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699346|回复: 268
go

医学分子病毒学(金奇 编着) [复制链接]

Rank: 1

积分
威望
1  
包包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08: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细胞海洋 于 2014-11-21 12:09 编辑
  L3 B0 \& f, j: r$ C$ H) ?2 G
7 @, _1 S# [# f5部分一起压缩
: {9 G% W5 F  X" u* S3 x! N3 @& M3 M$ t& u4 j6 D6 ]! \5 F, @0 \
游客,如果你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 + 10 极好资料

总评分: 威望 + 1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3 
威望
1933  
包包
4926  

小小研究员 热心会员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金话筒 博览群书

沙发
发表于 2014-11-21 09:0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reeCell 于 2014-11-21 09:16 编辑
- z3 M+ w& u' [! s
' j0 {* _' [8 e1 e1 D; E嘻嘻,缺少目录啊
1 ^# Q# g4 E% q' L6 e; X5 x( }) D+ [. |; k0 U. q+ W
  - L; h$ [0 i+ v
8 }: O3 ?/ g& ?' k1 k5 |/ r: v
内容简介医学分子病毒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近10年来,由于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的建立、改进和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医学分子病毒学的研究,在病毒基因组结构、致病机制和分子诊断等方面有了诸多重大突破,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新的概念。
8 G5 J( M8 d6 ~: h. S. I    本书着重介绍我国常见的医学病毒以及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全书共分37章,分别就病毒的一般特征、基因组结构、基因组编码产物及其功能、繁殖与复制、致病机制、流行特点和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反映了90年代后期分子病毒学研究的水平,使读者能够从分子水平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本书可作为从事分子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科研工作者、教师、研究生、大学生以及临床和检验工作者的参考书。
  Y% H5 @5 e3 I* J: `9 ]
. y7 A6 u+ p+ K9 D8 A. [目录序一1 w$ W2 k% `# V
序二
* G  s) G$ J& F8 j( r9 {序三
$ ~0 }& B. b% S序四2 H  C$ I- K* V2 S' F2 l" `+ s
前言
! f8 u1 `  w! N) C- o第1章病毒的进化: |) ?" s; u# j/ t5 Z
一、病毒进化研究概述
1 L5 r* x9 _: r* C(一)问题的复杂性和研究简史
* X$ ?* n# E) N* k' c+ [- z5 O- ~(二)病毒存在的基本方式( J! V: k9 K1 n- M1 Z- V8 M
(三)病毒变异的基本方式
$ W/ }8 T+ f7 B9 k, D9 o(四)病毒进化的基本特征# Z. v, h) K0 c) x2 O' `
(五)病毒进化的根本目的7 `5 r, O0 M5 k. V! @$ @
(六)病毒在现代进化牲学中的地位( t: y) B, T5 g9 ~
二、病毒核酸序列上进化信息的研究方法
* L+ s& k* ^! h3 B5 v( [: K(一)病毒核酸序列进化的特征
% g  q' h8 C9 C, N2 q(二)病毒核酸序列上进化信息的分析方法
* i' m! J0 k/ L* q, o$ N三、病毒聚合酶核酸序列与病毒的进化关系8 z2 A& c$ A& V7 {+ g
(一)病毒聚合酶的基序/ q$ b* r3 E" f/ D% x; D
(二)RNA病毒的超级进化群
7 `3 c6 ~5 r& g0 J' c(三)反录成分的进化
  o. p* U" G  |; V4 ]& a四、流感病毒的进化
% K2 b1 l; z/ p6 _7 b  t9 d0 B* R+ ]' u(一)流感病毒各个基因的进化特性
! H" l4 E1 G8 p(二)流感病毒在不同宿主上进化的速度: j$ O' v5 r/ I( y
(三)人流感病毒群体进化特征的数学分析- |: B4 E( `2 O7 E1 S6 V) L
五、人免疫缺陷病毒的进化
! A. ^* Q7 f5 V  h# Z, U(一)灵长类慢病毒之间的亲缘关系
; Z3 [4 L! l9 D! N# n(二)HIV2的起源与进化2 \3 y: ]' e) a! k
(三)HIV1的起源与进化
0 ~% q8 z2 p: e1 V2 A(四)HIV1的起源与进化9 {+ ?1 U  O) c0 i' j, ^' e
(五)艾滋病的未来% W5 u8 S/ @* X5 h( i% `- V
六、其他病毒的进化! \4 m) X2 z, x  s7 e) C, H% x
(一)痘病毒的进化- x  }6 ^2 o6 t/ E' g7 V8 L2 z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进化8 y1 @  q. {" j. i/ D
(三)黄病毒的进化8 a" A3 l2 _3 B1 l7 S
(四)乳头瘤病毒的进化. a9 M  B, r9 g5 ^- m8 ~6 Q+ c, t
第2章病毒受体
0 s; {* W# k4 U3 p" }" A一、病毒受体的基本概念
& c3 h. g* y7 r* S) j7 W% {二、病毒受体的发生与进化4 G4 K9 I4 L  E& J& L
(一)受体功能的进化
9 }8 K8 C. d; @7 e+ w(二)受体与配体在共同进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 u6 B8 k  @. b(三)病毒和受体的结合与宿主细胞防御功能在进化中的关系
# e$ E+ \- h! c三、病毒受体的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3 c; n2 P( h# A8 ^
(一)细胞膜蛋白与受体
1 t5 {# B# W1 l0 j# w2 `! H- X( U(二)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构类型- ?0 G, z4 Y( J0 o
(三)病毒受体与病毒的结构关系
3 E( j2 h* @! ]) U/ R+ v/ {! w四、病毒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2 ~& J6 L! U3 e% ~7 P(一)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1 ?: d7 o3 N) N4 t/ V6 Z
(二)病毒与多个受体的结合) a; K/ o5 M5 X/ C" {7 z# l! |
(三)病毒与受体结合的贴附增强作用
" ~8 o9 W8 m( V(四)病毒受体的复杂性
. b" _' ]. T1 J. k4 O(五)病毒受体的特异性与遗传
+ I+ h* d& z; j7 P五、病毒受体的研究方法和抗病毒药物的设计
- d0 n" C9 z9 U$ K( P. G(一)病毒受体的研究方法( V& C1 C% a6 `$ B6 P
(二)病毒受体与抗病毒药物
2 w- U2 F/ j3 \% o六、病毒受体研究的深入及其所引起的思考. E# M, v/ I7 T& ?$ z9 E6 C
(一)病毒受体与信号传导8 F2 _; @0 g8 z( M- a8 T) A2 `
(二)病毒受体和辅助受体$ W: w: h; S/ e3 A6 c
第3章抗病毒免疫应答7 h6 F% f/ D6 Q% n9 o
一、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
' a, ?* ^3 O% }7 Z) o7 Q' M(一)NK细胞
7 Z+ b, c* W( V6 P- h(二)单核巨噬细胞4 _- R! d1 V4 W. N/ Q- A
(三)干扰素- k5 J2 U/ X% K1 c# q) _; V
(四)肿瘤坏死因子
& t7 o% a; g; ]4 l6 V% V二、获得性免疫应答基本原理+ k) B2 M! _- `  n5 z9 n
(一)MHC分子与抗原递呈
  x8 L9 \$ @$ P  [  i(二)抗体分子与B淋巴细胞
: F9 s5 _" m; ~% [(三)T淋巴细胞及其抗原受体4 O/ l* j7 {8 d1 z+ ]' [: Q
三、抗病毒获得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X) [) a* Y6 f0 m: ]
(一)辅助性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 J- q2 @5 O% c( e0 ~
(二)体液免疫应答
1 U( f. G- }2 b; x. h1 c(三)杀伤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 ]2 F7 `" _  p
四、病毒逃避免疫监控的机制  w$ W" d6 A( m# j% ?; M: x& K$ H
(一)病毒基因的限制性表达' a5 f. J9 z; w
(二)利用宿主体内的免疫豁免部位3 `$ h) e% k, L9 ^( K& g
(三)病毒抗原的变异
) W) S/ o5 Z* M" s& m* u(四)干扰宿主细胞的抗原递呈8 q$ B' I4 ?6 M. k3 m! M; ]
