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46820|回复: 10
go

问一个思考已久的生物学基础问题,欢迎讨论! [复制链接]

Rank: 2

积分
234 
威望
234  
包包
742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9: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大家都知道biomembrane system 之间的trafficing,比如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膜的相互交换。虽然生物膜基本结构都一样,但是每种细胞器膜上的蛋白质种类都不一样,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拥有不同的功能,那么在trafficing的过程中,膜上的蛋白质也会从一种细胞器转移到另一种细胞器上,比如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这种被转移的蛋白质(酶、载体、受体等等)是否仍然会发挥原来的功能?比如说原来在高尔基体上催化蛋白质糖基化的酶被转移到内质网上,内质网是否具备了这种功能?然后更有甚者,再转移到核膜上,核膜是否也具备催化蛋白质糖基化的能力?" A" g  }' R- j5 z7 z$ q3 J: X% o

- d8 X& ~/ P9 X3 [6 v1 P5 v' j
0 G; R( @# @9 \: A# J. i3 X/ L3 M或者,在trafficing的过程中,这些蛋白质失活了?就不存在上述的问题。到底在生物膜系统相互转移的过程中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到底发生了什么?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2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35 
威望
635  
包包
192  

金话筒 优秀版主 优秀会员 积极份子 帅哥研究员 小小研究员

沙发
发表于 2011-1-17 20:14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因为不同细胞器中的环境不一样,比如pH等,导致他们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然后在一些回收受体的作用下返回原部位?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234 
威望
234  
包包
742  

优秀会员

藤椅
发表于 2011-1-17 20:36 |只看该作者
回复 flydayzhu 的帖子
) T# d! K+ x& Q0 t$ X9 _$ G6 j- p$ [$ s* c# l9 a1 h/ J+ W8 {* P( v
如果这些膜上的蛋白质失去活性的话,这是不是太浪费了,不够经济?难道说这是代价?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92 
威望
92  
包包
301  

积极份子

板凳
发表于 2011-1-17 21:12 |只看该作者
干细胞之家微信公众号
几年的研究,从生物上学到,只要是生物中存在的就是相对经济的!只能说相对经济,但经济不等同于不浪费,这相当于一种丢卒保车的策略,毕竟一种蛋白质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表现出错误的活性对细胞来说是一场灾难。所以我同意二楼,细胞的一系列生理生活条件会抑制这些蛋白的活性,抑或这些蛋白直接进了蛋白酶的口袋里。没有看过相关的文献,也没做过类似实验,不敢保证这些膜蛋白不会通过某种方式回到来源的地方!
/ e1 F+ S8 Y$ b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2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3Rank: 3

积分
484 
威望
484  
包包
1710  

优秀会员 金话筒

报纸
发表于 2011-1-17 21:15 |只看该作者
它万一再回来呢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 + 5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  包包 + 5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64 
威望
1464  
包包
5294  

优秀会员 金话筒

地板
发表于 2011-1-17 21:50 |只看该作者
我想说的是,这些蛋白质在核糖体翻译出来后再到内质网加工然后运输到功能位点,这是一个单向性的过程。如果有某个蛋白从膜上返回到内质网等,我觉得仅仅是这个蛋白需要“修复”而已,还不如在膜上直接被降解更为划算。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5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5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244 
威望
244  
包包
679  

优秀会员

7
发表于 2011-1-18 10:52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从实际效果看,功能蛋白位置改变后其生物学特性是不能继续发挥的,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目前试验水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另外,功能蛋白通常的活性期是比较短的(相对结构蛋白),蛋白的代谢不一定都是浪费,其可以有积极的生物学意义;比如,如果蛋白活性时间比较长,一旦其发生了变性,就会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2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3Rank: 3

积分
321 
威望
321  
包包
527  

优秀会员 金话筒

8
发表于 2011-1-24 17:10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很复杂, 太大太表面,很难说清楚. 但"膜流"是亚细胞形态观察方面的解释.单纯从trafficing现象难以说出什么. 3 P- h& L' V  k5 o$ c) N% Q! k

