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19852|回复: 4
go

打假斗士方舟子“后院起火”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23: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作者:练洪洋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1-4-2   
, I+ a! J: N9 r/ S& X/ t; s* H 9 i% I0 M4 ?4 A+ Q6 F0 x
媒体评论:方舟子遭质疑 学术打假个人时代结束
0 z7 v4 ~) n6 j. s& _8 K( Z0 `* {# m1 g- ?. _, i8 h. F8 @
打假斗士方舟子“后院起火”,令公众大跌眼镜。近日有记者对《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抄袭疑案进行调查,发现方舟子的这篇科普文章连被抄袭者的笔误也一并复制。此外,全文约1600字的《科学是什么》有900字左右几乎原文引自罗伯特教授的《神创论是科学的理论吗》一文,罗伯特也认为“这是抄袭”。4 K3 O" w/ C8 d7 n; d

! _/ r" D; K7 K2 ?# K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节,“方舟子抄袭”活像愚人节新闻。不久前,战罢肖传国的方舟子还实名举报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抄袭,4月1日方舟子自己似乎也陷入抄袭泥沼中,让人感叹不已。尽管方舟子仍不以为然,辩解“对观点复述归纳不是抄袭”,认为是有人打击报复,报道仍引起公众热议。公众可以容忍一位教授的抄袭,但不能原谅一位以学术打假安身立命、自诩有“学术洁癖”“真相洁癖”者偷鸡摸狗。因为,如果前者是对学术道德的伤害,后者则是对学术与社会道德的双重打击。
1 n6 z- v1 t. p( _- e& D4 _- Z ; \, b$ x+ U) L9 Z  P: ?$ q: P: `
方舟子在《抄袭的境界》一文中,从“一字不改地一路抄下来”的最低级,“抄袭的同时夹杂一部分自己写的段落”的次高级,到“东抄西凑,从一部著作抄一段,再从另一部著作抄一段”的更高级,把抄袭分为几种境界。4月1日读此宏文,令人感慨系之。
/ p% E+ Q0 \: H+ X
( ~( w, g; @8 k) S* r实际上,方舟子在质疑、批评别人的同时,也一直饱受他人的质疑,譬如有人指责他批评别人采用的是一套标准,自己做事采用的是另一套标准。如果抄袭一事不虚,严于律人,宽于律己,方舟子的“双重标准”不仅是个人的道德缺陷,更有损于学术打假的公信力,公众凭什么相信你的学术打假出乎公心?曾经被称为“打假英雄”的王海,被曝“知假买假”索赔牟取私利之后,他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方舟子会否重蹈王海的覆辙呢?% w) P5 A1 B3 w- r/ S0 f3 F

) C1 l' d7 x7 S; S) m当然,哪怕方舟子实属抄袭,方舟子还是方舟子,不能因人废事,甚至落井下石。工具层面,他多年啄木鸟式的学术打假,揭开不少东郭先生的画皮,揪出不少欺世盗名的“学术蛀虫”,成绩有目共睹,不容抹杀,“基因皇后”陈晓宁、“神仙”李一、“肖氏反射弧”肖传国等都被他枪挑下马;价值层面,他对科学的偏执,是对国民科学素质的启悟;他对学术打假的启蒙,让全社会认识了学术假祸;他敢于讲真话的作风,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心;“六亲不认”、对学术造假“一个都不宽恕”,是学术打假应有的态度,而这正是时下学术界最稀缺的……不管怎么说,方舟子学术打假的精神已脱离他的“肉身”,而成为一尊精神铜像。0 o" e+ B1 G! m. X0 x; T
3 b( C& [% d; g! y( K) E6 {
方舟子被质疑抄袭,昭示学术打假个人时代的结束,更凸显学术打假的紧迫性。国内学术造假到什么田地,从我国论文量世界第一而引用量百名开外这一尴尬现实足以窥斑见豹,连打假者自己也不免染尘,真叫人无话可说。一个抄袭成风、模仿成习的学术界,如何为社会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力量?学术造假毒瘤不除,学术没有希望。十多年来,方舟子像单枪匹马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左冲右突,与打假者斗智斗勇,也拉下不少人,可凭谁问:十年来,学术造假现象少了吗?没有证据支持这一点。说到底,唐吉诃德是斗不过风车的,学术打假靠某个人单打独斗也只能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 _( X, f9 }! M ) h! I( N! w) n4 _8 G+ E
方舟子被质疑抄袭,我们并不开心,因为学术打假遥遥而未有穷期。但愿告别方舟子之后学术打假进入“后方舟子时代”,用严格的学术规范挤掉学术虚假的泡沫,那将是学术之幸,国家之幸。
0 u5 |- W" D5 C8 E5 m6 \+ m' ~ - N3 Z) q* V1 k
& x0 W3 `3 X3 S+ \$ l) n/ j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沙发
发表于 2011-4-3 23:35 |只看该作者

法治周末:方舟子涉嫌抄袭总调查

; S+ z) y2 d- f8 ?2 Z+ s$ x; X

5 H3 t8 f1 y# E- x7 L% M4 s, r在中国,方舟子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公众人物,他被冠以“打假英雄”、“打假斗士”,他在新浪的微博,“粉丝”高达57万之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承认,他对学术打假作出过贡献。与此同时,对方舟子本人涉嫌抄袭的指责一天也没有停止,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存在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并时常为此与学界人士爆发激烈论战,这使得他的形象颇受争议。本着公正客观的立场,法治周末将陆续披露对方舟子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
% _" ?* U" s/ B' C7 V & ^1 M( I, ~6 u! y7 W" e4 @
“打假斗士”的另类记录
* ?+ `+ l) o, f2 o0 G“他反差很大,双重标准明显——看别人的毛病很清楚,自己的缺陷不觉察。他有洁癖,又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活得也不轻松。”中国社科院学者易华对方舟子这样评价说。! L" _8 Q0 ^9 T; U# A2 l
7 Y6 d4 l: S: |, H* u  V' [
正是在这种正反两方的严重争议中,方舟子不时出现在公众视野。而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是舆论关注的焦点。4 k" c9 O1 a0 l
. t2 D$ U$ u2 a
流水的朋友 % j+ E% c7 T. I0 h) h# Q, r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是最早欢迎方舟子加入国内科普圈子的人之一。1999年,刘华杰在网上采访了方舟子,文章发表在《科学时报》上。他还为方舟子策划并编辑了2000年出版的《方舟在线》一书。
* F4 T2 _: r0 i7 ^( j  s( \8 |
. d1 P1 Z. ^0 ~( `8 Z; w# @这本国内第一本多学科网上争鸣文集的出版,因为“立场鲜明,立战性强”,使生物化学留美博士方舟子在国内一炮打响。从那以后,刘华杰与方舟子“以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待”。+ f7 m' }6 d1 T. n5 U+ J
- M" o* x  h& i+ ~8 O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在给《方舟在线》写的书评中,曾用“少侠登场,劲风扑面”之语隆重推荐。. c, o9 Q+ G7 P; p8 l2 j& c
& h7 ~# Z6 H8 ?- f, h% @
“在学术腐败愈演愈烈的今天,在我们迫切需要‘学术警察’而‘学术警察’偏偏又极为缺乏的今天,方舟子在大洋彼岸义务为此间充任‘学术警察’,在客观上有什么不好呢?论事专门讲究动机,好作诛心之论,这是封建时代道学家的做法,不是我们今天应该采取的态度。”江晓原写道。3 k: z" t* B& v: L6 y

! X0 }0 a, s5 k" F. r的确,方舟子打假的意义在那时尤为突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田松说,国内媒体一度将科学家看作“圣人”,对科学家造假噤若寒蝉,只有方“从美利坚空投下来的中文打假”伸张了正义,因此,他对净化学术环境是有贡献的。( u7 |7 f9 ^  `3 A" w' D
& L" O! f$ o1 D+ U; }
2001年,在北京国林风书店举办的方舟子著《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上,田松与方舟子认识。那时,田松带着欣赏的态度看方舟子,因为他们有着类似的特点——都是理工科出身,又都喜欢舞文弄墨。
8 {4 e* ^; Q6 D5 n
$ o7 F# Q. X/ ^3 z" U8 x当时受到追捧的,还有方舟子等人于1994年创办的世界第一份中文网络读物“新语丝”,该网站在1998年就已经小有名气,吸引了许多科学爱好者和知识分子。
- {7 l, L3 s6 h& C, I, h7 j
& i& H8 R# t8 D. `“9·11”事件之后,北京一位学界人士请客,方舟子、刘华杰、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刘兵、中国社科院研究院郭正谊等人出席。当天晚上,方在新语丝上称,北京知识界举行晚宴为他接风。田松知道后摇摇头:“我才知道,原来北京还有个知识界。”这件事让田松对方舟子的印象大打折扣。
9 p5 \7 A1 R& v2 g- C - f4 V+ l% u, H, ~4 ]% c
2001年,《中华读书报》与《科学世界》联合举办的2001年度“科普图书奖”评选时,刘兵推荐了英籍华人侯美婉(Mae-Wan Ho)的《遗传工程:美梦还是噩梦》参加评比,方舟子认为,这是一部站在反科学兼伪科学立场攻击遗传工程的著作,他写了《〈美梦还是噩梦〉不是科普著作》说明观点,这部书最终没能被评为科普佳作。" Q3 t2 d: j9 K2 U. `4 x8 `  ^

