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干细胞之家论坛 干细胞实验室技术交流 ips专区 iPSC:无新事可报,便是佳事可喜(No news is good news ...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楼主: tpwang
go

iPSC:无新事可报,便是佳事可喜(No news is good news)   [复制链接]

Rank: 4

积分
1806 
威望
1806  
包包
4032  

优秀会员 金话筒 专家

21
发表于 2011-5-22 23:2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genedu 的帖子$ s$ ^  z6 Y1 C/ H; `
, Y1 S% E: S8 C( R8 B
你说的这些人,有些我倒不敢苟同) u$ H9 g8 A8 g5 V( n- H
一般来说,文章发得越多的,质量其实就越水,Jaenisch和Hochedlinger一半文章是水文;当然他们属于对数据很严格的有信誉的科学家,数据没什么问题,但多少会为了结论掩饰一些数据。Yamanaka属于下结论很严谨的科学家,做出人iPS和随体后,他的目标转向了推进应用,所以文章少可以预期,他已经不需要文章来获取名声和经费了。Thomson也是下结论很严谨的科学家,也会玩概念,不过在美国由于地缘的关系,被东西部联合压制,文章点数会偏低,但内容很好,无插入的几个方法中,他们的方法重复性最好,与报道一致,其他就很恶心了。Austin Smith是多能性老牌科学家了,从LIF到2i,地位无人能比,不过iPS就一般了,他家2i诱导pre-iPS重编程四篇文章都用同一株克隆,老脸估计快挂不住了。George Daley俨然是掌握话语权的领袖,跟地位、性格有关,我认为其研究内容从一开始就是要寻找iPS的缺陷,应该说是走在大家前面。
已有 2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tpwang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细胞海洋 + 20 + 3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30  包包 + 5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4

积分
1419 
威望
1419  
包包
3921  

金话筒 优秀会员

22
发表于 2011-5-23 09:5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cicadacjk 的帖子1 k# d+ i/ @) |& ~% o
9 p7 F$ {) t7 j9 S
呵呵,好贴!一看就是同道中人,同感同感!顶!

Rank: 8Rank: 8

积分
17665 
威望
17665  
包包
23467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优秀会员 金话筒 专家

23
发表于 2011-5-23 18:10 |只看该作者
cicadacjk 发表于 2011-5-22 23:22 # \+ n+ c, G' e4 I- S* h( f; P
回复 genedu 的帖子3 h6 X, w: M1 ^  c: \/ s$ L6 x9 R5 c, n
  M+ J0 Z2 Q! x
你说的这些人,有些我倒不敢苟同

; d9 z' p' E, f6 O! u6 k8 _文章越多越容易水,这尤其表现在特定研究方向的初期,有点新意就捏巴捏巴就能发表,有点data massage的意思,数据马杀鸡,这恰是一些大实验室能做的事。要说手段,早期四因子时Yamanaka来源的似乎比较可靠,威斯康星要来的大家都觉得弄不成。也见事无必固,因地因时而异。Yamanaka去年发表了关于L-Myc的一些结果,似乎着意要找出一种高效无害的Myc方法。即使是更着重于应用,感觉好像有些故意藏东西。日本人对这个东西不会打算在发表研究成果上与美国人一较高下,而是闷头要在应用技术和产品上掌握制高点,连专利都不像想象的那么多。同意对George Daley的判断,iPSC最热时领头强调ESC的“金标准”地位的大人物里他是喊得最响的之一。每次iPSC有毛病揭出来,老兄总要出来就其潜在负面作用发表点很有意思的看法。比如对最近的iPSC免疫性研究:I think it goes to the heart of the issue of how ignorant we really are in understanding these cells。这话说得很有趣。$ O1 p; n6 ]4 i