(五)干扰细胞因子的功能& {5 v2 v$ W( ]+ q4 k8 d& ]$ m) q
(六)干扰免疫应答的效应0 v1 j1 o6 a) f
五、抗病毒免疫应答造成的病理损伤; z2 s( S6 Y# Y* k
第4章病毒编码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模拟分子
+ V7 n% y! T! W一、病毒编码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模拟分子的性质0 I# y, `1 Q& Y. p
二、病毒编码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模拟分子的作用途径和机制9 \! r( x$ w! t4 ]$ Q$ F( ?& H: Q
(一)干扰补体反应系统
" Q  n# C9 p! K! a, a, ?: s+ T- ](二)干扰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3 e& P3 q: ?3 z8 }
(三)调节细胞因子网络
7 K# p( [( s( ], ~. Z- a(四)调节细胞内信号传导
0 X' X5 [: j+ l$ d" W第5章病毒疫苗6 P$ e% y% Z' _* T- d$ z; I( M$ K' ?
一、抗病毒免疫
! S5 o% ?5 _6 d/ z  `0 a二、病毒疫苗的分类和特点
8 y& P: R0 J% @% J2 S三、新型病毒疫苗
" F( S! i4 M, o(一)基因工程载体疫苗; q& K5 x$ u9 U( i
(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5 a$ K0 V4 N6 a! p) I$ y& q* F9 I
(三)病毒样颗粒) k% R: c/ _  V# N9 D
(四)基因缺失活疫苗4 E+ x* I" H* _
(五)蛋白工程疫苗
( b! J8 V6 E+ p1 v1 `! R(六)合成肽疫苗
3 L* I8 r* ]* x(七)遗传重组疫苗
# M7 B7 X6 I3 p. C(八)微胶囊疫苗
; B: i* A: k# r/ V) c& k, l  d四、新型病毒疫苗研究的现状) b# f, y% q, d& z) o
(一)艾滋病疫苗
: c3 v  h& g) X  S3 p! V$ ^2 j(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
9 C' T4 @' V& Q% m1 A* b5 ~1 Z(三)丙型肝炎病毒疫苗  n  T6 N1 z$ Q$ V! G; b
(四)戊型肝炎病毒疫苗
: x* e0 G: {9 r(五)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 K: o$ u8 |2 O6 S7 a1 }
(六)人巨细胞病毒疫苗+ N! m5 ^2 B  B
(七)单纯疱疹病毒疫苗
6 F: {  q0 g+ S0 Q% ^) ~  n+ N& d(八)登革热病毒疫苗( _0 u' O! \* [& j% ?6 C+ r
(九)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 C# u  ?5 H3 l(十)EpsteinBarr病毒疫苗
- @0 Q8 V+ @; E2 d(十一)埃博拉病毒疫苗# }6 R6 _  s$ T1 o/ I
第6章抗病毒药物" o6 M$ `$ O4 V9 E
一、抗病毒细胞因子& a9 w/ w+ h& a2 C$ K! L# ^( {
(一)干扰素
' g2 ]9 o4 G5 C8 G% |6 U(二)肿瘤坏死因子
, C& @8 E# p$ j( @; u( Z4 V(三)白细胞介素1) N3 N# [/ H8 D% p. k- @
(四)白细胞介素10
( ~, s& [2 c$ G! ~(五)白细胞介素12( U: ?# W8 T- k2 V# \0 V' I
(六)病毒诱生其他细胞因子的机制
8 j8 s* M6 m6 N  |8 P. M8 C, p( m(七)其他细胞因子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 x8 {- F6 {% m9 f
(八)其他细胞因子在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 ~4 @" a* r5 T$ O# ^/ p2 \二、抗病毒化学药物
8 i* i1 S, X8 ^9 J1 ?(一)主要的抗病毒药物
' e' u' @& w1 o/ {; L(二)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 z) t1 Z" q, V8 @2 @4 V(三)抗流感病毒药物& s' b0 t& y  ^
(四)抗疱疹病毒药物* M0 T; B) x$ T* A2 o7 L% C
(五)抗人免缺陷病毒药物: _8 d9 r/ L5 A( a
(六)抗其他病毒药物& j+ z3 |* Y. r+ t- I
(七)新型药物的筛选及治疗方案
1 z- ?3 O' [. o- }: y三、抗病毒反义寡核苷酸药物
& X; A9 J8 z& R) W7 V# s" K(一)抗人免疫缺陷病毒反义寡核苷酸  z: s, W0 f, {9 P$ k  U
(二)抗乙型肝炎病毒反义寡核苷酸
! F' w8 ^, f# q: ~8 D5 U: S(三)抗丙型肝炎病毒反义寡核苷酸
8 V, x& v4 x; Q0 i3 B! @(四)抗流感病毒反义寡核苷酸& N% n! a- r, k3 G7 j( l! y7 _
(五)抗其他病毒反义寡核苷酸
$ N6 {3 W( ?9 j# V" r! y  s第7章病毒病的诊断
9 j3 D$ y1 q  \; K一、概述: ~& {% [9 v* [/ v" ^3 `$ {
(一)病毒病诊断的一般原则
% ?1 C+ y: o' T5 ]+ @. L(二)病毒病诊断技术的发展
2 c- Y* P9 o3 ]" D3 H9 S(三)诊断方法的选择: X% O) X# c2 R+ X5 f' V; y
(四)诊断标志的选择3 _3 y1 T  g5 P" j
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6 o0 J3 t  e( x" _; V0 q; h3 {  J(一)标本的选择
' U  R0 H$ w& _4 T/ @7 t(二)不同标本的采集和用途4 q  R/ V; {' h5 X
(三)标本的处理0 g6 |( F2 X& Y/ u' y; ^* i
三、病毒的分离鉴定" ^" [3 Y6 g) U  w
(一)病毒分离标本的选择# C( ~$ f' r. N
(二)动物试验0 x& h! A$ [: {$ U
(三)鸡胚培养
- u+ F. M! r) ?; J(四)组织培养技术
. ?" v; Q6 @* i5 ~6 k9 P0 @四、病毒病的血清学诊断
' z8 U' A' Y8 r8 k(一)中和试验; J% `$ K/ q) h) f$ r2 _
(二)补体结合试验+ a: _7 t* J- H% P0 Q; b  X$ [- }
(三)细胞凝集和凝集抑制试验
  s$ c+ Y/ ^! M! z0 B& K(四)红细胞吸附和吸附抑制试验
4 w! p& k# d. `' ~' m/ s, F五、病毒性疾病的现代免疫学诊断5 W, `2 ~. J) B: f8 w# W
(一)免疫荧光试验
6 z$ J- j6 X( M, H, _(二)酶免疫学试验+ q% q, {- j$ r
(三)放射免疫试验
+ F( j! T7 K" b5 B8 B( V& ^/ D(四)全血凝集试验' n1 T; W* p. q4 k# M+ a( c
六、病毒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X# D. A4 c8 l) m+ b9 X6 e
(一)分子杂交技术
: m9 D* G6 O7 Q2 q/ \$ {: n(二)凝胶电泳技术5 }; Z  L# x% N* {
(三)聚合酶链反应
3 o/ j8 z) c0 X9 _/ w七、病毒性疾病的电子显微镜诊断  P8 V! G' N$ _. W  `
(一)电镜在病毒研究中的主要作用! c1 _9 R3 u7 {# X3 v1 n, U
(二)常用的电镜技术
) H. S  j0 }- a5 o' y0 \6 W5 Z第8章病毒与肿瘤9 L9 q6 m5 J; y/ p2 S
一、转化型病毒与逆转录病毒
" `# R, U- g- R- k(一)转化型病毒
7 h7 j4 v; d1 S8 l  z4 f(二)逆转录病毒
9 o+ k; H& J. c- N$ }二、人乳头瘤病毒
; c' X0 O# W0 g7 q0 Q(一)HPV与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 A6 g* \* x2 X; L) g5 m(二)HPV与口腔恶性肿瘤
% f6 M" T/ o) m( x1 n0 f(三)HPV与皮肤恶性肿瘤
( s8 W3 L1 j! H) h# A; v(四)HPV转化基因* F' x$ Q$ \+ d
(五)HPV致癌的分子机制
2 d' m3 `4 e6 K+ q, `! E6 }$ B9 Z三、疱疹病毒5 u) T+ ?' b# w
(一)EB病毒& ~3 u4 d$ ]2 e, p& h# }: o
(二)人类8型疱疹病毒/ S: ^. J- c; q1 \
四、人类逆转录病毒, W. K7 _; S6 p
(一)T细胞白血病病毒
" p, k' O; z% j, \; q( ]( L; s(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d# e& G6 `: K* {' \( C1 V五、肝炎病毒
9 T2 I" o" N" k" c' O, Y(一)乙型肝炎病毒
$ `% [/ b* |7 |" y(二)丙型肝炎病毒
8 e( [5 \) b. S! U5 p9 E3 z* e第9章病毒载体
0 P" P. h- ?& H5 m( @一、构建病毒载体的常用元体
% Y* W& i* K# r" }$ S/ G7 P(一)转录控制元件9 f8 L4 x$ R7 |" v; c+ E
(二)翻译控制元件
# X1 k2 g! B- d5 v(三)病毒复制子及其包装信号: i* V0 {( P& U. L
二、质粒型载体
7 b+ x  o2 _* x) n(一)SV40载体
; u" H0 H2 F9 W(二)牛乳头瘤病毒载体! {6 l# k( i3 R2 @6 I
(三)EBV复制子载体
, G: {' k0 ]0 L3 d# {) q(四)质粒型病毒载体的转移- K& P% K) @' O" T1 U8 c, f
三、DNA病毒载体
