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306
- 威望
- 306
- 包包
- 3648
|
本帖最后由 细胞海洋 于 2011-5-27 12:02 编辑
6 S" X8 q1 O: f9 G8 S7 m( f/ r) B) i( {! l3 z% Z4 Q
重大突破性发现将改写“遗传中心法则”?
, D. U4 B$ Z, G0 a% A3 S
2 Q% l, {8 d/ t$ I4 L* s
, N- S/ }* [# e8 W/ y9 T4 z F7 T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遗传系的Vivian G. Cheung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本期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Research article:( f4 e" }+ d4 g$ c
( a0 s1 Z1 s4 g& h9 c$ U
Widespread RNA and DNA Sequence Differences in the Human Transcriptome.! c% ~4 q8 ^1 ]$ S, Y5 u+ J
" ~' U. \* u; M6 z7 }, p) y
研究报道了RNA与DNA序列之间的差异广泛存在。他们对27个人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全部RNA)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大规模测定,经过比较,发现大量的RNA与其模板DNA序列不一致,平均每个人存在大约1065个这种RNA与DNA序列差别(RNA-DNA difference, RDD),在不同的人,这种差异的具体位置和基因也有所不同。
" X& T3 ~" }2 k, a2 I8 u' v* d. G8 c+ l9 |& M
( z3 o! @% ~' Q7 D8 G9 V* d
8 m% V- f4 `0 S9 @) a& t4 O估计大部分人会说,差异嘛,正常的,测序出错呗。嗯,我也是这么想的。很不幸,如果抱这种想法,那可是要与“重大发现”擦肩而过了。不过,老想以这种方式指望“重大发现”岂不是与守株待兔如出一辙?这种靠碰运气撞到“重大发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我相信开展这项研究的人恐怕是刻意去寻找这种“差异”,这种结果是他们“期待已久”甚至是“预谋已久”的。就连我11年前都怀过这种期待。
1 I. m1 ?6 }) e" a- x4 }- o Y# w/ k
5 z& T; O5 J0 A R& c- A( h' c! P: a6 j8 ^( w0 \
( J0 W, F4 E: Y7 M
$ x; {6 W3 Y7 ]& |
如果这种差异是真实的,而不是测序本身的错误,那将是本年度的最重要发现,遗传中心法则将会被改写。) ?7 @6 i, }5 k/ ?' w- y9 [
3 K2 F/ ]( `, R0 y) `( H4 R n4 H ; V+ h" M& G& V( M J
. N3 v o* F" d0 L为什么呢?3 e+ b" y# Z( i/ _. v& c
, ]: T" U$ F3 X/ Y1 f
学过生物的朋友都会知道中心法则。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遗传信息的流向,是以DNA作为蓝本,经过转录成RNA,将蓝本信息忠实抄送给核糖体这个蛋白加工厂,在那里按照这个誊抄的图纸制造蛋白。蛋白是生物功能的主要执行者;个别情况下,有些遗传信息还可以从RNA回到DNA,如RNA病毒可通过逆转录成DNA序列(David Baltimore因为这个已经拿了一回诺奖)。
6 A5 `$ `1 s* q1 e# R+ D" T9 D/ U* x/ Q& K k& e8 \- J
( G! c( T/ d4 q/ N7 v
; b0 ], S- W) ]5 E( b& B如果,RNA与DNA序列确实不一致,那说明在誊抄过程中被或者“出错”或者被有意“篡改”了,前者应该是是随机,可能性不大,因此只能是细胞有意为之,有个专业术语叫“编辑”。
+ s0 a: R! f8 A! v7 f3 M
/ r8 }0 T4 C( {8 ?
