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干细胞之家论坛 细胞与微环境 沙龙区 美哉:欲拥科学,必抱数学!——不完备性定理和不确定性 ...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楼主: sunsong7
go

美哉:欲拥科学,必抱数学!——不完备性定理和不确定性原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21
发表于 2015-4-21 15: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5-4-21 15:41 编辑
) B8 Q8 Q# @& F) q$ j$ I0 A5 M+ X- Q9 E4 \4 N. I  s
4.6 爱玻之争
7 Z3 A- x2 d. S
+ s0 i& c* R, }# Y* G0 }, D0 [
" C1 S3 q; C( ?" L+ S
' o# C4 ]0 T4 S- `% W# c/ U, Y: w3 d6 K, t   科学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争论:例如关于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争论;关于热质说和热动说的争论;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的争论。
% r. l, @  X7 R7 Q  ]4 N2 v, b/ O: O$ N. v, n$ I5 P
, ]1 \: s  j% q; V
) \0 L& c3 p" P  J  I
   不过,在科学史上有一场争论非常突出,这就是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矩阵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 _; S) _! }6 e
3 E+ a! W* S' s4 ]" F
   这场独树一帜的争论有三大特点:3 i$ x9 d" H( z' O& e; K5 M

9 L3 P1 [: e6 |( Q- i   第一,爱玻之争旷日持久,从 1926 年到 1955 年爱因斯坦去世为止整整 30 年,双方耿耿于怀。
  K& h# j+ T2 N2 o) U# \3 y" a
! \# l; b# ^7 [0 ?; |   第二,这场争论以“理想实验”定胜负,这在科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以往的争论都是以观察到的事实或实验的结果为依据,进行逻辑思维,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这场争论却是围绕着不能实地去做的“理想实验”展开的。
5 |- j- I* r( w# T7 J) B$ Y" S/ E- Y* H
   第三,尽管同期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卷入争论,但这场争论的胜负至今没有广泛认可的定论。- e: l  E  G. U3 U* O9 k

, H( O3 T, g0 x% T7 X1 H8 G% E; e9 _

* u- Z/ l' U3 E: p; c( _  ‘波爱之争’故事重点是关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问题的论战。' R, B# e7 w; e" A' W

4 H& u& n2 Z& r1 p3 ~7 s! w. n, w: y6 {, K) a, z/ ^  ]' y. {

3 x& i7 D+ ~9 R9 L   波尔(哥本哈根学派教父)和爱因斯坦(这个人不用介绍了吧)两人都是华山论剑的绝顶高手,两人都对量子理论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分别因为解决光电效应问题和量子化原子模型而获得1921年、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毫无疑问,这二位都是万众瞩目、众望所归、德高望重、万中无一的武林宗师。2 V0 S8 C9 D5 ?: z

. V8 N$ a( l# K* x' w% h0 |$ r5 y' l. r9 [7 B8 ?
" d( B* b  n! {) a  R
  这场有关量子论的大论战搅得它的创立者们夜不能寐、寝食难安,当年在世的物理学家几乎全都被牵扯其中。
" P5 q. W, N. c( q
2 I& y( g8 g0 U0 o. {' f$ j8 |   一方面,也正因为这两位大师的不断论战,量子力学才在辩论中发展成熟起来。但另一方面,也会打击信心满满的学者们的自信心,甚至还有物理学家因此而自杀的。) A) c4 T2 [, X! T
% M7 ~6 v5 y% P* P; ~

4 k2 d" B( z3 C; s% S- Q( O6 T
6 z( m# G. @' e7 n, L: \5 s
' X! w6 u& {/ {* ]% H+ }! G+ B* F: n6 {7 B
! ]& g  }: L' O1 i( D

. b( K: T5 M4 X) g" R$ T% {  波爱之争有三大战役:分别起始於1927年,1930年,1933年。( A' z8 N) l  L: c' x3 x' g
5 `3 v2 O6 ^6 {: n$ b" z! |

. B3 i% |6 c* I; O( c
3 M) S: g: l, T! D" A# S8 U5 f! s4 W& s9 G6 j

4 ?& w) s% R' p4 L; B6 e6 _% e  波爱两人的第一次交锋是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那可能算是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物理学界群英会。以下这张1927年的会议历史照片中,列出来的鼎鼎大名使你不能不吃惊。在这次与会的29人中,有17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 H- w% F3 b+ |, ^  @/ L2 D) D$ ^/ u
1 X5 k1 L7 H# d$ U( S- @9 g/ }
; {" x* b# V) |2 X  Y  s
  T- I7 t+ E) ~# i+ N

; p; U( [% O$ c& ^" R1 k) M- d$ [3 Z
8 L/ f. ?' i" V# I6 O" V
  尽管人人都身怀绝技,各自都有不同的独门功夫,但大家心中都藏了一个幽灵————由他们共同哺育喂大的量子。
/ J  `% Q  I- l8 K$ ~
# B# C$ B- S% H7 r4 i5 X0 ~   这量子幽灵到底是鬼还是妖?是真还是假?诸位大师们对此莫衷一是,众说纷纭。8 A+ |( S; O* R, V! O, r: Y
- n( c, t: a% H  E
   根据海森堡的回忆,常常是在早餐的时候,爱因斯坦设想出一个巧妙的思想实验,以为可以难倒玻尔,但到了晚餐桌上,玻尔就想出了招数,一次又一次化解了爱因斯坦的攻势。当然,到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4 k# l3 A/ X7 B

, a  @$ ?2 e' J, T6 s+ _3 ~- a; V: ?3 m" ~5 I( }

. e$ o, c! n. H
8 ~7 e' T  B# n  A4 v* m' B
9 ]& ^9 D% S9 @9 i" o9 N9 h' c$ v( N* |
$ j9 E! ]1 f: t4 A* n! r' H; h# V0 G
  1930年秋,第六届索尔维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早有准备的爱因斯坦在会上向玻尔提出了他的着名的思想实验—“光子盒”。- m0 U' _- V  T2 h3 w7 T

2 r4 s8 x& ~9 \, U, n: [. c/ f( B; S  实验的装置是一个一侧有一个小洞的盒子,洞口有一块挡板,里面放了一只能控制挡板开关的机械钟。小盒里装有一定数量的辐射物质。这只钟能在某一时刻将小洞打开,放出一个光子来。这样,它跑出的时间就可精确地测量出来了。同时,小盒悬挂在弹簧秤上,小盒所减少的质量,也即光子的质量便可测得,然后利用质能关系E=mc2便可得到能量的损失。这样,时间和能量都同时测准了,由此可以说明测不准关系是不成立的,玻尔一派的观点是不对的。* R. {, |+ M* [7 @9 X/ G/ R
7 @& [* T% H9 u% A1 y+ p7 M
  描述完了他的光子盒实验后,爱因斯坦看着哑口无言、搔头抓耳的玻尔,心中暗暗得意。不想好梦不长,只经过了一个夜晚,第二天,波尔居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找到了一段最精彩的说辞,用爱因斯坦自己的广义相对论理论,戏剧性地指出了爱因斯坦这一思想实验的缺陷。) j6 @+ e) y9 V8 R9 o9 w
7 y6 b: r2 Y$ O
  光子跑出后,挂在弹簧秤上的小盒质量变轻即会上移,根据广义相对论,如果时钟沿重力方向发生位移,它的快慢会发生变化,这样的话,那个小盒上机械钟读出的时间就会因为这个光子的跑出而有所改变。换言之,用这种装置,如果要测定光子的能量,就不能够精确控制光子逸出的时刻。因此,波尔居然用广义相对论理论中的红移公式,推出了能量和时间遵循的测不准关系!
7 Q+ Y' x/ d; R% \; U% |6 N9 B: q) }
" f9 y9 O4 `9 Y% j6 h4 _  V! W" I+ g! u' I  V
) X" C1 P! [, Q5 C; m: g- J& Y+ [/ m
  无论如何,尽管爱因斯坦当时被回击得目瞪口呆,却仍然没有被说服。不过,他自此后,不得不有所退让,承认了玻尔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不存在逻辑上的缺陷。“量子论也许是自洽的”他说,“但却至少是不完备的”
2 q) m* A  T2 {( E3 w) I7 A8 B! J, g" Y6 A3 K! w
9 F1 C6 t% {2 ~! O2 m* W9 L

$ `/ M  ?7 a, u+ U, O. j/ p; e3 {" y  ^  V) a! P
. w5 \2 M3 `# R+ |6 O
  到了1935年,波爱之争的第三个回合,这场论战达到了它的顶峰。爱因斯坦等设计出一个思想实验,称为“EPR思想实验”,可以凸显出局域实在论与量子力学完备性之间的矛盾,这论述就是所谓的“EPR悖论”。EPR论文并没有质疑量子力学的正确性,它质疑的是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但是,关于“EPR悖论”的非局域性解释是否正确,至今仍无定论,始终是幽灵鬼魅萦绕。+ I" c% R5 n# Z$ l( D9 u

$ ^0 G8 g, ~+ k3 m( v
. e+ U( _; g2 x# x$ \- ]. _) x+ M/ q+ ?
   爱因斯坦终身反对不确定性的量子论和质疑矩阵力学的完备性,波尔坚决捍卫矩阵力学的完备性同时坚信不确定性原理。( s( X4 i+ C: S

& H- P- E. C1 q, _) l   直到他们逝世之后,这场论战仍在物理学界继续进行。0 p- A% x/ `$ p* ^- V$ ?2 ~5 `
4 |* C& H5 Z0 u

+ m+ R5 A$ x; Z/ o' b+ |
' ^- P6 a, k# O. N( f1 B: [   问题的焦点在于,如果承认矩阵力学是完备的,那么将和不确定性原理相矛盾;如果承认矩阵力学是不完备的,那么将和希尔伯特空间的完备论相矛盾。
# u  W" @: ~1 w2 m5 H$ t9 h# N1 ]; ?( V2 Q' m
   左右都矛盾,看起来,哥本哈根学派矩阵力学完备性问题,似乎永远找不到答案。
" V0 k% j$ N2 v8 f
6 a: N7 W, ^3 a4 p- l, w, Y   是么?% V. j7 E4 d' b$ U1 x% r

+ t7 C" }8 i- J" j+ y  d   下一节,将抛出解答这个世纪问题的钥匙,它就是阿列夫
7 L& W" u0 F+ ~( G% o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22
发表于 2015-4-21 15: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5-4-21 15:46 编辑 0 f2 F" k- |9 @! L$ K: {0 @

) A# t4 `: @- P4.7 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 R4 a. x) L+ e3 k
9 C( Q9 ^5 M  B/ F
7 s5 ^: m7 y3 F

8 P! I! U2 d7 S% j  ‘波爱之争’的焦点是关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的问题。
. S; [, W* k9 A) i  Q5 g5 C
% L5 @0 `' k& y) x# v- V" @6 B   乍一看,“不完备性定理” 和 “不确定性原理” 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两回事。一个是关于形式逻辑的问题,一个是关于量子状态的问题,二者相差十万八千里,风马牛不相及,根本扯不上关系。( I, X9 T. u# k
6 O: y; A: u. e5 ~# B0 \7 h
  其实不然
: e. I) r5 s$ ]( K# G9 T! F  Y" ]: c: _3 ?5 m9 T: T
 : U1 ?0 S( A2 E; f4 {" B, D
0 G; }7 X9 l6 L2 T- L# O/ d
 前面说了,“不完备性定理” 的本质是线性空间不完备问题,莫非“不确定性原理”根源也于此有关么?
0 B% }, Q' j* T- S9 n3 ^) f9 S0 h6 L
) x( E8 x# [% \  是的!
, o  b# A) u( G4 G, q. {
5 N% M# D. e% r 2 t! ?7 _' {. J) Z, Q  H+ \4 C
. W0 \) `) ?2 a5 G
   真这么简单?那么为什么波、爱两大神为此争论数十年无结果,为什么全体物理学家乐此不疲议论了一整个世纪还在争论?$ |& e, Y3 c" p8 H1 l2 ?
# C9 k* K$ A4 R8 S
   因为,他们混淆了坐标实际位置和本征值的概念。: l9 c6 j( P+ U- \
* N. `8 y. N3 j% z
* d* v% q7 A0 A3 S* q7 O- t# T

8 W3 }: n8 F# D
4 u% a3 @$ h" h/ a
( N0 ]( ~9 |3 A8 Q7 j: l
/ x) G4 [7 W2 C% p
" E& c/ c& |+ `  我们知道,不确定性关系△x△p=h/2 中的x和p并非粒子的实际坐标{x}和动量{p},而是粒子的位置算符和动量算符的本征值(‘本征值’即线性空间的‘投影’)。0 G5 t7 G4 |8 v; b; D, g
$ j$ Q7 n( @. A$ r; ?
   也就是说,表面上爱因斯坦和波尔虽然都在谈位置变量x,但是他们谈的并不是同一回事。爱因斯坦指的是实际坐标{x},而波尔说的是位置本征值x
, B: ~" h: I5 F# l) a: B& ?( {3 `2 ?; W9 P( X' q

2 c# i: e" I$ Q+ ]
3 C- B' w9 T1 I, y  请注意,粒子实际坐标{x}和位置算符的本征值x,有本质区别。
* I1 e9 w* d5 B( t: `& M9 ^# g( y) p7 D6 }$ y
* s/ B; R/ X5 \/ |% @9 c3 L

: \+ O: B5 t4 H2 }  爱因斯坦观念中的粒子实际坐标{x}是基于经典力学机械决定论度量的,而机械决定论只讨论实体点坐标,所以{x}只能是实数连续(阿列夫1维度)空间的概念。, t6 `$ K" o9 s& x+ R% y/ a
2 t9 u; U+ l% l# E6 q
  而波尔观念中的位置算符的本征值x所处的态空间是阿列夫2维度的(这个下一章再证明),本征值x实际上是阿列夫2维度的投影,本征值x是阿列夫2维度空间的概念,所以本征值x是逻辑概念(概率波),和经典物理的实体坐标{x}完全不是一回事!!!
$ w9 A8 M7 q& U$ P8 h+ N: L( l3 ~4 x6 u9 ]

( ~/ K+ I5 }. Y6 z! G9 j5 g5 P. ]+ S* Q6 k+ \2 j" u2 `7 t9 G# w5 ?
1 Y$ D) n9 t& I3 C. t9 [* M/ C

7 {6 M1 b; \/ ]# Q/ a% I1 p/ \; }# b# @# t$ n# p3 o, N

: k% S7 \0 F: o; N4 G& k0 U6 z0 @/ c' O

$ o( _8 _2 A, D
) T' [8 e+ o6 \5 r, G; }$ A$ C9 V8 i3 e; o

- R# j. E" e; W  U
1 B  j; F+ d1 v# t
6 x0 _& Q, F% H6 G% a
. x& a, K5 d5 y' o
. F4 O# {4 p% F8 z4 J/ E1 K" _, h. _9 \, M& A& q9 L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维度对应于不同的概念也许并不那么醒目,但是在逻辑分析时维度概念却不容忽视。假如维度不一致,即使相同名字的概念也并不等价。
7 G0 K6 G2 g" j  r4 c& E! r* r7 P' p: u1 L$ O; m( }2 Z7 X8 R
   上面关于实际坐标{x}和位置算符本征值x的推论非量子力学专业人士可能一头雾水,下面再举一个简单例子。
% V1 w) L$ E, ~" y; K2 d" D5 T0 o5 M8 J( b+ T$ a
   比如,有一个这样的所谓的高级数学题:( J) P2 Y% W1 u! R

7 \6 l9 R0 c% ^2 `8 s0 l   【求证:1元=1分. ?" b, v$ N& X7 P
7 N5 X, o8 \; ~2 `+ H
       解:
6 _% y6 E- n* y9 E' a# u
" d) k- Q! ]. s5 a        1元=100分
. t, o1 C0 ?* g2 E! o4 F
9 z; ?' b2 }1 `. e8 K           =10分×10分7 r( \1 ^4 c/ m3 ?0 I" ~1 M9 n

1 A5 R, f9 a6 ^# R! E" e           =1角 ×1角
# C: a2 [' ?" J$ z8 K
: d/ H4 ~# T3 I; R; l7 R           =0.1元×0.1元
3 @8 b4 |0 W+ i4 Z( t' Z
6 M1 w" D% X! q+ _) V- L           =0.01元. I' h0 @5 Y7 P$ \

6 n: e1 K6 D2 o: Q1 a) T9 D2 o           =1分: P; w0 q2 q( Q" o* E8 J/ C

$ p5 \7 C( z% ^6 Y2 b    】' j& I8 J3 g2 g$ Y' ~' L9 V

, G8 ?& x2 L& {, `0 ^' ?0 ]    上面的谬误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混淆,‘100分’和‘10分×10分’相等吗?; j/ }7 R& J. [0 y+ m9 P0 P
! ^# Y) Y6 H7 p$ [4 C. f# m) ?
    相信大多数读者都知道,100分和10分×10分不相等。但并不一定都知道所以然。
5 p# h0 Y8 p  f$ i8 e8 D
9 y+ ]& I2 w( f/ K$ n: d2 z   究其根本,因为其中的‘分’和‘分×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分’是一维概念,‘分×分’是二维概念。一维变元和二维变元,在逻辑上有本质区别,根本不可能划等号。如果强行划等号,逻辑谬误在所难免。( \& }+ X3 U' o/ ?8 k2 C! u

