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23131|回复: 2
go

另类视角话院士---转载与丁香园riset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4 
威望
784  
包包
1375  

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14: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作为科技界学术最高水平的代表,院士一直是最受人关注的群体之一,因为他们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和栋梁,是科技发展的领军人物。从前提起院士,我们关心的更多的是他们的学术观点、科研进展以及他们为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但这次,我们特别选取了另外一种视角,希望通过这样一些统计数据、一些花絮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院士这个特殊的群体。2 J$ M' }# W8 S$ S9 X6 r

7 X9 _& ]. d' r1 C/ e8 X" [闲话院士之手足篇# r$ P6 a% e6 J$ z4 a7 _& a
来自家庭的知识熏陶、浓厚的文化底蕴加之现代学术风气创造了这些科学界的传奇:兄弟院士,兄妹院士。一个家庭走出了两位甚至三位国家级院士,这不能不让世人惊叹。在此,重温这些文明遐迩的名字,再次感受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撼。6 l. B$ G* X) e& l: m

6 z! K( z$ S; w: H7 b* @梁思成 梁思永 梁思礼 (三兄弟)4 i" x: F5 B1 I4 ]( ]& O4 _5 O" A

; M$ @2 `& Q" \% g. V- m梁思成(1901—1972)国际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新会人。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1946年创设清华大学建筑系。对中外古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造诣颇深。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等。
8 h% U0 M& h6 Z# Z% p8 h9 b
2 O" E  u0 b: g& R) L梁思永(1904—1954)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后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东亚考古,曾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后回国参加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到黑龙江参加昂昂溪遗址的发掘、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发掘、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证据上明确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先后顺序及它们与商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在“第六次太平洋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中,全面总结了龙山文化,该成果一直影响到目前对龙山文化类型的进一步划分。0 ?; k3 N* M1 A7 R/ N

6 k7 m: ]) v1 N' u. w: B! _# o$ O梁思礼(1924-)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出生于北京。获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学士学位、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回国后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12年科学远景规划”起草工作,负责起草我国运载火箭研制的长远规则。是我国自行设计并于1964年实验成功的第一枚地—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液体火箭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研制工作的负责人。参加了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火箭的飞行试验。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奖”、“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等。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s2 c/ Q; e0 Z9 B+ p% c

+ R& T7 R! h" O' x. R% v- d0 M; u6 w! X! J4 X! _0 S5 n/ w( n
6 W' N5 j. z% f( X3 P% g/ N
冯友兰 冯景兰 (两兄弟)
. O! o" I8 a. t/ m6 C
8 @& d2 D' x0 z- ^7 m& b冯友兰(1895-1990)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河南唐河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39年到1946年7年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二册,《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新撰多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等。3 @2 G+ c0 ^, B6 L
: a% b+ o4 G1 ?" l
冯景兰(1898-1976)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河南唐河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硕士。曾任中州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地学系主任,云南大学工学院教授、院长。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教授。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专于矿床学、工程地质学。对川、康、滇等省铜矿的成因类型和次生富集作用有研究。提出“丹霞地形”新概念。参加指导三门峡坝址选址及黄河整治工作。著有《探矿》、《两广地质》,合著《矿床学原理》。$ ~$ D8 q  c, J  W5 X, c' B

' x( y8 O# \! V2 U, y" @/ P! ^黎 鳌 黎介寿 黎磊石 (三兄弟)
4 p0 h' l+ T1 X: o) i- d/ s0 l; m/ h* o7 S
黎 鳌(1917-1999)烧伤、创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浏阳县人。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60年代初首先提出重视扶植机体抗病能力的观点,总结了简化隔离与清创、输液公式,早期防治败血症及内脏并发症等系列烧伤防治方案。主持开展了吸入性损伤、肠源性感染的研究,完成了40多项研究项目,对其发展机理和临床早期诊治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方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次,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专著14部。
5 m; v1 [( w$ p% c" w5 g0 G. G! m3 ~9 `: O/ N1 O& g
黎介寿(1924-)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临床学院副院长。湖南省浏阳市人。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经长期探索与大量动物实验,攻克肠移植技术难关,在防治感染与促进功能恢复、排斥反应的监控等方面创造了新技术、新经验,成功地进行了亚洲首例全小肠移植与首例肝肠联合移植,使我国成为当时国际上8个能开展肠移植的国家之一。在国内率先研究临床营养支持,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发表论文362篇,主编专著7部。
& q/ |$ q3 R. N) P% f8 ?$ D+ _( M' Q) R- E9 L8 |" N
黎磊石 (1926-)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南长沙人。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他首创IgA 肾病分型治疗,革新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创造了斜角进针法。发明了雷公藤治疗肾炎,大黄素治疗尿毒症,在肾脏病领域所进行的传统医学现代化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国际上首创霉盼酸醋及普乐可复治疗狼疮性肾炎,成功地创造了免疫吸附疗法治疗脂蛋白肾病。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和二等奖九项,发表论文600 多篇,主编专著12 部。2003 年被授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的称号。/ W; M: N; S# b3 U! N. U

( r! w. a, b( b! w$ A) S汪德昭 汪德熙 (两兄弟)% ~  \' v: @6 V2 I5 z
' `$ O, u9 }  ~! L2 n6 `
汪德昭(1905—1999)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巴黎大学郎之万实验室研究生,获巴黎大学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法进行科学研究。获法国声学学会最高奖章,法国总统颁发的军官级荣誉军团勋章等多种重要科学奖励,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1956年应周总理号召携全家回国。1964年组建中科院声学所并出任首任所长。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等。
( M2 t5 L/ o. u* A+ k8 a7 b9 h* f! E# X
汪德熙 (1913-2006)核化学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于北京。获清华大学化工系学士、硕士、科学博士学位。在核燃料后处理萃取法流程、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核燃料产品的分析方法以及各种放射源的研制,核爆炸当量的测定,氚提取工艺的研究,铀同位素化学法分离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的作用,在中国核电建设、动力堆辐照核燃料后处理以及放射性废物管理等重大事件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等。
, E1 [6 l. H& k7 w0 d+ e' \& t" G3 c; s  B
王守武 王守觉 (两兄弟)9 W( L' X- ?! a0 ?  `( c' |2 L% y
2 G9 }  I9 S$ z* G
王守武(1919-)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微电子中心名誉主任。江苏苏州人。获同济大学学士学位、美国普渡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筹建了我国第一个晶体管工厂。致力于砷化镓激光器的研究工作,创造了简易的光学定晶向的方法,促进了我国第一个砷化镓激光器的研制成功。在领导研究砷化镓中高场畴的动力学以及PNPN负阻激光器的瞬态和光电特性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创见的学术观点。年带领科技人员进行提高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成品率的研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成品率有显著提高,成本大为降低。6 j$ [9 `' j8 B& q: v
9 _2 b0 E* V! {0 X: E! ?7 U
王守觉(1925-)半导体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原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国内首次研制成功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并在109工厂进行小批量生产,应用于我国研制的晶体管化高速计算机。负责研究成功全部硅平面工艺技术,并研制成功五种硅平面型晶体管。成功地用自制的图形发生器自动制版技术制成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掩模版。
& ?1 e9 T9 n, U* K# v9 `* G+ I; `) f5 y" G
冯康 冯端 (两兄弟)" J& n7 ^6 x0 A: P/ t
1 n# D! r2 w% q, i" v4 }' j" E' Z
, i+ y* ~+ @1 u4 L3 P
冯康(1920—1993)数学和物理学家、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中央大学。中国计算数学和科学工程计算学科的奠基者和学术带头人,在拓扑群、广义函数理论和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创造了求解偏微分方程问题的有限元方法。在国际上首创间断有限元函数空间的嵌入理论,并提出了自然边界元法。1984年以来,在以哈密顿方程和波动方程为主的动态问题研究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2 i" ]) K6 e5 e" t/ Q

