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song7的个人空间分享 http://www.stemcell8.cn/?6268

日志

病原体与人类进化(Host-Pathogen Evolution)

已有 1766 次阅读 2012-5-1 04:39 |关键词:病毒 奇迹 科学家发现 遗传物质 purple

科学家发现进化奇迹:人类8%遗传物质来自病毒

 

  科学家发现进化奇迹:人类8%遗传物质来自病毒
  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包含有一种源自伯尔纳病毒插入的DNA,这种RNA病毒能够在细胞核内进行复制和转录。
  北京时间20100125日消息,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日本和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类8%的遗传物质来自一种病毒,而不是来自人类的祖先。
  日本大阪大学科学家Keizo Tomonaga教授领导了这项由美国科学家和日本科学家共同合作的研究项目。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生物学教授塞德里克-费舒特完成了这项研究的论文撰写,他的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包含有一种源自伯尔纳病毒插入的DNA。这种伯尔纳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能够在细胞核内复制和转录。费舒特介绍说,这种经病毒转录的DNA可能会导致基因突变和精神错乱,引起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等疾病。
  在论文中,费舒特利用进化理论和医学推理对这种病毒在产生基因突变中的作用进行了推测和研究。病毒序列在宿主基因中的同化性是一种被称为内生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于病毒DNA融合进入一个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内然后又被遗传给后代。到目前为止,逆转录酶病毒是已知的唯一一种可以在脊椎动物体内产生内生化副本的病毒。但是,费舒特表示,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发现这种被称为伯尔纳病毒的非逆转录酶病毒也可在整个进化过程中反复地在哺乳动物体内完成内生化过程。
  伯尔纳病毒的名称来源于德国小镇伯尔纳。1885年,伯尔纳发生了一场由这种病毒引起的重大疫情,导致该镇大量马匹死亡。因此,人们后来把这种病毒就叫伯尔纳病毒。伯尔纳病毒可以感染鸟类和哺乳动物,包括人类。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病毒,因为它只能通过神经细胞传染,而且可以在宿主大脑中建立长期持续性感染,它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发生于被感染的细胞核内。
  费舒特认为,伯尔纳病毒与细胞核的这种紧密联系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他们决定深入研究伯尔纳病毒是否已经以内生化元素的形式而打破了以往其他病毒感染的记录。研究人员对234种已知的真核基因组进行了检测和研究,试图发现与伯尔纳病毒同样的基因序列。费舒特介绍说,“
研究人员在许多种不同的哺乳动物体内发现了许多类似伯尔纳病毒的内生化元素。
  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还能够复原出伯尔纳病毒在人体细胞的染色体内自发插入过程,前提是这些人体细胞已经被感染上了伯尔纳病毒。根据这些数据,费舒特提出,伯尔纳病毒插入是大脑细胞中被感染的个体产生突变的缘由。费舒特表示,
这些数据产生一种经得起检验的假设。不过,关于伯尔纳病毒感染与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等疾病之间的联系仍然存在争议。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221/18/328003_16365767.shtml

 
 
寄生虫帮助人类演化?
拟南芥 2011-11-21 17:15:58

10万年前,人类由非洲迁移到各地,在不同环境中打拼生存,出现了相异的进化,导致了基因多样性。哪个因素对基因多样性贡献最大呢?气候还是饮食?新近的研究提出,病原体,特别是寄生虫的影响更大一些。

现代人在大约10万年以前由非洲迁移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区,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的气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养活自己,还需要应对不同的病原体的侵扰。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地区的人群出现了相异的进化,人类的基因多样性由此产生。哪个因素对基因多样性的贡献最大呢?新近的研究认为病原体特别是寄生虫对此的贡献最大。(题图为曼氏血吸虫)。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尼耳森(Rasmus Nielsen)实验室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研究了超过1500个人的基因,这1500个人又来自55个不同的族群。他们计算了不同的基因多样性的频次,并且发明了一个统计模型用来预测多样性的分布情况。研究人员把可能对人类基因组施加选择压力的因素分成三类:环境、生产方式(农业、渔业和畜牧业)和病原体的多样性。随后,他们每次去掉一个因素,然后看看这样的变化会对模型的预测能力产生怎样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这三个因素对人类基因多样性都很重要,但是似乎病原体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在各种病原体中,寄生虫比细菌和病毒对人类基因组进化的影响更大一些。

发表在11月3日的《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PLoS Genetics)上的这项 报告 中,研究人员筛选出了103个和病原体多样性关联度最强的基因。在这103个基因中,有大约四分之一和免疫功能有关,包括病原体识别以及发炎等等。而且有些基因和自体免疫反应也有关系。研究的领导人尼耳森认为,一种可能的假说是,为了适应病原体的侵犯,人的免疫系统会变得更强。如果此后这些病原体从人体中消失,过强的免疫系统就会攻击人体自身的器官,从而产生自体免疫反应。

不过,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持尼耳森的观点。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科雷斯科夫斯基(Bryan Kolaczkowski)认为,尽管把自体免疫疾病和对病原体的适应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但是这项研究的证据仍然不够强。更强的证据包括找出一个遗传变异可以同时针对入侵的病原体,以及增加自体免疫反应的敏感性。

科雷斯科夫斯基也不同意病原体比气候和饮食更加重要的观点。他认为之所这项研究认为病原体更能影响遗传多样性,仅仅是因为病原体导致的适应性更容易被发现。免疫系统的适应性更像一个只有两种状态的开关,而气候和饮食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是连续的,可以微调的。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基因组学家汉考克(Angela Hancock)指出,病原体、气候和饮食这三种因素很难被完全分开。例如,气候因素可以影响病原体的分布情况。根据汉考克的研究,和病原体相关的适应与生产方式的选择有关。因为很多在动物中发现的病原体可以感染人,所以人类对于饲养动物的选择会影响到免疫系统需要面对的病原体种类。不过,汉考克仍然认为:“毫无疑问,病原体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自然选择驱动力。”

编译自: 《自然》网站11月11日
导读者: 拟南芥
原文: 请看这里
图片: SULLIVAN/VISUALS UNLIMITED/SPL

(果壳环球科技观光团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人群基因组变异与病原体多样性有关

        10万年前,人类由非洲迁移到各地,在不同的地区,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的气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养活自己,还需要应对不同的病原体的侵扰。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地区的人群出现了相异的演化,导致了基因多样性。哪个因素对基因多样性的贡献最大呢?气候还是饮食?新近的研究提出,病原体,特别是寄生虫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近日,Nature杂志和一些媒体报道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Matteo Fumagalli等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关于基因变异的研究,通过研究人群中基因变异频率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该研究发现病原体,尤其是寄生虫在人类基因变异中的作用最为重要,同时也发现,这些变异或许使得人类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更加易感。

        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分别检测了55个种群超过1500位受试者的不同遗传基因突变的频率,随后做出统计模型以预测不同种群间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显示,统计模型列出可能引起人类基因改变的三种潜在的因素:气候、饮食习惯和病原体的侵蚀。研究还发现,基因的改变与当地病原体的多样性间存在密切联系。其中,共有103对基因组(接近1/4)与病原体的多样性相关。此外,这些病原体可能参与了机体的免疫调节,增加了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易感性,例如,多发性硬化和1型糖尿病等。

        作者认为,寄生虫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比细菌或病毒更为重要。因为细菌和病毒的进化速度较快,很快就适应了人类基因的变异,而寄生虫由于进化速度较慢,就使得人类有时间发展我们的防御系统。病原体造成的变异改变了我们的基因,使得机体的免疫系统活性增强,而当这些病原体去除以后,我们就对自身免疫疾病更加易感。

        Nature 480,155 (08 December 2011)doi:10.1038/480155e 

 
来源 生物通
2005-6-22 1:05:17 774
Current Biology:病原体与人类基因进化的关系
    进化过程在人类中塑造的主要身体差异在于我们的外形,但是在DNA水平上展现最大多样性的基因则在一个完全看不到的过程——免疫中起作用。编码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蛋白的基因在人类基因组中的变异性最大,而且研究人员对此现象也提出过多种假说。现在,研究人员公布的新发现证明人类HLA基因型的显著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由不同人群遇到的不同套病原物塑造。剑桥大学的Franck Prugnolle和同事将这些发现公布在6月7日的Current Biology上。

    Ⅰ型HLA蛋白是识别抗原和细胞表面抗原呈递中的重要因子。HLA蛋白和它们呈递的抗原被特殊的免疫细胞识别,因此引发抵御疾病的免疫应答。但是HLA基因如何会如此多样呢?这其中可能有大量因子起作用,但是一种最盛行的假说认为病原本身就是参与因子。

    先前的研究已经为这种影响提供了线索。如果不同版本的HLA蛋白能够影响免疫系统处理一个特定的病原,那么在理论上,HLA基因应该进化成能够有效处置人类遇到的不同抗原。

    导致形成不同的HLA基因型或等位基因的这种进化形成了“病原物衍生平衡选择”(PDBS, pathogen-driven balancing selection)理论的基础。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世界上61个地域的人类群体并比较HLA多样性程度和每个人群的地理区域中存在的不同病原物数量。由于其他一些因素如人群的迁移历史会普遍影响基因多样性,所以研究人员将HLA多样性与人口所在区域的一般的基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

    研究人员发现尽管人类殖民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影响HLA多样性,但是病原物在局部地区的丰富程度也明显与HLA多样性有关,并因此支持了PDBS假说。高的HLA多样化水平往往与高的病原物多样性相对应。此外,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相关性尤其在一种特殊类型的HLA基因——HLA B上比较强烈(记者杨淑娟)。

 
题  名: Infectious Disease and Host-Pathogen Evolution
中文译名: 传染病与宿主-病原体的演化
作  者: Dronamraju, Krishna R. (Ed.)
 
