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336
- 威望
- 336
- 包包
- 745
|
本帖最后由 Tivah 于 2014-4-29 11:16 编辑 p/ j/ _& h! L$ \( y4 z& V
! d3 E1 g3 }. J
[quote]tpwang 发表于 2014-4-29 07:38 
# H5 R. l* ~/ E0 K8 y, B" K回复 marrowstem 的帖子
1 j2 |2 b/ K- Y1 _; a4 q
3 F& ~$ n4 \2 X& [1 t4 l5 D1 c3 ]! r$ M( l; F& L
出错的是之前的paper不是iPS。不过你说的“目前的机理研究还仅仅是在门外瞎摸阶段,比如跷跷板理论。其次,相关的,要能够找到大规模利用的途径,各种提高效率的尝试属于这一类努力。”
4 \: A* Y( {3 o: S0 F* [7 G4 q8 O
这么直白,哈哈。机理不都在自圆其说么,谁挑自己不喜欢的硬钉子碰了去。至于提高效率……鼠我先不说(尤其是直接彻底敲掉基因的),人的话,前期培养1个月+诱导iPS 1个月+挑克隆纯化1个周+诱导分化,体系扩增2-3个月,大规模玩下来也太浪漫了。(我没做过人的,只是凭感觉说说,只是到现在连稍微固定的criteria都没啊)能扩大到工业规模生产的哺乳动物细胞系,也就那么几个。
5 L2 I* b# }, j, J) t7 V- @6 v9 i( v( j- t+ [! G! i0 X& W& \$ i4 d, w
至于疾病模型,我也不好说什么,毕竟癌症初始筛药也是用的离体细胞系。不准是不准,从lab到bench绝大部分都被腰斩了,可是我不清楚有没有特别好的方法。也许做结构的能提高精确度,但我不很了解。至于iPS,我觉得在前期提供指导方面是有一些用的,毕竟不提SCNT的话,在能获得帕金森等疾病患者的病理组织类似的细胞上有些用处(虽然这是两三年前的老生常谈),筛药也许不靠谱,作用是有的。只是太把它当回事满口称赞就是另一回事了。Yamanaka最近的review我不怎么喜欢就是这个原因。
1 i: j: ^6 F2 u7 ]: Z4 D
3 F; M. v; ?: g8 S) R至于你说的iPS是不是“假象”,我不大考虑这些。我只关心这个细胞有什么用,就好像单倍体ES一样,我不在乎“它产生的机理”(没人会玩这个吧),但是能用就行。我不喜欢的是现在iPS无论在临床还是基础研究上都有那么点鸡肋。 |
-
总评分: 威望 + 30
包包 + 5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