  p! G: ?# }2 m5 {冯端(1923—)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a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苏州。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在体心立方难熔金属内位错的研究中,合作发现了浸蚀法位错线成象规律并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专著。发展了一种具有优异的非线性光学和高频超声性能的新型人工调制结构材料。曾研制成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成功地长出了钼、钨单晶体。近年来致力于凝聚态物理学著作的撰写,发表了《凝聚态物理学新论》等书。著有《钼单晶体中亚晶位错结构的研究》、主编《χ射线衍衬貌相学》等论著。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M3 n4 s; Q( L3 r2 Z6 S: R; j0 ]6 P, _) |  `6 v; g$ [$ G( W
杨福愉 杨福家(两兄弟)
* a# a2 t7 F( G+ W* X0 \杨福愉(1927-)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原籍浙江镇海,生于上海市。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生物膜研究。发现Mg2+对线粒体H+-ATP酶重建于脂质体具有关键作用,提出Mg2+通过改变膜脂流动性影响H+-ATP酶构象与活性模型;进而提出跨膜Ca2+梯差对膜蛋白构象与活性的调节有重要的影响;发现神经苷脂GM1与GM3(前者较后者多两个已糖残基)对肌浆网Ca2+泵(Ca2+-ATP酶)具有相反的调节作用;发现微量元素Se对人红细胞膜骨架有直接的稳定作用;提出“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线粒体病”的观点;首先用“匀浆互补法”代替“线粒体互补法”来预测谷子等农作物的杂种优势获理想结果,对谷子、玉米、棉花杂优的测试准确率达80-85%。
$ h& a/ i. P1 _. c( Y
* i( x0 U+ c2 M( Q! z/ Q杨福家(1936-)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原籍浙江镇海,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在国内开创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在束箔相互作用方面,首次采用双箔(直箔加斜箔)研究斜箔引起的极化转移,提出了用单晶金箔研究沟道效应对极化的影响,确认极化机制。代表性专著有《现代原子与原子核物理》。. C5 e* ]- c3 g2 ]8 n* x

& D6 b8 [6 X7 \2 y8 ~' H+ K# d# ~* V1 M
唐孝威 唐孝炎 (两兄妹)
- y* \3 U3 W6 _% e) Y  N( x; f5 G; x% m6 u& v4 A: G
唐孝威(1931-)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无锡人,浙江大学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从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实验物理、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60年代直接参加中国原子弹、氢弹研究设计与试验。70年代末领导中国向西方派出的第一个高能物理科学实验组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合作组在实验中发现胶子。80年代以来领导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组参加L3实验及AMS实验等国际科技合作,并在生物物理、核医学、脑科学等交叉学科研究方面取得有创见的成果。近年来和我国神经科学家一起,组织神经信息学的研究。
3 o3 X% ^, [! ?" o' z( K" M( r7 z: S% d3 E4 H) Y. i0 I: Q
唐孝炎(1932-) 环境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省太仓县。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开创了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系统研究和教学。在国内首次设计组织了光化学烟雾大规模综合观测研究。在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形成及对城市大气污染的作用方面有深入研究,积极参与全球关注的臭氧层保护工作,主持编写的《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获得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q# K: u! e3 G+ _

) w1 c0 D4 ~; Z8 z9 U6 p李德仁 李德毅(两兄弟)
# u3 A& h0 m8 a: @8 w李德仁(1939-)航测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江苏丹徒人。获武汉测绘学院学士、硕士学位,获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教授。提出的用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和可靠性理论来处理测量误差,成果获1988年联邦德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佳论文奖和“汉莎航空测量奖”。多次获得国家级及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发表论文180篇,著书6部。# ]* [, N2 _5 X' O% M
# K% @; p0 ?/ C7 D& u
李德毅(1944-)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出生于江苏省泰县。毕业于南京工学院,获英国爱丁堡海里奥特·瓦特大学博士学位。参加了多项电子信息系统重大工程的研制和开发。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和一整套用逻辑语言实现的方法。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一阶谓词逻辑的对等性,提出云模型和发现状态空间,用于不确定性知识表示和数据控制,在智能控制“三级倒立摆动平衡”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效。获国家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9项。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中文著作5本、英文专著2本。 - ^) U5 _0 h5 O7 I  u

9 I8 @# e8 b7 W' h0 e9 O; `2 K5 r8 n  ~3 J
  L. r8 v+ f- h2 I8 X$ E

. S3 y# u0 q' H1 ?夫妻院士3 ?9 h1 f) Z6 h
科学家伉俪大都携手于同一研究领域,在科学长空,他们的名字互相辉映。是执着的追求使他们发现了彼此,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不仅有爱还有融合一体的理想。解读这些科学家伴侣的人生密码,我们只需用感叹和敬佩去体味。
) ~6 q8 D% \7 `- H3 \" ~$ `( A' C7 v( Z* N' g
陈竺、陈赛娟夫妇
+ s$ ]3 B( K, `3 n8 T' V; y: h. o1 `陈竺(1953-)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卫生部部长。首创国内血友病精细分型及血友病甲携带者检测和遗传咨询;首次建立了伴Ph1染色体急性白血病中BCR-ABL重组的分子模型;发现染色体易位所致融合基因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发病原理中的作用;揭示了甲酸和As2O3分化诱导调亡治疗APL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作为主持人之一,参与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筹划、协调和管理工作,组织建立了初具规模的人类基因组研究技术体系;识别了一大批受维甲酸调控的基因;首次描绘了造血干/祖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克隆了数十个在造血细胞表达的新基因的全长cDNA。2 b4 l) f8 d7 X: V' P2 `
陈赛娟(1951-)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体系,阐明了我国白血病核型变化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为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国际上首先克隆了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中BCR基因第一内含子的断裂点丛集区,提出了BCR-ABL基因重排的工作模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具有变异染色体易位t(11;17)的一种临床类型,证明了该易位导致的PLZF-RARa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作用。
" C8 I, }3 G7 C( {; @6 a1 @0 g# D3 R# q+ T; L$ I( [
陈竺、陈赛娟两位院士是我国血液学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类似的经历,共同的品质和性格,造就了这对医学界的伉俪。% B  N9 P5 r) h2 A

) Y+ H7 s9 A& k, _" [- D张文裕、王承书夫妇
  @/ s& t3 y- p/ F. t0 j张文裕(1910-1992)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宇宙线等方面的
1 J& c- d  i: X) W* D* P) e实验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验证了N.玻尔的液滴模型。发明了多丝火花计数器。40 年代后期进一步研究确定μ子和原子能没有强作用,并在μ子吸收的研究中确证了μ介原子的存在,从而开拓了关于μ介原子的研究工作。在Λ超子与粒子散射研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的奠基性工作、筹建高山宇宙线实验室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 T3 N4 ]+ c' s6 T( V$ k4 T, l2 o" I4 \3 c
王承书(1912-1994)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受控聚变反应、等离子体物
! K3 p  z' d: `& P理、同位素分离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国开创受控热核聚变反应和等离子体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并为其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开拓并领导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的研究,在有关理论及实际应用方面作出重要成果。在任总设计师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浓缩铀扩散机的设计制造过程中,既负责全面领导,又亲自参加参数选择等工作,并获得良好成功。在领导气体离心法与激光分离铀同位素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 T, z4 V2 }; _; _
; z6 Q% z- t. ^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张文裕与王承书合作,分析了当时已有的核物理数据、β衰变中的禁戒衰变和容许衰变、轻元素的能级特性。
0 R! P. i7 K; \1 k+ u
: x( O4 G  {! t) V# z0 m钱三强、何泽慧夫妇
+ D7 ~3 }6 H" Y& Z# l钱三强(1913 -1992)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父亲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t3 `) F8 V9 I/ F" n3 T, k