<!-- -->
评论者: 邓国华
出版社: Cambridge 页数: ⅹⅳ, 370 pages
出版地: Cambridge 载体类型: Hardcover
出版时间: 2004 版次:
丛书名: 所属分类:
ISBN:   丛书名:  
<!-- -->
主题词:涉及主题:1. Evolution  2. Host-Parasite Relations--genetics  3. Immunogenetics  4. Communicable Diseases--genetics  5. Variation(Genetics)
<!-- -->
馆藏信息: 图书索书号:R38/DKR
馆藏地址:四层图书阅览室   点击进入
点击进入医科院图书馆馆藏
书评正文: <!--   长期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人类进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传染病作斗争;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类中复杂的遗传多态性即在其中起着直接作用。本书从进化论的观点着重展示了与一些重要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疟疾、流感和血吸虫病相关的宿主与病原体间的演化研究近况。
  全书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回顾了最早发现人类基因系谱的杰出学者之一的  J.B.S.  Haldane(1892-1964)在这一领域中的突出贡献,其著名论文“疾病与进化论”和在早年提出的“疟疾假说”(即疟疾可能是造成地中海人群中地中海贫血高发生率的选择性因素),已在近些年来引发了许多有关遗传机制与地中海贫血及对多种传染病易感程度的研究结果。第二部分介绍了近年来有关在恶性疟的遗传进化、疟原虫的生物学进化、从遗传学进化的角度阐述了  G6PD  缺乏与人类对疟原虫的抗病力及间日疟在人群Duffy  血型阴性者中的易感程度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三部分介绍了其它一些传染病及寄生性微生物,包括流感病毒的演化、霍乱弧菌从无致病力到人类致病力强的演化、水蚤的动力学与其寄生性微生物的演化、人类对内脏型利什曼病和曼氏血吸虫病的易感程度由主要等位基因位点调控的研究现状。第四部分是关于遗传和进化论的研究进展,内容涉及在应对动物和公共健康干预措施中的病原体致病力的演化、  调控性DNA的多样性与感染、感染性疾病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遗传流行病学、人类遗传多态性对传染病的传播和严重度的作用影响、进化论与糖尿病的病因研究以及对人类进化的研究展望。
  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与应用,本书着重介绍了对一些重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宿主与病原体间的演化研究进展。对于从事微生物学、寄生虫病学、免疫学、感染病学及遗传学、生物进化学、流行病学等专业人员均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  长期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人类进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传染病作斗争;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类中复杂的遗传多态性即在其中起着直接作用。本书从进化论的观点着重展示了与一些重要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疟疾、流感和血吸虫病相关的宿主与病原体间的演化研究近况。
  全书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回顾了最早发现人类基因系谱的杰出学者之一的  J.B.S.  Haldane(1892-1964)在这一领域中的突出贡献,其著名论文“疾病与进化论”和在早年提出的“疟疾假说”(即疟疾可能是造成地中海人群中地中海贫血高发生率的选择性因素),已在近些年来引发了许多有关遗传机制与地中海贫血及对多种传染病易感程度的研究结果。第二部分介绍了近年来有关在恶性疟的遗传进化、疟原虫的生物学进化、从遗传学进化的角度阐述了  G6PD  缺乏与人类对疟原虫的抗病力及间日疟在人群Duffy  血型阴性者中的易感程度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三部分介绍了其它一些传染病及寄生性微生物,包括流感病毒的演化、霍乱弧菌从无致病力到人类致病力强的演化、水蚤的动力学与其寄生性微生物的演化、人类对内脏型利什曼病和曼氏血吸虫病的易感程度由主要等位基因位点调控的研究现状。第四部分是关于遗传和进化论的研究进展,内容涉及在应对动物和公共健康干预措施中的病原体致病力的演化、  调控性DNA的多样性与感染、感染性疾病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遗传流行病学、人类遗传多态性对传染病的传播和严重度的作用影响、进化论与糖尿病的病因研究以及对人类进化的研究展望。
  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与应用,本书着重介绍了对一些重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宿主与病原体间的演化研究进展。对于从事微生物学、寄生虫病学、免疫学、感染病学及遗传学、生物进化学、流行病学等专业人员均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 -->
评论者详细信息:邓国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无 ,教授
Deng Guo-hua, PUMC hospital,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人类与“病原体”一同进化
 
文章内容:一1人类与"病原体"一同进化编者按:用中医的观点去认识病原体和人妾基园组的避化.推/.,.妾避化的最大力量是什么?让人感簧趣的新证据柏向一个更加出争意料的第三者一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其他寄生虫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妻的基园组,在这之前,逆化论和遗传学各执己见,对基园变异的可能性认识蛰少.中医认为"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对人和病原体以及碌境致病的理论自成体系,历史的认识中医-4-年,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中医理论,可以更快地理解人体内外不境以及各种致病园素的相互作用并促避统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对抗病原体的不懈斗争正在以超出我们想像的剧烈程度改变人类基因组.身为牛津大学遗传学家的本文作者揭示了这项惊人的发现将如何改变我们看待和治疗很多疾病的方法.推动人类进化的最大力量是什么?有人说是我们的环境,还有人认为可能是性.然而,让人感兴趣的新证据指向一个更加出乎意料的第三者一病原体.我们体内生存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寄生虫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基因组,完全超出我们的想像,而且这一过程正在发生.通过杀灭抵抗力极低的人,病原体使得能保护宿主免受传染病侵袭的突变保存到基因组中.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一个人经遗传得到双倍数量的这类突变,就可能会罹患镰状细胞贫血症,地中每贫血症,以及囊性纤维病变等遗传性疾病.这些发现不只是有趣的进化问题.研究致病基因的分子结构将使我们对祖先的生存环境有新的了解.如果我们想有效地研制和检验新药和疫苗,那么搞清病原体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基因将至关重要.不仅如此,它们还将开辟对抗艾滋病和疟疾等疾病的新途径.有些研究人员推测,研究我们的进化历史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心脏病和癌症等致命疾病的根源,不过这尚待证实.霍尔丹的观点我们在几个世纪之前就知道人类个体对传染病的反应方式千差万别.但是直到加世纪40年代末,伟大的学者霍尔丹才提出一种解释,说明为什么有些人天生要比其他人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更强.最先暗示病原体可能塑造我们基因的就是霍尔丹的这一解释.在1948年于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国际遗传学大会上,美国科学家詹姆斯?尼尔和威廉?瓦伦泰因对一种称作地中海贫血症的致命遗传病大伤脑筋.他们在美国的一些地中海移民人口中观察到该病.霍尔丹知道,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隐性遗传疾病,意思是说,小孩必须从父母双方各获得一个有缺陷的基因才会发病.只获得一个有缺陷基因的人是无症状的携带者.患有地中海贫血症的儿童不能制造足够的血色素.红细胞中的这种蛋白质把氧气输送给肌体组织.但是霍尔丹知道,虽然没有症状,但是携带者的红细胞要比正常人的小.他还知道,在二战之前,由攻击红细胞的单细胞寄生虫导致的疟疾是地中海地区的一个主要死亡原因.因此他提出,小个红细胞可能对疟原虫引发的传染病更有抵抗力,因此能保护携带者免受疟疾的侵袭.继承两个有缺陷基因的儿童是寄生虫与人类宿主之间的一场竞赛中的不幸牺牲品.这样,"多态平衡"的概念诞生了.这种遗传情况是指,只携带一个有缺陷基因的人具有生存优势,比如对疾病的抵抗力;但这样的优势使得基因缺陷在人口中的发生率上升,直至被携带两个有缺陷基因的人的夭折率所抵消.越来越多的证据霍尔丹的观点简洁动人,不过搞清这一观点是否适用于众多遗传◆疾病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经过几十年的艰难研究,直到1997年,我们才得以有把握地说霍尔丹对地中海贫血症的解释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尚不完全了解地中海贫血症如何使人类免受疟疾的侵袭.霍尔丹的说法,即小个红细胞为疟原虫提供了一个恶劣的生存环境不是问题的答案.不过我们从地中海贫血症状获得的知识应该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病原体如何推动人类基因的进化,以及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地中海贫血症是突变保护它们的携带者免受疾病侵袭的最佳例证.不过这只是冰山的一角.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病原体已经而且仍在塑造我们的很多基因和器官.只疟疾一种疾病就迫使至少4个人类基因发生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基因数量仍在增加.疟疾的例子绝非独一无二.研究人员在最近几年发现的线索显示,其他的很多传染病参与改变了我们的基因组.研究人员已经确认了很多基因,它们是导致我们对许多细菌和病毒的易感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这些疾病包括结核病,麻风病,艾滋病以及肝炎.新发现的意义那么,这些新信息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呢?研究地中海贫血症等疾病在全球的分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历史.例如,疟疾可能只是在较近的过去才开始侵袭人类的,因为对地中海贫血症突变的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大约在5000年前首次出现.这与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的时间恰好一致,因为当时的环境更加有利于疟原虫的传播.类似的研究结果还能告知我们人类在古代的迁移情况.在南美土着人口中没有地中海贫血症和镰状细胞贫血症患者这一情况可能说明,在人类渡过白令海峡移居美洲的时候,亚洲大陆还没有疟疾.除了历史,这类发现还对生物医学研究至关重要.在研制疟疾疫苗时,必须清楚,在接受疫苗试验的人口中,哪些人对疟原虫具有高度的天生抵抗力.不过更具吸引力的是,更好地了解与遗传抵抗力相关的保护机理可能为研制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一为何不从大自然的这些非凡实验中汲取灵感呢?因此毫无疑问,在我们对抗传染媒介物的长期斗争中,我们的基因构成被大大改变了,而且一定仍在变化.镰状细胞贫血症和地中海贫血症等疾病是人类进化进程留在我们身体上的伤疤.但是,除了遗传疾病,我们在传染病的长期作用下所发生的基因改变还有其他不利影响吗?在我们为自已创造的全新环境中,这些改变可能有害吗?只有在探究我们对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同易感性的遗传基础时,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变得明了.环境因素似乎是导致糖尿病,肥胖和心脏病等发达国家常见病的原因.最近,研究人员试图从进化的观点解释很多人类疾病,而"进化医学"的新领域也已出现.其支持者认为,所有疾病,从孕妇晨吐到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患,都可以视作适应进化的变化.这完全是推测,在目前几乎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说法.不管怎样,传染病研究带来的证据几乎毫无疑问地显示,进化的视角可能对我们了解目前的很多致命疾病极其有价值.英国《新科学家》周刊?与敌人一同进化,
 
