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3511
- 威望
- 13511
- 包包
- 32034
|
本帖最后由 marrowstem 于 2014-12-20 21:17 编辑 8 F( d1 ^4 N- m7 `$ ]# H4 P* v; {2 V
! ~0 y R6 V% E: ` 年关将近,包括Nature、Science等世界顶尖杂志照例对2014年的科学成就进行了回顾性的总结或评论,毫无疑问干细胞仍然是所有选择中不二的主角,但今年的干细胞生物学研究却上演了一出很大的闹剧,收视率不亚于一场好莱坞的大片。这场闹剧的主角是日本美女小保方晴子,情节起伏震荡,现在这场科学闹剧差不多要谢幕了,这个年轻的“学术女神”将被驱除出干细胞研究的舞台(博士学位被“有条件”的取消)。有人又说这是一场完全的科学悲剧,他的老板笹井芳树选择了自杀谢世,有如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刨腹自杀”,而他的美国导师,哈佛大学著名的组织再生学家查尔斯·瓦坎蒂教授选择了辞职。12月19日,这个震撼2014年整个学术界的悲剧画上了句号,尘埃落定、曲终人散,但人类对干细胞的兴趣依旧,对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依然会如火如荼地进行下去,不会亚于对抗肿瘤研究的战场规模。
# n3 R" r0 r. F) E' V/ Y. ~ , X) W) [; `1 B8 {2 b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过度谴责日本美女小保的这种“学术丑行”,原因是我们现在对干细胞生物学机制的理解几乎还处在一个“黑箱”状态,细胞重编程是怎样发生的、干细胞是如何不对称分裂的、还有干细胞的巢又是怎样一个niche等?原来我一直奉行的观点是“灰箱”水平,但近来看到的几项同行公开发表的work,使我对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持有更谨慎的观点。他们是干细胞具有惊人的异质性和Nature上刚有人写的重编程的黑匣子一文。
4 C. D6 q5 M+ q9 ? ?, C+ j6 Z, y
; F! M" [; k9 }, y: q) J8 k 虽然人类在350年前就看到了细胞的真实面目,并早就明了细胞是生命体组成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基本功能单位,而且对细胞内部各种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各种基因和蛋白的认识也深入到分子水平、细胞核内30亿个碱基的排列顺序也已搞了个清清楚楚,每年产生的信息完全可以用海量来形容。9 Q; Z4 j g1 X: W0 v/ b: d1 j
但当回到细胞这个平台来看,事实上我们对干细胞的理解几乎还是“完全无知”的。虽然John Gurdon在上世纪60年代通过核移植克隆了新的个体,从遗传角度而言完全相同的青蛙;Ian Wilmut也做到了,他在1996年使用一个成年哺乳动物细胞克隆出了多利羊;2006年日本科学家Yamanaka更是神奇,仅通过四个因子使成年体细胞“返老还童”,诱导出iPS细胞来。更为惊奇的是,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发展到不需要任何因子的诱导,仅改变物理因素也能使体细胞产生出所谓的多潜能性来。2012年John Gurdon和Yamanaka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 L; k/ b# [1 R2 N9 B
: z& G+ V7 _: {' R9 i7 a! b4 p 但事实上没有人知道这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只知道已分化细胞参与进来,多能细胞在另一端就出现了,产生的干性细胞有的还有“原始组织记忆”,这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这是生物学上一个令人费解的黑匣子。但这显然不是魔法,这里面肯定存在一个机制。但要打开这个黑匣子,目前看来很难很难。这就是我说现在的干细胞生物学研究还在一个“黑箱”里探索的原因,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 D1 `, Z2 h# y9 h3 J( {5 N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总评分: 威望 + 70
包包 + 12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