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44212|回复: 12
go

Cell:华人科学家iPS技术“新革命”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积分
306 
威望
306  
包包
3648  

小小研究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09: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近日由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丁盛博士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了一种新方法,利用一种新型的类药小分子连同Oct4基因可将人类皮肤细胞重编程为干细胞,这些干细胞进而可以转化为其他的细胞类型,例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和肝细胞。研究论文发表在12月3日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   
% l4 z! Y. U* s/ G( Z1 M7 k+ ?' H/ s& k! f# X: h9 [1 A
# W$ e, n1 W' m" f

. O9 h! ]0 ~! Y% f8 A9 U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用确定的小分子诱导体细胞生成诱导多能干细胞(iPS),”丁盛博士说:“我们将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新方法与以前的方法相比有着显著的优势,能克服例如遗传操作或难制造生物制品等问题。”
, P) \" Y' s7 S  f! Z. b* }7 B( C" m% \" K/ |
3 l7 V- h9 q7 u5 E
2 _1 k- _  s4 ?  _3 O: q# x
        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博士将4种基因转入小鼠的皮肤纤维细胞,诱导其转化为具有胚胎干细胞样特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为世界上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利用体细胞重编程获得多能干细胞的方法避免了胚胎干细胞研究存在的伦理争议,并为大规模生产干细胞用于廉价和一致的药物开发铺平了道路。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生成新细胞替代那些疾病或损伤的细胞,使得许多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病和其他目前医学上的疑难疾病的治疗变为可能。
: p/ o, ]. B  R9 g5 i  I& M. K- r; V
. s# c! p% u5 N" s; l

& O; B1 z7 \" J) _4 _4 B6 U, C; Z3 Z        用化合物替代基因 6 a$ Y, y) _1 e. T4 b$ A0 |

& z' \) a+ ^; d: Q# {1 G0 r; b0 z1 D/ Q% N$ }" V
+ w! ?: j+ q+ F: d  d. v
        自从山中伸弥博士用四种转录基因诱导皮肤细胞重编程诱导生成iPS细胞后,  这一技术面临着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插入到细胞的基因会永久性地改变宿主细胞的DNA.“目前对于这种需对宿主细胞基因组进行遗传操作的方法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担心,”丁盛说:“由于四个基因都是致癌基因,它们有可能会诱导肿瘤或阻断其他正常基因的功能。” ! I; e8 p; i6 P, l
, q1 P2 }9 B3 ]. L, J. f; J( |
+ `0 C3 K* S" ?) V/ |, S! m

, u# z0 W7 I$ v+ g& u        由于存在这种危险,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寻找新方法取代这些致癌基因诱导细胞重编程。丁盛博士实验室走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他们开发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新方法即利用合成小分子诱导细胞重编程。 0 T, \& [1 C* A3 q- q4 _) q
! Z+ o# s7 h# C" x- O  S0 h

; p* P; f- |# |0 {! F1 {% E( L4 Z# B! ~0 G
      “我们正在努力制造出化学成分完全确定的药物。如果我们充分了解这些药物的每一种成分以及它们的作用,就可以避免遗传损伤,”丁盛博士说。 ) f: Z2 t& a5 P5 p
! j" x( Z. I: N9 V, A
1 d$ ?3 U+ W4 S$ H
4 ]1 X$ l. z7 M8 T! f: s4 }9 r
        开辟新天地 + O0 {9 T/ V  }' X9 `/ ^7 L; @0 x1 t
/ \% E# I2 B* X
* d1 l4 c  s+ k! U, Q' \, V
" V. T+ h9 I* r3 F4 N" M" j; M
        早在50年前科学家们就知道通过给予适当的信号就可以转变细胞的性质——或使其向前变成成熟的功能细胞或后退形成原始细胞。为了确保细胞重编程具有安全和实用性以适用于细胞治疗,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一条高效可靠的途径启动重编程过程。
5 {6 a9 F% G! T# S5 M6 p8 E8 _+ e+ Y) [) _6 }1 I! {5 A1 W6 R& s
# w: e) f" I. J. C+ E- }0 [
. \* n$ Y- d3 h6 e8 J  U
        2008年,丁盛实验室报道发现了一些小分子可以替换细胞重编程中的两个基因。两年后的今天,通过非凡的努力和独特的筛选策略丁盛课题组再度取得重大飞跃找到了一种新的途径可以替代其中的三个基因。 1 w& \( J, f0 S; o* n

6 l) M. I0 n9 m% H: ~. P* l: {7 E9 y& }( `- t+ i) }" \2 ?
+ [# q( i$ b5 K9 Y* @2 M; x
      “我们离最终目标仅有一步之遥了,一旦获得成功将意味着一个革命性技术的诞生,”丁盛博士说道。 / ]8 h1 s2 S* S6 d; z
4 A" u! w6 [9 h7 [! Q% y2 w
6 m0 z- N. ^1 |: u9 f  F. I; l3 g

