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
- 威望
- 4
- 包包
- 213
|
本帖最后由 lmchen 于 2011-8-22 14:55 编辑
% U$ x, N! N. ?0 I
& o S8 ]( L: L! K
3 L! Z8 H$ r8 R9 E- h- b/ J4 A; i
4 X7 f2 C+ m7 _( S$ i9 o3 M# T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构建了基于干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并证实了这一结构对骨缺损的修复功能以及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抗排异作用,为将来基于干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临床应用试验奠定了研究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Eur Cell & Mater上。
8 V- c8 Z, P- n4 T7 W) b
, T- p5 `- x: p7 E这项研究由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生宗晨在导师王金福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王金福教授早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和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及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等领域的研究。5 D3 F6 f3 C, M2 e
4 S5 {: ]/ `% u" V5 Y5 m' l8 u( g \+ G
多年来,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其最大的困难在于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缺乏和不理想,尤其是小儿自身的骨质材料缺乏,以及当曾接受过自体骨移植的患者再出现病情复发时,无法第二次取用其自体骨。 1 Z& u+ a8 W3 A
/ F! Y$ R4 {4 @ \
而组织工程骨可应用于骨囊肿、骨不连、骨纤维结构不良等(不包括恶性肿瘤)导致的各种骨缺损治疗。由于组织工程骨的骨材料来源于患者自身的骨细胞,因此更有利于人体骨缺损的修复,而它的降解产物至今未被发现有炎症反应。
4 G* D& f& W) O' ?: v$ I; `4 {6 o, X- q( \; x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复合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GA材料支架以及应用灌流动态三维培养系统,构建了基于干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并通过动物骨缺损模型的移植修复实验,证实了其对骨缺损的修复功能以及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抗排异作用,为将来基于干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临床应用试验奠定了研究基础。
7 w! Y8 k# f' f& B9 i* a* J% \
- N, t2 n6 m: k: c9 D; U“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属于我国“十一五”863计划,目前已在干细胞与克隆技术、相关评价体系、干细胞建库、组织工程技术与产品研发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获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产品和标准。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教授等领导的课题组继在国际上首次证明iPS细胞具有全能性后,首次发现并明确证实决定小鼠(哺乳动物)干细胞多能性的关键基因决定簇,再次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a2 E; Y/ B4 ^) g/ Q+ A- v
8 v6 s1 W! \$ I( K% l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总评分: 威望 + 1
包包 + 5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