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19496|回复: 12
go

一流学者为何不愿回到中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071 
威望
3071  
包包
6176  

优秀版主 研讨会精英 金话筒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20: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几日前,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曹聪在香港《南华早报》发表了题为《中国不改进科研文化就无法遏止人才流失》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下是该文的简要摘述。9 _8 u7 [1 n3 l0 K, p9 w- j) @1 g

( L7 p8 K4 I8 K9 s% u; a: J7 S中国政府在2008年开始,为了吸引在国外学习和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最聪明、最优秀的中国人返回祖国,启动了“千人计划”物色人才。从“千人计划”实施至今,这项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共有3300名海归回国,不乏某些最优秀的学者也返回了中国。其中就包括年仅41岁就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生命科学家王晓东。但同时,该项计划从另一方面来看,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中国最杰出的一批人才仍渴望到国外生活。经历了国外的生活后,他们很少选择回国。# G1 k+ w+ B3 y. l/ K

) P* X) _6 X$ }  V% H* F9 W
. v" [4 e+ W- E7 w2 w0 v  一方面,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在过去30年中,外国人中获得美国大学颁发的理工科博士学位最多的是中国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拿到博士学位后表示他们打算留在美国,并且90%以上成功了。另一方面,中国面对着国内最优秀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出国却束手无策。2006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超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成为拿到美国理工科博士学位最多的两家学士生源机构。
$ [2 t/ i5 u# b$ L/ J2 S: B3 D. E' @, A$ V5 a
   从全球金融危机开始,更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了回国,但这并不等于精英们的大量回归。杜克大学2008年对637名中国海归所做的调查显示,半数的人只有5年或更短的美国经历。换句话说,这些海归在美国的经历是有限的。而围绕“千人计划”争论的根源就在于此,“千人计划”激发了中国国内科学家的普遍不满。千人计划的初衷是招募有留学经历和国外学位的学者,但这同时损害了国内培养的科学家的利益,更何况不是每个海归都可以归为“高级人才”。许多较年轻的学者只有几年的博士后经历,就能返回中国当正教授,全部薪酬加起来比同级别的新雇员高好几倍。据报道,一些海归利用这种盲目崇拜留学经历的风气,美化自己的留学文凭悄悄挤进了该计划。
% Z6 O4 o, Y) o! l- G. O* k( o- K! p
  同时,计划中那些名气很高,资历较老,在国外就已经担任正教授的精英们,很少在自己所在的中国机构承担全职工作。有些人一年只在中国待两个月。许多人同时有两个职位:中国机构一个,国外机构一个,这是公开的秘密。正因为如此,“千人计划”成员的完整名单从未公开过。为何中国的一流学者不愿回国?第一点,对于长期生活在国外的这些学者,他们不太可能在中国这个关系社会中维持一个稳固的个人业务关系网,这继而会减少他们研究资金来源的渠道。第二点,由于许多中国科学家没有在国际环境中开展研究的经验,海归们可能会遭遇另一重文化冲击:他们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事。最后一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抄袭、造假和操控数据已与中国整个科研进程交织在一起。科学界没有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有可能回国的人不愿进入这样的环境。8 ]9 A; g, Z& V
3 j; K7 B/ R" L+ c2 |( f
  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在努力吸引能引领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人才,但是这种努力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海归的人数,而是政府能否创造新型科研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每个科学家,不管是留学的还是国内培养的,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价值。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10 极好资料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255 
威望
255  
包包
1519  
沙发
发表于 2013-7-22 22:01 |只看该作者
这其中可能有些国家科研文化的软环境的不协调,国内科研氛围的急功近利等因素哈。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4

积分
2314 
威望
2314  
包包
5399  

金话筒 优秀会员

藤椅
发表于 2013-7-23 08:23 |只看该作者
关键是领导。现在清华的免疫这块就很棒,很多牛人都是国外的正教授甚至系主任级别的,都被施一公挖回来了。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1

积分
13 
威望
13  
包包
54  
板凳
发表于 2013-7-23 14:43 |只看该作者
干细胞之家微信公众号
我认为一流学者不愿回国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生存环境的差异,国外的生活环境比国内的好,譬如空气好。也可能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否有良好的研究氛围和机遇。另外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研究水平国内毕竟比国外落后,一流学者已经融入国际研究领先水平。当然,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一流学者回国发展,给我们带来新的技术!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194 
威望
194  
包包
1671  
报纸
发表于 2013-7-24 08:09 |只看该作者
整个大环境就这样,行政化的研究体制,浮躁的社会, 不仅仅是一流的学者不愿回国 !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150 
威望
150  
包包
773  
地板
发表于 2013-7-24 10:23 |只看该作者
国内科研就是这样  上面一套 下面一套的。科研都是和利益挂钩的!!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071 
威望
3071  
包包
6176  

优秀版主 研讨会精英 金话筒 优秀会员

7
发表于 2013-7-24 12:0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61650833 的帖子: z; Y% R( k7 k0 b" M6 {* Q2 m' C- ^
3 l' g# |8 v4 [0 o* M% t3 K
国外就完全没有这些问题么?

Rank: 2

积分
194 
威望
194  
包包
1671  
8
发表于 2013-7-24 13:51 |只看该作者
Damon-Salvatore 发表于 2013-7-24 12:02 : z0 f5 d% j9 F
回复 461650833 的帖子
$ i/ Q' Z" I# J" [3 P4 t. i& ?$ t# E* U' ]4 ?
国外就完全没有这些问题么?
0 X! o2 B: w. ^3 M6 E
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利益纠葛,自然国外也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是良好的机制具有纠错功能,从而良性循环。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1

积分
36 
威望
36  
包包
401  
9
发表于 2013-7-24 14:35 |只看该作者
国内的体制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还是从健全体制开始,改善人才的环境才可能让这些一流学者回国。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3Rank: 3

积分
307 
威望
307  
包包
356  

优秀会员

10
发表于 2013-7-24 17:09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也该辩证地看待,“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初见成效,不仅说明很多留学海外的优秀炎黄子孙仍对这块故土抱有一份深厚的感情,也说明中国的环境并非就已经到了鸟不拉屎的地步,而且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大环境正在跟随世界形势发生着变化、国内确实出现了一些诱人的研究条件。
1 b' a4 Q; H# f, G0 ?: u4 v在那种优秀人才都该回国的论调下,潜藏的还是一种很传统很狭隘的民族观、利益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心态。/ {' |9 g2 k; ^  U, D
我想说,并非所有优秀的炎黄血统的人都该挤到中国、为中国的发展作贡献,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再也不是古代那种一家独大唯我独尊的可以自己自足的农业国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进步,(如今政府无偿支援很多非洲兄弟国家也正是处于这样一种长远的整体战略考虑。),只要每个领域内都有那么几个优秀的科学家、学者回国效力就足够了,而且在国外的华裔科学家也是我国科学家外国同行交流的好媒介、重要人脉。
# Y' C8 d# d4 K0 s9 D" A* b" X# S科学是全世界的、是全人类的,科学家也越来越国际化。在这信息时代,不管其他的优秀科学家在哪儿效力,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都可以很方便的获取。而且,有碰撞才有创新、才有进步,两边的科学家个自积累能量,或许能为更有效碰撞发挥条件。
9 ?6 I" Z, S$ W8 v6 B& o$ d8 a& Z
4 d7 s9 K# K$ X3 K) O) r" o6 m当然,中国的大环境确实还有很多需要改变的地方,只是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自贬低人一等。7 N$ `9 b: X6 ?  j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0 + 3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0  包包 + 30   查看全部评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5-5-4 09:49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