 
科学家对虱子DNA研究揭示古人类进化史(图)
点击数:499 次  录入时间:2012/1/5 17:13:00  编辑:jessicaw2011

 

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的经头虱照片

 

  根据最新一项有关经头虱(headlice)的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人类和一种已经灭绝的远古人类物种有直接的联系。这种物种是直立猿人(Homoerectus),一种无下颚的远古人种,有长长的向前伸出的面部,突出的眉弓,脑容量比现代人类要小。
  
  这项关于经头虱的研究,既包括观察分析也包括基因分析,实际上提供了一个人类从5百万年前到现在的小型进化史。科学家认为,在这些广泛存在于大人和孩子身上的讨厌的寄生虫的基因中,却保存了诸多进化史的证据。
  
  由美国犹他州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发表的两篇相关报道揭示:今天寄生于人类的经头虱(headlice)中可以检测到两种明显不同的基因类别。一种在全世界都能找到,广泛存在于我们现代人类的祖先中;第二种只在美洲发现,这就是研究者所说的直立猿人了。
  
  科学家们发现经头虱的“家谱”和人类的“家谱”很像。通过对虱子DNA突变的研究发现,两种外貌类似,但是基因型完全不同的虱子,发生明显差别是在118万年前。而现代人类和古代人类发生明显分化也是几乎在同一时期,大概120万年前。根据现在的数据,两种经头虱(headlice)的基因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早期人类物种。
  
  该研究的领导,犹他州大学生物学教授戴尔·克莱顿认为,从现代人身上发现的两个血统的虱子中存在的基因差异,可能分别存在于1百万年前甚至更早以前长期脱离联系的两个古人类物种身上。否则,这两种虱子就可能发生杂交。最可能的一种古代人类宿主就是早期生活在非洲大陆的猿人,最后发展为直立猿人。这些人实际上最终发展成了现代人。
  
  科学家认为这些专一地寄生于直立猿人身上的虱子“跳到”现代人身上的时间大约在25,000~30,000之前,是亚非大陆发生互相“接触”的时间。克莱顿说:“大家都知道,直立猿人最终灭绝了,但是虱子没有灭绝。而虱子是寄生动物,不能脱离宿主独立生存达到24小时以上。唯一的解释就是,在直立猿人灭绝之前,在其身上寄生的虱子转移到了现代人身上。这是需要直接的接触的。”但是,现代人和直立猿人的接触方式还不清楚。克莱顿认为可能是战争、偷窃衣服或者是毛皮类的东西。还有人认为两种人类和虱子可能在一个共同住所内相遇,也可能是天气恶劣,合适的居住环境有限,增加了两个物种的接触几率。
  
  但是也有科学家认为虱子的DNA发生差异是在30万年前,而不是所说的118万~120万年前。事实上,这两种人可能从来没有见面。因为虱子是一种传染性的人类寄生病原体,所以可以不通过接触轻易地在物种之间传播。现在已经发现很多鸟类寄生的虱子具有重种宿主,而它们的宿主很少发生直接接触。
  
  下一步科学家们打算研究阴虱的基因特点,因为这些寄生虫必须通过性交才能传播,可能更好地解决科学家们之间的分歧。(辰序)
  
  稿源:新浪科技
http://yw.zxxk.com/Article/164430.html

 

远古DNA和脑灰质将揭示人类进化的新证据
作者: yifei  发布日期: 2007-9-13    查看数: 269   出自: 网上读书园地
Google Adsene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是利用石头和骨骼推断出人类的系谱。美国《新闻周刊  中文月刊》近期载文称,由于人类进化科学正经历自身的进化,现在又出现了新的证据。 

  与牙齿、颅骨和其他骨骼不同,毛发经受不住气候、地质的剧变以及时间的无情蹂躏。因此,尽管有这样两个事实,即数百万年前的颅骨证实了人类祖先从一个人种进化为另一个人种的同时大脑体积也会随之增大,脊骨和髋关节的结构也说明了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站立起来,但是,关于他们什么时候开始失去了身体上的毛发而代之以衣物,化石记录却不能提供任何线索。幸运的是,这让马克·斯金想到了虱子。 

  头虱寄生在头发中,而大一点的体虱却名不副实:它们寄生在衣物里。头虱出现于数百万年以前,而体虱则是后来者。进化人类学家斯通金预感到,可以通过比较两种虱子的  DNA  来计算出体虱是何时由头虱进化而来的,因为  DNA  可以有规律的速度积累变异(就好像已知一名打字员每分钟会打六个错字,就可以计算出他打一份文件需要多长时间一样)。斯通金及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同事得出结论,虱子系谱分化出不同分支不过发生于  11.4  万年以前。由于新物种通常随着新的栖息地出现而出现,所以这也就是人类祖先永久性失去体毛并代之以衣物的时间。衣物不仅能保暖,还为新进化而来的虱子提供了一个家。 



  如果你问上一代的古人类学家虱子  DNA  能揭示多少有关人类进化的信息,可能会被他们取笑。但是,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早在  1856  年,人们从德国尼安德谷的一个矿山中发现了一块穴居人头骨化石,这意味着曾经有另一种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自那时开始,我们就用石头和骨骼来推断人类的系谱。这些化石和工具证明,我们的祖先起源于非洲,他们能够直立行走,懂得制造工具等。不过,现在又有两个新的证据出现了,那就是  DNA  和大脑。 



  人类进化科学正在经历自身的进化。尽管我们倾向于将物种的进化看成是单行列队行进,认为下一代会简单直接地继承上一代,但是新的科学指出,人类的故事不但远比那些拘泥《圣经》字义的人所想的复杂得多,也比世俗科学所猜想的复杂。在分析过现代人以及黑猩猩和其他物种(甚至是虱子)的  DNA  之后,科学家将注意力集中于进化的各个转折点上,比如语言和言语是何时及如何发展而成的,以及我们的祖先是何时离开非洲的。DNA  甚至可以揭示有多少人参与迁移。在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新建成的人类起源馆里,DNA  和化石平起平坐。通过对比大脑留在头骨内的痕迹,“古神经学”找到了推动人类智力发展的结构是何时出现的,并揭示了祖先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不管你是否相信上帝引导着这些变化,这些发现都正在颠覆着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人类如何进化的看法。 



  这并不是说化石已经过时。这些新发现就像修剪盆景一样彻底修整并重塑人类的系谱。像《圣经》的系谱一样简洁的传统模型(即一个物种带来另一个物种)已经被取代了,变成许许多多的分支,这些分支代表着各个物种,它们与我们的直系祖先在同一个时期生活,只不过以灭绝告终。这就好像发现你的高曾祖父并非如你所想的是独子,而是有许多的兄弟姐妹,只不过他(她)们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而没有留下后代。最新的研究也表明了“进步”和“人类进化”都不过是偶然出现。在人类史前史上,进化不止一次产生了现代的特征,包括面部没有像猿人那样凸出的眉脊和颌骨,只不过这些特征后来消失了,并在数百万年之后再卷土重来。新的人类起源馆的馆长之一兼古生物学家伊恩·塔特索尔说,人种的发展间歇地进行着,许多时长期都“没有太多事情发生”,偶尔出现一些突然的变化。 



  正如展品所揭示的那样,人类深深植根于东非热带大草原。人类和黑猩猩(与我们血缘关系最接近的现存物种)的最后一位共同的生物祖先在那里居住,在人类系谱的分岔点上,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引起了许多争议。化石不曾为我们解答系谱何时出现了分化,而  DNA  也许可以。人类的  DNA  和黑猩猩的  DNA  的分别只有  1.2%,而且  DNA  的变异速度也非常有规律性。因此,科学家完全可以利用这个速度来校准“分子钟”,从而测出发生基因变异的时间。举个例子来说,现存的黑猩猩和人类的  DNA  有约  3,500  万个化学“符号”是不相同的,这就意味着这两个系谱是在  500  万到  600  万年前开始分化。这与地球气候在  650  万年前变得极端寒冷和干旱的发现刚好吻合,而这种气候变化恰恰可以刺激新物种的产生。留在森林的类人猿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变化,它们就是今天的黑猩猩的祖先。而那些冒险进入新形成的栖息地干旱草原的类人猿,则迈出了成为人类的第一步。 



