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song7的个人空间分享 http://www.stemcell8.cn/?6268

日志

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HLA)

已有 2540 次阅读 2012-3-28 22:44 |关键词:抗原 免疫 blank complex target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能引起快而强的排斥反应的组织相容性抗原。20 世纪发现,在不同种属或同种不同系别的个体间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出现排斥反应,其本质是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诱导的一种免疫应答。这种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型抗原称移植抗原或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较弱排斥反应的抗原称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本世纪初即已发现,在不同种属或同种不同系的动物个体间进行正常组织或肿瘤移植会出现排斥,它是供者与受者组织不相容的反映。其后证明,排斥反应本质上是一种免疫反应,它是由组织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诱导的。这种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或移植抗原(transplantation antigen)。机体内与排斥反应有关的抗原系统多达20种以上,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者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其编码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现已证明,控制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与调节功能的基因(immune uesponse gene,Ir gene )也存在于MHC内。因此,MHC不仅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也广泛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不同种属的哺乳类动物其MHC及编码的抗原系统有不同的命名,小鼠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称为H-2系统,人的则称为人白细胞抗原系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但它们的组成结构、分布和功能等却很相似。小鼠由于具有繁殖快、易于饲养等特点成为进行MHC研究的最重要动物。迄今对人类MHC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对小鼠MHC即H-2复合体的研究。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7913.htm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又称主组织相容性复合基因,是存在于大部分脊椎动物基因组中的一个基因家族,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共分成两类:

