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s Archiver

sunsong7 发表于 2014-7-23 09:50

人体内的微生物世界

[align=center][size=6]体内微生物平衡对健康至关重要[/size][/align]

2014-07-21 [url]1[/url] 来源:生物360 作者:koo
我们或许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人,但我们实际上是寄存在人体躯壳内的大量微生物。每个活着的人体内都有大约100万亿个微生物细胞。微生物细胞的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在人体的独特基因中占99.9%。
《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的高级编辑卡特里娜·雷(Katrina Ray)最近表示,可以把内脏中的大量微生物当作一个“人类微生物‘器官’”,并问道,“我们更多的是微生物,还是人?”
我们的微生物菌群,也就是微生物组,相当于人体中的环境生态系统。虽然细菌的总重量只有三磅,它们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体的运转,哎,以及机能失常。
就像全世界的生态系统一样,人类微生物菌群正在失去它们的多样性,以至于可能会损害它们所寄居的主体的健康。
纽约大学医学院(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传染病专家、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gram)负责人马丁·J·布拉泽(Martin J. Blaser)博士在过去30多年间,一直研究细菌在疾病中发挥的作用。除传染病外,他的研究范围还囊括了自体免疫疾病,以及其他在世界范围内急剧增加的疾病。
布拉泽在他的新书《消失的微生物》(Missing Microbes)中表示,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减少导致我们更容易感染严重且通常都是慢性的疾病——从过敏、乳糜泻到一型糖尿病和肥胖症。布拉泽及其他人认为,这主要是由抗生素造成的。
布拉泽表示,抗生素很早就开始对微生物多样性产生破坏。普通的美国儿童在出生的头两年要接受大约三个疗程的抗生素,在接下来的八年里,要再进行八个疗程。很短疗程的抗生素就能致使人体的微生物环境发生长期转变,比如被广泛使用的Z-pack(阿奇霉素,服用五天)。
但抗生素并不是破坏平衡的唯一因素。布拉泽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几十年,选择剖腹产的人激增,剖腹产促使婴儿内脏中的微生物来自母亲的皮肤,而不是产道。
微生物组的变化能够改变婴儿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最近,相关人员查阅了15项共涉及16万3796个分娩案例的研究,结果发现,与顺产的婴儿相比,剖腹产婴儿成人后超重的几率要高26%,肥胖的风险要高22%。
胎盘有自己的微生物组,研究人员发现,这个微生物组可能也有助于婴儿的内脏健康,减少由剖腹产引发的微生物损耗。
其他研究发现了正常体重者与肥胖者肠道中微生物的主要差异。虽然这些研究不能说明最先出现的是哪个问题——体重问题或微生物组的变化,但研究说明,肥胖的老鼠体内存在能够更好地从食物中吸取热量的肠道菌群。
与肥胖相关的进一步证据来自农场里的动物。在美国出售的抗生素中,大约有四分之三都用在牲畜身上。这些抗生素改变了动物的微生物菌群,加快了它们的生长速度。
布拉泽说,当我们把用于牲畜的抗生素用在老鼠身上时,它们的新陈代谢就会发生改变,并促使它们的体脂增加。
更严重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严重的功能失调都与人类内脏的微生物平衡被破坏有关。其中有几种在发达国家中变得越来越常见:克隆氏症、溃疡性结肠炎和乳糜泻等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反流症等消化失调问题;多发性硬化和风湿性关节炎等自体免疫疾病,以及哮喘和过敏。
有些研究人员甚至推断,内脏微生物菌群失调是造成乳糜泻的原因,所以甚至连没得这种病的人对无麸质食物的需求也会激增。布拉泽说,以患1型糖尿病的老鼠为例,对这些动物使用抗生素,只会加速疾病的发展。
他和其他研究人员,其中包括来自瑞士和德国的一组研究人员也认为哮喘患病率的大幅上升与“幽门螺杆菌从西方社会快速消失有关,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长期寄存在人类胃里的细菌性病原体”。曾几何时,几乎每个人体内都有这种细菌,欧洲研究者已经证明它能防止老鼠出现过敏性哮喘的症状。
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幽门螺杆菌的存在能促使血液中产生T细胞。布拉泽表示,压制过敏反应就需要这种细胞。他的研究表明,虽然有些类型的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有关,但其他类型则具有保护作用。
布拉泽和同事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胃部的幽门螺杆菌能够防止胃食管返流疾病、巴雷特氏食管和食道癌。
然而,研究者不是总能说明肠道菌群紊乱会在人们生病之前还是之后出现。不过,对实验室动物的研究往往表明,菌群紊乱会发生在生病之前。
布拉泽等人提醒人们注意不要滥用抗生素,尤其是现在普遍使用的用途广泛的药物。他突出强调了减少在儿童身上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在瑞典,任何年龄段中,抗生素的使用都只是我们的40%,但是他们的得病率没有增加,”他说。“我们要告诉医生和家长,抗生素是有代价的。我们需要改进诊断。导致感染的究竟是病毒还是细菌,如果是细菌,那么是哪一种?”
“然后我们需要运用窄谱抗菌素来消灭病原菌,同时又不对那些有益健康的菌群造成影响,”布拉泽说。“这就能让人们在治疗严重感染的同时,产生更小的副作用。”