6 D7 ?5 r) L& k1 a$ l" J5 E        新研究还证实这种新型化合物是通过一种新机制推动细胞重编程:即将代谢途径从线粒体呼吸转化为糖酵解,糖酵解是组织再生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这使得研究人员对细胞重编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 {( f  b, @7 j( W( |4 M" u

, F5 T3 I# s$ H7 T
3 l! g$ T+ n4 W5 K
0 e  Z' `: w4 o& X' N# F        丁盛课题组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用化合物取代多能性的主要调控因子Oct4。“这是我们获得成功的最后一步,我们的新发现将我们朝这一梦想又推进了一步,”丁盛博士说。 # Q2 r* B* q+ p, t
7 o3 x4 X& X2 ?! h0 v
( U' W0 {4 r' B" _$ p% c' q

; I# l. T6 K5 o& q+ s) J(生物通:何嫱)' F1 [2 {. A' |% {

Rank: 1

积分
威望
0  
包包
2  
沙发
发表于 2010-12-6 10:13 |只看该作者
good3 t1 r8 U* O+ e5 c  r- K, H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藤椅
发表于 2010-12-6 11:34 |只看该作者
这是iPS技术出现后唯一令人愉快的消息,之前的iPS操作无一例外永久性地开启了致癌基因,并造成细胞的功能性损害,使iPS研究进入了死胡洞。* }/ w4 c7 c$ v+ |, u0 V; ~: L
本人认为使用小分子类药物、细胞因子、miRNA、siRNA、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信号调控、培养条件等非遗传性修饰手段操控细胞的分化、去分化或转分化才是正道,这将给iPS研究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价值。9 M) j- Y9 D, k
祝iPS一路走好!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5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5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3Rank: 3

积分
308 
威望
308  
包包
589  

优秀会员

板凳
发表于 2010-12-6 13:01 |只看该作者
干细胞之家微信公众号
可贺

Rank: 2

积分
89 
威望
89  
包包
249  
报纸
发表于 2010-12-6 13:15 |只看该作者
有原文嘛?
- k$ R+ z) A) q3 |/ c( k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511 
威望
13511  
包包
32034  

论坛元老 优秀版主 专家 金话筒 精华勋章 优秀会员

地板
发表于 2010-12-6 19:3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arrowstem 于 2010-12-6 19:46 编辑
& `8 X0 l4 l7 X; g- T% Y) \
9 `) H; W' e; y0 @# B" s* a这项工作的意义可能被记者说大了,个人认为够不上称作什么“新革命”,原因有:1、去年就有德国科学家作出只用一个因子诱导iPS细胞成功的工作,发的文章在cell;2、另外今年有人证明单纯用病毒转录也能成功得到iPS细胞,而不需任何一个转录因子;3、有人早就证明(好像是去年)单用这些蛋白因子也能转染成功,不需基因转染;4、此项工作照样没有去除Oct4基因转录插入被诱导细胞基因组而会引起突变的可能性。+ @$ U$ q5 ^& D$ ]/ `( {
     所以这项工作其实没有多少新的东东,只是重复或综合了别人已证明的一些工作而已。# }/ V# |- ^7 w% ~2 _! X. S; y' y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5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5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511 
威望
13511  
包包
32034  

论坛元老 优秀版主 专家 金话筒 精华勋章 优秀会员

7
发表于 2010-12-6 19:42 |只看该作者
有人已经做到单用Oct4基因或小分子转录成功,您还把这两样东西融合在一起才能转录成功,不是多此一举吗?

Rank: 4

积分
2172 
威望
2172  
包包
6551  

金话筒 优秀会员 新闻小组成员 帅哥研究员

8
发表于 2010-12-6 19:57 |只看该作者
科学就是需要一些些的夸大的……不然国家和人民如何找借口给你研究经费呢?
. M/ H$ S" F, s" {! u( ~感觉好乱好乱,经常出现“爆炸性的新闻”,有谁可以汇编一下这种新闻……整理一下头绪

Rank: 2

积分
212 
威望
212  
包包
387  

优秀会员

9
发表于 2010-12-7 01: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dj19830 于 2010-12-7 01:07 编辑
) y# |5 E2 f9 ?( a5 o7 l# F# m- o; k) r3 J$ k" R% I  Y# c4 i( e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5 极好资料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5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212 
威望
212  
包包
387  

优秀会员

10
发表于 2010-12-7 01:09 |只看该作者
回复 marrowstem 的帖子
: L& e; S/ m% x" Y# H" U* W" g. t+ C) S) b" G% t
单用4个蛋白因子也能转染成功得到干细胞的也是丁盛...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6-4 18:31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