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21716|回复: 1
go

1986年对LAK细胞分子层面的深度解析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积分
3700 
威望
3700  
包包
15164  

优秀会员 新闻小组成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21: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主题:淋巴细胞因子激活现象解析& W: ^$ d+ R; a9 b4 F7 _5 H
4 A6 h" g" y- v0 H+ Q. N/ d
说明:原文来自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干细胞之家新闻小组成员deron翻译(转帖请注明)& h' Y/ K, r& `3 F& B3 ~4 G) U
5 G4 x5 m# }- _/ I* @  B
翻译内容8 x' G2 V% H2 e3 \! f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用IL-2培养,可形成无MHC限制的杀伤性细胞,该细胞可溶解对NK耐受的肿瘤靶细胞。这种现象称为LAK(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性细胞)现象。由此引发了大量关于介导杀伤活性的效应细胞类型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自然杀伤细胞与淋巴毒T细胞的相关作用方面。Grimm和其同事报道了表达pan T细胞抗原CD3和CD5的LAK现象的效应物。然而,在随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又将先前的细胞群定义为一批缺乏CD3和CD5的淋巴细胞。- e  X  A6 y  I( ^8 ]% M2 Y8 p
作为对比,我们和其他研究小组已经证明:表达CD16(Leu-11)抗原的CD3-NK细胞,在体外IL-2培养后,可以溶解NK耐受的造血肿瘤靶细胞。但是这些研究中不排除这么一种可能性——一群CD3+的T淋巴细胞可能同样促成了LAK现象。在此,我们检测这种反应的初期和效应阶段,以测定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LAK现象中的各自作用
% K1 r+ L. }) ?$ C5 y+ c
/ \! W' C. o* p原文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0 + 100 原创内容

总评分: 威望 + 20  包包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6Rank: 6

积分
3700 
威望
3700  
包包
15164  

优秀会员 新闻小组成员

沙发
发表于 2011-8-1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eron 于 2011-8-1 21:38 编辑 + L) \/ E, P7 c$ ]
- q! C( _0 K& a& U0 {' R0 O* q. x
作者认为,LAK现象的主要活性是因为CD3-CD56+表型的NK细胞在体外IL-2培养后,发挥杀伤作用。而CD3+CD56+T淋巴细胞,尽管介导了对造血肿瘤细胞的低水平非MHC限制细胞毒作用,但是对LAK现象作用微乎其微。
  ~$ m0 p# j  h) `; u) o4 S因此作者认为LAK现象不是由一种特别的LAK细胞介导的现象,只不过是IL-2活化了外周血NK细胞,而引起的杀伤活性现象而已。  {6 a8 r" h, |5 `2 c: t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5-5-2 00:54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