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标题: 走近干细胞内的量子纠缠 [打印本页]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4-11-28 19:33     标题: 走近干细胞内的量子纠缠

本帖最后由 marrowstem 于 2014-11-28 20:05 编辑
9 a& N  d6 B1 T$ _5 \  ?; [" @  c4 j
[attach]65780[/attach]
) T1 l# R) m  W5 s$ Z  ?0 y      细胞生物学,按照一般教科书中的说法,应是研究微观世界的法则。首先,细胞很小,通常只有10几个um大,常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虽然,在细胞内部还有结构更小的基因、蛋白质及细胞器等成分存在,但这些核酸分子或糖类物质本质上是没有生命意义的,原因是这些成分如果在体外单独存在,是不能单独存活的。有人甚至把保存完好的细胞核(含有生物体的全部基因组)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培养,结果发现没有一个物种的细胞核可以在外界持续存在并独立存活。
% Z. @; g1 l. ~' [4 d  U       此外,微观世界的研究证明,所有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这个基本单位组成的,此也是细胞学说的第一法则:细胞是所有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其次,细胞也是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单位,具有自我复制、并进行传种接代的功能;另外,细胞也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结构体系,它可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上的的交换。病毒(单纯的核酸DNA)虽然也能复制和传代,但它必须寄宿在一定的细胞内才具有传染性,才能展现它的活性来,如果单独存在,则永远是“死的”。所以,生物体的一切生命现象,如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和应激等,本质上都是由细胞单位的活动来体现并完成的。这也是细胞学说第二要点的内容:omnis cellula e cellula (细胞来自细胞)。( g7 l8 F6 Y. ?4 t% l* {, y
       由是,细胞生物学为我们从微观的尺度上理解生命提供了理论上的框架,那些大的尺度则属于宏观生物学,它包括了进化论在内的所有非细胞生物学理论。如果要在宏观和微观生物学之间找一个“临界点”的话,细胞无疑就是这个界点,因为生命体的组成单位还有比细胞结构更大、成分更复杂的器官、组织和系统等生命层次,它们是我们肉眼可以感受到的部分;以及比细胞更小的蛋白、分子和核酸基因等肉眼无法感知的部分。所以细胞学说不仅驾驭基因和分子等的微观世界,同时它也维系着宏观的世间万物、乃至芸芸众生。
; ^# a! {! p& p- O$ i% }; y: }5 Z# A3 m. s3 [( D+ a
       (to be continued)
作者: FreeCell    时间: 2014-11-28 21:52

本帖最后由 FreeCell 于 2014-11-28 22:12 编辑
0 G9 {9 D) T) T7 @% J6 Z; m
5 Y0 k% t' }3 A' q嘻嘻,细胞学说是活力论的翻版1 \6 l( H; |, T& r
“核酸分子或糖类物质本质上是没有生命意义的”——这种观点老掉牙了,酵素可以体外催化代谢,PCR可以体外复制核酸,cell-free translation system可以体外大量翻译蛋白质...有哪种生命现象必须依赖细胞呢?
! C9 Y. `  [# B& n) C0 }/ p如果将细胞比喻为一部电脑,那么结绳记事,算盘,计算尺相当于核酸蛋白质,计算器就相当于病毒,老式手机是支原体,智能手机已经进化为细菌了,局域网则是多细胞生物。“
, ]7 B9 b( H* |; T) v+ X定义电脑的是否拥有”智慧“的临界点在于”图灵测试“,那么定义细胞外生命物质是否拥有”生命“如何测试呢?* o* M# K& ?; D
6 f4 ?" i* e6 H- t4 R) @0 E
附 : 计算机首次通过图灵测试6 o8 V( M. A5 Z% x

) S0 @+ u& U5 P3 I- s3 B今天图灵测试 2014 的举办方英国雷丁大学发布新闻稿,宣称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维西罗夫(Vladimir Veselov)创立的人工智能软件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通过了图灵测试。如果这一结论获得确认,那么这将是人工智能乃至于计算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 \3 b4 B8 t8 @# R4 }! b. \2 H6 o. P( X  T
图灵测试是由现代计算机科学之父英国人阿兰•图灵 65 年前提出的。图灵测试会在测试人在与被测试者 (一个人和一台机器) 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问过一些问题后,如果被测试者超过 30% 的答复不能使测试人确认出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的回答,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k* v, B) J2 K0 q' n4 \, s$ e- e
7 M% W( v/ }6 M
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是由俄罗斯人 Vladimir Veselov(现居美国)开发的智能软件,模仿的是一位 13 岁的男孩。在图灵测试 2012 上,尤金就获得了第一名,当时的成绩是 29.2%,距离通过图灵测试仅一步之遥。而在今年举行的共有 5 台超级计算机参赛的图灵测试竞赛上,尤金设法让 33% 的测试者相信它是人类。这意味着这台超级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
) S3 k, G* z/ v6 a: {0 E# g
0 I' I" y/ k" h# o' \$ j雷丁大学的客座教授 Kevin Warwick 说,尽管此前曾有人声称图灵测试已经得到通过,但是相比之下,这次活动的标准是最为严格的,没有对问题做任何预设。因此,他们自豪地宣布图灵测试首次获得通过。1 a1 ]) U8 u( ?: Y+ m; ?