! X5 d6 ^5 K* U2 ]. X/ o/ t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0 + 3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0  包包 + 3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162 
威望
162  
包包
280  
24
发表于 2011-5-23 22:38 |只看该作者
干细胞之家微信公众号
看了楼主的帖,很有感慨啊,先顶一个!( J1 c! d2 x) C6 W5 `7 H1 o
前期iPS研究,多半集中在技术成面上,一个是效率,一个是安全。与效率相关的主要分为几类:1、表观遗传学相关,包括小分子化合物VPA,TSA,5-AZA,NaB等,基因GCN5,BAF复合体等。二MicroRNA相关,包括miR293/miR-106b/miR106a, miR291/miR294/miR295, miR302/miR367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miR302/miR367 ,最近在CSC上发表,仅用该几个miRNA便可以做出iPS.  miR302/miR367 可以提升OKS或OKSM的效率是毋庸置疑的,但仅仅用miR302/miR367便可出iPS就让人太难以相信了,而且效率还惊人的高。但至今还没有其他实验室重复出来。估计有被撤稿的可能。三是与多能性相关,基因如Nanog,Esrrb,Tbx3,等,药物如PD0325901,CHIR99021(ES ground state)等,四是与增殖相关,如P53抑制,bFGF等. 此外,还有其他类别,如 Wnt3a,ROCK 抑制剂,Vc等等低氧环境等等。7 j$ `5 n0 ]& Y- J1 D2 K' }
至于安全方面的,两个话题:1)无插入:episome ,mRNA修饰,蛋白等,与载体和蛋白运送方式相关,2)成瘤性。2 L8 W7 o) P$ q) A1 z* `
   个人更加关心重编程的核心机制,前期很少出现像样的机制方面的研究,说起机制大多数文章都会向两个方面靠:一是表观遗传学,染色体改型、DNA去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H3K4/H3K27甲基化状态等等。其次就是多能型基因表达,这里面尤其是Nanog,几乎成了多数涉及机制解释的最好目标。只要一个药物或者一个基因或其他对重编程有提升作用,把其调控基因往Nonog上靠总是有点东西可以说的。这是一个已只结果的游戏。反正只要重编程效率提高,多能型基因肯定会表达上调。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反正上调是一定的。* M$ f5 l; r/ z* X4 C( n7 h
   虽然前期重编程机制的研究涉及到机制的比较少,但效率的提升,重编程因子的逐渐减少,对深入了解重编程,简化重编程模型,接近重编程的核心事件起到了重要作用。重编程所需要经过的过程,如MET,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分化基因的失活,多能性基因的激活等以及各重编程因子的功能也在逐渐被揭示。但重编程的机制及其过程显然需要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考量,其与发育过程的关系,细胞可塑性,信号通路的调配以及其它能揭示生命活动中更深层次规律的东西。
. Q  V5 n8 k# l6 KiPS走向临床可能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其可以也应该在基础研究领域带给大家对生命本质更深刻的认识。
+ Q  I6 @0 S2 t: h" l. I: ?4 `& m5 Y# ^, I
已有 3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marrowstem + 10 + 10 我很赞同
细胞海洋 + 30 + 50 欢迎参与讨论
tpwang + 20 + 20 总结得很好,谢谢。

总评分: 威望 + 60  包包 + 8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8Rank: 8

积分
17665 
威望
17665  
包包
23467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优秀会员 金话筒 专家

25
发表于 2011-5-23 22:5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tarlj 的帖子
5 k' F* @! x& C8 l* \9 l7 Z! I" i. e/ b: W3 o
“但重编程的机制及其过程显然需要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考量,其与发育过程的关系,细胞可塑性,信号通路的调配以及其它能揭示生命活动中更深层次规律的东西。”
: R3 N8 g/ l. l& U4 ^# }+ r& w. z8 ?6 t
这个很赞同。目前说“机制”还都只是试图发现重编程可能涉及的层面以及一些初步的关联,如果可塑性确实存在,其生物进化上的意义不能不考虑。只有搞清楚了可塑性的本质,才能科学地设计重编程的手段。当然,现实过程一定是交互促进的,越来越多的重编程现象有助于逐步深入理解可塑性,反过来同样。iPSC作为一种手段,对生物生命本质及其过程的理解无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至于其可实现的潜能,未来应用的价值,还需要看。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2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67 
威望
67  
包包
297  
26
发表于 2011-5-29 14:48 |只看该作者
回复 cicadacjk 的帖子
6 l! g; l9 X( |4 B; j  F* O7 p* A* r( ?. R. I% [( U0 p8 s; T- a
看来你对这些实验室比较了解,评价比较到位;Autsin也还是在做非常深入的science的,至少比Hochedlinger和Kevin eggan做的可信多了,至少每次都在解决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据传最近在多能性方面还有一些很好的数据。IPSC不是他所擅长,可能还是考虑到经费的问题,欧洲的经费可能是个问题。
+ z8 p6 P2 c: s1 }: k. h2 m! [' C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5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5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4

积分
1806 
威望
1806  
包包
4032  

优秀会员 金话筒 专家

27
发表于 2011-5-31 19:2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xyzhao 的帖子
, Y# p/ p+ N0 H6 r8 B. b' G1 ~
很尊重Austin Smith,基本上我学习多能性调控,就是看着他的文章一篇篇学下来的,非常系统,2i更是水到渠成,大有毕其功于一役之感。他的博士后基本都待了很久,发了很好的文章也会再多做很多年,这点我很感兴趣。我们老板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一个时刻在思考的人,经常说一句然后就想别的science问题去了。不过我对于其目前主力Sliva的看法不咋的,Sliva比起Ying Qilong、Niwa、Nicolas、Chamber这几个,似乎更精明一些,但对science的探究就要差一些。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0 + 3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0  包包 + 3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67 
威望
67  
包包
297  
28
发表于 2011-6-9 22:29 |只看该作者
回复 cicadacjk 的帖子  q: J9 k6 ^8 K4 i

. U: K1 v3 Y+ x( h7 \我倒是不了解什么是主力?呵呵,听过Austin Smith和Ying Qilong的报告,师徒很像。当然,IPSC这个领域之前有点过热,所以很多人做的东西不完整,多半是确认一下实验现象就结束了;但今后估计大浪淘沙,留下的也许能做一些非常深入的问题;但愿如此吧,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IPSC的研究,而不是随便的检测一下发现一两个差异点。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5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5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6-13 08:06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