, d- i* N+ X% a; b7 h$ p) o. H(一)痘苗病毒载体9 A, s: _" I2 g7 _
(二)腺病毒载体
8 U( V- b3 @  I, w; v. i' _1 ~) \(三)I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
" T& t0 R9 w' N2 F. k(四)微小病毒载体* Z' H/ P$ y1 q
四、逆转录病毒载体) k4 m; ?3 T! q3 @
(一)逆转录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W; H2 x2 k) N6 x& s5 w4 h
(二)有复制活性和无复制活性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b8 s, h! a$ n8 `. @( T2 T(三)致瘤逆转录病毒载体# ]/ m6 w8 f% n) @3 i
(四)慢病毒载体
! ?# @* ^' s7 |# z" f# N五、真核病毒表达系统8 B& e( f7 M( m% J2 L" A
(一)甲病毒表达系统: K0 g% g. T7 ~. n8 [: l8 d7 Q- L! h
(二)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A8 m2 T0 }4 v6 l+ j6 l第10章抗病毒基因工程抗体
& C) b& |% p! s, x: t! X' }6 L2 z一、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和基因调控
, N. N: a  D& w# o' A(一)抗体分子的典型结构3 T4 z( G" d# C5 M# R; S% ?
(二)抗体分子和抗原分子的相互作用4 w+ j- q9 _) `$ c/ ^
(三)免疫球蛋白基因和抗体多样性的产生$ H; D* w/ g* [5 _1 R8 C# M
(四)免疫球蛋白基因恒定区结构2 z/ p2 p( l9 D
(五)免疫球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
3 A: M) P+ a7 W+ l2 H% h二、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与基因工程抗体
0 S3 ?1 j" _& Y% G7 w(一)噬菌体表面呈现系统及其原理$ y% C/ G6 A* v; h
(二)双向选择性噬菌体表面呈现系统/ I, M+ Z3 `& s' x9 D) C
(三)人工合成抗体库* b. W; z4 H' z& K$ f
(四)噬菌体表面呈现与高亲和力抗体
- A/ f/ C) ^# a' r, p/ y! y, f: A% X, L三、抗体基因重组与形式多样的工程抗体
: ~2 |1 o) [* s, _& _4 H(一)最小抗体——分子识别单位$ x. o7 L( L: n% q
(二)Fab抗体和scFv单链抗体
6 @9 v8 D- f8 c6 p) x$ k6 g, P0 _(三)人鼠嵌合抗体: m4 ]/ J8 H" U" `  c5 J& L
(四)人源化抗体
  z: N1 @6 ~8 b* @6 x& j& k(五)催化抗体(抗体酶)
: Z3 h8 h# A: o+ u' O(六)细胞内抗体
" |# Z: G4 y3 z, i# f(七)双特异性抗体和双功能抗体8 D3 T4 ^0 V- {1 X
(八)抗原化抗体
$ D3 ^4 ~% @3 Q( Z4 x(九)重组全人IgG抗体& D) q( \+ A9 m7 L
四、抗病毒基因工程抗体
9 E( J3 E% R% `' g" h(一)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重组抗体
, i# m0 i2 I) C# w5 E9 U(二)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重组抗体
# }, r! z. a" |5 e1 c# V(三)抗汉坦病毒重组抗体
5 U+ S4 W" G% K# [- w! {5 T(四)抗单纯疱疹病毒重组抗体/ _- f+ d5 G$ P
(五)抗乙型肝炎病毒重组抗体# m: v% @2 w: ], C  p; F  j. F4 b
(六)抗丙型肝炎病毒重组抗体+ S  r: {) M1 r, D% w! J
(七)抗狂犬病毒重组抗体6 Z3 P* j, C% T1 O; v
(八)其他抗病毒基因工程抗体# Y9 T" J4 G4 e
第11章甲型肝炎病毒
" y; D- J5 ~7 _  |+ c6 R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 x! W4 v+ x2 U# ]/ _6 D; V(一)病毒颗粒的形态% h& `) a6 I1 p# z$ R2 q' Q; b
(二)病毒的理化特性
# u6 M( g5 D! G7 R. }* U1 U(三)病毒的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
) k* c0 E0 e( C. @& ]- x  \# b二、病毒基因组结构; ]; |( Q6 @4 C1 J3 y  I
三、病毒基因组的编码产物
* W& Q8 X  b* f- n. a" b7 _2 _(一)基因组的翻译, p! D, m( [5 f: J) _0 h* H$ Y
(二)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3 ^1 l1 B1 _& v$ d+ |0 T! G: c
四、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J/ k3 D. C4 r1 j' l
(一)病毒的繁殖特点
& s4 X) [! g8 P2 y& B9 a(二)病毒的繁殖周期6 w" t- N" X( X5 v) Z
(三)基因突变对病毒繁殖的影响
$ n1 z. E( N. a2 i9 R. C五、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
2 ?6 _7 W4 n" z* X& ?, I(一)致病机制$ K0 x. F5 \+ K: L( _" g, R1 Z
(二)临床症状! V; \! S0 J9 ?9 [1 c: |! S
六、病毒的流行特点1 d1 d6 ^9 K2 h# D" s
七、病毒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7 l/ _$ j7 P. k: \8 |(一)诊断
6 _' s1 h9 I8 i  r& P(二)预防和治疗
6 U" J/ l; ~# u/ J5 Z0 L' S+ i第12章乙型肝炎病毒
: ^, q* }/ |2 D& p3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7 z/ S; V# ]  f6 t  n" U  B3 @
(一)分类* A5 y2 y! {9 ?: V' M' V: a
(二)毒粒的形态和结构) j" p' p0 f# F- W7 m+ }5 z0 K
二、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b# P4 K/ @) q2 T( n(一)基因组成! {1 S& }* A" s  E2 D) j
(二)调节序列" G( ~; X  u. h9 {: j! M
(三)序列的多变性及其意义
2 g) `2 N7 Y: x/ n三、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
$ z9 h; O6 c; ](一)基因组的复制6 N0 c2 _7 h2 |
(二)基因组的转录
1 Z/ D! S, N% D$ W(三)基因组的表达产物7 H3 d0 Y& _( J% N% D3 `
四、病毒的感染过程
4 ~- ~7 P9 d/ s(一)一般感染
, g7 y: r0 ]0 q: j* Y  W$ o(二)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
$ p( R9 e4 D$ X; E! @( n(三)病毒的细胞模型与动物模型
' o+ @/ B- H+ T! a五、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
- {' y# m) z2 Q* m& Y. o3 z(一)致病机制4 V! ~* j6 s# x3 F7 g$ t
(二)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 O1 w6 n2 r9 B(三)临床症状/ Y+ k+ m4 @; N( d/ w
六、病毒的流行特点. m7 T( _, U* {; X( m9 n- B. r8 ]6 M/ [
七、病毒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1 X" ?0 ~* l# @+ X9 Z6 \5 |
(一)诊断; C5 B' q, l. n% K1 U2 w/ |
(二)预防
. _6 }4 @* |% M2 L(三)治疗
3 ]8 G# u. i/ F' d0 `- w第13章丙型肝炎病毒
. b* S5 T8 r4 c" x' P2 F) o' R4 C,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q3 J6 t0 O- U- H3 R
二、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编码产物
+ A. K% J7 x& W- a4 T/ m(一)5′末端非编码区
- ~4 I  {6 b2 [( W% u/ D(二)编码病毒蛋白的基因2 v0 Z, L) X# Q
(三)核心蛋白- h) X' d5 h1 c; X7 `
(四)外膜蛋白E1/E2
+ k2 W! P& r: I(五)NS2蛋白
# S& H9 H! ]$ q$ x( X(六)NS3蛋白
* F/ C5 x7 I8 v" ?+ ~(七)NS4蛋白
% C; Q& m- p! a, B" R" |(八)NS5蛋白9 n+ R7 P# ]# o. B5 J9 V, J
(九)3′末端非编码区+ I' T0 ~5 E% a. a; v. s8 V
(十)病毒的基因分型及其分布4 }( y% I1 r/ T5 i+ K: G: b
三、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 J7 t: ~3 i) m; ~四、病毒的致病机制
