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3286
- 威望
- 13286
- 包包
- 34831
|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1-6-28 14:32 编辑
; W. o, o0 v( J4 P& g& S# C1 l. Y- \: [2 M" t
生物经济也好,干细胞治疗也好,路途上将会遭遇什么?楼上的问题很难直接回答;
0 W9 e2 e- ]: i" P' z
3 v. K4 K I) q+ f/ v! d老狼认为世界上首个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在中国诞生的故事也许会给你一些感悟;
0 T, Y( M7 H+ o
& ~; Q/ [/ c) X4 a2 JP53是我国在现代生物医药领域唯一一次“抢跑”,七年过去了,学术浮躁与盲动,技术大跃进与长官意志,知识与资本悲欢离合,一出出一幕幕上演得淋漓尽致,故事仍在继续中...
$ C0 @4 b" K6 V g7 |" H4 V4 U- A! d' t# f5 t4 {1 ] i/ r1 O: u
今又生已成为生物技术“中国创造”挥之不去阴影;
1 S, f- a3 Z% L4 x) ?0 i, k& q5 G& y( r! |
5 t! I- p& p% t" G% ]
深圳“赛百诺”研制成功世界首个抗癌基因治疗药物纪实 : u; q8 z9 [, \. u
引自:http://bbs.city.tianya.cn/new/Ti ... amp;idArticle=660018 _0 s' m5 h, K% [) ~5 k+ K4 y7 i9 g
5 x+ W9 s( U2 O- f
访问数:375 回复数:15 楼主回复 作者:强文转载 发表日期:2010-12-16 9:39:13 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在中国、在深圳诞生了!
7 _2 ? @2 L# ]) t( m& e 1 w* E! [3 R, ?4 q% z3 O5 c
1毫升的液体,却包含了1万亿个重组基因病毒颗粒,并可有效杀灭肿瘤细胞,使无数癌症患者重燃生命的希望!在深圳湾畔一座零下20℃的冷冻库里,记者见到了这种吸引全世界目光的神奇抗癌新药。它就是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赛百诺”)研制成功的“今又生”———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
- ~3 w F0 c3 f5 N9 F6 V
! W8 u% W* ~- a" d6 _0 L8 I 基因治疗技术,生命科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在一般人的意识里,相关药品的生产,应该是由一直“领跑”的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率先戴上第一的桂冠。对此,“赛百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朝晖感慨万千:“就在两年前,还没有人相信中国人能在基因治疗产业化领域做到世界第一。”
4 C2 W5 A- s ?0 K. }: j* f
' ^( P: y |8 M+ K# |# p O) n# W5 T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海归”企业“赛百诺”,在深圳能这么快取得突破?基因治疗领域的这一座“珠峰”,究竟是怎样被深圳高科技“黑马”成功跨越的?% B9 e1 c% E3 Z2 S
) ~( w' V4 S5 z+ C 期待跨越
; \* R$ L3 H) @7 B0 ?. o h- ` ———攻克人类顽症的生命呼唤,新兴朝阳产业的巨大空间,双重诱惑正吸引发达国家争相投巨资于基因治疗领域。深圳,憧憬着“与世界赛跑”!1 k) M" P* K7 }) \
/ g5 a+ c; E8 L, k 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原子弹、阿波罗登月并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
+ I: T# b5 J9 b$ d+ r0 D
! g$ l0 P& e5 E6 `- T% F “赛百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朝晖介绍说,在巨大的医疗需求和治愈重大疾病的潜力驱动下,世界上许多跨国制药公司都在积极发展基因治疗产业。目前,全世界有近100家基因治疗公司。基因治疗的临床方案超过700余个,已进行了约5000个病例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
& u! t; H0 T/ n. B + A9 n; J+ [9 y) w5 H
一旦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产品被商业化推出,基因治疗行业将迅速形成巨大的市场。据估算,基因治疗产品的销售额在上市当年即可达20亿美元,且每年将以几何级数增长。
: [; k% D( g i1 t) c& t6 H# j# f0 p- Y + T/ x& ^4 _4 I: X4 D1 r: K Z
这是一场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速度的赛跑。世界各国的专家们都在奋力“奔跑”,希望能拔得头筹。* L* ~: B6 T) J% O+ p3 i8 u& Z
) [& E- ^: ^( R 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药品究竟从哪里诞生?竞争一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间激烈地进行着。尤其是美国的Introgen和Onyx两大公司,他们研发的基因治疗产品都是针对肿瘤,都已进入第三期临床试验。
2 r- e+ X" k$ Y5 M. p+ C , w! _" L6 |3 n/ j- r3 n4 L
彭朝晖说,自己跟踪基因治疗技术已有10多年历史。他告诉记者,人体内的p53基因具有抗癌作用。目前已知的104种肿瘤中有56种恶性肿瘤都是因为p53发生突变引起的。p53基因通过某种载体引入人体,是可以抑制癌细胞,使其发生萎缩直至死亡。关键问题是选择一种安全、有效、适合于产业化的载体。彭朝晖最终把目光瞄准了腺病毒。经过基因工程改造过的这种病毒载体,可有效介导抑癌基因在体内表达并产生治疗作用。
1 A; J' b. S0 E9 i( `+ @