$ o: h) w4 R- p# y* [" j此次的测试参与者包括了英国经典科幻喜剧《红矮星号》中机器人的扮演者 Robert Llewellyn,以及去年提议赦免图灵的自民党人 Lord Sharkey。7 X2 A5 g7 [& R7 S
2 l+ i& J* ?6 |4 s  T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boxi]
" ~& s4 H/ O/ g* Z( n
5 B: M. v* B. G! `( E
5 D: l& l  y) U另:网易科技讯 6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台计算机成功让人类相信它是一个13岁的男孩,成为有史以来首台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这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但专家警告称,这项技术可用于网络犯罪。
  |8 {# J+ Z! `6 C+ L6 t+ \  h! [( u4 u7 o# C' |5 ^
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先驱阿兰·图灵(Alan Turing)曾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要求在一次时间为五分钟的文字交流中,一台计算机能够让30%的测试人相信它是人类。如果一台计算机能够通过这项测试,那么这台计算机就可以被认为具有人类的思考能力。
0 J. Z- l4 q9 e/ I4 y7 S7 L, u+ z. M# c0 N
俄罗斯的一个团队开发了一款名为“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的计算机软件,成功地通过了英国雷丁大学组织的一项测试,让33%的测试人相信它是人类。4 J; B# |9 P5 a+ ?! n
- S( @4 Y2 y7 g3 R9 o, O7 u6 }
这被认为是首台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虽然此前也有一些人声称其开发的软件成功通过了“图灵测试”,但它们的测试预先设定了讨论的话题或提出的问题。/ ^" J% Q* J% R6 W
8 R% h7 Y/ B* a6 y
尤金•古斯特曼声称模仿的是一名来自乌克兰的13岁男孩。
% W: b; j) t& ]7 ?8 [* ^0 ^! _1 m1 M7 ?
该软件的开发者之一弗拉基米尔·维西罗夫(Vladimir Veselov)表示:“我们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它可以声称它什么都知道,但由于受年龄限制,实际上它并不是什么都知道,这是完全合理的。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开发这样一个具有人性的角色。”
- Q; `6 y2 m6 d3 A2 I$ h4 G! w1 _' w7 J" j- R
英国雷丁大学客座教授凯文·沃维克(Kevin Warwick)指出,该项目的成功,可能促使人们担忧计算机的未来。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4-11-30 08:29

本帖最后由 marrowstem 于 2014-11-30 08:35 编辑
# |$ V) t3 a% ~& T
5 h% }; v8 X" D5 T[attach]65785[/attach]" W' c( m8 w" w0 t1 M

) l8 ?0 r6 R; `5 V; k* }“细”事纠缠9 t& w- d" p' A9 T+ p/ F4 W

/ v, o3 q  s8 W) N, _8 x       随着近代对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发现组成同一个体的细胞之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差别在多细胞生物中尤其表现的明显,不同组织、不同器官可由性质完全不同的细胞组成。微观角度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显示,细胞之间的差别可以用“千差万别”来形容,如我们人体内就存在二百多种细胞,他们之间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人体内不同的组织、器官及系统等;此外,同种细胞间也存在着发育水平上的幼稚、成熟和老化之区别;另外,即使在同一器官或组织内,也不单是同种细胞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不同性质和功能的细胞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2 V  o' {: R) s) a
       至此,也许要问的一个问题是:这种细胞多样性是如何产生的?已知的答案是,细胞即可分裂、也可分化,此是多样性产生的基础。分化是指细胞在空间上出现差异、在时间上有年轻年老的状态,至于分化又是如何产生的?目前所知并不多,勉强认可的一点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不同表达的结果。而如果要更进一步的问:为什么基因会有不同的表达?即这个基因为什么被激活表达,而那个基因又是“沉默不语”的?老实说在机理上更是完全不清楚的一个问题,如果要考虑更细一点的话:分化到底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还是在细胞分裂停止后的间期发生?这些问题更是琐碎不明、纠缠不清。所以对细胞生物学来说,细胞如何分化,未知的东西还很多,也是微观世界纠缠细胞学说向前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n: J  C$ k/ ~+ q
       其实在很多学说中,细节往往都是阻止学说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还是让我们暂时抛开这个纠缠,再次回到探讨细胞分裂的轨道上来。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如此纷杂多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由于分化在其中产生的作用,虽然目前机制不明,但一定是遵循一个法则: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且都以一分为二的细胞分裂方式分裂产生,且每次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会获得与母细胞基因组完全一致的遗传信息。
8 s' d* S- q0 E8 G0 |  r       另外我们也已知道,在机体内每时每刻也有同样多的细胞在衰老或受伤而死去。那么,这一整套细胞新老更替、增值分化有序的机制是由谁来保障完成的?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的答案是明确的:是由干细胞的分裂、分化来完成并保障执行的。; z" v! A" S. M% V
       什么是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在数量上极少,隐藏在机体深处的未分化细胞,他们可以像工厂般源源不断地产生各具形态、功能各异的子代细胞。在象金字塔般的细胞分化结构层次上他们位居最高点,可以说是一个机体所有细胞的祖宗细胞。干细胞的另一个独具特异的功能是:它以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命运是不同的,其中一个获得与母干细胞完全一致的表现型和基因型;而另一个则获得相应的发育命运,过渡到向下游分化发育的阶段,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机体所需的各种功能细胞。干细胞这种具备非凡力量的功能,赋予了干细胞不朽的生命,保证他可以在机体内永葆青春和活力,前提是只要宿主机体不亡。而干细胞的这种不对称分裂特性就是其中的奥妙所在、机制所在。
8 l# |1 y! I" E       那么这种万能的细胞又是怎样的一种细胞呢?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细胞在机体内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身份特征和作用角色,如专门负责信号传导的神经细胞有轴突一样的结构,他们表面有神经细胞的标志;负责营养吸收的肠腺细胞,表面有腺体分泌细胞的标志;专门负责清除体内垃圾和毒素的肝脏细胞,则在胞浆内有肝细胞的信息存在。而干细胞却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象,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有独特的细胞标志存在。对此有人也许会有疑问,不是一些组织干细胞就是通过细胞表面标志来分离和鉴定的吗?如造血干细胞的CD34、肠干细胞的CD113或乳腺癌干细胞的CD40HCD20L等标志,但事实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细胞标志并不具特异性,因为发现其他不是干细胞的细胞也存在这些标记的阳性,尤其是一些祖细胞等在分化层次上较幼稚的细胞;另外,目前也有研究证实真正的造血干细胞,CD34应该是阴性的。6 v6 ^0 {/ x1 L; f5 I# n4 c- b
       到目前为止,真正的干细胞特异性标志还没发现有存在的证据。有人总结说,干细胞本身就是未分化细胞的代名词,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还是一张白纸,任何基因都没有表达,所以没有任何分子标记也是正常的。因此,期待通过细胞表面标志来识别和分离干细胞可能此路不通。也许有人又会问,是不是可以通过形态来识别干细胞呢?其实这更行不通,因为机体内的细胞有万亿之多,他们在体积、形态上,并没有特别之处存在,同一细胞,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态是可以完全变样,如梭形细胞在液态环境内可变成圆形。这一点不像蜂巢里的蜜蜂,可与干细胞媲美的蜂王可以通过个头大、及头上、背上不同的花纹来区别。在机体内,干细胞并没有特别之处存在,此也是目前干细胞纠缠我们之处。; b3 a( |& H4 m$ H
       所以,对于干细胞,有如物理学中的量子论,量子属性为何隐于毫末,原因并非尺度大小那么简单,纠缠是最具代表性的量子效应。干细胞的纠缠也丝毫不差,目前我们只知其存在,且无时不刻地在体内某处发挥着作用、并控制着身体的细胞新旧代谢,但事实上又不知其长得如何、在机体内藏身何处、且又如何生存,真的是有如武林大侠般来无踪、去无影。干细胞的干性效应无不超越我们的直观和常识,而这些都是干细胞纠缠我们、挑战我们合理思维之处。干细胞纠缠另外一层的意思是干细胞效应怎样延伸至个体水平的宏观系统,the detail is devil(细节是魔鬼),这一点又活生生的摆在了我们面前,纠缠我们进一步的探索,阻止干细胞的研究进一步前行。# Y) |3 s9 p. g5 l' W5 T5 A0 J
& R3 A- g9 [0 d3 ]* E
  (to be continued)
% G5 p9 r( z4 B% m
作者: FreeCell    时间: 2014-11-30 22:53

