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9924|回复: 1
go

最新生物体表着色的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积分
455 
威望
455  
包包
554  

积极份子 热心会员 帅哥研究员 优秀会员 小小研究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3-27 14: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lifescience1 于 2011-3-27 14:39 编辑 , Q8 o( p: L6 W1 F$ h, y% o

" `1 A3 [. l, T6 A8 U* q) n+ z% m$ P       生物的体表着色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昆虫中,其着色模式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而且有的昆虫的体表着色随着季节(不同的发育时期)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着色改变。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生物着色和着色改变的的分子机制了解的很少,但科学家们对于生物体表的着色形成的分子机制越来越感兴趣,我们相信我们将看到更多生物表皮着色相关的研究报道。下文就是关于生物表皮着色的一个最新报道:9 P# F( `% v. Q7 p" L3 m/ G
      生物学杂志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11年1月6日在线发表了我校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张泽教授研究小组关于家蚕驯化过程中黑色素合成途径基因受到选择的证据的最新研究成果http://mbe.oxfordjournals.org/co ... bev.msr002.abstract)。7 }6 L9 [; V9 `# a
      家蚕在超过5000年前由中国野蚕驯化而来。驯化选择使家蚕的体色性状发生了不同于野蚕的显著变化,野蚕为黑体色,而家蚕为白体色。迄今为止,家蚕体色转变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昆虫表皮的黑色素主要通过黑色素合成途径产生,而酪氨酸羟化酶(TH)是黑色素合成途径的限速酶,其活性直接影响昆虫体色的形成。张泽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于红松和同组研究人员通过对决定昆虫体色的8个黑色素合成途径基因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是驯化位点;TH基因第一内含子中有一个增强子元件(Abd-B结合位点)在家蚕驯化过程中被破坏;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TH基因在家蚕三个主要发育阶段(幼虫、蛹及成虫)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野蚕,这与家蚕和野蚕体色差异相一致。因此,TH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了家蚕与野蚕体色的差异。重要的是该项研究结果强调了基因表达调控在驯化动物形态性状转变中的特殊作用。" ~( x: h" z8 L- D; j2 a
      该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西南大学的经费资助。作为文章的资深作者,向仲怀院士自始至终指导了该项研究工作。  u) B$ Y0 g. q5 J

2 P; t: U1 F0 @) R& u: W8 a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2

积分
61 
威望
61  
包包
855  
沙发
发表于 2011-3-27 18:31 |只看该作者
西南大学这个是优势哟,一直做得很不错,很有意义的研究……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5-5-6 04:14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