# t( X) i, _( Q1 H% Z' _6 R/ A% m# ~ 开始跨越
5 o# H" J7 g5 C, h& p ——作为一家“海归”企业,“赛百诺”因为“第一桶金”选择深圳,又因为创业环境而扎根深圳,在深圳湾畔圆“跨越之梦”。
$ p7 q. M7 c, S. L6 n
6 ^' r$ c- N0 u( R2 p; `! X$ o5 _ 1997年圣诞节那天,彭朝晖从国外毅然回到祖国,在深圳开始了他的创业路。为什么选择深圳?彭朝晖说,理由很简单,这里有能够实现理想的创业沃土。
* t4 a$ J" K {" _5 c/ D
+ }3 P/ l2 |; m3 X* J4 u 彭朝晖起步的第一桶金是南山区科技局提供的。虽然后来由于政策的变化,政府部门退出了投资,但是“哺育”之恩,彭朝晖说他一辈子没齿难忘。
% m4 S; m$ I6 u5 l& K
" g7 s* H. D# C. q/ |8 R; E# E 当时,南山区科技局专门派人远赴北京,找院士,找权威部门就这个项目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对于这一神秘的领域,尽管业内存在争议,但是深圳却前瞻性地看到了它的价值和意义。240万元启动资金、办公室、创业助手……彭朝晖人还没回国,南山区已为他准备妥当。1998年3月,我国首家基因治疗公司——深圳市赛百诺技术有限公司落户南山。
+ C* F5 C+ W4 Z3 E! i
( Z, J) p5 Z* ~8 F* a 高科技是吞金产业,前期往往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深圳源政投资有限公司毅然加盟。面对投资方,彭朝晖坦白告知:这是一个长线的投资,可能8年都不会有回报;这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只有30%的成功机会。但是这家深圳风险投资基金的眼光是独特的,就看准了人,看准了项目,有信心。至今,“赛百诺”共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风险投资为产业化注入了丰裕的资金,为“赛百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z! F* _2 X* g8 p4 P
$ D# T( l; x! @6 {1 r; x( ]8 q 近些年,有城市想花大价钱将彭朝晖连人带项目挖走,但他没有离开。他坦率地说,这个项目放在中国其他城市,也能成功,因为发展方向是对的,但在深圳,会成功得更快。因为深圳有发展高新科技的好机制。
6 A1 C. _2 U4 d, @ 1 S; v& S0 i" B3 |; A2 s
彭朝晖心仪的好机制中,两个细节让他难忘。一是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产权制度。当他提出,知识产权要占较高比例的股份,且要按美国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设立首席执行官时,投资方一口答应。二是较成熟的产业成长机制。深圳高新区可谓是中国生命科学产业的摇篮之一。近10年内,邻近的康泰生物制药、科兴生物先后取得成功,成为国内基因工程行业的知名品牌。成功的产业扎堆让他进一步树立了信心。
" z+ Z4 `1 }; J" M r( a* `- O
7 ? |: R4 l6 a% l 勇敢跨越
}+ L- L- b4 j7 `7 z" ^ ——无论申报答辩,临床试验,还是生产质控,每一个环节都如急流险滩,稍有不慎,就有灭顶之灾。“赛百诺”勇往直前,成功突破了三大“瓶颈”。8 j6 R: B% m2 _: L) f4 i4 R. X
% q) o. @# \, a: \( ~ 高技术,成功了有高收益,失败了则是高风险。
- X, q C ^% q/ A: \5 H# ?
9 O, I0 M3 |! a 以新药为例,研发周期很长,成功比例很小。有人做过统计,在世界著名的《自然》杂志发表1000篇文章中,可能只有100篇文章中提及的项目被开发,只有10个进入临床,1到2个最后才能成功。要做一个新药一般要花12年,投入5亿美元左右。
- G1 Y( u) o! r8 F: Z7 O: B6 D J # o2 E, O I: Q/ r1 T8 h# ?
彭朝晖说,处处都有风险,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一旦出问题,就会前功尽弃。这是“有”与“无”的关系,不是“多”与“少”的关系,没有退路,也没有想过退路。
! C( R5 d- L& w/ r9 q% C% Q
2 K p" J1 m- R3 z 1998年初,刚刚成立的“赛百诺”遇到了第一个难题:要尽快拿到国家新药的临床试验的批文。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居然为这个基因治疗药品的“新生儿”准备了厚厚的22本申报材料。
2 E: T# s( f' x& M7 l
f$ F L! C* ~% B8 S4 U- F 5月,彭朝晖率领技术人员来到北京,接受申报新药的必经程序———答辩。因为是国内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国家药监局组成了由20位中国基因研究最顶尖的专家组成的答辩团,其中有7位院士。“考官”们毫不留情地提出各种尖锐问题,彭朝晖流利的答辩博得了专家的欣赏和信任。1998年年底,“赛百诺”终于顺利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一类新药Ⅰ期临床的批文。
6 _% `1 X2 Y" w
' f2 `+ ]# d% c9 X 批文拿到了,接踵而至的是临床试验。这一环节,差一点又“憋死”了“赛百诺”。由于当时国内对基因治疗很陌生,且存在争议,要找一家愿意接受产品实验的医院很难。彭朝晖先与一家专业医院接洽,对方反问:什么基因?能治病吗?一下子就把他给“噎”住了。彭朝晖没有气馁,终于与北京同仁医院达成了合作。* y8 h3 O, M& ?, N( [" D7 l' R
' [3 n5 V% n5 {: G1 t 今年76岁的刘凤璞是“今又生”的早期受益者。他因患肺癌做了肺切除手术。但没过多久,癌细胞开始扩散,锁骨上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2002年6月,他注射了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的这种基因药物之后,肿瘤彻底消失了。另一名胃癌病人,去年底由于病情太严重,不能进行手术,正准备后事。使用“今又生”并配合化疗治疗3个月后,竟奇迹般地好转,今年国庆期间还登上了泰山。“今又生”的临床显示,配合化疗,有64%的患者肿瘤完全消退,比单纯的化疗疗效提高了3—4倍。- `# ?: L* b5 l/ ?