“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且都以一分为二的细胞分裂方式分裂产生,且每次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会获得与母细胞基因组完全一致的遗传信息。”,此言差矣,$ Y4 f7 R! a" i) @) O9 T, x9 j
任何细胞的子代都是非平等的,分类过程中一套老的DNA仍保留在原有细胞中,另一套新复制出的DNA进入新的细胞中,也就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对称分裂”,所有细胞都和酵母一样是靠出芽繁殖的。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4-12-2 16:18

本帖最后由 marrowstem 于 2014-12-2 16:22 编辑 . X1 |9 h- u( W: O
+ {1 X5 p! [% S3 ^6 M7 @) a/ N
[attach]65874[/attach]
2 j& a5 |4 a1 ?+ R. g6 u( X' k5 [9 ^. E! }% D/ C
亦生亦死的薛定锷猫: l7 W; y6 S9 O' {. X" S& |

' s/ m% E% Z/ X" Y# |       这只郁闷的猫首次出现于薛定谔1935年设想的一个实验场景中,实验是这样的:一只猫被放进一个封闭的铁笼器中,并同时在笼子里放一瓶含氢酸的毒气(只对猫有效),另外在铁器皿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在测试中,即使单个原子的衰退,都会令斧头锤碎小瓶杀死猫。而观察者不知道物质的原子是否有衰退,相应的就不知小瓶是否损坏了、毒气是否挥发出来把猫杀死了。
- ~0 E' S0 ^- w; \# N/ ?3 x       根据量子法则,我们不知道猫是死了还是活着,这时猫处于叠加状态,只有我们打破了那个盒子,才知猫的死活状态,但如果这么做就会使叠加态又消失了,猫乃能活也可能死了。这种情况被称为量子的不确定性,同时也是观察者的矛盾性。因此现象或测量本身影响结果,但如果我们不观察又不知道结果是什么。$ {% \+ x1 B) b- Z( @5 q
       这个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是他把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交织在一起,从而斩断了两者间的分界线。放射性元素衰变则猫亡、未衰变则猫存,猫的处境与量子状态发生关联,处于亦生亦死的境况。但问题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此等景象,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眼中所见总是非生即死。据说,薛定锷本人在后来也希望他从来没有碰见过那只猫。% _0 B: x$ `0 Q$ k2 l4 L
       说到这里,让我们重新回到干细胞生物学领域里来,其实机体内的干细胞从某方面来说,也像放射性元素中的量子效应,处于亦生亦死的状态,分别对应于干细胞的休眠与激活状态,休眠期(G0期)对应的是干细胞“死”的状态、而“生”的状态则对应干细胞的激活分裂。由干细胞增殖分裂产生的众多各种阶层的子细胞,它们生与死的叠加,反映到一个个体上,则是个体的非生即死,此是现实中我们肉眼所见到的状况。
+ `2 a) J0 U9 k7 C+ b) ~$ w      干细胞的干性效应可以将机体内所有的细胞纠缠在一起、并结合成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另外这种纠缠还包括了基因组中两条DNA链的相互缠绕、基因如何表达的纠缠、以及DNA转录翻译出来的蛋白分子进一步相互叠加产生分子活性的纠缠。这些包括某种活性、体现某种属性的细胞无论相隔多远,它们始终都是一个整体,就会产生让爱因斯坦耿耿于怀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在机体内则表现为,一个指尖的刺痛可以瞬时引起大脑的反应,并导致针对性的防御躲避动作,如果有出血,则又会引起血液系统级联般的凝血回应。% i: ~7 G/ B3 V& H' m% ^
       干细胞是个体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基础,它的演化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活力源泉[5]。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干细胞的干性展示呢?答案是需要薛定谔那只猫的帮助。也许有人又要说我们可以通过免疫组化、细胞标记来研究啊?可问题是免疫组化标记的细胞是死的,往往不能体现他们的真正属性来;有人说,我们可以把它分离出来,在体外培养来观察啊?但这么做又会面临的问题是,拿到体外培养出来的细胞并不能体现他原本在体内的本性,何况我们现在还没发现干细胞真正具有特异性的标志。
& ~' B& r5 b' F1 y5 D( M2 w       正如薛定谔的那个实验,细胞一拿到体外,就好像我们打破了那只密封的铁盒子,破坏了干细胞在体内与其它细胞、其它组织间的互相“纠缠”,原有的叠加状态顿时消失了,这是目前困扰干细胞干性和观察者之间很大的一个矛盾,观察和分离干细胞就会影响结果,但不观察又不知其真正的情况又是咋样。在可以不影响体系的前提下,观察干细胞的真正属性,也即如何看到微观世界干细胞的本质,人类需要那只“薛定谔猫”的帮助,使猫的处境与干细胞“亦生亦死”的状态发生关联。问题是,这只可以亦生亦死的猫到目前还没出现,所以对干细胞生物学机制的了解还将继续是漫漫长夜中摸索前行。
' r( u' g9 U3 k* Z8 S' r! E
作者: jojo1988509    时间: 2014-12-2 16:36