" {+ I$ G9 k) H8 E! ?1 L方舟子在一篇文章中说,他“得罪了想把侯美婉的‘科学女性主义’引进中国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兵”。
4 t' l' y% E0 h% ?/ u& F
) y7 Y" F* g- _, ^. |1 ^那时,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也支持方舟子的结论。刘兵当时的硕士生柯志阳就该书中的一些观点与方舟子和赵南元辩论,平台就是方舟子的“新语丝”。但实际情况是,赵南元批评柯志阳的文章,方舟子马上贴出来,而柯志阳反驳赵南元的文章,方舟子要加上赵南元的点评才肯贴出。/ a" s( q. m- r9 D  X& o/ @

# S# w3 A+ x+ k柯志阳对此很不满,他要求方舟子分清几重身份,因为他既是新语丝的老板,又是编辑,又是辩论对手。方舟子则表示,新语丝不给错误观点提供平台,你有本事自己去办一个网站去。“方舟子的行为,让我这个旁观者怒不可遏。”田松说。6 Z3 l0 ?5 n9 B1 S
% n& i; a0 G4 ?
这时,田松认识到,新语丝并非一个理性、包容的争论平台,而是属于方舟子自己的阵地。刘兵及其学生与方发生的冲突,让田松对方舟子彻底失望。. j, g! O5 y$ U. ~& T8 g3 K3 ]

8 ?( l/ b4 ^# y( j" O' m田松因此给方舟子写了一封批评信:“做人要公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你既然以批注的形式发表对手的作品,便该让对手以批注的形式发表你的作品。你既无公道之心,就不配做一个对手。”田松在信中与方舟子“就此别过”。
# `5 ~5 ^0 v. \2 Q 8 q( e! R' ^6 I+ L
“美梦与噩梦”事件不断升级,后来刘华杰、田松等人也加入了辩论。方舟子将对方斥为“反科学文化人”,指责刘华杰搞匿名攻击,“由反伪科学走向反科学”。而刘华杰等人指责方舟子用科学的帽子打压人。
: d( S) Y/ a. c& u, V . l, r; E% f4 ^  U% o
这起事件成为刘华杰与方舟子决裂的开端。此前,刘华杰曾公开表示,自己的学术观点与方舟子有了分歧。而方舟子在一篇文章中,称刘华杰一开始与他交往就没安好心。$ `5 ^8 O2 k3 K9 C) I/ e# T5 u

7 n; J+ q7 e0 v& ]0 P" O# A9 \刘兵认为,刘华杰与方舟子决裂根本上是由于学术立场的差异,"按照方舟子的惯例,他们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关系"。
6 i# t5 {4 S) a8 D2 U- O8 ~; T" _
3 w) m% \2 ^) i4 [4 Y8 j* ]: H5 Q10年之后,刘华杰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悔不该将方舟子引入国内科学圈:"我真的不愿意再谈到这个人。我只能自我检讨,是我交友不慎,我再次向大家道歉。"
2 d- e! s- d) @/ O% b # [5 J1 t" B0 u: y
知名媒体人鄢烈山相信,方舟子会珍惜自己的信用和得来不易的话语权,若不遵守规则,自会有利益攸关方用包括打官司等方式来纠正他。“言论市场自有净化机制。”鄢说。
- V6 Y9 |' `& x
4 D( {! h/ Z7 V  C  l; b刘兵认为,在不同观点并存的情况下,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他人观点的合理性,这是学者最基本的态度,方舟子没有做到这一点。( D! Q. A2 {% d; `9 U0 D
, S/ O' e8 ^0 r4 S
“美梦与噩梦”事件之后,江晓原提出科学圈广为人知的对方舟子的"三不"政策:“不理睬、不接触、不反驳”,后来重新表述为“不骂人、不吵架、不停步”。但有人指出,这几条政策虽然避免了自己被辱骂的可能性,却是对社会不负责的表现。江晓原的"三不政策"后来成了很多人对待方舟子的共同守则,绝口不谈与方有关的事情,避免被卷入风波。
: @1 H8 |! i9 P( X4 Q / E% z4 b( p# D: t# S
“方舟子很少有自始至终的一直维持下来的朋友。交朋友要有规则,例如要讲理、宽容。”刘兵评价道,“他是一个不太适合当朋友的人。”
0 g+ T6 N9 w% U  F7 }
- H9 [* |5 r$ \- C, C* V+ Z打假的程序正义  z4 F; |5 R- _+ B& z; r, j

7 U' w5 [8 c3 T4 N在方舟子的学术打假生涯中,与著名学者于建嵘教授的冲突,是最引人注目的案例之一。
0 ~! w+ A6 [/ C! Q " V% T3 e- P) R6 h+ @2 r
2005年10月8日,新语丝“新到资料”头条发表署名“严晋”的文章,题目是《学术界罕见的骗局:评于建嵘的成名之路》。作者质疑于建嵘的职称及其调查研究的真实性:“网上有数百篇他的‘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活动与政治---2003年12月4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把自己咀嚼了多遍的内容,再以'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展现一把,100%出于炒作的心理。”2 y/ E8 I' v, {5 T6 |9 p# M( [3 D6 n6 B

+ L7 a3 d1 A) k; Z1 z文章说:“北京一位了解于建嵘的朋友说,于连最基本的英语会话也不懂,是会把'How are you?‘理解成'怎么是你’、把'How old are you?理解成怎么老是你'的水平。所以他要把那些东西讲完估计至少也得三到四个小时,显而易见,他又说了假话。”$ t/ i6 ^, T$ m& e8 e

* G  }* k2 T% @! E第二天,于建嵘的一封《致〈新语丝〉的公开信》出现在新语丝“新到资料”第七条,逐条回应了"严晋"的指控。方舟子还给这封回信加了一个按语:“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网站见到如下公告,这是不是意味着于建嵘现在又成了‘副研究员’了?还是连本所的人也搞不清楚他究竟是研究员还是副研究员?”
0 i7 R1 o. t" m, p" A4 ]7 j , R( G+ f- Y8 Z% ], F$ V) i; z! {; {1 D
于建嵘被方舟子的冷嘲热讽激怒了。两天后,于建嵘将《写给杂种方舟子的信》发到方舟子的邮箱:“如果你不能就我颂扬的衡阳县维权抗争农民是不是地痞流氓‘作出'判决’,那我就要告诉你,从你乱咬人的性格来看,你是你母亲与严晋这些地痞流氓□□(此处省略两个字-编者注)结下的怪种。”
8 D* R# U8 _7 h& W) V  W   @6 U' q& ^4 l; C* L7 u  A
《南方周末》以“两败俱伤的恶战”形容两人的鏖战,但方舟子对这一说法极为反感:"《南方周末》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完全没有客观报道的立场,标题就给定了性:'两败俱伤的恶战',自命裁判宣布:'两个人谁都没有赢得这场恶战和混战。'我还真不明白我在这场'恶战'中败在哪里,伤在何处。如果对我骂娘就能让我败了、伤了,以后谁要想打败、打伤我,可就太容易了。"
% f6 o% Y' P4 |1 w
+ D8 v! I+ o& o4 p1 w9 |! f方舟子的决不认输、决不认错是科学圈内公认的特点,他从不对自己的某些被人认为错误的言行道歉,常常是论战中最后一个出来说话的人,而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道歉会使被你伤害的人原谅你。"刘兵说。
7 R! N) O: V6 R$ b+ V: o5 \
9 c( d) t, ?9 g/ `" f于建嵘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他这种自任学术法官的人,我不骂他,还能怎么办?"他在给方舟子的另一封信中表示:"对付你这样的人渣,绝对要放得下斯文,就要用更流氓的手段。"
8 D+ [+ U4 _0 g) p, \9 \6 R2 g6 _
7 W8 S8 O$ }( i" [方舟子将《写给杂种方舟子的信》贴到新语丝上,以示于建嵘教养不高,田松因此评论于建嵘很高明---在方舟子掌控的新语丝阵地上,于建嵘竟然是极少见的、能用新语丝反击方舟子的人。
( [6 `# i8 K! V3 X5 X
- ?9 |' [' o3 P. f! \, M4 y田松在正面评价方舟子打假的意义后表示,从2005年前后博客兴起后,随着媒体更加开放,方舟子之前独一无二的价值渐渐式微。
1 T# o' T$ N% I. \" Y
0 v6 h$ [0 T' [8 T+ W3 L刘华杰曾说过,方舟子批评别人采用的是一套标准,自己做事采用的是另一套标准。这种双重标准弱化了他的公信力。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方在打假的同时,自己也不断被指控抄袭,但这种行为并没有给他带来心理上的负担。! W7 m1 G4 P* i) k
0 [1 Q. N) i: O% f$ S; T
刘兵认为,方舟子在学术打假时集"侦查、控告、审判"于一身,对"假"的认定,并非由学术共同体以集体的方式来认定。"例如王海打假,是不是假货并非由王海自己说了算,而是由独立的机构来鉴定。"
! r2 l* s- ^& {, `; ?4 Z/ Y6 D5 z
, e9 q! o. v7 }& l/ {6 D$ w. Q4 s"对法治社会而言,个人道德只是影响公信力的因素,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刘兵说,"即使他的道德水准没有问题,他个人是否拥有对于他所打的假货进行鉴定所需要的充分的专业知识?假如打假者个人的道德水准有问题,由第三方权威机构来鉴定就更有必要了。"
+ n7 E( J# p% F+ h; P7 f+ g4 L
7 c" e2 q7 J7 K- S/ d  J但即便如此,方舟子强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仍然存在。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作为"打假英雄"、"打假斗士"的方仍是正义的代名词。
% l- [4 R$ v9 F! u7 {
) C  H9 e( F% U7 |在一个造假现象并不鲜见的社会中,公众对现实的不满是方舟子获得认同的原因之一。田松认为,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容易本能地原谅方舟子的错误。3 ]7 G; n% `' d  b5 w/ C
5 }( U. }# P: H: \, [9 X, q
学术界的宋祖德?
1 X" h2 L# Z& e2 n3 F0 Z6 Q4 C7 z
0 Y! k0 ^/ v! f% ?( m许多人对方舟子的第一印象都是温和、文雅,甚至谦虚,这使他们对方在网络上的四面出击深感惊讶。
( P6 r5 }: P8 j/ B( p7 [- \ . H" ^( C- g* t+ d. z5 X
方在被媒体捧为“打假英雄”的同时,近年来却不断与媒体结怨。《南方周末》记者夏榆至今没有与方打过任何交道,但他的名字也出现在"新语丝"的"中国不良记者名单"中,"罪名"是"剽窃"。0 E* W2 i/ D( J
! x" Q9 `: P. u' Z' V* N
“我想有此荣幸是方先生依据一篇网文,涉及本人在2009年10月的一篇诺贝尔文学奖报道(《赫塔·米勒:我是在书桌前,不是在鞋店里》)。”夏榆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8 p4 [* L( I# h- H  ]* F / @' ]/ h& t) M6 ?: f
对于是否剽窃的问题,夏榆说:"《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对那篇报道有结论,当事各方事后亦有结论,只是各方的结论都不支持方的观点罢了。"1 b% D) N$ @! G) x$ o; m4 S4 V. ^6 T