  • 第一型:MHC class I(MHC I)位于一般细胞表面上,可以提供一般细胞内的一些状况,比如该细胞遭受病毒感染,则相病毒外膜碎片之氨基酸链(peptide)透过MHC 提示在细胞外侧,可以供杀手T细胞等辨识,以进行扑杀。
  • 第二型:MHC class II(MHC II)只位于抗原提示细胞(一名:抗原呈现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上,如巨噬细胞B细胞树突细胞和某种已活化的上皮细胞等。这类提供则是细胞外部的情况,像是组织中有细菌侵入,则巨噬细胞进行吞食后,把细菌碎片利用MHC提示给辅助T细胞,启动免疫反应。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BB%E8%A6%81%E7%BB%84%E7%BB%87%E7%9B%B8%E5%AE%B9%E6%80%A7%E5%A4%8D%E5%90%88%E4%BD%93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mH antigen ):引起较弱排斥反应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包括与性别相关的抗原(如H-Y抗原)、表达于白血病细胞或正常细胞表面的非Y染色体连锁的mH抗原等。该抗原被降解形成的肽段具有同种异型决定簇,以MHC限制性方式被T细胞识别。 对外来移植物发生慢速排斥反应的质膜糖蛋白。 20 世纪发现,在不同种属或同种不同系别的个体间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出现排斥反应,其本质是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诱导的一种免疫应答。这种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型抗原称移植抗原或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较弱排斥反应的抗原称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2349.htm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能诱导强排斥反应并参与免疫调节的基因组。
  20世纪初,E.E.泰泽发现近交系小鼠的肿瘤移植到同一近交系小鼠体内后能够生长,而移植到另一近交系小鼠体内则遭排斥。随后P.B.梅达沃发现正常组织移植也出现类似的现象,认为移植排斥是一种免疫反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遗传性不同的个体间进行组织移植,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诱导了针对移植物的免疫反应。G.D.斯内尔(1948)将决定移植物是否被排斥的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H抗原),控制它表达的基因称为组织相容性基因(H基因)。他随后发现有一个H基因能诱导强移植排斥反应,称之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后来发现它是由多个基因组成,并且位于同一染色体片段上,因此改称之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而将那些诱导弱移植排斥反应的H基因称为非MHC基因或次要组织相容性基因。
  1958年J.多塞发现多次输血者和多产妇血清中含有凝集人白细胞的抗体,其特异性不同于红细胞凝集抗体。随后的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遗传系统的产物。这一遗传系统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体,就是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60年代报道了对白血病病毒的抵抗力依赖于小鼠的H-2复合体。随后又发现人的一定HLA抗原的存在和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间存在着惊人的相关性。这导致人们对MHC生物效应的广泛研究,取得关于免疫应答基因(Ir基因)和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等的重大进展。
  H-2基因复合体 小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受第17对常染色体 H-2基因群支配,可分为六个主要区,即K、I、S、G、D和L区。I区又可分为两个亚区,即I-A和I-E亚区。每个区或亚区至少包括一个基因座,分别称为H-2K座、H-2D 座、S座、H-2G座。I-A亚区含有A□、Aβ二个座,I-E亚区含有E□ 和Eβ二个座。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K区与D区基因可编码 H-2抗原系,I区基因编码的分子称为I区相关抗原或Ia抗原系(Ia), S区基因可编码血清因子和补体成分,G区基因与血型抗原有关。1981年J.克莱因将MHC基因座按功能分为四类(图1小鼠H-2,TLa基因复合体)。□类座包括K、D和L座,其编码的分子称为□类分子(即K、D和L分子);□类座,其编码的分子称为□类分子(Ia分子);□类座,其编码的分子称为□类分子(血清因子和补体分子);□类座,位于D座右侧,是否属于H-2复合体尚未确定,但与H-2连锁,它包括TLa座和 Qa座,其编码的分子称为□类分子(TL分子和Qa分子)。
  HLA 基因复合体 1958年法国J.B.G.J.多塞首先在多次受血者的血清中发现能凝集人白细胞的抗异型白细胞抗原的抗体,并鉴定了第一个人白细胞抗原,定名为Mac(这是三个受检者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其后近10年的研究证明,人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受多基因座控制,该基因座称为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复合体(HLA复合体)。HLA复合体定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由4个基因区(HLA-A、B、C及HLA-D区)组成(图2HLA基因图)。D区相当于小鼠的□区,由3个亚区,即HLA-DP、DQ和DR组成。HLA复合体也分为三类基因,□类基因包括HLA-A、B、C三个座;□类基因包括HLA-DR、DQ、DP三个座,每个基因座都表现为复等位基因,它们可编码 HLA抗原分子;□类基因可编码部分补体分子。新发现属□类基因的 HLA-E座和属于□类基因的HLA-DZ、DO、DX等新出现的基因座,其定位及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MHC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高度的多态性,即在同一种属的群体中,同一个基因座可表达二种以上乃至几十种的基因产物。这是由于同一基因座存在着复等位基因。例如,1987年第10次国际组织相容性会议曾认为HLA-A座可表达24种抗原特异性,B座有52个,C座有11个,Dw有26个,DR座有20个,DQ座有9个,DP座有6个,共148个型别。这样可组成10□种以上的单倍型,因此在无关人群中要找到HLA完全相同的个体,几乎是不可能的。HLA多态性为器官移植寻找合适的配型带来了很大困难,但在自然状态下,这可能是高等生物抵御病原体的一种适应性表现。
