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332
- 威望
- 332
- 包包
- 870
|
关于楼主所做的实验:重组蛋白诱导IPSC。最重要的一点,蛋白必须进入细胞核,蛋白必须与目的DNA结合,促进OCT4,SOX2等的高表达。这个就是原理。
& O1 S( E6 o T% s, f那么仅仅是蛋白质通过穿膜肽进入细胞核是不够的,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你的蛋白可能没有作用,可能会降解。所以用荧光能量共转移可以显示这点。就是一个荧光素比较你的DNA序列,另外一个标记你的目的蛋白,如果他们紧密结合将产生共转移,可以通过仪器显示出来。) |7 Z, F3 I( U) @# ?8 r
至于普通的荧光染色,用DAPI等染色,甚至是共聚焦,效果不是很好的,没够足够的说服力,不过用细胞骨架定位或许可以。之前有好几篇文章都提到这点,有两篇文章甚至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来说明这些问题,只是现在我这些文章找不到了。
6 L/ C, |: }2 F( ]. M3 g8 i另外,有如下方法可用:
6 N# {9 W d, B5 \7 Y+ x- O用量子点的标记方法,通过去卷积显微镜观察也是可以看到的,只是比较麻烦。8 e' Q5 K+ c+ {( C$ E8 a
用纳米包被蛋白与荧光素也是可以的,当然必须有成熟的纳米技术和你合作,这个很好发文章。
6 q- Y! R+ K9 `& N我们曾经和光电物理学院合作,构建过细胞的三维图像,在他们那里高倍数的显微镜下可以检测到细胞内部分子成分的变化和位置,但是对实验的场地要求很严格,光电学院是没有培养室的,呵呵。
* O4 |; ]! C& P7 U; C3 f还有一点,你的蛋白构建的穿膜肽是加在蛋白的C端和N端情况不一样的,而且各种蛋白都不一样,所以你诱导成功的几率也不是很大,看你运气了。这点在KIM的一篇CELL上有提到过,他也举出了他们失败的例子,就是C端和N端的问题。
+ d ?8 W4 U: Q. E) r我们实验室以上方法都有尝试,共转移的方法用的多,效果不错。去卷积也用过,效果一般般,但是图片漂亮,放到文章里面感觉饱满,呵呵。2 | a. ]9 V/ }) J$ H& i
祝你好运! |
-
总评分: 威望 + 30
包包 + 5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