$ |" u  ]# |) q- A% }* }+ A“这个'不良记者'名录,说到底,也就是方先生私设公堂,自任判官,自我论断而已。"夏榆说,"名录中出现的诸多所谓'不良'记者的名字,多是我尊敬的新闻业同道。他们的个人品行和职业操守我也清楚,也不是说'黑'就'黑',说'不良'便'不良'。”
4 K. k  Q0 Q* ~: }5 M ) N, s7 O  w7 l: U# W4 A
而知名杂文家鄢烈山更是一个“只向真理低头”的硬汉,其"铁骨铮铮"的形象为人所熟知,但他也登上了方的"不良记者"黑榜。当时就因为于建嵘与方舟子的冲突,鄢烈山写了《警惕方舟子,理解方舟子》一文,表示"同情"方舟子,未曾想反受其害。. S3 n( J2 E' b, O! l' q

" \& N) A1 U3 m# c+ e& J1 B: [9 o“我认为他是滥用了话语权,伤害了于建嵘。我说过对他表示很遗憾的话,其实有两层意思,首要的我对于他的打假行为整体上是支持的、赞扬的,有个案失误也是难免的。"鄢烈山说,"对于他有时过于自负,文风有些偏激,我觉得'很遗憾'。方舟子是一个很要强的人,连'遗憾'这样的字眼也容忍不了。那么我也只有表示'遗憾'了,不必介意。”. v% M! g- \; \$ t) Y/ \

% v' u  c/ @2 |+ w对于被列入“黑名单”,鄢烈山反应平静:“他说我是'不良记者'我就是'不良记者'了吗?如果他是政府新闻出版管理机关的,代表官方这样说我,那就不一样了,威胁到我的饭碗,性质就不一样了。”
' y. g, F6 k' d- }. d; L3 ^+ w ( f( S+ P4 g% a2 A9 O' U
今年初,方舟子与王菲爆发"口水战",80后争议作家"独孤意"加入战端,并以娱乐界著名"大嘴"宋祖德形容方舟子。他在《方舟子人格和学术都不如宋祖德》的博客文章中称"方舟子人格不如宋祖德是有科学依据的"。
) M" k$ l! Y3 F1 h3 V6 T 0 i& q+ g$ ?: h
3月26日,方舟子在网上展开最新一场骂战,将学者萧瀚斥为"神棍"。次日,萧翰在微博上说:"这些年来,您在打假领域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令人敬佩。您我昨日今日之争,再次反映出您在公共辩论方面缺乏基本规则,用羞辱性语言谩骂辩论对手并不能使您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 Q- ^5 ~/ ~; O/ p+ E' ] $ a& @+ I4 Y7 G# {
但是,不管是曾经与方舟子发生过论战的学者,还是被方列入"不良记者"黑名单的新闻界人士,对《法治周末》记者的采访请求,均奉行江晓原的"三不原则",表示不愿意理睬方舟子。" }) H9 g! N) b; j' ~+ e' ~- l
) m0 {7 ?' s/ a9 n
3月27日,《法治周末》记者向方舟子的电子信箱发去一份采访提纲,提问较为尖锐,方舟子很快回复邮件:“你们这些骗子帮凶和无耻小人不配来审讯我。在你们这篇由郭国松、杨玉圣、祝国华和葛莘为迎接肖传国出狱而精心策划的诽谤我的报道出来之后,我将起诉你们报社,并将你和你的执行主编郭国松列入不良记者名单。方舟子。”/ v+ F" b+ ~$ i( Q/ n

) W. ]% o# E6 J$ }4 P' I

科普文章能否脱离学术规范


  C* c) Q  L$ w% b3 v: T0 i——《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抄袭疑案调查
8 @1 q8 J3 |8 T* b' t# U; u; r7 r
# o4 F5 x/ r: N  z5 z+ q4 }9 {) T) y在方舟子被疑存在抄袭的众多文章中,发表在2006年12月11日《经济观察报》上的《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一文,是网上公认的影响力较大的一篇。
/ C5 x8 x/ @% _- C, [. J/ q: N
6 U) m0 |# h5 A8 e# j这篇文章在发表的第二天,就被网友指出涉嫌抄袭“颖河”的九篇系列文章《认识药物》。一位名叫“脆弱”的网友甚至怀疑“颖河”是方是民的另一个笔名,因为他比较了解方与“颖河”的文章之后,发现方文大约有一半与颖文相似。
- e4 Q( g' g/ o4 T
* `& I0 b: R, o1 D3 d2 y$ r质疑声音出来后,方舟子马上在新语丝读书论坛上写了《关于〈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一文》,其中表示,他与“颖河”的文章都是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1999年9月的一份特别报告所写的,这份报告的标题是《从试管到患者——通过人类药物改善健康》(From Test Tube to Patient——Improving Health Through Human Drugs)。
3 _7 d5 F. `  x% m  \7 ]
. t& m' Q! ]; @' L“所以(颖河)和我的文章有些段落相似,例子、数据都相同,只不过他的表达比较忠实于原文,我则采用复述。”方舟子解释道。但有人发现,方后来删掉了“我则采用复述”六个字。6 F8 k* e- ~& b# q1 Q6 Q5 p6 v2 A
* M5 K; r) t1 k% E- B
方文发表后的第四天,网友“白字秀才”(本名陈廷超)通过万维读者网学术与教育论坛,发布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帖子——《神秘的106天——扒开骗子的画皮》,毫不客气地用两个有力证据反驳方的辩解。1 ~9 L: R5 Y; t+ b

% Q" T, ?& n/ x( ]% q“很明显,颖文是根据FDA文那个表格而写的,而方文是抄袭自颖文!”按照“白字秀才”的分析,“如果方文也是根据那个表格而写的话,基本不可能写得如此和颖文类似……任何两个人,独立叙述这个表格时,肯定有较大的差别。”2 [2 p: n* g8 d; Y

7 p8 C  m- F: I6 Q  e3 U6 E9 {“白字秀才”提出的第二个证据,让方几乎无话可说——“颍河”的文中有一处错误,而方舟子的文中竟也出现了同样的错误——
7 {5 P4 s+ w6 ]8 f, [ 5 z; b' K+ j* S+ f9 K8 W
“颖河”的文章称,有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zidoculine(简称AZT),只进行了106天的临床试验就获准上市;方的文章说:“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AZT的临床试验在只进行了106天之后……即提前终止了该临床实验。”(详见附件)
6 Y/ ]* \- S4 h+ q ; S8 C# K6 G  U' Q, }. R
但是,“106天”这个数字是错误的。“白字秀才”查遍FDA文件全文,在第33页发现有这样一句话:“Zidovudine(AZT) was approved in 107 days,without cutting any corners.”(AZT在107天之内获得批准,没有走任何捷径)。很显然,原文中出现的时间是107天,方舟子与“颖河”都将其错写成了106天。
  a4 a7 ~' I' w! v0 o& ?  @, H. d ) s  B0 r4 O5 s- q1 k5 A; u+ o
“白字秀才”说,“颖河”的文章在引述FDA的报告时显然出现了笔误,将原文的107天错误地写成了106天。如果方舟子的文章如他所言只是“独自复述”FDA的报告,怎么会发生与“颖河”的文章同样的技术性错误呢?除了抄袭,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解释这样的“巧合”。
( m% P' u, N2 y, @ 0 K8 r+ u3 a5 s$ X6 u! W
“更糟糕的是,FDA文所说的‘在第107天’是指‘FDA批准AZT’,也就是说,从AZT完成所有临床实验后,把收集的所有数据上报给FDA,而FDA从接收AZT的申请后的‘第107天’批准其上市,而不是说‘AZT的临床试验只用了106天’。颖文错误地理解了FDA文的意思,有趣的是,方文也能‘独自复述’出同样的错误?”  @1 T7 ~* Y/ L2 q4 h