& q9 v" \. z, I9 o1 G' { 第三大“瓶颈”,是GMP生产线和厂房的建立。回忆起建立生产工艺时的艰辛,彭朝晖记忆犹新。就以纯化技术为例,为了摸索大规模纯化工艺技术,自己和技术人员整整2个月没睡好觉,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为了建好厂房,光图纸就“磨”了8个月,建设又是5个月,连续几年的新年钟声都是在车间里听的。
7 {: Q- f7 s' i/ g 1 ~! ~; Z+ X" L) \2 k o# q' w( g& y
最终,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基因治疗产品的GMP生产厂房。一位美国专家考察厂房后赞叹:“这里技术较先进全面,中国的技术人员不用出国,到这里学习就可以了。” W: @/ S. G* I5 I) t
% O4 U+ I) L$ O; ^ 快速跨越 & m& Y: S3 R9 a! u I3 r
———“今又生”产业化速度摘取“世界桂冠”,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一种模式的成功,体现了政府、企业与科学家之间的良性互动。7 z! o$ w* ~8 B
. e& U- D& j" }& W1 D% M 基因有图谱。记者采访时,却发现了“赛百诺”的另一类“图谱”:政府、企业与科学家之间的良性互动。2 @ p* N Y$ v, X' \
; l/ E, R) Y7 H+ l
在公司来访客人名册上,可以看到一串串重量级人物的影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基因治疗之父”安德森博士等等。. w! p/ s" |+ S- C- l
/ ?8 C; ]- T7 K+ h' R 彭朝晖向记者讲述了一种关于“速度”的深刻体会:中国的基因生物高新技术显著落后于美国,若单从时间的角度看,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基因开发产业和基因治疗产业,分别比美国落后了约10年、7年和4年,有的落后已无法弥补,但我们应不甘落后。只要科学家、企业和政府三者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中国完全能够在基因治疗产业化领域与世界竞争。
2 L; X. K+ X/ v & E/ n! J* b6 a* c" n- Z
他反复强调,这是一个发展的高度,也是一个发展的战略。9 Y$ o4 Z; B% K2 T% ?; y
$ ^# B* M+ V4 o, M 互动,首先体现在国家对高科技的高度重视。今年9月19日,曾庆红同志考察“赛百诺”,当看到介绍材料上药品的商标名称是“今堤森”时,曾庆红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彭朝晖说是英文的直译。曾庆红说:“叫‘今又生’怎么样?一个好产品还要有一个有含义的响亮名字,让老百姓一看就懂。”
9 x( J& W; e* H. U% E: i6 Y 9 ^% G& N; A8 A h) X* c7 p
国家副主席亲自为一个高科技产品取名,不仅一时传为佳话,更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鼓励和动力。
. N% p, `7 L& b3 l4 u 3 v) E) ^% J$ @
今年1月7日,张德江同志在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等陪同下,亲临“赛百诺”考察,他在听取项目进展汇报后说:“我为我国有这样先进的基因治疗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水平,为研制出这样安全有效的肿瘤基因治疗药物感到欣慰。”
5 m+ c! K, R( c' F; o 1 o) F' D! _- c
在创业过程中,深圳市始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了使产品尽快问世,黄丽满等市领导曾多次来到“赛百诺”考察,了解基因治疗的研发情况,并率政府各部门来公司现场办公。在资金上,市一级的科技三项经费、新产品研发经费等如雪中送炭,解决了发展过程的许多困难。
3 H- x) H/ v% _$ K
( r& a$ ]8 W8 s7 a, e1 m& t 互动,体现在全面的技术支撑上。实际上,“赛百诺”的技术“图谱”也很厚,比如,仅公司副总裁张晓志,就负责公司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1项,科技攻关计划2项,国家“863”计划4项。1 e; { i! ?9 M+ d; p( {
d! c! b, ]" C u 互动,还体现在国际合作上。比如,“基因治疗之父”安德森博士主动与“赛百诺”签约,无偿做他们的顾问。安德森博士访问北京时,还专门向有关部门“推销”“赛百诺”。" \1 N s7 `1 D3 a
( C. C1 ~: R J: A! O+ ]9 [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预言,下一个超过他财富的人将是做基因开发和产业的人。彭朝晖与“赛百诺”正在勾画新的跨越———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或者国际知名的跨国制药公司,迅速扩大“今又生”新药的生产规模,由现在的年产20万支,增加到年产100万支。- z1 R0 D5 H7 k& B4 z! g
z* J6 q! b4 J5 w, E* D3 M
彭朝晖想要跨越的又一“巅峰”是———不仅造福人类,而且,实现由速度“世界第一”,向产值“世界第一”、效益“世界第一”的新冲刺。
% d4 X! l, M/ o/ W+ ?" ~6 ^ 7 `/ i) @$ g6 q" Z, d( [; w% \- r4 k
" k+ s4 V6 n) a" B& Y/ b
- s2 Z% ~/ |6 O( w2 b$ D9 n3 `: f: k“今又生”没能让他们又生 5 n, ?% r4 K6 L. Q' v0 `
转自:科学网博客 郝炘8 O. B2 ?9 ]& D5 s( f- A+ W* ^
9 P0 _( a+ c# h6 @* k
最近看到李虎军的文章《早产儿“今又生” 》:5 r7 d) ]$ [% v( R. [ a8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88641 U5 c4 r) d' K* y
& Y/ d7 k8 s7 k# v
我和Jerry Guo两年多前也曾给《科学》写过一篇关于世界上第一个被中国药监局批准的基因疗法抗癌药物“今又生”的报道。1 T# y, d( A) a' K$ W+ `
4 H- O( G% {! v* O8 A$ ^) t
我们的报道这样开头:丹麦外科医生Maria Corina Roman决定去中国寻求用世界上第一个上市的基因疗法药物治疗她的乳腺癌制造了好几条国际新闻。Roman对标准的乳腺癌疗法失望后,于2004年飞到中国试“今又生”治疗,这是一个包含人类肿瘤抑制因子(p53)的病毒。
' N$ {+ H% M( C& y* z& x. T4 L# z1 i: ^
那时候Corina Maria Roman的名字出现在许多报道中,包括英国的Financial Times和贾鹤鹏给《中国日报》写的这篇英文文章:& y, S* @, K R8 }+ m
http://www.redorbit.com/news/hea ... ght_against_cancer/8 ^; `8 d* x5 N( w7 R) f
0 w3 k& A+ {) {* F+ I2 O" v ?, l
这位曾被“今又生”的制造商深圳赛百诺基因技术公司总裁彭朝晖极力向媒体介绍的活广告如今怎样了?出于好奇上网查了一下,看到不幸的消息:Corina Maria Roman 于2006年11月16日逝世,比我们的文章登出来时间还早了8天。记得我写报道时想采访她,给她打过电话,她不愿接受,说近来身体不好,也许等几个月再说。没想到,她不久就去世了。
$ M" |( j! L- s% v0 R6 _1 B9 p" Q. s4 F" X; k' k$ W
国外的报道中也提到其他有名有姓的患者,这些人还健在吗?
