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s Archiver

sunsong7 发表于 2011-4-24 19:28

北大PK清华

有一个笑话,在清华和北大的版本略有不同:
北大版:——我们距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 ——出东门向北500米。
清华版:——我们距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 ——出西门向南500米。

看了这个笑话你就知道怎么走了。


作者:常若初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4-22 13:12:54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口水战视野下的同城双子星
[b]北大PK清华:根深蒂固的思想之战[/b]

[img=400,210]http://news.sciencenet.cn/upload/news/images/2010/4/201042213719968.jpg[/img]

北京大学校园。(牧羊摄)

[img=400,273]http://news.sciencenet.cn/upload/news/images/2010/4/201042213713515.jpg[/img]

清华大学校园。(苏鲁摄)

北大与清华之争,说到底压根儿不是什么“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之争,是根深蒂固的思想之战。

常说北大人“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清华人“埋头苦干,行胜于言”,但北大才子看不上清华的“太过现实,缺乏理想”,清华学人则对北大“眼高手低,空谈误国”深恶痛绝。同样都坐拥一汪浪漫的名湖——未名湖与荷塘月色,为何两校学子气质却大相径庭?

这是因为,在潋滟美景之外,湖,对于两校学子的意义截然不同。北大的精神在未名湖之内,清华的精神在荷塘之外。

北大的同学习惯“天气好的时候,就去未名湖畔读书背单词”;而清华的学生喜欢“天气好的时候,就去图书馆上自习”。清华的这一点深为北大人看不上,讥之为“牛嚼牡丹”。

的确,对清华人来说看荷塘要“专程”去,而未名湖就仿佛北大人生活的一部分。

北大学生毕业后回忆起来,大学时代最美好的回忆多来自未名湖。但北大人因此说自己懂欣赏美,清华人可就笑了:“你们不就是学校太小,只有未名湖那一片有绿化吗?我们从北宿舍到南主楼风景都很漂亮,一路骑车就一路欣赏了,都不需要特地去荷塘观光。”

在相当约5个故宫大小的清华校园中,古老的德国风格建筑掩映在一派葱茏绿意之中。站在标志性的清华圆顶大礼堂前,你望不到遐迩闻名的图书馆、水木清华、工字厅的身影,也不知道那么多的清华学子都藏身何处。

有一个桥段一直让清华人说笑时带着淡定的骄傲:“中关村修路,可以公然从北大里穿过去,却只能绕着清华走。”

两校学生都普遍带有济世的理想主义,但截然不同。

北大人自觉不自觉就会常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清华人嗤之以鼻。他们举出清华的校训之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试图“纠正”邻居的认识。比起在书斋里高谈阔论,到基层或西部为祖国工作一辈子才是清华人最尊敬的。

但北大人认为这种“螺丝钉”的清华式理想正是“缺乏理想”:“如果谁都不出来启迪民智,那我们的国家怎么办?!”于是争论又绕回了起点……

这也可能是清华人从政更有成就的原因,而北大人却对此“不屑”。

“学术不是谋利和晋身的踏脚石,”北大人强调,“那些在媒体上不停露脸,学术上却造诣不高的教授,在北大不会得到真正的尊敬。”

典型的北大人都有“孤傲”之气,自认为是书呆子,如果不是跟自己在同一个层次的人,他就不屑于与之对话。他们至今仍受着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潜移默化,会将“德先生赛先生”挂在嘴上;而这会“雷焦”清华人。

“有人说我们迂腐,但我们不像理工学科那么容易要钱,一年就出一个项目成果。”北大学子带着点清高,还添了一句,“我们就看不起你们这种人”。

这句话点燃了清华人的怒火:“说比做容易,你在那儿说所谓的大道理,就能改变社会吗?还不如扎扎实实做好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上世纪中期的院系调整造成了“文北大、理清华”,而今两所名门都在努力增长自己的“另一条腿”。

如今北大的理科日益发展,校门之外的新建实验楼也随之而起;而许多清华人也会举出以《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命名的老宿舍明斋、新斋,来反驳“清华寡文”的误解。虽然书香味的建筑留存至今,但清华人的人文素养也许同荷塘畔的朱自清先生像一样,在汉白玉的中腰留有一道无法消除的拼接黑痕。

在北大人眼中,校园基本以图书馆为中心,而清华人眼中的校园中心是两条笔直的主干道。在画栋湖光间散步的北大人崇尚“民主和科学”,而在笔直林道上蹬车的清华人相信实证和数字。

在一次研讨会上,笔者曾见到北大教授高声说:“这个案例对中国现代的法制进程很有意义!应该首先向社会公众揭示公平正义所在……”而清华教授慢慢说:“我认为若要取得进展,应该抓住最明显的财务问题……”

