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24651
- 威望
- 24651
- 包包
- 145772
|
谭蔚泓、陈海戈、刘建军联合攻关团队发表最新研究% \/ S- ~/ @6 Q; _- W+ a1 j
来源:上海仁济医院 2025-11-11 16:02
1 W. U3 O9 Q1 G% {8 J该策略为膀胱癌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视化工具,有望推动膀胱癌进入“精准影像”时代。
3 s1 f+ }$ V' d7 m. r/ ^% N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谭蔚泓院士团队联合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陈海戈团队、核医学科刘建军团队联合攻关,在泌尿外科国际顶级学术期刊《European Urology》(IF=25.2)发表重要临床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在人体中应用一种基于核酸适体(aptamer)的分子影像探针,实现了对膀胱癌术后残留病灶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检测,为膀胱癌的精准诊断和术后管理提供了新工具。
* G* q1 y2 E+ u" o4 M膀胱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TURBT),能否准确检测残留病灶直接关系到后续治疗决策和预后。然而,目前常用的白光膀胱镜和尿细胞学检查存在灵敏度低、特异性差的问题,尤其对微小、平坦残留灶容易漏诊。传统的全身PET-CT扫描因示踪剂经尿液排泄干扰图像,且在炎症状态下易出现假阳性,限制了其在膀胱癌中的应用。研究团队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开发了一种新型分子影像探针——[⁶⁸Ga]Ga-NOTA-SGC8。该探针是一种核酸适体,能够特异性结合在膀胱癌细胞表面高表达的PTK7蛋白。通过膀胱内局部给药形式,探针直接作用于膀胱肿瘤细胞,避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和肾脏代谢,从而大幅降低背景干扰,显著提升图像清晰度。
+ W1 R H* |, G) n$ ]! Q本研究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应用于人体的核酸适体探针有效性临床试验(NCT06005116),共纳入77例确诊或疑似膀胱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同时接受新型探针和传统[¹⁸F]FDG PET/MR成像,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6 N- j' M: B* R' e& F4 ?4 d
研究结果显示:[⁶⁸Ga]Ga-NOTA-SGC8的特异性达到72.7%,远高于[¹⁸F]FDG的30.3%, 特异性显著提高;两种方法灵敏度分别为77.3%和81.8%,表现相当;在术后30天内进行扫描时,[¹⁸F]FDG因炎症干扰出现大量假阳性,而新型探针无一例假阳性,特异性达100%,抗干扰能力更优异;此外,早期病变检出能力增强,在PTK7阳性患者中,对NMIBC的检出率高达88.9%,优于[¹⁸F]FDG(66.7%)。) a% e- s' ?+ p K
6 o& }: n9 h P) N9 m5 j8 ^该技术尤其适用于TURBT术后再分期,能够有效区分术后炎症和肿瘤残留,减少不必要的二次手术,辅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该策略为膀胱癌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视化工具,有望推动膀胱癌进入“精准影像”时代。% q& j' S; X- p: ^! {% z7 G9 x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分子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丁玎、泌尿科博士研究生钱雷以及仁济医院泌尿科主治医师金迪,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医学研究院院长谭蔚泓,仁济医院泌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海戈以及核医学科主任刘建军。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临床+”卓越项目以及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等多个项目支持。项目开展过程中分别得到了分子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閤谦、左小磊,仁济医院核医学科黄钢教授、副主任医师周翔、副研究员魏伟军等专家,
4 W: Q4 s" u. Z1 x8 U+ h0 f# L; G+ K" f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