4 q, N, b& { |8 b) h6 H- C. q1 t- G8 T2 i9 {9 W
《商务周刊》(Business Week)的2006年3月6日的报道) E h8 ?/ A8 ?( U8 r$ g5 D
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content/06_10/b3974104.htm, Q- V0 _9 i" D' {# _. ? s' x- Y# I
中提到62岁的Hashmukh Patel正在北京海淀医院接受治疗。网上查到他2007年去世了。
# s* q3 K9 A3 L$ \5 K/ g+ u
& k0 e2 R3 t3 G& r+ X加州一家地方报纸2005年11月28日的这篇文章
6 Z6 Y1 y% {' u+ V: ~3 x- y' @http://www.nctimes.com/articles/ ... an/112705194738.txt7 X5 _- x' k, k% {
提到Murrieta市的Carla Pechous刚在北京海淀医院花了2万美元接受“今又生”治疗。网上发现她在报道登出不到3个月后,于2006年2月17日去世。4 [9 f) ~/ n& S: d( L
) u) I- L* @8 |% b. B7 p上面的报道中还提到和加拿大温哥华的Ted Tricknor也到中国接受“今又生”的治疗。Tricknor于2006年5月去世。( C( T' F0 V$ b6 Z3 w2 q
5 ^2 d& d5 Q2 }1 T$ v; a其实,“今又生”和美国FDA连申请都不接受的Advexin是一个东西。美国一个写股票博客的老百姓,一直跟踪开发Advexin的Introgen公司的情况。他认真看过Introgen的临床试验报告后作出结论:Advexin doesn't work. 见:
4 P# ^$ I) g- N2 Vhttp://www.thestreet.com/_rms/s/ ... otech/10426187.html7 M2 J4 ~" L+ E
) K) H: U2 Z5 O5 O+ m$ @: ]; {7 y. A. E* F
* ^2 ]0 T& T; O
早产儿“今又生” , P+ P" m1 ~2 \9 ^
《财经》记者 李虎军 [2009年03月06日 19:37] 共有12条点评
/ s& O' \7 b9 U7 x: T' D% ^, q* S" W
/ `3 A. B& \4 M+ Q作为世界上首个被批准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五年过去了,“今又生”仍未有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来确证其抗癌效果+ W* n) H4 l, g' W6 r, ^. U
# C. p, k& V8 b x) O; {% V4 c+ ~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李虎军】中国的药品监管者,经常要看美国同僚的眼色行事——如果某种药物在美国没有获得上市批准,在中国通常也不会被放行。但“今又生”却是个例外。
9 Z+ ]$ ?( V! P+ W* ^! s4 R$ w 早在五年前,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的今又生(Gendicine)就拿到了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生产批文。这也是世界上首个获准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7 w! o9 K% B$ I3 P3 M- y5 L; V
但一直到今天,国内外医药界关于今又生是否有资格上市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今年2月,《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的一篇论文,则为人们认识这种药物提供了最新的视角。/ l+ A% L! Z% V* h3 ^
北京肿瘤医院张珊文教授和福建省肿瘤医院潘建基教授及其同事,在各自的医院共募集了82名鼻咽癌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2名患者联合使用今又生和放疗;另外40名则作为对照,只进行放疗。
! i, U+ A" e; y. ]( g [5 {) z7 j" Y5 J9 a) X1 Z
( p; ]/ R9 r r. c- w 上述研究人员在《临床肿瘤学杂志》报告称,今又生组的五年生存率为66.7%,而对照组的五年生存率为59.2%,前者比后者高出7.5%。此外,今又生组的五年无病生存率比对照组,也要高出约11.7%。
2 K' V: P( z* _' [. [ 今又生的发明人是一位“海归”。1998年初,在日本和美国留学多年的彭朝晖参与创立了赛百诺公司。
# k& t8 M/ e: t! I+ O5 ^ 同年底,SFDA批准赛百诺的基因治疗药物“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进入I期临床。所谓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操作遗传物质来干预疾病,包括纠正人体自身基因结构或功能的错乱等。p53基因则被认为是肿瘤抑制基因,约一半种类的肿瘤与p53的突变有关。& I3 o) D f; x3 e6 K! f" i( h5 M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由正常人的p53基因,与经过改造的一种腺病毒基因重组而成。后者主要起载体作用,携带治疗基因p53进入肿瘤细胞内,使其发挥作用。) p) L/ c5 Q% b& S6 u. T/ ]
在这种新药的研发过程中,赛百诺还得到过深圳市和科技部等政府部门提供的大量经费支持,以及其他便利条件。 J) M$ D# U& V6 G8 ]
2004年1月,“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获得了SFDA的生产批文,其注册商标名为“今又生”。* X2 @% H" {3 N$ a3 U
彭朝晖在为《人类基因治疗》杂志撰写的综述文章中透露,参与今又生上市评审的共有39位专家,其中包括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 @5 r7 v3 F t" c 今又生的问世,被一些国内媒体描述为中国在基因治疗领域的里程碑,一些政府部门在其总结材料中也将其视为政府支持药物创新的一个典范。
* z j* J+ A! \7 N T- J 但对于今又生的出生资格,多位国内外医药界人士却抱有疑问。毕竟,衡量一个新药物能否上市的最重要依据,是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而不是专家评审团的“豪华程度”。, f/ Q# W% Z5 D, ]* j$ x" k
