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3511
- 威望
- 13511
- 包包
- 32034
|

二十多年前,上大学时,现在已不记得是否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对分子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捧着基因和细胞的书看,有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专业是学医的,应该对临床感兴趣才对。后来如愿考上了细胞生物的研究生,全年级有四个专业是搞分子生物和分子遗传的,当时内心还是有点自我满足的,那时在医学院校搞基因的才刚刚兴起。
) O0 `. O8 I R; |) e: C; } 然后很有幸的机会系统的听了来自Yale许田的课,当时他说在将来有三个生物学研究领域是极具前途和挑战性的,分别是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当时也几乎把发育生物学相关的经典书和论文看了个遍,每期cell、Nature、Science上的有关paper必过滤一下,感兴趣的复印下来保存着看。就是在那时,也陆续地知道了饶毅、施一公等华人生物科学家的名字,并阅读了他们发在CNS等杂志上的paper。说实话当时能在这三本杂志上发表文章还是很了不起的,来自国内单位的work几乎没有。所以觉得他们特牛。我个人在内心也把许田、饶毅当做偶像,后来在有一次的开会间隙还与他们单独合了影,完全就像是现在一些年轻人追星的感觉。但遗憾的一点是:到如今我的这两个偶像还没有一个成为院士,他们可是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领军式的人物。: K2 x x) h0 H, }6 O% h
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几年中,我又对干细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几年基于小鼠胚胎干细胞水平的基因打靶研究如火如荼,98年人胚胎干细胞的分离成功、随后成体组织干细胞可塑性的研究、以及肿瘤干细胞概念的提出和iPS细胞的诱导成功,干细胞又成为了我的最爱。偶像则是斯坦福的Iving Weismann和HMMI的Sean Morrision,他们出来的每一篇paper都会仔细拜读。个人觉得干细胞研究领域目前有很多处在停摆状态,包括iPS细胞,而他们两个是看问题说话比较靠谱的。5 P b; h1 [, Z9 t. w' E
近几年,由于工作的关系,对肿瘤研究的关注多了起来,这实在是一个人类当前必须面对的最大一个对手和敌人,在中国由于人寿命的提高、环境污染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几种肿瘤很可能会像瘟疫般爆发和流行,时不可待,是政府拿出决心和有志之士贡献智慧的时候了。+ W5 U/ n4 U5 J. w8 Y) F
而我心目中的肿瘤研究偶像则是首次发现人类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并出版《癌生物学》的Robert Weinberg和写出《万疾之王——癌症传奇》的Mukherjee,这两本书代表了癌症研究的最大深度和最宽广度,值得不止一次地拜读的。
2 v2 A; _. s% {( {* v& ] |
-
总评分: 威望 + 30
包包 + 6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