: N% M. {( x7 ~& h7 S, a1 Y$ `/ |0 L+ A  `6 m3 M( ]7 x5 ^7 z" |

5 x) D$ u7 a4 g/ }, V2 R% [* r( E+ R* v: y+ Y9 v: l2 k

; l5 ?' K* Q1 K5 w* C7 z/ M: [3 Q) v6 R5 l( I1 t' [/ {' G
1 p/ x% {- s" ^) U" D
( x/ l3 a5 ]$ D) y
0 M! L9 v! x9 j$ I2 P6 m% c! }
/ o5 P! o8 B; F( K( T$ V

0 U( L  d  c/ [/ ?2 S
$ n. ^/ S1 m( ?- Z* ?- [3 J* M, V+ E4 \* u
   鉴于爱玻之争的关键是不完备性话题的争论,他们当然会关注空间维度问题,会关注量子理论的无穷维概念。因为不对易问题源自连续无穷维矩阵,毫无疑义爱波两人都清楚量子态空间是无穷维的。 但是,他们很可能都混淆了无穷大,都没有意识无穷大的分级,都没有意识阿列夫1无穷大和阿列夫2无穷大的巨大区别。
3 h+ b" J( Q9 c# `. A9 o5 f6 @* t+ d4 q# B7 a+ o. p( l) t/ Q

" l) }! Q3 p1 A2 c! ~
/ w7 y! `3 o& M" m0 N   基于此,我们惊奇的发现, 表面上,爱因斯坦和波尔相互指责针锋相对,实际上很可能他们都没有厘清问题的实质,即无穷大的阶。如果一个人所谈空间是阿列夫1维度的,另一个人所谈空间是阿列夫2维度的,那么爱因斯坦和波尔也许并不是在针尖对麦芒在谈同一个概念问题。1 y. j6 m# ~2 I2 G$ N( t
' @4 m1 {5 x4 C- V9 U+ Y# ?. ?
   这就像盲人摸象,摸到耳朵的说象大蒲扇、摸到尾巴的说象绳子。 8 c% z" |! K7 f9 Z! u

; [8 b% l! d% w& H: E9 f0 A
( o( k: Q, Z+ a2 Q* D5 f
2 ~5 O1 u, H/ |  J5 R5 @8 f' }  k
$ o+ k) L& x, D' C# `4 ~" j# F  }! x" C  |
- }9 x; K; a# z+ H1 I+ j

# M" ~  \' v+ h" M6 b% A
! ^$ w, J3 d! O% W2 d, a
3 s& Z+ C. e+ t% W( }9 _" ]) K& s+ W& P* Y- A- D+ Z; B: ?

4 m- u" [9 R0 d, S; ]( ^# ~5 G  虽然说道理都是相通的,但是相信康托尔至死也不会想到他的阿列夫2,有一天会身披金甲圣衣、驾着七彩祥云去娶十万八千里之外的量子妹妹。' O  J: P* [: G6 A+ T
9 h( c, Z5 T' _) o
  同样,相信量子力学的家长们,谁也不会想到有个疯人院里出来的阿列夫2小子,居然有天会到量子圣殿比武招亲,横扫千军、勇拔头筹。
, F( j: b0 x; f& b5 n7 l' |6 x
! }1 f7 C$ ?  r0 D0 y- P/ K  一个世纪以来,阿列夫0、阿列夫1、阿列夫2等等兄弟们一直非常低调,它们和疯子主人康托尔一道,静静地躺在坟墓里,深埋地底默默无闻。1 b, E1 D1 z3 s$ {% K
+ }3 S1 ?/ n$ `) s4 v
  但是,一切有生命力的种子,无论它掩埋多深,都将会有破土开花结果的那一天。2 ^! o9 m; A" L+ ?: I6 n
. z# B% N1 U: ~, E( h
  尽管无穷大的分级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的跨越时代的伟大发现,但是除了少数几个数学大师(如希尔伯特、哥德尔等)理解其实质以外,长久以来其实是很少有人注意的。
" I$ i. g( Q) U5 ], i0 R3 x2 o4 I& r7 Z" s% j
  所以,物理学家们没有注意到数学边缘的阿列夫们是可以理解的。3 x( B" g; A- C! Y* {

9 z+ o$ I  l0 C9 p, j" k
" [+ [) |' l9 g2 t8 b# W6 @) `; _- k( L: a* a6 ?
  尽管没有注意到阿列夫2的惊世骇俗的意义,但是哥本哈根的量子物理大师们,对于粒子实际坐标{x}和位置算符的本征值x 的区别的认识并不是含糊不清的,他们早就发现了这二者绝不可能是一回事。
$ M/ ]" w) }1 v; @& q( U) e6 {9 W) S3 U- H" k2 ?
   当爱因斯坦、德布罗意、薛定谔的头脑中还局限于经典物理的实际粒子坐标{x}的旧观念时候,哥本哈根的量子态x却突破了传统实际粒子坐标{x}的概念。
  Z! w! j) D" Y, D( \1 n; _
! T; b; y: K% n0 H5 l" p8 f' }; f' `' g+ S
' T. z5 y/ X" E& w
  首先,如果把德布罗意的粒子波函数看做三维立体图形的坐标{x}的实体波,那么这个实体波一定会膨胀扩散,而不成其为“粒子”(从这个误解而推断结论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否定)。
, _& h  t6 H2 P! x' m) H$ f
* _( {/ V8 U3 y7 |  下面是教科书里的详细说明:
( u% p5 @, }$ N# N% A/ v
' O& S, L7 `5 v& m# ]  @& a
# h( ?" X! Z8 Y' [) R0 M3 `* F3 G, E1 b3 N- t( d5 E; M. V! g

* p1 n, S" ?5 T4 Z. ^" u+ B( f" P

4 Y1 {# ^$ r3 U  ]( p+ c, l' T7 w% T; P7 x, e
   显而易见,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只可能是某种基于本征值x的逻辑波,而决不可能是基于实际坐标{x}的实体波。  B: V; I' t/ x/ `1 u3 R

& m2 p0 ]( X/ y, x/ f+ |
5 E4 k: T$ f5 x+ N8 s, F
% J8 @+ o2 o7 C- A, r   并且,我们知道对薛定谔波函数正确的解释是:这是概率波(因为这个解释波恩喜获195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概率波是对于粒子实际坐标{x}和位置算符的本征值x 的本质区别的贴切阐述。$ r6 @8 f0 T" p5 Y+ A; u# O

, [/ T" M. @' M5 N/ O" N; |  I$ b
4 ^4 b1 W& m. P1 E5 ]1 ]' L* @6 z# ~" [' Z6 r) I: |- W
  下面是教科书里的详细说明:
! U1 Y0 b0 P3 [5 A) @* K6 J+ J0 k" ~) d8 V* p

3 C% F6 Q$ I0 P5 b$ }& K4 W  B5 e+ P8 F0 V

6 S7 N$ N9 n* ^# G5 E8 l7 a
: o# _( m8 {& o) X; h) g* G9 j% P: h6 G) F& j8 g
" q# G7 t+ {2 S3 r
2 \- [! s1 e& y
' D+ W$ o' @( }+ M) K

. D2 Y, A+ j9 ^9 c- u( t
' s- K0 d8 c1 d2 h: c  P3 v4 L  ^# `5 x$ m$ ?

& I. z9 g. M+ a$ ]/ {# _2 O) D0 D" b4 q3 E4 Z! o8 \4 A# A

3 D3 l0 I2 y$ I0 }0 i! g+ U  m" n
9 r% N, ^! v+ a7 `! G/ U8 u& O3 k) J/ p; i+ t

- `! ^! O* w; ^
/ j3 C# T, D6 l6 W0 A3 e5 \0 b6 G/ |, j8 s( K% S4 {$ l# D
4 ]$ R% J1 y) g5 u
* \, S2 _/ B4 w/ T% b
8 o& t  g; X4 G' {" r" ~

. K- {# Y; x7 P0 z3 O( R$ L" j7 P& i3 ^3 Y+ v

: {9 y* k" G3 k2 R8 |% U1 k5 _( U1 J/ r5 v5 Q' }6 q% O7 |6 O) C
  还是让我们坐下来,一步一步,再捋一捋“不确定性原理”和“不完备性定理”的内在脉络吧。' A5 i8 L& z6 p" |6 u" K
0 A1 [3 |) q: w/ O0 \% p
  1、二者都是线性空间的表达引出的问题。“不完备性定理”问题的是形式逻辑公理体系问题,而“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态空间问题,都是线性空间问题。
% {  B! s1 H" p+ ~1 H
5 k0 s3 n4 H# X2 \, H1 b. W  海森堡的上司玻恩在阅读了海森堡交给他发表的论文后,发觉了位置与动量无限矩阵有一个很显著的关系──它们不互相对易(即相乘的矩阵不能交换次序)。5 I4 h" I% y3 E& ~; [# p0 B
, I/ H9 M0 r$ h
  这里,‘不对易’和‘不确定性’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请注意,对易关系是针对矩阵而言的,而矩阵是线性系统的典型表征。
5 N$ {1 C' E4 U3 D: A, W3 N8 @7 c3 _( ^! M
% I6 Q, m/ p" O8 H5 q9 ^

$ T* e. g  i6 B$ V* w% V. u  2、对易关系还有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如果两个算符有一组共同本征函数函数,而且是完备系统,那么它们对易。”可见,不对易算符的本质正是线性系统的不完备性问题1 z# \9 Y( l- L& U$ B  K! Z! p
9 x% \4 {, F' D" T+ o) A8 a7 [
  回过神来,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不完备性’和‘不确定性’其实是一回事,都是线性空间的维度的问题。“不完备性定理”的实质是维度的不完备,“不确定性原理”的实质也是维度的不完备。) }3 w+ }% q  s" i6 Z* [1 C; _: S

" W9 O* D. S7 c) X/ D( S  “不确定性原理”的实质也是维度的不完备,这个提法也许会雷倒一群人。都知道量子态空间是一个希尔伯特空间,而希尔伯特空间是柯西收敛的。它怎么会不完备呢?太犀利了吧
6 U: e! a- P  g2 X, m
& z' e. o- Y; n  N! _
1 [# @( [% ~, Z. [9 d
: T# b- E% J' j7 I  下一章,将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证明。这个证明简洁得让人窒息。# q: Q% V9 |' F$ ], G

. U3 H7 z& V6 G1 _9 P2 A  u3 ^5 o  h6 m, K/ b( u
% i0 Z# d# U( k. C

" Y3 T5 ?- L9 u: [4 M3 K2 V
  @" ~7 }. ?! z$ @) G  ?& m" H# n' e$ A& y1 {2 L- F- }

* P& y2 z. g5 o" b2 E
9 L) S+ G+ C% f6 |. _4 z5 z% L( ]1 t
   补充一点也许有意义的想法:
+ F* ]1 Z" ]- \/ n& K, }2 b9 d" _; ?2 s- {2 S
   一般认为,薛定谔方程概率波的含义是量子态本征值x在实际坐标{x}上的“坍塌”投影值。在某个特定点,当我们能够观察到实际坐标{x},意味着{x}和x处于同一本征态取同样的本征值。如果我们厘清本征值x和实际坐标{x},也就基本明白了“坍塌”的含义。5 a0 i: T! j( `% y1 C( H2 j

2 R- M  p# ~3 |# v8 G# H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量子“坍塌”的实质在于,位置算符本征值x远远多于是粒子实际坐标{x},因为本征值x多达阿列夫2级无穷大、而实际坐标{x}只限于阿列夫1级无穷大。当我们通过低维度的实际坐标{x}来观察高维度本征值x时,类似守株待兔现象、类似抽奖、类似掷骰子,一方面看到的是概率性,一方面貌似维度“坍塌”(只看到分量、而看不到全貌)。请注意,这是维度“坍塌”、而不是本证态“坍塌”,否则就会出现薛定谔猫谬误了。" H) i4 O4 J* C) Z( J1 ]) x' _

' \" y- h& s" M9 Z- b7 U8 c) W) O   不严格的形象比方:实际坐标{x}是本征值x积分值,实际坐标{x}是数学期望值、微分因子投影是本征值x,见下图:

7 _& }1 L  t9 f# ]* C

8 N/ [. p7 k2 r3 P
% }4 O% V5 W( G( ]9 j$ q# C* I

- o: L) S7 Y* m  当然,实际的情况并不一定是特征值x的直接积分,更可能是x的某个函数的积分(数学期望)值,如下图。因为x是概率值,所以其积分称为数学期望。
! t; u- h7 @) u! d5 f# c7 [9 G8 O+ `- G9 n

$ G+ P2 K$ ]7 D' A, _. s  进一步分析,假如函数f(x)是-id/dx ,即坐标本征值x实数化的微分 ,那么正好相当于傅里叶对偶空间的动量p ,这也许更有意义,因为这符合波粒二象性原理,。
4 e. u% g& }5 ~1 N+ {  所以,个人认为,严格的说“坍塌”测量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它观察值和数学期望值分别表达了傅里叶对偶空间。实际的情况是,见下图,等式左边的<p|X>由等式右边的无数个<q|X>数学期望值得到。
7 J4 X9 h1 I; W
5 I4 h, U  X" t( p: p6 T! N9 s  z
2 q( [8 e3 z4 o( U* r

( d+ k8 X4 k# ]* {2 q   注意:上面这个等式左边是空间粒子实际动量{p},等式右边是坐标本征值q ,请仔细看,上式相当于坐标本征值q的集体“坍塌”成的数学期望是空间粒子实际动量{p}0 K1 B0 H5 u* I6 ^
    同样道理,动量本征值p的集体构成的数学期望是空间粒子实际坐标{q},如下图:+ j1 w' I$ t! g" P

4 i# Y( l  L- I9 L; i4 y0 x1 H9 v0 k4 ?& p8 ]  F
2 a0 G6 X% p- @
" S1 J. h. S# K% z+ l4 J4 Y2 O

& H& ]9 g% L( F# u2 h1 v/ \5 n- }2 @( D, e3 t% O$ U( S
, M- Y* Z. y, e7 ~

Rank: 3Rank: 3

积分
763 
威望
763  
包包
1261  

金话筒 优秀会员

23
发表于 2015-4-21 15:47 |只看该作者
数学是现代科学的根基,科研之人必备数理逻辑基础。
, P; o7 p/ C+ \现在的问题是现代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及医学)太注重确定性和线性关系,没有跟上现代非确定性数学的脚步,而我们的结果又太依赖于统计学,所以不伦不类。可以说医学、经济学等都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甚至属于伪科学。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sunsong7 + 10 + 10 我很赞同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24
发表于 2015-4-21 20:53 |只看该作者
干细胞之家微信公众号

第五章 无所不在的exp(ipr)

! Z8 v. Y# F' c: E
# u: B; V# Y0 u& w( ]
- n# x1 g/ Q8 M7 i, f2 J8 J' u, E

6 D% r5 d, b( Q5.1 傅里叶变换
: I7 d6 Z. R+ ?2 C( F4 `  O. [$ @- G
7 j9 [# B& a/ Z" q

+ [4 Z# N$ `6 u9 q  V4 [+ L1 Y0 s  要进一步说明“不确定性原理”的实质(维度的不完备),需要重新回顾不确定性原理的渊源。5 ~1 X8 B" O6 _7 z3 W7 Z

, A" a' C9 m  P/ z+ }   而欲弄清楚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的根源,不得不从充满神奇魔力的傅里叶变换讲起。2 a4 B, T" D& T. I+ z8 H
) V4 J5 F$ {& V" N
6 c& h4 B5 B, Q  \/ o% e

/ u7 M4 V: g" Q  1807年,法国数学家傅立叶向巴黎科学院递交了一篇论文《固体中的热传播》,在这篇研究热传导问题论文里的有一个当初并不起眼的副产品:任何一个信号(或者说一个函数)都可以表达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即平面波)的叠加。" i2 I: C( j, d% k8 S# t! k
  c! m+ w0 m! j( k$ ?