: E! W/ s7 B! t/ n  z( e$ X; W" f何泽慧(1914-)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K.W.I)核物理研究所期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与合作者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建国初期,与合作者自立更生研制成功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在领导建设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高空气球、开展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5 v" M* |2 w- P! l7 Y4 L
, N5 b3 L& o, }+ s6 L
钱三强、何泽慧这对原子世界的科学伴侣一起发现了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3 b$ Y. N5 Q& T% i' b
- P5 f" }& ^, d8 Q/ T/ A' U) o- H周廷冲、黄翠芬夫妇
. Y/ v1 \3 g. a! F% z; \0 ^8 R) E周廷冲(1917-1996)生化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证明了细菌供体酶系统可以代替
. D3 e- F; S3 ?+ H& C三磷酸腺苷-铺酶A-乙酸盐(乙酰硫激酶供体系统);在鸽肝受体酶系统催化下,可以完成芳香胺的乙酰化反应;首先发现氨基葡萄糖的乙酰化反应,阐明了乙酰基活化的两步酶催化反应;建立了家兔血吸虫病虫卵的实验模型;指导并参加军用毒剂防治药物的生化药理和毒理研究;开展了受体生化药理学和生长因子的创伤治疗作用研究。1 k& S4 i" I4 `) }- p6 W, P+ M' ~3 |

# [' n  D( |2 q/ ]! U+ d' W& A& s8 W黄翠芬(1921-)微生物、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全军分子遗传重点实验室主任。我国基因工程创始人之一,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成就。在国内率先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细菌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研制出高保护率的幼畜大肠菌腹泻预防基因工程疫苗及人用腹泻预防基因工程疫苗。开展了基因工程多肽药物研究,首先在国内获得尿激酶原(Pro-UK)基因克隆及表达,并对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结构改造,提高其性能,是当前溶血栓特效的多肽药物。
* `0 j" E$ L5 B6 }- Z# k& S
4 ~  ]) J+ ?0 g2 m, ?3 e周廷冲、黄翠芬是我军第一对“夫妻院士”,建国之初携手历经千难万苦回国,共同致力于我国医疗卫生教育事业。
' t5 H+ l# k' q" l0 q% f6 Z6 s0 o" Z4 l+ c8 p
吴仲华、李敏华夫妇$ @: s2 O" k$ Y3 E
吴仲华(1917-1992)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世纪50年代初发表的《轴流、径流和混流式亚声速与超声速叶轮机械中三元流动的普遍理论》论文,在国际上被称为“吴- P2 k; I" N% T% @
氏通用理论”,其主要方程被称为“吴氏方程”。60 年代提出了使用任意非正交速度分量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基本方程组。“吴氏通用理论”在国际上已广泛地应用于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中。他领导研究发展了整套亚、跨、超声速计算机方法与计算机程序,已在国内广泛应用,为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水平做出重大贡献。
! G7 E+ l4 Y; |& e3 B- ^4 G& Z4 B7 e
李敏华(1917-)固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塑性力学方面,得出了轴对称平面应力问题用塑性形变理论的简单的精确解,论证了对这类问题在加载过程满足塑性形变理论的适用条件,以后又推广到平面应力问题。对涡轮轴(变截面圆轴)在扭矩作用下提出了应用非正交曲线坐标的有限差分法的新解法,能很精确地算出轴在小凹槽处的高应变集中区的应变。进行超载对低周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工作。6 V# O! e. ^; C

. n5 D4 |+ G. ?( c) H吴仲华、李敏华是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时候结合的,后共同赴麻省理工学院就读。吴仲华是清华燃气轮机专业的创始人,李敏华为推动我国的塑性力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 S* A" ^+ i  C
. m: x4 r! {2 ?/ z: I何炳林、陈茹玉夫妇
4 a) G6 T7 Y: l" @2 d何炳林(1918 -)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与教学。最先研究领域为离子交换树脂与吸附树脂的合成、结构与性能。1958年获二机部资助创建了南开大学化工厂,先后研制出几十种离子交换树脂和吸附树脂,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应及社会效益。1978年后研究工作扩展到生物高分子,如利用反应性高分子拆分D,L-氨基酸、酶的固定化、药物控制释放、血液净化(用血液灌流法已救活全国百余安眠药中毒患者)等。近年又在高分子负载金属催化方面开展了研究,成功地应用于催化氢化和氢甲酰化等反应。
8 m; y7 A: ]; L9 x0 D( w. Y. y/ a, U3 r  B' b! [8 F
陈茹玉(1919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有机磷化学及农药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60 年代至今创造了除草剂1 号、燕麦敌2 号、矮健素等多种农药品种,其中784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已投入大批量生产,并获得国家专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有机磷化学方面,近年来在低配位磷化合物、磷杂环化合物及具有抗癌、抗病毒、除草等活性的有机磷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机理以及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 I6 z2 |; U3 z  K" u% W
. R. T( |, I) P何炳林被称为原子弹功臣、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陈茹玉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博士学位,1 9 5 6 年回国到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分别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与教学和有机磷化学及农药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 i/ K" s3 Y5 j5 Z' J
, V5 ^9 M' P" J: p( B! O' c) |6 A1 O许国志、蒋丽金夫妇% T/ s( P# o" [8 ]
许国志(1919-2001)系统工程、运筹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系统工程的主要创建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负责起草我国第一个科技规划——“中国十二年科技规划”中有关运筹学发展的条目;筹建并领导了第一个运筹学研究室;组织开发第一批运筹学在运输、铁道运营和钢铁工业中的应用课题,写出了第一批有关运筹学的专著和文章。80年代开展系统工程在我国的研究,参与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和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与数
" f* f- F0 H' @( ~学系;为系统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决策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起了倡导和促进作用。2 E/ H# k8 D8 {6 I# m
  _; ?2 M/ \9 C" J7 \. Y3 o
蒋丽金(1919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 世纪50 年代在美国曾从事可的松衍生物的合成及维生素D 的部分合成工作。1955 年回国后从事中国大漆漆酚的研究工作,硼氮六环化合物的合成以及高感胶片助剂的剖析等工作。开展了光化学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一,中草药——竹红菌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以及光疗机制;二,藻类植物的结构与光合作用能量传递等。
7 E# \" O7 U5 B- X/ V0 [' Y
& b! y9 A3 s0 H" w( f4 h许国志、蒋丽金相识在英国并结为夫妇,他们从事的专业虽然大相径庭,但夫妇二人为开拓中国的运筹学、系统工程学和光化学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并培养出了数十名博士。$ R7 \' d6 j" _, q0 _; I! R5 C9 u/ @  z4 C

  L. D$ G# y3 C! o- v' ^5 ], ^杨立铭、夏培肃夫妇
& F$ e- B: p4 v! x! k$ [: d: Q杨立铭(1919-2003)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探讨过量子化规则,以运动方程为第一性,导出了动量在坐标表象中最普遍的表达式,后经H.S.Green推广,导致了满足仲统计的广义量子化方法。与导师M.Born合作,借助汤费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当时刚发现的原子核的幻数。在原子核多体理论、特别是核内粒子间关联及核内集体运动方面,取得了国际同行赞赏的成果,提出了算符化的波戈留玻夫变换,建立了系统的原子核集体运动的微观理论,阐明了核子间关联与集体运动的动力学对称性。
% t* c6 K- p) `- r' e5 `$ S% _4 v/ D) Z. b% {/ ]1 y: z; |: j: [: Z7 l% A
夏培肃(1923-)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设计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在高速计算机的研究和设计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解决了数字信号在大型高速计算机中传输的关键问题;负责设计研制的高速阵列处理机使石油勘探中的常规地震资料处理速度提高10 倍以上;提出了最大时间差流水线设计原则,根据这个原则设计的向量处理机的运算速度比当时国内向量处理机的快4倍;负责设计研制成功多台不同类型的并行计算机。
" s6 d& \2 ~9 [* o" ^7 B6 v7 p+ J0 L8 [5 n8 {, V, q% }$ B
杨立铭、夏培肃夫妇是工作科研中比翼齐飞的良友,二人于 1 9 9 1 年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今被传为佳话。, I& N7 A. e4 M3 ~

