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20548|回复: 5
go

癌态生存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积分
527 
威望
527  
包包
1573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21: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军团作战。癌细胞不是单独作战的,而是迅速增殖到大量细胞,并形成小血管,然后就像真菌成熟后开始散播孢子,转移癌四处开花,并且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和破坏免疫系统,这种攻击手段是非常协同有效的,如果我们不能从整体看这个现象,就不能理解癌症的行为和评估癌症的力量。
% J6 w; n  A- c$ F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癌症具有传染性,只是癌症好发因素。具有传染性的是一些病毒,包括引发胃癌的幽门螺杆菌、引发宫颈癌的病毒等。那么癌态生存的意义何在呢?如果癌组织是一种寄生行为,那它应该在宿主死亡之后寻找下一个宿主,然而癌组织却一同死亡,如果这种生存状态就此覆灭,就失去了生存意义和进化机会。我们假想在远古时代,生物体并没有进化成成型的多细胞生物,生物体异常庞大,癌态生存是以寄生为主要生存形式的寄生形态,并不会引起宿主彻底死亡。由于这种进化延续了很长时间,癌组织的生存协同也得到了很好的进化,并能够长期寄生存在。目前的癌组织生存形态是远古生存形态的遗存属性,即具有返祖性。这种返祖不是返回到单细胞生存形态,而是返回到寄生形态。6 L2 V# ]% V' v+ o" ]( s
这种寄生形态很奇特,它不仅组织寄生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其遗传信息也“寄生”在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基因内,这并不是不可能,这种潜伏平时不发作,而发作的时候能够表现出其癌态生存特有的特征。就像非遗传疾病(HIV)能够跟随胎儿遗传到下一代。1 h: ]2 ~+ ^' C
如果是这样,就是说我们的每个细胞中都包含有癌症基因,这些基因在某些情况下会被诱发出来,产生癌变。这与我们的观察一致。这并不影响不同癌症表现出不同阶段分化特性,即共性之中的个性。& j# q+ H  E% ?/ ^/ K- Z- I
癌症细胞与干细胞没有什么关系,属性相互交叉但是不发生作用,虽然都表现出永生性、非帖壁性、可分化性等。癌症细胞有可能被诱发逆转为正常细胞,但并不都是如此,就像我与以为癌症病人聊天的时候他跟我说的,癌症就像一个人学坏,已经变得非常恶劣了,想让他改邪归正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J' L2 ]3 v% }9 Z; O% s
假如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专注于消灭萌芽期的癌变细胞。然而我们的肌体缺乏足够有效抑制癌症发生的机制,尽管有一些手段,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百万级以下的癌细胞,而在人们抵抗力下降、持续损伤增大、营养不良、情绪不良的情况下,还是很容易突破这道防线。一旦癌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或协同能力,就很快发展“成活”。癌症一般都是经过2-20年的发展才表现出来,足以证明癌细胞是很难在萌芽期被消灭的。越是发展到后面,癌细胞形成组织协同,就越难消灭。
' U6 G0 ^4 ^! q8 ~% [6 i癌细胞看上去没有确切的组织分化,但是我们知道癌细胞的基因是非常混乱的,这是另外一种分化形态,即成分分化。这就是越到后期,癌症的转移性越强的原因。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饶冠华 + 10 + 10 原创内容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沙发
发表于 2010-12-22 23: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0-12-22 23:33 编辑   D2 O  }* S3 @

1 `) H' i+ A0 w' v1 j回复 hylok 的帖子
4 b# E' w' y. x1 N. F8 u- G4 f3 N- c) x; c2 S: B
支持你关于“目前的癌组织生存形态是远古生存形态的遗存属性,即具有返祖性。这种返祖不是返回到单细胞生存形态,而是返回到寄生形态”这个观点。
- z8 v% m; ?, w. _; Q8 N8 m
7 i5 H4 ?6 Y3 P2 R, |请问两个问题:
* ^7 s3 w. x* l" M7 M  u1. 癌细胞源自于成体干细胞目前已基本成为共识,这方面的证据很多,你关于“癌症细胞与干细胞没有什么关系”的论点不知是如何得到的?& b) {/ u/ v' k  C1 ?6 j9 f
2. 癌细胞虽然发生了大量基因及核型异常,但仍具备正常细胞的全套基因,你认定“想让他改邪归正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应该专注于消灭萌芽期的癌变细胞”,岂不是让患者、医生及科学界放弃对癌症治疗的努力?殊不知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被临床治愈?/ G9 K' N  I" H2 L. p2 p( [
* I. J+ T1 X; L4 b! b% H" ?
病毒、细菌、真菌都可以是生物体内寄生的死不改悔的“恶魔”,而摧毁不计其数生命的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已基本得到控制。无论癌细胞的基因如何混乱,无论其行为如何放荡不羁也应该有规律可循,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执着地探索癌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8 S! f8 m! A, ^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0 + 3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0  包包 + 3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3Rank: 3