7 y* O( c4 I/ @; P! z% R
- z3 [' {% \- I. L! \6 F  大概意思是,任何一个信号都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表达。+ L# c$ J! g8 ?/ b' o2 U
7 a2 P0 ?  X1 n& M- g
   一种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表达,自变量是时间或者空间(称为时域或空域)的坐标;
- a: }; e; j  U7 U5 h  f$ M4 c
/ A# L1 P/ N4 A6 N0 N" g& s  b   另一种则是把一个信号展开成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叠加,相当于把它看作是定义在自变量是频率所组成的空间(称为频域空间)上的另一个函数。9 w4 h) u- b+ w) b# L/ d
4 c- n: l* n4 O9 V" p5 J& f+ d

2 r; w- Z2 D: |. x* A6 ^1 Q4 h! s  }! L/ i$ D

+ M8 V, S- z- R9 o8 C" }3 a% g1 U9 z! Z' ?. x: r
& h  N! Y) a8 F  F* b
, T2 U/ E) O3 i) R# o
   把一个信号理解成一个定义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函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示方式,但是它对理解这一信号的内函来说常常不够。例如一段声音,如果单纯按照定义在时间上的函数来表示,它画出来是这个样子的:
# m* R6 t2 k/ @( K! W2 S  o) B2 ?* i7 a4 t- \

  Z& Q) \: o. k' B+ O0 y# T! D& A; `" y4 j) v5 T
   这通常被称为波形图。毫无疑问,它包含了关于这段声音的全部信息。但是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信息的内涵(美妙的旋律)没法从上面这个“函数”中直接看出来。
" K+ e0 y. Q: N$ \  f/ w6 d- [
* P$ h+ N0 V+ s; ~% L$ L   事实上,它是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 Partita No.3 的序曲开头几个小节。
/ Z+ t6 S/ g4 Q. Y( i( k0 o, q( b& T# _
   音乐家当然不可能刻画复杂的曲线来创造写作,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是通过音阶(频率)来谱曲。而这另一种语言也构成了对上面那段声音的一个描述,下面是巴赫的曲谱手稿:
7 A$ v* H) n- c$ X. q
* E, {6 ?5 d4 V
" a$ u9 ]1 W# x* G& n1 b4 m  [% `' L! n( C6 X" ]
% B2 B" `* E! M& \) V, u
) H  y, g! ^9 q- f) y
, X# C4 x8 S+ \! H
+ A  x) V. b) ]- c7 C5 b# T! Z
   这两种描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 ?6 I% g$ V! H* {+ e  J+ X( O' z" ~6 J7 a+ ?5 G
   第一种描述刻划的是时间或空间上的具体的信号数值,第二种描述刻划的是声音的高低(即声音震动的频率)。
' Y' I1 ]% s9 u/ ~' j+ z9 e* B! H6 Y8 d2 T  v
   人们到十九世纪才渐渐意识到,曲谱中在这两种描述之间,也许存在着一种对偶的关系。然而这一点在其它领域并不显然,所以直到傅立叶变换理论成熟之前,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
: y4 z" c, p3 p, |8 q3 Z3 J; P) ?" c9 S4 G, i0 g
" H, @1 g3 o2 X5 u

0 D, l0 D% n$ b5 W$ z
/ k, x! ^; A/ g6 v1 ?  d4 b" O8 w- P6 E8 i" g# z) k# _
' }. B. p2 E( D( C7 e# v7 I! D
* n3 I, ]  ^+ z& H) \
  如果我们比较同一个信号系统在时域和频域的图形,看起来的样子通常大相径庭、截然不同(如上图左右两边的图形)。
7 r  Z* G- i1 _. `3 ?8 w
. ^5 ^5 i' |9 x$ f, ]! u! ^0 Q   一个定义在时域(或称空域)上,一个定义在频域上,它们是在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殊途同归地描述着同一个信号。不过尽管表面看起来的样子通常毫不相干,表面上杂乱无章的背后,却可能隐藏着清晰简洁的相通的脉络。它们就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乍一听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其实可以精确地互相翻译。这种翻译就象是把信号彻底打乱之后,以最面目全非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一切信息都还原封不动的存在着。
( X1 ?! b& @4 z6 D; g4 O, F8 o! ^
+ T3 n( [+ V2 l  n- p   这个从一个异域到另一个领域的神奇翻译官,称为“傅立叶变换”。
7 {3 T( }* V+ T% u5 r* H" `  G" M# M9 @4 v

5 t5 [+ @3 \' @
- B' D4 e. _) |2 C' ]- S- T. \   现在我们知道时域和频域的内在联系,并非曲谱所独有。
% i- Q- G, A- L# g6 p6 E$ t6 `5 s% c* @$ U
  我们郎朗爽口的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就是傅立叶变换一个简单例子。
6 u  d- \: M% \$ l2 [6 Q
3 @& v2 P$ t* ?3 ?   甚至,傅立叶变换在不同领域的广泛的巨大冲击力,连傅立叶本人也始料未及的。
  |. @$ h2 \9 ?  }4 d1 u4 R* x& v# q7 _4 M2 @) X2 U
   并且,在傅立叶变换中常常提及的时域和频域只是一种俗称,时域和频域不仅仅局限于时空和频率。虽然不同领域中傅立叶变换的数学抽象形式上一样的,不同学科中的傅立叶变换的两端有不同的内涵,意义非常广泛。
  C& O/ `; L+ g' E$ M& Q6 C. C& l/ v: y6 c5 {3 x
   事实上,革命性的傅立叶变换包含了最深刻的宇宙的秘密,博大精深神奇魔幻。7 O1 A, W2 v8 z; ^( ^( @( V
' ]# L3 H1 u7 n, i3 `! Q3 G- D
8 `# {' R( h3 s6 H

6 z0 S7 @1 T* X' [9 |0 @4 i( _$ f8 f9 V7 |% C- |8 B
  J+ t/ P" @1 H, p5 h
  在傅立叶变换所有秘密中,最意味深长、最不寻常的是关于无限和有限的。
; V* l" a; j- G7 Z% d; W
. H  T! P/ r. k, W3 r4 K   一方面,傅立叶变换能够把某些初看起来非常杂乱无章的甚至无穷无尽的东东,变换为异常简单的有限的东东。这告诉我们傅立叶变换可能把无规律大数据变换成有规律简单信息,而这正是通往智慧之路的桥梁。/ X' G  H* |$ J! n
7 h# S" \2 R  e1 T6 g
   另一方面,对异常简单的东东通过傅立叶变换必然变成无限的广阔。信号函数的这种特殊性质证明了无穷大的不可或缺的意义。
: r5 b* B, z" X; z3 F) N4 c6 g$ E8 x  S, J$ n/ P

; [# e7 _3 s# }3 l# ^: ^
5 {) R) M2 Q3 f2 d. \+ k, o2 |9 g" `0 J7 {, S
# O7 A5 B( k1 u- k6 b

* l2 w. \- A/ Z6 T
5 m7 b6 r* O1 \( P' n0 T+ r   比如,一个在时域上看起来很复杂的信号通常在频域上的表达会很简单。例如上图是一张空域的人脸图像和它对应的频域,一方面空域的人脸图像是内涵丰富而复杂,另一方面傅立叶变换的频域图案异常简洁,所有的频域信号差不多都分布在中心周围,而大部分周边区域都是黑色的(即零)。0 f$ C; R, h# T- G4 {( `0 c+ c3 ^
7 t8 E: G0 P! ]! U3 o0 B* A) {
0 L( R! J3 P0 ^  \

% h* X& w2 J& ^6 I   对比两张图像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在空域中看起来占满全空间的信号,从频域中看起来很可能只不过占用了极小一块区域。6 A+ j7 `0 j& `2 L( x
: J" V1 c- |8 ?6 M8 I, b
( |) Q3 g1 K" U' o. e5 ]# n8 u
% H( q! K' C+ [5 o2 g+ }) q
   这一理论的意义很快在计算机领域得到应用,一段看起来信息量很大的数据信号,其实可以只用少得多的数据来加以描述。只要对它先做傅里叶变换,然后只记录那些不接近零的频域信息就可以了,这样数据量就可以大大减少。基本上,这正是今天大多数数据压缩方法的基础思想。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多媒体信息需要在尽量节省带宽和时间的前提下被传输,所以数据压缩从来都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而今天几乎所有流行的数据压缩格式,无论是声音的 mp3 格式还是图像的 jpg 格式,都是利用傅立叶变换才得以发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几乎全部现代信息社会都建立在傅立叶的理论的基础之上。
- L$ k; F; M1 o0 `4 S$ g0 l
+ `( l" ~9 ]" I5 `2 g2 G
/ V: R( E( W' [& w4 o1 v$ j
! w0 T8 S' f! i6 Q" d6 r( n  l! K, s9 o1 p- V

6 z* B/ j- p) A* o  _. `
8 w( J9 K6 D' W+ e- n
+ |- r0 D7 y7 m$ C/ }+ {  k% W2 {/ l, `
1 d: b% a. V9 K( ~$ a+ l  N

4 V) f% o( j! |1 u

7 P* E# v8 f) b% R( ?% `
; Y2 {" b% l/ p7 X/ v3 s8 d0 `+ h
* y. ^& \3 c9 K( w* D) _$ U9 [
; _$ Y7 B* D  m- p" h4 i2 s, q

! a) g8 k  ^* w/ ?5 M  \/ x" v, [2 T3 s
5 c" e0 y" F2 A
$ ]- ^  j, Y( d) ^. G

# R4 e! [! m5 x. V2 D6 m! W: ]# y: K3 {5 e0 ]  R- k
- c" z  F& K7 ?6 p% L
  : u; L+ B. P$ z. J* d+ p
# w1 F$ K! j( q5 ]( c* Q! R9 T" k
 ! A9 U5 \) B/ V

/ `2 X$ x3 K2 r8 T% \
/ V! i9 ]( x& C. G! @4 q! E) R9 @6 q$ y0 h
    傅立叶变换是一个数学上极为精美的对象:: \; c5 y4 |) U6 x$ J

4 H% A& k) c" X/ {  它是完全可逆的,任何能量有限的时域或空域信号都存在唯一的频域表达,反之亦然。0 f% T) D. v5 Q' x' C4 Y, }

; J  b, @0 c5 b' L' C  它完全不损伤信号的内在结构:任何两个信号之间有多少相关程度(即内积),它们的频域表达之间也一定有同样多的相关程度。
5 }" ~7 ^* h% y& ^1 B9 D* i1 w* a  V( a6 O! N$ o4 {
  它不改变信号之间的关联性:一组信号收敛到一个特定的极限,它们的频域表达也一定收敛到那个极限函数的频域表达。! @" {3 p* K& v
+ y5 C1 U% M9 Y; i
   它将复杂的卷积变换成简单的乘法运算,这实际上是一种空间重构的方法。
6 W# Q3 ~0 M; ?5 y9 Z
7 l$ m1 v' G8 t$ @3 r+ A   它能轻而易举实现空间维度的扩展,实现更高层次的剖析分析。/ e4 g- R$ n. Y( t1 b8 v4 }  i

6 z0 l6 ?% f0 ]7 F' a7 G   它可能将一群表面杂乱的数据表达为一条简洁的信息。
, h$ p0 y( ^& Q* w; V9 p& c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25
发表于 2015-4-21 20:56 |只看该作者
5.2 最深刻的宇宙秘密4 K% ~# A) g5 N0 ^! _4 u
1 ]2 {8 s, I/ i: E" r8 I3 h

& ]1 X2 A3 b7 a" @' }8 l$ V5 r
6 K, }# M: x4 o/ p  在傅立叶变换所有秘密中,最意味深长、最不寻常的是关于无限和有限的。
2 N0 }* `6 z% C/ o! V# _2 r+ z' w
, N& D4 H! [5 b, H   傅立叶变换能够把某些初看起来非常杂乱无章的甚至无穷无尽的东东,变换为异常简单的有限的东东。反之,对异常简单的东东通过傅立叶变换必然变成无限的广阔。
! V" h. X1 n0 {& |+ O5 n7 D+ @3 x" ]  ?

2 ~6 E! v3 G$ ^
& H  M6 C! [) s; V$ ]  那么,有没有一种信号在空域和频域上的分布都很广泛呢?) w0 y' E- M* ^! p+ p4 w

6 p9 M% o6 ~' K4 s' Z6 V   有的,比如噪声信号。
% v- y! {2 n' E4 z% o' {; b- u; s* B0 Q# R4 L
   一段噪音,其傅立叶变换也仍然是噪音,所以它在空域和频域上的分布都是广泛的。
1 p8 J0 H$ x" a" k
8 v5 O8 n2 S7 g# H* H* ~   可以这样来看,因为噪音无规律可循,所以噪声不具有“收敛性”,所以噪声不可“压缩”,所以傅立叶变换前后的数据量都很多。+ u2 x; b: f, k- u

- I6 u+ E, N0 a% X2 Y8 C# O, m   这并不违反直觉,因为信号压缩的本质就是通过挖掘信息的结构和规律来对它进行更简洁的描述,而噪声,顾名思义,就是没有结构和规律的信号,自然也就无从得以压缩。
+ q  I5 z$ P( [. L; B9 E" t% h' r3 A0 U5 \2 r, \5 {

: [# V0 B5 _: n, p" K1 H* c$ k  n# V
- ?0 j3 M: J: ?% ^/ C
+ K7 w0 j* p3 {
  另一方面,有没有一种信号在空域和频域上的分布都很简单(有限)呢?
6 F6 R! G  P$ g! O
. d: ~& W( H; m0 k5 Z/ u+ l1 Z   换句话说,存不存在一个函数,它在空间上只分布在很少的几个区域内,并且在频域上也只占用了很少的几个频率呢?
1 {3 D" |! u# w! s
6 c/ R% v5 i/ b7 Z! X7 k6 j" f) d1 @: [3 t' A) `9 c: k
8 K' @' P2 e0 h  a9 D
  答案是不存在。这就是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 j0 F8 b' X- t) ~
0 ?" ~8 _! C% V+ _" q
4 _' t0 b8 }% A: V; }
# H. @+ R3 d+ w
0 h3 \; x8 r* b4 X3 [6 b& k

9 O( l) d' v* C% a1 T# I3 B- X" u: C; Q

% ]5 V6 I) ~* X; h, o9 P, h* Q2 d, ^; x4 C
2 }6 L  u6 @; z/ K
  这一事实有极为重要的内涵,但是其重要性并不容易被立刻注意到。  O  {$ Y0 j! a' }# E8 ?1 a/ [4 F

+ \7 V, Y6 D0 o8 @   大自然一定要限制一个信号在空间分布和频率分布上不能都集中在一起,任何信息的时空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是不能同时被无限提高的。一种波动在频率上被我们辨认得越精确,在空间中的位置就显得越模糊,反之亦然。
4 f- ^6 ]  `% \7 i9 P& M, j* o9 y2 p+ y, z) n7 j+ k
   虽然时域和频域不可能同时受限的现象,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道理,但它包含了最深刻的宇宙秘密。% n3 `+ t5 y: S( V0 O: i) I

7 H& K- s/ M/ O% P9 p/ {. ]0 c* J3 Q" E; O1 h' ~( D1 G

" f3 D1 S& I/ c* h8 |
7 I7 O; o( o8 j  Q2 E7 `& U9 C$ z# V, y, p

3 ^' ]& {3 X$ ^% ~3 F, L: ]7 {: ?2 O9 r: e) `/ ^

3 ?6 Z6 r$ l1 M, `6 X' F; a" j$ U5 h0 ]! M8 C7 k
  让我们仍然用音乐来作例子。声音可以在时间上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区间内,譬如一个声音只延续了一刹那。声音也可以只具有极单一的频率,譬如一个音叉发出的声音(如果你拿起手边的固定电话,里面的拨号音就是一个 440Hz 的纯音加上一个 350Hz 的纯音,相当于音乐中的 A-F 和弦)。
( n) @8 R3 c) o8 i
  h. `. A5 s. p0 E   但是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这两件事情不能同时成立,一段声音不可能既只占据极短的时间又具有极纯的音频。当声音区间短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频率就变得不确定了,而频率纯粹的声音,在时间上延续的区间就不能太短。因此,说“某时某刻那一刹那的一个具有某音高的音”没有意义的,因为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存在的。9 T: x# n; |% k! L( T

4 ?- s$ b+ J3 Q* T; |& L4 Z  S, {3 o  k( R$ `

; P- ?, x' z5 |6 \' ~& U  这一规律对于任何熟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人来说都是熟知的,因为它为信号处理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边界,也在某种程度上指明了它发展的方向。既然时空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不能同时无限小,那人们总可以去研究那些在时空分布和频率分布都尽量集中的信号,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信号原子,它们本身有不确定性原理所允许的最好的分辨率,而一切其他信号都可以在时空和频率上分解为这些原子的叠加。这一思路在四十年代被 D. Gabor (他后来因为发明全息摄影而获得了 1971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所提出,成为整个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的奠基性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
" n  p% i& M. ~3 C  Y6 l' K) x' ^; v* V2 X% ~

3 W1 W4 E% }' |- e, F' ]# c
& g! X* @# d) G2 M* ]5 ]7 @+ I# I2 o& c: ^' c! p

& M* Y/ m5 D0 {. y9 v2 `9 c   在时空域和频域中,一个信号要么两边都是无限大(噪音),要么是一边有限一边无限(波粒二象性),但不可能同时两边都有限。这种不确定性原理现象越来越广泛地被注意到。
( q* A' R( e* Z3 |  [' f0 w! Y  d5 b8 x# ~/ `- x* U
  有趣的是,即使很多信号处理或者量子力学领域的专家也不知道自己平时所讨论的不确定性原理和对方的其实是一回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也的确并不太显然,一个关注信号的时空和频域分布,一个关注粒子的运动和能量。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只有从抽象的数学公式上才看起来比较明显。在海森堡的时代当然并不存在信号处理这一学科,数学家们也只把不确定性原理当作一条纯数学的结论来对待。他们什么时候最先注意到这一定理并不是很清楚。有记录表明维纳1925 年在哥廷根的一次讲座中提到了类似的结论,但是那次讲座并没有任何纸面材料流存下来。外尔在 1928 年名为《群论与量子力学》的论著中证明了这一定理,但他将之归功于泡利的发现。直到 1946 年 D. Gabor 的一篇名为《通讯理论》的经典论文才真正让这个定理以今天信号处理领域的专家们所熟悉的方式流传开来。8 O5 U6 ^: m% B& g' M4 w0 i( J2 B
) {% S' d$ a: G8 W0 M

( r" _5 R- b' S( e, }& T: e! P. G
9 V1 T+ k2 k/ }   其实不确定性原理不仅仅是一个版本,而是一组定理的统称。譬如哈代 1933 年证明了一个和海森堡原理类似的定理,今天一般称为哈代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和哈代的定理都只约束了信号在时空域和频域的大致分布,而并没有限制它们同时集中在有限大的区域内。9 f) C9 p" z- j( V+ Q3 R# I! {( U
7 U8 ]9 m6 }* D) I5 a