这是颇为典型的北大、清华之别。

北大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及周围教学楼,俱是中式白墙灰瓦、檐牙高啄,散发着京师皇家宫殿般的气度。尤其是馆藏浩瀚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前地势开阔,如一位硕学泰斗,人人都在它面前仰头观叹。而清华甚至连“图书馆”3字都被夏天浓绿的常春藤完全覆盖。

北大的幽默是如孔庆东的才气。北大人自信地调侃自己一把,有BBS名为“一塔湖图”,而它邻居的BBS则直接叫作“水木清华”。

清华的幽默是如潘海天的技术流。比如有清华同学在学校网上“强烈质疑学生公寓热水价格一吨32元”,他是这样论述的:

“热水以20度烧到55度来计算,1吨水耗热量147000kJ,以电烧,电热值3600kJ/kWh,市电费0.49元/度,热效率98%,1吨热水水费才20元。以煤烧,煤热值22000kJ/kg,煤价800元/吨,热效率65%,1吨热水水费更低才8.2元。我想肯定是用燃煤锅炉来供热的,那么如果算上设备费、人工费之类的,一吨水顶多十来元足够了,怎么可能需要32元?参考书目《热泵热水装置》。”

而清华校方物业“有技术含量”的问答也每每被学生追捧,在网上一传十、十传百。有一次物业回答“宿舍厕所水管为何阻塞”的投诉,解释完原理后建议“这位同学下学期选修潜水艇相关课程”,并附上了课序号!这对清华人来说很真实,不是虚构的笑话。

北大出才子,清华多高官。“谁是中国最高学府”之争已延续了近一个世纪,但在北大、清华人心目中可能根本不存在,因为个性迥异,实在无法一较“高下”。只好各自说着“清华北大”、“北大清华”,并一直在相遇时“纠正”对方的排序。

在外人眼里都是“天之骄子”的他们,实际上如同太极的黑白,完全不同,却又都在努力做中国之栋梁。


[b][color=DarkRed]清华大学:2020年总体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color][/b]
中国教育报 2011-04-12 
本报北京讯(记者 杨晨光)自1985年首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20多年来清华大学一直向着这一目标奋进。在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清华大学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到2020年清华大学要在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2050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要力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如何理解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说:“体现在4个方面,主要的办学指标要达到国际较高的层次,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若干优势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形成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大学文化。”

“在国家实施‘985工程’之后的十几年里,清华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陈旭说,“近年来,在世界主要的大学排行榜上,清华一直稳定在50名左右,能源、信息、生命、材料、艺术设计、经济管理、建筑与民用工程等部分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创建一流大学的核心。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公布的2000年至2010年论文发表及引用数据,清华大学有9个学科进入了世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其中,材料、计算机和工程学科的SCI论文发表数分别排在第2、第3和第4位,论文引用数分别排在第9、第51和第17位,说明这些学科在论文发表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据悉,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将于4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围绕学术性、文化性、社会性、国际性的要求,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纪念活动包括学术论坛、公益活动、海外交流、师生互动、校友同庆等。校庆前夕还将举行清华传统的学生田径运动会,届时将首次进行大型团体操表演,在清华就读的留学生也将组成一个方阵。全球大学校长峰会也将在校庆前举行,将有来自国内外140余所大学的校长参加,其中包括80余所在泰晤士报世界排名前200位的学校。


[b][color=DarkRed]清华散记[/[/color]b]


今天即将告别首都北京,临行前去清华与L君(本科时的挚友)一聚。从圆明园地铁站出来,暖暖的冬日晨光中,L君独立于站外的青砖道上。过圆明园时,正门前花花绿绿的宣传画实在煞风景,我不愿久留,直奔清华。

在西门边租了辆自行车(后来发现大有帮助),望了望清华路东侧的北大科技园,L君说起了一个笑话:有人问:北大距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清华人回答:北大东门向东500米。同样的问题问清华,北大人回答:清华西门向西500米。两个国内顶尖大学的相互调侃,之于今天严峻的教育、社会环境。我怎么也笑不起来。

入校一路向东,我们没有驻足流连于朱自清笔下的醉人荷塘。“二校门”雪白的西式牌坊依旧吸引了最高的人气,往前不远就到了L君的宿舍楼。进入宿舍楼颇为复杂,据说是为了防止被跟踪尾随,每扇门每次仅能供1-2人进出,且门极为厚重,不易推开。我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11·15上海特别重大的火灾事故现场的画面。如此安全设置怎能保证同学们顺利疏散呢?(这个想法有点不厚道,但却是事实。)

L君特意安排了娱乐活动,到清华附近打台球(实话实说,我有一年多没有碰球杆了。)清华人缜密的系统思维在台球室也体现得淋漓尽致。5张球台15人参与,每个台上两人,一人等候,胜者继续,负者下场,候者上场,负者可再去挑战别人,如此随机交手、互相切磋人均消费仅3元(每桌10元,5*10=50元,50/15=3.33约合3元/人)。如此安排经济合理,令人叫绝。谈笑间得知清华的室内游泳池是3元/人·3小时。昨晚,L君还和他的师兄去畅游了一番。这校园生活怎一个爽字了得!