sunsong7 发表于 2014-7-23 09:51

[i=s] 本帖最后由 细胞海洋 于 2014-7-24 09:09 编辑 [/i]

微生物: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间:2012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科学报

编辑推荐:  人类自身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要和微生物共处一生,人体中生活着许多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正常微生物的微小生命,缺乏它们,人体犹如缺乏一个器官,其正常机能将受影响。
免费申请试用装:NEB Q5超保真DNA聚合酶 分享到:     
  
人类自身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要和微生物共处一生,人体中生活着许多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正常微生物的微小生命,缺乏它们,人体犹如缺乏一个器官,其正常机能将受影响。  

人体许多部位都生活着微生物,其中以肠道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多、种群最丰富,大约80%的人体正常微生物都集中在这里,它们的数量超过100万亿个(这个数字大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总重量超过一公斤,种类有四五百种,绝大部分是不需要氧气的厌氧细菌。人的皮肤上也生活着许多微生物(肤表微生物),有细菌也有真菌,人体汗液中的无机离子和有机物是这些微生物惬意的食物。唯一令肤表微生物感到缺憾的是皮肤上的水分太少,不时要忍受干渴的折磨,视水分的充足程度,每平方厘米皮肤上的微生物从1万到100万不等。肤表微生物容易被水洗脱,淋浴可除掉绝大部分肤表微生物,但8小时内皮肤上又可迅速重建起一个蓬勃的微生物世界。口腔是微生物生存的好地方,唾液给这里的微生物带来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水分,口腔高低不平的表面又为各类微生物提供了栖身之所,因此近百种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都能在这里安详地生活。此外,鼻腔、咽腔以及女性泌尿生殖道也是一些微生物定居的场所。人体的胃不是微生物的好去处,这里沸腾着的胃酸使大部分微生物都受不了,因此在这里仅生活有少量的耐酸细菌和酵母菌,它们粘附在胃壁上生长。   

人在出生时身体上是没有微生物的,但随后几小时内,微生物便通过呼吸、母乳等各种渠道进入人体,这便是人体正常微生物的来源。并非所有微生物都能在人体顺利定殖,比如皮肤上分泌的油脂就能杀伤一些微生物,唾液中除营养外也含有大量的抗菌物质,能在人体上定殖的微生物都是能克服人体这些阻障的种群,这或许也可以看成人体对微生物的选择吧。科学家怀疑,对于那些人体需要的微生物(尤其是肠道微生物),人体可能通过某种化学信号不断地与它们对话,这样就可引导它们到达合适的位置定居。若非如此,很难解释微生物那么精确地定位以及人体免疫系统为何不对付这些外来者等一系列问题。科学家现在发现一些哺乳动物肠道组织甚至发生了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变化,这更坚定了科学家的想法。

微生物显然也懂得双赢的道理,人体正常微生物在享受人体提供的生存空间时自然也感恩戴德极力回报人体。首先,它们能够抑制外来病原微生物,外来病原微生物要想在人体内捣蛋就必须先在人体内找到立足点,但人体既然已生活着正常的微生物菌群,病原微生物要夺取一个立足点必须要和这些微生物进行恶战,但大部分情况都是这些病原微生物败下阵来,因为人体正常微生物以逸待劳自然很容易打败外来的入侵者。人体正常微生物还能合成一些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肠道微生物在这方面更是能力超凡,许多肠道细菌能制造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并为人体吸收。此外,肠道微生物还能提高人的免疫力,通过降解食物中亚硝胺等致癌物质防止肿瘤,科学家现在发现一些中药药效的发挥还得靠肠道微生物。   