  MHC□类分子(HLA-A、B、C分子和H-2K/D分子)由两条肽链组成,一条为多态性糖蛋白,分子量为44000,由MHC编码称为重链(H)。另一条链为非多态性的β□-微球蛋白,分子量为12000,在人由第15对染色体编码,在小鼠由第2对染色体编码,称为轻链,以非共价键与H链结合,整个分子通过H链固定于细胞膜上。H链可分为三个区,自分子的氨基末端开始,依次是细胞外亲水区,穿膜的疏水区和胞内的亲水区。胞外区可分为三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可包含约90个氨基酸残基,N-末端功能区具有寡糖侧链的附着部位,第二、三功能区各有一个二硫键环。抗原的多态性主要由这两个功能区的结构决定。胞内的亲水区能被磷酸化,这种反应可能与信号传递有关。
  在小鼠的研究表明□类分子见于除滋养层和绒毛膜外的组织,H-2K和H-2D抗原可存在于所有组织细胞表面,在小鼠胚胎第四天就可出现H-2抗原,在人胚胎组织也可发现HLA抗原。MHC的抗原密度依细胞种类而有显著不同,淋巴细胞密度最高,其次为肝、肾、骨骼肌和脑细胞。小鼠红细胞上有□类抗原,而人红细胞上很难检测出□类抗原。
  MHC□类分子(HLA-DR,DQ,DP分子及小鼠I-A、I-E分子)亦由两条大小不同的糖蛋白链组成,一条为多态性β链,分子量为33000,另一条为非多态性□ 链,分子量为25000,亦为非共价结合,两条链都由MHC编码。每条链都由三个区组成,即胞外亲水区、穿膜疏水区和胞内亲水区。□ 链胞外亲水区有两个功能区,都有一个寡糖附着部位,第二个功能区有一个链内二硫键,其胞内亲水区可被磷酸化。β链胞外亲水区也有两个功能区,都有链内二硫键。分析了抗原性不同的□类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发现□ 链都很相似,而β链则高度不同,这表明□类抗原分子的多态性是由β链决定的。
  □类抗原分子的细胞分布与□类抗原明显不同,后者可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上,而前者只存在于少数种类的细胞,主要存在于B淋巴细胞,其次为巨噬细胞、血中单核细胞,上皮中的朗格汉斯氏细胞以及精子细胞等。不存在于静止状态的T细胞中,但可出现于活化T细胞上。
  MHC的生理意义 MHC抗原最初是作为移植抗原而被发现的,是引起移植排斥的主要抗原系统。这种抗原不合,即可引起受体的免疫应答,排斥移植的供体组织。70年代后证明MHC分子还具有重要的免疫生理功能。
  MHC分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参与抗原识别。70年代R.M.津克纳泽尔等在小鼠实验中发现杀伤 T细胞在杀伤感染病毒的靶细胞时,只能杀伤同系感染靶细胞,而对不同系的感染靶细胞则无杀伤作用,称这种现象为遗传限制性。随后证明杀伤T细胞与靶细胞的MHC必需一致才有杀伤作用,因此又称此现象为MHC限制性。这揭示了MHC在T细胞识别异种抗原中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证明T4□的T细胞在识别异种抗原时受MHC□类分子限制,而T8□的T细胞识别异种抗原时受MHC□类分子限制。这种限制性的机制是:T细胞通过其抗原识别受体,可同时识别异种抗原决定簇和自己MHC分子形成的新的复合抗原决定簇。
  人们还发现外周血B细胞和单核细胞等非T细胞在体外能诱导某些自身反应性T细胞发生增殖反应,称这种现象为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MLR),并证明这是由非T细胞上MHC□类抗原引起的。这种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体内可能具有增强或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借以维持机体的免疫稳定性,因此MHC分子也参予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证明,MHC分子对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成熟过程也起重要作用。体外研究发现:去除胸腺中MHC□类抗原阳性的基质细胞,则T4□T细胞的发育受阻,在胸腺培养细胞中加入抗MHC□类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也能阻止T4□T细胞的发育。目前认为MHC分子在T细胞自身耐受的形成和T细胞库的产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MHC与疾病 研究发现许多疾病与某些HLA等位基因或HLA单倍型确实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与HLA抗原相关的疾病有几个应当注意的特点:病因和病理生理机理未明,以遗传模式分布但为弱的外显率;与免疫异常相关;对生殖影响很少或没有影响。
  可用群体和家系研究来证实 HLA复合体内标记基因与各种疾病状态的相关性。因为群体研究易于进行,所以有关资料多来源于这种研究。具体疾病与某些具体HLA抗原的相关性通过计算相对风险性(RR)来定量,相对风险性可表述为具有疾病相关 HLA抗原的个体与缺乏这种抗原的个体相比发生该种疾病的机会。RR越高,在病人群体中该抗原的频率越高。以具有 HLA-B27的强直性脊椎炎病人为例。美国患该病的高加索人种90%具有HLA-B27,美国高加索人种对照者的具有率接近9%。RR=(90×91)÷(10×9)=91。因此,HLA-B27阳性个体发生该病的风险性是 HLA-B27阴性个体的91倍。因为不同种族之间某种抗原的频率通常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有必要在同种族中比较病人和对照者。例如,HLA-B27见于48%的患强直性脊椎炎的美国黑人,只见于 2%美国黑人对照者,则RR=45。
  已经发现很多疾病与某种抗原相关。 HLA与疾病的相关性可分为统计学上较为肯定的相关性、可能相关性及潜在相关性几组。具肯定相关性的有:强直性脊椎炎(抗原为B27)、赖特尔氏综合征(B27)、急性前葡萄膜炎(B27)、青少年风湿性关节炎(B27)、乳糜泻(B8)、突眼性甲状腺肿(B8,DW3)、重症肌无力(B8,DR3)、疱疹性皮炎(B8)、慢性活动性肝炎(BW6,DR8)、青少年糖尿病(B8,DR3)、多发性硬化(B7,DR2)。具可能相关性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DR3)、天疱疮(B13)、自身溶血性贫血(A3)、脊髓灰质炎(A3,B7)、贝赫切特氏病(B5)。具有潜在相关性的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2,B12)、慢性肾小球肾炎(A2)、麻风(B14)、霍奇金氏病(A1,B8)。
  为了解释HLA与疾病的相关性,已提出多种假说。①结合假说:或称受体假说 HLA抗原为细胞膜的特异受体,可与致病因子(如病毒)结合,引起免疫性或非免疫性组织损伤。②连锁基因假说:HLA抗原伴随具体疾病,但其本身并不直接涉及致病作用,而只是与具体疾病的易感基因相连锁。③分子拟态假说:某些病原体(如病毒)抗原在分子结构上与特定HLA抗原相似,因此可形成交叉耐受,机体不能产生免疫攻击,以终止疾病过程。另一相反的观点认为机体对病原体可发生强的免疫应答,由于病原体与HLA抗原的相似性,免疫应答同时针对外来抗原和HLA抗原,这种自身免疫应答导致疾病。某些微生物与某些 HLA抗原间的交叉反应性的资料支持这种理论。④HLA基因与Ir基因连锁:Ir基因控制寄主对病毒或其他抗原的免疫反应性。人的Ir基因就是HLA复合体的D区基因。特定的 HLA-D区基因型可能导致特定的异常免疫反应性。这种异常免疫反应性将导致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或抵抗性。
  在不同的HLA-疾病相关中,可有不同的机理发挥作用,并且疾病的发生可能不止一种机理发挥作用。
   (龙振洲)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baike/1000/2008/200805111460459_3.html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LA
 