7 s0 l) Z* n7 W% G  L7 W“白字秀才”指出上述错误之后,方舟子马上在新语丝上发表了《对〈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的一点更正》:“有一个网友来函对文中介绍的AZT临床试验时间提出了怀疑。此处的确有误。上文‘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AZT的临床试验在只进行了106天之后’一句应改为‘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AZT在还在做II期临床试验时’。”
, p* F* L$ s- |2 [. C$ Q% D
7 J: Z9 P  z* A3 l: O( V6 c4 G方舟子说:“该例子依据的原文没有提到临床试验天数,在另一处有‘Zidovudine was approved in 107 days’的说法,经仔细核对,天数(第107天,即106天后)应该指的是批准时间,而非临床试验时间。之所以出现这个误读,是因为以前读过颖河《认识药物》介绍的同一个例子提到临床试验只进行了106天,留下的印象导致先入为主的误读。实际上整个临床试验进行了大约一年,到II期临床试验时发现显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存活率,即提前终止。”
/ a8 ~" `, j. @/ S5 S
. r, y2 n( _9 g% U8 D即使涉嫌抄袭疑云重重,2007年1月14日,方舟子在新语丝上公布的新书《科学成就健康》的目录中,《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还是被列在了该书第四章。在其2007年3月出版的《批评中医》一书中也收录了这篇文章。
# Y# `) q/ p+ U
. P6 n; q4 y" t6 h3 M) ]$ }  G( B2 n! D2007年2月3日,方舟子发表《对“方舟子抄袭颖河”一事再说几句》:“其实即便我这篇文章完全根据颖河的系列文章写成,只要不是整段地照抄,也称不上什么‘抄袭’,因为科普文章和论文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人(那些骗子和帮闲们)为了诬陷我抄袭,故意混淆科普文章和论文的区别……”8 R& w. S1 @- T2 e" Q: K& L
7 p7 X) n4 E6 T6 n: W
一位要求不披露姓名的学界人士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在这起案件中,方舟子事实上已经间接承认了“白字秀才”的指控,但仍不愿意认错和道歉,并且还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解。# h: Z  |+ r' U" l, y  m
1 v( l! V  J! f, s: H2 Q" Q
网友“难度五级”支持“白字秀才”的观点。2007年2月8日,“难度五级”在万维读者网的学术与教育论坛发表了文章,他将抄袭难度从易到难分为五个级别,对在方舟子涉嫌抄袭“颖河”这个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方舟子的文章与颍河文章中的文字分段、内容组织、自创措辞、引用数字和理解错误都是相同的。2 B% z- V! K% [5 b$ `- W7 k% w
) u% t2 c! [. Y$ c8 m# z1 j0 c
附件:方舟子与"颖河"文章对比如下:4 u& B; M5 S+ ?  D+ e6 @
) Y5 Z5 g+ a9 D. ~
方舟子1:生理学家研究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各种生理功能和变化规律,生物化学家研究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分子生物学家则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这样,我们就能从分子、细胞、器官到人体不同的层次了解我们的身体在正常状态下都是如何运行的,而病变又是由于哪一方面发出了异常。
2 i# p% [/ |: I- W8 w  P% {+ d) u2 E
# ^6 `0 s8 P# ^. @* t颖河1:生理学家研究机体在正常条件下的各种功能及其变化规律,生物化学家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分子生物学家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和发生在分子水平的各种相互作用。研究人员试图从不同的层次---从器官水平到细胞与分子水平---去理解这些改变,去思索药物将如何从细胞和分子层次上纠正这些异常改变。) Y, J' ]+ h  H! O. Z( n
0 x5 Q# i! a$ k, w7 E3 [) F7 D/ v
方舟子2:有时候,研究人员能很快地发现这种特殊的化合物,这是很幸运的。更多的时候,研究人员需要筛选成千上万种化合物,才能发现有效的少数几种。
! _' I/ A6 m9 l* {( n, ^
7 O' Y8 n$ X, C1 l颖河2:科学家们有时很幸运,可能较快地要找到想要的化合物---比如前面所说的那个酶抑制剂。但通常他们要在试验中一个个地检查几百个、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化合物。
: H5 n( J" Y' i + W2 W6 Q4 F  U2 `. Q; e. A
方舟子3:这些是无法在离体实验中观察到的。但是,出于人道的考虑,我们也不能就直接拿人来做试验。因此,下一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做动物试验。
- _! L- P! Z* l$ `9 `4 n & B; [3 V' q( L' Y
颖河3:在离体实验系统中就无法观察药物作用的这些特征。因此,下一阶段研究人员需要采用另一套药物实验系统---动物实验,在动物身上进一步检验这几种化合物的效果。% l3 v, X! ?5 g8 I3 P, u# b  z# ~

) E- m- g; A0 r* }6 o方舟子4: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兔子、猫、狗、猴子等。在做动物试验时,需要用到两种或更多种的动物,因为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会不同。
' M& T9 T/ _  a/ N9 W# o
& {2 y$ g5 N! s/ I8 N, i( l颖河4: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狗猫或猴子等,当然这些实验动物---称为医学实验动物---的物种都经过特别甄别和培育,生物学特性相当明确,普通的同类动物并不能担此重任。因为药物对不同的种属的动物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通常需要在两种以上的不同种属的动物身上进行试验。
+ A& i  ]0 [; t
6 D8 A) ^! a$ j. m方舟子5:有时候,人们会发现,一种药物的代谢产物甚至比药物本身还更有效。9 v7 V! |, ~* Q! A9 ^4 u& }6 p
8 Y4 ~5 }5 S5 G
颖河5:有时研究人员会发现,药物的某种代谢分解产物可能比正在进行试验的药物更为有效,或者药物必须经过机体代谢生成新的物质才能发挥疗效。
$ ?$ q2 W- I0 @* A' S: {) q % {" _3 e& x( C  [+ t9 a: X3 l
方舟子6:I期临床试验为短期小规模。试验对象通常为20-100人,健康志愿者或患者都可以。其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会出现急性毒副作用,检验合适的安全给药剂量,并初步研究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时间持续数月。如果没有严重的问题,例如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就可进入II临床试验。大约70%药物能成功地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 W4 m; j$ J3 j2 y+ J
+ A- j' e- ^0 k" E, C
颖河6:I期临床试验,短期小规模。初步观察新药的安全性并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也研究观察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疗效观察不是这一期的重点。可以选用少量健康的正常人(志愿者)或病人进行人体试验,通常20-100人,持续数月。约70%药物可成功通过,并进入II期临床试验。
4 H# c/ w" |0 j3 | . r3 K0 Y. P4 u% l
方舟子7:II期临床试验为中期中等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300人。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有疗效,也对短期的安全性做进一步观察。时间持续几个月到两年。大约只有33%的新药能成功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8 w+ z+ _( h( B: X  q 5 Z# f: G# a6 `
颖河7:II期临床试验,中期中等规模。主要观察新药疗效,进一步观察安全性,调整并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100-300人。持续几个月到两年。平均约33%的新药可通过,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_0 O3 r; x- u# Y( ^
- v0 B6 @/ T7 E3 b. M
方舟子8:III期临床试验为长期大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0-3000人。目的是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时间持续一到四年。约25-30%的新药可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
3 c$ H8 e  ?4 C8 c% V7 E+ O
# t2 T* W, Z: G' c颖河8:III期临床试验,长期大规模。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1000-3000人。持续一到四年。约25-30%的新药可通过。
; o* c1 x0 [! q6 ]- _: u- |
5 T; w- t: ~6 J% \! e3 _( V方舟子9:在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之后,制药公司就可向药监部门提出上市申请,由药监部门组织专家鉴定。在美国,最后经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新药,只占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20%。
1 d: n& y% k$ B/ G2 @' T5 e8 C $ [  l4 a6 p, Q& e  p
颖河9: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新药,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之后,由制药公司负责提出上市申请,FDA组织专家进行审批。最后经FDA批准可以上市的新药,只有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20%。2 R' @  @+ j( I, j4 I2 `# ?
; c; U8 V! O0 Z- [$ Q. s* s
方舟子10: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通常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药物在大范围长时间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其他已有药物进行比较,称为IV期临床。由于在做临床试验时,儿童、孕妇和老人常被排除在外,因此在新药上市后,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这些群体和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疗效和剂量范围,以获得更全面的资料。8 Q" r. R9 ~' Y0 x
: c/ y/ V2 t6 o% I
颖河10:通常,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还要继续进行一期临床研究,称为IV期临床。主要研究新药的长期疗效与毒性,与其他药物的比较等。在新药经批准公开上市之后,需要进一步观察该药物在大范围长时间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儿童和老年病人,妇女和怀孕妇女,或者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剂量范围,以获取更为全面的资料。, N9 |" p2 o; G: K+ [1 B

: R* _' z& h8 s; @方舟子11:有时候,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一种药物被发现能够有效地治疗恶性疾病,会提前中止临床试验而直接用于治疗病人。例如,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AZT的临床试验在只进行了106天之后,发现它能显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立即提前中止了该临床试验,并在批准其上市之前允许它被用于治疗4000多名艾滋病患者。
9 a9 i; v6 E% W , P' }7 [+ _0 ]  n& t7 N& x% D
颖河11:在实践上,一旦发现某药可能影响病人的生存状态,就可能立即停止试验。举例来说,当发现第一个治疗爱滋病的新药zidoculine---简称AZT---能明显增加病人存活之后,FDA就立即提前终止了该药的临床试验,并在批准该药上市之前授权允许四千多名爱滋病病人使用它。该药的临床试验只进行了(大约)106天就获准结束。, b; A! ?1 s6 w% J# z7 F' k* k, D
& n8 D' h+ K" N3 ?5 n1 D8 ]

