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306
- 威望
- 306
- 包包
- 3648
|
旨在治疗眼病 持续跟踪3年2 @8 a) m: Q. W3 e0 u/ G
# U& ^) g& a+ V. b0 D* |5 A , z j2 ~% r# Q, s
: k' v/ M6 @; _# X: L" n& i/ p& O6 Q* B5 H; e8 d: I
日本政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iPS 细胞的治疗事业。
3 G. N3 w; ]/ Z" ?4 ] 9 }: h! s+ N F, E* R& \; N
3 C$ e; T# M. x
! O9 q- `, U; t1 Y% I! J9 ]" L
本报讯 8月1日,日本神户理化研究所(RIKEN)发育生物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将开始为世界首个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临床研究招募患者。
- t1 n2 Y, ?/ Z1 L
6 [( O/ U+ l! ]' j+ o " a& |$ g, d9 S; \0 m
, z8 J9 z! c' A) c6 Y
据7月30日的官方公告,对RIKEN项目的认可是一长串监管程序的最后一步,其中也包括厚生劳动省的审核批准。8 Y5 _# D5 w9 T: O; T
/ T2 s7 o% }. L
( j! _( y) N3 B' ~! v" r+ d1 ~
/ T, |3 f4 l: X眼科医生Masayo Takahashi将会尝试利用iPS细胞转化而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抑制与年龄相关的黄斑病变(AMD)的病情发展。与年龄相关黄斑病变是导致失明的一种常见原因,在50岁以上人群中至少有1%的人受其影响。在Takahashi试图攻克的湿性AMD中,异常的血管侵入破坏了维持光感受器的上皮细胞,从而导致视力下降。这类黄斑病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阻止新血管的形成,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对患者眼部进行重复的药物注射。
/ y0 e: A9 ?7 p) a& H. | 5 u! J+ { a* I B3 j" O
4 x7 _: \' b+ Z! ?9 u5 M% v) X, @7 ?
2 g! T7 Z8 p( n在研究中,Takahashi将会从参与试验的患者身上取下一小块皮肤样本并将之重编程为iPS细胞。然后,iPS细胞会被其他因子转变为视网膜细胞。接着,一小片细胞将被置于受损视网膜之下,如果顺利的话,植入的细胞将在此处生长并修复色素上皮细胞。% y0 J8 y7 }* c8 |) w9 p B
( b( N- r) E( N5 n# z
: V9 p/ a E" j% x. K2 S$ {5 M
: ^% D' f' W; z& F4 E- d6 uiPS细胞将会与每位病人的细胞基因完全相同,科学家希望这可以避免免疫排斥问题。在过去人们试图使用胎儿来源的细胞治病时,发生的免疫排斥反应曾阻碍治疗进展。) K8 p8 ^" S8 k; l
4 ^3 ~+ H M! q, i; w1 ]* V7 J1 T
4 E9 S: I( I7 D4 U5 p2 Q 0 q' e1 z8 j4 g. x4 q/ S
6位病人都会有一只患病的眼睛接受细胞移植。该过程将耗费很长时间:获得iPS细胞和生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需要10个月。治疗进展跟踪将会持续3年。7 L# E8 a( E, w: @& L
# ^8 G( N5 h3 w" \* `( p
" o) ~4 W& p4 C0 b4 A
, A* T8 g; Q' R; L8 Z9 j& T" E1 s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不同,即使成功,也不会进行广泛的临床使用。不过研究人员希望,该研究可以显示出足够的功效,以此鼓励正式的临床试验。(苗妮)
& ]. W; G: x$ O6 t1 B 4 d: A; b1 s0 F! E1 W5 f( C
0 f! U4 s1 p4 l- Z& N0 Z0 k % T9 M) h: U5 z, h1 e: C
背景链接; V; ]/ D1 B6 v) |
% ?. ^# x( x$ b5 D2 W. W* N& A
0 \( k) j* E0 P
( |- [% q* C6 ?. Q# U$ d- U通过采用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使体细胞去分化为多能干细胞,对于这类干细胞我们称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 d5 D8 `5 E) `0 v
0 q( e4 b$ |! r
0 p7 R: u0 t$ {# u 2 }& D* Y( u) N$ G
诱导多能干细胞最早于2006年由日本的两位科学家Kazutoshi Takahashi和Shinya Yamanaka报道,文章发表于《细胞学》杂志。他们成功地生成了具有自我更新和全能性(发展成不同细胞类型的能力)的小鼠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它几乎相当于胚胎干细胞。第二年,通过将早期的突破性研究中使用的4个相同基因转导入成人皮肤细胞中,他们建立了人类iPS细胞。结果表明,这些细胞具有演变成所有类型细胞——包括神经、心脏肌肉细胞和骨细胞的能力。两位作者最终因此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奖。
% _3 C% X1 `& R! g9 W9 o2 L
+ @* Z0 B. [' U) f3 }" B1 ^( m
* `7 N" X( i9 M5 ~( Q 2 m3 b# d! C6 B6 t3 R* F/ U) a
iPS技术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首先,它更新了人们的观念,从此之后人们不再认为细胞的命运不可逆转,不但可以逆转,细胞其实还可以实现不同组织间的转分化;其次,由于来自患者自身组织的iPS细胞能避免出现免疫排斥,因为生成的器官将与接受者在基因上匹配,解决了干细胞移植医学上的免疫排斥问题;其三,干细胞研究不必再依赖于使用人类胚胎,使干细胞用于药物开发、疾病治疗和器官移植成为可能,从而平复了过去一直存在于胚胎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争议,解决了人类许多不可逾越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另外,如果将病人的体细胞逆转为iPS细胞,在体外分化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实现在培养皿里某种程度上模拟疾病的发生;疾病特异的iPS在体外扩增和分化以后,还可以用于筛选治疗该疾病的药物,或者对药物的毒性进行检测。( T2 @% s3 q; w4 M5 t. `5 T0 i
2 x: g5 \# Y6 Z7 r
* U% D4 B8 G+ {9 D6 s6 h* G1 P% d% y9 x0 z. P D, T; g) ^3 d1 U
《中国科学报》 (2013-08-01 第2版 国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