" p# y- D" D. i3 U" @5 c0 ^(一)急性感染7 O9 U5 U9 r' b" \5 e
(二)慢性感染
, `2 Q; b& ]2 W3 L! e五、病毒感染的诊断
* R6 K% g: z5 L% V第14章戊型肝炎病毒& y, C% |2 V! x& u3 A* B/ ]  r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 ~- a  k5 J1 b' N二、病毒基因组结构! @: g0 C  L2 V- J3 X1 L, n
三、病毒基因组的转录产物
$ q, u; q. W, {+ H四、病毒的繁殖
. _( m' ^+ @. B6 @+ ^8 ?8 ?& }: W五、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
6 W% s9 H/ K  l3 b六、病毒的流行特点- l  F6 x4 G8 T% k: }2 U
七、病毒感染的诊断和预防6 m" l5 R0 ~, A
第15章登革病毒* n; ?. S) e) Q# n; R* J& F/ N
一、病毒的一般特性
/ ?( L, Y; \  J" g7 N(一)病毒的结构和理化性质6 G% s- _* R# P" {+ N7 l  E
(二)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A% W5 ]0 K2 H2 [
(三)病毒的分型
6 ~2 C3 s* i$ q, V% H* [% w6 Y8 l: G0 C二、病毒基因组结构0 K( `+ U: |# K$ i' B& h: E8 r
三、病毒基因组的编码产物2 y  ^. z% U$ L
四、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 B0 b1 S  r# W% j" }$ x6 y$ s9 p5 b(一)病毒与细胞的吸附
( F# k1 P* m! S0 n6 ]; G! e(二)病毒蛋白和RNA的合成  i+ Z: d7 A3 F2 T: L
(三)病毒的成熟与释放
- c. ~- u" _: ~% }( _五、病毒的致病机制与临床症状5 m! ~& v! E* J- O0 A* o; G
(一)致病机制6 W- w7 j: ^0 E
(二)临床症状
/ m8 u) H& k$ x5 l' p9 F7 F* T4 h六、病毒的流行特点
' s# r) p; X8 ~! `(一)地理分布3 ]- u+ `! V7 j) ~0 ^" f7 K, I2 ^: l
(二)传播媒介和季节分布
& M0 {/ ^. [. j/ Y% R(三)传播环节: h- S( E' |# t: Q$ g: z8 K, Q
(四)性别、年龄、职业和种族分布5 g( {" Y' g+ {. E7 T
七、病毒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 w$ K: E) o" k7 T' A$ T(一)诊断
2 N% Z& r4 d5 L(二)预防  E; e2 h. I0 ]( r, C" Q
(三)治疗
( `) v1 V& @0 P. Z$ K% S; A第16章乙型脑炎病毒
/ s3 w) m: |2 d/ N7 u+ i/ U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 c- H- t4 o* V- C5 k1 ?(一)病毒的结构和理化性质2 o# N- Y/ O" F8 J7 N- p7 k7 Y- V
(二)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 {$ h) b9 E, k# ~, w; B二、病毒基因组的结构
/ z8 N1 \6 P: p6 d, W三、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产物
1 D5 I/ u. d( R  G" u& S0 {" t, Z四、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1 u# b$ B  I8 b" ?. `(一)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4 m3 \$ \( v5 G8 j5 j% q
(二)病毒蛋白和RNA的合成( d% A$ z+ A/ M# c/ X
(三)病毒的成熟与释放
# U# V) I, y* ~0 V五、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 O5 s2 k2 I' ~. P4 I
(一)致病机制9 _( y: c. H* Q$ f' k0 a# ~. r
(二)临床症状) O1 J( O5 i2 S5 U2 G8 j) T, v- S
六、病毒的流行特点) S" i0 @2 K1 o% E+ v. V* D! s1 B% I
(一)流行特征) F0 j, C) b6 j0 m2 t
(二)流行环节9 ?  e; E! W9 J4 A- `
七、病毒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3 h8 X, i7 o1 _" m7 b, g
(一)诊断; ?# k3 N9 Y% M9 ?5 f
(二)预防
! @6 p& v& P' [. V: T8 n0 G& R(三)治疗5 |$ k+ T7 X. p& m
第17章甲病毒+ Q! v( b; @! W' e" k* N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 u: v4 `: @! ~7 N
(一)病毒颗粒的结构
% E. k0 s* j  b7 [; g(二)病毒的分类% S4 G7 A) U! \
(三)病毒的进化
* D- ^# P& o1 Y. z1 h- g: V二、病毒基因组结构6 I  v9 U/ ?2 b) D9 Z/ b" J
(一)病毒基因组
" F* l. J/ d8 s(二)基历的排列5 B( {- {4 ^/ e0 _
(三)基历组保守序列
3 Q$ {9 }: e9 `; x: o# c5 `2 L. `(四)基因组3′末端重复序列" H! S5 f' G, r. B$ g
三、病毒基因组的编码产物0 p& u( b* q3 ^) G
(一)结构蛋白4 N% E1 K3 Y4 l  q3 B& b/ y5 |) q
(二)非结构蛋白' s0 Q: q1 b5 X3 D
四、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H8 |8 z( i  Z& o/ _  s8 i/ z
(一)病毒受体
' t2 p& m2 i, r5 u3 C) N* Y( v0 |(二)病毒的繁殖过程
9 J, b6 v1 D% q+ l6 p$ G2 f3 a(三)病毒的DI颗粒
' _9 r, {9 |; s4 h# y五、病毒的致病机制、临床症状  ^- Q' I. R* S
(一)致病机制+ |" O# o3 f3 |- {' o1 Q1 c
(二)病毒毒力
7 H- J( M" m3 m  L& A8 z- B(三)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 H. a) b6 d% ^- ?+ B0 ?3 U
第18章麻疹病毒
+ E3 [! F/ Q( u5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W) w$ }* k2 @1 t& @$ W5 M. x; q
(一)基因组结构# ?' y- M! t" n2 F7 l
(二)基因组编码蛋白的功能
$ f7 D) W4 q% I: I* K( d4 b二、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 d7 A3 g. w# b. j& ~: }(一)感染过程5 w( v* H" [" B& j; J: n
(二)受体
7 Y/ e; Z+ ^( g1 c) x(三)感染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 o! @3 j7 a8 l6 A9 s7 v三、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
9 x! q- @2 y* p) [. ?(一)典型麻疹+ \1 q3 f8 V) x+ B
(二)轻型麻疹
" \/ O# D1 z# Z8 R0 \4 G6 C. B" d(三)异型麻疹1 p- B* ?/ N( V: u
(四)急性麻疹后脑炎( L) _; g& F8 ]  l7 k
(五)麻疹包涵体脑炎' }% [2 V' l+ V. j  N( O( ^; C
(六)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3 l9 c" a, f# a8 n+ W
四、病毒的流行特点
  W- q. ?. e& d7 Z  f& h+ U(一)流行特点
' M8 r1 E8 }* P2 r, S(二)分子流行病学
$ D/ |6 U" E# V2 Y6 D/ b五、病毒感染的诊断及防治$ B5 S+ n7 y) g7 {; ^0 c& p( }' u5 v
(一)诊断
2 s4 Q6 F  c& ~1 V7 V(二)预防  R9 r: ]7 q5 h6 j& P% m
第19章腮腺炎病毒
3 ^0 F- t" {8 x3 B( \6 q, M7 |# C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3 I5 H, I& R5 P  }( _7 x(一)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p+ y0 `+ s" f
(二)理化和生物学特性
! s' {/ T" `$ n0 `( g% O% Y9 o(三)病毒基因组结构* Y$ g) g9 V6 C1 R- n' _3 ]
二、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 [, |2 l' z" E) ^, Z. M(一)吸附和穿入5 a/ k3 K3 o& U/ k
(二)基因组的转录和复制7 M# C4 i! ^2 M6 ]/ Z
(三)子代颗粒的组装和释放* @3 ~5 ]2 y$ ^( p+ a% M! T, `9 F
三、病毒基因组的编码产物: T# d# u, h# p& x3 \
(一)核衣壳蛋白6 Y/ L" v+ g$ I) b
(二)磷酸化蛋白! m1 j: H! S6 s; h' {
(三)基质蛋白
, |9 H2 ?: ], W5 D(四)融合蛋白; H8 e4 K! Z! z4 v2 ~