“我认为那是抄袭”

& _6 p: ]0 x5 |
——《科学是什么》抄袭疑案调查
$ ?& W3 M  D$ U' }. `4 r0 u 4 y3 Q" m5 ]$ ~/ `* p0 X
“是的,我认为那是抄袭(Yes,I consider it plagiarism.)。”2010年10月17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理学教授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Robert Root-Bernstein)在给网友“圆排骨”的信中,确认了方舟子《科学是什么》一文抄袭了他已经发表的文章。: @* ^  a' h% ]. f, F( |
4 j( @. a0 Y# l6 \* ~) W9 |5 ]/ l
此前,在美国工作的华人网友“圆排骨”向罗伯特教授举报,曾在该校读书的中国学生方是民(方舟子本名)涉嫌抄袭他的文章。* S% T; h4 A( @6 M
7 X8 T: q& n' l1 e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罗伯特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先后做生物化学和科学历史研究,1987年至今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任生理学教授。他忠诚地信仰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作为进化论阵营中的一员,参与撰写了《科学与神创论》(Science and Creationism,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一书。: W" K' b$ }. D. y8 l

& \' a9 Z* {  R《神创论是科学的理论吗》是《科学与神创论》一书收录的罗伯特教授的其中一篇文章。为了证明神创论不是科学理论,罗伯特教授从逻辑、经验、社会、历史四个角度归纳了一套判断科学理论的标准,用来批判科学神创论。/ J5 T# v9 C5 U4 W
0 v4 C! p' U9 h# s
1995年5月,方舟子将他所写的《科学是什么》一文发表在中文互联网上。长期跟踪研究方舟子的旅美华人学者“亦明”博士发现,方舟子在《科学是什么》一文中所提出的观点与罗伯特教授惊人地相似。《科学是什么》全文1600字,其中约有900字几乎原文引自罗伯特教授的《神创论是科学的理论吗》一文,构成了《科学是什么》的主要观点。但并未注明这些观点的出处。7 w9 [& U& W: t3 V6 V

8 ]* T, e& X/ {2 ]. X3 |2010年10月14日,“亦明”在虹桥科教论坛——一个常由“反方”人士参与讨论的论坛,发表了《方舟子早在1995年就抄袭MSU教授的英文文章》。两天后,“亦明”宣布将向密歇根州立大学举报方舟子的这起抄袭案。5 h4 n- c) L1 _! ]1 C6 U

0 t( U/ Z5 l6 p9 s/ n* O方舟子当即发起对“亦明”的“人肉式”攻击。10月16日,也就是“亦明”宣布举报的当天,方舟子将“亦明”的真实姓名在新语丝上公之于众:“亦明(真名葛莘)原是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植物系某实验室的技术员,现靠教中文基础课为生,做豆腐生意,专职从事‘方学’研究。曾经在2003年、2007年两度回国,以‘美国大学副教授’的身份招摇撞骗。”- ^: d; P3 p0 |' \9 j' k6 m/ W9 ^

0 `' g5 y7 @$ [& _& r10月17日,“亦明”向密歇根州立大学(MSU)发出举报信。一个月之后,“亦明”收到了MSU学术诚信负责人(Research Integrity Officer)吉姆斯·M.皮瓦尼克的初审报告:“抄袭的指控成立必须符合两个标准,第一个是定义标准,第二个是证据标准。”- A2 s, C" y8 g- f1 D: Z

2 d; C) w; D/ ]) c; B+ f* I; m报告说:“关于定义标准,如果某人将他人以前发表过的文章融入自己的文章之中,但却没有做出说明,则这种行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本项指控达到了这个标准。”
- `$ x4 o# ?- F4 w; L , Z' Q3 {$ ?9 y) c
但是,由于1995年是方舟子在MSU读书的最后一年,如果他写这篇文章时已经离校,那么,校方对他的行为就没有责任了。吉姆斯·M.皮瓦尼克认为,没有明确的证据能证明方的文章是他在校期间写的,因此,决定对此抄袭举报不予调查。
. Y( H( }8 a" V ) v6 P$ Q  w7 I2 n4 F) E' I
后来,“亦明”找到了这篇文章在1995年发表的证据。但MSU以“方舟子的文章与他在该校学业无关”为由,拒绝复审。' E* Y& Q! z% @/ p7 @

/ N/ g. ~2 I$ |. I( O1 b对此,原作者罗伯特教授在确认方舟子抄袭他的文章的情况下,对校方的处理意见表示不满,并向校方举报方舟子抄袭他的文章。他在给指控《科学是什么》涉嫌抄袭的另一举报人“圆排骨”的信中说:“你还需要知道,因为方舟子的打假活动被大肆宣扬,美国这里很多人都假定你对方的攻击是出于报复心理。所以,你在这里是多线出击。”
" A. t1 r2 B  @; j: P
2 ?- u2 C+ ^8 l* U6 R1 I% g那么,“亦明”和“圆排骨”举报的《科学是什么》这篇嫌疑文章,是不是方舟子1995年发表的原版呢?据调查,在10月18日“亦明”举报方舟子之前,网上只有被“亦明”、“圆排骨”举报的《科学是什么》的最初版本。10月19日,方舟子改动了新语丝网站的网页,加上了“根据美国学者Root-Bernstein的归纳”的字样。
( w( H' t- Y7 X9 a& p0 o : P* s' `" y% O0 N9 ?. C( Q
10月26日,方舟子对他能够控制的“三思科学网”的《科学是什么》也做了同样的改动。但方舟子无法改变的是,早在之前的2002年,他“授权”三思网站将《科学是什么》收入“三思小百科”中,根本就没有提到文章中的观点来自Root-Bernstein。& a% p3 E% v8 T- C. c

2 p( X; j' E- i另一个证据是,方舟子于2005年11月9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上的《科学时代的伪科学》一文,也提到了罗伯特教授文章中所说的科学的“四条标准”,同样没有注明观点来自罗伯特。
2 V8 U7 I; }; p4 k: {
* f2 j' r! _- }8 s( s在查找被方舟子改动之前的网页时,一家叫“时光机器”的网站帮了“亦明”的大忙。在“时光机器”上,访问者可以随时全部下载某些网站,并找到不同时间的版本。在这里,“亦明”找到了这篇文章在新语丝网上被改动以前和之后的版本并作了截图。
% x! |! E; ~" d# ]( [& ]- W  F, { / r) w0 K4 i# Q
目前,在网上普遍流传的版本,就是未注明观点出处的那个版本。
4 F7 A7 |! {4 @% R) I ! o: U- W$ ~+ y, v8 S+ Z- ?  J
对于“亦明”和“圆排骨”等人的指责,方舟子并没有作出正面回应,而且,他对“亦明”有关其抄袭的指责丝毫不认可。2010年10月30日,他在新浪微博解释道:“《科学是什么》是我1995年在中文网上跟人吵架时写的帖子,其中引用的科学判断标准只泛泛地说是科学学的共识,1999年收入《方舟在线》时则注明是根据Root-Bernstein的归纳。2007年出版的《批评中医》更注明了Root-Bernstein文章的出处。‘方学家’拿我的书按图索骥,还当成什么重大发现了。”- Z5 o+ _/ _5 ]( q- P7 w
* q) o5 J, k4 D& {2 t
“圆排骨”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书面采访时认为:“方舟子的这个辩解不仅无法证明他没有抄袭,恰恰相反,他的辩解表明,在他1995年写作的文章里,故意没有注明观点来自教授的著作。既然没有注明,就是抄袭。再说,他在《方舟在线》出版之后,还授权三思科学网把抄袭文章原版收入《三思小百科》,继续欺诈,这哪里是‘随意’之作!”- B' Q9 b5 h) }1 F% d

! G) y; Y+ L  S' P这是迄今为止,方舟子被学者和网友们发现的第一次涉嫌抄袭的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田松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科学是什么》一文不过1600字,其中有900字都是他人的观点,超过50%的篇幅照抄他人文章,即使方舟子后来加上了“根据美国学者Root-Bernstein的归纳”,也无法解释抄袭的嫌疑。+ s& U, L* o7 V# u7 M
7 [7 A$ E( d/ e% g. ]
2011年1月28日,方舟子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发表《抄袭的境界》,其中这样说道:“国内不少人认为只要注明了出处,就可以照抄别人的文字。其实这也是抄袭,只不过不属于抄袭观点(因为已注明出处),而是属于抄袭文字。即使已注明了出处也应该用复述的方式介绍别人的观点,而不能直接照抄。如果直接照抄,就要用引号表示是直接引语,并注明出处。国内还有不少人认为要抄到一定比例(例如占一篇论文的30%以上)才算抄袭,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抄一句有特色的话也是抄,抄袭量的多寡并不影响对抄袭性质的认定,只影响对抄袭情节轻重的认定。”
/ y( o4 _% E( A% H
* [% d# ]9 F+ j8 ?& R* p同时,方舟子曾这样解释抄袭问题:“说是‘翻译’,就请把我翻译的‘原文’给列出来一一做个对比,看我是如何‘翻译’的,否则乃是地地道道的无中生有的诽谤。”6 i5 V& [6 k! L
  m+ u7 L! I# r/ h
在一轮又一轮的“口水战”中,他自己定下的判断抄袭的标准,也成了很多人攻击他采取双重标准的一个理由。
' C) P9 R4 X# a
+ w6 ?/ q& g9 h《科学是什么》与《神创论是科学的理论吗》相同部分对比:( x- t2 U& t' e* M
; z- Y' w$ b" r; f" {; n
方舟子:在逻辑上,它必须是:1)符合“奥卡姆剃刀”的原则,即必须是简明而非繁琐的,而不是包含一大堆假设和条件,为以后的失败留好了退路;2)本身是自恰[洽]的,不能一会说先造动物再造人,一会又说先造人再造动物;3)可被否证的,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不能有任何的修正;4)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只在一定的条件、领域能适用,而不是对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包。) k( n. G; S; K5 n/ f' ]3 m' Q+ p