* N5 i& Q0 v5 [& R' j% H' E2 |
7 f% d$ V9 N! N" _, Q' O
+ E1 Z& M) R3 f+ O/ l6 B( T7 o+ T  B$ j0 b" a; H7 a4 [& s: F
   1974 年,M. Benedicks 第一个证明了信号在时空域和频域中不可能同时集中在‘有限大’的区域内。
1 i! Z2 S" k+ B  Z% ?$ u+ v
* c: ~" N, f8 z: m$ g: k% a1 |% M/ j
0 e; G/ P0 p5 G8 ~: I$ f9 x+ Y/ L; u

' L! F+ [$ @" D) z1 M. x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26
发表于 2015-4-21 20:5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5-4-21 20:58 编辑
6 m: N8 S, e" S+ {/ ?
6 `9 d8 P4 [5 r% g' e5.3 确定的不确定性, X7 A9 C" v) x* }7 m

. [7 i# ~2 z7 I' o8 p$ c/ E4 B& o+ n  B& V& K

8 e6 \9 F" V9 X6 N# e$ W) ?" ^) ^0 n; J) k/ n# F1 m; I

, W/ @0 b  R: D, Q3 e7 {   正因为信号在时空域和频域中不可能同时集中在‘有限大’的区域内,一边区域‘有限’另一边区域必然‘无限’,所以才有不确定性现象。如果它仅仅用来说明某些事情测不准做不到,就像‘不确定’三个字的字面意思所反映出的那样,以不确定来说不确定,以笼统来说模糊,当然激发不起科学界的兴趣,更不可能有如日中天的矩阵力学的巨大成功。
9 m. x+ v6 A6 u6 b  b1 `3 n$ v( h/ F
   万幸的是,不确定性原理的不确定,是‘确定的’不确定性,是‘可量化的’不确定性。
$ ]5 g& K% Z) K5 N- F/ @3 z% M& D5 n2 a  z$ ?* `/ l7 D
! p) m- m: s* A7 [0 ]$ m
& t6 P2 \; p' P' U5 B
% h0 e5 o& O' s5 k: x5 q& l( b( K# |1 o
& V! }0 v* P. R4 X5 {& u" W
   物理量的客观规律是确定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因为表述空间维度不足,当我们通过低维度的坐标系来观察高维度客观规律时,不得不利用概率工具来刻画。因为源自概率刻画,所以出现低维度参照系下(观察)高维度客观规律时的表达方式的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的(概率化)表达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却是确定的客观规律。. r) T1 F: z( R0 Z4 c6 N. C

8 d6 i( J/ q1 u( m3 H, F/ d: G   由于人类视野的局限性、工具的局限性、观测的局限性,我们所能实实在在接触到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是广袤无垠的宇宙,蕴含的规律却无穷无尽。如何通过有限的信息去认知无穷的世界,始终是人类最重要的课题。量子态空间提供了一种新理论,这种理论能够分析高达阿列夫2维度的规律性,它所蕴含的客观规律远远超过经典物理所知的范围。量子力学的信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实际的测量值(比如粒子实际坐标{x}),这和经典物理的数据来源一样;二是通过逻辑推演得到的量子态本征值(比如坐标本征值x),然后再在试验中检验推演数据的正确性。必须强调的是,尽管实际测量数据对量子力学信息获取非常关键,但量子力学的信息并不仅限于此,我们认识量子力学的规律更多的是基于阿列夫2维度的逻辑推演,这种逻辑推演的有效性通过实验检验得到认可。
1 |" v1 d/ v& l! Z
% n$ B7 h9 ^- y) S   简而言之,量子力学蓬勃发展正是依赖于可量化的不确定性。鉴于其博大精深,还需要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所以后面章节再进一步深入探讨矩阵力学的不确定性的内涵。在深入探讨量子力学如何根据‘不确定’的数据获知“确定”的信息、如何根据阿列夫1维度测量数据获知阿列夫2维度规律信息之前,我们先来粗略看看相对简单的类似的方法:
# T8 L! r/ z# {+ g0 }
. I' {3 [( {7 N9 X) L0 C1 p0 L( P# C( m; T5 M/ Q

. h: D6 ]! Z2 N3 Q   如何在数据不完备的情况下,获知全面准确的信息;如何根据‘不确定’的现象,获知“确定”的事实。这既是量子力学概率波的基本原理,也是傅立叶分析的基本原理。借此让我们通过离散傅立叶分析的成果,初步领略充满神奇魔力的不确定性原理获取确定数据的方法。如果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时候提到一个信号,人们还倾向于将它理解为一个连续的函数。而到下半叶,信号已经越来越多地对应于一个离散的数组,因为这是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的需要。到二十世纪末,人们对信号这个词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形下,不确定性原理也有了新的形式。在连续情形下,我们可以讨论一个信号是否集中在某个区域内。而在离散情形下,重要的问题变成了信号是否集中在某些离散的位置上,而在其余位置上是零。
% c) `: X3 v( T+ h6 t1 r- v9 _
5 I0 A  N+ U8 n! v2 K" [$ B/ y& I7 K4 w$ q6 ^

' t& U' w! Z3 J5 I; j1 [$ \) H" I3 y   数学家给出了这样有趣的定理:
& N' j3 o6 ~' v' s  ^4 |9 _
' ?% z/ X2 E5 B  一个长度为 N 的离散信号中有 a 个非零数值,而它的傅立叶变换中有 b 个非零数值,那么 a+b ≥ 2√N
% _3 ]5 ~+ h/ q3 q) H- _8 \% {' F) {
2 C! \; Z. l& l1 i! v0 Z  也就是说一个信号和它的傅立叶变换中的非零元素不能都太少。毫无疑问,这也是某种新形式的不确定性原理(信号在时空域和频域中不可能同时集中在‘有限大’的区域内)。
+ n0 C; \/ @$ P8 w7 W; n
6 R& z5 T; ^- e, Z7 e+ Z1 ~" u( t2 M

" q0 g: |/ \: c( b6 P3 c& t' M) t) p; }$ P

2 Y: c2 K. f! [% D7 D0 w$ t  在上面的定理中,如果已知 N 是素数,那么结论更简洁:
* N  P1 ]6 m( v0 `, V' x! Z8 }0 U# t
   一个长度为素数 N 的离散信号中有 a 个非零数值,而它的傅立叶变换中有 b 个非零数值,那么 a+b>N
/ a" H0 j( u( W' z3 C" `& _1 T6 |6 y2 w- G0 H& y% E9 q
 6 _) w8 o8 |( K+ l! q# q

! j1 a8 o' A! F; P1 {8 j6 H; ?4 ?
, h2 X& d1 Z4 ]0 F2 F) o+ S# q. _# H. _- @" Y
  这些算式有什么用吗?+ m. d; A" x( w6 x! S) P6 j' c
  e* y8 ?; {4 Q* T
- m% J* B* f* K

% V' l( A2 N4 x- L% m" }) }# q% t
" P* P/ J# d  K- y
) f' f  B! w( j: p1 q8 c* ?, T6 R4 n

; C$ C, V& v6 Q  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假定我们知道一个信号总长度为 N,已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值是零,但是不知道是哪一部分,与此同时,我们测量出了这个信号在频域空间中的 K 个频率值,但是 K<N( a1 ?# Y' o# h$ c, |! a5 Q( u
+ R4 N4 X1 J# R! k

+ j0 }: X8 M" U4 I3 f6 `3 q
0 U; t% b7 |0 i; J' r   我们的测量由于某些原因并不完整,漏掉了一部分频域信息。这是很常见的情形,大多数信号都是如此,有这样那样的干扰,难以让人百分百满意。
- E0 r. `* G; B: Z; V$ k( I7 ?. ]3 y' c. o/ E
   那么,在数据不完备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把这个信号还原出来呢?' J' K5 l  ?6 g1 g. L/ k
" ~. y6 y, M* @9 K! r( X" |4 R+ d0 Z

) c& D3 Z6 Q! M; f( O& _8 @* j( F8 C6 P: U7 w4 Z3 a  [& ]+ w- \* @  O
  按照传统的信号处理理论,这是不可能的。
! r- x- S8 ~3 O
% f7 O7 \' Z% P4 n' ^( H   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频域空间和原本的时空域相比,信息量是一样多的,所以要还原出全部信号,必须知道全部的频域信息,就象是要解出多少个未知数就需要多少个方程一样。
  c6 C' s) ^- q+ b2 G+ ^
' K, _. `8 S9 c6 ?1 p- a5 B   如果只知道一部分频域信息,就像是只知道 K 个方程,却要解出 N 个未知数来,任何一个学过初等代数的人都知道,既然 K<N,解一定是不唯一的,换句话说N解不出来。: N' P" u! \# ~- ^
' A. u  }. i1 b6 [

- c% e7 F/ m2 _0 H& Z" W4 f( f6 {$ g% `0 J! e5 n6 [
  但是借助不确定性原理,却正可以做到这一点!!!" m9 I9 z% O. j0 M1 P

' T! w( s& y5 v  F, o   原因是我们关于原信号有一个很多位置是零的假设。因为,假如有两个不同的信号碰巧具有相同的 K 个频率值,那么这两个信号的差的傅立叶变换在这 K 个频率位置上就是零。另一方面,因为两个不同的信号在原本的时空域都有很多值是零,它们的差必然在时空域也包含很多零。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函数不能在频域和时空域都包含很多零)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
, Y9 `3 j. `2 y& U9 N6 f/ D2 b1 X3 s' R+ y1 r  h) ]2 Y
   于是,原信号事实上是唯一确定的。也就是说,在数据不完备的情况下,即使只知道K 个点的数据,哪怕K<N ,也能推知 N 个点的完整信息量。: a9 o& M; O$ W4 D2 D! {
8 E. c5 m% P7 u0 K5 j
' Q- q4 L" }' J( [3 x* a
0 a8 Z( f& t6 q  X3 d

; h5 ^2 s1 l# o; D0 `! ~/ v, Z$ u
7 E6 C% |  [! F8 y9 i* M% t+ W$ _! K2 s
! w1 e2 F$ U0 K1 h3 r6 }6 p7 a7 [  c: V6 _5 e4 v" L2 F
  虽然这当然是一个非常违反直觉的结论,但事实验证它是有效的。追根溯源,是因为傅立叶变换内在的规律性(一边区域‘有限’另一边区域必然‘无限’),如果非噪音信号在频域是无限的,那么其时域会体现出有限性。正是这种“规律性”的存在,可以让我们能在数据 K 的不完备的情况下,还原出信号 N 的完整信息量。# X- @- e9 {, v( N

  z& P* _. \* F3 ~+ H   简单类比,类似于初等几何“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现象。依据直线的“规律性”特征,我们可以在仅仅知道两个点数据的情况下,还原出整条直线上所以点的完整信息量。  d" i/ H- y. J$ n7 d4 W4 D

; ?: p& m1 W  j7 z# n# a- O8 B. b& ~9 R- e. T1 {5 I3 r
) s. E" o. k5 C# l# b' x
) o1 K$ I! ^  ~$ O+ c) A

. I- Z$ F: Z# Q7 [: N: m7 E   这个方法说明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较少的方程解出较多的未知数来。这件事情在应用上极为重要。6 e5 {! m# C- C" z4 `

* t/ i! {% F+ P9 n* l8 Q  K# n" w, q: v0 m
' W1 ?0 H. J3 t- c; c4 i6 g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医学核磁共振技术(很多家里有重病患者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这种技术)。虽然我们看到的是核磁共振影像,但实际核磁共振并不扫描图形。核磁共振扫描的是频率,然后以频率数据通过傅立叶变换计算图片数据,然后打印出影像。核磁共振成像本质上是采集身体器官的频域信息来还原空间图像信息。由于采集成本很高,所以核磁共振成像很昂贵,也很消耗资源。但是上述推理说明,事实上核磁共振可以只采集一少部分频域信息(这样成本更低速度也更快),就能完好还原出全部身体图像来,这在医学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 r% y* Y0 \% k

1 _: R) P4 ], a    请看下面这个神奇的视频:
8 O' V- S- o# y
$ x9 J4 L  j: N, ]1 jhttp://open.163.com/movie/2012/1/K/U/M8SI7QONP_M8SI7V6KU.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 P9 Y, H6 |5 c/ c- j' e& I/ g
! {. D+ Y4 N/ R3 S, I   . R7 q5 t0 p7 u# y, I
; f; |: V% z$ K
7 j4 ^' O; q4 r6 G" |1 s8 M

7 \! M4 B! @* @5 g1 T3 l  在今天,类似的思想已经被应用到极多不同领域,从人脸识别系统、到医学上的核磁共振、到 X 光断层扫描、到石油勘测、到卫星遥感。
/ r  V- i1 M( g/ Z& R! m' S4 |( V4 E2 l. D7 j
   简而言之,不确定性可以让测量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虽然这听起来很自相矛盾。
4 E$ z& d& Z) q9 k* \! N* t! z( r8 ?- N. E

) s+ S. j- A/ A' Q1 f8 U' x. x1 T
  E. Candès 和陶哲轩等人证明了一系列新的不确定性原理,大大提高了不等式的强度,他们的定理可以粗略叙述为:$ s  ^0 f/ ?, H% v9 G# Y
9 H( |  _5 N% g3 y
  一个长度为 N 的离散信号中有 a 个非零数值,而它的傅立叶变换中有 b 个非零数值,那么 a+b 以极大概率不小于 N/√(log N) 乘以一个常数。" H8 |1 F5 \8 [3 Y$ _# Y! p" |2 F
3 k- ~* Z& K7 w
  B" ]: B) g' g6 a2 e
& t+ W5 ?% B' S
  这里的极大概率并不是一个生活用语,而是一个关于具体概率的精确的数学描述。换言之,虽然在最倒霉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可以比较小,但是这种情况很罕见,现实情况是不确定性总是很大。于是可以带来的测量上的节约也很大。也就是说,不确定性越大反而越好。
: l' x8 R9 O8 O; G. C8 i
& a% b% B" l8 d5 N  这当然也是一种不确定性原理,而且因为引入了随机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原先的定理更“不确定”。在他们的工作的基础上,一种被称为压缩感知的技术在最近的五六年内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涵盖信号处理、信息提取、医学成像等等多个工程领域的最重要的新兴工程技术之一。
, q+ E4 j8 [4 r! x! w
/ J5 ~# k6 P9 R2 I- X& s. }  e+ G3 Y" c
/ m0 s7 ^$ w" P1 l- j/ d8 P
   “一边区域‘有限’另一边区域必然‘无限’”,这是物质世界波粒二象性固有属性,通过傅立叶变换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这种内在规律,基于此由不确定性原理获得确定性数据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获得广泛认同,取得大量成果,意义非同寻常。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27
发表于 2015-4-21 21:04 |只看该作者
5.4 高斯函数
- `' @4 p% X* j, H* V- L  u7 G: T# u" }' k1 y3 U# x4 ]4 b. W
: I" ]  ~( [8 v- x$ c: A
1 M& A* R" V1 w% R& `
   同样一条数学结论可以在多个截然不相干的学科分支中都产生历史性的影响,这大概是相当罕见的例子了。但是众所周知,不确定性原理本身并不是以抽象见长的数学家的发明,而是来自于量子物理学家的经验事实。% M% v, j8 S! H8 o* j2 h- I! p
% O+ P  o$ T  l7 K* K3 e( J6 Q2 \
  海森堡在 1927 年的发表文章《量子理论运动学和力学的直观内容》,提出了后来被人们所熟悉的关于为什么无法同时测量一个电子的位置和动量的解释,他把他的结论笼统地表达为 Δx Δp ≥ h,其中 x 是位置,p 是动量,h 是普朗克常数。
2 a: ?" n6 x6 _/ l& ?6 Z
, R8 O% E" w" P! |  ^5 J- A0 A: Q# J  第一个从数学上证明不确定性原理的物理学家是 E. Kennard。他在 1927 年证明Δx 和 Δp 的数学意义其实是概率术语“方差”。这种解释很快就成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标准数学表达。( E; y& L) W  o8 X2 }

( A* |, ~% c( P) B7 v( L! Z. Y: ]- P$ N2 l( q( i

% M- w  P! m/ O) J
: E; F% P2 \9 b1 D6 w9 u7 [
; T+ `: I7 C$ D( ?- D& ~   尽管不确定性原理在很多领域攻城略地大获全胜,但它之所以倾国倾城声名鹤起还是因为量子力学。
6 n0 E5 J. O5 Y, B2 \" z( H' b: }" l
" O$ \4 z3 }! E8 k3 X3 b8 F   所以,要弄清楚不确定性原理的随机性现象本质,要弄清楚不确定性原理的不完备性内涵本质,最好是回到诺贝尔奖成堆堆的量子力学中继续深入探讨。
. N3 c. o: D8 W
# J6 L( |' I% f# E9 M/ t. K  e+ C; g' \2 o& @! w

