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784
- 威望
- 784
- 包包
- 1375
|
本帖最后由 chineselangzi 于 2010-2-8 16:51 编辑 , F! y5 o6 a2 ?
) |2 l" v* b- I+ t* w' e" f北大生科院院长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524
! p" R1 J8 n& @! l4 ]顺便转载几篇文章:
# r5 X) x0 v" j _吴瑞先生的遗产 " N/ R& C$ \% C U$ Q& J; k
' { J, }1 ?" f; Z
2008年2月,我曾以“君子爱“生” 得之有道”为题,纪念那时去世不几天的吴瑞先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910)。 介绍了吴瑞先生的精神遗产。 # ~) Q+ n; N$ C x* u
6 m8 ]* t9 O7 c( |9 P; x' G那时,我不知道投身教育和研究的吴瑞先生,还对物质遗产有安排。 9 C; p5 y6 k2 @* p6 S
; z6 S6 l C! y0 t
吴瑞先生除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以外,一个很大的善举是建立CUSBEA,帮助约4百位生物学的中国学生得以留学美国。
. f3 X$ T2 R7 l% d- e & U# c( y! K: _0 K4 V( u$ g
这些学生在1998年左右,发起成立学会。不是CUSBEA成员的我,当时在讨论中提议学会名称为“吴瑞学会”,好像是傅新元等支持,学会用了这个名称。在洛杉矶成立时,吴瑞也到会。其后不久捐款给学会,好像是两万五千美元左右。 8 W% d. J( T0 d" D; C; j4 O& y! {7 n5 |
& Z1 @6 H/ D. ^+ H这个名称有争议,特别是对于不是CUSBEA出身的,觉得有局限性。几年后,学会改名CBIS(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有些人觉得改名不是问题,有些人觉得很好,有些人觉得很不好。 ' p- K7 ]" v( S8 O8 l7 v2 r. F
& n" H7 b( M# o/ z4 R' }% s( T+ \% Z
对于吴瑞来说,我们只能猜想,如果当初不用他的名字,可能更简单。用了再改,可能不是特别舒服。所以,我自己有责任。
3 l: F0 Q$ s1 }4 g ( r/ i/ A F5 h
以后,CBIS开会,吴瑞仍然到会,但是更名的事情,使有些人不知吴瑞的心里是否意见。 " n* x' S2 _) T' }* C; v
u1 i" O# T" S
吴瑞去世后将近两年的前几天,CBIS突然收到吴瑞家庭律师来函:吴瑞先生将约36万美元的遗产捐献给CBIS。这个数字大于他遗嘱中同时给吴瑞任教的 Cornell大学的捐款。 ; f! {9 B# u0 L* C; y \* g K D
/ j! _0 z" ~! f# A9 E
得知这个消息,有个当时很支持改名的会员,深受感动。 - y& ?/ X; {2 A: l
n3 C0 Q9 A; d1 f$ E- M+ A% ?知道吴瑞生活情况的人,也深有感触。他平时自己生活节俭,他和夫人的住房可能不如所有他当年帮助出国的学生、现在事业有成的专业人士。 2 B0 c2 E9 w: i- S# O9 q
* Q/ J' S4 V7 Y吴瑞心中对中国学生的关爱,一目了然。
+ X2 T7 u! e! {' s U
: }7 t9 z8 }$ _' A另见“今年诺贝尔奖得主Jack Szostak回忆导师吴瑞的文章”:http://159.226.26.14/m/user_content.aspx?id=260012 + p7 [% S9 {9 e: f
- S q6 l" \$ z7 P- _7 v0 J转: 0 X( a2 ]; j5 I! P9 o7 p. }3 W
9 T3 i* D. v9 L# S% i7 {华人生物学家协会(CBIS)公告
& ~2 ?" \1 _2 i( t. X
* y! v* M( j9 P+ U$ yRay Wu Trust Fund Donates $360K to CBIS
e: {& g. j) Q4 ~9 M, Y* V
8 ~) |( l$ L! E4 VThe Chinese Biological Investigators Society (CBIS) gratefully announce that it has recently received very kind and generous donations from the Ray Wu Estate and Trust a total of $359,699.67. CBIS will set up an endowment fund to support its operation and awards in Dr. Wu’s name.
6 f* E* ?) ?. B ) C- n3 x2 c) f+ S0 P$ H
Dr. Ray Wu was a Professor at Cornell University and a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molecular biology. Among his numerous transformative contributions to biology, Dr. Wu was the first to sequence DNA and was responsible for development of many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He was also the leader in transgenic technology to development new strains of rice crops. / Y+ l: P! A8 S: ^
2 W' _ c5 I. b9 G: ?Dr. Wu was a tireless advocate for Biological Science and Chinese Biologists. The members of CBIS of course remember most fondly of Dr. Wu for establishing the CUSBIA program that brought more than four hundreds outstanding stu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op US Universities. Many of the students have now become international leaders of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served as bridge for China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CUSBEA program also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major US universities to realize the remarkable talent and diligence Chinese students, very positively influencing the policy and decision of subsequent recruit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for non-CUSBEA program.