8 l0 k( m" Z8 r" m3 N4 Q+ }1 T2 M5 o膜流的主要成分应该说是磷脂双分子层. 不应该看作是一片一片地简单"剪切粘贴". 比如内吞可能不涉及膜上的蛋白参与, 磷脂层起着包裹的作用然后运输到合适地方(如溶酶体).
6 [. i' S! {# l$ W4 o3 v
) J* k$ B6 ?/ F* S6 z. Y9 C"在trafficing的过程中,膜上的蛋白质" 要分别看待. 之所以被运转是因为它们需要被运转. 其中有些起着运输任务的蛋白在结构与功能应该是基本不变(但存在着通过结构变化而发挥功能), 一些需要被修饰的蛋白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就会发生变化. 也会从一种细胞器转移到另一种细胞器上.
5 v5 o& Z3 N2 j. _, Y( w
& k9 k& |# q1 O# N# r% @+ o"比如说原来在高尔基体上催化蛋白质糖基化的酶被转移到内质网上,内质网是否具备了这种功能?" 最好你得先确定这个"比如" 是否真实存在, 然后才能去分析其原因...俺不知道, 没法说.& n) \6 G1 f2 A& o7 I7 `$ n+ M, ?

, F( Q+ ~0 V5 z) p( f3 Z有些相当于"管道系统内"运输, 如核内蛋白到内质网; 有些像"投递"似运输---如各种小泡.! W, C& F" g5 u: X
, L6 L$ `% d# r3 Z
总之, 你至少得自己去弄清(哪怕是一个)你的"假如"是否成立, 然后才谈得上它们是否还具备原有功能. ..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0 + 3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0  包包 + 3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1

积分
威望
0  
包包
3  

帅哥研究员

9
发表于 2011-1-25 12:51 |只看该作者
对蛋白运输方面的问题没有什么研究····但我觉得8楼的说的很好。至少有一部分核内蛋白是通过运输蛋白运输和定位的,那么在与运输蛋白结合的过程中,其功能位点应该是被封闭的,那么就不存在错误发挥功能的问题。很多有运输功能的蛋白家族,比如14-3-3或者Rab什么的,蛋白多,结合的蛋白也多,更关键的问题倒是如何区分蛋白与细微定位,脱离结合的问题····但是一涉及具体定位往往就涉及定量或者结构问题,都不好研究啊,比起单个蛋白功能的定性有无麻烦多了。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5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5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200 
威望
200  
包包
568  

优秀会员 帅哥研究员

10
发表于 2011-1-25 13:48 |只看该作者
楼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是相当好的,虽然如大家所说的细胞内不同细胞器间被传递的蛋白可能到新环境后水土不服。  F4 x4 U; t7 O" v
' [, A( K4 P! X  E2 G& [
但我觉得细胞间传递的微波(microvesicle)可能更重要,这些微泡带有来源细胞的蛋白(包括表面配受体蛋白、酶)、RNA(包括非编码RNA)、核酸片段(包括病毒颗粒),那么这些旁分泌或内分泌的微泡可能以配受体识别的方式向特定靶细胞传递调控信息。如果说经济,非编码RNA如microRNA完全可以在转录后水平以一对多的形式调节靶细胞众多基因的表达,改变靶细胞特定的生物学特性。这是不是被我们忽视的细胞间信号传递方式呢?( _, C3 N" l5 Q2 u. a

, S4 ^1 L+ ^0 k3 X, N' v: Q" r看一篇文献:Exosome-mediated transfer of mRNAs and microRNAs is a novel mechanism of genetic exchange between cells. Nature Cell Biology 9, 654 - 659 (2007) :
" l2 Y  j3 ~  ?! Q
% L. _4 \0 e- {& T7 \
- h% {- \' u2 B; a
: @' Q; b7 o: K4 Y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20   查看全部评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5-5-2 21:31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