    HLA(human leucocyte antigen)基因系统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人类第一个HLA抗原由法国Dausset在1958年从三个多次接受输血患者的血清中检出,当时命名为MAC,相当于目前正式命名的HlA—A2加上HLA—A28。基因产物称为HLA抗原或白细胞抗原。有关HlA的研究工作在临床器官移植配型和国际大协作推动下发展十分迅速,涉及的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器官移植配型,成为免疫学、遗传学及人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为许多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与诊断提供帮助。
 
    经典HLA系统是迄今所知人类多态性最丰富的遗传系统,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6p21.31区.长3 600kb。HLA系统是一个由一系列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位所组成的具有高度多态性的遗传复合体,1999年已完成经典HLA区域的全部序列分析及基因定位。在3.6Mb区域内共确认了224个基因座位,其中128个为功能性基因,有产物表达。2003年完成了整个第6号染色体短臂的序列分析后提出了扩展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extended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xMHC)的新概念,并以此代替了1999年确定的HLA 3.6Mb的序列。
第6号染色体短臂HLA区主要基因排列图
上方示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中HLA部位及经典HLA与扩展HLA间的关系,下方黄框内三类基因中表达者以不同颜色表示:  I类为橙色为紫色;Ⅲ类为绿色;不表达者皆为灰白色。

 

HLA抗原系统
  人们在进行组织移植的研究中发现,移植物能否存活是由供者与受者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决定的。如两者的抗原特异性相同,则移植物易于存活;若不相同,则发生排斥反应。这种引起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能引起快而强的排斥应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的组织相容性系统(MHS),编码MHS的基因群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MHC是指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他们的编码的抗原决定着机体的组织相容性,且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密切相关。人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也称之为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 Human Leucocyte Antigen).它是人体生物学“身份证”,由父母遗传;能识别“自己”和“非己”,并通过免疫反应排除“非己”,从而保持个体完整性。因而HLA能决定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败,造血干细胞移植要求捐献者和接受移植者进行HLA配型。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1985.htm

HLA抗原和抗体
2009-08-26 15:49 【 】【我要纠错

  人类白细胞上有3类抗原:红细胞血型抗原、白细胞特有抗原、与其他组织共有但也是最强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1.抗原:HLA是糖蛋白抗原,又称组织相容性抗原、移植抗原和组织抗原。HLA由一系列紧密连锁的基因编码,这些基因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也称为HLA基因,定位在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共有6个座位,至少含4个与移植有关的基因区:即HLA-A,HLA-B,HLA-C和HLA-D。HLA-D又分为HLA-DR、HLA-DQ、HLA-DP亚区。HLA-A、HLA-B、HLA-C基因编码的医学教育网整理抗原称Ⅰ类抗原。HLA-DR、HLA-DQ、HLA-DP基因编码的抗原称Ⅱ类抗原。

  HLA也存在于其他许多组织细胞上,是调控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决定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基因系统,在破坏表达外来抗原的靶细胞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HLA配型能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HLA已用于有关疾病及人类遗传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成分输血的疗效及防止输血反应。

  2.HLA抗体:大部分是IgG、少数是IgM。

http://www.med66.com/new/27a563a2009/2009826dongni155239.shtml

HLA抗原分子结构

1987年Bjorkman等首先借助X线晶体衍射技术弄清了HLA-A2分子的立体结构。其后,其它HLA-Ⅰ、Ⅱ类分子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从而对这些分子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较确切的解释。

HLA-Ⅰ类分子

所有的HLA-Ⅰ类分子均含有二条分离多肽链,一条是由MHC基因编码的α链或称重链(44kD)。根据对HLA-A2和Aw68分子的晶体结构分析,Ⅰ类分子可分为四个区:(图5-5):①氨基端胞外多肽结合区:该区由二个相似的各包括90个氨基酸残基的片段组成,分别称为α1和α2。该功能区含有与抗原结合的部位。后者呈深槽状,其大小与形状适合于已处理的抗原片段,约容纳8~10个氨基酸残基。Ⅰ类分子的多态性残基也位于该区域。②胞外lg样区:该区又称为重链的α3片段,包括90个氨基酸残基,与免疫球蛋白的恒定区具有同源性。Ⅰ类分子与TC细胞表面CD8分子的结合部位即在α3片段。Ⅰ类分子的β链又称β2微球蛋白,也结合于该区。β链由第15号染色体基因编码,它不插入细胞膜而游离于细胞外。β2微球蛋白与α1、α2、α3片段的相互作用对维持Ⅰ类分子于然构型的稳定性及其分子表达有重要意义。③跨膜区:该区氨基酸残基形成螺旋状穿过浆膜的脂质双层,将类分子锚定在膜上。④胞浆区:该区位于胞浆中,可能与细胞内外信息传递有关。

