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3511
- 威望
- 13511
- 包包
- 32034
|
X染色体连锁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病 (SCID-X1)与ADA-SCID类似,也是一种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病。但SCID-X1的病理机制与ADA-SCID不同,由于编码T细胞表面白介素受体gamma链的基因异常,使白介素受体功能缺陷导致免疫机能严重受损。ADA-SCID与SCID-X1都能够通过骨髓移植进行治疗,恢复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所以理论上SCID-X1也能够通过基因疗法进行治疗。& Q% E+ q+ ?8 f: c" x& D
1999年法国内克尔儿童医院的Alain Fischer准备使用基因疗法治疗患有SCID-X1的儿童。Fischer采用与Ashanti所使用的类似方法,首先对一位11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治疗,紧接着治疗了另一位八个月大的婴儿。两名婴儿在住院的三个月期间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而且病情并且明显改善,基因疗法治疗SCID-X1似乎很成功。
% W, ]( h6 z( D9 j 2002年Fischer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开了参与临床试验的前五位儿童的治疗情况:该疗法疗效显著,且没有明显副作用。确实如此,由于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表面上看基因疗法似乎比骨髓移植的安全性要高很多。然而仅仅在文章发表几个月之后,接受Fischer治疗的一位男孩就被确诊患有白血病。截至2005年,接受Fischer治疗的病人中有5位被诊断患有白血病,其中有一位因治疗失败不幸去世。8 s1 v( C+ z4 K+ c8 y7 Y7 V' B" C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Jesse的死亡和5名儿童的白血病?原因在于基因疗法所使用的病毒载体。
6 D* f3 D; k& @2 q9 J/ u, ~ 其实将外源基因引入人体细胞的方法很多,比如使用电击在细胞膜表面穿孔使DNA分子能够进入细胞内部,或者使用脂质体递送DNA。但这些方法在需要大批量细胞操作的时候效率太低,所以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借助病毒的力量将具有正常功能的DNA递送至细胞内。5 X% b1 C' K ]
类似莫罗尼小鼠白血病病毒 (MoMLV) 的逆转录病毒病毒可以识别特定的细胞,在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之后病毒可以将自身的蛋白质和RNA注入宿主细胞。RNA经过逆转录生成DNA后该DNA会被插入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之中。如果逆转录病毒携带具有正常功能的人DNA (病毒必须经过改造,比如去除壳蛋白),并将其插入到人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之中的话,这些经过基因改造的宿主细胞就能够表达该DNA,生成相应的蛋白。; k7 m! S5 l1 s
病毒载体相比物理DNA递送方法要高效很多,但科学家们没有预料到的是,虽然已经对病毒进行改造使他们无法再体内复制,但这些病毒的破坏力仍然没有消除。Jesse在临床试验的过程中使用的是一种重组腺病毒载体,虽然经过减活,但注射之后仍然引发了强烈免疫反应并导致了他的死亡。医生们推测Jesse在此前曾经感染过类似病毒,因此他体内的免疫系统对同类病毒的免疫反应更加强烈。这也解释了为何在18名接受一期临床试验的患者中只有他不幸去世。5 A# g: o; |/ w2 M' x8 [' i
所以,这些结构简单的病毒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容易控制。我们不仅很难控制某一些病毒在人体内的引发的免疫反应,最重要的是我们也难以控制该类病毒DNA插入人基因组的位点。如果病毒DNA插入负责人重要功能的基因之中,将有可能破坏这个基因的原有功能。同时如果病毒DNA插入特定位点也有可能激活附近的人体DNA。事实上Fischer临床试验中使用的MoMLV病毒正是因为插入了LMO2等基因上游并激活了附近的基因,使造血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活化从而诱导生成白血病。
$ q% H/ s7 o+ n. M. ^+ Y0 v3 K 两场接踵而至的悲剧对整个基因治疗领域产生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各国监管机构立刻采取行动,叫停了几乎所有正在进行的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之后科研人员也开始全面和冷静的分析之前的临床试验。2002年之后,医生们持续追踪当初接受基因治疗的十几名儿童的健康状况。5名罹患白血病的孩子中有一位不幸去世,其他4位在接受化疗后痊愈。而所有这些孩子,在10年后仍然非常健康。骨髓干细胞的进行基因改造,成功地治愈了他们的严重免疫缺陷。
# v& u. |- `7 J9 P4 [: U! g, m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安全性更高的病毒载体。在此之后科学家们改进了MoMLV病毒载体,使其影响人类基因正常功能的能力大大降低。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把目光转向了逆转录病毒和腺病毒之外的其他病毒,比如慢病毒和腺相关病毒。
' a7 ^' N0 Q+ C+ S 与MoMLV类似,慢病毒在侵染人类细胞后会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整个插入人类基因组DNA。但是慢病毒DNA插入基因组时不具有位点专一性,大大降低了慢病毒载体集中插入一个癌症相关的基因附近从而诱发癌症的风险。从2009年第一个基于慢病毒的基因疗法之后,已经有超过300个临床试验使用了慢病毒载体。而且截至目前使用该类病毒载体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无一例癌症产生。
: \( y# ~" z$ L, H h 尽管慢病毒的体外 (ex vivo) DNA递送效率很高,但该类病毒载体在应用于体内 (in vivo) DNA递送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缺陷,比如体内分布性质较差,容易被血清中的补体中和等等。而腺相关病毒在体内应用方面存在很大优势。也正是这类病毒载体的使用修复了Corey的眼睛,使他看清了这个世界。" |" h8 I' J& X2 [9 ]% @ w3 ?$ Z
+ o/ k* r. Q# C,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