0 ~4 t2 b& k) O- h" |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个不确定性原理的特例---高斯函数。高斯函数应用范围很广,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以及工程学等领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 e$ @) k# }/ [. p' d
, u8 A: {; P8 Z) q& Q   高斯函数的不定积分是误差函数。. ^% K. R% U* x: b
# K8 x6 {/ X+ E* ]% [0 S
   在统计学与概率论中,高斯函数是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它是复杂总和的有限概率分布。
) u% c% y* P/ U4 D7 [: @: U5 Q4 U% R) z5 m, Q- \1 m& B
   高斯函数是量子谐振子基态的波函数。! A3 E# C( a! V! T
( ^4 F# z% {2 g" b
   计算化学中所用的分子轨道是名为高斯轨道的高斯函数的线性组合(参见量子化学中的基组)。
+ }% b8 ^  t: U- n9 F0 O/ D" h& j/ z5 B5 v8 P; d
   在数学领域,高斯函数在埃尔米特多项式的定义中起着重要作用。/ G. k' g0 m0 |

- p+ c7 x9 n8 n7 s2 k8 p) L   高斯函数与量子场论中的真空态相关。
0 _; V& ^. s0 d$ ^3 M( p: V7 P
, t* U% T8 k+ E4 Q; |   在光学以及微波系统中有高斯波束的应用。
  g& L/ h# i; Z- I+ o, a) y- G+ y# ], ~+ k
   高斯函数在图像处理中用作预平滑核。& V# j! d1 b9 \, j7 l! H: m

9 d, @" v1 D7 Y3 h, h" Z3 H! _  高斯函数是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的最简单、最典型、最清晰、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3 M# U$ W( g& y" z4 h+ i: y8 A9 J9 _8 {0 ~

2 D# Q4 L& n0 x: G$ X; r: ]$ n, t$ S9 K' }

2 V' e, Y: B$ @3 b$ |7 h: [' D

【命题】矩阵力学的高斯函数的exp(ikx)本征函数系不完备


! U/ t0 O! l. e) S  r% J

【证明:

(步骤一:高斯函数原函数与其傅里叶变换函数,存在不确定性关系)

" I, h8 ~# ?4 c9 M0 r6 Z6 v! c


' v7 R$ D) j$ d% w
1 O9 X- o  C- R8 S; |8 }; ~  Y, x) b/ f' D" v

) ]! L3 W! Y6 x* a" Y  R" S* h4 g1 E0 v& \7 t6 y" b
; }- s9 E" e. r1 O
0 _6 n/ A3 j6 a* Z
% H* i7 `" J0 o8 p/ ^

―――――――――――――――――――――――――――――――――――――
. o' W) m- h' ]4 m

[注1:这是基于连续无穷维矩阵的表达式。

# m# b8 C8 I+ ~9 D4 f, a% w

) u! m* L3 t& P% e0 _  |

; B% F# w  {8 z7 x; R; e4 ~

   (步骤二:高斯函数原函数与其傅里叶变换函数,存在一组共同本征函数exp(ikx)  )


4 I  k- }+ P7 ]先证明高斯函数的傅立叶变换后还是高斯函数:


" H5 g+ }8 F1 f  }6 G3 H

证明了高斯函数的傅立叶变换后还是高斯函数,其实也就间接说明了高斯函数之间具备共同本证函数。

设高斯函数傅立叶变换函数为φ(k),高斯函数原函数为ψ(x),有:


, j9 M: K- ~3 }5 ]
! G* s4 p! G! i2 ?  }  知:exp(ikx)是高斯函数傅立叶变换函数φ(k)的本证函数+ g8 R( \; [, g, ]2 Z8 |1 O3 v9 |/ P
, Q& E& M8 k1 v" Z9 L3 I
  又,由于高斯函数的傅立叶变换后还是高斯函数,可知exp(ikx)也是高斯函数原函数ψ(x)的本证函数。
+ h) j: F% M9 Y0 I  B" O; N; b# \9 h! Z+ q7 W; {
很显然,exp(ikx)既是高斯波包原函数的本证函数、同时也是高斯函数傅立叶变换函数的本证函数。事实上,高斯函数原函数和高斯函数傅立叶变换函数,其实都是高斯函数。也就是说,高斯函数本身就是傅立叶变换的特征函数。既然不同高斯函数之间区别仅仅是系数不一样,它们当然具有共同的本证函数。当然也就不奇怪exp(ikx)是其中一个的本证函数,也就肯定是另一个的本证函数。: |* t3 Z: B8 b2 F6 ?: t& ~

' M) V7 d% r# w8 F
1 |: ]; d4 c+ G, u" A4 m
( p4 [" j, K; B7 E. W" l) j
0 E7 ~; \' O3 o: M& @2 N, p+ Z9 p  |5 A' d

: }& }$ \. ]- a9 k% M8 P8 P  Z
; ?) e5 @# s9 z; D  T  (步骤三:高斯函数与其傅里叶变换函数的以exp(ikx)为基的共同空间不完备)
6 u% R; q4 L0 M' \/ T' O2 d- K' n! |* t* `. I9 @7 a8 l
  反证:如果矩阵表达的高斯函数和其傅立叶变换函数的以exp(ikx)为基共同空间是完备空间,由对易算符定律:4 L- i2 C) o/ L
- k+ Y) N$ B. G2 [' _

/ L( F/ m1 U4 k* Y) j' U7 c+ u  则推导出,存在一组完备的共同本征函数系exp(ikx),使高斯函数和其傅立叶变换函数的矩阵表达式对易,这与上面‘步骤一’关于这两个函数存在不确定度关系的结论矛盾。
: ?- @: N  N& X- H+ m& C; g7 G. B) s  h
  所以,矩阵表达的高斯函数和其傅立叶变换函数的共同本征函数exp(ikx)不完备
3 I  i2 v! u- `" b& a
/ r; ^, ~; q1 `' V. |( S3 q―――――――――――――――――――――――――――――――――――――――9 l/ H  d- @5 K5 D% i$ G
[注2:exp(ikx),常常也记作exp(ipx)、exp(ipr)、exp(ipq)、exp(iEt)、exp(ist)等等。即自然数e的ipx次方,其中i是复数符号、p和x分别是傅立叶变换中的函数变量。]. q* K4 h" |! N/ S/ S# ~
6 U6 g9 l2 {9 j8 ]
* x9 k3 A% @8 Q: H2 n$ F

# r  J- L) `2 V1 n
$ K; Y& J! X: `. [% x9 t: K; j  + m  k5 F/ d5 t
( ^- d1 T; h9 o6 ^
8 b9 L# |% v% C. J2 f
8 t4 [7 N7 q" ^2 q- M- y
0 \7 B% F) b" m( u, b) f
; X1 B5 z  V. K% d6 k, `
   证明简洁、无懈可击。+ c1 Q; u' A" I) ^0 f( \$ F, b
# t; _& ^) M7 ]2 k; P8 g/ b
  高斯函数的exp(ikx)本征函数系居然是不完备的!* D* `4 H0 f* r$ U' x

6 G, a  v7 k! E5 j  j; r% Q: h! N   因为证明简单明了,所以当发现它会体现出幽灵般怪异的推论时,更让人匪夷所思、瞠目结舌、百思不得其解。
* e( p3 A9 C: m- F1 Q1 |
" H  x3 [& k  K  \# H4 w/ d& w/ i; {3 a# N
. V$ I# T, @% o; M7 M" p. Q
  真活见鬼了8 T# T) b3 O; Y
$ N0 _5 L5 G0 D; x" j& s! V9 }

; d, f& z5 z1 R9 D
; Q6 O3 ]' s: [4 f, |+ ?2 s( k: r- T
: r' `+ j# a3 P* \. ~3 |; L# d* ]; Q
   如果你对傅里叶分析感兴趣,你一定会注意能够“时空穿越”(傅里叶变换的特征函数)的高斯函数,它如此完美!2 a5 g& {3 }, ?# K; q: ^! E3 Y% j8 N

5 K6 {" m$ ?; |- q% k6 W7 O
1 x; T+ Q4 [2 j( |9 W
2 T# J9 j' Z. {/ F& n! P! I; l5 m7 q   如果你是一个理工科学生,那么肯定见过它、熟悉他、了解它、喜欢它,因为它简单、典型、清晰!
/ G- _- I4 ~2 M9 z# n  F# {/ i
( a% q% A  W; G* h8 e2 n
8 @% C7 |+ s1 Q! r0 Q/ k; M, k0 E: V2 b$ s* M
   如果你稍许了解高斯函数在科学理论中的特殊地位的话,你一定会惊叹呀它的典雅、中庸、和谐!
: K# S* Q4 `4 G3 H: \6 G8 B; f$ `2 I

- R+ S2 j. e7 n
' \% q/ ~6 r; d- ~7 x; E! D
* T* I, k$ N  k9 ?! A! T) s- j9 ]" ^# [* f
& v1 M1 `' c$ W( U, {& i

1 `, g7 r) f1 n* W; y- i/ s  但是,但是,“高斯函数的exp(ikx)本征函数系居然是不完备的”,这个结论太令人不安了。这是惊天动地的、惊世骇俗的、让人窒息的、颠覆性的,每一个读懂它的人必定目瞪口呆、手脚战栗、脊背冰凉、一身冷汗、口吐白沫、七窍流血5 f; _) U0 k) F& h, b

2 W% Y3 l: e6 G6 |2 \0 p) U' ]7 j4 c* s3 a& s9 R. k+ x4 Q1 D: }

! o& U: ]( Y* q8 W
2 M+ U" x1 e% G  r. d. d, ?* B4 d2 [7 W
   鉴于高斯函数的广泛性,上面证明的结论应该早就有人注意到的,但奇怪鲜有人提及。
  a( ]4 N* b9 @3 C* M
- B. I: B+ ?8 a; n5 V   莫非,这是一个潘多拉盒子,里面藏着不为人驯服的妖怪?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28
发表于 2015-4-21 21:11 |只看该作者
) E/ m, k+ s1 q4 n: _
' b+ \$ G+ _0 I% k- O/ t
5.5 波涛汹涌2 I2 K- |/ a* x8 }3 @3 m0 b

; a4 y  v/ h- [2 r6 z+ f
/ {* b) F( e9 D5 b4 r- R  I4 }8 i; i
  前面曾经提到过,高斯函数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们有一个共同本证函数系exp(ikx)4 a' e5 X" D1 O! `* V+ \
  实际上作为高斯函数共同本证函数系的exp(ikx),并不是高斯函数特例独有的性质。, k& l& n# z7 l( ^! J" @7 E# W
  exp(ikx),常常也记作exp(ipr)、exp(ipx)、exp(ipq)、exp(iEt)、exp(ist)等等。即自然数e的ipr次方,其中i是复数符号、p和r是二元变量。
4 S9 b; e  ~- ?, ~( M+ L   exp(ipr)既表示平面波、又表示简谐振动;既是量子力学本证态,又是傅立叶变换的基函数。稍加留意,我们就能发现exp(ipr)在量子力学教材里 ,无所不在、无处不在、铺天盖地、波涛汹涌
+ n6 u; K9 F: c- @2 E( w- r6 u( v4 q4 v1 y' z( B
" h6 j+ D) G* I/ M
6 g) n2 n7 {: F8 D) i# ~
  l, D% r9 }* f: b9 L: d6 U9 r
  下面,信手拈来几个例子:
8 X0 {$ J! E, ^/ z  ~+ a0 G% p
4 N& z. B4 S+ `, J% v, g. `7 j, z( z

# y* b- t/ R5 f. r  1、exp(ipr) 是单色平面波的表达式:' s& i5 z! C% E: W& I; q
2 k) D; q' x$ m7 {8 o7 t

) `( J# F! R/ W* [1 Z( n$ w4 A4 [  r- C
   2、德布罗意波和光波
3 K% G1 o& M, K. G6 y
5 w" Q; p. u/ \& R7 N
; a; C8 w* A2 L+ J4 ~, q  3、exp(ipr) 是脉冲函数的本证函数:/ V3 d& d. o/ i+ e

0 W8 ]- R0 J7 G5 X4 e$ Z- l/ Z# s
& x9 i% n& \! b) x/ I4 h- O* T% K, G: K1 F- X6 G% |2 C
; K- i% ?0 ~( S

5 G9 J: I* U" s+ n/ H! T  4、exp(ipr) 是动量算符的本证函数:
. u4 ?, t4 i. K
; L" \8 a# z( w8 B+ w9 f4 ?5 F! n
8 A9 q  g) l$ z  G% L  k' J5 {
5 ^4 E& [/ c4 }7 J3 p5 s& }/ S+ h7 h; ?% q% T4 [7 x2 l6 q3 [
6 S# O$ B* F) r2 B9 z
( K* Z# p) n0 \
4 m3 k; r, G3 Y& L6 b- e' O" F/ U

) e7 F4 }8 a" o2 e8 B* U
* a  |/ i/ j8 t7 K' c/ x, r- l+ S  i3 w

+ A1 g0 X% `# {
( {5 `4 J. Y  D! J+ M5 B
$ K" k, V( a, L, M
8 ]6 s9 o- j* m& N6 I1 k
2 M$ ?0 T  s* |
- h( U$ |+ X2 m. A% J9 q- o6 o; p 5、exp(ipr) 是位置算符的本证函数:
6 ]& R! D: V' r+ g0 T
4 i" R4 e( g. G! ]7 D* L+ M! L2 D) B: K% _, d2 |

0 y- V, N0 ?" ]* O, Y2 Q( N" r, Y: u/ C, B" r
: C& O9 H5 ]5 f: v. p) b- v) _
: I% V) i, o( W# K; g8 d& @3 O
# K' A: }1 N4 S9 B

$ R" c7 f2 S: P, u  i2 d/ Z& N- W$ x

& k. K& i8 n. V( u* V; y% f6、exp(ipr) 是动量和位置的内积的本证函数:  n: L& O+ c' N1 \$ M  e$ u9 {* y

- N$ j- u5 h. ]9 u, M, u/ q# x/ S# `5 v5 h1 a' y& y

  J/ [4 g% `& G3 a. x8 K% K- M
+ k( I7 y+ l( a0 F
2 a6 R3 D: x/ Z" `& l" x6 ?3 ~4 ?8 }: r, r

5 y. w2 b1 f: U' [- @ 7、exp(ipr) 是薛定谔波函数的本证函数:
, c& D  l8 b$ X+ Z! D  f# y% p1 o1 Q# {; M6 C+ @% R6 D9 l

2 y5 `2 ~! f4 V! [7 _( _1 \所以:6 E+ c- C( e. s8 Z

. n" J9 A" {( A& j/ {* e6 P/ \; G% Y4 `

: ]4 \6 e1 U' r, [还有:
1 _( d- o: W7 O" G, F, m$ {* A" Q6 B) {2 N/ K0 ^
/ G1 @: C/ \) }# G4 ?
3 p6 }; c" k- J/ u8 ?
1 s4 M) @8 W# T0 `, A4 T5 }

7 \7 T% h) g" y$ \3 {0 ]: g2 H+ N
 8、exp(ipr) 是含时薛定谔方程波函数的时间函数:
% k5 ]0 ^+ n- Q$ s2 b% i5 g1 Y7 C  F  U
  D5 L  \9 O4 X- Z+ R5 v( A

; u' [) {9 u# s, U9 t, ^" I2 V. C. p0 w# I, G; ]3 G
6 S. ?$ {: g3 q

- e2 k9 G  C1 p. F$ m9 r& B& N' v4 q( [3 u' d
% a0 P& g% E) r! ~2 J9 V

$ o9 ]2 z+ M1 L$ B/ D. D3 K
- s& U1 ]1 T5 x" p
) A/ Y1 L; c2 N! e4 U! C; B9、三维空间薛定谔波函数的形式- y$ Q  }4 r, M* e* Y; `: W" Y

5 V9 J" O6 z  Y
+ v, Z$ V, S0 t2 S1 B- H1 p$ h& d( f3 T' m
" V5 Q, g  x9 _1 x. O
- r- L6 F  q9 M
; F$ _. S8 ]  ?; X3 S$ B+ `' a
10、定态( N+ @1 n+ [% h
+ ?! V& ?% P; J8 j# `

. ?  G% _& M7 \. V
" }, E. y+ G: a: U0 X0 ?  {9 L, {: d, w  S( ]
( z- _& O4 r# X8 j$ L1 _6 Z: j2 I

% S. V7 C; L. Q! N/ X" b, F5 r
$ D0 D0 _- O! Z5 |8 S; ?6 _
% |3 p+ }3 @8 v( w11、势垒(入射波、反射波、透射波)3 T4 f5 w: h! t3 t, e4 d
& X; W9 a/ Y; @! j( v$ M* C4 [. e/ ~

2 j5 I" b  b' o1 X9 b' [: |3 C3 X- p5 |* F, z/ @" Q% L

' M5 V; p" k- Z5 r3 g; m: }" M! [% C5 S, `# T( A

) g/ t7 w$ K% r- _, j6 V3 K* A5 [; B' `9 \
8 }% Q+ \" Z7 u: C* [. B: M

- y2 w9 L2 N4 m, i. V  O 12、exp(ipr) 是新旧标准右矢的联系:
# l. R- J% q% J# c% c! N
* y, t7 `6 T; @4 H$ M2 J4 p& I
$ i- x  T+ i$ @7 X3 q) U  [6 X$ y/ q  V, s$ ?6 K& a1 w" |; R
1 b  T$ f. V6 v2 G* B( P

: Y: P3 k0 ^/ {$ U- O) h
9 S9 L. R6 p( r/ U' d6 V  `( v13、哈密顿算符的形式
4 @" K4 I% s5 T, H0 R& Q) B4 y/ ~% y" v. p$ w! ?1 w% e7 s+ O
6 H& l. p! K; ?- v+ k4 F* q% {