美国Tufts大学的Sheldon Krimsky就曾撰文表示,今又生向SFDA提交的申报材料中,仅有100余个临床试验病例,比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批某种新药所需的临床试验病例少得多。
7 |2 {/ m' X. A5 C% S) ]$ U8 D7 ` 美国《科学》杂志在其新闻报道中也指出,SFDA在没有标准的三期临床试验数据的情况下,就批准了今又生的生产。
) L5 |5 b) L" z [; i+ K 北京肿瘤医院张珊文教授最近在接受中国科学院《科学新闻》杂志采访时也承认,今又生“的确是个早产儿”。) @1 J# z0 W4 R/ {/ y# J/ p
尽管基因治疗药物研发是当今生物医药领域的一个热点,全球范围内已经开展的近1500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但大多处在一期和二期。其中,进入三期,即新药审批前最后阶段临床试验的,只有数十种。
# V9 ?/ g. x2 Z2 @ 2008年6月,美国德州的Introgen公司根据其三期临床试验结果,向美国FDA提交了其p53基因治疗药物用于治疗复发性和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上市申请,但被FDA驳回,原因是申请材料和数据不完备。. @' `2 A" [$ d, J
由于没有获得FDA批准,又缺乏后续的研发投入,Introgen公司已经陷入困境,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对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新药研发而言,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能够最终拿到FDA新药上市许可的,实属凤毛麟角。) B# m$ x5 N1 ^, A4 I
从这种意义上讲,今又生在缺乏足够临床试验数据证明其功效的情况下,就被SFDA批准上市,可谓幸运之至。
; f" P/ K3 A. I1 r. H, e6 a 在奔达药业公司入掌赛百诺之后,彭朝晖已经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一职。而他亲手缔造的今又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癌症患者的选择。
' ^5 W& c# L3 c2 [% ] 2008年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网站的资料显示,该药物在临床试验和应用中已经治疗约1万例癌症患者。这当中,还有约500名白种人患者专程到中国接受治疗。+ U- {% K1 o4 S% ? W+ i2 M* E
SFDA批准今又生的适应症为“与放疗联合试用于现有治疗方法无效的晚期鼻咽癌的治疗”。中国各地的医院还在临床试验中,将其用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数十种癌症的治疗。
. ~4 n8 Y& l/ i: M 不过,这些“临床试验”的研究数据,最终在那些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 ]0 f2 `! P! V$ Q% F 此次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的论文,已经是目前最为详实的一篇今又生临床试验报告了。但其报告的临床试验病例仍然不算多,只有80多例。
0 s1 F& ]0 b* h% P 要想充分说明今又生这个“早产儿”的健康状况,赛百诺及其合作者或许还得拿出更多的临床试验数据。■6 [7 A& n; A: @3 v8 |% S, k
2 R! e; N7 @% V3 T
8 v9 G) L/ ^9 H& e; [: @
2 f1 ~) c* u' i1 W 赛百诺基因之殇:与资本家大战的创业恩怨 8 @/ {3 v& N1 r
引自:http://finance.qq.com/a/20091125/005270_2.htm
9 G3 l0 x [* I! m5 V
" u) N, j# g/ f$ T) F) q 一个拥有与盘尼西林齐名的炫目概念的科学家,
' B, T4 `' Y2 G
6 b! ^/ M, l1 [ 上演了与资本家大战的创业恩怨。
6 M* U3 ^- X" |
) V% T3 q8 h/ X/ ?* S1 T 他们因何坠入两败俱伤的黑洞?/ L0 I7 o1 d% G( P" Z
& h0 ^1 R: r+ r9 H( u; e
经过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门口时,57岁的彭朝晖并没有放慢开车的速度,但一个扭头回眸的动作仍在不经意中暴露了他的牵挂。身为赛百诺创始人,他已经一年多没有踏入自己的办公室。尽管,他仍是赛百诺的第二大股东,是赛百诺的首席科学家。4 h) u. L6 `! v& D
- m' S8 L2 F; E" b( F9 T “凡是签字的协议他们全都不执行,没有签字的他们就进行赤裸裸的掠夺!”彭朝晖正在与赛百诺第一大股东(湖北同济奔达鄂北制药公司,以下简称奔达)为公司产品“今又生”的专利权对簿公堂。“把他们引入公司,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失误,追悔莫及啊!”彭语气激愤,认为奔达的万宜青、徐卫夫妇俩把好端端一个公司折腾到了崩溃边缘。
; u$ o& n3 t j2 D9 k
$ j9 d; b1 p* s7 G8 Z! E, c 而奔达一方也是满肚苦水。“我们这些所谓的资本家,贸然进入高科技领域,一路简直是鲜血淋漓!如果不是我们坚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早就倾家荡产了。”赛百诺总裁徐卫感触良多。赛百诺董事长万宜青则始终强调,奔达与彭朝晖之间,绝不是一个资本家赶走科学家的故事,“恰恰相反,是科学家想赶走资本家没有得逞,我们才真正是欲哭无泪。”8 j% V' Z) |/ k3 J! [" j+ e- |
5 ?4 m3 v8 l Q" t! \: K 彭朝晖是世界首个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的发明者。当年,通过三年多的临床试验,“今又生”的有效性得到了较为有力的证明。2006年是彭朝晖春风得意的年份。那年他接过美国加州众议院授予的“生物科学杰出成就奖”,紧接着,“今又生”又力压亚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43个创新型科技项目,彭从新加坡总统纳丹(S.R.Nathan)手中领取著名的“环球企都创新奖”。西方各主流媒体对“今又生”一片看好。
