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24651
- 威望
- 24651
- 包包
- 143748
|
科学家成功培育发炎部位会发光的转基因小鼠7 s( k; c! n+ F3 m
来源:科技世界网 / 作者: / 2015-11-26
- k) ]& h w2 }
, f0 e- I& f. O/ v5 ~0 I0 X8 X日本群马大学于2015年11月24日宣布,他们与熊本大学、理化学研究所展开合作,成功将萤火虫的发光结构与炎症反应进行结合,培育出身体发炎部位会发光的转基因小鼠。4 _8 }- l% n/ j8 j& j1 c8 b/ Z
本次实验由群马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的岩脇隆夫讲师主导,相关论文于24日刊载在英国科学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 ?9 V9 i3 S! n0 r
尽管关于炎症反应的结构尚有很多未探明之处,不过大多都是由于免洗系统细胞探知到细胞损伤、细菌及病毒感染等,分泌出名为“炎症细胞因子”的蛋白质而引起的。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是炎症细胞因子的一种,成熟阶段的白细胞介素-1β会被分泌到细胞外导致炎症反应,其产生及分泌的调节机制非常具有特色,先依靠启动子(promoter)进行转写活化性,再通过名为“炎性体(inflammasome)”的复合体对蛋白质进行切断。; H7 Y& ]+ V$ w e; \
研究小组将荧光素酶(Luciferase)的遗传基因与白细胞介素-1β遗传基因、分解信号遗传基因进行顺次连结,成功制作出了以白细胞介素-1β为启动子的人工遗传基因。' y4 t2 P% G( w# I8 D3 D
具备这种人工遗传基因的小鼠在发生炎症时启动子活化,在其控制下的荧光素酶遗传基因发生转写,荧光素酶蛋白质会从分解信号中脱离出来,保持安定性并持续发光。而没发生炎症时,启动子不会发生活化,该现象也就不会出现。
! T; ?& s% a; D) _0 A也就是说,这种小鼠只有在身体发炎时才会发光,且发光部位仅限于炎症处。7 c' {2 n+ [* j4 p1 c o0 J
该研究小组在过往的研究中曾多次尝试利用白细胞介素-1β的性质创造炎症可视化技术,而本次的小鼠实验成功实现了研究目标。专家表示,在今后利用该种小鼠,可以更加准确便利的进行与疾患、外伤等引发的炎症以及抗炎药疗效相关的研究和实验。
- \* B. Z4 v1 l: R( {' s# k: i- ^8 g Y* r: f1 j1 v4 g
, {- n7 H$ \ E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