点击查看原图

图5-5 HLA-Ⅰ类分子结构示意图

HLA-Ⅱ类分子

所有的Ⅱ类分子均由二条以非共价键连接的多肽链(α、β)组成。二条链的基本结构相似,但分别由不同的MHC基因编码,且均具有多态性。虽然Ⅱ类分子的晶体衍射结构尚未得到,但光谱分析已证明与Ⅰ类分子具有某种相似性。Ⅱ类分子二条多肽链也可分为四个区,见(图10-6):①肽结合区:α链与β链的胞外部位均可再分为二个各含90个氨基酸残基的片段,分别称为α1、α2和β1、β2。肽结合区包括α1和β1片段,该二片段构成肽结合的裂隙(cleft),约可容纳14个氨基酸残基。Ⅱ类分子的多态性残基主要集中在α1和β1片段,这种多态性决定了多肽结合部位的生化结构,也决定了与肽类结合以及T细胞识别的特异性和亲和力。②lg样区:此区由α2和β2片段组成,两者均含链内二硫键,并属于lg基因超家族。在抗原呈递过程中,TH细胞的CD4分子与Ⅱ类分子结合的部位即位于该lg样非多肽态区域。③跨膜区和胞浆区:该二区与Ⅰ类分子α链的相应区域结构相似。

HLA抗原的组织分布

各类HLA抗原的组织分布不同。Ⅰ类抗原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种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血小板网织红细胞。除某些特殊血型者外,成熟红细胞一般不表达Ⅰ类抗原。不同的组织细胞表达Ⅰ类抗原的密度各异。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结、脾细胞所含Ⅰ类抗原量最多,其次为肝、皮肤、主动脉肌肉。但神经细胞和成熟的滋养层细胞不表达Ⅰ类抗原。Ⅱ类抗原主要表达在某些免疫细胞表面,如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激活的t 细胞等,内皮细胞和某些组织的上皮细胞也可检出HLA-Ⅱ抗原。另外,某些组织细胞在病理情况下也可异常表达Ⅱ类抗原。Ⅰ、Ⅱ类抗原主要分布在细胞表面,但也可能现于体液中,血清尿液唾液精液及乳汁中均已检出可溶性HLA-Ⅰ、Ⅱ类抗原。HLA-Ⅲ类抗原一般指几种补体成分,它们均分布于血清中。

HLA抗原表达的调控

在各类型细胞表面HLA分子表达与否以及表达的密度,可以受不同的因素调节。一般认为,调控HLA分子表达的主要环节是转录速率。可能影响HLA分子表达的因素有:①组织细胞的分化阶段:HLA分子是造血干细胞和某些免疫细胞的分化抗原,在细胞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各类HLA抗原的表达可有改变。例如HLA-DQ分子是人单核细胞的成熟标记;Ⅱ类抗原仅表达在激活的T细胞表面。②某些疾病状态:某些传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以及肿瘤均可影响HLA抗原表达。如AIDS病患者单核细胞HLA-Ⅱ类抗原表达明显减少,某些肿瘤细胞表面HLA-Ⅰ类抗原表达减少。③生物活性物质:某些细胞因子,例如三类干扰素(α、β、γ)以及TNFα、THFβ均可增强不同类型细胞HLA-Ⅰ类抗原表达;具有Ⅱ类抗原诱生能力的细胞因子包括IFNγ、TNFα、IL-6及GM-CSF等。此外,某些激素、某些神经递质神经肽也可影响HLA分子表达。

HLA分子在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是一类关键的分子,故各种因素对HLA分子表达的调控可能是体内免疫调节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受各种调节因子的影响,HLA分子的异常表达也参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

http://www.wiki8.com/HLAkangyuan_103652/

 

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是目前所知人体最复杂的多态系统。自1958年发现(Jean Dausset)第一个HLA抗原,到20世纪70年代,HLA便成为免疫遗传学、免疫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新兴研究领域。现在,已基本弄清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阐明了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生物医学价值。