  现在轮到具争议性的部分了。2001  年,一支在乍得挖掘的研究组出土了一块化石,并声称这是人类(而非黑猩猩)祖先的最古老化石。如果这是真的,它一定生活在两个系谱出现分化之后。问题是,萨赫勒人乍得种活在近  700  万年前,该人种的昵称为“图迈”(Toumai),当地语是“小孩”的意思。而根据基因数据,人类和黑猩猩的分化发生在至少在这之后的  100  万年,暗示图迈根本不是原始人种,即人类而非同族的黑猩猩的第一个祖先。 



  如果图迈不是我们的祖先,那么他为什么长着与  500  万年后的人种相像、类似人的面部和牙齿呢?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古人类学家伯纳德·伍德说:“700  万年前的原始人应该开始像个原始人,而不是拥有这么多年后在化石记录中看到的特征。”图迈即使不是我们的祖先,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为他打破了人类进化的“系谱”模型,这个模型指出,图迈的后代是南方古猿,然后是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它假定每次的生物革新  ──  不论是出现两足特征、大脑体积变大还是其他  ──  都只发生一次,然后便停留在那里。 



  相反,进化将不同的特征组合集中在原始人身上,然后让它们消失,直到后来的人种将它们进化。伍德说:“相似的特征进化了不止一次,这意味着你不能把它们当作金科玉律来证明一块化石遗传自另一块,或者一块化石具有某个高级特征,就意味着它是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人类系谱中的许多分支都还没有被发现。” 



  事实上,从  400  万年前开始,有六种属于南方古猿的人种来自非洲。南方古猿阿法种的化石(称为露西)于  1974  年被发现,拥有硕大的颌骨和突出的面部等类人猿特征,可能为了安全和寻找住所而攀爬到树上。但他也直立地在草原上行走,这正是现代人类的特点。在  360  万年前的火山灰中保存着的脚印无声地见证了身材一大一小的两个阿法种  ──  女性与配偶或父母与孩子  ──  走过今天的坦桑尼亚平原。 



  到底是什么触发了这一突变,是什么让我们开始成为人类,这些难题一直困扰着专家。尽管石头和骨骼都帮不上忙,基因和大脑已经开始说话了。去年夏天,科学家发现了叫做  HAR1(代表人类加速进化区)的基因,这种基因存在于鸡、黑猩猩和人类等动物的身上。从  3.1  亿年前(系谱上鸡和黑猩猩在这时分为两支)到  500  万年前,该基因的  118  个化学“符号”中只有两个发生了变化。但是,戴维斯加州大学的凯瑟琳·波拉德与同事发表的报告指出,自从人类系谱从黑猩猩分化出来以后,有  18  个化学“符号”在瞬间(相对而言)发生了变化。变化速度如此快,象征了这种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不断使携带者具有优势,也许从南方古猿就开始出现这种情况。 



  相对于其他器官来说,大脑获得这些基因优势的可能性最大。人类怀孕的第七周至第九周期间,HAR1  最活跃,显然刺激了大脑的发育。而且,在形成人类大脑皮层的六层神经元的细胞中可以找到大量的这种基因。波拉德说:“HAR1  存在于影响皮层的几何形状和布局的神经元中。”它有可能帮助人类祖先的大脑皮层发育出复杂大脑所特有的精细褶皱。 



  除了使大脑结构更为复杂之外,基因变异也帮助大脑的化学特性进一步发展。2005  年,杜克大学的马修·罗克曼和同事发现了一种叫做  PDYN  的基因,它于  700  万年前,就是在人类最古老的直系祖先出现后不久,开始积累变异。这种基因可以控制一种叫做强啡肽原的分子的产生,它就像大脑的上汤一样,可以根据加入什么配料而变成一些神经化学物质,为感知、行为和记忆奠定基础。人类起源馆的馆长之一罗布·德萨莱说:“化石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信息,但是基因组能够告诉我们是什么使语言成为可能,是什么使大脑发育成今天的样子。”

http://www.readfree.net/htm/200709/4512499.html

美国科学家称基因短期突变加速人类进化
http://www.enorth.com.cn  2005-06-23 17:17

 

  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人类2号染色体时发现,人类很可能由短期内的基因突变进化而来,如果这一推测成立的话,会对传统观点----“人类逐渐进化理论”构成挑战。通常我们知道,人类进化的过程以染色体内DNA序列变化为标志。而染色体变化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自身的部分进行复制。这些DNA碎片在复制后再次进入染色体,从而导致了染色体内存在两个相同的部分。

  艾乐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基因科学副教授,他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最初认为,DNA的复制要持续几百万年才会慢慢开始。最近,他们观察2号染色体复制出的部分DNA序列,并将这些序列与猿和旧世纪猴的基因进行了对比。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发现一些DNA副本在相对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而后只发生了几次很小的重排现象。并且,艾乐发现在人类、猿类以及猩猩体内都拥有大量的此类副本,但是在旧世纪猴中却没有——例如狒狒和短尾猿。

  在对这一部分染色体进行了染色体衰变程度分析后,科学家们发现,主要的复制过程发生时间是在两千万到一千万年以前,这是在人类祖先已经从旧世纪猴中分离出来之后,但是在人类和大猩猩分离之前。

  这一研究结论支持了“点断平衡”理论,此理论认为,进化实际上是短期跳跃式发生,在短期跳跃之间伴随着漫长的平稳期。

  艾乐说,我们还不清楚,为什么在人类和大猩猩进化史中这些复制活动会如此频繁。我们也不清楚为什么它们突然停止。另外一些区域可能会显示出一些暂时的偏差。此前,人类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基因进化的过程是逐渐进行的,复制是新基因产生以及大规模染色体重排的重要因素之一。

  英国进化生物学教授赫斯特认为,这项研究很有意思,他希望看到这种“点断进化”对其它物种来说也是正确的,而且这是一个普遍的进化模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进化过程是在短期内突然发生的。例如,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大约在五千万年以前,由于某种活动的剧烈运动,导致了很多新基因的产生。但我们还不知道,短期、突然的复制活动会给染色体2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有人认为,基因变化很有可能会导致脑部体积增大或病原体抵抗。如果染色体特定的区域能够标记特定的事件,那就意味着长期逐渐进化的模式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研究小组将继续观察染色体复制,并且尝试把这一现象与基因功能的变化联系起来。

 

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失去活性的基因死而复生
2011-10-26 11:11:36  

过去5000万年间的基因演变

  据美国《科学》杂志3月9日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发现,一些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失去活性的基因死而复生,人类基因进化有可能进入全新阶段。

  在大约4000万至5000万年前 ,一条被称为“IRGM”的DNA存在于进化成现代人猿的动物的身体中,不过在那时它已失去了活性。 然而,在2500万年后,在进化成人类和类人猿的血统中,三个偶然的事件使得它们再度苏醒了。这一发现震惊了生物界,人类的基因进化可能进入全新的阶段。

  在老鼠和狗等哺乳动物体内,“IRGM”(与免疫相关的GTP菌群M)有助于抵抗像沙门氏杆菌这样的细菌病原体。人类和类人猿的身体内也存在这种基因。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一种功能类似IRGM的蛋白,基因学研究已经确定缺失这种基因会有患有克隆氏症的危险,会破坏胃肠道功能的自身免疫条件。但是在人类和类人猿体内这种基因的价值还尚不明确。

  华盛顿大学生物学家艾文·艾希勒(Evan Eichler)对基因进化十分感兴趣,和同事们一起研究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灵长类动物的IRGM基因序列。他们发现,在猴子身上,一种可以叫做“废弃DNA”的正好契合基因序列的开端。这个基因的插入使得基因的进化演变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它正处于蛋白质繁殖的临界状态。然而,猴子的基因中有一些“停止密码子”,相当于一种基因运动的红灯信号,阻止了功能性蛋白质的繁殖。艾文说:“我们研究了全球15个地区从古至今各种猴类的基因,所有种类的猴类都成倍地繁殖了停止密码子,这说明,那种DNA已经死亡了。”

  但是,人类,类人猿和猴子共同拥有一个祖先,所以,IRGM一定会在进化的过程中复活。正如艾文的工作组今天在“公共基因学”报告会上所阐述的那样,最合理的解释同时也是最不可思议的,那就是,三个偶然事件使得这种基因复活了。

  根据猴类、类人猿以及人类在基因上的差异分析,艾文的工作组成功地以一幅图来解释在过去的五千万年间里猴类、类人猿以及人类是怎样演变的。最初,这种基因存在一种原始的病毒内,叫做内生性还原细胞的细菌,它从基因组的别处直接进入上层的静止的IRGM基因内,产生了全新的活性成分。进而,又有两个基因突变彻底移除了剩下的停止密码子。这三个并不相干突变共同促成了基因功能的恢复。

  艾文说,关于IRGM仍然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而最具有价值问题是新老基因是否拥有同样的生物特性。他们目前还不能很肯定这一点。剑桥大学的马萨诸塞科技协会的基因专家史蒂芬·麦卡罗说,也许人类的身体仍然适应这种基因。他指出,不同的人群会显示出不同的IRGM活动特性。这也许是因为人类仍然在准确研究如何利用这种相对较新的基因。