$ O9 s0 L4 t: E) C1 e6 J5 r8 _& `曹天钦、谢希德夫妇
7 _: U5 V: r/ A( Q, r6 X4 Q7 M曹天钦(1920—1995)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肌肉结构蛋白和神经系统蛋白方面进行研究,是肌球蛋白烃链的发现者;对马王堆汉墓古尸肌肉保存研究做出了贡献;建立了系统的蛋白结构分析技术——基酸组成、末端分析、肽段分离、顺序分析以及蛋白质物理化学的分析技术-电泳、扩散、圆二色性和电子显微镜等,为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分析工作提供了技术条件;开展了植物病毒性病原工作,为进口小麦的检疫提出科学依据- C1 b& y0 Y) ]+ y5 N. v+ C) ?# G% T

- u) c7 L6 a( f7 F7 d3 r/ g谢希德(1921-2000)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固体能谱和表面物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并是这些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短周期超晶格的声子谱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P% r! U/ o* P9 F, g1 b3 b

; Z: z- H* E. M谢希德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表面物理学研究的先驱者,也是新中国名牌大学的第一位女校长;曹天钦在蛋白质的物理化学研究、病毒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夫妇二人曾合作,在其他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研制成功“除草剂一号”。& M/ Q+ B* o7 z  B* f' e

2 M+ p% T+ g3 v% l+ d% E$ l徐光宪、高小霞夫妇
' Z: |# v' `! u- _, G徐光宪(1920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提出普适性更广的(nxcπ)格式和原子共价的新概念及其量子化学定义,根据分子结构式便可推测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原子簇化合物的稳定性。建立了适用于研究稀土元素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无机共轭分子的化学键理论。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一系列四核稀土双氧络合物。在串级萃取理论、协同萃取规律、萃取机理研究方法及萃取分离稀土工艺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 h, G& Q8 B% a: T
( r. s. z1 e2 i/ a5 j: u5 ?高小霞(1919-1998)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专长电分析化学和极谱催化波以及环保大气污染监测仪的研制。在极谱催化波的理论与应用方面从事了大量工作,在国内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形成了极谱分析的某些特色,开创了稀土极谱络合吸附波分析方法,总结在专著《极谱催化波》一书中。5 \  x/ M9 v- C8 f
5 M' C( t2 [% U2 a2 G) B2 l
徐光宪、高小霞夫妇同为北京大学教授,两人相识 5 8 年,相伴 5 2 个春秋,这对院士伉俪曾荣获首届“中华蓝宝石婚佳侣奖”。9 j( g2 h8 n: i1 p* J- d: T: a# s( [

7 B) ?0 F6 ]+ l4 \' r邹承鲁、李林夫妇4 X/ y3 ~8 Q& y$ q8 @& N# P1 r! g
邹承鲁(1923-2006)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发现纯化的
7 u+ N+ ?5 l/ a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胰岛素人工合成中负责A链及B链的拆合,确定了合成路线;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作图法;关于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和反应速度常数测定的新方法,得到国际上广泛采用。" b- G+ M6 i0 d) d, q2 E, c
1 U; c2 S+ ^; N, Z1 P+ O7 r
李 林(1923-2002)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材料物理学研究。20世纪50
% d- U% H- e9 ]7 P6 w1 S. D% z年代在球墨铸铁、微量硼钢、包头铁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奖。50-70年代承担核反应堆燃料元件、材料的腐蚀、辐照损伤等研究任务,参与建成核潜艇生产堆等。70年代末开始从事超导薄膜的研制,获得23K的A15Nb3Ge,提出第二相Nb5Ge3稳定A15Nb3Ge亚稳相的机制;在国内率先制成高温超导YBa2Cu3O7薄膜。
3 d0 V2 l/ @3 ?4 X$ ^" [) R  `! F: i
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家,包容了多个领域的科学:李林之父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李林研究物理,邹承鲁则主攻生命科学。
! d3 }( Y, h* V
" k6 O4 r# G' d  I, c闵恩泽、陆婉珍夫妇
8 R$ L0 f) i3 ~* }) `闵恩泽(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开发了制造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的混捏—浸渍新流程;通过中型试验提出了铂重整催化剂的设计基础;研制成功航空汽
7 j% d2 l, E6 F+ `2 S油生产急需的小球硅铝催化剂;又为重油加工,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领导了钼镍磷加氢催化剂、一氧化碳助燃剂、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剂等的研制和开发,也均投入生产和应用。指导开展新催化材料和新化学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已开发成功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烯烃与苯烷基化的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工艺。近年来,他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还扩展至开发化纤单体己内酰胺的制造技术。" R5 s3 X: G; B5 \$ `5 l+ S
$ C. d3 X' Q: u0 |# L' k: b- k
陆婉珍(1924-)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技术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总工程师。多次参加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如大庆喷气燃料的烧蚀作用机理等。指导建立了从天然气到渣油的整套组成分析方法。其中开发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并研究成功新型填充毛细管色谱法快速分析炼厂气及新型多孔层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汽油中不同碳数的烃组成等成果有所创新。+ c# X* `! E, Z- s; h( f

# g# ?& V6 }6 W) k3 D9 L闵恩泽、陆婉珍夫妇在美国双双取得博士学位后喜结连理,1 9 5 5 年回国,共同致力于我国的石油化工事业。0 U/ F: x# D( Z! r

% t( f% v/ o5 m) `. Y2 k$ v谷超豪、胡和生夫妇
, [4 ~, S* z6 B: }' B+ ^6 w& W谷超豪(1926-)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 P# X6 I4 x, u3 z
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担任过复旦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对两校的发展作了一定的贡献。
8 O6 j/ ~- h, a9 T0 A- P9 t, T6 B' B, ]3 @6 g: X
胡和生(1928-)几何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在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解决了持续60 多年的重要问题。对有质量规范场的存在性问题、团块现象、球对称规范势的决定和微分几何中的可积系统等课题,都取得难度大、水平高的重要成果。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发展了孤立子的几何理论。3 ~' E# A1 p/ Q5 N- l: P

7 X6 K7 f1 g; }, H% i* w. g% p谷超豪、胡和生因共同的喜好、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走到了一起。1 9 5 0 年相识相恋,1 9 5 7 年结婚,至今仍然携手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9 z- e9 q8 k0 y& G. z% \. K) g$ S
, |2 O; v4 `) E8 l9 v" c王阳元、杨芙清夫妇
6 Z6 _  v3 k/ ^, e王阳元(1935 -)微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教授、所长。主持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块3 种类型1024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提出了多晶硅薄膜“应力增强”氧化模型、工程应用方程和掺杂浓度与迁移率的关系,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了亚微米电路的硅化物/ 多晶硅复合栅结构的应力分布。发现磷掺杂对固相外延速率的增强效应以及CoSi2栅对器件抗辐照特性的改进作用。提出了SOI器件浮体效应模型和改进措施。发展了新型SOI器件结构,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超高速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新的解析模型和先进双极工艺技术。
4 a) z! m( V7 }+ U
/ N8 A  b7 |- o2 W0 {  P5 @! W杨芙清(1932-)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教授。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具有首创性和开拓性;在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软件工程化开发方法、软件工程支撑环境与工具以及标准规范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基于构件/构架应用系统集成组装环境(青鸟软件生产线系统)等,是软件产业建设的共性、基础性工作。- C2 ^* \; u4 S$ O. }. _

. M( m$ a& S3 v王阳元、杨芙清同为北京大学教授,王阳元是我国硅栅 N 钩道 M O S 集成电路技术开拓者之一,杨芙清被业界誉为我国的软件工程铺路人。比尔·盖茨第一次来华访问时,称最想见的中国科学家是周光召院士和杨芙清院士。2 r! T9 |% l6 X, E4 R: Y: j
' J0 T3 l7 p* x% M* u* J
柯伟、李依依夫妇
' x' R! B8 e2 g+ L, Q柯 伟(1932-)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F- \3 h7 d) A; s
长期从事高温合金的蠕变、疲劳及腐蚀疲劳等材料失效与保护的研究。提出疲劳预形变诱发蠕变空穴的模型,发展了蠕变与疲劳交互作用理论;首创喷丸和氩气联合处理的新工艺,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特大晶粒的难题;开拓了我国较为薄弱的腐蚀疲劳领域,发展了局部化形变与腐蚀交互作用的实验和理论;开发出多项寿命评估技术、新型耐蚀合金和涂料,并得到推广。9 X( B  w. ^: Y  x. P+ [$ R& e