科学家对人体正常微生物的研究刺激了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微生态学,这门学科将微生物与其生存的人体环境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微观或细胞水平的生态系统,同宏观生态系统一样,微生态系统也应保持平衡。这种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如果微生态平衡被打破,人体必然遭殃。例如滥用抗生素常使肠道菌群失调,因为它们能杀死很多正常的肠道微生物,从而使那些有害微生物繁衍壮大,此时人体最常见的反应是腹泻不止。除了抗生素,年龄也可能影响到菌群的变化。科学家发现,由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中98%以上的细菌都是双歧杆菌,这是一种对人非常有益的细菌,随着年龄的增长,双歧杆菌逐渐减少,成人体内双歧杆菌比例为10%。和年轻人相比,老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已十分稀少,有的甚至已经检测不出来,但长寿老人却又减少得不是那么剧烈,这提示科学家补充双歧杆菌或许能延年益寿,通过调节饮食习惯可以增加肠内双歧杆菌数量,比如少吃肉、多吃蔬菜、多喝酸奶。另外,服用市面上的补充肠道有益菌的微生态制剂也不失为防治菌群失调的辅助方法。许多口腔疾病也往往并非是由于外来有害微生物的入侵而是口腔微生物种群发生了变化,如果人食物中糖分尤其是蔗糖含量提高而又不注意口腔卫生的话,牙齿表面将形成一个产酸的细菌菌落,这些酸可以溶解牙齿表面的釉质(由矿物质结晶体构成),这层坚固的防护层被细菌攻破后,细菌就可轻而易举地分解牙齿内部物质,最终造成龋齿。   

人体微生物还与很多人体生理现象有关,如“屁”的形成就与肠道微生物有关,正如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要呼出二氧化碳,细菌在其生命过程中也要呼出气体,但不光是二氧化碳,还有甲烷、硫化氢等,这些气体再加上人吞入的空气排出人体后就形成所谓的“屁”。   

一些人体微生物为科学家所钟爱,在更大层面上造福着人类,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就是一个典型。这种闻名遐迩的细菌是一种被人类了解得最清楚的生命,对一些生命现象的研究往往用它作为模式生物。科学家也喜欢将一些外源基因导入这种细菌来生产有价值的生物物质,世界上最早的生物技术产品人胰岛素就是用这种细菌生产的。大肠杆菌在环境检测中还经常被作为一种指示菌来指示水或食品被粪便污染的程度,它与其他肠道病原菌的生活习性和环境都非常相似,因此它的数量能反映样品中病原菌的数量。


需要提及的是,人体正常微生物若要名副其实地“正常”,必须老老实实地呆在它们的居住地,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它们跑到人体其他地方去溜达就往往酿成祸害,它们也就成了让人体致病的罪魁祸首,这就是常被医生提起的内源性感染。例如有时大肠杆菌跑到男性前列腺中引起细菌性前列腺炎,这可不是容易治疗的疾病,会给人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因为一些正常微生物也可能致病,它们又有了一个“机会致病菌”的名字,不过庆幸的是出现这种情况的机会很少。

  

微生物的历史远远超过人类的历史,早在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前微生物已充斥在这个世界,人从来到这个世界时起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那种想将微生物从身边赶尽杀绝的想法是可笑的,除了少数几种讨厌鬼外,大部分微生物对我们是和善的,它们有些甚至和人类已融为一体,难怪一些人戏称:人体不是个体,而是会走路的群体!此言非虚也!


sunsong7 发表于 2014-7-23 09:57

人体内微生物多达万余种
2012年06月15日 来源: 新华国际
    【美联社华盛顿6月13日电】它们存在于你的皮肤上、鼻子中和消化道内———人体中有足够多的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它们集合在一起的重量竟然能够不可思议地达到数磅之多。

    现在,科学家已经查明哪些微生物通常生活在人体内外以及它们所处的部位,并由此认为,健康人可以让1万多种微生物共享自己的身体。

    先不要觉得恶心。这些生物体中有许多是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政府项目“人类微生物组工程”研究结果对于这个神秘世界的常态作出了详细阐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事实上某些有害的细菌类型,即已知会导致特定感染的病原体,在几乎每一个人的体内都仅有少量存在。但是如果某人的身体是健康的,就像参加该项目试验的2 4 2名成年美国志愿者一样,那么这些病原体可以与人体内的有益微生物相安无事,甚至可能是受到了后者的抑制。

    下一步将是探究医生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为什么有害微生物给一些人造成伤害,却让其他人平安无事?是什么让人体内的微生物群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人容易患上从感染到肠易激综合征、甚至牛皮癣等各类疾病。