7 x+ T ]' }+ {; K# b ! I- q5 g' I. m/ X4 Z; }, @/ F
然而仅一年多后,这个拥有与盘尼西林齐名的炫目概念的科学家,却开始上演与资本家“大战”、两败俱伤的公司内斗,且愈演愈烈。围绕着“今又生”这个产品,融资风波、知识产权问题、股权纷争、人才流失、对簿公堂、员工罢工等大戏在双方之间轮番上演。动荡之下,“今又生”甚至一度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吊销了GMP证书。
+ [& d b& N+ e6 R7 U* r$ |
( u7 ?9 d2 f- l; l 眼下,赛百诺资不抵债,生产线即将中断。而“今又生”的销量曾迅速下滑,销售额从2007年的576万美元急降至2008年的277万美元。$ f4 t9 ]) U/ n0 a! c
, ^% d' c4 a9 ^
而令人诧异的是,战争双方均以赛百诺的主人翁、中国创新的捍卫者自居。1 }; f8 J5 {4 A, h
/ H1 B2 K. X7 `1 i& c( u! F 这一切,源于三年前的那场融资。14#回复 作者:ANDERIA 回复日期:2010-12-16 20:50:00 风起青萍
) b& F3 i- L# D( u: y9 T : j1 x5 M& R m7 Q# t+ Z( X
生物医药产业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领域,新药的开发成功率约为万分之一,通常一个药从开发到顺利产业化至少要花12年,很少有风险投资能支持这样长期、巨额的投入。2005年之前,赛百诺主要的工作在实验室,加之各级政府又极其支持“今又生”的发展,先后投入了5000多万元人民币,远远超过股东所投入的资金,成为“今又生”后期产业化及临床试验的主要经费来源。但当科研成果产业化完成后,做市场、扩建厂房、引进人才、扩大临床试验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今又生”所需的市场营销费用是研发费用的数倍乃至数十倍,赛百诺资金不足的短板开始暴露。8 K6 \/ o2 [& B- f; }' e5 J) h
9 v2 @' f7 n# B% \$ r; G) r
“彭总当时非常骄傲,显示出了身为科学家过分自信的一面。‘今又生’是全世界第一个批准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他潜意识里总觉得各大医院应该来求他,‘今又生’的销量会迅速增加,对市场推广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他又优先发展高产能的生物制药工厂,显得有些头脑发热。”赛百诺目前主管研发的副总裁陈泽建告诉《中国企业家》。9 S' L6 ~7 j9 j+ E4 D' a
1 j' s! L9 e: O: |
最初,现实的确印证了彭朝晖的判断。据主持“今又生”II/III期临床试验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珊文教授回忆,当时患者和家属排着长队等着使用该产品,“每周我们放射科就有100多个病人使用”。但“今又生”的销量并没有像预计那样迅速扩大,整个2007年,赛百诺的销售额仅为576万美元。" }) v8 N" w( X
( b- C0 X {- n4 Y “(像北京协和医院那样的)航空母舰没有进来,我们这些小军舰还缺乏示范效应。”北京海淀医院肿瘤基因治疗中心主任李定纲表示。而且,为保险起见,医生们普遍不愿意采用核准适应症以外用药,尽管在国外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加之基因治疗采取的手段是直接进行瘤内注射,而内科医生和护士们普遍缺乏该能力,大家都不愿意尝试。何况每支“今又生”售价3380元,通常一个疗程至少需要8次注射。新药无法进入医保报销目录,这让很多中低收入患者望药兴叹。4 K; d5 C6 C: A6 Z+ J+ |6 r7 ?' {
: m4 i; m+ q) I) j9 ^1 X
国外患者不远万里来中国就医的现状,曾让彭朝晖寄望于开拓国际市场。2007年,赛百诺跟印度一家公司签署了“今又生”的临床试验协议。“印度临床试验的费用相对较低,如果能被证明有效,‘今又生’就能打进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较小的发达国家市场。”彭朝晖说。+ i u. w6 H) u0 g" a+ S
0 V" _' [$ H8 i 但他也承认,赛百诺没有足够的资源在欧洲或者美国进行临床实验。/ F1 p& k$ N8 j7 g, I( F1 n' V: B
! {5 @( D6 C# X# {9 R “赛百诺当时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要不是我们进来,赛百诺的资金链早就断了。”徐卫俨然以赛百诺的拯救者自居。9 l9 L# y# c- [1 {! f
! d0 x, @ O5 a/ q$ f0 x& S( S 2006年10月8日,深圳高新园区总裁俱乐部的一间会议室内,彭朝晖度过了一个冗长、压抑又暗藏期待的下午。这是赛百诺原董事会主持召开的最后一次全体股东会议,六个人围坐在烟雾弥漫、气氛低沉的办公桌前,争论了整整5个小时,最终艰难地达成了董事会决议,同意奔达收购赛百诺部分股东的股权。
0 [) U8 Q7 o# I4 p& h! m
! r/ a8 p7 Q; x 协议明确指出:赛百诺融资前价格为2亿元人民币;奔达收购赛百诺公司原来两个法人股东(深圳市源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源兴基因城发展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应所有股东及奔达方面要求,原董事长兼法人代表彭朝晖不得出售股权,在重组后的赛百诺公司继续担任相同职务。 c9 C& m5 r. X( P# E8 g2 E- S: R; j
1 O6 a8 S2 W' n7 ~; x 彼时,彭朝晖胸中满是喜悦之情,在他看来,赛百诺的危险时刻已经过去,未来充满了光明。6 h! X' F% N; X8 L4 d, g9 S/ L% a
5 H4 c" ^- c4 q8 |6 I# d/ O# J0 h
奔达即将在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TCBB)买壳上市,并购赛百诺的消息会极大地提升其股价,不但能解决赛百诺的燃眉之急,也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彭朝晖确实有高兴的理由。, s i( H3 D& T+ U* o7 L, h3 B
5 }" D) u$ W. T+ n. h
奔达是一家来自湖北的制药公司,主要做一些原料药、维生素,有十多年的医药生产经验,但始终摆不脱数量大、利润低的阴影。2006年6月,彭朝晖首次接触这家公司,最初是想让奔达做“今又生”中国市场的总代理。6 J( H+ |+ _! P: o- }& ^& a# s