(五)血凝素神经氨酸酶- W; B( g  d( G3 N. ]7 i2 g
(六)大蛋白. ]. i2 e' n/ }& `) Y
四、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 r# b" w+ ?/ |6 N5 A
(一)致病机制( ]% a1 [  ?2 X+ z: F; O/ C5 |
(二)临床症状' s( c* c! }6 `, o. ?& V" i" c
五、病毒的流行特点1 X& w4 c' O/ x
六、病毒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C3 @/ a' x1 H& R
(一)诊断0 t+ o5 r) I1 t8 P, }! d
(二)预防1 ~' k' _2 {" }3 u; h( T
(三)治疗
& [9 ?, Y5 `2 c5 B* s% {第20章呼吸道合胞病毒7 [5 j# P) ^# o4 y- [( P4 H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3 M7 F  h3 z: l( ~二、病毒基因组结构9 r, N2 K# K% t# A: m4 g
三、病毒基因组编码产物9 }5 V' q4 l  ]% X
(一)融合性F蛋白
' {; q  Z6 S! x+ V/ }3 n  F(二)吸附性G蛋白8 N; Z+ z1 x/ n% t
(三)小疏水性SH蛋白
% u* _$ h1 z5 y: Y; E( X, [' l(四)核衣壳相关蛋白——N、P和L蛋白# O: N  c- X7 \( V3 h! m
(五)基质蛋白M和M2
: H7 |- r6 M& ]* G1 R(六)非结构蛋白NS1和NS2
; G$ C+ a. ]9 d5 v4 z. B+ ~2 o四、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 j& E/ O7 T
(一)吸附和穿入
; S9 F4 v& i2 b6 B! b(二)基因组的转录和翻译( Q" f3 R" ^3 k  ]8 h
(三)基因组的复制' [9 C7 s. p3 p- J. b/ F
(四)形态发生/ \" d2 S3 Q3 G, V. i
五、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4 m7 P' h) c- w(一)发病机制和病理学+ k$ L- c6 A3 o& m
(二)临床表现* x8 R5 ~! G8 P" S
六、病毒的流行特点
& E& z! D4 ]- Y' x3 Z七、病毒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P2 k9 B9 }5 q, p% n% d+ H) S
(一)诊断
/ G- A( @/ J5 G(二)治疗和预防
9 ]8 X5 o8 ?" E; W8 j(三)病毒疫苗
4 C: D! y7 Y4 t( {$ f: s第21章风疹病毒8 }( C$ B% e9 U% W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2 K5 [$ e9 w; e6 f& x: D
(一)形态和结构
& ]7 J" U0 B7 `4 j0 m3 V( Y% T(二)理化和生物学特性1 S5 Q+ Y1 \: J) z2 T  @
二、病毒基因组结构
+ h/ |3 g- K8 X三、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9 s1 o3 d( g/ t" t* b
(一)基因组的复制和表达
% B2 i; u9 G6 S1 l$ s(二)基因组表达产物7 s; R% {! @& t
(三)病毒蛋白的抗原组成7 Z7 C1 |4 H. q3 o4 m4 `3 U
四、病毒的致病机制
% U2 ~* q4 \& i五、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 F/ b. z% d" P; W. h' t(一)风疹
& u$ ]' e( V7 n+ M1 I2 u$ i/ C(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e0 X: U9 l" U$ B+ J" N, t
六、病毒的流行特点
8 s1 J: w" [$ P' N七、病毒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v) y1 N1 U6 f: d. W! h: b$ J
(一)诊断' Z9 Y: J9 G2 n$ U, m& G
(二)预防
) A# x1 \" _: o! V(三)治疗5 \. U: l; h% P: \' K& u+ ~, v$ @* n
第22章脊髓灰质炎病毒
" F! h+ N8 P% |4 w# P' g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d/ ]4 o# _; H9 u7 O8 }* J
(一)病毒的理化特性  l) C1 ^6 {& T8 \- i+ C. T
(二)病毒毒粒的结构4 E  p/ a. O! ]8 b2 c
二、病毒基因组结构
+ m- A. z- n; i! C三、病毒基因组的转录与表达. A, z/ ?1 L7 q0 W# R% z( V7 {
(一)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4 i8 Q6 b' f: c" q(二)抗原位点
0 F+ s( Z9 ~9 N: b6 n/ b* Z四、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8 h' p: a! s4 Z9 N  Q(一)吸附和穿入
3 @- b- d# {7 }(二)病毒蛋白的合成与基因组的复制4 t3 _) u7 P0 Z0 A4 n' v
(三)装配与释放
( G6 l/ M& C0 l( r5 U( R! @(四)病毒缺损性干扰颗粒
- w( w  @) P, r' H五、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
# k1 ~8 c$ Q5 b1 M" j! a' S$ b(一)致病机制) k: Z9 E; e  e1 \% l
(二)临床表现% G4 D- H& C( {1 D: T
六、病毒的流行特点
" A/ m$ k+ s: ]) v七、脊髓灰质炎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5 [" ]1 {$ h4 y/ V, _" u- r(一)诊断
2 R: y5 m! S% v' W% X(二)预防和治疗
2 X6 R' u0 D6 ~; s, z3 o7 ~第23章汉坦病毒& g" B" Y; Q0 `& d3 k7 G4 f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p  }  b  E# [% E' b
(一)分类和命名: i+ L$ b9 s8 s5 h9 A! w
(二)形态和理化特征
0 x! q; w" u/ `! E- e二、病毒基因组结构
: \4 x  A1 a: A+ N3 A(一)S片段0 d$ s; l: m  V2 p! @7 y6 o8 H
(二)M片段0 f; ~$ i8 i  Y7 h" r6 M- S9 M5 Z* T
(三)L片段9 l4 \% S# j* x  z
三、病毒基因组编码产物. S/ x. C, E; w2 \7 f7 F
(一)核壳体蛋白
8 k) k+ g% C* I# S; r(二)包膜糖蛋白
' |1 L& @5 i# E0 S- Z( B(三)RNA多聚酶& z/ d$ h5 ]$ p8 k* {
四、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9 n; d3 L& F( K* V+ [0 Y(一)病毒受体7 P7 C, [/ Z& Z
(二)mRNA的结构和转录
. N# f; Y' q; h. ^! P* }8 E(三)cRNA的复制4 ?; S( v( q! w% p
(四)病毒感染的免疫' Y' j7 _5 @9 U
五、病毒的变异$ z& `; C, e3 V4 a2 U
六、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T! B' D8 }% [8 Z
(一)致病机制1 M: @/ t2 m7 D8 J
(二)临床表现/ _$ L. N, I6 ^1 y* o/ Y
七、病毒的流行特点
% t( d) R' Z  a1 e八、病毒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6 F8 l  A* Z0 J8 e4 [: Q# z(一)诊断
2 q) I1 |' P. |, s7 d6 I& U(二)预防! A; {; x4 p* v! N! e# V; a0 p
(三)治疗5 O9 j9 t  G, q. d, w
第24章轮状病毒6 b( q/ L' z, F0 ^& D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6 \8 T- W* G7 N8 A+ M: g(一)分类
! o, T  h/ U) W7 A' P(二)病毒颗粒/ Y' a7 a0 T0 o, e, ~0 p  }5 o' E! X
(三)理化特性- a7 m3 `6 X; w3 l0 B- |
二、病毒基因组结构
4 w0 J" G1 Q8 Q+ j, @6 \+ r三、病毒基因组的编码产物
# q$ O7 {: I% i3 h+ H3 T(一)病毒基因
% Z! r8 j4 e! a! N3 @) U(二)基因组编码产物的特性& s& J9 m9 Q) A& l1 }1 y7 R
四、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 I; P% e- }& T- N; o; T. m(一)概述* \; t" M: N: @; M: [
(二)繁殖与复制周期中的不同阶段' r3 j+ ^+ [( F  K; s' g& u
五、病毒的致病机制及临床症状6 v  ?  j/ n* t( G
(一)致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s) B4 `  L6 E! F' Q3 k. V(二)临床表现3 H5 k8 |/ ]  L/ V1 |
六、病毒的流行特点
8 m0 {: G8 Q2 N% X0 K(一)发病率和病死率
3 O8 d+ W+ l) Y& U# p(二)病毒分离株的血清型
' v' I8 z* `$ B3 k2 i: W(三)成人轮状病毒感染