搜狐科学(尚力)

http://www.huihe.org/wuzhongzixun/13607/

美国科学家称基因短期突变加速人类进化
http://www.enorth.com.cn  2005-06-23 17:17

 

  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人类2号染色体时发现,人类很可能由短期内的基因突变进化而来,如果这一推测成立的话,会对传统观点----“人类逐渐进化理论”构成挑战。通常我们知道,人类进化的过程以染色体内DNA序列变化为标志。而染色体变化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自身的部分进行复制。这些DNA碎片在复制后再次进入染色体,从而导致了染色体内存在两个相同的部分。

  艾乐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基因科学副教授,他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最初认为,DNA的复制要持续几百万年才会慢慢开始。最近,他们观察2号染色体复制出的部分DNA序列,并将这些序列与猿和旧世纪猴的基因进行了对比。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发现一些DNA副本在相对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而后只发生了几次很小的重排现象。并且,艾乐发现在人类、猿类以及猩猩体内都拥有大量的此类副本,但是在旧世纪猴中却没有——例如狒狒和短尾猿。

  在对这一部分染色体进行了染色体衰变程度分析后,科学家们发现,主要的复制过程发生时间是在两千万到一千万年以前,这是在人类祖先已经从旧世纪猴中分离出来之后,但是在人类和大猩猩分离之前。

  这一研究结论支持了“点断平衡”理论,此理论认为,进化实际上是短期跳跃式发生,在短期跳跃之间伴随着漫长的平稳期。

  艾乐说,我们还不清楚,为什么在人类和大猩猩进化史中这些复制活动会如此频繁。我们也不清楚为什么它们突然停止。另外一些区域可能会显示出一些暂时的偏差。此前,人类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基因进化的过程是逐渐进行的,复制是新基因产生以及大规模染色体重排的重要因素之一。

  英国进化生物学教授赫斯特认为,这项研究很有意思,他希望看到这种“点断进化”对其它物种来说也是正确的,而且这是一个普遍的进化模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进化过程是在短期内突然发生的。例如,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大约在五千万年以前,由于某种活动的剧烈运动,导致了很多新基因的产生。但我们还不知道,短期、突然的复制活动会给染色体2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有人认为,基因变化很有可能会导致脑部体积增大或病原体抵抗。如果染色体特定的区域能够标记特定的事件,那就意味着长期逐渐进化的模式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研究小组将继续观察染色体复制,并且尝试把这一现象与基因功能的变化联系起来。

 

和病毒一起进化
  张树义 柳 岩 封面故事  加入时间:2008-1-18 19:54:00  博物 2004-3期  点击:169


  
  大眼睛 双眼皮
  
  动物园里的这只小鸵鸟睁大无辜的双眼看着我眼前的照相机。在这段人人害怕禽流感的日子,连前来动物园的人都少了许多。可是,动物们一点也不了解这些变化,看着小鸵鸟天真澄澈的双眼,我不禁要问:动物们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今天,你还敢去动物园吗——疯牛病、SARS、禽流感,一个又一个关于携带病毒的消息,让原本可爱的动物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可怕!其实,自从人类拿起工具,经历了从猿到人的演变以来,人与动物的关系史就一直同疾病有关。但是,人类又哪能离开动物呢?在这段特殊的日子,让我们来重新看一看:病毒和动物到底有什么关系?还有,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动物?
  
  和病毒一起进化
  
  ——病毒“长”得是什么样子?
  ——有哪些动物曾经带来危险的病毒?
  ——我们应该怎么避免这些病毒?
  
  驯化
  ——人类最完美的“战利品”?
  
  ——人类是怎样开始驯化动物,和动物交朋友的?
  ——驯化怎样改变了动物的样子和“性格”?
  ——我们熟悉的这些动物,它们的祖先可能是谁?
  ——在驯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对待动物的呢?
  
  果子狸的期盼
  ——一只小果子狸的自述
  
  ——果子狸是种什么样的动物?
  ——小果子狸在动物园里怎样生活?
  ——被抽血检查的小果子狸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这个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安全:候鸟可能传播禽流感;吃野味可能得“萨斯”;连吃最常见的食物——牛肉都可能导致克—雅氏病……面对层出不穷的可怕疾病、名目繁多的致命病毒,还有与它们联系到一起的动物,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怎么了?
  其实,自从人类诞生那一天起,我们就是和病毒、动物一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人、动物和病毒之间已经达成了一种协同进化、共同发展的关系。
  
  你认识它们吗?
  
  
  H5N1(禽流感病毒)
  最早被记载的禽流感疫情是1878年在意大利发生的鸡瘟,当时只有鸡、鸭等家禽被感染。1997年在亚洲等地爆发的禽流感中有人被传染并死亡,科学家发现禽流感病毒的某些变种能传染给人类。
  
  SARS-CoV(萨斯冠状病毒)
  SARS冠状病毒导致了2002年冬至2003年春季 “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流行,全球8000多人感染。SARS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它来源的可能是野生动物,与食用果子狸等野生动物有关。
  
  HIV(人类免疫缺乏病毒)
  自从1981年美国最先确诊了首例艾滋病患者、发现了HIV病毒以来,现在全球已经有大约4000万感染者。科学家追踪HIV的来源时发现黑猩猩身上的SIV病毒跟人类的HIV最为相似,推测是食用黑猩猩的习惯导致它传染给人类的。
  
  EBOLA(埃博拉病毒)
  这种病毒能引起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它于1976年在非洲刚果第一次出现,导致270人死亡。目前还没确定是什么动物传播这种病毒,科学家怀疑是啮齿类动物,也有人推测它与当地人食用森林里死去的灵长类动物有关。
  
  
  老鼠-鼠疫传播者
  
  老鼠携带、传播的疾病很多,但给人类带来创伤最严重的无疑是鼠疫。鼠疫是由老鼠身上的携带鼠疫杆菌的寄生虫跳蚤引起的。目前鼠疫还时常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出现,不过由于医学的发展,鼠疫的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
  
  鸡-禽流感的受害者
  鸡、鸭等家禽都能传播禽流感,其传播途径还没定论,但人们猜测野鸭等候鸟在迁徙过程中将禽流感病毒从一地携带到另一地,把病毒传播到栖息地附近的家禽养殖场。
  
  出现在人类疾病史上的动物,大多数是那些人们最为熟悉的动物。
  
  2004年春天,SARS还没有完全退出舞台,禽流感便接踵而至了,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禽流感对人类造成的潜在威胁可能要远远大于SARS。
  回顾过去的一年,留给全人类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恐怕莫过于SARS了。它导致8000多人感染,其中800多人死亡,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90亿美元。现在,SARS的面纱已经基本被揭开:果子狸很可能是主要宿主或者载体。
  2003年,很多人还知道了另一个名词:猴痘。6月初,美国境内数个州出现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类猴痘爆发,猴痘病毒主要由4月9日从非洲加纳进口的一批啮齿动物带入美国。
  猴痘病毒是天花病毒的近亲,主要存在于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地区。该病毒可引起实验用灵长类动物发病,因而得名为猴痘病毒。尽管此次猴痘没有造成死亡,但它的出现引起了美国卫生部门和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因为在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有其特定的位置,人类消灭了天花病毒,那么猴痘病毒就有

 

有可能从此在北美的野生动物中长期立足,填补已出现的生态链缺口。
  2003年,频繁出现的还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埃博拉。被此病毒袭击的刚果民主共和国有100多人死亡,同时一个自然保护区2/3的大猩猩丧命。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埃博拉病毒很可能有蝙蝠、大鼠等多个自然宿主。如果真是这样,要控制此病真是难上加难了。
  2003年,大家自然还不会忘记最初来自于猴子或黑猩猩的艾滋病——造成300万人死亡;由蚊子传播的登革热,造成2.4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还有来自于形形色色野生或家养动物的黄热病、狂犬病、炭疽、甲肝、口蹄疫、疯牛病、乙脑,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怎么了?人、动物、病毒,如何才能相安无事?
  