    人类微生物组项目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菲利普·塔尔强调说:“这些细菌并非匆匆过客。它们活跃于人体的代谢过程中。作为共生体,我们现在必须认真对待它们,就像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森林或水系中的生态系统一样。”

    与环境生态系统一样,人类身体内的微生物组成随人体部位不同而呈现巨大差异。你的皮肤可能像是一片雨林,而你的肠道则像海洋一样包容着形形色色的物种。

    科学家很早就知道人体与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和平共处,他们把这个微生物群系称为“微生物组”。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主要研究的是那些会导致疾病的微生物。据信在人体中每存在一个人体细胞,就有大约1 0个细菌细胞。不过这些微生物十分微小,以至于它们集合在一起的重量最多也只能达到人体重量的大约1%至3%。这意味着某个体重2 0 0磅(约合9 1公斤)的人体内可能存在多达6磅的细菌。

    人体内共有大约2.2万种人类基因。而据这项新的研究计划估计,人体内微生物基因的种类是这个数字的数百倍,共有大约800万种。这些细菌基因制造出执行特定功能的物质,其中有些对人类宿主的机体健康和发育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sunsong7 发表于 2014-7-23 09:58

[b]人体微生物:我们身上的朋友和敌人[/b]
[url]http://www.sina.com.cn[/url] 2006年08月02日 09:37 新浪科技


  在我们的皮肤、毛发和肠子上,布满了无数的微生物。这儿是它们之中可能使你尖叫的几种,假如你能看见它们的话。

  当我们关掉灯上床安歇时,我们的脸上立刻开始了一场盛大的宴会。细小而有八条腿的蜘蛛的远亲们从我们的皮肤中爬出来,它们从这根毛发跳到另一根毛发以寻求配偶。就这样,早晨到来的时候,它们又头朝下钻进我们的皮肤中。听起来象是恐怖片中的情形,但
这是真的。

  大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身上寄居着蠕形螨。这些蠕形螨寄居在他或她的睫毛和皮肤里。“它们是皮肤中的常客”,加利福尼亚索拉努皮肤病联合会(Solano Dermatology Asssociates)的皮肤病学者Serena Mraz说。你可能通过与带有该种寄生物的人亲密接触,甚至只是共用一条毛巾就能被传染上。一旦这些微生物跑到你身上,它们就会吸附在毛发的基部或毛孔中。它们主要以皮脂腺分泌出的油脂为营养。“尽管在显微镜下这些家伙看起来是如此的面目可憎,但尚没有根除它们的办法”,Mraz说。

  更糟糕的是,它们并不孤独。你的皮肤、毛发以及肠上始终爬满了各类微小的细菌(单细胞动物)、菌类(单细胞或多细胞动物,如霉和酵母)以及

病毒(本身无生命活动,但能侵入活细胞并在其中繁殖)。“光是细菌其细胞数目就是人体细胞的10倍”,伊 利诺斯州立大学的微生物学家Abigail Salyers说。它们靠人体死掉的皮肤及人体分泌物为食,它们之间也互相吞食。“我们真成了它们免费的午餐了”,salyers说。
  幸运的是,它们之中仅有一些对于人体是有害的,接下来让我们认识它们中的一些成员。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嗜好部位:腋窝

  尖叫理由:它们消化人体的汗液,并产生出一种带臭味的化学物质,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体味(某些人身上严重些即为狐臭)

  如何去除:没法消灭它(指金黄色葡萄球菌),但可用防臭剂消除异味。

  顽固特征:不管你是否刮干净腋毛,你胳膊下的这块温暖、潮湿的部位都在滋养着数百万嗜汗型细菌。新鲜的汗液并没有什么异味,但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将汗液中盐和油形成的混合物分解,留下的就是有刺激气味的化学物质。“它们并不是故意制造难闻的气味,气味是在它们制造养分和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而已”,Salyers说。

  幸运的是,人们早已有了对策。使用止汗剂(Antiperspirant)可以堵塞汗腺从而使腋下保持干燥,防止过多的细菌滋生。另外,不要小瞧一阵淋浴的功效,它能帮助你控制细菌的数量。但是你不需要将腋窝处的细菌赶尽杀绝,它们的存在形成一道障碍,可以阻止其它有害菌类的侵入。

  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又称皮肤丝状菌)

  嗜好部位:脚部尤其是脚趾之间

  尖叫理由:它们吃掉我们脚上的死皮肤,并导致发痒,形成足癣(又称运动员脚)