( C$ A. O( g4 mRoot-Bernstein:The reare four primary logical criteria for a theory. It must be (1.a) a simple unifying idea that postulates nothing unnecessary(“Ocam’sRazor”);(1.b)Logically consistent internally;(1.c)logically falsifiable(ie.,cases must exist in which the theory could be imagined to be invalid);(1.d)clearly limited by explicitly stated boundary conditions so that it is clear whether or not any particular data are or are not relevant to the verification or falsification of the theory.
8 ~/ _* s8 |5 C. {! }2 X
* `+ `# ]& }* L4 C  R* ]4 a0 J' k方舟子:在经验上,它必须:1)有可被检验的预测,而不是只是一套美丽的空想;2)在实际上已有了被证实的预测,也就是说,一个科学理论不能只被否证,而从未被证实,否则这样的理论是无效的;3)结果可被重复,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或者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只有你一个人作得出那个结果,别的研究者重复不出来,还要怪别人功夫不如你;4)对于辨别数据的真实与否有一定的标准,什么是正常现象,什么是异常现象,什么是系统误差,什么是偶然误差,都要划分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结果随意解释。, ?, I6 @  l5 G! r. E4 d  I2 \
. z% ]1 k0 a+ W$ ~% e1 N8 ]9 @
Root-Bernstein:Three [four] empirical criteria are of primary importance as well. a theory must (2.a)be empirically testable itself or lead to predictions or retrodictions that are testable; (2.b) actually make verified predictions and/or retrodictions; (2.c) concern reproducible results; (2.d) provide criteria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data as facts,artifacts,anomalies,orasirrelevant.5 H& n' ^/ k; C( M3 l
6 E0 r6 |" G% c3 |
方舟子:在社会学上,它必须:1)能解决已知的问题,如果连这也办不到,这种理论就毫无存在的必要;2)提出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模型,也就是说,它不光要有解释,还要有预测,否则也没什么用处;3)提供概念的定义,而且必须是切实可行的,不是象“气功场”、“天人感应”之类子虚乌有、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的伪概念。3 ]1 x! @1 w4 G' T

1 G. n: r3 ?* P+ ?7 P/ }$ CRoot-Bernstein:Sociological criteria also exist for determining the validity of a theory. A theory must (3.a) resolve recognized problems,paradoxes,and/oranomalies,irresolvable on the basis of preexisting scientific theories; (3.b) pose a new set of scientific problem supon which scientists may work; (3.c) posit a“paradigm”or problem-solving model by which these new problems maybe expected to be resolved; (3.d) provide definitions of concepts or operations beneficial to the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of others cientists.
$ x- m5 p* W4 M' Q
8 {8 I& R) H' {方舟子:在历史上,它必须:1)解释已被旧理论解释的所有的数据,也就是说,你不能只挑对自己有利的数据作解释,而无视对己不利的数据,否则就还不如旧理论;那些宣扬算命多准、祷告多有效的,其惯用伎俩就是挑出成功的巧合大肆渲染,而隐瞒了无数失败的例子;2)跟其它有效的平行理论相互兼容,而不能无视其它理论的存在。比如,“科学的神创论”如果要取代进化论这种“旧”理论,就不仅要解释已被进化论很好地解释了的所有的数据,而且不能不理睬与进化论相容得非常好的现代生物学的其它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的成果。同样,有人声称“气功科学”是最尖端的科学,那么它不仅要包容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还必须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平行学科不互相抵触。* ~- m8 n( P, r/ r
5 x% ~# H8 Y3 V5 \$ A& T
Root-Bernstein:Finally,there is a fourth set of theory criteria as well:historical ones. A theory must (4.a)meet or surpass all of the criteria set by its predecessors or demonstrate that any abandoned criteria are artifactual; (4.b)be able to accrue the epistemological status acquired by previous theories through their history of testing—or,put anothe rway,be able to explain all of the data gathered under previous relevant theories interms either of factor artifact (no anomalies allowed); (4.c) be consistent with all preexisting ancillary theories that already have established scientific validity.( w! s, j4 ?! G4 B8 ^  ^

. a2 v0 `" M: c5 k
! a# g; L6 e7 Q) \: V% @$ u) |

编译还是原创


( L% R: p: I+ p1 r, U  b( V——《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抄袭争议& T; I( {- g& w( L# ]
7 U/ G# x) {0 S! d% ]8 y4 p: U
2001年9月14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情感介入道德判断的论文,题目是“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Moral Judgment”,即《道德判断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作者有5位:Joshua D.Greene,R.Brian Sommerville,Leigh E.Nystrom,John M.Darley,和Jonathan D.Cohen,他们是普林斯顿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等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学家。9 f+ \% I5 L/ u+ }% V

  N; w! s1 U) U1 D7 G1 v# m在文章中,科学家们介绍了“小桥难题”(foot-bridge dilemma)与“电车难题”(trolley dilemma),并指出,情感介入对道德判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6 Y! X0 m$ G/ a% [/ @. ]1 O

6 j4 {, s" |: q0 u0 y' a# M2001年10月4日,《南方周末》科学版发表方舟子的文章《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马上有人发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与Greene等人的研究论文部分内容一致。, a9 m& F0 g; E" W* q5 Z
- Q& J; M6 y+ ]( E
当年10月10日,一位叫“柯华”的学者致信方舟子:“你的文章共有1698字,你翻译的Greene的研究结果有529字,占全文的31.2%。关于‘电车难题’和‘天桥难题’的文字,Greene的文章中也有,但他注明了参考文献。如果把这部分算上,我看不出‘你的文章’中有多少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你这篇科普文章,绝对应该算是编译,而不是堂而皇之署上你的笔名……”3 ^7 [6 {( r( p7 ^) j
0 M: _& M; c$ v. w( N( t0 ?
方舟子立即反击道:“只要智力正常的人,就都应该知道我发表在《南方周末》2001年10月4日上的文章《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是在介绍一个经典的道德难题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文章里面明确指出做这项实验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而并非本人。在新语丝网站上登出时,我还在文后注明了‘原始论文见Science,293,2105-2108’,目的是为了让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人可以进一步去阅读原文。”
3 `# d- @% H5 @" e7 Z/ k5 ^
2 W' K% h) B% s+ g/ j$ F* g# Z, M“柯华”在信中表示:“我们都是公开身份的人,请你叮嘱你的朋友,不要对我进行人身攻击。”
0 M6 \+ U0 b; y0 j  B9 g
& B& ^( q0 C; P/ }, l; c“柯华”即当时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边建超。但没想到,边建超很快就遭遇了赤裸裸的人身攻击。这封信发出的第二天,方舟子言词激烈地表示:“我就很愿意带头还他一个人身攻击:无耻而又弱智。”
) G# i. _/ o/ A* V% }# f8 v
: w0 C- m# j; z, k* j/ t% O同时揭露方舟子涉嫌抄袭的还有另一位学者赵纪军,他当时正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用“离乡客”这个笔名将揭露方舟子涉嫌抄袭的文章发表在万维读者网的教育与学术论坛。' I6 o* z$ F# p, e) r/ m

( F1 c( L9 Y) R6 W在《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的后半部分,方舟子仅仅点明了试验结果的来源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用实验对这个‘感情说’进行了验证。”但未注明引述《科学》杂志及原文作者的姓名,也没有以其他任何方式交待文中内容的来源。2 ^, `8 d/ y3 P& r% ]1 P, p# \

0 ^0 K6 o6 x5 F8 X5 d# P方舟子的这篇文章,也成为他与肖传国结怨的开端。根据“亦明”提供的资料,2001年11月4日,方舟子在新语丝上发表《“方舟子剽窃铁证如山”的真相》,其中写道:“网上骗子‘昏教授’在早些时候曾向《科学》杂志诬告我剽窃。”
/ c5 [6 Q- q; j  a7 P/ \( ?
" F- `# T& q) Z0 |6 [“昏教授”即肖传国。2001年,肖传国等人向《科学》杂志联名举报方舟子抄袭该杂志发表的文章,自此,方舟子就盯上了“昏教授”。直到2005年,肖传国个人资料外泄,方终于发现“昏教授”就是肖传国,由此与肖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恶战。" J4 r3 B5 E; H9 m