积分
381 
威望
381  
包包
1939  

优秀会员 金话筒 新闻小组成员

藤椅
发表于 2010-12-22 23:45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楼主的观点是有出处的哇还是自己相出来的?

Rank: 3Rank: 3

积分
527 
威望
527  
包包
1573  

优秀会员

板凳
发表于 2010-12-23 07:10 |只看该作者
干细胞之家微信公众号
回复 sunsong7 的帖子* C; a; M* X6 ~/ i; x* m  r

0 w/ ~$ F/ z& |    您已理解我的意思。关于你提出的两个问题,我认为癌细胞与干细胞的相似特性误导了很多人朝癌症干细胞方向研究,癌细胞的疯狂分裂并不是正常的分裂,正常的干细胞分裂应该是在条件成熟及诱导条件确立的条件下的分裂,所以我觉得是行为类似而原因无关的相似行为。可能它们运用了一些共同机制,但是由于原因不同,我们应当将其明确区分。# O4 o% e& }& U2 \8 {0 I
    第二点,由于急速分裂,很多DNA缺失和错误,这种细胞很多是无法正常表达功能的,属于四不像,并且随着传代的增加,变异越发严重,(猜想有些癌细胞分裂后由于缺失严重而死亡。)在肌体选择性灭杀的作用下,越来越难以制服,分裂能力和抵抗力也增强,很多细胞走向不归路。我并不是让人们放弃治疗的努力,而是说一旦恶化到一定程度,想依靠逆转将其改造成正常细胞已经不可能,就像一个犯人,如果已经不能改造,就只有选择将其杀死,或者一个断肢无法挽救的时候只有选择截肢。但是这种治疗难度是很大的。由于人体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癌细胞很容易隐藏在不同的器官中躲避治疗,因此对于很多变异,难以统一灭杀,实践也印证了这种判断。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比较好的办法。越来越多的患者被治愈并不说明一定存在彻底根治的办法,也许我们可以无限趋近但永远达不到100%0 j2 d1 }6 h2 _% X
      所有论述都是在对系统推理的基础上做出的,由于我是研究人工智能的,可能对于生物学理论的表述不够严谨,我的猜想只希望能给专业人士提供些灵感。
已有 2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饶冠华 + 5 + 5 原创内容
细胞海洋 + 5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15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3Rank: 3

积分
527 
威望
527  
包包
1573  

优秀会员

报纸
发表于 2010-12-23 08:01 |只看该作者
回复 jiandong2001 的帖子
0 o; \& n3 L) R( E. s( b6 R. X* w2 H8 s: w
自己想的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地板
发表于 2010-12-23 12:06 |只看该作者
回复 hylok 的帖子
+ f1 r  n. {; G7 ~
; V, u3 V$ L: S9 D4 b) @' G  _( E癌细胞出现大量染色体异常、DNA缺失和错误、急速分裂是癌症晚期的最后疯狂的表现,凶惨往往是无能的表现,杀死宿主“同归于尽”是结果而不是癌细胞产生的初衷,从物种演化的观点癌细胞似乎也在寻求和平共处的寄生道路,这正是我们可以假以利用之处...* d' k3 ~: O, Q$ X. k
6 _. u: b% N" ^- q9 ]& Y$ s
目前人类和癌症的抗争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干细胞研究加速了人们对癌症发生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步伐,本人坚信癌症是可防可治的...
& G7 l; s: S; ?+ Z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20   查看全部评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5-22 15:15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