% {7 S$ p2 b/ Q# V9 y- S6 C( B3 h(四)传播途径
& w/ \" ]- l  {% L(五)地理分布
5 X- {$ Y1 E, p2 p9 b(六)季节分布
5 ^$ T: ~' ~3 U& g; Y) ~& q3 u(七)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状况, z5 b) X" w7 q) F) j
(八)分子流行病学# Y5 I" \- j; n. |( a& W( \
七、病毒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Y) h6 e) ?) H* @. ~3 A: D
(一)诊断
6 \5 |6 Y1 x) J: b" e(二)治疗
7 F9 x% ^" J* j  P(三)预防和控制3 |5 v- Q' `% s0 e! n; Q* u
(四)发展疫苗的策略
+ L1 U! V; X- |$ ?2 t第25章诺瓦克组病毒
! r/ t$ i: P1 P% E7 M) i2 K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0 [+ h6 M2 a/ f7 a1 R" ^(一)NV组病毒的理化特性
0 N& v" O, l, T6 K  V(二)命名规则- ?/ i0 x, r, A  B, {
(三)分组和分型
# T" c, Z  \* d! P3 T5 l  e二、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D* @8 @+ U; x, j(一)基因组结构, y  V$ F$ h* T0 d# y( Y+ X! h
(二)基因组的遗传和变异
( ?5 v) ~; E5 q' }三、病毒衣壳蛋白的结构和特性' K+ B) g1 i' |8 x; z5 ~5 M
四、病毒的繁殖
5 M& r3 S/ f: @1 _: B5 \, q- g3 e五、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 N1 ~2 c' N* o3 ^
(一)致病机制
' }7 N8 D4 |' t8 Q6 M(二)临床症状
+ x+ b3 q2 k: D) }% S2 x) x(三)病毒感染与机体的免疫: [* L- Y. O% h9 R- M! V
六、病毒的流行特点
' Q: a, q2 |! ?: e7 y: G% O(一)血清抗体的人群分布
" _: Q# U6 w0 s# A' B(二)发病率. L. v  A- Q% X
(三)流行特点4 x9 r1 G- k9 p0 }% W! Q. q8 [
七、病毒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A; p* _/ ^3 n3 T( X. \0 p8 R: j
(一)诊断: {: ?1 e5 b0 ]( V8 H! z# r6 m
(二)治疗和预防9 E% y; f% X0 E! A- O
第26章柯萨奇病毒. R( G" e! r; D+ m4 N- G; g8 E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W  k; I6 Y3 H  [# C" g6 m
(一)分类0 S8 g2 t7 j$ X: f# B( _; f
(二)物理和化学性质; P4 {8 E; O8 V+ D
二、病毒基因组结构6 }6 p6 G6 {- k) |& P, [
三、病毒基因组的编码产物及其功能
7 O6 G  p! R8 [四、病毒的分子结构
6 V* j' `* W0 F# {& w(一)病毒衣壳的分子构成/ w' D, }6 y3 Y& D
(二)病毒衣壳的立体构型+ U8 F5 [4 T* ]
(三)病毒膜蛋白具有的功能
9 o! I9 U" }* A# o% G4 M& X(四)病毒颗粒的特征
( t" n2 e0 F7 {5 v: n(五)病毒颗粒的免疫学特点
; {. Z# o" L; ~& k3 z8 A1 `( N3 ~# P五、病毒的繁殖与感染周期
# M6 B* s5 s% h% a/ O6 S(一)吸附和脱壳' r& a0 F- [# J9 X; @+ w4 ]
(二)病毒RNA的转录与基因组复制
0 C1 y% Z! |8 L(三)病毒蛋白的翻译6 p6 ]) B4 ]! ]) J6 `  J% x
(四)病毒颗粒的组装
( c, {, D" S. @) R六、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
, e$ F$ s, G" I+ ?(一)致病机制, P% x$ d# g1 D$ D, q
(二)临床症状
9 ^2 ^4 {8 `% H% _% l; @七、病毒感染的诊断及防治& A) S9 t% Q6 b
(一)诊断
" U6 j/ g/ o8 g9 J% Y(二)治疗- W  X1 d" P7 b/ q
第27章肠道病毒71型; P% Q6 N+ [; ]+ P5 k! v; @8 l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u# Y* W+ o( f( L: O  `# p1 T
(一)病毒颗粒结构; J+ |2 b. t) m; U1 n% h
(二)基因组结构( o% Y8 Q& ]3 V, N) t1 |
二、病毒的感染与繁殖以及病毒基因组的转录和表达
' I4 |) L* \4 d2 D(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d4 r# M+ }: I% j! n
四、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2 |$ T4 Y& d# R) j$ P+ ?8 r! Y. ^  ]
(一)手足口病: X3 m8 s; K* A' `5 D) F7 a" d
(二)无菌性脑膜脑炎
) ~9 ~) O2 i: H3 C9 i6 |) M: D(三)与病毒相关的其他疾病. q* U' H' ~, ]5 X0 s
五、病毒的流行特点
" P2 O' j3 Q& k( E/ O六、病毒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3 R, F' F2 n5 A7 \5 f$ ^
(一)诊断
& t* t% I0 o; u) _2 ]' g' r(二)预防和治疗! Z- D) K& Q/ E- {
第28章狂犬病毒5 T5 I0 Z) i; s# F& o% R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0 b8 l, k! J! Q' q! p
(一)形态和结构
# v! ?1 _1 s* f, x# s0 `/ p5 K5 Q(二)化学组成; P# [5 M0 w3 [( E% ^- {
(三)生物学特性
, K5 H8 k3 I2 N) {% Z6 Z(四)分类9 c: x, G* ?* G+ e  G
二、病毒基因组结构. }* I  I7 c* b7 L
(一)基因组结构组成
9 y: m; l+ P& g$ {) U(二)基因变异% m" Z; o6 H* k3 C0 ~# e
三、病毒基因组的编码产物; G0 Z% x3 c2 D3 G( ~
(一)N蛋白3 ?) X2 y" j7 F% J1 C* Y3 Y+ z
(二)M1蛋白
) h5 \& Y: ^! g( Y$ q; [* V(三)M2蛋白% M* \" W  E# U3 G+ I
(四)L蛋白) {7 p! S" z% ]4 G
(五)G蛋白
9 g  m3 s: F  B4 ~, v/ s四、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 w, T: B4 j/ l/ q* K# f(一)吸附和穿入
8 n# ?7 |3 `- {8 E8 T1 o% |(二)基因组转录5 a. o/ \0 o+ i8 @) B) m
(三)基因组复制
5 g9 K0 W( `0 R) ~2 J(四)子代病毒颗粒的装配和释放1 \, f. c6 M7 Y0 A7 z( x
五、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 `9 C- F- m( Y! @' Z
(一)致病机制
' o9 m( Y, c! T(二)临床表现; W& ]" A  X* q3 W1 x# L0 A0 V
六、病毒的流行特点
* ^: a% \$ C2 H, R" O8 V) s(一)地理分布
. [/ x2 p8 W3 K7 x( {$ \" m+ C(二)流行特征3 g9 P+ t# P! r$ o+ r5 O( z$ e
(三)传染源+ x$ Y0 f% Z+ P& Q. S
(四)传播途径* B1 @( ~3 I/ t. o4 J5 X* U) r
七、病毒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J/ x& g. L/ A+ z
(一)诊断8 N4 g" s: \) ~
(二)治疗和预防& F3 P) w- V% D) n
第29章流行性感冒病毒$ ?9 R. M1 b6 A4 ]% a& N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0 O4 {2 w/ X2 j6 }3 S(一)分类与命名
3 C& H* I3 s7 T: y0 P/ x7 W  W. q(二)病毒颗粒的结构# ^7 q* e; f! _% P: b6 c
二、病毒基因组结构
9 [5 J" v, q! k/ {2 u6 Y三、病毒基因组的编码产物
8 d/ G0 Y. c; @1 x' \8 y(一)RNA聚合酶$ h/ J1 ]9 z7 N! g5 m6 R
(二)核蛋白- V1 F- Y, a$ A
(三)血凝素
1 M+ L% ]" C2 f% S+ C& i5 \* F(四)神经氨酸酶
7 T0 I% B( i; h( r' v5 q% n- K(五)基质蛋白M1和M2, q# Y- z  v5 T+ h2 |- c6 H
(六)非结构蛋白NS1和NS2# f) n" I+ w+ Y9 I. H1 W
四、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5 B. d$ {* q  f1 I( ]; i: L(一)吸附、穿入和脱壳* v" o) m- h) L
(二)基因组的转录和复制
/ p1 u# V3 c( d/ @0 M8 @; ~(三)基因表达的调控7 `4 `& y- d7 J3 v, a
(四)病毒蛋白的合成和子代病毒的装配
6 l  W/ T: [3 p0 L8 ?五、病毒抗原性的改变
  I: ?% T4 e: C4 \2 A六、流感病毒在自然界的分布和进化
+ R; S. V- z* D% v(一)禽流感病毒