  如何去除:涂抹抗真菌类药物,保持鞋袜的干净和干燥

  顽固特征:微小的霉菌无处不在,从你所用的浴巾到早晨所吃的谷物。事实上,皮肤癣菌(三种以死皮肤细胞为营养的菌类之一)仅存在于人类身上,此刻它们可能正在啃吃你的脚丫子呢。

  “皮肤癣菌以皮肤中的角质为营养”,德克萨斯医学院的菌类专家Dr.Luis Ostrosky Zeichner说。角质是使皮肤富于伸缩性的一种蛋白质。皮肤癣菌只吃死掉的皮肤细胞。由于一般人每年都要脱落掉1斤左右的皮肤细胞,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微生物才是。没有它们,世界上将堆满我们脱落掉的皮肤。

  在很少的情况下,皮肤癣菌会无限制地繁殖以致你觉得脚上象长了霉一样。“当然这不象蘑菇生长一样,而是形成各式奇怪的形状”,Ostrosky Zeichner说。皮肤癣菌造成的最常见的感染是脚部会脱落越来越多的皮。皮肤癣菌在汗津津的鞋袜里繁殖最快,导致不断地脱皮和瘙痒。

  乳头状多瘤空泡病毒(Papovavirus)

  嗜好部位:手部

  尖叫理由:直到你知道自己被感染以前它们就已潜伏了好几个月

  如何去除:科学家们不知道

  顽固特征:如恐怖片中的恶棍一样,乳头状多瘤空泡病毒也潜伏得让人看不见。但它们确实存在。95%的人都感染有此种病毒,该病毒可以导致手部皮肤长出瘤状的疣。不象其它人体微生物一样,没有证据表明乳头状多瘤空泡病毒有利于人体。“细菌和菌类都是自由生活的,而病毒是彻头彻尾的寄生者,它们必须侵入活细胞才能复制和生长“,Salyers说。

  乳头状多瘤空泡病毒经常经由握手而相互传染。病毒侵入人体手部皮肤细胞的DNA后,利用细胞营养复制自身,这样当越来越多的皮肤细胞被病毒入侵后,被感染的部位就隆起形成肿块。绝大多数感染有此种病毒的人并不长出疣,科学家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一般来说,9—16岁的女孩会更有可能表现出症状(长出疣)。医生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去除皮肤上的疣,但肿块仍需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消退。

  头虱(Pediculus capitus,or head lice)

  嗜好部位:头皮

  尖叫理由:每只吸血的雌性头虱一生累计可产卵100枚

  如何去除:使用带有除虱效果的洗发水

  顽固特征:这些家伙栖居于我们的发根部,靠从我们的头皮吸收营养,更糟糕的是,这些成群的头虱肆意在我们头皮上排泄废物和唾液,这些导致我们对头虱的咬刺更为敏感,以至痒得发狂。避免被这种无翅昆虫感染的关键是,不要同别人共用帽子和梳子。

  不象其它寄生人体的微生物,头虱不是永久的寄生者,一般小孩子更容易感染头虱。头虱也并不是很小。你若贴近仔细观察的话,会看到棕灰色的小东西爬满头皮。如果置之不理,一个感染严重者头皮上四处横行的头虱就象新年前夜美国时代广场那样繁忙。(辛良生)

452359357 发表于 2014-7-23 12:35

微生态    还有多少人在坚持?

sunsong7 发表于 2014-7-24 13:48

肠道菌群不寻常状态与衰老及超重有关
2014-07-22 [url]1[/url] 来源:生物360 作者:koo

英国《自然-通讯》期刊上一项微生物学研究显示,特定微生物在人体肠道保持要么极多,或几乎没有的状态,而这些不寻常状态与衰老和体重这些因素相关。
肠道菌群即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其中超过99%都是细菌。这些肠道菌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菌群与宿主之间、菌群与宿主和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形成了一个互相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系统。因而,寄生于肠道的这近1000万亿个“家伙”,可能对我们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其机制却知之甚少。
此次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里奥·拉蒂和他的研究团队,分析了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态的1000个西方成年人肠道微生物的数据。调查中他们发现,大多数细菌的丰度有逐渐的变化——特定微生物往往要么很丰富,要么接近于“无”。而且,这些状态似乎是相对稳定的,位于丰富和“无”之间的中间状态却只能持续相对短暂的时间。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肠道微生物不寻常状态与衰老、超重这些生理健康因素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但研究人员在论文中也表示,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判断观察到的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和人体健康之间的相关性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同时,也需进一步调查肠道菌群的不寻常状态,能否作为医学上健康状况和疾病易感性的标志物来使用。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X1.5 Archiver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