) D* z% x; Y* [( E; {0 k' M. l
: E6 w' {" e5 X# e( R+ T+ _ y+ I- I脂质体于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是一种人造类脂膜,最初是被当作细胞膜的模型来研究的。脂质体可以包被药物而用作肠道外药物投放系统,此外,脂质体还可以包装DNA。制备包装DNA的脂质体,一般应用逆相蒸发(reverse phase evaporation)技术,用此法可以产生大型的包装高效DNA的单层脂质体载体。以SV40进行研究表明,与裸DNA相比,包装成脂质体后其转染效率提高100倍。
6 z7 J5 X' E, [3 @. k: w! a6 J$ V
' R8 z9 f7 _( B* S& X: `) a1 e1 w6 e除以上介绍的方法以外,还可以使用基因枪的方法转染重组DNA进入哺乳动物细胞。导入动物细胞的DNA,可以借助与其相连的病毒DNA游离于细胞的染色体之外,进行复制和表达,也可以整合于染色体的DNA之中,随细胞繁殖的过程进行表达。 |
-
总评分: 威望 + 5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