6 i. k9 b* `! b- A' y$ s6 T; h
& G+ F- t; J* ^) ^ R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呼应陈良尧和王鸿飞 - i( x6 j W" M1 ^
7 }6 i: G& |! F, u" Q' \中国科研经费近年急剧增加,增加的程度超出一些人的想象。
. E( R) L6 ?2 D1 m) n1 `/ c
+ W' V% S# Q: [但是妥善经费分配这个问题,可以说近年丝毫没有解决。 ! U8 V" ?9 R3 A/ d6 i* g; E
, E# I. K. l% F \8 X. R, X
这是刚刚看到两篇文章而有感而发。 6 V( e; Y" s' N! |/ G
- R. I9 d8 w" ^/ b0 @% F
复旦大学陈良尧的文章: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319
1 [: m) c% k7 P * T. P: c5 e8 K3 I2 N
他链接王鸿飞两年前一篇隐晦的辛辣文章: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7232
$ r: y. j+ b2 ? 0 _. M! c K$ q C& [) ]
知道中国科技界现状的人,都不奇怪陈良尧、王鸿飞说的事情,不过大家不公开说。
/ {0 z( C* J+ @" i8 W $ T9 l1 D" \4 @. Z4 c4 t
我和鲁白、邹承鲁2004年的文章,并没有过时: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603
* C0 Q) C5 K' Z
+ c6 h# M+ P# s可悲的是,很多人回国后立即学会使用陈良尧王鸿飞所不耻的那一套。 , `& X+ l' E. }) z. C
0 m6 N! j0 o$ \& U4 S* x中国现在经费很多, 所以,研究做得好的人、和关系拉得好的人,最后都有经费。 # n* }; \7 l" w
1 L! I/ z+ j+ E. D1 c但是,很可惜的是:风气坏了,经费浪费了。 8 O& Q/ B4 C/ @
9 x5 l( Q( t6 m9 X+ T8 o
我回国后的经历表明,在目前,不走后门正常申请经费,会屡遭闷棍。而搞拉帮结派得到后台支持的、科学记录并不很好的人,却不难得到支持。 他们走的就是陈良尧和王鸿飞指责的途径。我们其他很多人能提供例子,证明陈良尧提出的问题,是普遍问题,不是个别问题:回国后,我申请过三次经费,两次半被拒绝。我的研究背景是发育和神经。国内这两个领域的专家多数决定刷掉我。我最后成功的半个在专家组不能立项,一般来说这就完了。我们绕开同行专家,到跨专业的项目中,不立项而申请(这个方法,并不是很好推广)。 + J8 p5 _2 U) A4 N# d6 Z9 S2 k! t% H
' x5 K% d, ]! f6 r, q4 v走过申请过程,可以看到:
; x, T$ b: m$ x " L3 x1 k# J5 r, W$ z
不是专业特长决定经费申请成功与否。有个专业组把我们的题目排前八以外,所以不能立项。如果国内现在有这么多比我强的梯队,我其实不用回国。
: A/ W5 [! e4 u3 l: D7 B- h ; n7 g' z, m$ m$ C4 D3 m! b0 G E
不是年资高的刷年资低的。支持我的跨专业评审有少数几个年资比我高,而两个不支持我的专业组,都比我年轻。所以,问题也不会随人员老化而很快自然解决。 , s" U1 w/ p$ L3 v6 Y# ^! Z
1 \6 M& s. Q2 u% ]
不是认识人就可以得到支持。支持我的跨专业评审专家,我全部不认识。而两个涮掉我的专业组,我多数认识,其中还有我没回国时帮助过的。一个组的间接反馈是说我没有联系他们,不尊重他们。我确实事先事后都没有联系,因为这和我理解的尊重有本质区别。在我看来,不联系才是尊重。(迄今我也尚未直接回答他们这个怪罪,姑且用此文间接回答,如果他们中有人看的话)。
% w" ?$ a% g) `; a5 X1 _9 w1 | X
m2 o' N0 @0 F! Y* J2 H1 w" T不是海归就比国内培养的更按国际标准。支持我的组里面,有几个是国内成长出来的。而不支持我的两个组,基本都是海归。评审的和被评审事先联系、事后一道吃饭,这样明显的利益冲突和违规,不符国际惯例。但在中国却成了标准,而且奉行这样标准的多数是海归。我问过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国的老人,他说他们年轻和壮年时不可想象现在这些人背后拉关系的常规。
# u) w2 v1 l- N$ w2 R8 I 3 h4 p- T) ~) { G$ B
我说出来,不是讲我经费问题,而是通过观察分析,看到年轻人更难。 + P' \+ m* p9 |( S9 z: u8 V
. [6 e Z- K& b! A3 t. ~ Y和陈良尧谈话的副部长,博士学位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前几年,我在那任教过。我那时想,今后还有很多留学生会回国后,也有一些成为掌管事情的人,他们将来是否拒绝被动接受有问题的体制,作很大的努力争取改善我国科技体制?
! h9 v& m, S* X - |( `+ c7 h, E0 l9 q8 ]4 _6 T, X0 R& `
国内积极排斥我们的机构不少:官员觉得不好操纵我们,学界权威觉得不好对付我们。除了给我们闷棍,最常见的是冷处理。
/ ]7 H: U7 T$ _6 ]9 c7 R$ @# e/ l : G8 Z4 |/ Z# ^, S7 J
只要看到现状还很有问题,我们就不会停止呼吁改革。只要有支点,我们就要争取改革,而且不断努力。 ' p" p! ^* I3 W1 ?1 k
1 n0 ^# @) V+ S2 D% N) M
我非常不信二十年后中国科技经费还会用目前的分配机制。一定会有新的体制和机制出现,替代和改造不良体制、机制和方法。 7 h' `1 n& c- `# J
, @/ @2 D/ n& n8 i9 k如果我们这一代不能完成,希望下一代、两代做成:学术的世代更替比人生更替要快。
$ @8 p" t' q# F# ^
_ M) G: r' c) z# B# y3 L. a6 o相信良性机制终将在中国稳固地建立,阴云终将被驱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