最近我看了一本量子物理学方面的书,也理解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虽然不是很深入,只是觉得帖主为什么非要硬生生的把量子物理学的东西和干细胞连在一起呢?你不做这些比喻不扯在一起其实也能说明白掉这些东西的。我是被题目吸引进来,但我觉得这篇文章非要刻意的去拿那些来比喻只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明明很简单就能说清楚的话。科学的目标受体应该是整个大众。
作者: zhouleiwang2    时间: 2014-12-2 18:49

回复 FreeCell 的帖子
$ g0 M& K! l5 g7 }: y! R* a
1 q8 d0 s4 I1 W, N3 T* o7 ]明明就是半保留复制,何谈一对老的和一对新的?遗传物质都是半新半旧的,或者在微观尺度上讲,根本就没有新旧之别。
作者: FreeCell    时间: 2014-12-2 19:13

本帖最后由 FreeCell 于 2014-12-2 19:33 编辑
7 Z$ o  X  E  z- u3 v: o3 @) r# s6 Q! q9 v# Q
回复 zhouleiwang2 的帖子
* M8 @  F% _0 {4 y! h" ^5 s+ i6 Z* F- u" w! E9 u# K
此言差矣,“半保留复制”的是个神话,两个子细胞中DNA并非一半新一半旧分配,全部的DNA旧模板仍保留在原先细胞中,生出了一个全新的细胞
作者: FreeCell    时间: 2014-12-2 19:18

“其实机体内的干细胞从某方面来说,也像放射性元素中的量子效应,处于亦生亦死的状态”,用薛定谔猫来比喻细胞周期很荒谬,细胞死亡的定义为——“不可逆地丧失复制能力”,处于G0期的细胞仍具有复制能力。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4-12-2 20:13

jojo1988509 发表于 2014-12-2 16:36
* M% R6 H; b% ]9 U7 S! J最近我看了一本量子物理学方面的书,也理解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虽然不是很深入,只是觉得帖主为什么非要硬 ...

2 `6 \6 t1 l/ B       个人目前对干细胞生物学的一个理解是: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目前几乎还处于一个“灰箱”状态,真如我在帖子中所写的,可能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对于干细胞我们只知其存在,且无时不刻地在体内某处发挥着作用、并控制着身体的细胞新旧代谢,但事实上又不知其长得如何、在机体内藏身何处、而又如何生存,真的是这一点有如武林大侠般来无踪、去无影。
) n% x+ T9 \- A- @7 G3 t       可以说,干细胞的干性效应无不超越我们的直观和常识,而这些都是干细胞纠缠我们、挑战我们合理思维之处。我个人认为阻止干细胞机制阐明的最大障碍之一可能是因为缺少一个行之有效且又不会改变干细胞自然属性的研究平台。而这个平台的中心是要有一只象薛定谔的猫那样即能随时报告干细胞属性而又不会干别干细胞属性的那样一个角色。
1 L) q; J7 X! e     可能主要是因为这一点, 我把对干细胞的纠缠与量子效应联想在了一起。其实,在许多微观世界的研究中,可能都是因为缺少了薛定谔的那只猫才使研究的钟摆停在了原地而不能摆动。
, g! y9 a. ~2 k. L& D       对干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许多困境可能要联想到量子效应才能寻找到突破口。(个人意见)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4-12-2 20:55

本帖最后由 marrowstem 于 2014-12-2 21:14 编辑 / H$ A/ s1 }; ?- Q: \
. r: {0 s' o# Q0 _) y
      我每天的工作是在显微镜下看细胞片子,有时在想,每张切片上的细胞少说也有几千万个,这么多的细胞里面肯定会有几个干细胞的存在,但真正要找出来却感觉完全又是徒劳,而如果拿marker来标记,却又找不到一个真正具有特异性的marker来,所谓的薛定谔的那只猫还没出生。% j; S( f& w( J- `* U7 l
      这就是我认可的现实,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这么认为,其实这很正常,说明了对干细胞了解的“不明不白”,对于干细胞——可能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他自己认可的“形象”存在。
' ~: h; L4 c, ^! o+ X! w       对于细胞生物学,虽然目前已到了分子水平和基因层次,但如果要从理解“What's  life?”这个角度来考虑,其实我们未知的东西还很多。所以允许我最后引用的一句话是:常识可以犯错、但必须要被常识打破。
作者: 孤野知—少帅    时间: 2014-12-2 21:52

回复 FreeCell 的帖子
& `! F8 Y6 v5 J  W
' R# T/ e( Z- m7 G能提供些证据看看吗?
作者: FreeCell    时间: 2014-12-2 23:39

回复 孤野知—少帅 的帖子2 Q8 h) T0 \& i% X0 o( A2 y" {

# I4 h, _2 a! t# e$ `4 J1 P- oConboy M J, Karasov A O, Rando T A. High incidence of non-random template strand segregation and asymmetric fate determination in dividing stem cells and their progeny[J]. PLoS biology, 2007, 5(5): e102.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4-12-4 07:53

