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7665
- 威望
- 17665
- 包包
- 23467
|
回复 tpwang 的帖子$ r- c3 W6 ~5 D
+ ?" M* n* z2 l$ w' }8 O4 z' Y裴端卿实验室新发表一篇miRNA诱导iPSC的文章,还是挺赶时尚的。Cell Stem Cell最近有一篇类似的文章。这个途径以及相关配套手段、机制以及效率,引起不少争议。mRNA,蛋白方法至今也还没有见有重复。重编程机制本身没有个明晰的框架,可能导致重编程现象的手段除了经典外源性OSKM外,其他方法都不够robust,手段与机制之间,来回倒,有点“双盲”的味道。这些新手段的实际操作问题是“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无法得到足够的及时验证与推进。0 I, U& S9 O" p2 z3 [- g
% h; Q; K) I P8 g6 ~0 R4 y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找出单一手段自然很吸引人,而从实用角度,可能寻求高效多因素方法更可行。现已有结果的,除经典OSKM外,蛋白、小分子、mRNA、miRNA等,单独作用或组合作用都还没有建立一个reliable and valid模式,加上效率问题、病毒载体、潜能效果、基因与表观遗传后果等因素,以及细胞来源和培养条件,以及一些附加的手段,iPSC看似新闻不断,应该说还远没有脱离各层面上概念证明的初级阶段。下一步的路怎么走,不能指望不断出现一些新概念的证明,而要不断有系统的整理、比较和优化阶段。
` l8 t& C- t
. c5 y4 H( V; \, `% n看来,对手段与机制要求不高的疾病模型是更接近实用的方向,但要有效模拟复杂疾病及其病理,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1 X0 R" Q3 N' v8 _- C0 m% I- {) b0 p% N# ?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总评分: 威望 + 30
包包 + 5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