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7665
- 威望
- 17665
- 包包
- 23467
|
本帖最后由 tpwang 于 2013-6-10 09:32 编辑 & D r" X7 e1 D. f
# M# \, t" g1 I! `4 U8 Y
回复 tonydavid 的帖子) G4 G$ ]; k, C2 v4 @
2 `4 R. G1 a+ z5 @: ~! N9 W& s; v抛开楼主的一些关于干细胞的具体想法不说,从心理学上来讲,搞科研的人最需要的品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骨子里追求终极真理,现实中喜好不确定的未知。这前半部分相对容易理解或者容易获得认同,这后半部分,却不是容易做到的。换句话说,科学家天生对未知有种癖好,喜欢探究不确定的事物。这好像也没啥大问题。但问题是你去探究不确定的事物,必须要或者付出相应的努力去耐住从不确定到确定的,往往很漫长的,本身也是不确定的过程;或者你是个天生的科学家,越不确定越乐在其中。再具体一些,大部分的科研工作,其实是一个从不确定到相对确定的无止境台阶,在上到下一个(上一个)台阶之前,要hold住。心理学上把这个叫做“延迟满足”,这也是人成熟的一个标志,相对于婴幼儿想吃就哭,一哭就有吃的幼稚期。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比如你需要干一个月才能拿到工资,或者一年才能拿到奖金,等等。只是搞科研的精神回报,不仅是更迟,而且是不确定有没有。那么,这个过程要是不能享受或者忍受,就不好办了。
1 B, x2 [% Q/ M+ x" ]9 f9 y; y5 X; ?1 }
所以,对终极真理的信仰和永无止境的未知与疑惑,构成了科学研究的“双相”心理状态。看一个人是否适合搞科研,这是个职业性向测验指标。
2 Q1 ^. e) ?6 G- l
. z- \* Q. |8 n: e至于初学者进入一个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领域的疑惑,困惑甚至迷惑,那就更正常了。要害就在于自己的“性子”与这种必然的客观状态如何反应。一方面,新手入新领域加重了上述“延迟满足”的程度,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也许有人会觉得,哇噻,历史机遇让我撞上了。这么新的一个领域,起跑线比较平,大家半斤八两,人人都有机会出头,沙滩上的钻石也许就给我碰上了呢。或者,实际些,新领域反而比较好混呢。
9 z# H( c8 ?. L1 H9 j6 G
. s9 y) a. i/ ?* Q5 j8 X有时候说,性格决定命运,信然?' Y; ]4 E% y j7 b( z
$ N, z- L: V7 b" i1 K4 p; v
姑妄言听,各有各的命。 |
-
总评分: 威望 + 30
包包 + 5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