4 c/ D2 R9 [$ d/ @$ J(二)猪流感病毒
" U9 l! L* _9 r3 I" Y# T  X4 {) S* O(三)马流感病毒
0 H, X& P$ k/ a5 _( g3 x4 |- }$ g(四)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5 q, j6 M1 W3 j' W
(五)流感病毒的进化
, m& ]% \) k# ]9 l8 B% |: q' m七、病毒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 O, n" i/ z) {+ B( U
(一)流行特征
1 @) p) r( L9 q: _/ ^4 F(二)临床症状! @0 z& I9 G7 t9 `
八、病毒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8 w* c; C) n! |/ z* Z3 Q  P
(一)诊断
9 X9 Q; r1 M" }3 S(二)治疗8 \+ z. L& t7 Y3 L# O4 j8 Y
(三)预防
$ R" U" m& ?9 D" [1 o6 [3 d第30章人免疫缺陷病毒
5 q: }5 |" H+ z* z一、病毒基因组结构和编码产物
: z$ l6 k) t( n4 j+ l8 J(一)基因组结构
5 a" q8 f2 i9 b4 Z4 K: ]. H; V8 L4 V(二)结构蛋白
4 D- ]' p+ L& q* m+ l8 H5 Q(三)基历组和蛋白质的变异$ s, I3 f0 J& ^6 ^* ~
(四)膜蛋白主要功能区的定位- x) a+ {6 n+ C; [* N7 j
二、病毒的繁殖的复制
4 D! H& S5 i1 v( C; Y" v" ^% ~(一)感染过程; v# K5 x( Y/ V. b  v/ L
(二)基因组的转录和复制: H7 V% @8 H; a2 X, U4 S/ b1 x
三、病毒基因组的调控7 N$ Q& W7 P) Q9 t6 e
(一)长末端重复区
& A" z6 ]8 B' E) e3 I! [0 ^(二)反式激活因子——Tat蛋白7 S3 \0 o) O) v8 u+ b0 q9 V  ~
(三)调节病毒颗粒蛋白表达的Rev蛋白
7 y) x5 o9 j! R' O' x* ](四)负调控因子——Nef蛋白
- V1 h& W# T- e$ y. H2 Z(五)Vpr蛋白和Vpu蛋白) N- T5 o8 D6 M& [2 [8 l+ G; o
(六)病毒颗粒感染性因子——Vif蛋白
% u1 ?8 n, c8 j% r! y- {(七)基因表达的调节网络
. u1 q$ x) |8 Q/ J" i/ M; M四、病毒的致病机制: U/ \3 T# [& k+ Q; n- s
五、病毒感染与机体免疫3 S0 [4 D& v( A+ N; q9 h" s
(一)体液免疫" t- N/ g; C3 O8 a2 P, U
(二)细胞免疫  i1 G1 q+ m9 C% Q" t" B5 [
六、病毒感染的诊断
( L6 h1 ^" s" X/ k(一)抗原检测
& ]+ H2 p+ `  f! n! Y(二)血清学诊断; S' i( L# U$ p" S
(三)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
4 p) @2 q( L7 r5 L七、病毒疫苗
4 I3 D$ s' J" ?/ C5 i; O(一)减毒活疫苗和来活疫苗0 V$ X, R+ ~1 G( [+ C% K
(二)重组基因工程疫苗
+ _/ Y  j  q- w/ ^6 d+ p, N(三)合成肽疫苗/ R1 P) O- g0 o0 g/ Y
(四)病毒颗粒样疫苗4 R( I0 ]5 T: |+ a- E9 o
(五)核酸疫苗8 a0 o, G/ U1 W) r; G8 j; j
(六)疫苗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Y8 _( e4 B( F) r' s
第31章腺病毒
0 Y% @4 _' }# c&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3 t) Q$ j$ `( E% T6 E(一)分类
7 S5 X/ C  D8 q9 p! N1 e- W(二)病毒颗粒的结构% a( m/ T, D4 D0 l
(三)基因组结构
1 g! Q( U7 R- f3 _$ j$ d, b5 P二、病毒的感染与繁殖+ P' ]! n" D" P0 G
(一)吸附与穿入: \3 s. D- I$ C3 v& H( W5 L
(二)基因组的早期转录+ ~1 m! B. p" ?4 y* Z3 ?
(三)基因组的复制
5 N( P7 F* a$ K(四)基因组的晚期转录8 I! c' e) z$ G4 Z0 ~4 T
(五)子代病毒颗粒的装配与释放
. h- A+ f6 D' ~(六)病毒繁殖对宿主细胞的影响6 S1 c5 q; F; e4 i9 g/ N, B/ E; P3 M8 W3 v
三、病毒基因组的转录与表达7 r6 V! h$ ^' H: `
(一)基因组的早期表达产物* k4 }3 ^7 X; e/ {' _% U
(二)基因组的晚期表达产物
" k6 k" A: ?9 E& ~/ @$ R四、病毒的致病机制
% y5 t$ m8 h& D( N( N) U6 C五、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 e  R/ Z1 q/ n(一)呼吸道疾病
8 L2 \" r+ _* ?6 Y2 M. R4 M2 I(二)腺病毒对眼结膜的感染
) x  Z  w6 c9 M& G/ x6 m; Y(三)急性出血性膀胱炎% p$ Z: i- O" a8 g0 \: l
(四)消化道疾病  e3 ^5 G  F4 y0 v
(五)隐性感染
* G2 ]; Z) C1 P8 M* R六、病毒的流行特点
  [- s/ P/ O) h七、病毒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 P7 F- W4 l% f% w0 t6 I8 q! ?2 q(一)病毒感染的诊断
" j6 d/ }; Q0 g(二)病毒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J6 ?7 u' ?6 f7 ^. b
第32章疱疹病毒
( c! {3 u9 a: x5 ?' p  z0 a一、疱疹病毒的特点
% ?5 M* |. ~9 \" S0 X/ l7 ?(一)形态结构
# Q' F' ?8 k  X8 V" r) {(二)病毒DNA3 G. h' M/ U2 n# G
(三)生物学特性
5 e$ c5 C3 V' J' A二、疱疹病毒的命名和分类
1 L$ F& g1 j6 k' S% c(一)现有分类和命名法
, M. r6 l* I. D# D# ^(二)疱疹病毒分类和命名的发展趋势
$ |, k0 H# U6 ^9 Y$ V  \$ [# }7 O三、单纯疱疹病毒! j0 U0 ]: r  o. g2 @
(一)一般特征
/ [7 k  n: E4 r: g7 }(二)基因组结构
3 i0 r& O# ?4 F. V( D* b, E# o(三)基因的转录产物
! K/ L5 u0 Q( H7 D3 y$ {5 a(四)病毒的繁殖7 Z  y! v& M/ @: J. K9 X
(五)致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x% T' I2 S  T6 V; W
(六)病毒的流行特点
" @' |  r, H; \  D) R9 `; }) Q(七)病毒感染的诊断及防治对策- K+ ], }6 X5 S4 S0 ]! ^: a
四、人疱疹病毒6型
8 F! W1 v& O5 I(一)一般特征
6 ?6 Y5 f( T  P, I% `% p  V(二)基因组结构及编码产物的功能7 A* A& z- e7 g
(三)病毒的繁殖6 {: y5 c* F5 V7 l7 P7 {
(四)致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 h5 h& P& [) N! ^
(五)病毒的流行特点
; [9 E% e3 k( f) V(六)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e+ u+ u1 R$ B% W" Y
五、人疱疹病毒7型$ I" i5 ~! ~. Z) c) ?0 P
(一)一般特征# i$ n% M0 ?( X  n" n
(二)基因组结构及编码产物的功能
, c8 @" r+ [/ c2 C# @3 r  v! E(三)病毒的繁殖  W: T' ^6 r+ A
(四)病毒与疾病的关系8 s& Z( S0 q; i. m$ o3 J' F/ @
(五)病毒的流行特点
) M5 X. B/ h9 b- L1 N(六)实验室诊断, U) |5 d4 I+ ^: |
六、人疱疹病毒8型
8 C" t, H/ O( R) L; H(一)人疱疹病毒8型的发现
+ I# _/ r  d% F  k0 o( `- G2 p& O(二)基因组结构及编码产物的功能
$ q. b' L# ^2 y(三)病毒的传染性与致病性% L$ G& h$ C- g+ i; z
(四)病毒的诊断
* M) P& e8 a, P, ]1 y第33章巨细胞病毒- f6 A$ p/ V% D3 X$ O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1 Q7 B7 l) y) A(一)形态、结构、组成
7 m# Z% t! z! u* |. l' P(二)稳定性
' ?2 }( x3 ~3 p  ]" |2 N, ?2 y(三)宿主、组织培养特性# n( o( ~& L6 L! u
二、病毒基因组结构
1 I8 h& s" r9 d. T* p三、病毒基因的转录产物
% W2 o+ `/ g/ |8 G/ C' E(一)立即早期(1E)基因的转录产物6 M2 k4 f$ K  b
(二)早期(E)和晚期(L)基因产物, C& [1 M# R0 i( S+ M
四、病毒的繁殖0 E  y& R) p, \+ N6 O4 G0 Q( `, X
(一)吸附与穿入
* S/ R* ]3 W; v! d; o& I9 R(二)病毒基因斩转录与表达1 \; D; N# G' ~! }9 Z+ ~: a
(三)病毒DNA的复制1 d* s7 `: Z$ A
(四)病毒的组装和释放# U* R5 X: x: m' {1 m6 Z
(五)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0 g- }' ?7 l$ R五、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