一.人类白细胞抗原 本质及结构  HLA是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同种异体抗原,其化学本质为一类糖蛋白,由一条α重链(被糖基化的)和一条β轻链非共价结合而成。其肽链的氨基端向外(约占整个分子的3/4),羧基端穿入细胞质,中间疏水部分在胞膜中。HLA按其分布和功能分为Ⅰ类抗原和Ⅱ类抗原。 遗传控制  HLA受控于称作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基因簇。HLA定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上。
  HLAⅠ类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α重链,由HLA-A、B、C位点编码;其β轻链是β2-微球蛋白,编码基因在第15染色体。HLAⅡ类抗原受控于HLA-D区(包含5个亚区),由其中的A基因和B基因分别为α重链和β轻链编码,抗原多态性取决于β轻链。以上各基因(名称为WHO命名委员会1975年修订)均系多态性位点(复等位),且共显性。如果把MHC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多态性则更为突出。保守地估计,至少存在1300个不同的单体型,相应地约有17×107个基因型。这就是除同卵双生子以外几乎无HLA相同者的遗传基础,从而HLA可视作个体的“身份证”。 HLA的生物学功能  靶功能
  HLAⅠ类抗原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其抗原特异性在于肽链抗原决定簇的特定氨基酸顺序。这些抗原可被外来物质例如某种病毒或化学物质加以改变,当这些基因产物被改变之后,便成为自身免疫原,成为免疫排除的耙子。可见,耙功能的实质在于“识别自我”,以保证机体的完整性。因此,分布于所有细胞及其多态性这一特点十分重要。
  识别功能
  HLA的识别功能实指在免疫反应中特有的协同作用。抗体在B细胞生成,但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其过程是:抗原经巨噬细胞处理后,抗原信息传递给T辅助细胞,后者再将信息传给B细胞,使B细胞进而分化生成专一抗体。在这个过程中,T辅助细胞不仅识别致敏巨噬细胞上的抗原,同时也要识别巨噬细胞是否与其本身的Ⅱ类抗原相一致。就是说,只有巨噬细胞的单体型和T辅助细胞的单体型相一致时,T辅助细胞才被激活,从而使免疫反应在严密的遗传控制下进行。 对蛋白质抗原的处理与加工  HLA-I类分子:内源性抗原的递呈分子
  HLA-II类分子:外源性抗原的递呈分子 调节免疫应答  *形成MHC-抗原肽-TCR复合物,启动免疫应答
  *在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MHC分*子,才能产生T细胞激活的信号
  *MHC限制性: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时,除细胞受体识别相应抗原决定簇外,细胞间还必须识别相应的MHC分子
  * MHC分子是T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分子:CD4----MHCII、CD8----MHCI
  *调节免疫应答强弱 参与T细胞的分化 诱导同种免疫应答 医学价值  与器官移植
  HLA的研究原初是在器官移植研究推动下开展起来的。

 

  故此,HLA又称移植抗原。临床实践表明,同种异体移植(除同卵双生子外)的排斥应是成功率的最大障碍。在遗传学中,MHC是作为一个单位孟德尔式传递的。因此,同胞之间可有HLA相同、半相同和不同3种情况。实践证明,HLA相同的同胞供者的肾移植,90%以上效果良好;单体型不同的供者,效果明显下降;两单型皆不同者则很少存活。HLA本质和功能的揭示,为移植配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可以说,器官移植是当代医学一项重要成就。
  作为某些疾病的遗传标志
  1972年Russel第一个报告银屑病(牛皮癣)患者携带HLA-B13或HLA-B17。此后陆续发现大量其它疾病与特定的HLA相关,其中,HLA-B27抗原见于大约90%的强直性脊椎炎病人,以至使HLA分型具有了诊断价值,甚至,能较早地证实疾病亚型之间的临床区别,例如,寻常银屑病与HLA相关,而脓疱性银屑病则不然;青少年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HLA-B8、HLA-Bw15和HLA-B18相关,而晚期发作型糖尿病并无这种相关。因此,特定类型的HLA便成为某些疾病的遗传标志。例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是由于21-羟化酶缺乏。应用HLA抗原多态性作群体关联分析和家系连锁分析,发现有两个羟化酶位点(21-OHA和21-OHB)与HLA-B、DR紧密连锁。依此,可用HLA作出产前诊断。在优生学中,可以根据现有资料,对某些疾病推算出孩子患病的相对风险率。另一方面,关于HLA与长寿的关系,亦形成一个研究热点。
  与法医
  HLA因其高度多态性而成为最能代表个体特异性并伴随个体终身的稳定的遗传标志,在无关个体之间HLA型别完全相同的几率级低。法医学通过HLA基因型或表型检测进行个体识别以“验明正身”,同时因其单倍型遗传特征,也是亲子鉴定的重要手段。
  HLA 高分辨型技术
  随着医学的发展,像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等能用最新的基因技术进行分型检测,再寻找合适的供体进行移植治疗。目前通过HLA高分辨分型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能大大提高配型效果,使患者的康复更快,更有保证。
  骨髓与器官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癌症等人类重大疾病的有效手段,而在移植过程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决定移植排斥反应高低的重要因素。在进行骨髓和其它器官移植时,供者和受者之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容程度越高,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就越低,移植成功率和移植器官长期存活率就越高;反之,就越容易发生排斥反应。虽然直系亲属间HLA完全匹配的概率较高,但是由于我国白血病患者多为独生子女,在骨髓库中寻找与患者HLA完全匹配的志愿者,成为发现供者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骨髓库中的HLA分型数据多数是低分辨的,并不能确保供者和患者的HLA真正匹配,患者往往需要和多个低分辨匹配的志愿者进行高分辨复核才能找到真正合适的供者。有的患者与数十个低分辨匹配的志愿者进行复核后,发现他们均不是合适的供者,甚至有的患者只能在HLA部分匹配的情况下就进行骨髓移植,导致术后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需要服用大量药物来维持生命。此外,高分辨率配型费用昂贵,如果捐髓者本人是中华骨髓库的注册志愿者,捐者和患者一次高配的费用是7200元(每人3600元),如果捐者不是注册志愿者,费用则是10000元(每人5000元),如此高的检测费用患者通常难以承受。因此,必须尽快实现“高分入库”,从根本上降低检测费用,提高HLA配型效率。
  为改变目前落后的HLA匹配手段,目前通过高分辨分型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能大大提高配型效果,使患者的康复更快,更有保证。该方法应用新一代的测序技术,只需通过一次实验就能够读取数千份样本的HLA序列数据,并一次性达到HLA分型的最高分辨率,同时还可发现新的等位基因。在检测通量、数据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质的飞跃。应用这种新技术进行高分辨配型,成本不到传统技术的一半,但真正做到了“低分价格,高分数据”,能避免多次配型给患者造成的额外经济负担,也为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最新HLA高分辨分型技术,使建立高分辨HLA数据库成为可能,不仅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找到合适供者,大大地提高骨髓库的使用率,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患者,而且可以为HLA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支持。
 