4 I$ y9 _( M( _李依依(1933-)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早期在高Mn奥氏体低温钢研究中,做出Fe-Mn-Al系相图与相鉴定方法,发现在低温下存在反铁磁转变,及Fe-Mn合金中e-马氏体形核长大遵循层错重叠及极轴机制,解决了几十年来只有理论推测而未得到实验证实的难题。82 年以来,连续主持四个五年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完成五种强度级别的抗氢钢系列,负责合金成分设计,热处理与相鉴定,并提出科学思想、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 B6 L0 m# g4 m2 J, b

$ j3 ^1 ~5 `  t& C7 J" D& s" V柯伟、李依依双双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一起从事金属材料和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在科研领域比翼齐飞。
9 X) A8 W5 E+ P( e, E- D* j! D! L: D, N) E5 @! L
郑树森、李兰娟夫妇
' U0 U0 b/ H; }) r- K郑树森(1950 -)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附属一院院长。在器官移植领域成绩卓著:完成肝移植420 余例,受体1 年生存率87.4%,达国际先进水平;胰肾联合移植6 例,受体存活最长11 年余,保持亚洲记录;肝肾联合移植12 例,受体存活最长6 年余,保持全国记录。5 B  ?& d0 I5 H# G1 O

! q9 ?# K) C2 G# u8 B$ g李兰娟(1947 -)传染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我国人工肝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ALSS)获重大突破,已治疗700余例。主持制定ALSS技术规范作为全国标准,积极推广至全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我国第一个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创建四步灌流分离肝细胞新方法;构建新型混合型人工肝。首次揭示重肝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提出B/E 值为肠道定植抗力新指标;发现五个β- 内酰胺酶新基因型。
; X- {, H) u5 u; E! E1 J2 M
6 W7 e, ^# S( I郑树森、李兰娟同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也是一对白衣战士,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彼此事业的有力支持者。 0 {& S; A: {8 u! z, z
' a3 r1 |& Q+ e4 ^7 f. k4 t( I. ^
: I: _. q( F( G

' w( M8 w9 |4 [8 x# @( j$ P) Z$ d父子(女)院士
3 \8 O  H0 Z. H2 f他们血脉相承,他们同样的学术超群;长辈是智慧巨人,晚辈青出于蓝胜于蓝。关于他们,仍旧无需太多的语言,除了敬仰,就是再次铭记他们的名字。
. C8 }9 b' s0 \8 d! u" _" v4 k( ~! F) ]+ n! g8 J" g7 D
李四光(父)(1889-1971)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中国地质力学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著的《中国地质学》是中国地质研究的经典著作。在我国开辟很多新学科,提出很多新理论、新问题,培育出大批人才。并为此奋斗终生,留下了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 r% k) a5 \% ~7 f
' c) `& m! d* Q0 F
李 林(女)/ k# R$ m. r9 y# q2 n

7 X  C( I- o1 \7 |  _陈建功(父)(1893-1971)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实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和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函数论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许多分支研究的开拓者。20 世纪20 年代独立解决了函数可以用绝对收敛的三角级数来表示等根本性数学问题,得到了关于无条件收敛的判别理论。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m: T/ V2 q# w; ~

! f1 }, z$ i5 P/ v7 M" F" N' L陈翰馥(子)(1937-)自动控制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世纪60-70年代研究随机系统的能观性、不用初值的状态估计,给出最优随机奇异控制。80年代起研究系统辨识、适应控制和随机逼近。在辨识方面,给出常用辨识算法的收敛速度、估出闭环控制系统的参数。在适应控制方面,用扰动方法,使参数估计趋于真值,同时使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最优。在随机逼近方面,提出变界截尾算法,引进确定性的直接分析方法,去掉了对回归函数的限制性条件,对噪声要求降到最低,使随机逼近应
! c" y7 {/ }# X8 A1 {$ `0 K3 w用范围大为拓广,成功地用到随机适应镇定控制、大范围优化、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等领域。' w* K* T4 e' e" L9 q) V
谢家荣(父)(1898 -1966)地质学、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对我国煤岩学、矿相学、区域地质学、地震学和陨石学等都进行过先驱性的研究,对矿床学造诣尤深。在燃料矿产、各种金属及非金属矿产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上都有大量论述。指导发现淮南八公山煤田、安徽风台磷矿、福建漳浦铝土矿、南京栖霞山铅锌矿等许多矿床。对华北、松辽、渤海、塔里木等石油蕴藏所作的理论预测,有的已得到证实。在我国最早提出地质理论找矿。1 _! E2 d, h0 W1 a: b5 }5 y

. W4 c( s" ~: N' X% x谢学锦(子)(1923-)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十余年来完成460 万KM 2 的采样分析与成图工作,据此发现百余个工业矿床,特别是金矿。1988年开始推动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的标准化,担任国际地球化学填图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方法委员会主席。最近又致力于探索我国隐伏巨型矿床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战略及全球大陆环境地球化学监控的研究。% p, i% g+ X( W2 T0 a
$ q6 G6 ]$ w$ q
严济慈(父)(1901-1996)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应用光学与光学仪器研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 q2 N6 K6 o1 \9 l+ H( H6 @2 ~3 V% \8 r# l- I/ Q* A+ I. D
严陆光(子)(1935—)电工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近代科学实验所需的特种装备的研制和电工新技术的研究发展工作。开创了大能量电感储能装置的系统研制,建成了储能6×10 7 焦尔的合肥7号常温电感储能装置。领导研制和建成了中国第一台托卡马克CT -6的电磁系统,参加了合肥8号托卡马克CT -8的设计和意大利强磁场FT 托卡马克的调试。在超导电工方面,领导进行了多方面应用基础研究,研制成多台实用超导磁体。田昭武(父)(1927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重视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扩展到光电化学、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三维微加工技术、芯片生化实验室、谱学电化学和量子电化学等。提出多孔电极极化的“特征电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创立电极绝对等效电路的新解法和测量电极瞬间阻抗的选相调辉技术。首创并推广电化学技术和仪器,如新一代的离子色谱抑制器、微区腐蚀测量系统和国内第一台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等。在化学电源、金属腐蚀和电化学分析方面,都有结合生产实际的研究成果。9 E) X3 Y2 i/ t- W- Q5 ^

" L  B2 A, f* }* L8 A( q田中群(子)(1955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谱学电化学研究。获得了多种纯过渡金属体系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谱图,证实了VIII B族过渡金属具有弱SERS效应,并应用于燃料电池的电催化研究和不锈钢的防腐蚀。应用不受谱仪检测器分辨率限制的时间分辨拉曼光谱技术,建立了电位平均拉曼光谱新方法。还发展了在微芯片上用电化学构造电极纳米间隔的技术。设计合成了特殊形状的纳米粒子,并表征其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在内的多种特性。/ b: y( L# ^  u9 z. w+ K