本帖最后由 marrowstem 于 2014-12-4 08:00 编辑
! ~; v+ I. \  s" U) Q* }0 Z# @3 e, c2 z1 f2 ~. X
[attach]65949[/attach]
/ s) E9 V) b/ |8 T+ Q5 ~0 r9 b+ D4 P/ r# @% X- A3 D
一分不等二
$ _8 b. {5 D& s0 l/ k
4 e" o5 e8 e7 A: I; }  L       通过纠缠发挥干性效应的干细胞另外一个纠缠人的问题是他的不对称细胞分裂方式。我们知道,分化产生别种细胞的能力乃是干细胞独具的一个特性,通过不对称分裂,干细胞产生的两个子细胞获得了不同的发育命运,其中一个与母干细胞完全一致,并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另一个则获得相应的发育命运,并进一步的向下分化增殖并产生机体所需的各种功能成熟细胞。因此通过不对称分裂,干细胞一方面满足了自我更新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机体所需。这种分裂方式,就像中国古代八卦图中的阴阳鱼,其中那条“阴性”含义的鱼代表的是与母干细胞完全一致的那个子细胞,在机体不需要的情况下常处于G0期的休眠状态,此维持了干细胞在数量和功能上的稳态性,并终生保持不对称分裂的多潜能特性;“阳性”含义的那条鱼则代表获得了极性的那个子细胞,有相应的基因被激活,且会沿着一条既定的发育途径一步步的分化及增殖下去,从而满足机体所需。干细胞阴阳之间的平衡可被认为是机体保持稳态及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所以,不像其它细胞一分为二的机制,干细胞的分裂是一分不等二,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含有阴阳的含义在里面。
* B8 O( U# z% A: u* k, J       干细胞的这种不对称分裂特性,同时也符合了物理学中的相对论法则。我们知道,一个生命的开始是从精子和卵子的成功碰撞并结合的那一刻启动,因为从这一刻开始,这个新生命才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意义。干细胞不对称分裂产生的那个阴细胞,因为与母干细胞完全一致,所以时间对于它来说仿佛是停滞不走的;而对于那个获得相应发育命运的阳细胞来说,则时间又是会照常进行的,因为它会一步步地向下分化发育下去,从而参与到机体宿主的时间和空间“洗礼”过程中去。因此从表面上来看,分化的细胞有死有生,但对每次不对称分裂后保存原样的那个干细胞来说,则是青春永葆、年华永驻。这就是干细胞干性(stemness)中所隐含的生命中的相对论法则。7 y* ]( @: D; E. v& ~( S
       另外一层意义上的时空延续是物种的传种接代功能,此由生殖干细胞来完成,采取有性生殖手段繁育后代是高等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个功能,生殖细胞与体细胞成功分家、且被特别保存起来,体细胞专注于个体生命的生命延续,而生殖干细胞则专注于执行专门的育种功能,从而使生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因此产生精子和卵子的生殖干细胞是体内唯一永恒的部分。由此,干细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永生的,干细胞能“永葆青春”正是基于他能永久分裂,但又保持其中一个子代细胞的干性。有人据此推测认为,干细胞的这种不对称分裂机制可能隐含着“什么是生命?(What’s Life?)”这个极限问题的终极答案。
- \7 Y0 ], q5 H! ], M; x  `1 x+ K       那么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又是如何进行的?目前答案仍是所知不多,在研究中,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遇到那只薛定锷的猫。这只猫可以让我们直接观察到微观世界中的细胞生物学法则——干细胞是如何不对称分裂的,因此这只猫也是连接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那个界点。! i& g, e% Z7 X4 g& h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4-12-9 12:18

本帖最后由 marrowstem 于 2014-12-9 12:22 编辑
7 Z6 p7 w8 \! ^6 q; I# ?, [
, s% P5 Z4 A/ N4 E4 l[attach]66076[/attach]/ ?" P/ f! }3 _- \
/ V* _* T' h. B# V' j+ r0 E2 Y
尘埃如何落定?
( N. M8 T4 ~% t! c+ {( r4 e5 V. ^: l
       物理学家曾以为,活细胞中的喧闹会扼杀量子效应,但到头来他们发现细胞实际上藏匿着量子效应,还一直从它们身上榨取油水;以前认为,量子力学主要是在原子级别占主导,化学和生物似乎都是分子层次以上的东西,而现在搞生物化学的,则倾向认为机体内的化学反应也需要量子场的存在;目前看来,干细胞的干性维持也离不开量子效应,有人更是推测认为,量子引力和意识难题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4 I2 E2 c  G$ p/ c
       对薛定谔来说,没有什么比一只亦生亦死的猫更荒谬的了。而对于干细胞来说,则是没有什么比亦眠亦醒的干性状态更惊奇了。身处微观世界的干细胞让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他们是如何维持干性,又是如何发挥它的细胞新旧更替的作用效应来,有人推测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干细胞所处的生长环境,这种微环境也被称为干细胞巢(Niche),这个词翻译成中文,意为壁翕,是指专门用来放置观音或关公等圣物的墙壁凹陷处。+ T# x  ?# M9 ?* B
       但不得不承认,对干细胞巢的研究目前处于灰箱状态,它的结构组成是什么,如何发挥作用的机制都不得而知。对此可以用六个“W”来提问:“What?”——什么是干细胞巢?“Why?”——为什么要有干细胞巢?“Which?”——干细胞巢是由什么要素组成的?“Where?”——干细胞巢又在哪里?“When?”——干细胞巢何时产生?“How?”——干细胞巢又是如何形成的?# o$ b' k5 q% t9 H6 J
       这么多的问题重压在“干细胞巢”上,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干细胞的形态及表面标记,如何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叠加、产生纠缠效应,以及如何不对称分裂等的一系列机制上的问题,都可以把干细胞压成碎片、化作尘埃。所有的这些疑问,在薛定锷提出的那只猫出现前,都无法会有答案,这些被压碎后在宏观世界中扬起的尘埃,正如物理学中的量子论一样,虽然我们知晓它的存在、直观它的作用,但就是无法窥探它在微观世界中的所作所为。9 [% s7 n7 n, `+ }  D. V
       到此,我们可以认为,干细胞的演化是生命不息、进化不止的源泉,我们的生命是由干细胞的演绎来完成的。在这其中,有量子效应的身影存在。虽然目前无法明了其中的明白细节和机制节点,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身处量子世界之中,而干细胞则是那个界点及可以展现的平台。! o: P5 b/ b' a9 r, Z7 W! f
       如尘埃般飞扬的量子,看似无序,实则包含万千规律;如“大侠般”来无踪、去无影的干细胞,实则包含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机制秘密。尘埃如何落定?且待量子论在干细胞生物学机制中的进一步阐明、且待薛定谔的那只猫的早日现身。2 {# \1 K; v7 g9 t5 N/ a

作者: jojo1988509    时间: 2014-12-9 16:18

回复 marrowstem 的帖子
( _! p9 m9 F1 C
- ]) h6 g. @& `. C  T0 h量子物理的很多理论都是想用来解释极其微观、或者说是最根本的现象,我觉得干细胞比起量子物理的世界还算庞然大物了,还是一点点的研究慢慢构筑出整个网络框架吧。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4-12-11 19:07