  “新”病毒为何不断爆发
  
  面对众多新发现的疾病,很多人有种感觉,为什么最近总有“新”病毒频出?其实,“新”对于绝大多数病毒来说只不过是刚刚被人类发现而已,并非是真正新生的病毒,而是由已有的病毒发生变异、生态环境改变或人类的行为而产生的。
  病毒的基因变异能使本来不感染人的病毒具有致病性。比如英国曾在羊群中发现一种称为“痒病”的羊脑病,这种病不会传染给人类。人们把死后的病羊加工成蛋白饲料添加剂用来喂牛,致使牛群发病;而病牛的尸体经过加工后又添进了牛的饲料。病毒在各个过程中发生变异,于是出现了能传染给人的疯牛病。
  一些新出现的病毒其实在一些动物宿主中早已存在,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黄热病毒首先只是存在于猴子中,它们只有偶然的机会才能感染人,但人类进入它们的栖息地后就暴露在这些病毒面前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尼巴病毒的爆发。尼巴病毒原本存在于果蝠身上,而果蝠分布于原始的热带雨林;由于人类不断砍伐热带雨林,使得果蝠失去了栖息地,它们才飞到人类生存的地方。果蝠吃水果,将病毒沾到水果上;吃剩的水果掉到猪圈里,被猪吃了,猪发病,随后又传给人……
  人类活动一方面能影响生态环境,导致新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而另一方面活动的本身也有助于病毒的流行。全球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得病毒的传播更为广泛、迅速。
  病毒基因组的变异存在着偶然性和未知数,而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的趋势又无法避免。所以,人类真正能够和应该付出努力的是协调好自身与环境之间,尤其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生态平衡,人类才能太平
  
  地球的历史约为45亿年。38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4亿年前,出现最早的脊椎动物;3亿5千万年前,出现脊椎动物登上陆地;7千万年前,哺乳动物中分化出灵长类;4百多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祖先。
  人、动物、病毒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形成的生命形式,在自然的长期进化过程中,物种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正是由于这些相互作用,使我们今天看到的自然界不仅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物种,而且是植物间的相生相克,互相依存。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物种,研究该物种与其周围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研究这一物种自身的生命史同等重要。病毒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曾经“试探”了各类宿主。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强,它们便无法寄生;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弱,便会被“斩尽杀绝”,导致宿主物种消逝。就在这漫长而又不断“磨合”的过程中,病毒与宿主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协同进化关系:病毒寄生在宿主体内并且一代代传递下来,宿主不出现明显的疾病状态,同时还能控制病毒不出现大爆发。
  然而,如果一个新的物种接触到陌生的病毒,因为没有抗体便会发生疾病,也因为无法控制病毒的大量繁衍而使得病毒大爆发,灾难也就出现了。其实,自然界中包括外来物种入侵等生态灾难,道理都是如此。
  
  主动权掌握在人类手中
  
  如果人类要想从传染病的忧患困境中解脱出来,不仅要靠发展公共卫生和医药科技,更重要的还在于摒弃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自然的态度,要尊重自然规律。
  全球人口数量越多,需要的生存范围就越大,留给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空间就自然小了。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大了,病毒从动物传给人的机会也大了。同时,人类应该控制自己无休止的欲望,改变生活方式,这样便会腾出更多的空间给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不砍伐森林、控制工业化破坏环境的程度等等,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事。
  我们熟知的很多病毒都是在人类发展史上驯养动物时传播而来的。流感病毒原本在禽鸟和猪之间传播,人类驯养它们后,病毒交叉感染,形成变异的新病毒,才传染给人类的,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地驯化野生动物。
  陆生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和兽类,与人类有很多种共患病毒,食野味可能将形形色色的病毒从野生动物传给人类。被吃出来的病毒最著名的就是埃博拉,这种恶性传染病在刚果多次爆发与当地居民食用野生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有关。
  猴痘病毒传染给人的故事给人们一个教训:饲养野生动物会使形形色色的病毒跑到人类社会中。热爱野生动物的人们即便在野外也不要对野生动物、尤其是长距离迁徙的野生动物过于亲近和发生直接的接触,因为它们往往携带不同地区的病毒。
  疯牛病的重要起因是人们用病牛做饲料喂牛,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苏科教授说:“人们像对待机器一样地对待生物,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长此以往肯定会出问题……人类应该采用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态耕作制度。这一方式既不需要大型设备,也不需要兽医,更不需要疫苗和对环境起破坏作用的抗生素。”
  从上个世纪致命的埃博拉、艾滋病,到本世纪初肆虐全球的SARS,以及卷土重来的西尼罗病毒,一个个新奇古怪的名字伴随着传染性疾病在世界各地不断爆发。今后很可能有更多更可怕的病原体“抛头露面”,甚至形成一场破坏力惊人的全球性大瘟疫。它们都来自于动物。如果人类想要太平的生活,就要学会与野生动物及其所携带的病毒、细菌和平共处。
  
  果子狸-因“SARS”改变命运
  
  果子狸由于携带“萨斯”病毒而受到人们空前的关注。在“萨斯”前,它们被当做野味被宰杀,现在,它们背负着“病毒携带者”的恶名仍然面临厄运。(吴秀山\摄)
  
  牛-集约化饲养出恶果
  牛虽然可以把口蹄疫、炭疽等疾病传染给人类,但这些都没有“疯牛病”引起的恐慌严重。疯牛病的可怕之处不但因为它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更是因为牛肉是欧洲人最主要的食物之一。
  
  蚊子-小心它的唾液
  蚊子在吸血时,会先把有防血凝功能的唾液注射到它的“猎物”身上,很多病毒随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导致疟疾、霍乱的大流行。
  
  羊-“牛吃羊”与疯牛病
  人们在追踪疯牛病的源头时,羊意外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原来人们把患了羊痒病的羊加工成饲料给牛吃,本来不会传染给人的病毒发生变异,才出现能传染给人的新病毒。
  
  狗-记得给小狗打疫苗
  狗有60多种与人类共同“分享”的疾病,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死亡率达到百分之百的狂犬病。但现代医学可以用注射疫苗的方式避免狂犬病的发生。
  
  蝙蝠-伐木惊醒古老的病毒
  很多种类的蝙蝠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森林里,人类与它们接触的机会很少,但是人们伐木进入森林,蝙蝠携带的古老病毒被“惊醒”,亨德拉病毒和尼巴病毒就是由不同种的果蝠引发的。(张劲硕\摄)
  
  城镇正在逼进候鸟的栖息地
  人类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留给野生动物的空间逐渐缩小——人与动物的冲突越来越多,病毒从动物传给人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了。
  
  
  
  猪-别把不同动物养在一起
  
  很多病毒会使动物生病,但不会影响到人。由于从医学角度,猪和人的关系比其他家畜要更接近一些,猪就成了病毒的“熔炉”,一些对人无害的病毒在猪身上与能致人生病的病毒结合,产生出危害极大的新病毒。
  
  黑猩猩-蒙冤艾滋病?
  艾滋病自从1980年被发现以来,已经成为对现代社会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它的起源还没有定论,但科学家在黑猩猩身上找到与艾滋病毒类似的病毒。
   和谐共处
  人、动物和病毒在漫长的进化史中相互协调、携手走过了千百万年的岁月。病毒来临时,只有更珍惜动物,才能保护人类自身。
  
  病毒起源之谜
  
  病毒从何而来?就像人类起源问题一样,病毒的起源仍然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谜题。因为病毒没有化石,所以比起其他动物,病毒的溯源工作更加困难,科学家们只能从病毒与细胞的相互关系方面寻找线索。 目前对病毒的起源有三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病毒是地球上生物进化过程中最为原始的生命物质,它产生于化学进化之后,因此它既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又具有生物的部分特征。
  第二种假说:病毒是高级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质,即微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可能会丢失部分基因,这部分基因丧失了独立的自我繁殖能力,只能在重新进入微生物细胞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才能具有活力,久而久之便退化为病毒。 第三种假说:病毒来源于正常细胞的核酸,因偶然途径从细胞内脱离出来进而演变为病毒。

http://www.51dh.net/magazine/news_view.asp?NewsID=169501&page=1

 

人类起源于 病毒引发的基因突变

李灏

 

收藏于

 

2011-06-30

 

阅读数:

 

 

 

公众公开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这不是危言耸听,据美国科学家一份最新出炉的研究报告表示,自视为高等动物的咱们,至少有8%的人类基因组来源于病毒,他们的基因密码和我们自身的整合在一起,经历了四千多万年的进化。

 

   这种叫做插入式博那(BDV)的病毒,能够在细胞核内复制和转录,并占据人类DNA 8%份额。而它的命名,更显戏剧,早在1885年,那次在德国小镇博那爆发的病毒性传染病,导致大量马死亡之后,人们就发现,并为这种病毒命了名。这种病毒,仅通过神经细胞进行传染,并将在宿主体大脑中建立持续性感染,病毒将在感染的细胞核内发育。

 

   而提到DNA,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DNA即脱氧核糖核酸,英文全称:Deoxyribonucleic acid,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我们学过的化学课本这样定义它。

 

   甚至,法医专家通过犯罪现场留下的指纹进行DNA比对就能从众多犯罪嫌疑人中找出真正的罪魁祸首——这早已不是只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画面,DNA鉴定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确已普遍运用。近些年,DNA的研究成果已逐渐走入普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并发挥起重要作用。所以,DNA亲子鉴定,分别数十载DNA认亲,诸如此类的消息才屡见报端。

 

   若要问大家,DNA究竟是什么?估计也没几个人答得上来。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蕴藏在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事物DNA中的诸多秘密。

 

小分子 大秘密

 

   1. 你是否会好奇的想要把DNA解开一探究竟?就算你有那本事,也劝你放弃的好。要知道人体内所有的DNA解开之后足足长达100亿英里——这相当于你在地球与距离其最远的冥王星之间跑个来回。

 

   2.原产于日本本州岛的重楼百合拥有世界最大基因组,有1500亿个碱基对,其数量是人类的50倍。

 

 <v:shape style="WIDTH: 273.75pt; HEIGHT: 171pt" id=_x0000_i1026 alt="人类起源于 <wbr>病毒引发的基因突变" type="#_x0000_t75" o:button="t" target="_blank" href="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4a46c39601018kz7&url=http://s15.sinaimg.cn/orignal/4a46c396ta6a06410cfae">
 

   3.除了细菌,哺乳动物寄生虫Encephalitozoon intestinalis拥有最小的基因组,有23亿个碱基对。

 

