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23
- 威望
- 23
- 包包
- 299
|
日期: 2006-09-26 今日/总浏览: 3/1541, v8 p8 o& r7 }
" m) O( w: G0 R5 x& A8 I G/ K
2 ]9 F4 R" r: T' G Y$ k( q6 d! @
' E2 W: n1 L2 j9 A- G
“我们希望,我们的新方法可以制造出干细胞,同时符合联邦范围内现有的法律法规。”9月6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先进细胞技术公司(AdvancedCellTechnology,ACT)技术负责人罗伯特·兰萨博士在联邦参议院一个小组委员会上郑重声明。
$ R2 r* W1 b! X 稍早的8月23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公布了该公司的一项“新突破”:他们研究出提取和培养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新技术,可以避免在提取胚胎干细胞的同时破坏胚胎——而此前,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提取和培养均不可避免地要摧毁胚胎。2 }. r) X2 E9 R8 w0 H4 @
由于伦理问题的困扰,几乎在其他所有领域都遥遥领先于全世界的美国科学界,在干细胞研究这一领域却一直受到严重的制约。现在,ACT的专家们认为,他们从技术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美国的干细胞研究从此可以大踏步前进了。也因此,这项研究成果被看作是科学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自然》杂志网络版一公布,美国各大报纸相继以大篇幅在头版作了报道。
. f* A5 Z. u5 f( }0 a 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3 {5 ?, w V5 J/ ^! S
* _8 k! h6 L$ {( g7 V 美好的设想 i" x: n: _, b! X5 t" g
根据ACT技术人员的介绍,他们的研究小组首先通过试管受精获得胚胎,等到它们生长成8至10个细胞的早期胚胎时,从每个胚胎中提取1个细胞在实验室中继续分裂(原先的研究则是当胚胎发育成80~150个细胞时,从中提取干细胞进行试验)。这些细胞中的半数经过实验室培养能够分裂成50到100个细胞,其中就包括可以提取的干细胞。研究人员最后培育出2个干细胞系。测试结果显示,这些干细胞均具有分化成人体重要组织细胞的潜力。
! n O0 D9 S% e% v' Y 更为重要的是,经提取后的人类早期胚胎没有受到损害。因此从理论上说,通过这项新技术,科学家可以在一个胚胎生长为婴儿的同时,通过同一胚胎提取并培养出一系列与这个婴儿“完全匹配”的干细胞。这样,一旦这个婴儿几十年后患上帕金森病或者心脏疾病时,这些保存的干细胞就能够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6 h- F# @+ _3 o' h6 Q# Y
“这项技术消除了布什总统反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最后一个借口。”ACT干细胞研究小组负责人罗伯特·兰萨博士说。因为布什等反对人士原先认为,以“牺牲”胚胎为代价的干细胞研究即使能够为病人提供更好治疗,也相当于以“早期生命”换取“已存生命”。今年7月19日,布什首次动用总统否决权,以此理由驳回一项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法案。而现在,“以命抵命”的顾虑已经不存在。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ACT的这项成果可能为美国干细胞研究机构重新打开联邦政府数十亿美元资金的援助之门。 F7 [3 v, b% l$ i" r4 W
: e7 e. V$ P, i" S) F+ I- T% [ 又一次造假?7 o9 ^7 h) S. t* G. F: F$ T
自从韩国黄禹锡事件之后,科学界对于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任何一项进展都变得异常谨慎。ACT的研究成果只是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网络版,就重要性与可信度来说,跟正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 v V6 M. c+ o, }4 r 事实上,就在全球媒体都竞相报道这一成果的同时,问题已经出现。论文发表后的第三天,也就是8月25日,《自然》杂志网络版登出一则消息:“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这篇论文证实了人类胚胎干细胞能够由一个单细胞培养出来,但是用于本项实验的胚胎并不完好。”3 h& i( Z# j* c, Q. G( |
什么意思?原来,其他科研人员对ACT的研究结果更仔细的审查显示,他们仅仅是提出了一种新方法,事实上并没有证明它从始至终的过程是可能的;并且,用于实验的胚胎只是在细胞提取过程中还存活着。
- { A% j. ~3 K0 c. x 具体地说,为了提高培育的成功率,研究人员从每个胚胎中提取了5到6个细胞,而非先前所说的1个细胞,这一做法足够损坏一个胚胎。实验之后,他们也发现研究所使用的16个早期阶段胚胎的确都被破坏了。
