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干细胞之家论坛 干细胞行业新闻 精准医疗大突破!Nature:科学家发明分子“遥控器”,有 ...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2785|回复: 0
go

精准医疗大突破!Nature:科学家发明分子“遥控器”,有望精准控制药物信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51 
威望
24651  
包包
145798  

优秀版主 博览群书 美女研究员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5-11-4 23: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精准医疗大突破!Nature:科学家发明分子“遥控器”,有望精准控制药物信号
1 B/ w$ S$ [& v8 j% S) N) w% y1.        GPCR: E+ M0 l0 L$ T0 r( ~
2.        动物实验5 b7 ?- ~) _# F, Z+ [% q/ C" q
3.        神经降压素受体1% i9 V" d1 `" k
4.        SBI-5533 f: w# k- k  V8 g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11-04 10:518 S7 _1 i1 K5 [8 Q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一种全新的药物设计范式,更让人们看到了无副作用药物的广阔前景。5 S8 U6 p$ A! S6 K/ }- P3 r/ |) m4 G
你是否期待过这样的药物:既能精准发挥治疗作用,又能彻底避开恼人的副作用?就像智能电视切换频道,只保留想看的节目,关掉所有杂音。这一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3 ~7 o4 s+ ~7 i近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等机构的科学家在《Nature》发表重磅研究,揭示了一种革命性的 G 蛋白偶联受体(GPCR)药物设计策略,通过 “分子胶水” 和 “分子缓冲垫” 机制精准调控信号通路,让药物实现 “信号选台”,为下一代无副作用精准药物打开了大门。
: Z3 e6 T& R! f. M) p' o' `) Y  U8 Q" R
% g0 P- k9 x- z% Y0 v, a6 oGPCR 是人体中最繁忙的 “信号接收站”,也是药物研发的 “黄金靶点”。作为最大的膜蛋白家族,它负责接收光线、气味、激素、神经递质等各类外界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细胞内的反应,调控生长、代谢、神经传导等关键生理过程。正因如此,目前全球约三分之一的 FDA 批准药物都以 GPCR 为作用靶点,涵盖降压药、抗过敏药、精神类药物等多个领域。
& S6 A9 ]. T8 I# h. s7 H9 a但传统 GPCR 药物更像一把 “大锤”,只能整体 “开启” 或 “关闭” 受体,无法区分其下游复杂的信号网络。一个 GPCR 可能激活 16 种不同的 G 蛋白,引发多种细胞反应,其中有些是有益的治疗效应,另一些却会导致严重副作用。研究负责人 Lauren M. Slosky 博士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更‘聪明’的药物,既能开启治病的‘好信号’,又能关闭导致副作用的‘坏信号’。”
" q6 F0 o6 A( {  E! ]6 ]- A以往绝大多数 GPCR 药物都结合在受体的细胞外区域,如同一个 “外部开关”,难以精准调控下游信号。而这项研究颠覆了传统思路,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此前被忽视的 “内部接口”——位于细胞内的 GPCR 与信号蛋白结合区域。研究团队以神经降压素受体 1(NTSR1)为模型(该受体与慢性疼痛、成瘾、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密切相关),发现了一类名为 SBI-553 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能精准结合到 NTSR1 的细胞内接口,发挥 “分子胶水” 和 “分子缓冲垫” 的双重作用:一方面促进受体与具有治疗价值的 G 蛋白(如 G₁₂/₁₃家族)结合,另一方面阻止其与引发副作用的 G 蛋白(如 Gq/11 家族)相互作用。形象地说,这就像在拥挤的电梯里,有人精准按住开门键迎接 “有益信号”,同时挡住 “副作用信号” 的进入。
- a! [& S% _" a+ ?3 j更令人兴奋的是,研究团队通过结构建模与高维构效关系分析,成功对 SBI-553 的化学骨架进行了微小改造,生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 G 蛋白选择性的变体化合物。比如 SBI-342 能特异性阻断 GₒA 信号,却不影响其他通路;SBI-593 则对 Gq 信号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
2 f) x, `$ K3 ~4 U/ ]Steven H. Olson 博士指出:“我们只需改变化合物的几个化学基团,就能精准控制哪些信号通路开启、哪些关闭,而且这些变化是可预测的。这意味着药物化学家可以理性设计新一代‘偏置配体’药物,不再依赖盲目筛选。” 研究还发现,这种信号选择性在人、小鼠、大鼠等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且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差异化的生理效应,比如 SBI-553 能有效阻断 NTSR1 激动剂诱导的体温下降,而改造后的 SBI-593 则无此效果,这进一步证实了其临床应用潜力。
" s: F$ F# ^, y7 o/ O$ q" ^, @1 ] 7 g" J) M: M2 t
NTSR1变构调节剂SBI-553表现出信号转导蛋白特异性功效
0 r/ u4 t- p* q" I2 L2 o/ B尽管这项研究聚焦于 NTSR1,但它的意义远超单一受体。由于这个 “细胞内接口” 在整个 GPCR 家族中高度保守,该平台技术有望推广至数百种 GPCR 靶点,覆盖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代谢病甚至癌症等多个治疗领域。Slosky 强调:“这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受体的突破,我们可能正在开启一个‘偏置药物’的新时代。借助这种策略,我们有望开发出‘只止痛不成瘾’的镇痛药、‘只降糖不增重’的糖尿病药,真正实现精准医疗的核心目标。”- x8 V6 `" r6 c0 K$ s' C7 B
随着结构生物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药物设计正从 “整体调控” 迈向 “通路选择” 的精准时代。就像电视从只有一个旋钮的黑白机,进化到可精准点播的智能电视,人类对细胞信号的调控能力正在实现质的飞跃。Olson 总结道:“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激活或抑制一个受体,现在可以设计只触发特定下游效应的分子,这才是精准医疗的真正含义。”$ V7 ]+ K1 a" S% P: n$ R( k& X1 s
综上,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一种全新的药物设计范式,更让人们看到了无副作用药物的广阔前景。在不久的将来,那些让人困扰的药物副作用可能成为历史,精准、安全的 “智能选台” 药物将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生物谷Bioon.com)
% R) g3 c+ O' u6 I9 d* Q参考文献:
+ ]$ W, S9 w* ^! LMoore, M.N., Person, K.L., Robleto, V.L. et al. Designing allosteric modulators to change GPCR G protein subtype selectivity. Nature (2025). doi:10.1038/s41586-025-09643-2
0 N. s8 D" E% j1 B! }1 T
% i9 T- V/ g: I0 B* c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5-11-18 10:38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