9 M/ C' ^4 D- t4 E8 I* y  K) N5 A& c1 C' Y
, m! X. z' q2 V$ ~
  M6 z6 E6 P. ?- l
14、光波和球面波3 E9 D- R, y2 \# |% Z, T
3 T2 P3 L; J2 r
7 O% J, Z) w1 t

; A1 o4 L$ |2 O; g1 M& s# p) j0 X+ B7 k) O5 K, v9 G" E0 D" d+ X

7 f- \! _  c4 l+ P, i. |" p1 Y+ F8 W  A( ?1 E+ w
) A& ?2 c0 U6 P. g7 ~+ j! }
" y3 j9 `" C2 M; T: a/ I7 s
15、电场和磁场
7 y3 A/ `8 P+ c0 h1 I+ G
8 E, k5 X) M( K; F9 M( P7 w0 }) Z  ~9 H" n0 G  e& u: a
* z, @3 Y) Q  Y9 R

% v! d0 S0 N3 x3 r
2 s5 {/ q' u/ W) }3 P' D/ G& F. u; [0 j; d
9 M$ Z9 Y$ K6 T: }# M
9 r0 V$ T* r+ v+ I, P
16、张量形式
( b. X/ L7 L! G3 d! }! ^
, f" U! ]: ~6 ]. w/ R; W! Y2 L! w
( `/ X& @0 {2 T3 U' y5 a

: s* }7 Z" B( r# a3 b; [
) ]2 ~( q( i3 C  更有甚者,exp(ipr)不仅在量子力学领域瞅着眼熟,在信号系统、数论、组合数学、概率、统计、密码学、声学、光学等领域,都有它广泛的身影,如浩瀚星空繁星闪亮!
" \6 v& T+ x7 Y* e& \0 t' g8 k1 S! T3 j, p' z
( L) T. Q( ]3 Y# O' C; A- p& h

3 q4 Y3 `- o* H4 i' t     如果进一步探讨波粒二象性的现象产生的根源,我们可以发现,波是更本质的更基础的,波具有普遍性意义,所有的量子态都可以通过exp(ipr)本征函数分解。
" O* s/ V) Z+ U0 t0 Z% O( ]0 o" R# H; \, e* d, J9 }! Q
' O0 q, t. y, ^
   而粒子只是一种独特收敛现象,是一种波群在其对偶域收敛性质的体现,因为任何物理量都不可能既在时域表现为粒子同时又在频率表现为粒子,所以任何有限粒子都必然能通过对偶域分解为波exp(ipr),从这个意义上看粒子只是一种特殊形式波而已。
$ |+ k; B+ V& b4 z0 t4 D/ C& ?: |) s8 O
# W0 `9 R7 P& G" X+ b) z

! b5 g6 M! e& N) h, k% L6 L
' T. T  \/ I$ @" _
4 p, Z; u( _/ a
+ ]* U6 d: X# }( }! |3 l7 y
   由于傅立叶变换的广泛意义,显而易见“波粒二象性”并不是物理学领域的专有特征,事实上这是方式四海而皆准的自然普遍属性。- \  S4 @6 ?- n$ v' ~3 }: O

+ f+ A# b) l3 G6 t5 h4 g, h

3 T4 ?4 L# g) U   基于此,可以合理推测,在每一条有效“信息点”背后,在其对偶域,都必然有一群无穷无尽的基波exp(ipr)
- a7 z5 t1 x/ q) D# g, Y% }
; W1 l, K1 b2 s+ x2 Y# }8 S) \

% M8 k6 }" Z6 _8 d" L) c) W
+ w. `% K& s$ `0 A2 R

# n: g8 c6 Y5 ?. y* i1 j" u$ ?! y  D8 n- E8 Z
. a# n9 P/ p' L$ H7 x4 {$ ^  C
   这可能是宇宙最大的秘密了吧!
2 P; A: |# U& B9 n7 j; L0 E) k# I$ o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29
发表于 2015-4-21 21:18 |只看该作者
5.6 大众情人
  p# f: ~' j/ Y6 o: j$ Y
5 e, i5 g0 m7 u; D+ M8 |! z

3 J/ {* l* f# I+ \) B( G+ H
  |6 ?+ G& h) S$ \
  K1 L7 s1 C8 O. H; l0 d6 u

' C4 h: u: L: X5 P9 R  r
9 C1 E8 x. d4 _. q
  上一节的例子可以看出平面波exp(ipr)是自然科学的大众情人,让我们来看看大众情人到底有多么的“大众化”。
7 T1 o1 m& U7 v; G4 t, ], {1 w; X2 ]2 S2 p5 z' l
! @/ p+ w: o) g1 H$ b- }* @
   下面是关于exp(ipr)广泛性的一个著名定理。1 o, [: z0 E; g5 e  V8 q9 i) u

# m, m. Q6 D9 A" W4 d7 h  _

$ P* X8 F& P% v- J' c0 X6 m* ~! @! y$ W# n9 \  F
/ b1 R1 O$ q5 K6 w

9 \0 n) I/ j: Y+ M
8 V; e; x5 F: h3 ?+ h4 V9 m' F' d' _
  【定律】exp(ipr)是所有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共同本征函数系。 [引用自傅立叶变换理论]: c. m! S: z3 K: h
- q3 N# u! ?" w* N

2 \" @1 h9 `% H2 l9 F. V, M" k; b; ?' |$ @# h/ Q6 U# z. o
8 ?* ^8 H, q: k& B( O
6 Y0 j# p/ ?  F$ R. I: ?* D
5 y: z8 b+ F$ d* X* S/ O: F% ~
【证明:
9 q& A! ?! E8 G  h  j0 N- o2 n+ Y设L是任意线性时不变系统,v是输入,w是输出8 ]7 i5 }) j# `; {- N6 r! A+ R# w
  即 w=Lv
0 p1 G5 y/ B" D8 d/ U  则 w(x)=h(x)*v(x) ,即w可以表达成h和v的卷积/ A/ i2 V' u+ X! m: B9 Z
  上式傅里叶变换记为:+ C3 t' e% q7 n+ R6 |: m2 _  `
  W(p)=H(p)V(p)
( b2 {, i6 W5 _% A  如果输入exp(ipx) ,即 v(x)= exp(ipx)( Z( W6 X2 v; e( X9 C
  则由:5 j6 l; R: _" G1 W) R$ _
% {8 {  \' N, t

- l, f+ T1 h/ v2 n  得到:v(x)的傅里叶变换V(p)等于脉冲函数δ(x-p)   [注:为方便表述,exp(ipx) 省略了常数项2π ]
% T( E; F1 S, s5 W  则输出:W(p)=H(p)δ(x-p)=H(x)δ(x-p)    [注:此处H(x)是个常数]. \4 o$ N! ?1 I+ h
  再通过傅里叶反变换,把上式从频域返回到时域,得到:
5 \- Y" u5 F3 s* I- P: C% b+ r5 C  w(x)=H(x) exp(ipx)
1 k' u4 @; Q0 D3 q( t1 ^1 Q0 m4 O6 l  此处H(x)是个常数,记为c,则:8 ?# ~) V1 T2 t+ u& C5 m; N. X' O
  w(x)= c exp(ipx)$ f) @# j: I* _. \( c
  即:输入exp(ipx) ,通过L线性时不变系统w=Lv,输出得到 c exp(ipx); X& k- V9 v* x4 q
  即:L exp(ipx) = c exp(ipx)    [注: L作用在exp(ipx) 等于常数乘以exp(ipx) ]
, E3 K! E( m6 E9 R7 h
( Q7 N+ @. k, X8 Q% t) a  即: exp(ipx) 是任意线性时不变系统L的本征函数+ O& _+ V; b+ i  ?3 E/ o, S0 V
  证毕。】+ e% j  t0 w  z, o: B
, U3 g' s, o* z
+ A" b! q" ~, R! l. ~" ?

$ Q* X5 q) j2 C; N: }

/ |; B0 G4 w  n
; X2 z1 j1 F; }% y3 S" s
4 M6 t/ V" ^* y) e$ C/ I- |7 t

) p5 K  W8 \6 x- \

0 J) o" B" @4 P* ~) B) p# ]1 H9 m: o  q# G+ V+ J& q

" u7 _5 S2 ?* g$ U) C2 {: r; H
, m6 a2 L/ ^- m8 |3 u

- b4 y9 D  n* T! |
1 ]$ k7 v/ n* C8 |

2 D8 b# v* I$ o0 F. p# h
5 A, }6 m2 f; J3 u
: D. i) }  W  \5 K
  证明过程简洁而深刻,更加深刻的它的意义。任意线性时不变系统共同本征函数的定律告诉我们, exp(ipr)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义。3 E  m- T9 m6 ]' |
( T6 N' N% u! r/ x$ ^

$ L, }8 p  {+ H' H: Q% T# ?  首先,线性系统具有广阔的广泛性。(线性系统的介绍上面提过)
; e! f- Z, }2 x0 Y8 U- z, D- K: [, ]' a, m# W) C

/ Q, D# }2 W) W7 Q  其次,时不变系统具有广阔的广泛性。(时不变最简单的例子是时间变换下的函数性质不变性,比如今天看是这样,明天看还是这样,就是时不变的。注,在不完备空间体现为概率不变性。另特请注意,时不变的意义不仅仅针对时间变换而言,时不变系统的变量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其它变量,时不变系统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
  b  ?- [" s0 _
  K" o1 [3 T! T* i0 k& u

+ V% x# Y  q8 l1 m, k1 S) f
0 z' T, f7 J$ A5 J$ O4 `' V# m1 f

/ a; {! W9 K4 M; V* |1 {
3 c$ C) `. o( w# ~6 R

/ I  Y& o& A( D! p/ @* [) l  下一节将进一步证明,exp(ipr)的广泛性非常非常非常广阔,因为它是一个阿列夫2维度的空间。
7 R& L1 ^' V, ~: e( ]* U7 G  U8 x* O9 t- |# U9 p' H# D

) k0 V2 l( z+ [+ x; _: e+ q2 F  i   这意味着,它将远远超越希尔伯特空间的阿列夫1维度、更加远远超越形式逻辑空间的阿列夫0维度。+ r& |/ k& y& z# w6 ^+ i1 U
; M( P  V) V, B9 ]2 G0 @5 p) F
* a6 ~& e1 p2 n/ d

3 c9 s% ?6 U# s/ D* o3 w& h

0 L# Q1 u; ?3 g6 f) `* ]/ b: T4 O4 A9 y
0 h; `3 k" @, |7 R6 \
% N/ X' I- ?6 e* V( F" R& H" g3 ]

7 I+ R1 c/ G/ M8 o) H1 Y, F6 k4 i/ _2 |7 X& w. G
& Z# n- f5 U6 I& ~; P( m

, u% r! w( [) m5 J; u# A

! {: R8 w) t1 {7 W8 }
& b' Q' U& F$ L3 e

4 P% j" U+ S: Y* k: N  为什么exp(ipr)具有广阔的广泛性,除了上面傅立叶变换理论的严格证明,我们还可以从其它角度来理解。
) C) W$ I4 _* p! K" x8 X9 \
6 W( |5 p, y' i5 G1 @# \4 m
$ m2 k/ j/ ^1 o* [

: ]  H6 W. t2 b# R7 l
/ M! }6 S/ F" F8 t. {: ~
! a0 `  T$ h' w8 K2 S' @0 ?% \

" _- G# H6 I2 K   比如,exp(ipr)是动量算符和坐标算符的共同本征函数系;同时,exp(ipr) 又是动量和位置的内积。这表明对动量和位置而言,exp(ipr)即是基、又是投影,是构成动量和位置线性空间的一切元素。
' G- G% U) _, G+ L5 m1 v+ A6 p+ z. ?2 v
' @; x. ^* @3 R' n
6 l- j+ R4 o  p) g+ q" C% Z

1 H0 ?; a& W$ ]1 b0 E7 q1 F1 k
- C5 w4 v: [4 ?4 p5 _9 z5 G
. r7 Z" `& M* r) l" ^! _
   又比如,数学家们发现exp(ipr)是所有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共同本征函数系,但是奇怪的是exp(pr)并不是所有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共同本征函数系、奇怪的是sin并不是所有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共同本征函数系、奇怪的是cos并不是所有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共同本征函数系。/ l7 }& |  ~4 R# k

9 o. a. v% [9 j

: F* s7 C3 r; i! X% m" o, s" ~   这个特别的现象,隐含着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秘密,合理的解释是exp(ipr)比exp(pr)、sin、cos更加基础,虽然大多数人习惯把exp(ipr)看作exp(pr)的复数形式、把exp(ipr)看作sin和cos的组合形式。! b; I% X; x6 \9 V3 v3 R  ]
2 T: W8 K( ^% Z$ |, t
+ x# ^: P8 c% z& {- B
   由于exp(ipr)更加基础,我们应该把sin、cos都看作exp(ipr)的组合形式:
# U# u1 m0 o$ I0 g7 K* [; {
+ X$ X' X# V. Y' Z

0 U* z; P( @) U* W* F% ~$ R% W$ g6 z4 V4 _
3 g+ x) S% Q1 r3 J. w! p# u
1 D7 Q* |' i* Z# f( G( }

- h+ q0 f0 S+ K( J: e" Y* D& q! l7 S& C7 `  t; X& `
0 X: ^* @9 {6 [) I# y  @2 ^+ X6 R
; l- C1 q1 r+ c$ ^' u( s4 N( ~4 _
- q, H: N3 q; n' `" h
   又比如“卷积”现象。. W' A" A" w; Y$ ?
9 e, Y4 Y; Q1 e# @7 }
( i6 v/ }* W8 E9 y" r# C
   傅立叶变换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定理,两个函数的卷积等于其傅立叶变换的简单乘积。
% C, C/ u1 K0 w& P4 L5 e0 e% B! o" y% P6 B) M8 n. r
) {# _% n' [5 c$ v
   为什么复杂的卷积能够转换为简洁的乘法运算呢,实质是因为exp(ipr)是所有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共同本征函数系,因此exp(ipr)可以在线性系统中随意穿越,从逻辑运算括号中渗析而出,从而变成简单乘法。3 t# |( U2 C/ A, i, @' @1 K" w" B

; K+ A+ c( x; [* K8 k4 T" S6 M
) r( x, J) K* u; \

8 w2 }: Z+ {9 y4 G0 I2 z+ B3 A

- B. y6 I- p& a' w. x! k' x3 H1 P; e5 t
8 g* c$ ?3 q3 B
$ M6 c# b/ Z- Y1 `6 ~
. ^3 d' e4 U+ k' }

# l. c, y- w9 v

6 G7 o+ f1 S/ {; K# X4 L4 j. c   再比如,“欧拉公式”现象。
! S$ N7 H9 Z& y8 D/ [1 n  A8 R( U$ I) j; x* t
) ?, j7 d6 d( s5 \
  英国科学期刊《物理世界》曾让读者投票评选了“最伟大的公式”,最终榜上有名的十个公式。有上面说过的傅立叶变换、薛定谔方程和德布罗意方程,无需多言这几个公式中都有exp(ipr)的影子。最神奇的是欧拉公式,似神的启示。2 m, _6 ?/ P6 V! ?6 ^" I

/ i. Y4 {' Y9 N) Z2 b- o/ l$ E' g
- L0 ]% A4 u' z1 V) c3 k
  一般人无意间瞟一眼,也许发现不了它的神奇,但对专业人士而言,相信看到它时,都会惊诧到合不拢嘴。高斯曾经说:“一个人第一次看到这个公式而不感到它的魅力,他不可能成为数学家。”7 d# }* E# B* h, O& d

8 |7 e0 d: b3 q  w

. [5 G0 B. C3 g$ V+ S! W, S  这个公式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没有任何多余的内容,将数学中最基本的e、i、π放在了同一个式子中,同时加入了数学也是哲学中最重要的0和1,再以简单的加号相连:3 J" D/ {& `+ h& A6 i' _0 B
/ W: \! e4 @$ b1 m$ {$ q/ r

' h1 G9 V7 G) p# O6 l1 @
/ ]# U9 n, j+ c9 s( G7 c" m$ r
7 k- h6 D* F8 n, d
  }( ~- H1 x/ T: t6 ~, U

. D! |0 i5 u" X- T% L/ _. [; D; H( c2 e

( I6 f( d) f& @; u$ X( c9 w/ Q/ v" R# K3 C
" s0 \; t) U2 U/ h, l- |
   欧拉是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也是各领域(包含数学的所有分支及力学、光学、音响学、水利、天文、化学、医药等)最多著作的学者。数学史上称十八世纪为“欧拉时代”。欧拉出生于瑞士,31岁丧失了右眼的视力,59岁双眼失明,但他性格乐观,有惊人的记忆力及集中力。他一生谦逊,很少用自己的名字给他发现的东西命名。不过还是命名了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常数——e
* ]: R% K# ^5 u8 ^3 G+ T$ m; S6 F- D3 B; ?