本帖最后由 marrowstem 于 2014-12-11 19:20 编辑
. A& d' e& Y0 V4 B
# S) {  B( q# \7 ^- c; e1 [" j量子力学,在生命的世界里
* p0 e8 l' G& P) R, u
9 `: g' B; v4 G) v+ i[attach]66200[/attach], P1 b0 \( O" N: [) l
& ]& j: @# P& f0 b- D; z  t
       量子力学中最著名的那个思想实验的要旨就是,量子世界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让我们想象一只猫放在一个箱子里。这只猫的命运和量子世界紧密相连,因为箱子里放有毒药,但只有当一个放射性原子衰变的时候才会释放出来。量子力学说,在被观测之前,这个原子一定处于一个独特的状态——“叠加态”,在这个状态下,原子既衰变了也没有衰变。更进一步,因为猫是否能存活取决于这个原子的状态,这同时也表示这只猫也处于一个既死又活的叠加态——直到有人打开箱子来观察它为止。这只猫的性命取决于原子的状态,而这个原子的状态却悬而未决。) p! }3 c6 m2 L0 k+ g
       但没有人真的相信这只猫可以既死了又活着。原子这样的基本粒子有奇怪的量子特性(比如同时存在两种状态,同时处于两个位置,穿过本应无法透过的屏障等等),而猫这样常见的经典物体却不会有,两者之间存在极其重大的区别。为什么呢?简而言之,这些奇怪的量子特性太脆弱了。
% w8 k- X- S4 {0 Y9 D/ C# v9 L' t       量子力学强调所有的粒子同时也是波。但是如果你想看到奇怪的量子效应,这些波必须要排列整齐,以便波峰和波谷可以对齐。物理学家将这种特性叫做“相干性”,就像是合调的音符。如果波没有重叠,波峰和波谷就会互相抵消,摧毁相干性,你也不会看到任何奇怪的事。另一方面,如果只有一个粒子的波,它就很容易保持合调——只要和自己列好队就行了。但要让几百、几百万甚至几百亿粒子的波排列整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样一来,这些怪事在大物体内部就被抵消了。这也是为什么对于猫来说没什么事是不确定的。8 q2 {2 P& @: J+ f
       然而,薛定谔1944年的《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一书中却写道,生命中一些最为基础的砖石,必定会像肉眼看不到的放射性原子一样,是一种量子实体,具有反直觉的特征。实际上薛定谔认为,生命和非生命之所以不同,正是因为生命存在于量子世界和经典世界之间的中间地带——我们可以称之为“量子边界”。9 S5 X: Z+ R+ Z3 T& |, ]5 u- Y+ N
/ G7 L0 u  [% B  G
“有序中诞生有序”5 B% y+ q: Z: U( h- Q
- b* _. n5 q6 n7 m
       薛定谔的观点是基于以下这些看起来矛盾的事实。尽管经典定律——从牛顿力学定律、热力学定律到电磁学定律——看起来都极其有序,但实际上,它们都基于无序。设想有一个气球,里面充满了数万亿进行无序运动的气体分子,不断撞击着彼此和气球内壁。但是,当你把它们的运动加和再平均后,你就得到了气体定律,而用这一定律可以准确地推导出气球受热后会膨胀。薛定谔将这种定律称作“无序中诞生的有序”,以此来说明宏观上的规律,其实依赖于粒子水平上的混乱和不可预测。
& T/ C  Z7 H: u1 w       那这和生命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薛定谔对遗传非常感兴趣。1944年,当时距沃森和克里克揭示DNA分子的结构尚有10年时间,基因的物理本质还是一个谜。即使如此,人们已经知道了基因要想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必然具有极高的保真度:出错的概率小于十亿分之一。这是个谜,因为当时已经知道基因非常小——薛定谔认为,基因小到不能依赖“无序中诞生的有序”定律来保证其复制的准确性。他提出,这一过程必定有一个“更复杂的有机分子”参与其中,在这个大分子中,“每个原子、每组原子,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4 J/ `! S% ^' j. {* M
       薛定谔将这些新结构称为“非周期晶体”。他声称它们一定是遵守量子规律而非经典法则,并进一步提出基因突变可能是晶体内的量子跃迁导致的。他接着提出,生命的许多特征或许建立在一个新的物理原则上。在非生命的世界里,如我们所知,宏观规律通常来自无序的分子:有序来自无序。但也许——薛定谔说——生命世界里的宏观规律反映了另一些东西:量子级别的神秘规律。他把这种推测称为“有序来自有序”。( M) g: C  }5 H5 g' H- D' ]) g( ?