+ @+ [0 j9 F# X1 }5 T
融资要经董事会和股东批准,但在彭朝晖把奔达介绍给赛百诺原股东们认识之后,情况发生变化。
5 a* h( p) ~$ \+ ~3 H6 v
. x' A+ D0 P* r/ k 彭朝晖本是赛百诺第一大股东,拥有赛百诺近40%的股份,另外两个法人股东合计占有47%的股份,两个自然人股东所占股份和为赛百诺未来发展留下的备用股份共计13%。由于政策原因,两个有国资背景的法人股东急需将赛百诺股份脱手,奔达出现得恰逢其时,本是增资获得代理权的谈判迅速改变性质,转变为奔达向赛百诺原法人股东购买老股。
6 v; G3 L: d. n w$ U# d. X7 Z 3 E; {& ?2 F/ B
最终,奔达掌握了赛百诺60.13%的股份,成为赛百诺的绝对控股方。5 o, x1 v, c* n2 O U1 s& M1 V/ b
) X: ~ {7 T7 h5 c6 C) e8 x+ w “万宜青和徐卫信誓旦旦地告诉我,赛百诺自此后就有了资金后盾,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我也乐观地认为,奔达在美国尽管不是正式上市,但也是柜台交易公司,至少已经被美国的投资机构反复进行了尽职调查,对这样的公司可以不用太担心。”彭朝晖告诉《中国企业家》。
: u3 P3 \* X/ `* O
3 A4 a, e2 Q t- c 彭朝晖反思,乐观心态驱使下,他犯了一个让他悔恨终身的错误——融资时没有对奔达进行详细独立的尽职调查。
) x+ _0 ^ ]7 t3 B: [5 @15#回复 作者:ANDERIA 回复日期:2010-12-16 20:51:00
; D' O0 T& T1 X! A- Q& p$ ~
$ [+ T& }" e0 U7 R / A7 O( ?: p, V' A. F
5 N7 W6 Q* U9 [9 ^% ?' ?. f 同床异梦 * h h! o9 N* S
最初,彭朝晖与奔达之间有过一段蜜月期。
h# w: {) {0 B4 X' I5 q7 \$ A
; Y1 V0 S! u* V, K f7 B E F 为支持奔达上市,赛百诺原董事会与奔达在付款方式上达成的协议相当宽松:奔达并购赛百诺所产生的一切费用,50%用现金支付,50%用奔达在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上市的股票支付,前提条件是,“截止2007年12月31日,奔达每股股票要达到3.6美元,否则奔达必须按照最初收购赛百诺股权的价格回购股票。”6 z8 l" e/ t( q0 V$ s
$ w3 b* z7 C3 R( P' r 这是为奔达从OTCBB转板纳斯达克提供帮助。转板有两个死规定:一是每股价格必须大于4美元,二是总资产必须大于5000万美元。“我们2007年底签每股3.6美元,实际上给他打了9折。”彭朝晖说。) A$ R& V% Q4 E* n: h
+ p$ G6 M2 R1 @8 d- T5 l
奔达立刻在美国证券市场拥有了一个高科技的概念。2006年11月,奔达在美国买壳上市,受并购赛百诺的影响,原定1000万-1200万美元的融资额度被严重超额认购,总认购额高达4000万美元,赚得盆满钵满。
# I! @" \1 T$ x 3 q+ | g; W' a- N
奔达也给予了彭朝晖相应的回报。新董事会成立后,彭朝晖依然担任赛百诺公司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分管研发和生产,而通常这两个职位都是由控股股东出任的。
/ Y0 G% F- P0 `6 ~6 P5 c! l
0 l {/ {& B3 ]- @7 ^1 B% {4 }- s4 Q' O 这也为赛百诺未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赛百诺董事会中只有万宜青、徐卫和彭朝晖三个人,且万徐二人是夫妇,是绝对的控股股东。同时彭是法人代表和董事长,徐是总裁,董事会成员和经营层成员重叠的比较多,治理结构存在明显问题,双方职责很容易模糊。6 A/ V: D1 E, Z/ j, x! H
8 F& y2 {7 L! F! l4 x1 B
双方的冲突开始产生。一方是“野蛮生长”的民营企业,习惯了靠胆大、冒险来赚取利润,另一方则是一个刻板、讲究规矩和习惯了严谨理性的科学家,理念和做法上的冲突几乎无可避免。9 |( I/ |: t% i, `+ s
+ a1 q; n- V9 f G" q$ a) N. C
“从进入赛百诺开始,徐卫就违反公司章程、滥用职权,在不向董事会报告的情况下,擅自解雇和变动须由董事会任命的高管和大批专业人员,破坏了赛百诺的专业队伍,为公司经营造成严重内伤。
6 `9 w% ?! f, b 奔达方面则坚称彭朝晖不懂管理。“事实证明,彭朝晖根本不懂任何管理,整个公司也没有像样的管理系统。而且此前他在赛百诺一手遮天惯了,突然有人要规范他,他就受不了。而且这个人心胸狭窄,自视甚高,很不容易和人相处,最终我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心对管理层进行调整。”徐卫坚称,奔达对彭朝晖做到了充分信任、充分放权,从未做过任何科学规律和急功近利的事情,是彭朝晖自身的人品和能力存在问题。
8 n" n& M' R. n* I+ F
8 x+ F& z) ~7 v/ r. s 双方根本性的冲突出现在赛百诺再融资问题上。
2 b3 n W6 c- Q5 F3 [; j , Z' e* b1 C) o2 C3 ~
双方原本达成共识,赛百诺这样的高科技公司想要迅速发展,必须多次融资。董事会也形成决议,由彭朝晖负责融资事宜。据彭说,赛百诺原本拥有良好的融资条件,2007-2008年间几乎成功地进行了4次融资,有美国、日本和国内的投资人或机构以高出公司预期的价格商谈投资赛百诺,投资规模均在4000万-6000万美元,但均在最后时刻莫名其妙的失败和中止。6 H5 a0 f/ f4 o7 l8 Q
8 {2 J. G: V" |' z O* E6 v3 N “失败不是公司本身的问题,完全是因为奔达毫无诚信。”谈起这点,彭朝晖愤愤不已。“跟美国谈,说好奔达放弃控股权,4000万准备进来了,临签约了突然改口说还要控股;跟国内谈,协议都谈的差不多了,通知董事会开会,新投资人与股东见面,开会前7分钟,徐卫他们突然发短信说不来了。”彭朝晖说。 Y% @. `6 }. w
% W- P1 _* o" k" R* R9 N
最令他惋惜的,是2007年与日本某基金所谈的两次融资。该基金准备投6000万美元,占30%的股份,提出的要求还是奔达放弃控股权,三方股权达到1:1:1,彭朝晖必须在重组后的公司担任董事长和CEO。6 `6 \2 M- j1 ]4 D
( O1 y. A0 |. F# n* a7 Z# u: s 这让各方都很满意,赛百诺一度还去日本路演,新投资人的首期500万美元甚至已经打到了赛百诺的香港账户上。2007年12月23日,赛百诺在北京成立了新的董事会,奔达和日本投资者各占两个名额,彭朝晖任赛百诺董事局主席兼CEO。
9 J0 \: [: p7 h8 g! k6 w
