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059
- 威望
- 1059
- 包包
- 2456
|
最近,在利用TetOn 的慢病毒系统诱导猪的iPSCs,有一些疑惑想跟大家交流下!
( L M6 @4 N4 o" e/ V
1 i2 |; n2 c% i3 K0 E0 E1. 载体基本元件的顺序为
3 L, u1 ]4 `) K! ?& ~5 H含目的基因(OSKM)载体:Lenti-EF1α-EGFP-TRE-oct4,含rTTA的载体:Lenti-EF1α-rttA-IRES-EGFP;, t( A' u2 z% t
在用293T细胞系进行病毒包装时,用的各种物质的量和步骤都一样,结果发现含目的基因载体的病毒滴度明显优于含rTTA的载体的病毒滴度,想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这一问题?同时在病毒包装过程中,发现有一批质粒出现了污染,重新进行无菌处理,发现细胞还是出现污染(在高倍镜下出现蠕动的小虫,有点恶心哈),想问下这又是哪出了问题(基本排除操作引起的污染)。3 y$ [0 H# ?9 Z4 {8 L% b
& W# z& b$ k0 ?! E* R9 }
2. 在进行AP染色的时候发现一种现象:
! \( B2 a- v7 @5 o2 {& W 对形成的克隆进行AP染色时,发现没形成明显克隆或已开始分化克隆的边缘呈现AP 阳性,而正常的克隆确呈现AP 阴性,想问下这是否有可能是由于克隆细胞密度较大,不易着色导致的嘛?后面将补充图片···1 g% `# J1 w7 O8 j. f, t# s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是否有一种可能AP 阴性的克隆随着培养和传代,慢慢的变成了AP阳性的克隆?9 f# L9 Z' n8 t7 z' H
. ^4 ~7 ] D1 p, _4 Z8 }* f5 P3. 挑取克隆时间等问题
* @ [$ H, \/ f( q! x* ~! l. Z) w1 N 不知道大家是根据什么确定挑取克隆的时间的;前段时间挑取一个不规则的克隆(不呈现标准的圆形或椭圆形,体积适中)消化成单细胞至lif-2i体系和基础培养基体系中,发现前者第二天大量死亡,而后者3d时也没有形成克隆;而差不多大小的圆形克隆能支持单细胞传代; 4 i0 P/ j5 M4 h3 f; ]7 \3 J0 T9 J
" F! R+ A7 g- ?! f. G/ h4. 克隆问题/ {1 R$ Z2 [$ l$ y4 D
目前,自己获得的克隆进行单细胞传代后大概2-3d能形成克隆样(此时像小鼠iPSCs样克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慢慢地向人iPSCs的形态发生转变;并且大部分克隆不发绿色荧光(7孔中6孔不发荧光,荧光为EGFP见载体,这能否说明外源性的OSKM已不表达,而内源性的调控网络可能激活?而最后一孔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种形态和颜色明显不一样的克隆A(跟其他6孔一样)和B(相较于A明显小一圈,且是在克隆A出现后3d左右大量出现的),其中A不发绿色荧光,而B发荧光(很强),后面将附图说明。有人帮忙推断,这有可能是细胞不纯 或 细胞癌变 导致的。并且这些克隆基本上(出现了如上AP染色问题,所以用了基本)呈现AP 阴性,但A克隆能支持单细胞传代,B克隆正在试验。0 H+ a2 K) l! P* v7 \ b! _
由于使用的是DOX系统,根据个人的认识,好像猪iPSCs 上这样的克隆都需外源添加 DOX等维持外源OSKM的表达,而维持克隆的未分化状态。在小鼠上,好像看到个一篇用TetOn系统诱导的克隆,在撤除Dox后,细胞还能维持未分化状态,说明其内源性的多能性调控网络已激活,但这篇文章找不到了,不知道有没有高手提供点线索。在猪上自己还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文章,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存在这种情况。目前,试验缺少重复,还需完善;并且图片还没拷贝出来,后面将附图,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知识解答下我的疑惑。" O1 ?+ K5 v' h T2 j. C$ q" I" W2 F
0 B, c, i6 g. n补充内容 (2014-10-5 19:35):
/ b A6 w+ J7 r" n# \今天发现 B 类克隆保持了之前克隆的形态和颜色,而A 类克隆是在 B 类 克隆进行单细胞传代后形成的克隆,目前该克隆的增殖能力还在检测当中(之前的判断有误或存在偏差,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该克隆能支持单细胞传代) |
-
总评分: 威望 + 50
包包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