" `  s, T6 n) }9 }3 N& J% d唐仲璋(父)(1905 -1993)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60 多年来从事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研究,特别对危害性较大的蠕虫病,如日本血吸虫病、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胰阔盘吸虫病、钩虫病、西里伯瑞氏绦虫病以及家禽嗜眼吸虫病等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有较大贡献。研究了30多种吸虫和绦虫的生活史,积累了吸虫系统发生的大量资料,为探讨吸虫纲的演化和合理的分类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4 V! e$ {, s8 S7 o9 O
% f  w) P" i1 `- U0 E! s0 n唐崇惕(女)(1929-)寄生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研究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寄生虫种类,阐明了日本血吸虫在终末宿主体内异位寄生的原因和机理,并提出预防措施;研究婴幼儿绦虫病,发现婴幼儿西里伯绦虫病的传播媒介是人居处的一种食肉性蚂蚁,阐明了本病原的全程生活史及婴幼儿防病方法;发现呼伦贝尔草原多房包虫病病原及当地中间宿主鼠类;阐明了家畜牛羊胰脏吸虫和肝脏双腔吸虫的生活史各发育期,传播媒介的种类及它们在我国各流行区的流行规律阐明了中国南方沿海经济贝类各吸虫病原的生活史及预防对策。
" q5 d- Z8 X: o+ h' Q5 l
7 |% F" c" a+ g杨廷宝(父)(1901-1982)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建筑设计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上,做出了重大贡献。50多年来,完成了100多项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设计。在设计工作中,主张博采各家之长,兼容并蓄,勇于创新,注重因地制宜,强调符合国情。设计作品具有稳健、凝重、严谨、庄重的风格。' F* U( e1 n3 F0 X# r
- a& W7 ~5 k5 R6 k/ q1 s4 h6 ]
杨士莪(子)(1931 -)机械与运载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我国水动力噪声研究的开拓者和水声学术带头人之一。倡导水声物理、换能与设备的结合,并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完整配套的水声工程专业。首先开展国内水声定位系统研制。领导研制完成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以及船载鱼雷轨迹三维测量系统等一系列用于不同目的的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积极推动了我国首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并获取了大批宝贵资料,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水洞降噪和6 g8 w! ?$ I0 c; r* \
测量方法问题。  W2 ]8 p% q# R% e- @4 k

* N) v  R  W/ t- H伯(叔) 侄 院 士
  u7 F+ @- k8 s' X% ?5 v1 O2 \张殿琳(叔)(1934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实验凝聚态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在准晶物理性质研究中,首先发现了D 相准晶多种输运性质的强烈各向异性。发现了沿准周期方向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的质量增强效应。在D 相准晶的隧道谱中发现了一系列低能尖峰,有可能显示了准晶长程序的能谱效应。首次在电荷密度波材料NbSe3中观测到在通过第一相变点时,其电子态密度是连续变化的。首次在远高于相变点直接观察到赝能隙的存在。在研究工作中发展了相关的实验技术。' e. F8 X- p1 [

- Q9 k, s+ Y& a+ z5 w$ Q张彦仲(侄)(1940 -)航空系统工程及信号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航空部、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中航总副总经理,中航二集团总经理。负责建成我国第一套18000g大加速度校准装置;率先研究飞机故障诊断,排除55 架飞机故障。提出用“有限状态机”实现数字系统,解决了极限环振荡难题,获威-格-瓦电气工程奖;系统研究并发展了“异或电路简化”学科,提出“子群卷集”及“快速递归”FFT 算法等。筹建航空奖学金和航空科学基金,组织建成11 个航空重点实验室,提出“成本系统工程”。主持若干飞机、道德及雷达的立项及系统工程研制工作。
) x' N2 d" A) G
8 H3 X7 H5 g5 G( S, X- S: G/ U叶企孙(叔)(1898-1977)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 世纪20 年代与合作者对普朗克常数值作了精确测定,其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研究液压对磁体磁导率的影响,并在12000kg/cm 2 压强下测量了铁、镍、钴和两种钢的磁导率,理论分析与实验定性符合。在清华大学开创了中国大学中的物理研究工作。在自然科学史方面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从教50 余年,在培养科学人才、发展中国教育事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z3 q6 _# e/ E: v0 p& p' Y
* ~/ [% B* k" f$ \7 W叶铭汉(侄)(1925-)实验高能物理学粒子探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世纪50年代参加我国第一、二台带电粒子加速器(700仟电子伏和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的研制,建成后负责其运行和改进,对我国低能加速器的发展做出贡献。后率先研制和发展多种粒子探测器,开展我国第一批核物理实验,做出了国际水平的物理工作。70年代开展多丝正比室、漂移室等高能物理实验常用的粒子探测器的研制,首先在国内实现多丝正比室计算机在线数据获取。1982年起主持大型高能物理实验粒子探- N( o  v4 ]! H/ Y4 o* c! y
测装置“北京谱仪”的研制。是大型科研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的主要科技领导人之一。
: _# j/ q) v& n2 X8 E" ~" n6 ?- P9 O4 B1 f! A
侯德榜(伯)(1890-1974)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开发、建设和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中国在20 年代建立了亚洲第一大碱厂,生产出“红三角”碱。1932年将《纯碱制造》公之于世,为中外化工学者共享。1937年,主持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硫酸铵厂,开创了我国化肥工业的新纪元。1943年,首先在实验室完成连续生产纯碱和氯化氨的联合制碱工艺。此法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技术开辟了一条新途经,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9 C2 a0 G$ Y4 m" @
4 n7 [! f8 L1 o# Y% }侯虞钧(侄)(1922 -2001)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化学工程、化工热力学研究。与J.J.Martin共同提出气体状态方程(后被称为MH方程),并继续研究使之能同时适用于液相及固相,成为一个统一的状态方程式,它已被有效地用于实际生产厂的设计和研究中。从化工到制冷工程、物理及军工产品,它通用性强,准确度高,有预测性能及理论基础。从事相平衡、对应态原理、制冷剂、超临界流体性质、局部组成概念及传递性质的研究,都取得一定的成果。 + B& U1 H4 b' m  h7 D  m" I
5 H7 L/ h6 B; X3 q2 y! ~

+ m- d& Q; E. b$ G8 v
, x$ `7 i" U% i, S. K1 ]  F* z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4 
威望
784  
包包
1375  

优秀版主

沙发
发表于 2011-5-25 14:03 |只看该作者
院士中的政府官员
; a. A$ k8 \# n$ I* h& A  B. N' s# f2 ^
5 r  t  i. ]0 d3 z2 Y- M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是终身荣誉,是对在学术界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的一种肯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成立以来,两院院士在培养人才、建设优秀科研团队、获得创新和高质量科研成果、提高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且赢得了全社会极大的尊敬。同时,利用院士的学术资质为国家发展提供咨询,以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决策的科学化,也是各国政府的共同经验。我国政府部门里,也有院士的身影,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杰出科学家担任政府部门重要职位。今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竺出任国家卫生部部长,再次将“院士官员”拉入人们的视线。“院士官员”这个特殊的群体,因为既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又身担政府要职而备受人们关注。院士在学术上具有颇深的见地,是各自领域的资深专家,掌握大量科技信息,如果将其应用到行政管理上,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利于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发展,对于指导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壮大某一专门学术领域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是国家任命院士作为政府官员所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我国,曾经和目前在政府部门任职的院士都是其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在学术上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但同时,由于搞行政和做学问两者本身的差别,“院士官员”因为社会活动过多和社会兼职过多或多或少妨碍了院士作用的发挥。如何将做学术和行政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这些院士官员要应对的主要问题。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的院士评选,因为每次都有大量官员和企业家的参评而备受关注,同时也存在争议。当然,工程管理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科技含量高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上,或在工程管理的理论创新上,取得重大成就,做出重大贡献的官员以及企业家评选为院士,是无可厚非的。在此,我们将担任或曾经担任过政府官职的院士们作一个介绍,以飨读者。
# p7 h: R8 g/ P% d2 }
0 e, [- v  b% |: C; T地质部部长 李四光(1889-1971)著名地质学家 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
# l" W1 t5 n+ w& K& A3 V"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18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46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22年被选为中国地质研究所所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29年被英国伦敦地质学会选为国外会员,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1930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任部长。1958年加入中国***党。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至第四届副主席,中共九大中央委员。
2 {% h; V8 R* m( n9 Y$ l, u0 f' F; T2 B* N$ g
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沈鸿(1906-1998)机械工程学家9 ]# D8 ]) \, k2 B* M% z* C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13—1917年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读书。 1917—1918年因病辍学,期间读完高等小学的全部课本。1938—1945年任延安“茶坊兵工厂”总工程师,获陕甘宁边区特等劳模荣誉称号。1945—1948年国内战争期间,行军、生产。1947年加入中国***党。1949—1955年任中央财经委员会重工业处处长、国家计划委员会机械计划局副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1956年任电机工业部副部长。1957—1958年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兼任12000吨水压机总设计师。1959—1961年任农机部副部长。1961—1979年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专管九套大型设备设计、制造。1979—1982年任国家机械委员会副主任,并任《机械工程手册》《电机工程手册》编委会主任委员。1982年任一机部顾问。1978—1988年为第五、第六届人大常委。 2 O7 G- C: Q) N! n* B