6 e9 b3 W; B+ k. h" s1 g# \   关于e,以前有一个笑话说:在一家精神病院里,有个病患整天对着别人说,“我微分你、我微分你。”也不知为什么,这些病患都有一点简单的微积分概念,总以为有一天自己会像一般多项式函数般,被微分到变成零而消失,因此对他避之不及,然而某天他却遇上了一个不为所动的人,他很意外,而这个人淡淡地对他说,“我是e的x次方。”
! O/ Z" ^. F/ x$ r) O
; R8 T* p" Z+ E; \' G" M- K+ S7 ~
  w; s% ]. S: p4 [. z+ F
  e的x次方就是exp(x),在复数域中是exp(ix),如果是二维变量就是exp(ipr)2 \' j8 ^3 l# h8 X2 {2 x6 u
; g. z# j  r4 e" T$ Q' H( W9 j
7 @! o4 R8 ~+ E% o& `
  一眼可见,欧拉公式与exp(ipr)息息相关。从欧拉公式的证明中更可明晰其中端倪:! X( i/ T5 N  ]0 q* y
" H3 ~2 c2 \4 E% m

" r, D9 q$ T- n! M! A' i: S4 C, u) d9 P- z

3 W1 F" y1 [4 D, g, q0 [( b
- d& W8 G9 g0 q3 r7 ~1 V& d

4 E5 f/ _' S2 K5 g8 r# i' F- x8 F: G: f3 V

3 V' p* c' `) s9 `% k8 h3 y( X2 I) I" C9 S8 {$ V7 c3 G7 h) D! T
2 M( c, g3 J  k$ a
  证明有点稍显复杂,其中核心要点简化如下:9 m; D& q8 h$ x# N
: P: e6 I: }' S1 f! c

# p* O5 c% y+ k  L1 V7 H9 n/ A; J
. T' R+ ?9 `" e
  N* O0 {& Q+ J: @+ D; j
' |. y2 D0 E) A2 ?( g

( F$ t, ~% B& N1 ~/ G: e+ ]. u& G% s# W4 G  a1 r- R

; J+ _3 _& a8 Q  C( H3 G6 ?% W0 `7 F' M. n" c7 ?% u* a3 P
( S8 W) q8 ~" x% ~, M6 Z6 M

  a1 ^6 P6 [+ G9 R

  h0 g, U" W- ]' I7 s/ I$ W+ t+ S' ?6 Q! g% V

! Z/ o$ t4 ]7 o, u( u! P9 y  从欧拉公式中我们可以解读到:
) v0 N! ~* s3 X( s. I. H3 `8 V
" l! r4 ]! k1 X6 y* M
6 h9 R) x$ J0 G) R5 {( t

# N' \1 ~4 q, C2 F( W4 N0 `
' [' N( ]- A5 q8 x# C; v

- t0 S, z7 ~/ s% c
: x) X  y( O( d" |

+ q  n9 w1 F0 J& E8 y# H
2 q. L5 |  L3 a7 g

3 o5 e8 |$ i5 X& i* ?: p- [

! J+ r$ }$ y( L2 T2 {1 s) m  1、exp(ipr)中隐含着e、i、π信息。前面提到过e、i、π数据是多维空间的图形结构数据,所以exp(ipr)中隐含着多维空间的图形结构信息,可作张量积扩张。# D4 v2 z( N6 D0 E

3 I; W0 [8 K8 r8 u/ u  {4 w

7 `! {  E( `# {, X0 L6 C3 {0 s5 N7 B
% p2 f( D' [/ n+ w; }6 h
7 Y- o6 w& e7 c
$ }1 |8 v4 f0 T* T7 m: Q1 t6 J2 |
; L+ d& B4 ~/ p+ V5 d# h4 G
$ |" F0 U5 d9 F
) E7 V; Z1 y; E, {% x6 o# C

" x0 o: G$ {/ M4 K/ Y  2、exp(ipr) 是sin和cos函数的联合体,而sin、cos同时具备空间周期属性和时间周期属性,所以exp(ipr) 即是频域的本证态、又是时域的本证态。, V- I# m& Z/ K5 \8 j
* y- A/ S: c* B" l

, L% B% Z" O, m9 g& l8 v
% m& K) U- x0 B9 b8 R
8 H! `2 C. D! A9 K" A3 J
6 ?3 [( o; h+ o# r. Z" q" X* Z

  w# K, e, x1 }# @8 a. W  D: K. I- _" o+ S8 w, O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30
发表于 2015-4-21 21:3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5-4-21 21:32 编辑 & Q* h" Y; ^" I, u5 L3 k
: a( ?/ C) [+ r# Q( c
5.7 盖世英雄 阿列夫2
  R* ^8 w6 O' S3 s' m( a: f
! [3 s5 X! ?# H8 c8 I
+ Y; X* o% P- K4 }6 `
  I6 F8 v: h2 q; P5 x/ ^   相信很多朋友见到这两个式子都不陌生,但是却很难亲切。因为这两个式子很容易让人迷糊晕菜、眩晕头疼。每一个坐标值都由无穷多个动量值构成、而每一个动量值又由无穷多个坐标值构成。就像在两个对照的镜子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层层嵌套、无穷无尽。第一直觉很像一个无穷大的无穷大次方空间,心里不停的嘀咕,∞ ^∞ ,这是一个阿列夫2空间么?
6 L0 g4 R0 h( U   【注意:完备exp(ipx)元素构成的空间是高阶张量,并不局限于平面矩阵】( r6 H7 r; w& e- X# w. V
% x& n+ K. V( [7 O' [- m7 u, B

: }$ s& w* V% J9 e' q- p/ o* Q7 r: H! t0 b, G! ]1 c
  下面是关于阿列夫2空间的一个证明。% |7 l8 S; V, M0 J
! `' z7 i1 x. r2 A% s7 Q2 y! Q  I

2 K4 L$ r4 W% g7 J8 v[命题] 相互正交的exp(ipr)函数的总个数为 阿列夫24 j- {  c5 V9 r% d
: F# [6 s. E/ J: H: o  T/ f  E6 ?1 ^7 [. D

1 V' E& M, q- B# j' H! m$ X【注:首先声明上述语言表达是不严谨的,笔者本来的意思是想探讨‘在Hilbert空间定义下,以正交exp(ipr)函数为基底的系统的维度为阿列夫2’,但是遗憾的是Hilbert空间对问题所涉及的δ函数等广义函数的内积无定义、对exp(ipr)函数的内积也无定义。所以只能无奈不严谨的表达上述命题。严谨的表达可能只能等到某位数学大师扩展到‘广义Hilbert空间’以后吧。】
& O' F, N9 ]8 f& |+ f6 x* r& |8 H/ U

! y: ]' Q" Y4 q+ C/ |3 h下面让我们一步一步粗略探讨,相互正交exp(ipr)函数最多会有多少个?- N( W, I; J" \% _
9 f& m8 w5 P) v' m
(1)当exp(ipr)函数的变量整数取值时,相互正交exp(ipr)函数的个数为阿列夫0
; u. E$ @. e* h. @: p【 证明一:: l( P3 _5 J6 {+ a4 w- G0 L3 R
取xm和xn ,其中m、n为整数
3 w3 m. ]& `: y% f* `# X. ?/ G7 A" Z- J1 Q/ w9 n; s( J
则:∫exp(ip)^xn exp(-ip)^xm dp
: D8 w, J+ W) I* K6 j) S
; i# y9 o  ~' `8 |2 ~. ]1 S4 }相当于计算两个exp(ipx)的乘积0 c4 p3 [; p5 O, d& R
又由于exp(ipx)可以转换为三角函数:
# s$ {* v( _1 c. b. I# o: |" a! L4 U! W1 S

" g: @7 Q: U& N  P1 g6 X所以exp(ipx)的正交性,对应于三角函数的正交关系
% X/ u9 m+ }; u6 r
9 j" d. ^, t; V- @
4 B3 V: S! u& {  m7 r1 [* X+ }5 Y( T; ^

) A9 W8 {8 ~( `) F5 M即:m不等于n时的exp(ip xm)和exp(ip xn)两两内积为0
' [/ H+ V# t) A2 l' c所以,两两不同的exp(ip)^xn  和exp(ip)^xm正交
$ Q) g9 p5 ?. V* j& Q9 s, C2 Y' s又因为, 整数变量xn与函数exp(ip)^xn 对应,所以不同整数取值的exp(ip)^xn函数个数为阿列夫0' G, h! i+ r# I$ u  V
即,不同整数取值的两两正交的exp(ip)^xn 函数个数为阿列夫0 】
- i* ~3 y" i% i. \( T$ A: V3 R; F5 @9 Q  a
; q' d  {3 C7 X" d* x
3 i8 ?. G; a' G$ W% y

4 ^; E+ r) Y& n3 a【证明二:
6 v" G& m+ V, q" R$ [
% Z! i* A% b( J2 S6 T$ @因为3 |  B0 m8 r; G1 t* M, @4 w' G9 u
, `' s: G8 b! v0 P3 g
% F3 O( ~0 |+ _
根据欧拉公式:
( I) S  O3 O7 o( |4 M# w
$ f7 X- i$ P& q8 x  c/ b* W) X. W) K' R/ x8 ~/ J: N0 p. ^3 f
可知,整数不同取值的 k、m的exp(ikt)函数 和exp(imt)函数两两正交9 }5 P. p$ b! R3 J# |) N
又因为, 整数变量k与函数exp(ikt)对应,所以不同整数取值的exp(ikt)函数个数为阿列夫0
& p6 S; x) `5 V9 |" Y; r
& s) |' D+ I6 [& W即,不同整数取值的两两正交的exp(ikt) 函数个数为阿列夫0 】
0 k6 |- I! ^# d  ^
7 U7 x1 m& |/ H/ C' i- R' `( G. O, y( E) ~) o

( ~) W  M+ x6 a6 o& f; ^, N, O( b----------------------------------------/ D7 H& e+ r; B# K
(2)当exp(ipr)函数的变量实数连续取值时,相互正交exp(ipr)函数的个数为阿列夫1
2 @& R+ v7 v& L【证明如下:7 E$ P- h3 ?* }8 l/ ?. p& H% K, E

1 V/ @( `% l4 p6 S, O) `  D( A$ I2 {1 _! j% ?8 s$ B2 C3 @
可知,连续不同取值的x的exp(ipx)函数两两正交
5 y/ u; R% S* \/ D$ g9 m. {由于连续实数集合的势为阿列夫1 ,即两两不同 x和x'个数为阿列夫19 s, q  a' ^) W
又因为,任意 x'变量 映射到不同的延时δ(x-x')函数% |  ]) O! B4 d9 O. Y1 Y
所以,连续不同取值x’时,两两内积为零的exp(ipx)函数个数为阿列夫1
/ Q) K/ F& C3 K2 S9 ^即,两两正交exp(ipx)函数个数为阿列夫1 】
- ^1 R; d% ]) z% [& j

1 b2 e- ]2 u- s1 V  q0 H/ G; g( O0 G( O& `2 _! J
5 N3 K1 r  D9 Y  v4 F

【注:上面这个证明对于Hilbert内积空间而言是不严谨的,因为exp(ipx)不是平方可积函数、不存在于Hilbert内积空间。但是基于下面两个事实,判定变量x连续不同取值的exp(ipx)函数两两正交并无不妥:1 @# o4 v2 p4 K2 ?- c! r

  T+ ^, ~. N3 J* b8 i7 j

# B4 i2 x9 z; Z7 C) x- d5 C

第一、exp(ipx) 是某类线性系统的基底

[定律:exp(ipx) 是所有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共同本征函数系 ]  
9 v5 j# L0 P3 B5 Q% k+ w8 F

[证明:

设L是任意线性时不变系统,v是输入,w是输出

即 w=Lv

  则 w(x)=h(x)*v(x) ,即w可以表达成h和v的卷积

  上式傅里叶变换记为:

  W(s)=H(s)V(s)

  如果输入exp(ipx)    [注:为方便表述,exp(ipx) 省略了常数项2π ]

即 v(x)= exp(ipx)   

  因为exp(ipx)的傅里叶变换等于脉冲函数δ(x-p)  

  则输出:W(s)=H(s)δ(s-p)=H(x)δ(x-p)    [注:此处H(x)是个常数]

  再通过傅里叶反变换,把上式从频域返回到时域,得到:

  w(x)=H(x) exp(ipx)

  此处H(x)是个常数,记为c,则:

  w(x)= c exp(ipx)

  即:输入exp(ipx) ,通过L线性时不变系统w=Lv,输出得到 c exp(ipx)

  即:L exp(ipx) = c exp(ipx)    [注: L作用在exp(ipx) 等于常数乘以exp(ipx) ]

5 K/ A) R8 P! I. w

  即: exp(ipx) 是任意线性时不变系统L的本征函数


& i- {, A4 n( D+ ~( i) h

8 |" v- l+ a: c) g" D. P3 q第二、exp(ipx) 满足狄拉克正交性质
# c; j' Y" h! ]( U8 p9 A# K: F; O. s& p, N9 y

' \" }, P1 Q2 e! K# B% l

9 L9 B# `1 t6 o+ Y: [/ H) \# n% [" K: R9 J4 n2 A
# x/ }  }$ t) a" |5 m
4 v( Q5 |: ?; p. `! f; [

% z5 z3 v4 _* L8 S1 G& o-----------------------------------------
9 P+ N2 n8 e, v% F' ^# N1 \$ ?  r- a' i( p2 K% n7 f- s  a2 h
(3)当exp(ipr)函数的变量完备取值时,相互正交exp(ipr)函数的个数为阿列夫2
/ i" e9 r% r2 ]' S$ ]2 G5 J

% f! _1 F" ^/ H6 J! S! Z4 P【探讨:
- \/ N7 |. N$ e* s9 t% W(步骤一)
1 v9 \8 F. X7 s0 K& o, y8 r- V根据:
5 c, h* f7 m! s) W& u5 f5 r2 j3 H& a" r4 \9 J: C' v
得到:
" i  E+ z# g$ w) G/ G# T( r' H- n/ B2 \# l) j
【注:上面这个证明对于Hilbert内积空间而言是不严谨的,因为δ函数等广义函数不是平方可积函数、不存在于Hilbert内积空间。但是基于下面两个事实,判定变量不同取值的δ广义函数两两正交并无不妥:
; p3 Y. y# ?, X" [
. X! q# t2 ?" M+ B- V( L. [  h: O  n5 L1 z. e* [$ j' t+ Q9 e
第一、δ广义函数是某类线性系统的基底
' _2 F. L$ J& v/ N' b
% |0 H5 \+ ^9 S- y[定律:δ广义函数是所有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共同本征函数系 ]  
; v& |0 R# X1 @9 N" m[δ广义函数和exp(ipx)函数一样,都是基元函数,都是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本征函数]
# L: S' V1 d! a& k' O[在实际应用中,延时δ函数常常作为连续无穷维积分空间的基底,提取相应微分分量特征值,即取样:( V8 M& |% U# c
5 C4 t7 i+ m( S  W
% y: i# P* b8 O* ]; g( w  [
9 S, ?' s+ t* M2 _. y. o

4 l9 K6 W8 R: ~4 b
7 A' [: l: n0 r  x( h, {
* z3 \' f& M$ i' i3 p第二、不同延时δ(t-r)函数的乘积积分 与通常意义的内积的正交性质不冲突& s  F6 R- {* P5 \

- ?5 `+ {+ b( N$ D7 J5 C* W[ 说明:
0 z8 \4 W7 r! S4 g- q% {0 H实数变量的函数可以看作连无穷维向量,因此可以以向量形式分解函数,以西格玛类比积分$ w1 A9 G* H* R. @7 r) s- p8 |6 `: e

∫δ(t-r)δ(t-p)dt 如果形象类比离散的西格玛符号形式,如下:

∑δ(tn-r)δ(tn-p) = 0+0+0+......+ δ(r-r)δ(r-p)+......+ δ(p-r)δ(p-p)+......+ 0+0+0.....