/ h8 P6 w! g1 A9 m# t(一)致病机制! J. F- @3 C# n- K, w6 `0 p
(二)临床表现
5 h9 F& Z6 A* M9 r) U' Y7 I, {0 b六、病毒的流行特点5 \+ m& b; o) @4 E/ s) m, N
七、病毒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 c" n" z: Q: j* o: U(一)诊断
$ K6 h* C# A5 u. C( e- T1 ]2 P(二)治疗2 h8 E* m" v4 w6 k
(三)预防9 ]& Q( {& w, x7 y9 n( F1 Q
第34章EB病毒+ u8 q! ?' S) f* l2 ~1 m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 l) V. m* G: {( o( k; o. v$ y二、病毒的感染与繁殖- h8 ^' x% H+ g4 w, s
(一)隐性感染
& j/ e, i% ?1 ?% @(二)裂解性感染
5 z9 V8 v' ^) E3 X* Y4 H7 v(三)缺损性感染
2 k  V; e" D( @7 [' c(四)转化B淋巴细胞
2 w! y8 e4 ]1 D( V3 t" E1 @三、病毒基因组的转录与表达
+ k5 e" t* B8 e% ~" S# J(一)隐性感染期的表达产物
' k6 N8 Y) O4 M0 B! b' S(二)裂解性感染期的表达产物8 ^5 [4 ?- W# s, @8 z, U- A
四、病毒的致病机制
- {. @6 ]9 l: j( Z( P, Q, q' c. v(一)原发性感染% E- ?. l& `9 y9 b1 o, Y* @" E2 b
(二)持续性感染
) o! C6 a" O2 j( x4 d(三)重复感染
& U+ z5 b; q" v5 L五、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9 A& k) R2 v; Q# ~2 \) C7 o(一)单核细胞增多症. j" Q  F  i& {9 g& a
(二)致死性X性连锁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 D% }% w. |5 T
(三)艾滋病患者口腔多毛性黏膜白斑病, I  M- y9 j# E
(四)伯基特淋巴瘤. I: k; P( w: c0 z
(五)霍奇金病
& \3 b7 V* ?- }' [' z% s- m(六)鼻咽癌3 o/ S& q: Z; @% \' F
六、病毒相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2 u+ Q2 R0 s9 \: M, u& L1 A1 N8 ?(一)诊断
# a4 P+ _! H5 V2 w9 Z(二)抗病毒疫苗的发展
6 G: R6 z+ m4 p(三)病毒相关疾病的治疗
' q# O% J( |, \5 ^第35章乳头瘤病毒( M' w8 ~5 o3 u" N( ]/ d! o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 d8 o. z6 a  U(一)病毒颗粒的结构
9 x1 Q2 a& k* x- E(二)基因组的结构8 C$ \5 f) P1 R: h: l
二、病毒的繁殖
) v/ U" g0 `( c) h5 y三、病毒基因组的转录与表达
% r+ v" U9 J; L(一)早期转录产物( d7 U9 k- d$ I3 J$ K: c8 q1 V$ W
(二)晚期转录产物- s9 |7 z2 v; ~' A. c
(三)URR区
! @  ~7 p2 @" n5 [四、病毒的致病机制
/ |  g) e4 |! Q(一)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5 L6 z) h7 y1 F  {. e, k
(二)致病机制- f" Q! O5 k# d1 g1 f' {
(三)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状态0 H1 ?! X( r& S
五、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
6 G8 K; B: I; y# y1 X4 a  u(一)皮肤疣2 d7 C5 ?) d) `8 Q
(二)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 e- ]/ c  T5 v5 k1 ^9 i(三)生殖道HVP感染
" v1 T3 ^0 \9 v& N' h(四)发生在其他部位与HPV感染相关的疾病/ \- @$ L2 ^6 ^
六、病毒相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A+ g# a- M0 N: t$ Y$ @* Y
(一)诊断! r1 H+ B# q3 u( j
(二)治疗% S" m3 m! d) ^" J  W( M4 m! B
(三)预防
" P" ], L2 k* K% v) |4 }) O第36章朊病毒
8 l( z  z1 M& M* [) I一、病毒感染引起人和动物的主要疾病7 n/ m7 |; L( B! ]/ a
(一)羊瘙痒病* ?  e' o4 F/ k! u0 {
(二)疯牛病
* d( i6 p; b  ~0 `(三)Kuru病
( {# E, b% _8 @. a0 @2 J(四)CJD
8 t4 O1 E* Z3 M4 B二、病毒研究进展
. O4 k; y9 K( K+ V(一)PrP是朊病毒的主要组成成分
+ P5 p' `  m) x$ y, N, ^(二)PrP基因的结构
5 z% u" z8 S" R(三)PrP蛋白的结构
. e2 t7 c! a3 u/ I(四)PrPSC的形成
) R8 U$ C7 w3 u. ^7 A& x(五)与PrP蛋白空间构型转变相关的其他蛋白质7 {2 l+ k( |& P9 z3 U* @8 q
(六)有关朊病毒理论的一些不同观点
9 O: [1 S! @- z9 j, K% v6 M  {! H(七)转基因技术在朊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F$ t' B/ K9 T- z: W
(八)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朊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Y4 B" J: N, V' F# m
(九)CJD的研究进展
' f' g' x6 f- s7 V$ j第37章internet技术在分子病毒学中的应用; h0 i9 ]# X2 T+ F1 B! S& z
一、常见的DNA和蛋白质数据库- p3 p# ], \: E3 C% Z9 `. V
二、如何查找所需要的文献和检索、比较及分析序列5 X  n2 {, z# U4 p( H9 V& q1 ]" \
(一)电子邮件文件服务器和www服务器( i) d( Y) S2 q' r  r
(二)NCBI的电子邮件文件服务器
" F5 I3 z) u3 f$ l. o! Q6 I$ h2 j(三)EMBL/EBI电子邮件文件服务器" M& ]7 x; A: }7 Z( b6 u
(四)NCBI的www服务器
$ v6 k$ r5 M8 B7 {1 d(五)EMBL/EBI的www服务器" \& F  c" S) q- n
三、如何将DNA序列输入至GenBank或EMBL
$ R9 E. {5 Z8 W3 d9 W! b, a& ^四、如何加入生物医学讨论组
' t2 Z& ^) u- e/ X3 {, M" t五、其他相关的Internet站点
$ ^7 y2 n/ M: ~, x(一)分子病毒学相关站点) Z  }" {! D$ G; w: x9 m
(二)文献检索相关站点
- H* A" z% ?7 A$ W9 Q5 y(三)分子生物学相关站点# d/ ]+ B+ A9 J) [2 f1 m
六、GCG软件功能简介
$ u: `9 G5 j7 s七、Insight Ⅱ(97.0)软件功能简介: A7 z0 Y: }& M8 Z4 f
八、Gene Explorer软件功能简介
* J& d, a+ ?5 \& V+ `附录医学病毒分类
: x; Q$ V# p9 }1 v7 G, q+ I索引& x2 ]- R5 \, U
医学, 医学分子病毒学, 金奇, 分子病毒学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 + 10 极好资料

总评分: 威望 + 1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292 
威望
292  
包包
697  

优秀会员

藤椅
发表于 2014-11-21 15:37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Rank: 3Rank: 3

积分
641 
威望
641  
包包
1844  

金话筒 优秀会员 研讨会精英

板凳
发表于 2014-11-23 20:58 |只看该作者
干细胞之家微信公众号
不错

Rank: 4

积分
1593 
威望
1593  
包包
3000  

金话筒 优秀会员

报纸
发表于 2014-11-26 22:27 |只看该作者
看看看看

Rank: 1

积分
15 
威望
15  
包包
50  
地板
发表于 2015-1-8 22:50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啊

Rank: 1

积分
威望
0  
包包
1  
7
发表于 2015-4-3 09:10 |只看该作者
xiexiefenxiang

Rank: 2

积分
64 
威望
64  
包包
1769  
8
发表于 2015-6-7 20:25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话等于没说~~~  

Rank: 2

积分
77 
威望
77  
包包
1964  
9
发表于 2015-6-24 18:57 |只看该作者
想都不想,就支持一下  

Rank: 2

积分
118 
威望
118  
包包
1769  
10
发表于 2015-6-29 12:27 |只看该作者
今天无聊来逛逛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5-5-18 14:48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