% x% V; l8 I* F7 Q& r% S电力工业部副部长 毛鹤年(1911-1988)电力工程专家8 Y! K: l/ N1 i9 b( X& V0 k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 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留校任助教。1936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工程硕士学位,1936-1938年在德国西门子公司电机制造厂及克虏伯钢铁厂爱森电厂任见习工程师。1939年回国后曾任昆明电工器材厂工程师、重庆大学电机系教授、冀北电力公司技术室主任、鞍山钢铁公司协理兼动力所长。1948年后历任东北电业管理局总工程师,燃料工业部设计管理局总工程师、电力建设总局、电力建设研究所、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电力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家发明评选: j* q* i, f+ I# m0 T% y' o% ]
委员会委员、国际大电网会议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董事长等职。长期担任国家电力工业技术领导工作,曾组织建立大区电力设计、系统设计和发展规划以及电力建设研究;曾组织制定了电力建设、设计技术规程和管理制度;主持并组织审核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以及一些大中型火电厂建设的前期工程和设计工作;参加主持了中国第一条22万伏、33万伏、5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
) ?" R+ f6 }: C) l& I; w0 P. L) J( H) C" f
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钱三强(1913-1992)核物理学专家( |$ G+ G7 v+ F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1937年考取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公费,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4年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得巴微物理学奖,1947年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导师。1948年回国。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晚年时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0 d# m5 f$ S$ e+ a/ U" B
5 H  T4 i  H% R$ |4 S+ d7 Y6 n# H
水利部部长 钱正英(1923-)中国水利水电专家. i! }! P6 j4 l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39年,进入了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并入上海同济大学)学习,并参加了上海地下党。1941年9月加入中国***党。1944年春,淮河北堤进行修复工程,负责技术领导工作,自此正式投身水利事业。1944年至1950年,历任淮北行署建设处水利科科长,苏皖边区政府水利局工程科科长,华东军区兵站部交通科副科长、前方工程处处长,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党委书记等职务。1950年3月,被破格提升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兼治淮委员会工程部副部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女部长。1952年转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后又兼任水利部党组副书记。1970年至1974年任国家水利电力部革委会副主任、副部长。1974年至1982年任水利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水利部部长,党组书记。1982年至1988年任水利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1988年至1993年任政协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93年至今任政协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94年至今兼任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1988年至2003年连任第七、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并兼任中共全国政协党组成员。是中共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至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4年3月,获得香港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 D) U" C0 X3 o- \& S( u' s  g! k9 {4 H* n  H' P% ]
建设部副部长 周干峙(1930-)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
9 ~/ M0 U- S: M( G  `  t4 W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建设部顾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曾任建设部副部长、八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九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负责编制了西安市总体规划,为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编制树立了一个样板。参加指导、组织编制了上海市总体规划,地震后的唐山市、天津市重建规划。指导编制的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获全国城市规划优秀设计一等奖。深入研究了住宅建设、城市交通、旧城改造等方面的问题;创议及早综合治理大城市交通;以“滚动、灵活、深细、诱导”的城市规划指导思想,提高了城市规划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了城市规划理论。组织并直接编写的“国家城市建设技术政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已颁布实行。
! c9 ?9 Z0 Q# V
  E' ]$ L; T  l2 w. g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钱学森(1911-)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中国工程控制论专家
  P4 x* _# |* `9 [+ A" T'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硕士学位。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51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  E# H$ L5 d7 C& ~' l- e6 n
7 w& A/ [; a. b2 V
国防科工委主任 丁衡高 (1931- ) 惯性技术和精密机械专家1 U: {9 U6 _* b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将军衔。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1953年加入中国***党。1957年留学苏联。1961年在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学院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前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前七机部有关研究院、所技术负责人、国防科工委主任。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委员。1995年4月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设立的“青年科学家论坛”的科学顾问;2000年12月当选为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4届理事长;是中国兵工学会顾问。参加了战略导弹的研究、设计,试验和卫星发射的组织领导工作。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 `+ b- m5 E/ ~7 m9 H
5 ~2 u$ t; u% ]% |$ j' y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季国标 (1932-)化学纤维工程技术专家
; y& `8 l; s" A+ m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后去德国、英国学习化纤技术。曾任国家纺织工业部副局长、局长、副部长,全国政协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纺织工业部科技委主任。现兼任四川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教授,浙江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东华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名誉教授,总后军需部技术顾问,山东省人民政府科技顾问等,是国内外著名的化学纤维专家。在我国最早建设的保定、南京、兰州化纤厂任副总工程师,仪征化纤联合厂任总工程师,主持工程和生产技术,建设和投产均取得成功。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组织和参加了辽化、川维等几个化纤基地总体技术方案的决策与实施,主持拟定80年代、90年代我国化纤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机电一体的纺机国产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创和主持了1985年以来五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1993年被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注册的高级化纤专家资格。2004年被推举为第83届世界纺织科技大会主席。
% F) S, P* l* ?7 G
1 W- e" G' Q$ f: G2 }煤炭工业部副部长 范维唐(1935-)矿山压力及开采机械化专家
. F( l- |7 ]8 B9 A9 L; Z+ H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1963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院长,煤炭工业部总工程师、副部长等职。现任中国煤炭工
" {* `) h* v; s! L业协会会长,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世界采矿大会组委会副主席。主要从事研究及主持综合机械化技术攻关,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采煤机械化现代化的试验室,大量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形成了符合国情,适用于不同生产地质条件的综采工艺、经济型综采及高档普采成套技术装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能源、煤炭和公共安全方面,主持完成了多项战略性研究课题。
3 d! s7 F) J- P
2 n7 ~, d7 I1 ]& A2 s8 h邮电部副部长 朱高峰 (1935- ) 信息技术与管理专家2 X2 @4 c; _' |# ?  G* c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1952年就学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8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获工程师学位。曾任邮电部副部长、主任高级工程师。1994年起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电信科研工作。负责总体设计的我国第一套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系统是我国载波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负责总体设计的中同轴电缆4380路载波通信系统,频带宽,技术难度大,有些技术达到国外万路载波系统的水平。+ A$ K. A! U  \
八十年代倡议并组织建设全国长途自动电话网,提出网络运行可靠性总体设想,推动了通信网络理论的发展。九十年代组织制定了我国长途网络规划,为“八五”计划期间建设我国22条光缆主干线起了主导作用。
- d$ x( T( d2 p9 ^+ d* K0 t& V, N5 s7 l% C
冶金工业部副部长 殷瑞钰(1935-)钢铁冶金专家  ^- x9 A, V( ^7 X4 c; n8 S4 }. H5 O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历任唐山钢铁公司总工程师、副经理,河北省冶金厅厅长,冶金工业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主任,工程管理学部主任。现任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长期在钢铁企业、科研单位和国家工业部门从事科技工作,生产、经济管理和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2002年被选为日本钢铁学会(ISIJ)名誉会员。/ e; B1 I5 Y' h
+ x, ^8 J: T5 q. |4 Y
上海市市长 ***(1937-)特殊钢生产和电冶金、喷射冶金专家
* N. C- {( T2 L2 E& ~; D; z) x3 W2 M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1959年至1963年任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助教。1963年至1971年任上海工学院炼钢教研室助教、副主任。1972年至1979年任上海机械学院冶金系助教、教师。1980年至1986年任上海工业大学冶金系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其间1984年至1985年任瑞典兰德塞尔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经理)。1986年至1989年任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1989年至1991年任& m" R" ~4 x  Z% N3 C6 V% Y6 j
上海市教卫办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长。1991年至1992年11月任上海市计委主任。1992年8月任上海市副市长。1992年12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共上海市委常委。1993年2月再次当选为上海市副市长,后兼任市劳动工资委员会主任。1994年10月至2001年12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95年2月至2001年12月任上海市市长。1996年3月任上海市红十字会名誉会长。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市长协会副会长。2001年11月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2002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2003年3月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c. X8 O7 T  z" Z