, H) v' S" ?( D# R据知情者提供的资料,接到“昏教授”的举报后,《科学》杂志复函说:“我们认为,按照美国新闻业的标准来衡量,方舟子的文章是不可接受的。他没有给出那些研究人员的姓名,没有给出发表这项研究结果的杂志的名称,也没有引用其他科学家的评论。在美国发表文章,所有这些都是必需的。”
/ Q) F9 Z+ K7 S+ @+ S; ` ; F4 J# t- Y/ R7 v' _
复函同时认为:“指控方舟子抄袭却难以成立,因为他确实提到这项工作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并且,除非我所看到的译文不确,他既没有使用第一人称来暗示这项工作是他自己做的,也没有直接拷贝《科学》论文的文字。”
# s" O, |0 n& ]: v8 s$ y7 ?3 d * }3 m# N0 W  ]" e4 t) g8 N9 F
据此,方舟子表示:“赵纪军的指控已构成了对我的恶意诽谤,在必要的时候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5 [: a" t* ]5 z0 \2 ]& v

' N' D; \5 t3 \方对此进一步辩解说:“……我的文章没有注明参考文献,因为那是大众报纸上的通俗文章,无须注明出处。我的文章除了个别的评论,在观点上的确没有多少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作为科普文章,并不需要介绍自己的新观点(那应该去写论文),完全可以百分之百地介绍别人的工作,甚至只介绍学术界的定论,而不必在内容和观点上有任何自己的东西。只要是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写法做的介绍,就是我的文章……”
* u3 N, l. s) P/ t  T 0 P4 ?6 p0 [( I/ V
直到现在,方仍然不承认《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抄袭或者不当引用了他人的作品,使得这起公案至今悬而未决。
/ `$ s( d* G- y4 ]( f8 c9 G2 `- R " [4 S& o* w6 c6 P; |
方文与Greene等人的原文对比:
& e. L/ ^) x+ c2 f7 p , S# D/ h# G' W
方舟子:当代哲学的一个任务是解决道德伦理问题,为此哲学家们经常要辩论一些假想的难题,其中较著名的一个是"电车难题":假设有一列失控的有轨电车飞奔而来,前面有两条轨道,一条站着五个人,一条站着一个人。如果不扳道岔,电车将冲向第一条轨道压死五个人。那么是否应该扳道岔,将电车引向另一条轨道,压死上面的那一个人?大多数人会回答应该,因为牺牲一个人拯救五个人是值得的。- [' I% R$ n6 [, h

- w, I9 e. q: \$ e1 @2 s5 m( QGreene等人:The present study was inspired by a family of ethical dilemmas familiar to contemporary moral philosophers. One such dilemma is the trolley dilem-ma:A runaway trolley is headed for five people who will be killed if it proceeds on it spresent course. The only way to save them is to hit a switch that will turn the trolley onto an alternate set of tracks where it will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of five. Ought you to turn the trolley in order to save five people at the expense of one ?Most people say yes .6 }1 X' U8 J3 S2 m
9 A- y! a5 ^+ a$ ?
方舟子:现在,再考虑另一个难题:同样有一列失控的有轨电车飞奔而来,前方的轨道上站着五个人,处于危险之中。在电车和五个人中间,隔着一座天桥,桥上站着一位陌生的大胖子。拯救这五个人的唯一办法,是把这个大胖子推下天桥,电车将他撞死后就会停下来。那么是否应该把这个人推下桥去拯救五个人?大多数人会对这个"天桥难题"说不应该。, s' Q) J* `2 X( ~

' u8 U/ o. Q( u* O$ b9 l3 aGreene等人:Now consider a similar problem,the footbridge dilemma. As before,a trolley threatens to kill five people. You are standing next to a largest ranger on a footbridge that spans the tracks,in between the oncoming trolley and the five people. In this scenario,the only way to save the five people is to push this stranger off the bridge,onto the tracks below. He will die if you do this,but his body will stop the trolley from reaching the others. Ought you to save the five others by pushing this stranger to his death ?Most people say no.' a. ]2 g! L3 M$ B3 u8 d
0 O# S6 e0 Y' J/ K! `- K
方舟子:为什么同样是牺牲一个人拯救五个人,人们却会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断?对诸如此类问题的争论,使得哲学家可以有用武之地了。一种经典的解释是,在"电车难题"中,牺牲掉的那个人是不幸碰巧站在另一条轨道上,并没有被直接用来拯救另五个人;而在"天桥难题"中,胖子是直接被用来拯救五个人的,因此直接利用一个人的生命来拯救他人,是不道德的。
( t! ]# |+ M3 a" ]( A
3 c: Q% X, E$ m- zGreene等人:Taken together,these two dilemmas create a puzzle for moral philosophers:What makes it morally acceptable to sacrifice one life to save five in the trolley dilemma but not in the footbridge dilemma ?Many answers have been proposed . For example ,one might suggest,in a Kantian vein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cases lies in the fact that in the footbridge dilemma one literally uses a fellow human being as a means to some independent end,whereas in the trolley dilemma the unfortunate person just happens to be in the way.
$ L$ w( G3 ^9 K5 e% K+ i ' k: @2 b8 }0 V. k6 @5 q8 ^$ a* Y6 R
方舟子: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电车难题"的变型:假设站着一个人的那条轨道的另一端是跟另一条轨道相连的,即形成一个回路,如果那上面没有这个人,电车会从这条轨道绕回来到另一条轨道压死五个人。在压死这个人后,电车会停下来,不会危及另五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把电车引向站着一个人的轨道去压死他?虽然这一次,这个人是被直接利用了,大多数人仍然会回答应该。可见,"直接利用是不道德的"的解释遇到了麻烦。
1 `7 }( s; Z+ i
* `5 g1 B# \: C5 D6 m  B1 WGreene等人:This answer,however,runs into trouble with avariant of the trolley dilemma in which the track leading to the one person loops around toconnect with the track leading to the five people . Here we will suppose that without a body on the alternate track ,the trolley would ,if turned that way,make its way to the other track and kill the five people as well .In this variant,as in the footbridge dilemma ,you would use some one 's body to stop the trolley from killing the five . Most agree ,nevertheless,that it is still appropriate to turn the trolley in this case inspite of the fact that here,too,we have a case of " using."
* U9 s1 `; o; y. _' r& K6 Q % P" b8 `9 @5 X
方舟子: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天桥难题"之所以和"电车难题"的选择结果不同,是因为将1个人推下桥这种做法让人在感情上接受不了,觉得太残忍。也就是说,感情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8 B0 V& d  r8 L7 n2 Z

, M# R! j* Q; G8 f- q2 lGreene等人:We maintain that,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cruc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olley dilemma and the footbridge dilemma lies in the latter 's tendency to engage people's emotions in a way that the former does not .The thought of pushing some one to his death is ,we propose ,more emotionally salient than the thought of hitting a switch that will cause a trolley to produce similar consequences ,and it is this emotional response that accounts for people'stendency to treat these cases differently .( l9 o( K  ]; J& j# r/ V
: R! n! A( g2 c5 l- @
方舟子:这个实验结果,对主流哲学家是个打击,他们向来主张道德判断是纯理性的,而现在却必须考虑其中的感情因素。' p4 I7 J3 |" z& u4 y, X- G7 k
: f( U! }, V4 {8 w  p
Greene等人:The long-standing ration a list tradition in moral psychology emphasizes the role of reason in moral judgment . A more recent trend places increased emphasis on emotion .1 S1 t/ c; Y+ G# \2 l
; M  X9 x- ?& U0 ~1 w- ^& r
方舟子:有一个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在我们对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有了更好的理解之后,是否会影响我们的道德决定?如果会的话,将会有怎样的影响?& x0 t2 T! X$ m. m4 E' u1 B

! Z4 o+ Q) Q% }$ F2 ]Greene等人:The present results raise but do not answer a more general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forementioned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puzzles :How will a better under 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that give rise to our moral judgments alter our attitudes toward the moral judgments we make ?
& V" j6 I5 e) M0 E4 Z1 \' l- i7 `, u * P$ o" M: H3 d; V; M0 H1 d0 d
3月29日下午,法治周末收到"作为方是民先生诉讼代理律师"的彭剑发来的"律师警告函",全文照登如下(包括错别字、标点符号):
8 j6 [" _0 e2 T& e7 W( C  F
% o% s! c$ w/ V【律师警告函】8 ~- I8 M+ w2 l) {  L( g6 a! j8 y6 q

- L/ v" g0 a0 |. \- C1 ?编号:2011-07; c  Q/ p# W* N2 f# n
- M$ t- h) \% W* `( M
法制日报社:* s2 O. Q1 j* w2 j- K

; V2 T2 Z! b0 I1 D& l' H# Y7 k鉴于中宣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通知》,为杜绝虚假报道和诽谤传播,特致函贵报社。
5 o  Q  \, k5 m# M% y: i . R6 z% O! W7 n: e1 ?& \/ z
方是民先生(笔名:方舟子)的新浪微博称:"杨玉圣洋洋得意地发函通知我,昨晚他与'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祝国光和《法治周末》执行总编郭国松小聚,郭表示将在本月31日用四版的篇幅发表'系统揭露'我的文章。杨因多次造假、祝因其中医联合会的野鸡性质、郭因不实报道,都被我批评、揭露过,这回三人为欢庆肖传国出狱又合作了";作为方是民先生诉讼代理律师的本人考虑法制日报是有相当影响力的官方媒体,若传播诽谤,则影响巨大,故表态:“《法治周末》是法制日报社办的,他若敢登诽谤文章,我方应起诉”。
7 L* y5 o6 B* k( x7 @5 y
- @6 m$ ]) C& y" P: p+ u; d2 e因《法治周末》是你报社下属单位,但考虑你报曾对本律师做过新闻专访报道,你报下属的"法制网"也访问过本人,故念及曾经的良好关系,故在此郑重警告贵报:* V/ t" X7 B' X& `0 e
1 R2 J# \3 `' D0 a4 r8 m
倘若你报社下属的《法治周末》刊登任何针对方是民先生的诽谤、侮辱文章,则我方一定依据事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等有关法律规定,要求你报社承担相应的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其中,赔偿损失要求方面,精神损害抚慰金将不低于人民币五万元;不低于人民币两万元的原告律师代理费亦要求你报社负担;若有网络传播侵权文章,则相关网页公证费,你报社也当然须如数负担。0 t2 G$ r8 `1 G