HLA配型(人类白细胞抗原)与骨髓移植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3日16:48 新浪科技

  骨髓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是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问题,如果骨髓供者与患者(受者)的HLA不同,便会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首先了解HLA的多样性。从遗传关系分析,决定ABO血型的A、B、O基因,从父母各得到一个,每人共有2各基因(即AA、AO、BB、BO、OO和AB),便形成4种ABO血型;然而HLA血型的遗传方式是从父母各得到一串基因,所以HLA基因座位被比喻为“冰糖葫芦”了。按中国人

常见的A座位基因有13个,B座位基因有30个计算,可组成的“糖葫芦”(单倍型)约有13×30=390串之多。理论上估计,父母各给一串“糖葫芦”给子女,便会形成4.3万种HLA-AB血型。

  HLA分型要比ABO血型复杂的多,每个人分别从父母得到一串基因(HLA单倍型)。由此,每人遗传得到二串“冰糖葫芦”。“冰糖葫芦”上的“红果”(基因)以A、B、C、D、DR、DQ和DP为序。如A有28种红果(分别记为A1、、A2、A3、A9...),B有61种(记为B5、B7、B8、B12...),DR有24种(记为DR1、DR2、DR3、DR4...)等。七彩红果共有164种编号,如不同遗传排列的红果随机组合,按理论推算,“冰糖葫芦”有五亿多种变化,能组合33亿多种HLA分型。理论推测的HLA分型数量巨大,但对一个具体的民族来说并非如此。如黄种人的某些HLA抗原,白人和黑人是没有的,白人、黑人所独有的HLA抗原,中国人也没有。同时,HLA各遗传的基因,并非随机搭配,而是有一定规律。因为上述原因实际的HLA分型数量就大大减少。

  在移植方面,主要进行HLA-A、HLA-B和HLA--DR三对位点的配型,只有两个个体的HLA配型完全相同才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否则可能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病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把植入的供体细胞当作"异物"或"入侵者"进行攻击,称为"移植排斥反应",其结果是移植失败,"种子"不能在病人体内植活。另一种可能是供体的造血细胞在病人体内植活,产生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这些细胞"反客为主"把病人的组织和细胞当作"异物"和"入侵者"进行攻击,最容易受攻击的组织和器官是皮肤、肝脏和肠道,发生皮疹、黄疸、转氨酶升高和腹泻不止甚至血便,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严重者可致命。

  HLA由遗传决定。我们知道,人类有23对染色体,来自于父母各23条,HLA位于第六对染色体的短臂上。理论上说,同胞兄弟姐妹中有1/4的机会HLA配型完全相合;子女与父母之间只有一半HLA抗原相同,医学上叫做半相合。通常不能相互移植。所以骨髓移植最初主要在同胞兄弟姐妹之间进行。

  HLA分型有常见、少见、罕见之分,常见的HLA分型,在300-500人就可以找到相同者,少见的HLA分型可能是万分之一的机率,而罕见的就要到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群中寻找。不同人种的HLA分型有很大的差异,白人、黑人的骨髓不适合中国人,成立一个完全属于中国人的中华骨髓库,不仅可以为中国公民提供帮助,还可以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服务。

 
 