/ q0 i! N" q5 ?7 s% o# V; S9 Z铁道部部长 傅志寰(1938-)铁路运输管理、铁路机车车辆专家% y0 R3 T$ Z6 Q! G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运输科学院院士。1961年7月毕业于苏联莫斯科铁道学院铁道电气化系。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党。历任铁道部株州电力机车研究所技术员、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生产组组长、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后任铁道部科技局总工程师、局长。1985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89年任哈尔滨铁路局局长、党委副书记。1991年1月后任铁道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书记。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为中纪委委员。1997年2月任首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3月任铁道部部长。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是我国电力机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率先提出在广深铁路进行提速改造建议,全面主持我国铁路繁忙干线旅客列车的提速试验,多次组织我国铁路高速试验并获得成功,领导组织了铁路四次大提速,是我国铁路大提速的主要推动者和决策者之一。
" R+ L7 y; F. c% y2 C8 S4 u
  H" v+ ~; q# ^! h0 I" N: H' x9 m教育部副部长 韦钰(1940-)电子学专家3 m! l& U$ |8 l8 w: b1 _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5年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研究生毕业。1979年赴西德留学,1981年获西德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她还获美、英、加、日、港、澳等八校名誉博士。1985-1993年历任南京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副院长、院长,东南大学副校长、校长。1993—2002年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现任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委副主任等职。为国际分子电子学与生物计算系统学会首批十二名常务理事之一,Biosystem,Molecular Engineering等国际学术刊物的常务编委或编委。( g4 V) S. [# v4 A: |

3 Q) B2 m4 b& P* z5 G- ~: s科技部部长 徐冠华(1941-)遥感应用科学专家
3 C2 \" Y- B( A+ O6 }& O: P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年进入北京林业学院学习。1963年进入中国林业科学院工作,任研究实习员、教师、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79年至1981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从事遥感数字图象处理研究。历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所长,研究员。1993年2月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1994年8月至1995任中科院副院长。1995年后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1996年6月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地学部主任。1998年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2001年2月任科技部部长。2006年11月15日,香港城市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
  u5 a" W% \8 }
3 o& n$ ~% ]1 E% {1 O  h9 ?卫生部部长 陈竺 (1953-) 分子生物学专家; |0 d* Q1 R" H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院协
, l/ J" Z5 A; Y# _作组织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首位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的无党派人士,也是第二位担任政府部长的非中共人士。1977年毕业于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1981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81年9月至1984年9月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研究室内科住院医师。1984年9月至1989年7月任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外籍住院医师,攻读血液学研究所肿瘤发病基础专业博士学位,后做博士后研究。1989年7月至1993年8月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中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1989年7月至1993年8月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中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1993年8月至1995年10月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10月至2000年10月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10月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2007年6月任国家卫生部部长。& |8 y7 ]7 f9 v

' s. ]$ O$ s: C气象局局长 秦大河(1947-)地理学家4 a& M- ]9 z) S+ ]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9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是国际IPCC主席团成员。曾任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冰川学常设工作组副主席、主席,国际雪冰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冰川学会(IGS)理事、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成员,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圈计划(CliC)科学指导组成员,国际极地年2007-2008联合委员会委员,WMO国际极地年2007-2008跨委员会工作组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常务副主席,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环境学院院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主编等职务。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党第十四次、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8 Q  A! A& M$ M8 h* ~2 ^% ]/ l  j
6 u; \$ Y. p6 u" v7 v" Z苏州市副市长 徐南平(1961-)材料化学家
. `# u0 {6 N* w2 m, s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无机化工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在上海化工研究院无机化工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助理工程师。1986年至1989年在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在化学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9年至1993年南京化工学院 讲师、副教授。1993年至1995年南京化工大学教授。1996年10月担任研究生处处长。1999年任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2001年12月起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2006年4月起任苏州市副市长。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国家“863”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分会副理事长、全国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兼任《化工学报》、《水处理技术》等多家学术刊物的编委以及《高校化学工程学报》、《膜科学与技术》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4 u6 }) F- R: ?1 m. e0 \4 e6 D
) S3 N7 ?4 w: K6 X$ L科技部副部长 程津培(1948-)有机化学专家
" D( M( r# ?( s: t- H3 l3 V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72年至1975年在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就读。1975年至1978年在天津塘沽师范学院任教。1978年至1981年在南开大学就读。1981年至1982年在南开大学任教。1982至1987年在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博士。1987年至1988年在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后。1988年9月起在南开大学任教,历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89年5月加入中国致公党。1997年至2002年任致公党天津市委会主委,1998年至2002年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2000年4月至今任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2002年12月当选为致公党第十二届中央副主席。还当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教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委等职。& Y: u9 a0 G% t
- [) ?7 |1 y9 _% n
教育部部长 周济 (1946-) 机械工程专家  m) a5 J9 ]5 O2 ?2 F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机械制造专业。 1970年至1978年在新疆工学院工作。 1978年进入华中工学院攻读研究生。 1980年赴美留学。 1984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博士学位。 1984年起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CAD中心主任、CIMS中心主任、数控研究所所长、机械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1999年至2001年任湖北省省委常委,省科技厅厅长、党组书$ ?$ K& W( V' F' h0 G9 v) N; J9 e- k
记、武汉市委副书记。2002年1月任武汉市市长。2002年任教育部党组副书记;教育部副部长。2003年3月出任教育部部长。
. y+ K8 d% p8 I3 M( p' `; T9 m- r' q9 C; ?! ?9 i  f5 T/ P
铁道部副部长 孙永福(1941-)铁道建设专家
* c4 s  I1 P& M$ V! [' `. G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桥隧系。1962年至1964年在郑州铁路局工务处任技术员。1981年至1996年历任中土公司深圳办事处第二工程总队行政负责人,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副局长、局党委副书记、局长、铁道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其间,1990年至1994年兼任铁道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1991年3月至5月在中央党校第十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进修;1996年至2001年任铁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其间,2000年3月至5月在中央党校第28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进修;2001年至2006年任铁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8 R( U5 `: z2 O% {% ^& I7 U
$ G  u8 u2 c4 `& ^) R8 y% P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4 
威望
784  
包包
1375  

优秀版主

藤椅
发表于 2011-5-25 14:03 |只看该作者
扬州“吴氏四杰”
9 p; _3 g% N9 v" Z$ I4 r, n" ]4 h. s$ y$ I8 A0 P
吴征镒(1916-),我国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从事植物科学研究已逾60年,专长植物分类地理学和药用植物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8年获2007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老四)
# F  E1 ~3 e4 b7 A7 R( J( l* I2 G" }
吴征铠 (1913.8.8—2007.6.27),中国共 产 党 党员、著名物理化学家、放射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我国铀扩散浓缩事业、放射化学、分子光谱学的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核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第一至二届理事长、原核工业部扩散浓缩总工程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老三)
/ i: n5 z- A9 J( s- {! C) N; ~* t
- @3 t8 a. O# T+ d吴征鉴(不详),是我国著名医学寄生虫学家、医学昆虫学家、原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民国二十年(1931)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动物系。后投身于寄生虫病的防治研究。解放初期据粗略统计全国有53万人患黑热病,因采用了吴征鉴灭杀白蛉的方法,至1958年已基本消灭该病。曾与王兆俊合著《黑热病学》一书,成为我国这方面的第一部专著和主要教材。他除发表52篇论文外,还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分卷。(老二)
- f0 a' O. J! U1 p7 P2 s1 h  `( c* B1 B. m: f
吴征铸,字白匋,以字行,著名剧作家,曾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戏剧研究室副主任。执笔、编导过扬剧《百岁挂帅》、越剧《红楼梦》、锡剧《双推磨》等剧目,在当时的艺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2年8月25日在南京逝世。(老大) ; J. h' ], L$ y& b& W. Y

/ {  M& r" j; b/ u9 B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5-6 16:11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