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3511
- 威望
- 13511
- 包包
- 32034
|

本帖最后由 marrowstem 于 2012-1-22 16:48 编辑 $ |' L' F' N! J% } p5 E
. g; {& S- J1 [ X# a
胚胎干细胞
& s5 Y2 y% ]. Y
- j. O. z5 t5 C. t0 ?; h5 R 开始让我们来聊聊干细胞的传统强项——胚胎干细胞在过去一年的表现:毫无疑问,在这个领域最大的一个突破是体细胞核移植获得成功,2011年10月,来自美国纽约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文,宣称他们通过改变技术手段成功得到了人的胚胎样干细胞。我们知道,自从绵羊Dolly诞生以来,科学家一直试图通过同样的方法(体细胞核移植SCNT)得到人的胚胎样干细胞,但一直未成功,韩国的国家英雄黄禹锡因为造假还为此身败名裂了。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发现,导致SCNT不能成功的部分原因或在于固有生物学屏障,按常规方法培养所得细胞在分裂至6-10个细胞时便停止进一步发育,但若将成人细胞核导入未去核的卵细胞则会克服这一障碍,三倍体细胞将发育至胚泡阶段,从而最终可获取具有多潜能的胚胎干细胞。(Nature 2011, 478:70)。但虽然该项研究显示了培育治疗性人胚胎干细胞的可行性,但拥有3条染色体的细胞显然不适于临床应用。另外以色列科学家用ES细胞培养出了血管,日本科学家培养出了精子(Cell 2011, 146:519)和视网膜的雏形结构,美国科学家用胚胎干细胞培养出了血小板和神经元等。 H# P! p7 U4 \0 g. U# d$ r5 A
此外,几项对胚胎干细胞系的研究及干细胞命名规范的探讨也是值得提一笔的,2011年6月的Cell Stem Cell杂志发表了由iPS创建人Shinya Yamanaka、哈佛大学George Daley等研究人员撰写的“The Nomenclature System Should Be Sustainable, but Also Practical”的评述性文章,探讨了干细胞系命名系统的问题,指出命名系统不仅需要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还要有可操作性。目前世界各地建立的人胚胎干细胞系已经积累了上千个之多,但这些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仍未有一个统一的鉴定胚胎干细胞特征的标准,包括iPS细胞系在内的细胞系并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这不利于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相关领域的发展。山中伸弥等人认为建立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以及iPS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命名体系需要注意到两点:第一是新系统要能代表原来的IDs,尤其是那些在全球干细胞研究机构中被广泛应用的细胞系,其次新命名体系应该能容纳下未来可能出现的大量iPSC系。另一项由国际干细胞组织(ISCI)领导的全球性科研项目中,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十九个国家的胚胎干细胞科学家携手合作,研究了新老胚胎干细胞之间存在的差别(2011年11月27日《Nat. Biotech》)。这两项研究虽然看上去不甚起眼,但对干细胞研究实际上非常有用。
' n# i. ]5 l+ K* w; ^& F1 V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总评分: 威望 + 30
包包 + 5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