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干细胞之家论坛 干细胞研究员休闲专区 eLife:清华学者首次直接观察到最短特异 DNA 序列图像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10005|回复: 0
go

eLife:清华学者首次直接观察到最短特异 DNA 序列图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51 
威望
24651  
包包
140824  

优秀版主 博览群书 美女研究员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00: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eLife:清华学者首次直接观察到最短特异 DNA 序列图像0 o% ^3 e- `6 v) h6 Z
来源:生物通 / 作者: / 2017-07-03
  Q/ I. w: w4 ?# ?; z清华大学清华信息国家实验室及医学院的张奇伟教授是国际生物信息学界的权威科学家,在基因发现、非编码区及启动子识别、细胞周期调控、比较基因组学等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在生物信息飞速的研究下,张奇伟教授同时也注意到通过进阶的光学技术,对基因组物理本质对生命现象研究的重要性。
) T1 {! Q  _' j; p2 e( l对此,清华大学张奇伟课题组研究人员联合深圳大学、柠檬数据、香港大学、哲源科技、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在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自主搭建的建的三维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3D-STORM)平台上,扩展了一种基于统计光学成像的诊断工具,用来原位捕获人基因组中特定非重复的短片段,获得了在复杂细胞核环境背景下、长度仅为 2500 碱基的 DNA 序列的 3D 超分辨图像,这是迄今为止在细胞核中直接观察到的最短特异 DNA 序列的图像。这项工作最近发表于国际高水平科学杂志 eLife 上。6 Z5 b+ U9 Z6 R' D0 z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用于发现基因或染色体异常的分子诊断技术。首先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发,它包括使用结合染色体特定部位的荧光探针来检测特定 DNA 序列是否存在。最近发表于 eLife 上的这项工作推动了 FISH 技术捕获基因组特定短片段的能力。采用了分子信标(MB)探针的这一新方法(MB-FISH)能够在纳米分辨条件下展现目标 DNA 小片段在细胞核内三维空间的分布;这种能力类似于在拥挤着超过一百万人的大厅中精确识别出想要找的那个人。( [' d* I5 [7 ^! n5 \5 x
共同通讯作者张奇伟教授说,“传统的 FISH 方法受限于各种因素(包括标记能力和光学分辨率)而难以获得基因组中特定短片段的清晰微观图像。”( l; W; u/ l% H* H6 ~4 i, s
2015 年,在哈佛大学的 Wu Chao-ting 教授和庄小威教授实验室联合建立了寡核苷酸探针 FISH(Oligopaint-FISH)与 STORM 相结合的新方法,能够对最短为 4900 碱基的非重复基因组区域进行超分辨率成像 [2]。“虽然这种技术在染色质结构域精细组织方式研究很有前景,但我们希望能够发展一种新方法: 不但进一步提高基因组序列分辨率,而且,很重要的是避免繁琐的探针制备过程对实际应用的限制。通过这种新方法,我们将可以精确地靶向基因增强子和启动子,使其相互作用原位可视化,同时可以用来检测癌症和其他疾病中单细胞内特定 DNA 小片段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 张奇伟教授说。- f9 M. P2 H1 c
为了开发该方法,来自深圳大学的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倪燕翔博士首次把 MB 概念应用于基因组特异靶序列的标记上。 MB 的设计其实已存在多年并广泛应用:它通过形成发夹结构、淬灭未结合或脱靶探针的荧光团,从而大大减少非特异探针的荧光。但是,对特定双链 DNA 序列的某一单链进行标记实际上非常困难: 一方面因为目标序列拷贝数低,另一方面,需要在确保目标双链被打开时,MB 探针能够竞争过互补链而稳定结合到目标链上。这不仅需要摸索最适合的标记实验条件,同时因为其单分子超分辨成像的本质决定需要进行大量工作以优化 3D-STORM 成像条件,因此目前成功使用 MB 标记基因组位点还属于首次。% k6 Z3 F% h) D: p
“实际实验效果要好于我的预期,” 倪博士说,“MB 设计不仅显著降低了未结合和脱靶探针的荧光,而且有效减少探针与基因组其它区域的非特异性结合,后者也非常重要”。
6 }* d: ?, l5 R, M: p倪博士补充道:“目前的阶段性进展虽然突显了我们在单细胞纳米分辨尺度上原位成像人类和小鼠基因组中特异短序列的能力; 相信我们团队建立的方法在接下来研究人类正常和疾病(比如癌症)细胞中 3D 基因组结构功能中释放更大的潜力。”
) x. ]; ]9 \: P! ~7 U5 Z0 b这一工作发表在国际高水平科学杂志 eLIFE,并在 6 月 13 号在 eLIFE-press 中作为研究亮点而进行报道。本工作的作者来自于深圳大学、清华大学和柠檬数据、香港大学、哲源数据、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其中深圳大学牛憨笨院士、倪燕翔博士及清华大学医学院张奇伟教授是本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 r  h2 @% b6 P- f
原文检索:- G, P* `$ ^& V9 j
Ni, Y., B. Cao, T. Ma, G. Niu, Y. Huo, J. Huang, D. Chen, Y. Liu, B. Yu, M. Q. Zhang, and H. Niu. 2017.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a 2.5 kb non-repetitive DNA in situ in the nuclear genome using molecular beacon probes', Elife, 6.3 `# B& I' O+ F. U; [% w  o" |2 u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10 极好资料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6-11 14:18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