# b9 o' w3 A; D3 y倘若你报社媒体报道以“辟谣”之名传播造谣、不实信息,则实为传谣,我方也会追究你方责任。* W% J" L3 O6 p: C' [0 I; D

, S9 M9 A$ H2 K8 z7 h! J7 ]4 n, \另外,希望你报社领导知悉下列事实:
& T0 d$ F4 ]% M, b2 d 4 I3 h8 u( Z6 Z; h2 i
肖传国早就自称:“关于治愈率……我很高兴是80%左右”;肖传国当股东的骗子医院宣传称:“治愈率达80%~85%”;方舟子、方玄昌持续揭发肖氏手术是骗局;而肖传国雇凶谋害二位方先生案发后,卫生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这个技术(指肖传国发明的‘肖氏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循证医学证据尚不足,对这个技术是否适用于临床应用,还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P4 o: m& j  j/ e, m6 S9 T
5 E) d2 d- B4 i. |9 H+ D
财经杂志《肖氏手术未了难题》报道称:“卫生部发言人表示,肖氏手术不应该上临床”……
* D7 I0 l; A! B, ]" f6 _1 _2 H
" T6 C. p( z" L" e/ c肖氏术的受害者正对实施手术的医院提起诉讼……8 v: P8 U" S5 }& O3 n2 W: d6 m7 V
! Y* W9 n  y. m4 [9 X
因此,倘若你报社下属的《法治周末》刊登任何为肖传国这个前罪犯、中国医疗界最大骗子鼓吹的不实、偏袒报道,则我方将向新闻出版署、中央宣传部等有权机关控告或举报你报社,并深究责任人员的涉嫌受贿、循私报复等责任。
* h1 r1 Q6 t) c # d- H0 z3 _. C5 M
望你报社相关主管履行管理职责、提高法律意识,以尊重法律、实事求是、负责的态度处理本函。
# Q" w- j0 I7 J! D. B & h. c6 d- s- p& S  ?
若不明,可与本律师联系。; O) V/ \- e: ~4 i4 V6 F

" h" i2 t5 g# W4 i& r, {(地址、电话略)3 u* M# N+ ^. g* j; r2 d
/ W" r& |1 X! ?( d0 m5 `. S( p3 r
此函是提及事件的唯一警告函;若有侵权报道出现,诉讼前不再致函。% v0 B) J2 w$ e" u! L% l$ Z: D6 X
* p* I+ R; M" M* O
特此函告!
; w, i( g+ Y: Z8 V' q5 _ 5 w: k; [$ Y0 T+ a
北京华欢律师事务所(公章及骑缝章)
1 Q$ t+ n9 {; v3 H , b( C3 u: T+ ^) X7 m+ B
律师:彭剑5 Z" G) \6 s# |$ ]" {. a

; H& f; P9 j& ]$ g3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7 Z: t( `  j0 L/ r6 f" H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藤椅
发表于 2011-4-6 21:56 |只看该作者

& J3 e" `% U/ @【转载】媒体评论:方舟子遭遇“围剿”和媒体共同体 - L; t. a: x3 A% H

: f8 H9 a1 O! B$ i% Z8 ]1 m. v这段时间,方舟子的日子似乎有点不好过了。; B# `3 P+ t0 E
' G1 V% L8 e- H6 v
去年底,方舟子在住所附近遭遇锤袭,好在他身手矫捷,幸免于难。肇事者肖传国也很快被缉拿归案,送进了监狱。聊以安慰的是,袭击案发生后,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而且,除了笑蜀几位《南方周末》记者暗地里幸灾乐祸之外,绝大部分媒体人是支持方舟子的。; ^, @1 }8 |0 _9 c' ^, N% c
& H/ O7 h: h3 L2 T' W$ e% X. J& ~
可惜,仅仅过了几个月,方舟子就成了媒体集体“围剿”的对象了。4 l0 ~- J3 ]3 K% ?- t# b
% b- D9 U+ H$ A: y) @% F! w* \
这一场媒体“围剿”,始于《法治周末》一篇针对方舟子的重磅报道。3月30日,《法治周末》报以四个版的篇幅,质疑以学术打假著称的科普作家方舟子自己也涉嫌抄袭。一时舆论大哗,包括《新京报》、《羊城晚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和门户网站进行转载和跟进报道,《广州日报》甚至还发表社评谩骂方舟子,“一位以学术打假安身立命、自诩有‘学术洁癖’‘真相洁癖’者偷鸡摸狗。”并盖棺论定,“方舟子被质疑抄袭,昭示学术打假个人时代的结束”。
. \& y9 ~# y) ^) J$ A9 m% r, y5 }9 I 6 X5 j4 o5 b0 {) I8 U
这些年来,方舟子与媒体人和媒体的关系一直都处于不尴不尬的状态。作为一个从事学术打假的公众人物,方舟子以其言辞尖锐、不肯妥协的行事风格,成为一座不可多得的新闻富矿,深受媒体关注;另一方面,方舟子打假的目标又往往触及到媒体人,包括一些在行内享有盛誉的编辑记者。自2005年以来,新语丝网站上就存在了一个“不良记者”栏目,《南方周末》的笑蜀,李海鹏,《长江日报》的刘洪波,《南方人物周刊》的徐列,《光明日报》的冯永锋,新华社的周长庆……都赫然在列。这张名单,囊括了中国40多家知名媒体,以及70余名知名媒体人。因此,当郭国松在微博中高调宣布,将用四版的篇幅发表“系统揭露”方舟子的文章时,我心里就在想,这场等待方舟子多年的风暴,终于来了。0 |+ G1 D3 h0 Y# d. `

2 @3 G) v' j/ I' M2 p看完这篇题为《方舟子涉嫌抄袭总调查》的文章,老实说,我有些失望。按照常理,媒体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报道,这就意味着,不在报道之前预设立场,更不能预先就设定了“系统揭露”的报道基调,然后选择事实放在里面。否则的话,媒体就难免沦为“挟公器以泄私愤”的器具,所谓公信度也就成了笑谈。文章里面罗列的方舟子“抄袭”的铁证,无非是前几年就被炒来炒去的剩饭,方舟子早就辟谣过,证实不过是子虚乌有的指控。而且,报道里面充斥着“极尽恐吓之能事”这种情绪化的语言,媒体应有的“客观叙述”态度荡然无存。所以,新华网等网站才会在转载了这篇报道之后,又很快就删除了。! ^5 N8 u7 `) m0 F. s. c

/ W5 C) p/ g- P# Z& @4 K$ y我想起了一件旧事。去年12月,与方舟子素有冤仇的《民主与法制》记者李蒙在微博上称,方舟子在新华社工作的老婆曾经写文章报道自己,隐射这与经常采访家人而被开除的新华社记者颜秉光性质相同。方舟子迅速辟谣,表示老婆写文章的时候相互不认识,当时她也不在新华社工作。事情如此明了,似乎就应该停息了。但是,《南都周刊》执行主编许庆亮(网名西门不暗),在已有方舟子声明的情况下,继续转发该造谣微博,被方舟子点名批评。在这之后,各路记者编辑力挺许庆亮,故意只转造谣微博,而对方舟子的辟谣微博视而不见……其中,不乏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阿丘这样的知名媒体人。9 _  ?. ^* w2 x' B

4 O) f/ O* G0 N' z! w$ S5 {如果说,李蒙、许庆亮等人有意无意的造谣,还只是个人行为,那么,《法治周末》执行总编辑郭国松就把个人行为成功地上升为媒体行为。《新京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媒体的跟进,则显示他们在面对方舟子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种“媒体共同体”。
% n& ?" u4 P! e7 j5 l" H
! I- H+ ^2 M% V4 }9 t! y我曾经设想过一种“媒体共同体”,并将之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我认为这种“媒体共同体”应该对外追求和维护言论自由,拓展舆论空间,排除任何公权力的干扰与打压。对内,则应该强调新闻从业规则,追求职业道德和独立人格。但是显然,眼前出现的这个“媒体共同体”与之风马牛不相及。他们没有是非曲直,只有利益立场。他们党同伐异,拉帮结派,“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睚眦必报,坑瀣一气,动辄将公器拿来发泄私愤。
7 e1 x7 M' e6 r ) }" t+ V% {+ o/ Q6 E, m5 x
这样的“媒体共同体”,必将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一颗毒瘤。
: W0 g! t1 y1 K* f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4 
威望
784  
包包
1375  

优秀版主

板凳
发表于 2011-4-10 14:23 |只看该作者
干细胞之家微信公众号
我认为只有是人都会犯错,但是他的原则没有错,他的目的没有错,并且中国如果有好多这样的犯错人的话,学术界应该会少点浮躁和抄袭,多点踏实和诚实。
& Z" W0 c! Y1 s# G! v

Rank: 1

积分
威望
0  
包包
331  
报纸
发表于 2011-4-10 14:29 |只看该作者
名人难当啊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5-5-4 04:51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