3 |1 w; Q% A/ F* g: M1 r$ |

即,当tn<>r(或tn<>p)时,各分量均为零

即,仅剩tn=r(或tn=p)时,分量δ(r-r)δ(r-p) 和 δ(p-r)δ(p-p) 可能不为零


" E7 ?! G+ ^1 ]! I

又因为,δ与x 的分布积等于零,即 x δ(x)=0

所以,δ(r-r)δ(r-p)=0

       δ(p-r)δ(p-p)=0


2 h4 H0 K" k8 `7 {* e& A% R: D" \
* Y" k! K' a1 X& f9 @/ ~所以,∑δ(tn-r)δ(tn-p) = 0
1 G7 m. J1 s/ _( |1 j6 D2 d& |4 e; m$ |. F7 ]0 Z* g

: N2 U. i0 r5 a/ X* a* @8 g  [/ q* q5 x/ i
; x9 Q  a1 i; f$ h9 y7 `7 }, V% ^" U

; s- M& e2 S7 c" Z6 f

(步骤二)


0 P1 A2 f- p0 v* \; y" z' z- l" ~# T! k2 G" A1 [
因为在坐标r表象中,动量p等于(-id/dr),即p为r的函数,记为:p=f(r)
; `7 p6 u7 t. Q# D7 s因为动量p确定时,p=f(r)是一个有限值,此时坐标r取值范围是从-∞到+∞ ,此时如果p×r空间集合全体元素与实数集满足一一映射,则p和r之间满足不动点定理。" w" T! l& Q" t) L
即,如果p×r共同空间的全体元素与连续实数空间点可以一一映射,根据实数稠密性不动点定理,则存在r0,使f(r0)=r0
- \$ p6 U$ r1 h6 h) L1 O: x
- r5 T0 K/ l) [即有,p0=r0 ,这意味着动量和坐标可以在某一点同时确定。这与不确定性原理矛盾!6 z! y$ l9 q1 _1 S
! [4 n$ Y8 l) C! G2 B. t
所以,p×r共同空间集合全体元素与实数集合不满足一一映射。7 @/ E8 \9 S$ g9 B; @6 ]+ I

( W/ U( k" B2 Y% V
9 ^( q' I$ p+ o所以,p×r共同空间互不相等元素的集合的势不等于阿列夫1
2 l0 c6 _) j$ M又因为p×r共同空间的r和p可连续取值,所以 p×r共同空间互不相等元素的集合的势大于阿列夫0
, Y# F! c5 l. p所以,p×r共同空间互不相等元素的集合的势大于阿列夫1
) Y3 {& B5 c1 v/ n) Z/ y7 t3 r2 @

7 O+ K5 u( k+ B8 u即,互不相等r、p的元素个数大于阿列夫1
" Z5 g2 A3 @3 t# D: L即,互不相等r、p的元素个数大于等于阿列夫2
- i. J( n2 l3 A* u- c5 u【注:
+ ~3 ?3 R$ H# N& `; u、根据不确定性原理,频域和时域不能同时为压缩到点值:
7 U, o. n1 s, {% }) i
' @* g0 S/ S+ C. e$ M+ D( f1 r6 s4 k
/ L. b( s6 |, M9 r8 w1 t$ i
2、当动量p为确定值时,坐标r在-∞到+∞之间震荡,r在每一个具体位置的平均概率为零& u4 g3 F. z9 w; I! J3 _
3、 根据“单电子夫琅禾费点孔衍射实验”,夫琅禾费衍射分析的量子现象类似贯穿势垒的量子隧穿效应,具备某能量(频率)电子将会闯过障碍“点孔”、另一些则穿不过去。这对于单个电子而言,相当于逻辑上的概率性,而这种表征不同频率的电子的穿透性的概率幅,表征了‘概率本证态’。只有在线性时不变系统表象中,对单电子夫琅禾费点孔实验的 “单电子”、“点孔”和量子隧穿效应的“概率幅”等要素才能做到一一对应完整表达。在傅立叶变换下,经典物理实体动量{p}由一个点值将扩张成了对偶域的一系列概率本证值r21、r22.....r2n等。在量子力学中的量子态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实体坐标,还包含了‘概率本证态’等新要素,‘概率本证态’的意义比实体空间含义更广泛。
  J; Y6 ^9 w9 @$ l6 z" }# Q6 l9 U4、经典力学中在实体空间中讨论矢量关系,所涉范围为向量空间(即矩阵),经典力学的的实体空间与连续无穷维矩阵是一一对映的。 但是,平面的矩阵无法完备表达‘概率本证态’。详见:[命题]矩阵力学的高斯函数的exp(ikx)本征函数系不完备
- E0 g7 [; |8 g, N6 f3 _- u5、完备的“概率本证态线性时不变系统”是一个高阶张量,是多重线性映射。这种多层次多重线性映射,比单层平面矩阵复杂得多,因此包含了更多的线性无关的基底。+ Z! ~: Z8 ~6 U7 M9 {: F
6、更多细节探讨请见后面的章节:关于不完备性定理和不确定性原理的探讨 (小结)”" ~+ ?: {: i. i, u
3 m! p" p, u6 F( R

* i  M7 |  P8 ]6 W4 n1 U# I(步骤三)
! v& a3 q" o3 Q3 K1 z
! O7 V5 L& X% ?3 F  Q) l互不相等r、p的个数等于δ(r-p)为零值的个数,根据步骤一,δ(r-p)为零值的个数等于δ(t-r)和δ(t-p)相互正交函数的个数. T6 z3 R- e& l. T; Q/ V) b7 I
根据步骤二,互不相等r、p的元素个数大于等于阿列夫2,所以δ(t-r)和δ(t-p)相互正交函数的个数大于等于阿列夫2  x% G# C- |7 q3 [

! m/ q' l  z& f+ o0 N8 N即,两两正交的δ(t-r)、δ(t-p)函数集合的势大于等于阿列夫2# b, C# R/ ]9 I8 O9 r
即,全体δ(t-r)函数集合空间的维度大于等于阿列夫2) C4 C6 ?- g6 U* Q

: j* G5 \* I; b; V& x: d) C: \1 T4 e1 Y6 m) Z
(步骤四)
1 T1 j! i1 _- \5 r因为:
9 ^7 q. y/ a) c8 A- w3 M* E( B4 J: U; E- m1 L7 h5 u; ]0 G$ r( K& R
+ c- U, _  w( f2 z; j
即,傅立叶正反变换均不是一对多的映射" \. G% ^3 z- z  W9 O8 x4 h( x
即,傅立叶变换非退化,是非退化的线性变化
' Z, l& E( b, Y8 W0 z(步骤五)' N5 h$ K. w* V7 V  M% M3 Y& ?9 k8 @4 M
因为:
$ J+ \7 V% O$ q% y' `9 v4 p3 f) T# O! `% Z

. [# v9 f' A+ o5 J1 e即,基元函数δ(r-p)和基元函数exp(ipr)是一一映射
2 ]2 n( n& w5 W( B. b0 T9 \- [; p6 p/ K+ g. F- Y3 i2 w' q

- l* _: J: R! |$ T* Y# @! k6 ^) n
% d8 p5 S3 O, ^4 \7 c(步骤六)2 g" ^5 J5 Z2 r% _& i% e7 H
根据步骤三和步骤五, 全体exp(ipr)函数集合空间的维度大于等于阿列夫2
& ]( E/ C( I7 y# k! Z(步骤七)

8 b( W6 d5 z$ P' B$ i0 y5 U. U又因为:
0 [, H& ~1 P) i5 H6 U' S3 u! X
* D2 L/ K' ]0 h( j3 b
& z/ ^1 j; }( \- t7 R, f【注:阿列夫级无穷大是对集合中元素个数的评估,如果按照某种一一映射规则把集合元素按有序集排列,当最大元素映射值不超过阿列夫2 时,则集合元素个数不超过阿列夫2 。量子态空间可以考虑把系统能量(哈密顿算子)作为排序映射规则,此时坐标表象中最大排序元素映射值不可能超过阿列夫2 】( n5 t% T' L! T, P( O

7 c1 ~+ j0 y% K, }2 h$ u' t  {/ c" _" q5 i% {
(步骤八)! z3 I$ h. F4 ^) y
根据步骤六和步骤七,因为空间维度不大于空间元素个数。
! S4 K/ V) ~8 S所以, 完备的exp(ipr)函数集合空间的维度为阿列夫2: w6 y. b2 w8 V

3 y( G* o2 n. g5 r2 l! Y) J6 D
! a9 D* U8 h* [0 L" ~3 R. |' K. U$ `- _4 M8 e6 G, M$ _% V% s
证毕。】
2 J& M& n! H! v
, l0 ~1 J$ f- Z5 ?
1 l3 |! q: L$ ~# P0 b5 ]( I  N$ ?2 s! O
7 M* y/ w+ h, p* O' ?
! {* [/ N1 C" B: c- s# N( a3 Y0 b  {" A

4 \8 k5 Q0 x2 f: N. U0 }5 f
/ F* M6 O7 l! t9 U* X/ e) M6 u; j. U4 {1 h+ I4 y
) z; R6 [) _, C
# g% B. M7 l$ d7 B/ w
(上述证明也许仍然不够严谨,但是在和李铭老师不厌其烦的讨论中,比最初的那个粗制滥造描述要强很多了,在此感谢李铭老师,并期盼其他朋友一针见血的质疑。), O& G, I. @- u( X9 Z
3 x8 u. C' X' K+ ]' C: T5 W+ X

" ?7 t# O0 l3 f4 W' X4 }0 W" b' C7 k. M3 ^8 f. Q
  一直以来康托尔“连续统假设”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所以,以其它理论来证实“连续统假设”的正确性,是本文的关键论题之一
7 v0 a- N- w7 U8 c3 l; i  1、‘不完备性定理’的证明和‘连续统假设’的关于有理数和无理数的论断是等价的,这说明阿列夫0级无穷大和阿列夫1级无穷的逻辑存在性,说明‘连续统假设’有意义;
# V2 v1 ~/ T9 U* M  2、根据‘不确定性原理’的“‘完备的共同本证函数系’和‘对易’互为矛盾”,当我们发现‘存在exp(ipr)共同本证函数系’时,即证明了其共同本证基的不完备性。注意,这个证明过程中不需要引入康托尔‘连续统假设’。6 W# T5 K) |* i
    3、当我们进一步观察exp(ipr)的空间维度时,才发现完备的e^ipr即‘e的实数势次方’,根据‘连续统假设’得知‘e的实数势次方’是一个阿列夫2空间,而这恰好可以解释态空间的不确定性(不完备性)。也就是说,要解释‘不确定性原理’需要承认‘连续统假设’的正确性。
# [4 i" Q0 B/ \, p+ j+ H) w- o
7 h; E, y. G0 w! V% s[p=25, null, left]么“不确定性原理”、“不完备性定理”、“康托尔连续统理论”,三者是自洽的!!!
6 F, P: v# c0 M" K. o; W7 t) e- Z1 v7 e3 P; h3 x
8 _) F: U6 J! ~3 v. J; w
! l# l5 _( d  v' ^) T

0 W4 G- c: _" _. ]8 U7 K# @   如何看待不确定性原理,以高斯函数为例,高斯函数原函数与其傅里叶变换函数之所以体现不确定性关系,表明具体的两个对偶高斯函数的本证态exp(ipr)并不绝对稠密,换句话说具体的两个对偶高斯函数的本证态exp(ipr)之间有‘空洞’。 因为两个对偶高斯函数的基矢波合计只有阿列夫1那么多,远远少于阿列夫2,基矢量不足够必然存在不完备性,所以高斯函数原函数与其傅里叶变换函数体现不确定性关系。
9 k) e/ [) I7 e. o% G   做一个类比,我们知道,完备的‘2的阿列夫0次方’等于阿列夫1,当阿列夫1的空间上所有数据‘稠密’时,即为实数连续空间。但在离散取数时,‘2的n次方’分别取值为2、4、8、16、32、64....,显而易见这些数字之间有‘空洞’,非稠密,所以其离散状态对连续状态是不完备的。, S' G1 ?8 A7 w8 X

1 o4 V+ d. b, _" l   上面的现象可以概述为:4 @- c: S+ o. v: ~: \& t/ N9 b
   1、不完备性定理说明,阿列夫0级别的基对于阿列夫1维度空间不完备;! U* p) k, b) ]: i0 l
  2、不确定性原理说明,阿列夫1级别的基对于阿列夫2维度空间不完备。* \2 w+ s) T1 e, l: V4 j" c
- Y( O, T" l' k; F, x& s: k

$ i0 f1 P. \0 u4 X6 R   进一步看,所谓平面波exp(ipr),并不是指一个波,而是一群波。这一大群波,有的快有的慢(频域)、有的长有的短(空域),在量子态空间中所有的基矢波总计共有阿列夫2无穷大之多。阿列夫2之多的exp(ipr)都是相互正交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阿列夫2维度的线性空间,表征完备的量子态空间。
5 H4 o  A" Z  G' a1 B$ r) ~   基于此,可以判断完备量子态空间本证态有阿列夫2之多,其投影本征值x也具有阿列夫2 之多。
! P2 {6 P: q7 t: n7 V$ j6 D( @   所以阿列夫2级别的坐标本征值x远远大于阿列夫1级别的粒子实际坐标点{x},因此阿列夫2级别的量子态坐标本征值x在阿列夫1级别的三维现实空间实际坐标点{x}的测量中表达出随机性。所以说波函数不是现实实体波,而是逻辑概率波。; E: @" c5 O( h* `7 P8 U1 Q. R
4 x& Q3 v) f3 D5 |+ h& T
8 S, y& y, n% ^" Z
) A1 @4 G# w& d9 n5 k3 e% [

7 \/ v" P; A7 e9 G, X) _# B7 k) t3 V) \7 o2 R

- O: k( ^2 n  w" o. z  咦,‘阿列夫2‘维度空间?
- T( ~) F8 R  ]. `' v: v
1 Q" i) ^- t# g. R+ j$ A; x8 l; A  没听说过,真有阿列夫2维度空间吗?阿列夫2维度空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0 {. M# u; L1 Z; K$ C2 S/ ~& o

5 \) ~( a+ D2 I2 X  X1 v6 a" @5 V' H
  《庄子.天下篇》:“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以这种一刀一刀砍出来小段棍子,其实就是一个有理数的数列,是一列有理数,而有理数是可列可数的,有理数的全体构成了一种无穷大,即‘阿列夫0’! s! Z2 c, s' j% u  T5 P% y
, H% o7 h, @1 j
   微积分把无穷大的级别由阿列夫0版升级到阿列夫1版。人类的视野从此也到了一个崭新高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 {% L) Z; V; M! \
, g# _* D' U$ a) a2 G7 w  量子矩阵力学,通过傅立叶变换对量子态的分析、通过不确定原理、通过概率量化,把无穷大的级别由阿列夫1版升级到阿列夫2版。' ^: A( {1 C; W) c2 k9 ~* I

5 {* O* W+ |3 I  P# ~1 ]; W! W' E

" J/ O$ i4 o, \  我们已经知道,阿列夫0是无穷大家族中最小的一个。虽然同是无穷大,但阿列夫0比阿列夫1小得多,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呢?. ~# d) e4 m. J7 f
  康托尔老师告诉我们,哪怕取很小很小的一小段连续实数中的无理数(比如从0到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中那么一丁点儿小段),也比所有的有理数全体(即‘阿列夫0’)大得多得多。3 W( Q, P- J/ y- q3 U
  同理,那怕‘阿里夫2’空间中一丁点儿线片段包含的数,也比整个连续实数点的全体要大很多很多很多。
0 T  r* e0 u- C, {, C5 {- M  E8 ^. Y) w   也正是因为阿列夫2级别的无穷大的广阔巨大,所以对于任意实际的物理量,我们不可能既在时域看见它处于粒子状态,同时又在频域看见它处于粒子状态。因为若如此,量子态空间就不可能大至阿列夫2级别的无穷大。(三维空间的粒子数量充其量只能达到阿列夫1级无穷大,但是波函数函数全体却可能多至阿列夫2级无穷大。)+ W  Z! w6 E' F
( g2 c9 P' U# d( @

& r. x. q' `2 V
! V# j- G6 z" `5 P1 ?6 B# w  人类认知的足迹,是从眼界的拓展开始的。最初原始人局限于所在的部落领域、后来扩大到呢国家、然后环球旅行、逐渐了解到到广阔太阳系、再后面发现了更加广阔的银河系、在望远镜里发现可见的巨大宇宙、又推断出红移后不看见的更加更加巨大的未知宇宙。4 F- _# B  Z4 W& X3 {' [
( R% ]! ^" Z( k. u5 ^# q) z
   现在,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活生生的“阿列夫2”空间,这意味着一个更广阔的宇宙,比大家熟悉的实数连续空间更加广阔得太多太多。无容置疑,“阿列夫2”空间的探索必将带领人类迈向新高度。最初,我们计算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逻辑;继而,推演一群点到一群点的逻辑;再然后,分析一个点集合到另一个点集合的逻辑;现在,当我们考虑一个子系统群到另一个子系统群的逻辑时,那便是迈入阿列夫2的领域了,这个领域是如此巨大广阔。' L3 Z# y4 X' d) t$ a6 T0 b7 ~

& p( L# d1 ]/ Y6 P4 f) P, h
* ]9 `" W3 B" ]/ V  如果理解了‘阿里夫2’,就能理解到神奇的exp(ipr)基矢量空间的广泛性。
: A% A/ S& @. n  u
# @! e( x# F5 F6 w2 m4 `( C+ e. O  从古希腊、古印度开始,人类关于物质是由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概念流传了上千年。但是,近现代以后我们知道,物质虽然由原子组成,但原子并不是不可再分的,它其实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还有费米子、玻色子,夸克,其它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等等等等。光这些诸如此类基本粒子概念就足以把人吓趴下,晕你个半宿。其实,简单点,若果有人再问到基本粒子的问题,你完全可以回答,它是exp(ipr), 因为exp(ipr)是任意线性时不变系统基矢量,这完全可以看作我们所知的一切可测物质的最基本的本质粒子(当然这个叫法不太严谨)。" X0 ]4 _0 d- e" \
/ d8 z4 f- n- \! [3 c
  i; j8 p$ T5 t
  再举一个例子,在商品社会,钞票是所有商品的度量物,商品的价值的体现要看它值多少钱,值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exp(ipr) 是任意线性时不变系统L的本征函数”告诉我们exp(ipr) 本征函数的通用性,本征函数就是坐标系的度量物,形象比喻,exp(ipr)就好像是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通用钞票、是所有可以度量的可以验证系统的硬通货、是全体自然科学分支的统一度量衡。
/ u  K: }; _% @) _
) b2 d/ ]  [5 Y3 t! E; z/ N; h: d$ Y& w7 f# s# E$ F
  这个神奇exp(ipr)宝贝精灵古怪,不但玩遍世界大小通吃,遇魔杀魔遇佛拜佛,是天上地下前门后门的硬通货;而且还能玩穿越,穿越时空,同时穿越时域和频域。这个异度空间的幽灵到底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独特魔法呢?
" e( P4 o( y2 x; O/ [3 T) f( {4 Z0 M3 L5 Y5 i. Z! ^- O

( e4 P, y+ f# J" e
4 f( g( n% k; [$ V2 @( W$ k
7 i& t* C% z6 m  x! a4 }2 Z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5-5 17:25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