# R9 g! S( q! d$ r 但仅隔了一天,回到深圳后,奔达就中断了协议。“这场融资,彭朝晖认为成功了,但我认为只是部分成功。”万宜青将该次融资形容为“一场闹剧”。“企业作价9.2亿的市值我为什么不同意,我是傻瓜吗?他们在背后瞒着我搞小动作,很多事事先不跟我商量,改选董事会事先连议程都不告诉我。他们是在贪我的股份,我当然不会同意了。”
; {, [: [6 A5 j
7 ~1 {, N& {4 O. ]! S, N. R% C 但在彭朝晖看来,真正的原因是奔达想从OTCBB转到纳斯达克,不愿意放弃赛百诺的控制权,即使赛百诺已到了不融资就无法正常经营的程度。“他是大股东,维持股权很重要,要转板我也能理解,但你至少要把赛百诺的事情做好吧。”$ j# `) v% ~0 w: O' s4 t% I
& x) ]" k1 X5 I7 E 仅仅四个月后,双方的矛盾就开始激化,最终导致赛百诺新董事会解体,2008年6月,彭朝晖黯然离开公司。% V+ }; L0 M2 F2 d& J( b g
- I4 J3 s9 C( q7 U6 |
白热化的明争暗斗
2 U) k) Y" G6 B6 e) m 2008年4月7日,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赛百诺进行了一次突击检查。该事件成为双方矛盾激化的导火索,集中引爆了许多赛百诺公司长期存在的问题。
- e; B. c! C" C% } “那次飞行检查非常奇怪,明显是有熟悉赛百诺情况的人在背后指点。”徐卫坚称这是彭朝晖主动举报、一手策划的,其动机是让董事会了解赛百诺离开了彭朝晖玩不转。“我死也想不明白,彭朝晖也是赛百诺的大股东,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就像武则天把自己的孩子掐死了,谁相信?这件事让我永远无法谅解彭朝晖,它直接导致公司被吊销GMP证书,是把公司往死路上逼。”. X+ n5 V( c7 ]- K) a0 v& L
: m$ Q9 A2 n$ i
“他有过这种先例,他曾经主动要求平安银行向赛百诺催债,他在我们和奔达美国股东之间制造矛盾,更恶劣的是,生产工艺明明是他的职权范围,问题发现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不整改,反而以此为筹码向SFDA举报。在我们开全国经销商大会时,他还向与会者散发信息,说赛百诺的产品有质量问题,不能用。”万宜青认为彭朝晖的品行和为人存在很大问题。“在权力、欲望以及变态的偏执个性驱使下,他做出了很多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情。”
$ `' z4 O# E3 D$ L' {7 {! l
! {5 V5 Z' Y' D 彭朝晖承认,他确实要求过平安银行催债,但这完全是为了自保。因为他是平安银行2100万贷款的无限责任担保人,是第二被告,如果赛百诺不能偿还,就要拿厂房和地抵债,万一资不抵债的话,要由他自付不足部分。
* o) Q% r. T% B5 |) D G * r8 \9 a: P' g. n
2008年6月11日,SFDA正式吊销赛百诺的GMP证书,这意味着此后的“今又生”的生产是非法的,赛百诺的内斗开始进入白热化。' \0 V5 z1 z, z, h: \' T5 b/ P: |
- F( u% @& ]4 ?: h! S; k 6月11日,彭朝晖收到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传票,赛百诺就他与原CTO张晓志名下的5项专利归属权提起诉讼(近期,该案将第三次开庭)。
/ h& n0 `7 j3 _( I " W! ?- g, ^6 z5 Y
6月12日,赛百诺召开董事会,讨论GMP证书被吊销的责任问题,双方爆发了激烈冲突。四天后,彭朝晖的门卡权限被取消。/ @* w6 ?& J- U4 \) Q" I+ P
; W+ f- P, t' }# C1 G+ c
6月17日,彭向董事会提出辞去董事职务,由赛百诺原董秘兼CFO张新宇接替。; G% ]; q' W6 b6 @- I" {+ ?: v& I" Z
# _% U3 c& F" F& z5 l8 I N2 C: |6 Z 7月2日,张新宇辞去赛百诺董事职务,彭朝晖与奔达之间最后的沟通渠道彻底断绝。( M- }& C8 z) n) }; g
' ~3 \3 p' ]! u6 i$ a 2008年,由于奔达业绩未达到预期承诺,且对投资人隐瞒重大信息,万宜青、徐卫夫妇俩均被美国证监会罚股,两人合计被罚掉937万股。“欲哭无泪啊,很心疼的。”徐卫表示。' M4 m) M5 Y; w; Q1 c
8 r* L% O" j3 m! m1 R 2009年9月,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彭朝晖出语惊人:“赛百诺目前的董事长是不合法的,甚至奔达这个股东本身也是不合法的。”入股协议明确规定2007年底奔达股价要达到3.6美元,但奔达并没有做到,也没有再回购股票。2009年,奔达股价长期徘徊在1-2美分之间,总价值仅剩100万-200万美元,已失去按协议执行的能力。
. X# q/ r. m. g! b* _1 o 8 E0 V! q3 Y: O/ w
商务部2006年8月8日颁布的文件明确规定,外商在并购股权转让或者投资中国的国内企业时,3个月之内股权转让或者投资款要全部到位。某些特殊情况下经协商和有关部门批准可以在6个月之内到60%。但是在一年之内必须要全部到位。彭朝晖说,奔达到赛百诺两年多了,还欠原股东一大半的钱。! H9 u: @) I: y8 \# T% ~
: E) v( S# l& y. V% y5 u, ], ~8 H
“这十年,社会给我上了一堂大课,让我感受到中国创新环境的残酷性,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解决了公司治理问题后,我一定要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管理和顾问团队,再次引资,全力做市场。
j1 i% ?8 ^+ t7 F; `2 Z 完成上述步骤后,他仍将启动用基因技术治疗艾滋病的项目,继续做世界级的创新型研发。“总之,我坚信赛百诺市值过百亿是迟早的事。”彭朝晖依然满怀信心。
: Z! | R" F/ s; I( B5 y! `0 o8 d ' N9 j+ _6 c/ M
然而,赛百诺又有几年可以耽误?- o9 [' q4 q+ E. T/ H& B) k
( K9 K: f* b! Y( W" v% b2 p 2009年9月24日,深圳市中院对赛百诺与平安银行借款合同纠纷案作出终审判决,赛百诺需向平安银行偿还2500万元,否则将拍卖赛百诺的厂房和土地;10月14日,美国纽约高等法院作出判决,奔达因违约须支付给美国投资人Pope资产管理公司600万美元,该案已经进入执行阶段;而到2009年底,赛百诺租赁的厂房将到期;2010年2月,赛百诺的GMP证书将到期。
9 d1 D; }: z' K- s |
-
总评分: 威望 + 20
包包 + 3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