t6 h W$ O5 n1 ]$ H3 X7 N* X7 H; u+ Y
RNA编辑(RNA editing)不是一个新概念,我十几年前就肤浅地了解这个领域(现在更肤浅),11年前还做了一些没有结果的工作。
, c C% M- z: [" P; w2 Q( D2 \1 W; J
9 n1 Z* |1 Z4 K, c( p& G ~; v3 K: R
, i4 {( B' Y7 a& i千万不要把RNA编辑和RNA的剪接(splicing)混了。后者是将原始誊抄的RNA序列中非编码序列切除,而前者确实对对RNA序列信息进行“篡改”,主要通过对个别碱基进行修饰,改变其编码属性;还有个别是通过插入或删除单个碱基。目前发现的编辑主要由两种方式:A-to-I,和C-to-U。A和C是腺嘌呤碱基和胞嘧啶碱基,I是次黄嘌呤,在翻译过程中被当成鸟嘌呤G;U是尿嘧啶,在翻译中被当做T。编码A-to-I编辑酶的基因有两个:ADAR1和ADAR2;C-to-U编辑酶APOBEC-1。+ s9 P* O2 t9 ^
. h9 n: ?" q0 a O, @. s: l: ?! g& `1 V" l
& `- M! ~3 f0 z8 M& |8 A这种编辑增加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但是,做了那么多年,这种改变编码属性的基因似乎没有几个,唯一确定的就是大脑的谷氨酸受体基因。占用基因组宝贵资源“配置”这么几个专门的“编辑”难道就为了这个把基因服务?人们不解,十几年前的我也不解。
% r; c0 a3 c& a# }0 w! r! _ ]1 p
; I$ _( |) x. H. V0 u( z
i/ h% t* Q( o0 n4 d5 @* _1 M; l4 E* U; x* ~8 r( G5 x7 q9 `$ ]
大家都相信可能还有更多的“服务对象”,于是就去寻找。大规模测序比较是一种思路,但是当时显然不行,人们想都不该想;还有一种策略,就是从RNA中“钓”,通过抗次黄嘌呤抗体去富集和纯化那些含次黄嘌呤I的RNA,结果似乎搞得“一地鸡毛”(这个工作我没有具体参与)。后来发现,有人发现ADAR1在炎症反应中表达增高,细胞内也有很多RNA被编辑,但是鉴定不出是那个基因。后来我参与了一点点,但是没有做出什么。现在知道好像是非特异性编辑,主要是调节RNA的稳定性,而不是改变遗传信息。. _9 \( d8 V5 g* c6 P' P0 u' K% ^
+ \* M/ ^, w+ D s) v一晃,这麽多年过去了,恍若隔世啊,我都快把这些忘了。7 C2 Z0 j" ^: g( z7 D
: m! w' S& c4 V I% F$ G! x& ]* H 9 j" @# }8 v" _! W. u- g. O- [
A( p* O& m9 y- i$ r& F7 P+ j3 I
二代测序技术让过去很多不敢想的变成现实可能。
5 I' S" V/ b5 s( A Y4 r. c% J* Z4 h6 b. g+ K
1 z( `, h% N* C* N/ \
, M; t7 R& i1 I, u3 B如果这是由于测序错误呢?那只能是一场笑话。
, p- A1 g3 H9 ~) L
6 G! i# v; y6 X: B% k- H1 U# `! k4 H我们拭目以待,等待大家的重复和Cheung拿出更多的证据。
. q2 h3 j3 @2 F1 ^/ _
- L( k$ N! j7 W+ C8 ?7 H# m $ l. G4 b- `& M( T
4 H1 d$ N1 \9 b2 s/ C; G6 G9 {" g0 o
(更正一下:从Nature comments上的介绍看来,他们是先观察到RNA与基因组测序结果不一致,分析找不到原因,后来才想到RNA editing,不是“蓄谋已久”)
" @5 J! @5 \ e. l. Z- L$ K! P1 B1 ]( I' a2 Y- X; G# C
. W* l* \2 Y; j
5 m! y" C: @8 ]1.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 ... /18/science.1207018
$ a5 Y* K" e7 Z8 I* r* K2 O2 [: g5 i: Y ]# e3 Z
2.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519/full/news.2011.304.html
$ S9 ^3 ~. l& Q$ A4 |$ ~5 r& K) T
/ b& J; ?: y: K+ N% G }. ?) j! d" D转载自李福洋博客 |
-
总评分: 威望 + 1
包包 + 4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