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3071
- 威望
- 3071
- 包包
- 6176
|
几日前,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曹聪在香港《南华早报》发表了题为《中国不改进科研文化就无法遏止人才流失》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下是该文的简要摘述。9 _8 u7 [1 n3 l0 K, p9 w- j) @1 g
( L7 p8 K4 I8 K9 s% u; a: J7 S中国政府在2008年开始,为了吸引在国外学习和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最聪明、最优秀的中国人返回祖国,启动了“千人计划”物色人才。从“千人计划”实施至今,这项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共有3300名海归回国,不乏某些最优秀的学者也返回了中国。其中就包括年仅41岁就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生命科学家王晓东。但同时,该项计划从另一方面来看,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中国最杰出的一批人才仍渴望到国外生活。经历了国外的生活后,他们很少选择回国。# G1 k+ w+ B3 y. l/ K
) P* X) _6 X$ } V% H* F9 W
. v" [4 e+ W- E7 w2 w0 v 一方面,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在过去30年中,外国人中获得美国大学颁发的理工科博士学位最多的是中国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拿到博士学位后表示他们打算留在美国,并且90%以上成功了。另一方面,中国面对着国内最优秀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出国却束手无策。2006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超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成为拿到美国理工科博士学位最多的两家学士生源机构。
$ [2 t/ i5 u# b$ L/ J2 S: B3 D. E' @, A$ V5 a
从全球金融危机开始,更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了回国,但这并不等于精英们的大量回归。杜克大学2008年对637名中国海归所做的调查显示,半数的人只有5年或更短的美国经历。换句话说,这些海归在美国的经历是有限的。而围绕“千人计划”争论的根源就在于此,“千人计划”激发了中国国内科学家的普遍不满。千人计划的初衷是招募有留学经历和国外学位的学者,但这同时损害了国内培养的科学家的利益,更何况不是每个海归都可以归为“高级人才”。许多较年轻的学者只有几年的博士后经历,就能返回中国当正教授,全部薪酬加起来比同级别的新雇员高好几倍。据报道,一些海归利用这种盲目崇拜留学经历的风气,美化自己的留学文凭悄悄挤进了该计划。
% Z6 O4 o, Y) o! l- G. O* k( o- K! p
同时,计划中那些名气很高,资历较老,在国外就已经担任正教授的精英们,很少在自己所在的中国机构承担全职工作。有些人一年只在中国待两个月。许多人同时有两个职位:中国机构一个,国外机构一个,这是公开的秘密。正因为如此,“千人计划”成员的完整名单从未公开过。为何中国的一流学者不愿回国?第一点,对于长期生活在国外的这些学者,他们不太可能在中国这个关系社会中维持一个稳固的个人业务关系网,这继而会减少他们研究资金来源的渠道。第二点,由于许多中国科学家没有在国际环境中开展研究的经验,海归们可能会遭遇另一重文化冲击:他们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事。最后一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抄袭、造假和操控数据已与中国整个科研进程交织在一起。科学界没有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有可能回国的人不愿进入这样的环境。8 ]9 A; g, Z& V
3 j; K7 B/ R" L+ c2 |( f
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在努力吸引能引领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人才,但是这种努力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海归的人数,而是政府能否创造新型科研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每个科学家,不管是留学的还是国内培养的,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价值。 |
-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