' F3 l h1 P+ |7 h2 `+ J `1 H/ j 利用从胚胎获得的共91个单独细胞,研究组获得了2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并置于培养基中生长。也就是说,这项实验显示,在保存胚胎的情况下培育出胚胎干细胞系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是他们并没有验证整个过程。
, I2 a n: G) g0 ^( A# S9 ~
; R7 Z$ R( ^; I 新技术“新”在哪里
$ I/ S4 c3 c' R 单从实验事实和论文结论的比较来说,ACT的这一研究成果与黄禹锡案太相似了。但ACT的官员和专家抗议说,他们实验室中胚胎的命运对于其研究成果的价值并没有多少影响,新技术一定让未来的科学家们可以在不损坏胚胎的情况下制造出干细胞来。% j7 J4 R8 E% [!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没有吹牛:他们之所以从每一个卵裂球上获取5~6个细胞而不是实验原先要求的1个细胞,是因为卵裂球数量有限而他们实验又必须获得足够多的单个细胞。否则,让仅仅摘除1个细胞的卵裂球存活是不成问题的——但这并非他们的首创,科学界早就办到了这一点。" n6 c3 n: P- z' m; y$ v" `
具体来说,新方法是建立在现有的“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PGD)方法基础上的。PGD主要适用于夫妇双方或一方患有某种遗传疾病,不想拥有一个有出生缺陷的孩子。医生首先对妇女进行人工授精,产生许多卵裂球,每个所含的细胞为8到10个,科学家从卵裂球中提取一个细胞做基因检测,以确定那些没有遗传缺陷的胚胎,再将其植入子宫里,以达成优生优育的目的。8 _) t# H- ~6 Z% J0 j
而新的制造干细胞方法就是在实施PGD技术从卵裂球提取一个细胞时,让这个细胞分裂成多个细胞,然后把一部分细胞用作常规的PGD基因检测,剩下的则被培养用于干细胞研究。这样就可避免为了制造干细胞而破坏胚胎。/ A2 }/ c" W) h9 D& C; s" I
“也就是说,获得胚胎细胞而不破坏胚胎并不难办到。他们这项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如何利用从卵裂球中分离出来的单个细胞培养出干细胞。”中科院动物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新技术如此评价。 @% h& N, o& X$ ]5 I
: s$ r7 T2 K$ c: h2 S- m8 z
布什并不“领情”* w9 E4 x1 v7 Q1 z' Q8 G; `
尽管兰萨博士强调,这套试验方法将用于人类那些已经变异、不可能发育成正常幼儿的胚胎细胞,而且整个提取步骤的风险已经降到最低,更不会损害健康的胚胎细胞,但布什针对这项研究成果依然不能满意,他暗示自己只有在干细胞研究中完全不用到胚胎才可能接受——针对新技术的出现和各大媒体对其前途的猜测性报道,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说:“任何出于研究目的使用人类胚胎的做法都会引起严重的伦理担忧……总统希望,科学家们能够在今后找到提取和培养干细胞的其他办法,避免使用人类胚胎。”) |/ f0 {' m! l) b5 |
在一些美国人看来,要给干细胞技术解禁,他们只有等待自由派人士的上台。2006年11月的中期选举马上就要到来,新成果成为自由派人士手中的一张王牌:在开明的议员们看来,布什已经没有足够理由反对“治病救人”的科学新进展。何况,即使是共和党人,反对布什对干细胞研究这方面态度的人也不少,如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就要求联邦政府放开对干细胞研究的拨款限制。纽约市长共和党人迈克尔·布隆伯格、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也都愿意以个人名义将上百亿美元的资金注入干细胞研究。
, T0 o2 K2 v2 o “针对干细胞研究这一领域,总的来说,它作为一项治疗技术,其前景一定是非同寻常的,但现在才刚刚出现一线曙光,离最终的实际应用还很遥远。”中科院遗传所的马润林研究员说,“伦理问题是当前的瓶颈,科学家必须以技术手段来扫除这一障碍:以新手段解决干细胞源问题,从而绕开伦理问题。”7 u$ E1 P6 x$ j) {) }
“关于其未来,我个人认为,干细胞技术的应用发展应该有一个度:当人类有能力去修复自身的一切损伤,也就可以把一切弱者不加选择地保留下来,这与自然选择、进化的法则背道而驰,长期下去,人类将因此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伦理和技术问题之外,马润林从哲学上如此看待干细胞技术最终要面临的问题。
* [+ t5 p! [* Q }4 B. w( q; ^0 k6 }( ^" Q5 ?. u2 ]" K3 @" k; k
- i S" l( k* @8 }
2 }" x( Y3 y, S' E- o
' `, }: x8 [* J5 s6 o7 z. E4 F% Z3 J4 O0 t+ c0 h6 @
作者: 方玄昌 弓心+ |1 i8 [8 g1 j9 ^# t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i# Y) K8 ?1 Y1 }$ O d2 Q8 | K" C
发布者: 亦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