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24651
- 威望
- 24651
- 包包
- 145772
|
84 万人跨种族基因大揭秘!Nat Commun:5 个全新肥胖基因被揪出,不仅致胖还牵连糖尿病、精神状态3 |) ?# m7 Y$ f) O
1. 基因
4 o3 b# ?+ A, j8 y; e9 p2. BMI# m2 w- x& f G. v H) n
3. 多基因风险评分! ], Z. l' Z* v: R0 M6 l* z
4. MC4R# m1 J1 S$ O/ _0 ]7 ]5 f# K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11-07 11:46
) g% M0 D+ t _! Q) J8 w研究分析了来自六大族群、近 84 万人的基因数据,不仅揪出 13 个影响体重的关键基因,其中 5 个是首次发现,还发现这些基因不仅致胖,还悄悄操控着血糖、血压甚至精神状态。
, _: x5 v( G) e1 j$ R& A: `站在体重秤上,你是否也曾怀疑人生,为什么有人干吃不胖,有人喝凉水都长肉?目前,全球有八分之一的成年人正受肥胖困扰,而肥胖背后,藏着糖尿病、心脏病、脂肪肝这一串“代谢全家桶”。科学家早就知道,肥胖和基因有关,但过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欧洲人群,就像只用一道菜谱想做满汉全席,根本行不通。
) a) D+ l. f. g- W3 A近日,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磅研究,打破了这一局限!他们分析了来自六大族群、近 84 万人的基因数据,不仅揪出 13 个影响体重的关键基因,其中 5 个是首次发现,还发现这些基因不仅致胖,还悄悄操控着血糖、血压甚至精神状态。原来,肥胖不只是 “管不住嘴”,还可能是一封来自 DNA 的 “健康预警函”。. C. ]% a0 A* T5 k
; q; {; ]! h0 `& J/ H" c; }' b
研究团队动用了英国生物银行(UKB)和 “我们所有人”(All of Us)两大数据库,样本涵盖欧洲、非洲、东亚、南亚、美洲、中东六大族群,总计 839,110 人,彻底摆脱了过往单一族群研究的局限。研究人员没有只盯着常见的基因变异,而是聚焦于一类罕见但破坏力极强的 “蛋白截断变异(PTV)”——这类变异就像基因说明书被撕掉关键几页,导致蛋白质功能严重受损。通过跨族群的荟萃分析,他们最终锁定了 13 个与体重指数(BMI)显著相关的基因,其中 5 个是首次被发现与肥胖有关,分别是YLPM1、RIF1、GIGYF1、SLC5A3和GRM7。' B4 o w4 f: [
研究者比喻道:“过去的研究像在单一颜色的画布上作画,而我们在调色盘里加入了全世界的色彩。”9 X, o& S! K1 n. T) F/ V; i
在这些基因中,YLPM1和RIF1堪称 “最强肥胖基因”,它们对肥胖风险的影响程度不亚于早已公认的 “肥胖界明星基因”MC4R。携带这些基因罕见变异的人,患上肥胖的风险会增加 1.3-2.5 倍,患上严重肥胖的风险更是普通人的近三倍。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因大多在大脑(如小脑、下丘脑)和脂肪组织中活跃表达,这意味着它们可能通过调控食欲、能量平衡与脂肪储存等核心环节来影响体重。
0 X+ } N) g0 g4 n" M不过,并非所有基因都对不同族群 “一视同仁”,比如GRM7和APBA1在欧洲人群中的效应显著,在非欧洲人群中却明显减弱,这提醒我们,未来的肥胖药物研发必须考虑种族多样性,否则可能只对部分人有效。1 J1 l( b# t1 g4 v9 h/ a
肥胖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多种疾病的起点。研究人员进一步追踪了这些基因携带者的健康状况,结果发现,它们不仅让人变胖,还悄悄拨动了其他疾病的开关:YLPM1除了致胖,还与精神状态改变、胆石症相关;GIGYF1和SLTM会直接或间接(通过肥胖介导)推高 2 型糖尿病风险;SLC5A3携带者即使不胖,也更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病;而已知基因BSN的变异的携带者,还会增加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风险。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基因对并发症的影响有的是 “直接作用”,有的则是 “通过肥胖间接介导”,背后是一张复杂的疾病关联网络。
& X: d- n9 P! X4 O7 b% W体重指数相关基因的荟萃分析结果
+ a5 j8 e5 `- L* L2 E你以为不携带这些 “肥胖基因” 就可以高枕无忧?太天真了!研究人员还引入 “多基因风险评分(PGS)”,衡量一个人携带的常见肥胖基因变异的总体负担。结果发现,罕见肥胖基因和常见基因变异的影响是 “叠加效应”:即使携带某个强效罕见肥胖基因,实际体重仍会受数百个常见小变异的影响。在英国生物银行中,携带肥胖基因变异的人,随着 PGS 从最低五分之一升至最高五分之一,肥胖患病率从 22% 飙升至 48%;在 “我们所有人” 数据库中,这一比例也从 38% 升至 54%,两者的平均 BMI 差距分别达 3.88 和 2.63 kg/m²。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幸抽中 “基因烂牌”,又生活在美食环绕、久坐不动的环境中,那体重管理可能真的要付出更多努力。$ h. u2 R& _7 t: i. q* v
科学家还在约 5.3 万名参与者的血液中找到了关键线索,发现一些蛋白质是肥胖基因的 “信使”:SLTM变异会导致LECT2蛋白水平升高,而这种蛋白与 BMI 正相关;BSN变异则会降低NCAN和ODAM蛋白水平,这些蛋白同样与体重密切相关;BLTP1变异则会升高CD164和TNFSF12蛋白水平。这些蛋白质就像基因派往血液的 “通讯员”,未来不仅能成为肥胖的早期诊断标志,还可能成为精准治疗的药物靶点。, ^9 z# A x$ H2 t% g5 H8 U7 W C
这项研究不仅大大拓展了我们对肥胖遗传基础的理解,还提出了更现实的防治策略:基因检测可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实现早期干预;跨族群研究确保未来药物不会 “偏爱” 某个种族,兼顾多样性;多基因风险评分能更全面评估个体遗传风险;血液蛋白标志物则为动态监测提供了新工具。“我们不再只问‘你为什么胖’,而是问‘你的身体为什么选择用这种方式储存脂肪’,这才是精准医学的开始。”- w5 R% p, \. E& c8 z/ y
下次当你面对美食内心挣扎时,也许可以偶尔 “甩锅” 给基因~当然,只是开个玩笑。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体重背后是基因、环境、生活方式共同书写的故事,而我们能做的,是读懂自己的身体剧本,在可控的范围内做最好的主角。(生物谷Bioon.com)* r Z+ G$ e! u. P8 O
参考文献:
" E% o Q9 G p: h% _Banerjee, D., Girirajan, S. Discovery of obesity genes through cross-ancestry analysis. Nat Commun 16, 9319 (2025).doi:10.1038/s41467-025-64933-7
! H7 z8 I j0 k) ?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