骨髓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是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问题,如果骨髓供者与患者(受者)的HLA不同,便会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HLA分型要比ABO血型复杂的多,每个人不是从父母分别得到一个基因,而是得到一串基因(HLA单倍型)。每人遗传到二串“冰糖葫芦”,“冰糖葫芦”上的“红果”(基因)以A、B、C、D、DR、DQ和DP为序。如A有28种红果(分别记为A1、、A2、A3、A9...),B有61种(记为B5、B7、B8、B12...),DR有24种(记为DR1、DR2、DR3、DR4...)等。七彩红果共有164种编号,如不同遗传排列的红果随机组合,按理论推算,“冰糖葫芦”有五亿多种变化,能组合33亿多种HLA分型。理论推测的HLA分型数量巨大,但对一个具体的民族来说并非如此。如黄种人的某些HLA抗原,白人和黑人是没有的,白人、黑人所独有的HLA抗原,中国人也没有。同时,HLA各遗传的基因,并非随机搭配,而是有一定规律。因为上述原因实际的HLA分型数量就大大减少。 HLA分型有常见、少见、罕见之分,常见的HLA分型,在300-500人就可以找到相同者,少见的HLA分型可能是万分之一的机率,而罕见的就要到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群中寻找。不同人种的HLA分型有很大的差异,白人、黑人的骨髓不适合中国人,成立一个完全属于中国人的中华骨髓库,不仅可以为中国公民提供帮助,还可以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服务。 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是目前所知人体最复杂的多态系统。自1958年发现(Jean Dausset)第一个HLA抗原,到20世纪70年代,HLA便成为免疫遗传学、免疫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新兴研究领域。现在,已基本弄清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阐明了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生物医学价值。
 1 HLA的本质及其结构
 HLA是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同种异体抗原,其化学本质为一类糖蛋白,由一条α重链(被糖基化的)和一条β轻链非共价结合而成。其肽链的氨基端向外(约占整个分子的3/4),羧基端穿入细胞质,中间疏水部分在胞膜中。HLA按其分布和功能分为Ⅰ类抗原和Ⅱ类抗原。
 
2 HLA的遗传控制
HLA受控于称作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基因簇。MHC定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上。 HALⅠ类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α重链,由HLA-A、B、C位点编码;其β轻链是β2-微球蛋白,编码基因在第15染色体。HLAⅡ类抗原受控于HLA-D区(包含5个亚区),由其中的A基因和B基因分别为α重链和β轻链编码,抗原多态性取决于β轻链。以上各基因(名称为WHO命名委员会1975年修订)均系多态性位点(复等位),且共显性。如果把MHC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多态性则更为突出。保守地估计,至少存在1300个不同的单体型,相应地约有17×107个基因型。这就是除同卵双生子以外几乎无HLA相同者的遗传基础,从而HLA可视作个体的“身份证”。
 
3 HLA的生物学意义
HLA这一多态系统在其种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下来,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意义。
3.1 耙功能
HLAⅠ类抗原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其抗原特异性在于肽链抗原决定簇的特定氨基酸顺序。这些抗原可被外来物质例如某种病毒或化学物质加以改变,当这些基因产物被改变之后,便成为自身免疫原,成为免疫排除的耙子。可见,耙功能的实质在于“识别自我”,以保证机体的完整性。因此,分布于所有细胞及其多态性这一特点十分重要。
3.2 识别功能
HLA的识别功能实指在免疫反应中特有的协同作用。抗体在B细胞生成,但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其过程是:抗原经巨噬细胞处理后,抗原信息传递给T辅助细胞,后者再将信息传给B细胞,使B细胞进而分化生成专一抗体。在这个过程中,T辅助细胞不仅识别致敏巨噬细胞上的抗原,同时也要识别巨噬细胞是否与其本身的Ⅱ类抗原相一致。就是说,只有巨噬细胞的单体型和T辅助细胞的单体型相一致时,T辅助细胞才被激活,从而使免疫反应在严密的遗传控制下进行。
 
4 HLA的医学价值
4.1 HLA与器官移植
HLA的研究原初是在器官移植研究推动下开展起来的。故此,HLA又称移植抗原。临床实践表明,同种异体移植(除同卵双生子外)的排斥应是成功率的最大障碍。在遗传学中,MHC是作为一个单位孟德尔式传递的。因此,同胞之间可有HLA相同、半相同和不同3种情况。实践证明,HLA相同的同胞供者的肾移植,90%以上效果良好;单体型不同的供者,效果明显下降;两单型皆不同者则很少存活。HLA本质和功能的揭示,为移植配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可以说,器官移植是当代医学一项重要成就。
4.2 作为某些疾病的遗传标志 1972年Russel第一个报告银屑病(牛皮癣)患者携带HLA-B13或HLA-B17。此后陆续发现大量其它疾病与特定的HLA相关,其中,HLA-B27抗原见于大约90%的强直性脊椎炎病人,以至使HLA分型具有了诊断价值,甚至,能较早地证实疾病亚型之间的临床区别,例如,寻常银屑病与HLA相关,而脓疱性银屑病则不然;青少年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HLA-B8、HLA-Bw15和HLA-B18相关,而晚期发作型糖尿病并无这种相关。因此,特定类型的HLA便成为某些疾病的遗传标志。例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是由于21-羟化酶缺乏。应用HLA抗原多态性作群体关联分析和家系连锁分析,发现有两个羟化酶位点(21-OHA和21-OHB)与HLA-B、DR紧密连锁。依此,可用HLA作出产前诊断。在优生学中,可以根据现有资料,对某些疾病推算出孩子患病的相对风险率。另一方面,关于HLA与长寿的关系,亦形成一个研究热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5-5-2 00:11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