4 {& r* c& x! X; z3 }) O2 a他是对的吗?
7 q+ H- }) B9 D) r0 O
: U, a! }! I. ~! `( }       十年之后,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双螺旋结构。基因的成分原来是单分子DNA——一条长链分子,上面像珠子一样穿满了碱基。它完全就是一个非周期晶体,只是没叫这个名字而已。并且,就像薛定谔预测的,“每个原子团”的的确确都扮演着“一个独立角色”,甚至单个质子都发挥它们的量子特性,确定各自的碱基。整个科学史上恐怕找不出几个比这更有先见之明的预测了。你眼睛的颜色,你鼻子的形状,你的性格、智力甚至患病的可能,都在量子级别编码。
& A9 h% O6 l" j0 p2 F" f% e       可是,基于沃森和克里克发现而诞生的分子生物学这门新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执著于经典物理学。这在20世界后半叶运转的相当好,此时的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专注于新陈代谢这样的主题,而它正是大量粒子基于“有序来自无序”原理运转的产物。但21世纪,随着生物学的注意力转向越来越小的系统——甚至活细胞里单独的原子和分子——量子力学的影响再一次浮现出来。新近的实验表明,一些生命最基础的进程确确实实是依赖于自现实的量子暗流中涌出的奇特性质。
7 N7 |7 b$ l7 [. _, N- V, O+ s/ Z* |$ E2 X4 r
从量子嗅觉到量子导航: Y1 }. O9 s3 U3 _2 S2 w1 S8 e
( S6 A: H8 ^/ e6 p1 p9 W# `
       让我们从几个相对边缘的例子说起——比如嗅觉。关于嗅觉的传统理论认为,气味分子会被味觉受体探测到,靠的是鼻子内一种钥匙-锁结构:气味分子与受体的空隙结合,然后触发反应,就像钥匙转动了锁。这是一种令人愉快、非常直观的学说,但是它解释不了某些现象——例如,外形相似的分子经常会闻起来不一样,反之亦然。经过修正的学说认为,感受器也许是对分子振动做出回应。在1996年这个想法在量子学层面得到了进一步的解释——生物物理学家卢卡•都灵(Luca Turin)提出振动可能会促进电子的量子隧道效应。打开嗅觉的“锁”。嗅觉的量子理论也许听起来很奇怪,但最近出现了支持的证据:果蝇可以分辨形状完全相同、只是用了同一元素不同同位素的气味分子,这用量子力学之外的理论很难解释清楚。; `2 U, X  r  A/ C  z
       或者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已知一些鸟类和其他动物会通过感知地球上非常微弱的磁场来导航,但它们是怎么办到的,一直是个谜。很难想象到如此微弱的磁场如何在动物体内产生一个信号。在另一个关于欧亚鸲的研究中出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鸟的导航系统依赖光线,并且不同于常规的指南针,它探测的不是磁感线的朝向,而是磁感线相对于地表的角度。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p( q7 j% [4 l- E! z" \4 A
       直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化学家克劳斯•舒特恩(Klaus Schulten)发现一些化学反应产生的粒子对会保持连接状态,靠的是一种特殊的量子属性——量子缠结。量子缠结允许远距离的粒子维持即时通讯,无论它们之间有多远,即便被扔在银河系的两端,它们之间仍然能难以理解地相互关联。量子缠结是如此诡异以至于提出黑洞和时空扭曲理论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本人说这是“鬼魅似的远距作用”。但数以百计的实验证明这是真实的。
* w: z7 {# C" k! t" n9 V       舒特恩发现,缠结的粒子对会对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极其敏感。他认为神秘的鸟类导航也许用到了粒子的量子纠缠。几乎没有人认同这个观点,但在2000年时,舒特恩和他的学生索斯藤•丽兹(Thorsten Ritz)写了一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这篇文章展示了在鸟的眼睛中,光是如何影响量子缠结导航的。在2004年,丽兹与著名鸟类学家沃尔夫冈和罗斯维塔•威尔科奇夫妇合作,他们找到了能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证明欧亚鸲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迁徙时,的确存在爱因斯坦所说的“鬼魅”作用。
% H5 M9 z% b$ D3 J4 P' S       毫无疑问,导航和嗅觉非常重要,但这些对地球上的生命来说可能还谈不上核心需求。那么我们来看看更主要的是什么。
4 w# W) h% M% M8 B$ S
7 k3 W% |% ?; l/ w7 h  }会传送的电子和长眼睛的光
( m9 V: i( D% e. l. ^
& n) ~9 M( i2 a; r4 D       比方说酶。它们是生命世界的老黄牛,能够加速化学反应,在几秒内就完成要花数千年才能完成的过程。酶往往能让反应加快几万亿倍,但它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一直是个谜。不过现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朱迪思•克兰曼(Judith Klinman)和曼彻斯顿大学的奈杰尔•斯克鲁顿(Nigel Scrutton)等人发现,酶有一个神奇的量子小窍门——隧道效应。简单来说,酶在生物化学反应中促进了这样个一过程:电子和质子从生化分子的某处消失,同一瞬间在另一个地方出现,而不必经过中间的任何地方——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传送”。
3 ~$ F8 z) h, w0 a7 \! ?2 W       这都是非常基本的东西。这个星球上每个生物的每个细胞中的每一个生物分子,都是酶创造的。酶比任何其他成分(哪怕DNA,毕竟有些细胞没有DNA也能活)都更有资格称为生命的必备成分。而它们靠浸入量子世界来帮助我们存活下去。
7 O% x8 g6 `4 H& h  s6 J       我们还可以把论证再往前推一步。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化反应。它负责将光,空气,水和少量矿物质转变成草,树木,粮食以及以植物或食草动物为食的我们。起初是由叶绿素分子捕获光能。该光能被转化为电能,然后这些电能将被输送到被称为反应中心的生化工厂,在那里它们被用来固定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植物物质。长期以来,这种能源运输的过程让研究者们着迷,因为它可以如此高效——接近100% 。绿叶运输能量的过程是如何做到比我们最先进的技术还要好的?# K8 G" i. C* w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格雷厄姆•佛莱明(Graham Fleming)的实验室已经利用“飞秒光谱技术”对光合作用的效率问题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从本质上说,这个研究小组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往光合作用复合物上照射激光,以找出光子抵达光合反应中心的路径。早在2007年,这个小组就研究了细菌中的FMO复合物。在这个复合物中,光子的能量需要通过一簇叶绿素分子。人们曾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光子会如同带电粒子一样从一个叶绿素分子跳到另一个叶绿素分子上,就好比薛定谔的猫在横渡溪流时可能会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上一样。但这种解释并不完全说得通。光子可没有方向感,大多数光能应该会漫无目的地往错误的方向传递,最终一头栽到“溪水”里。可是,在植物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中,几乎全部光能都传到了光合反应中心。
/ o; ^8 {- S' W; J5 n( j       当研究小组向FMO系统发射激光时,他们观察到了古怪的光回波——像是打着节奏一般的波。这些“量子鼓点”意味着光子的能量不是通过单一路径传入光合系统的,而是利用量子相干性同时从所有可能的路径进行传递。想象一下,薛定谔的猫咪在面对溪流时,不知怎的将自己分成了众多完全一样的、具有量子相干性的小猫咪。它们从所有可能的路线跳过一个个叶绿素砾石,来探寻最快捷的路线。现在,量子鼓点已经在多种不同的光系统中被侦测到,像菠菜这样的普通植物的光系统也不例外。这样看来,为了让我们有吃的,生物界最重要的反应都在动用量子世界的资源了呀。9 [: N5 N1 K( J; s( ~4 _
       如果对你来说,这样都还不够的话,我们最后来看看演化机制本身吧。薛定谔认为突变可能与一种量子跃迁有关。在沃森和克里克那篇经典的DNA文章中,他们提出基因突变可能牵扯到核苷酸碱基的“互变异构”——互变异构过程被认为与量子隧穿效应有关。在1999年,吉姆•艾尔-卡里利(Jim Al-Khalili)和我觉得质子隧穿可能解释一种特别的突变类型——所谓的“适应性突变”。当这种突变能为个体带来好处时,这种突变似乎就会更加频繁地发生。我们当时的论文完全是理论性的,但我们现在正在试图为DNA中的质子隧穿找到实验证据。所以,请拭目以待。: \1 o; }1 x" Y* |  _& x- L
       尽管有了这么多量子解释来阐述令人费解的生命现象,我们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谜团中。量子相干性是个极度脆弱的现象,依赖于粒子波的步调一致。为了保持量子相干性,物理学家们通常不得不将系统置于几乎完全真空的状态,并且将系统降温至接近绝对零度,以停止任何热驱动的分子运动。分子振动是量子相干性的死敌。
. t4 [; L) \+ }6 k% y$ Z) ^       那如果是那样的话,为什么生物能够设法在足够长的时间里保持自己的分子秩序,以在温暖潮湿的细胞环境中也能上演量子戏法?这仍旧是个深奥的谜题。最近有研究提供了一项诱人提示:生物不但没有试图避免那分子的“风暴”,反而接受了它们。生物就像是利用疾风狂潮来保持船体直立着驶往正确航向的船长一样。正如薛定谔所预言的那样,生命是沿着量子边界——经典世界与量子世界间的狭窄“溪流”——在悠然航行。$ r* d) ?5 T7 A$ T9 V+ L

