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标题: 科学家的创业潜能? [打印本页]

作者: tpwang    时间: 2011-9-13 21:03     标题: 科学家的创业潜能?

本帖最后由 tpwang 于 2011-9-13 21:05 编辑 ( R+ M4 p: L9 [5 \+ X! S1 _
' B$ j" Q: i: K# |7 M2 _! |* O
  美国NIH大张旗鼓搞转化医学,大价钱整合资源,要成立一个“国立转化科学促进中心”(National Centre of Advancing Translational Sciences, NCATS)。现任Director Francis S. Collins是主要推动者,最近在《科学》上发文为这个激进的重构鼓吹。自然,这个做法受到内外两重压力。内部已有的一些相关利益者极力反对破坏现有结构,而国会的共和党派预算主席也频频发难,公开质疑这么做的合理性。并把信直接发给了卫生部长。其中一个置疑,就是说这么做有可能把NIH的科研宗旨扩展到了制药等产业领域,有不务正业之嫌。Collings辩解说,这个NIH这个新中心的作用是补充而不是抢产业界的饭碗,卫生部长也为NIH辩解,提供了NIH的详细计划作为证据(见附件)。现在国会预算不确定,Collins信誓旦旦要在10月1号开张的计划,看来是要泡汤。只好推迟了正式的开业,退一步依托现有的体制先搞起“虚拟”业务来。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真实的情况会是怎么样的,从科研的角度大力扩充和强调转化,必然会使得研究本身往前走一步两步。换句话说,大量的研究资源必然会从基础研究延伸到转化的过程,一些科学研究者也必然以种种方式扩展自己的活动,甚至直接带着技术转入产业界。虽然这并不是新鲜事物,但从一个模式转变的角度,如此大规模深层次地强调转化,对指向应用的基础科学研究方向及人力资源流动必然起到重大诱导作用。虽然NIH在这个计划中并没有明确讨论这个方面,这是不言而喻的。' K  e! F) s$ f$ C- W& K

$ e# |8 G! ?* k  另一个最近的相关事件,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设立了一个项目基金,Innovation Corps (I-Corps),“创新公司”,专门用于资助有应用前景的大学科研项目直接转变为“创业公司”(start ups)。计划每年资助100个科学与工程研究项目,每个项目¥50,0000。标准是具有最大上也潜力的最佳科研项目。传统的思维是说,科学家和工程师如果要成为企业家,需要另外学习企业本身的创建和运行管理。而这项计划的逻辑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具有创业的天赋,因为创业本身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则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长处。尤其是新兴的技术的产业化,更是需要面对产业和商业模式创新和尝试的问题。这方面,传统的商业模式面对的是艰难的转变思维,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则是需要学习利用自己的特长解决创业模式的问题。NSF这种想法的基础是以硅谷为代表的技术推进产业的成功经验,想把这种经验系统化地推广到其他新兴科技和产业领域中。这笔钱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填补实验室到风险投资之间的资金缺口。NSF将对入选的项目团队进行三个月的网络培训,学习基于科学思维的“创业”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把这种模式和成功经验推广出去。该项目的直接目标就是大量成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创的高新技术创业公司。这与上述NIH转化医学中心相比,目的更直接更明确,针对的是具体的项目和团队。而NIH的计划是建立一个国家级生物医药研究转化中心,集中应对转化的一些基础和关键问题,并提供相关服务,主要还是技术和资源方面的。说到NSF项目的风险,《科学》上的文章说,如果失败了,倒回去重新开始。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个项目在解决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方面各有侧重,结合起来会更好。
& \3 e, `2 a1 S# _+ K5 {- _4 D1 h( h2 p$ o
  干细胞再生医学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需要创新思维,从头考虑转化问题的大领域。干细胞研究本身是生物医学所从未面对过的新东西,实践证明其科研成果的临床和产业转化与过去所有成功的生物医药模式都有重大的不同,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深层次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在目前的初级研究阶段,就需要认真考虑上述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努力,尽早寻找和探索可能的有效途径。问题在于,干细胞再生医学领域虽然很火,但总体上来说,在深度和规模上,还不是很成熟和有底子。比如,主要的努力目前仍在生物学研究上,工程化的结合还很不足。实验室成果的转化所面对的第一步,就是工程化工艺化。生物工程在干细胞中的应用,还需要极大的扩展,才能适应未来的需要。再有,生物医学和科技界其他先行领域,也还没有见到大规模的科学家转化为企业家的成果模式。即使传统的生物医药和生物科技“创业公司”,成功地比率很小。即使大公司本身的成功,也局限于少数案例,还不具有示范意义。这是困扰生物医药和生物科技界很久的困境。而干细胞再生医学与化学、分子制药、生物技术与设备产业都有本质的区别。分子生物学为主力的干细胞科学家们能否表现出与IT业同样的企业家素质,还得看。而且,干细胞作为生物医药技术,本身的规律与其他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也有很大不同。
/ I% z! {* J3 C6 W$ @5 @6 ~' J8 m" x' H6 g
  从这个意义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能否赶上这头一波转化浪潮,不好说。国内的情况又有不同,另当别论。国外的经验和做法,更多是一种启示,在具体的科研项目设立和研究方向选择上,也许有借鉴意义。这方面,可以参看“多能干细胞产品研发的早期决策”的帖子。5 E9 ?" _1 C% Y, T

1 Q4 {2 Y8 Z  C3 J1 M- X$ v9 _- D[attach]33204[/attach]
* Q  [) U& c( d
作者: shij884    时间: 2011-10-11 13:40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在目前的初级研究阶段,就需要认真考虑上述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努力,尽早寻找和探索可能的有效途径。问题在于,干细胞再生医学领域虽然很火,但总体上来说,在深度和规模上,还不是很成熟和有底子。比如,主要的努力目前仍在生物学研究上,工程化的结合还很不足。实验室成果的转化所面对的第一步,就是工程化工艺化。生物工程在干细胞中的应用,还需要极大的扩展,才能适应未来的需要。"" Y1 Y( f* S6 o1 T' R, v
说得很精彩!" \) G% K5 L* K  S. w  c  L
工程化、工艺化、规范化是干细胞应用必经之路.




欢迎光临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http://www.stemcell8.cn/)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