   4.事实证明,DNA并不仅仅存在于动物体内。英国微生物学家通过排列DNA识别出在斯提耳顿干酪(世界三大蓝纹奶酪之一)中的细菌。他们发现至少有六种微生物群影响着奶酪的口味。

 

  

   5.安大略的圭尔夫大学的科学家也表示,来自龙舌兰蝴蝶幼虫的DNA竟然出现在梅斯卡尔酒中。是否觉得喝酒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就喝下了毛毛虫?不知道某些嗜酒如命的男士看到这里作何感想。

 

 

 

 

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

   1.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大名在分子遗传学这个领域绝对是举足轻重。殊不知,最早分离出DNADNA的并不是他们,而是瑞士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希·米歇尔。他在1869年,首先从白血球的细胞核中,分离出核酸。当时他把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核素

   2.生物学家奥斯瓦德·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于1944年提供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第一个直接实验证据。从而,才有了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由此诞生了分子遗传学,在生命科学的发展史上写下了至关重要的一笔。

   3.科学家一直致力于通过合成DNA片段来研制防治流感、丙型肝炎以及艾滋病的疫苗。DNA迫使身体制造出无害的病毒蛋白,从而使身体免疫系统能抵御真正的病毒。

   4.目前,科学家已研究出的针对西尼罗河病毒、黑素瘤以及出血性疾病的DNA疫苗,并分别在马、狗和鲑鱼身上证实有效。

   5.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从孕妇的血清中成功提取出了胎儿的DNA,对唐氏综合症进行了检测。这种产前DNA的筛选有将来有一天有望取代现在的羊膜穿刺术。

   6.染色体终端——在染色体尖端DNA的序列,细胞每分裂一次它就会变短。当它变得太短,细胞也就死亡了。于是,一些科学家试图通过扩展染色体终端来延长寿命。

   7.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激活老鼠体内端粒酶(一种向染色体终端增加DNA的酶),使其生成新的脑细胞,从而成功逆转了老鼠的衰老进程。看来,人类的返老还童也不将再是神话。

    8.大阪大学的科学家培育出一种基因改良老鼠,他们竟然可以发出小鸟一样的啼叫声。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改变了老鼠的基因组,这些鸟啼老鼠就是变异的产物。

    9.用类似的方法,科学家还同时培育出另一种基因改良老鼠。他们四肢相对较短,尾巴则像极了德国猎犬达克斯狗。

 

   10.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预计在接下来的五年内位50万个物种建立基因识别码。这听上去有点儿像鞋盒上贴着的通用产品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30/21/699582_130685230.shtml

 



·               

人体内的远古病毒HERV,扮演全新角色
 

8%的基因组是由数以千计侵袭人类祖先的HERV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构成,留下5.5亿年病毒入侵脊椎动物的进化史。如今HERV抗体在睾丸肿瘤、乳癌和黑素瘤中很常见。

 

在我们的基因组中,老病毒扮演新角色


"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 William Faulkner

  

“过去的从没有死,甚至还没有过去。”-- 威廉·福克纳

  

 近15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对比不同有机体的遗传基因物质(基因组)追寻生命的发展史。他们的发现或许连感叹过去从未真正消逝的小说家William Faulkner威廉·福克纳都会为之惊叹。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大约8%是由曾经侵袭我们祖先的病毒构成的。病毒消失了,但它们的遗传物质留在宿主的DNA上,就像保存在琥珀中的昆虫化石那样。

  

数以千计的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HERV),为我们勾画出脊椎动物进化的5.5亿年历史。保存最好的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K113或许在距今不到20万年的时候出现,比人类和黑猩猩从同一个祖先走上不同的进化道路要晚得多。

 

这些逆转录病毒不仅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董。它们中的一些堪称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敌人。它们帮助人类塑造了免疫系统———这是地球上生命进化的一大奇观。

  

近两年来,法国和美国的两个实验室分别根据从人类基因组中找到的碎片,重塑了一种名为HERV-K的逆转录病毒。今年夏天,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病毒的基因序列拥有APOBEC3——一种导致HERV-K病毒产生变异的酶——的特征。


  

Rockefeller洛克菲勒大学和纽约Aaron Diamond阿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所病毒学家,美国的实验室负责人Paul D. Bieniasz保罗·比尼亚斯说:“现代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保留着这种远古病毒留下的基因化石,我们可以看到它,对其进行分析和重塑,这真是令人着迷。”

  

逆转录病毒和普通的病毒不同,它们能插入受病毒感染的生物体的基因,永远留在宿主体内。普通的病毒不会这么做,譬如说引起麻疹、流感和感冒的病毒。

  

艾滋病(AIDS)病毒(HIV)也属于逆转录病毒,目前艾滋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威胁。HIV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然后将自身插入细胞的基因组中。一旦成功地插入细胞基因组,HIV就开始不停地复制和扩散(这也是艾滋病无法治愈的一个原因)。直到宿主死亡,HIV才会死亡。

  

HERV比HIV更厉害

   

HERV会攻击产生精子和卵子的“germline种系”细胞,从而成为宿主遗传基因组的一部分。和HIV不同的是,HERV可以比宿主活得更长,因为它们可以遗传给宿主的子孙后代(之所以我们称其为内源性,是因为后代“与生俱来”)。

  

科学家发现,埋植在人类基因组中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是不能繁殖的,它们在最初成功地插入宿主基因组后似乎发生了变异,导致其被削弱或丧失活性。它们无法从宿主的DNA上转录,去复制和感染另一个细胞。很多都是不完整的片段。但一些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已经和人类基因结合起来,扮演起新的角色。

  

例如,人体内一种叫syncytin合胞素的蛋白——它能促进胎盘内细胞的融合——实际上是拥有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编码的膜糖蛋白。今年(2008)1月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患有preeclampsia产前惊厥症或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症的女性组织中合胞素的含量异常低。

  

其他研究发现,由HERV基因形成的蛋白或这些蛋白的抗体在睾丸肿瘤、乳癌组织和黑素瘤中很常见。

  

目前研究人员还不清楚HERV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是HERV再度觉醒引发了癌症,还是癌症促使HERV再度觉醒,或者两者都不是?但Tufts塔夫茨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Ravi Subramanian拉维·苏布拉马尼亚姆说:“有证据表明,这些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对临床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苏布拉马尼亚姆正在研究HERV与乳房肿瘤的关系。

    

在其它动物身上,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已经演变成它们保护自己、求得生存的工具。譬如说,小鼠和小鸡会产生ERV结构蛋白,这些蛋白在形成后会转移到动物细胞的表面,附着在逆转录病毒侵入细胞时要用到的受体上。因为受体已经被占据,动物就不会再受感染。

  

绵羊体内也存在ERV逆转录病毒

  

研究人员在绵羊身上的发现更有意思。绵羊有时候会因为逆转录病毒ERV扩散而在鼻子或肺部形成肿瘤。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病毒的祖先早在500多万年前绵羊和山羊分化之前就开始悄悄地进入基因组。

 

由Glasgow格拉斯哥兽医学校的Massimo Palmarini 马西莫·帕尔马里尼率领的一个科研小组研究了绵羊身上的两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他们发现,野生物种(如大角羊和野大白羊)体内的这两种逆转录病毒与驯养的动物稍稍有所不同。它们的逆转录病毒基因包含了一种变异,能够阻止致癌病毒的感染。

  

在去年11月公布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争辩说,人类在距今9000年前开始圈养绵羊,被圈养的绵羊或许遭到过致癌病毒的侵袭。只有那些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意外发生变异、突变成能够阻止致癌病毒感染的绵羊活了下来。

  

今天,感谢自然选择和有针对性的饲养,所有的驯养绵羊都拥有“改进版”的逆转录病毒。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27/19/1324621_41859974.shtml

 

 

 

 

病者生存
译者: 邵毓敏
出版年: 2007-10
页数: 168
定价: 19.80元
ISBN: 9787806668450
内容简介 · · · · · ·
  《病者生存》告诉我们:糖尿病是人类挺过冰河期的秘密武器吗?日光浴真能降低胆固醇吗?母亲在怀孕初期吃垃圾食品,婴儿更容易出现肥胖症吗?这些问题你也许想都不曾想过,甚至一些医学研究者也可能不会关注。但是作者却对这些 “琐事”刨根问底,找到的答案不仅让我们目瞪口呆,还让我们对于现代医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作者结合当今最先进的医学研究,解答了潜藏在无数疾病背后的谜团。他发现许多疾病都存在于人类的遗传密码中,由此他提出了最大的谜团。
"病者生存"试读 ······

这是一本关于洪水猛兽和癫人痴语的书。它离经叛道、独辟蹊径,充满了奇思异想,如同梦呓之作。书中既有冰冷的铁、鲜红的血液,又有永不消融的冰雪。这是一本关于神秘世界和奇迹之谜的书。书中既有严谨的医学知识,又不乏推理臆断。这是一本关于人类生存和创造的书。书中问题迭出,既力求井 然有序,又不希望墨守成规。最为重要的,这是一本关于芸芸众生的书——你的、我的,及 普天之下所...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70925/

google_ad_client = 'pub-6625678643128649'; google_ad_slot = '0378477824'; google_ad_width = 180; google_ad_height = 90; 好文推荐

防治晕车的19个小妙招

女人必知性爱对身体的十大好处

世界名枪——狙击步枪【图文】

做人低调的21,我喜欢的没话说...

[分享]蒸鸡蛋羹

跟我学画牡丹之三牡丹画的配景(...