在校园中徜徉,随处可见各种讲座与学生活动。定睛一看,讲座主讲人多为大家熟悉的各界名流与国家智库的重要成员。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则为实验话剧、自拍短片展映或音乐会,场场精彩,大餐小鲜,丰俭由君。L君打趣地给我说:一次,澳洲某著名经济学家来清华演讲,听讲者不足50人;更狠的是一位在计量经济学方面颇有造诣的台湾学者,他的听众只有可怜的5人,尽管如此,他也坚持讲完了他准备的内容。这就是清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交谈中,L君提到了计量经济学的扛鼎人物——李子奈老师。李老师治学严谨,敢说真话。在课堂上,他对现在的学生与现行教育提出看法:“年轻人该做年轻人应该做的事,学习年轻人应该学习的知识;对于基础的、理论的不愿碰,光学些骗人、骗钱的把戏,浪费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这是老学者的态度。

午后的暖阳中,我俩飞驰于清华园内,一度忘记了时间。在一处红砖老建筑前停下,透过松柏的枝桠隐约可以看到爬满藤蔓的窗沿,走近了发现这是清华图书馆。进入这幢不高的建筑,迎面是一只躺在阳光中的慵懒酣眠的大花猫,它似乎也在呼吸着暖阳与知识的芬芳。正面墙上嵌着鼎鼎大名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img]http://blog.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10/11/2010112118298118.jpg[/img]
如雷贯耳的八个字
L君引着我右拐,在一扇门后,他颇有些神秘地对我说:“自己推开看看!”我小心地推开一道门缝,一道亮光闪过,望过去,豁然开朗。拱形的门洞,敞亮的大厅,两侧是全木制的书架,厅内是深褐色木桌,早已坐满了安静的求知者,我看了看表,13:00。走进大厅,我清楚地听到自己皮鞋跟接触地面的清脆声响,不由得踮起脚,缓慢前行,越往前走,我仿佛步入了时光隧道,回到了百年前,回到了几个世纪前的欧美大学。我又想起了《美丽心灵》中年轻的纳什被导师领入科学圣殿时的情状。这一刻我成了知识的细胞,渺小如尘埃一般。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我又看到了窗上的枝蔓,散发着历史的味道。我拿出相机留住那些令人神往的瞬间,令人心向科学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图书馆的重新认识。
[img]http://blog.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10/11/20101121182949525.jpg[/img]
门开的瞬间,我惊呆了!

[img]http://blog.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10/11/20101121183019290.jpg[/img]
这里真的很安静。
[img]http://blog.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10/11/20101121183634962.jpg[/img]
看到这情景我只想起两个字:沧桑

[img]http://blog.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10/11/2010112118378650.jpg[/img]
老图书馆的正门
[img=389,494]http://blog.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10/11/20101121183730728.jpg[/img]
大礼堂前作画的老者
[img]http://blog.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10/11/20101121183755462.jpg[/img]
命运多舛的清华学堂
[img]http://blog.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10/11/20101121183817900.jpg[/img]   
此碑、此文、此人令人景仰!
大礼堂和清华学堂早已围上了建筑维护板材,这些见识了清华百年沧桑的老者在明年将接受更为隆重的巡礼。前些日子令人揪心的清华学堂大火至今仍可循痕迹,800多平米的木构毁于一炬,记得当时我发信息给L君说:百年清华学堂,今夜我为你哭泣!他回曰:只要清华精神不倒,也可聊以自慰了。的确,百年学府留个这个国家的不仅仅是一幢幢古朴的历史建筑,更应该是永续传承的大学精神。在L君的指引下我们开始追寻这种精神。在第一教学楼后见到了“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此碑因其碑文中的两句话名闻天下,L君调侃地说:清华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两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时过来几位旅者,有人问道:“这个‘海宁王’是谁啊?”我俩听罢,相视一笑,感叹道:国学虽热,但国人却不识清华的国学导师。再过二校门依旧游人如织,我也打消了凑热闹的念想。
[img=553,738]http://blog.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10/11/20101121183923884.jpg[/img]
雪白的二校门迎接着往来游人
[img=553,98]http://blog.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10/11/20101121183949259.jpg[/img]
清华“五斋”
记得在途中,见到几幢颇为古朴的建筑,以斋为名,号曰:明斋、新斋和善斋,除此以外还有静斋和平斋(此行未见),此五斋均建于解放前,名字很明显均来源于《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斋,“在新民”——新斋;“在止于至善”——善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斋;“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平斋。今天我们的大学距离先人的鸿愿还有多远?

刘博作于返回长沙的列车上
2010年11月20日19:00





















.

wnavy200299 发表于 2011-4-26 09:15

清华百年,望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X1.5 Archiver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