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376
- 威望
- 376
- 包包
- 1053
|
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不仅仅指微生物,而且还包括所有混入培养环境中的,对细胞生存有害或造成细胞不纯的物质,包括生物和化学物质。
, N0 F- W, w/ s1.细菌污染/ ^+ w4 t4 W) V. r' w3 ~) D* o7 `
细菌污染时实验室细胞培养中常见的污染,即使载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了抗菌素(一般为预防剂量),也可能因为操作不慎而引起污染。常见的有革兰氏阳性菌,如谷草杆菌以及大肠杆菌,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又以白色葡萄球菌较常见。
8 N- q- m6 N u3 s 培养细胞受细菌污染后,会出现培养液变浑浊,Ph改变。也有的培养液肉眼观察无多少变化,只能在显微镜下发现菌体才知污染。所以,每天应仔细观察。污染后细胞发生病理改变,胞内颗粒增多,增粗,最后变圆脱落死亡,造成试验失败和细胞株(系)丢失。/ }0 _% q' R! E2 u$ P8 u7 R
2.真菌污染
: x7 u, d( Z' ^0 Q6 d: `: J& }; h 真菌污染时细胞培养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尤其在霉雨季节进行细胞培养更容易污染。最常见的真菌有烟曲霉,黑曲霉,孔子霉,毛霉菌,白白色念珠菌和酵母菌,
/ h& A4 g' L( D7 C- x: t4 I 培养细胞受真菌污染后,可见培养液中漂浮着白色或浅黄色的小点,有的散在生长,培养液一般不发生浑浊;倒置显微镜下可见丝状,管状或树枝状的菌丝纵横交错在细胞之间和培养基中,有的呈链状排列。念球菌和酵母菌呈卵圆形散在细胞周边和细胞之间。个体细小,有增多趋势。镜下看时,要将培养瓶用酒精棉球搽干净,以防止与瓶外尤其瓶底外面生长的菌丝相混淆。真菌污染后,细胞生长变慢,但最后由于营养耗尽及毒性作用而使细胞脱落死亡。
; M" C& `3 E( I( E1 W9 V n% _. z/ V3.支原体污染: V) {6 B: ?% {& b. H! Z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够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最小直径0.2um,一般过滤除菌无法去除它,光镜下难以看清它的形态结构。开始不易发现,能再偏碱性条件(Ph7.6~88.0)下生存,对青霉素有抗药性。多吸附于细胞表面或散在于细胞之间。电镜下可见其有三层结构,无细胞壁,中央有电子密度大的密集颗粒或丝状的中心囊。
3 u! C( _( _5 V5 T9 y1 H 培养细胞受支原体污染后,部分敏感细胞可见细胞生长增殖变慢,部分细胞变圆,从瓶壁脱落。但多少细胞污染后无明显变化,或略有变化,若不及时处理,还会产生交叉污染。
3 \' ]* C1 `3 Y5 o9 _4.病毒污染
' G3 ?, z5 [) E5 U2 Y3 j9 b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生产疫苗,如果没有除去潜在病毒的组织培养物,会产生病毒污染。例如,从原代猴肾细胞的培养中已发现不少于20中血清性病毒。尽管病毒污染的细胞不影响原代培养,但对人是不安全的。若二倍体细胞系有SV40或多发瘤病毒,B淋巴细胞含EB病毒,细胞会发生变异,转化,形成异倍体的细胞系。因此,潜在病毒是细胞大量生产和其他生物制品制作中的难题。
g5 L- d" I* `; O) n5.非同种细胞污染0 [' { y# @4 Q% |5 z
由于细胞培养操作时各细胞株所需器材和溶液没有严格分开,操作不当,往往会使一种细胞被另一种细胞污染。例如,“灵长类”细胞系发现猴和鼠类细胞的混合物。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种细胞株都被Hela细胞所污染,致使许多实验宣告无效。非细胞培养物的化学成分的污染也偶有发生,大多是由于细胞培养所需物品清洗不彻底而带入一些有毒性化学物质所致。 |
-
总评分: 威望 + 1
包包 + 5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