! Z5 l0 J. a* e(此贴内容是转载的)
作者: tpwang    时间: 2014-12-12 10:20

回复 marrowstem 的帖子
* j3 V4 @' ?* X8 ]
  V# D" M# s& F0 `, e2 X5 z马若丝旦沐兄的这一串帖子很有味道,critical thinking的味道。某项发明或技术在深入“完善”自身的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忘了身处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就是思维模式,或者干脆就是哲学层面的素质与习惯。
2 M8 W# G* _- j  n; |5 m4 X" e3 e0 W( }) O+ ^. t
宏观微观互动往复以至无穷,这本是自然的自然现象。人要真正有所认识自然,只能尽量从思维方法上模拟这个现象的基本规律。但操作层面上,尤其是西方近代科学体系的操作层面上,总是趋向一头扎向一个似乎的光点。当然,最终必然会以某种方式主动也好被动也好,跳出来以观,旁行以观。
+ _5 b& \. A1 [1 W
. ~6 }/ Z" M: F" U( k- V# L好在人类智慧作为自然的高级产物,本能上继承了,collectively继承了自然的本质。  N2 f) [' M, P% `

/ p7 |# b/ s) K  U
作者: FreeCell    时间: 2014-12-12 10:51

鬼魅的量子纠缠其实就是玩隔空取物的量子欺骗,将事物间尚未发现的确定物理联系引向不确定的虚无悖论中
作者: naturehu    时间: 2014-12-22 10:52

这个整得好高端,个人一直相信细胞生物学会发展到量子水平,以后会出现量子细胞生物学等学科,那时候可能才真正入门了。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4-12-22 18:47

      个人有一种也许是不对的感觉,干细胞的stemness说不定是由量子来决定或发挥作用的。
作者: abgg    时间: 2014-12-27 13:42

stemness 本身就是细胞的一个状态,而不是一个性质。要想建立比较有效的对细胞状态的调控,需要对细胞内物质流、信息流进行定量化的、全息的、实时的模拟,涉及的信息必然是海量的。在做到这之后,通过数据的分析,和热力学、统计热力学、量子力学建立联系才有比较让人信服的科学基础。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5-3-11 19:31

本帖最后由 marrowstem 于 2015-3-11 19:32 编辑 0 y( ]1 k$ P% M

. n( m5 T/ U# F6 z& O [attach]67992[/attach]
7 |! p1 O' j  j% R  p8 Y4 X      生物学的一大谜团是生命的分子机器能如此精密的协调起来。即使最简单的细胞也是一座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工厂,相比简单电路易损的电传输,难以想象如此复杂的电传输过程是如何出现的。根据发表在预印本网站上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发现,生物分子的电属性与普通导体的完全不同。大部分生物分子存在于名为量子临界性(quantum criticality)的奇异状态下,它们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换句话说,生物分子属于一种全新类型的导体,不受普通电传输规则的制约。有机分子可以是普通导体或绝缘体,部分生物分子也属于这两个类别,但演化似乎偏好选择具有量子临界性的生物分子,这意味着量子临界性可能赋予了一些演化优势,可能在生命起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 weiyepan    时间: 2015-6-24 14:26

想象一下用纯数学建模的方式来解释细胞的各个状态,把细胞内的熵和自由能通过计算得出各个状态的能阶。细胞的分裂,就是通过组织胞外的高熵高自由能,通过各种酶进行能量重排,储存在细胞内部,达到一定的阈值,就往外释放重新回归低能阶的状态。释放出去的能量(细胞),一般以一种统一的形态出现,类似于荧光的固定波长,分裂出去的细胞形态一般也是固定的。干性细胞就是那种能阶最低的状态,通过外界的一些激发(外界能量的导入),进入到较高的能阶,能够释放出不同形态的细胞。释放的时候能量排列的好,就能维持住原来的状态,万一排列不好,就回不去原来的能阶(癌变)处于一种高激发态。IPS/重编程能不能就是一种消耗细胞里面过高能量的方法(降低能阶),只要能算出细胞的能阶有多高,其实回复的手段应该是很多样化的。
作者: zhongzin    时间: 2015-6-24 14:29

回复 weiyepan 的帖子
+ _: t& O/ ]- c' F7 u1 R2 |7 a, X2 z
; x. K  O( B% U5 ~" q, o7 y( `6 T谢谢谢




欢迎光临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http://www.stemcell8.cn/)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