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共生学说(Endosymbiotic theory)是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内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原核生物。这种理论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好氧性细菌(很可能是接近于立克次体的变形菌门细菌),而叶绿体源于内共生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蓝藻。这个理论的证据非常完整,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历史1905年,Konstantin Mereschkowsky最先提出叶绿体是由原先的内共生体形成的这一想法,随后1920年代Ivan Wallin提出了对线粒体的相同想法。随着人们发现它们含有DNA,这些想法被Henry Ris重新提出。
内共生假说被琳·马古利斯所普及。在她1981年的《细胞进化中的共生》中,她认为真核细胞起源于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群落,也包括内共生的螺旋体形成了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纤毛。后一种想法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鞭毛缺乏DNA,在结构之外和原核生物也没有明显相似性。根据Margulis和Sagan(1996),“生命并不是通过战斗,而是通过协作占据整个全球的”,而达尔文关于进化由竞争驱动的想法是不完善的。然而也有人认为内共生更像奴隶制而非互利共生。
有人认为过氧化物酶体可能也具有内共生起源,尽管它们缺乏DNA。Christian de Duve认为他们也许是最早的内共生体,使得细胞能够抵抗地球大气中越来越多的氧气。然而,现在看来它们可能是“从头合成”的,而非具有共生起源。
[编辑] 证据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古代细菌内共生的证据如下:
图中颜色 黑:双分子磷脂膜 粉:真核生物DNA 红:α-变形菌及线粒体DNA 绿:蓝藻及叶绿体DNA |
内共生学说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4581.htm
內共生理論(Endosymbiotic Theory) -http://highscope.ch.ntu.edu.tw/phpBB/viewthread.php?tid=260
國立苗栗高級中學生物科郭美貞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地球上生物的演化,從原核細胞(prokaryote)跳到真核細胞(eukaryote)的過程是很突然的。原核細胞所有化學反應都混在細胞質(cytoplasma)裡進行,而真核細胞比原核細胞更大、更複雜,在細胞內發展出迂回曲折的內膜(endomembrane),包括圍繞著染色體(chromosome)的核膜(nuclear envelope),以及利用氧氣產生能量的粒線體(mitochondrion),開始發展「將不同反應放在不同胞內構造進行」 的能力。
有細胞核的真核細胞,繼續演化出更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形成現在地球上多采多姿的生物世界。真核細胞的出現可說是生物史上最戲劇性的一幕,到底事情是如何發生?
當今科學界普遍認同的說法是:真核細胞是由原本獨立的原核生物侵入其他微生物體內,消化細胞沒有用的部分,而它們產生的廢物則成為宿主細胞的食物,這種彼此分享的結果,最後變成永久緊密的關係,產生了真核細胞這種新的細胞形式。這種真核細胞的演化過程,被稱做「內共生理論(endosymbiotic theory)」。
自從顯微鏡發明後,好奇的科學家大開眼界,不斷探索微觀世界的奧妙,居然被科學家看出,真核細胞內有類似細菌的構造,也就是粒線體和葉綠體(chloroplast)。於是真核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內共生」的想法陸陸續續被提出。美國生物學家-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則是將內共生假說發揚光大的功臣。
在真核細胞的眾多胞器中,粒線體(mitochondria)是最早透露本身起源線索的。粒線體幾乎存在每個真核細胞中,它仍保有許多類似細菌的特徵。例如:具有自己的基因裝置,包括自己的DNA、信使RNA(mRNA)、傳遞RNA(transfer RNA)及核糖體(ribosome);這些皆包裹於粒線體的薄膜內。如同細菌的DNA,粒線體DNA沒有核膜包裝,是環狀的,同時也沒有組織蛋白(histone);而這種組織蛋白,卻存在真核細胞的DNA結構中。
比較核糖體的同質性,會發現粒線體中的核糖體很類似細菌的核糖體,例如:它們都對鏈黴素等抗生素敏感,但卻不同於真核細胞中的核糖體。除此之外,粒線體還具有自我分裂的能力,而且還是和細菌相同的二分裂法(binary fission):先從中央凹陷、束緊、再一分為二。這些特徵都指向了「粒線體曾經是細菌,後來進駐另一種大型細菌與之共生」的想法。粒線體的祖先可能是一種好氧的(aerobic)掠食細菌,會侵入真核細胞的細菌祖先體內吸取養分,並在其中進行複製。在演化的長河中,這種掠食關係逐漸轉為互利共生的關係,共生建立起來後,細胞可以提供粒線體養料,粒線體提供細胞能量(ATP)。
共生原本不一定是絕對,但共生久了之後,這兩個細胞開始互相依賴,甚至共享部分的基因丟掉,最後變成難捨難分的絕對共生。
植物和許多原生生物細胞內的葉綠體,它的前身可能是藍綠菌(Cyanobacteria),被飢餓的真核細胞祖先吞食,最後變成細胞中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和粒線體一樣,葉綠體也保有許多屬於原核生物的特徵,DNA、核糖體構造以及複製方式,都像極了它的藍綠菌祖先。
而真核細胞的祖先(原始的宿主)又是誰?原始地球的環境對現在的生物而言是很惡劣的,充滿輻射線、毒氣、高溫又缺氧,由此推測,真核細胞的祖先比較有可能是古細菌(Archaea)這種耐熱又耐酸的頑強微生物。
至於真核細胞其它的胞器,如高基氏體(Golgi bodies)、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以及鞭毛(flagella)等的來源,還有待科學家繼續努力解開疑團。
參考資料:
1.Campbell, N. A. and J. B. Reece (2005). Biology 7th Edition. Pearson/Benjamin Cummings. San Francisco.
2.Margulis與Sagan著,王文祥譯(1995),演化之舞-細菌主演的地球生命史,天下文化出版。
收藏 分享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5-5-1 20:06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