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s Archiver

饶冠华 发表于 2014-5-7 06:35

心理学效应与肿瘤研究猜想-1: 破窗效应 (ZZ)

心理学效应与肿瘤研究猜想-1: 破窗效应 (2014-05-07 05:34:47)
标签: 社会心理学 肿瘤 破窗效应 肿瘤重编程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 Broken windows theory),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又或想像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如果无人清理,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因此破窗理论强调着力打击轻微罪行有助减少更严重罪案,应该以“零容忍”的态度面对罪案。

      关于破窗效应的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放纵)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等等。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另外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了“破窗理论”的启发。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飙升,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因为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

------------------------------------------------------------------------------------------------------------------------------------------------------

      对于人体内的肿瘤细胞,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社会学行为呢?
      
      对于了解或者参与过肿瘤研究人来说,大都知道如果一种正常细胞在跟肿瘤细胞处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下,那么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正常细胞也将变得不太正常。比如正常M1型巨噬细胞就能被肿瘤细胞诱导成促进肿瘤发生的M2类型[1]。还比如,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如果迁移到肿瘤组织中,则也很容易被educate为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类型。

     那么反过来,如果把肿瘤细胞放入到正常环境下,能不能使肿瘤细胞改邪归正呢?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里,已经有不少人尝试过这种做法:

     比如 Mary J.C. Hendrix. et al , 2006 [2]和 Kasemeier-Kulesa, et al 2008 [3]就尝试过将恶性的黑色素瘤细胞注射到胚胎微环境中,在随后的检测中发现,注入胚胎中的黑色素瘤细胞变得更加良性了,并且原有的侵袭性下降。

    类似的证据还有很多,就不一一罗列。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或许肿瘤细胞也有类似于人类社会的这种群体心理学效应/社会学效应。那么我们现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不可以反过来启示我们围观的肿瘤学研究呢?假如细胞也真正存在这样的效应,那么我们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之中哪些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制定肿瘤治疗方案呢?


1. Jeffrey W Pollard. Tumour-educated macrophages promote tumour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Nature Review Cancer. 2004, 4: 71-78.
2. Postovit LM, et al. Influence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on melanoma cell fate determination and phenotype. Cancer Res. 2006, 66(16):7833-6.
3. Kasemeier-Kulesa JC, et al. Reprogramming multipotent tumor cells with the embryonic neural crest microenvironment. Dev Dyn. 2008, 237(10):2657-66.


原文博客地址:[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d2d3c6bf0101raz6.html[/url]

tpwang 发表于 2014-5-7 07:12

[b]回复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38910&ptid=78833][color=Olive]饶冠华[/color] 的帖子[/url][/b]

有趣。这类推论可以有很多。比如,bystander effect: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换句话说,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进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这应该对肿瘤发生学有启发吧。假定刚发作时,个别肿瘤细胞(肿瘤干细胞)的异常行为相对于大量的正常细胞而言,就好比少数犯罪人面对大量的旁观者。那么,如何找到并动员天然的“带头人”,逆转旁观者效应,就应该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同理,只要有人带头,无关痛痒的旁观者都有可能一变而为勇斗歹徒的群雄。

其他的社会心理学的规律,比如从众效应,突出人物的charisma等。癌细胞(肿瘤干细胞)肯定是有特殊的charisma来利用naive的群众的吧:)



zm19900508 发表于 2014-5-7 08:43

[b]回复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38916&ptid=78833][color=Olive]tpwang[/color] 的帖子[/url][/b]

有道理!

一抹 发表于 2014-8-14 19:03

很神奇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X1.5 Archiver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