指压三穴位 就能彻底化解体内毒...

心海深处,落泪成珠

論語

比尔?盖茨管理日志

奇石肉欣赏 (精品巡礼)

喝茶排毒养生 警惕8大喝茶坏习惯...

不看一定后悔的超级网络美女

双语:《老友记》超实用经典台词...

瑰丽地球

气势恢宏的大海

两棵树的守望

馋死人啦?。多图详解【自制肉夹...

精美花卉雨花石【艺术收藏】

爱在深秋

好音乐

好听的DJ播放器

最新流行情歌mv(不断更新......

专辑: Lady ga ga 音乐MV41

红太阳颂2红太阳歌曲联唱【高清...

经典情歌对唱15首(原创)

寂寞在唱歌

2011最新歌曲 92】首

好影视

柏林谍影【英国恐怖片】

新汇精品《影视全集》【收藏】

当代犯罪女人系列剧

李雪健电影13

电影:《沙漠之狐隆美尔传》(英...

电影 《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

【佳片U约】星星

 

粉刺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于2011-06-24 13:22:36翻译

每个人都可能有过粉刺的困扰,它为什么会产生,它在人类进化中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人类的皮肤疾病
大自然母亲给予了我们粉刺,但我们对它的出现忐忑不安。
 
人类的粉刺,是我们从动物进化为人所残余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物种受粉刺影响如墨西哥无毛狗和人工养殖的实验犀牛小鼠。粉刺是最受人类诅咒的疾病,它带给我们很多痛苦,(一些地方85%-100%的青少年有粉刺,意味深长的是少数成年人也有粉刺),为什么人类对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状脓肿暴发(重病例还会造成持久疤痕)如此的不舒服?根据进化理论家史蒂芬.凯利特和保罗.吉尔伯特的说法,我们大概应感激名声不好的粉刺,为适应环境,粉刺使猿人的毛发不断迅速地消褪,皮肤表面的毛发越来越少,这也可能是迎合我们祖先保持身体凉爽的要求,例如,在热带草原狩猎生活,基因使毛发减少但也产生美容方面的问题。

凯利特和吉尔伯特研究人类脂肪腺的进化,脂肪腺本来作用于皮肤上覆盖的毛发,脂肪腺的进化滞后于我们外貌的改变。结果所有油腻和润滑的皮脂,本是用来润滑毛发的,但能润滑的毛发数量不多,因此皮脂开始逐渐积聚,阻碍我们的毛孔。(一个人患上多毛症——如众所周知的狼人综合症,他(她)要面临许多问题,烦心事不少,但是他(她)们中没有一例患有粉刺)这种进化很好地说明了粉刺是大自然的“聪明的创造”。 但是这位狠心的上帝似乎忘了点什么,人类越发展我们越是强烈的意识到皮脂分泌的脂肪腺可能太多了。

粉刺开始成为我们的麻烦,这也是进化给我们人类另一个清晰显著的特征,粉刺爆发让人心烦意乱,当然我指的是对别人怎么看待自已很敏感。尽管没有对这个说法公开辩论,但好像其它物种并不关心其他同伴的看法。就如我曾说过的,人类因“. 心智发达”而成为天生的心理学家,因为敏感,人们厌恶看到粉刺,或出于单纯的好奇,身体的瑕疵让他人一览无馀,导致我们在群体中处于彻底让人厌恶的状况,当人们进入青春期,他们的鼻子表面布满令人憎恨的粉刺,这时的人际关系感觉已烟消云散。

让.保罗 .萨特的“此路不通(No Exit)”测试,三个陌生人进了一间相当怪异,配备普通家具的休息室,她们感到就像到了地狱一样。潜伏的魔鬼正偷偷地冷笑,不管怎样,这里没有窗户,没有镜子,而且不允许在这间房里睡觉,甚至卡通人物的眼睑也是不能活动的,这里没有一点能闪光的东西。她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受到别人无情的怒视而感到痛苦。一名虐待狂伊内兹,按着埃斯特尔的下巴尖审讯般地问她:“你脸上那令人讨厌的红点是什么?一个粉刺?”有点发胖的年轻女孩埃斯特尔因看不到镜子,她紧张地反问:“一个粉刺?啊,那太恶心了。”萨特说她们的样子就像地府里引人注目的熊,事实上,许多粉刺受害者述说他们每天的经历就像生活在人间炼狱。

根据2005年《英国健康心理期刊》的研究报告,心理学家克雷格.默里和凯瑟琳.罗兹通过面谈,发邮件,对大约十二个网络粉刺互助小组进行了调查,这些粉刺患者用抗生素或荷尔蒙治疗粉刺,并受此困扰至少一年。米歇尔生动地描述那种感觉就像你碰见的是某个陌生人,当面对面谈话时,我能感觉到不自然的气氛慢慢摧毁了我,终于我不知所云,开始结结巴巴。我心理开始崩溃,特立独行的我以前从不担心别人是怎样看我,但现在我不知所措,我不知别人是怎样想的。这真的很痛苦。我给很多人说话,我承认他们看到我的粉刺,更希望与我保持距离。另一个女孩劳拉来信说:“当我和别人讲话时,我总是直视她们的眼睛,发现她们眼神漂移不定,避免去看我脸上的青春痘,大家都是这样。她们边说边想着其他的事情,我知道你们想的是什么:他们在以貌取人或在嫌弃我,粉刺使我在群体中备受蔑视。”我非常同意她所说的。尽管我们同情或者对备受粉刺折磨的人感同身受,但我们之中最有爱心的人士也不想与粉刺患者发生联系。

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研究学者特雷西.格兰德菲尔德和她的同事在2005年的《英国健康心理期刊》上发表上述报告,他们使用《含蓄的交往测试》在野蛮,邪恶,丑陋,争强好胜,呕像,肮脏的人的个人皮肤清洁程度进行对比,粉刺患者更容易让我们感觉不愉快。创建此测试的凯利特和吉尔伯特认为这不公平。潜意识地对那些严重粉刺患者作出本能反应,也透露了我们的进化起源。先前的研究指出引起皮肤外观发生重大改变的如流血,脓,毛发脱落等,能引发很大的反感,怕被污染的恐惧超过恐惧皮肤外表破坏的人,如患有白癫风,葡萄酒色斑的人。

对很多人来说,特别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那些名人,粉刺不只是简单讨厌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它会给自我形象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引起严重的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痛苦程度与烧伤或意外事故面部毁容不相上下。

新西兰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因粉刺困扰有过自杀的想法,四分之一青少年临床诊断显示有很高的抑郁症,十分之一青少年有高度焦虑。很久以前的1948年, 临床医生玛丽恩.苏兹贝格和Saide Zaidens总结:我们经过深思熟虑的看法是,没有任何一种疾病像粉刺那样能引起如此多的精神伤害,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不安全感增加和自卑,更多的精神折磨。

60多年来治疗粉刺的产业一直保持巨大的增长(因此有了精神病学子域:精神皮肤病学),尽管药品有副作用,医药产业园的软膏药物,乳霜和药丸仍是生意繁荣,今天的粉刺患者脸上充满脓包的日子已成往昔。但是,不是所有的药物能治好粉刺,个体对药品的反应,有相当大的差异,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粉刺的药物。实际上,我怀疑与上代人相比,今天的人患上中重度粉刺他们会更加抑郁,就像胖子尝试通过每天的节食来减肥但没有成功一样,大多数报告感觉他们对现状无能为力,一些人用各种治疗方法试图摆脱粉刺的烦恼,但是仍然失败,可能会让他们比以前更感到自卑。

让那些可怜的人带来一点小小的慰藉的是,像大多数人类遗传特征一样,基因和周围环境结合才会促使粉刺的产生。确切地说,我们的DNA与日常饮食有着相互影响,洗脸习惯,暴露在太阳下,或一些一知半解的其它因素。让人可怜的墨西哥无毛狗,就比其他狗类有更多的粉刺,当然,我们的无毛猿也是这样的情况。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家庭遗传相比,生活方式与粉刺的联系更多一些。非常有趣,为什么是这样还不是很清楚,无疑某些如巴布亚新几内亚Kitavan 岛民和巴拉圭原始部落狩猎者没有粉刺的困扰,他们的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是因为他们基因?是的,他们很少有粉刺病例,一些人很幸运,如皮肤光滑的伍基人或出生在Kitavan岛的土著,终身不生粉刺非常罕见,最好的推测是你不是一个废寝忘食工作的人,这样皮脂分泌不旺盛,因此,像其他人那样,你将只是偶尔长个小红点。根据你的心理健康,粉刺将会潜伏在你身体的某个地方,而不是在你的脸上布满繁星。

不管你的粉刺是否在你十几岁时消失或直到你40岁才退隐江湖,我向你保证你脸上的脂肪腺终将有一天会停止工作。

尽管到有皱纹时你很容易摆脱脂肪腺给你的困扰,举例来说,我不记得我89岁的祖母脸上长过一个脓疱,已经青春不在的她用叶酸给身体补充水份。

所以请记住,你遮掩发红的皮肤,感受伤口化脓的痛苦,花容稍憾,这没有什么可丢脸的,如果你需要就请求帮助,你要意识到并不只是你一人有这种烦恼,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应该去得终要去。最重要的是,粉刺使猿人的毛发不断迅速 地消褪,最终让我们进化成现在的人。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86019/202815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5-5-1 20:10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