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瘾,是生命体对某种物质或环境的依赖或容易造成某些特有的条件反射的现象,在人体对外界反应的一种自然现象。
成瘾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它表现出一种强迫性连续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去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成瘾性还包括生理成瘾与心理成瘾,许多毒品的生理依赖治愈后,心瘾仍无法去除。如安非他明类兴奋剂(冰毒等)生理依赖不强,但心瘾较强。
药物成瘾性属于物质成瘾,是指患者对药物产生了生理上依赖,与习惯性的根本区别在于停药后产生戒断症状。如长期服用安眠药的患者突然停药,可出现乏力、焦虑、恶心、呕吐、肌肉震颤,严重的还发生神志模糊。成瘾性和戒断症状是临床用药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因此,应遵照医嘱,不能擅自用药。
网瘾属于非物质成瘾,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瘾现象显现出来,近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极大地关注。
赌博成瘾也属于非物质成瘾(详见参考资料"[4]")。
科学研究对吸毒成瘾是否能够戒断的解释
点击率:145 作者:software 发表时间:2012-05-21 10:19:45
近年来多国科研工作人员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成瘾人员是由于脑细胞受刺激产生改变造成。通过多次的研究发现,药物成瘾的病因并非无药可医,结合研究所数据表明,神经质脑细胞的改变对人体的危害不容乐观。下面天剑自愿戒毒所根据多项研究数据告诉你药物成瘾的处理机制。
药物滥用(成瘾)是一种大脑疾病,即由于长期滥用成瘾性物质所引起的一种大脑神经细胞形态结构、生物化学和功能改变的大脑慢性疾病。其特点表现为病程呈慢性、复发性过程,并伴有明显的心理、行为障碍和法律等诸多方面问题。
药物滥用(成瘾)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脑奖赏系统,以及与情绪活动和记忆有关的杏仁核及海马区域。遗传学研究显示,尝试毒品,更多地与家庭和环境因素有关,但从使用毒品发展到滥用毒品,甚至依赖毒品及成瘾,则与遗传方面的因素关系更为密切,并有望找到相关基因。将大脑中与情绪活动和记忆有关的杏仁核及海马区域内,使用成瘾物质、渴求感和觅药行为等联系起来,有利于对药物滥用(成瘾)和复吸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最近10年被称为“大脑研究的10年”,相关学科诸如神经科学、神经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脑成像技术和研究方法等,其发展使得人类对自己大脑的了解超过过去的几百年。特别是有关药物滥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均使得人们对药物滥用、依赖和成瘾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其治疗提出了新的理论与方法。
毒品损害神经细胞与神经递质 科学揭示毒品成瘾机理及天剑戒毒康复中心治疗方法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功能性的,一般不会造成神经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损害。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所有被滥用的药物都具有神经毒性,可造成神经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其功能。这种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甚至是慢性、永久性和不可逆转的。
对神经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损害:
对大鼠脑部VTA部位多巴胺神经元的形态学研究发现,长期使用吗啡后,VTA部位的多巴胺神经元体积皱缩3/4,其合成、储存和释放多巴胺的能力也明显降低。另有研究发现,长期使用阿片类物质可使神经细胞树突和突触变性坏死,数量也明显减少,同时信息传导的通路与功能也相应减退;而长期使用兴奋剂则可使神经细胞树突和突触变性坏死,但却在其他部位生长出新的神经末梢,建立新的信息传导。研究者发现,中等剂量反复使用甲基苯并胺,可使小鼠大脑感觉区的锥体细胞、多巴胺神经细胞及5—羟色胺神经细胞的神经末梢死亡,其死亡原因可能是使用甲基苯并胺后,高热和过度运动。
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一项利用PET脑成像技术对脑内多巴胺含量的研究显示,长期使用甲基苯并胺,可使脑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其减少的程度接近帕金森氏综合征。研究发现,甲基苯并胺可降低纹状体突触体的多巴胺转运功能。一次和反复使用甲基苯并胺后,纹状体突触多巴胺运输的明显减少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和第二期),其减少分别为33%和78%。第一期减少的机制与多巴胺转运蛋白功能暂时缺乏有关;第二期减少则与多巴胺受体被激活、高热和自由基的形成有关。进一步搞清这两种多巴胺的减少机制,对认识滥用甲基苯并胺所导致的短期和长期后果非常重要。
大脑内存在一个奖赏通路
利用现代脑成像技术,药物滥用研究者对药物和自然奖赏、欣快感和渴求感,以及滥用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研究发现,大脑内存在一个奖赏通路(reward pathway),主要结构包括: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腹隔核(nucleus accumbens)和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VTA由含多巴胺递质的多巴胺神经元组成,通过神经纤维与腹隔核和前额叶皮层相联系,并通过神经纤维释放多巴胺递质,将信息传递到腹隔核和前额叶皮层。在受到自然奖赏刺激,如进食、饮水、性交和哺育行为时,该通路被激活,机体同时也出现好的感受和体验。
研究发现,电刺激该通路时,机体会出现类似自然奖赏刺激时的效果,但其强度较自然奖赏刺激强度大。所有成瘾性物质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该通路,说明毒品成瘾与该通路被激活关系密切。目前,科学家已了解到许多脑奖赏通路与成瘾的生物化学、细胞学和分子学的基础。如自然奖赏是通过行为反射,促进多巴胺递质的释放,电刺激是通过电流促进多巴胺递质的释放,滥用药物则是直接模拟多巴胺的作用或促进多巴胺递质的释放。研究也同时证明,与成瘾有关的渴求感也与脑奖赏通路密切相关。
依赖(dependence)与成瘾(addiction):
依赖与成瘾,是两个界限模糊和经常被混用的概念。近来研究发现,依赖和成瘾,在大脑内分属不同的部位。就阿片类物质而言,与依赖相关的主要是与痛觉有关的脑干和丘脑等部位,而成瘾则主要是与奖赏有关的奖赏通路(前额叶皮质、腹隔核等)。相关的临床研究也显示,长期使用治疗剂量吗啡镇痛的病人,在其原发疾病消除并停止使用吗啡后,可经历一个典型的戒断症状过程,但此后并没有强烈而持久渴求感出现,也不再继续使用吗啡;但对多数药物滥用者来说,一次或几次大剂量地使用毒品(海洛因、可卡因、冰毒或摇头丸等),并同时获得“欣快感”后,便可出现强烈的渴求感,虽然没有明显的戒断症状出现,却伴有强迫性的觅药和用药行为。
这一研究结果提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1)成瘾的主要结构基础是脑奖赏系统;(2)依赖者不一定成瘾,而成瘾者则多为依赖者;(3)治疗剂量和小剂量时一般不激活奖赏系统,大剂量时奖赏系统被激活,而一旦激活便会产生渴求感和强迫性的继续用药行为。
欣快感(euphoria)与渴求感(craving):
一项应用两种脑成像技术的研究显示,可卡因是通过影响边缘系统多巴胺的正常作用而产生其快感作用的,同时边缘系统也被与可卡因相关的情景所激活。另外,也有研究显示,与正常快感相关的因素如性活动,激活的也是同一个部位。这种部位与性质的重叠,对研究开发新的治疗和干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渴求感是对使用过的成瘾性物质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强烈用药欲望,可被与既往用药有关的环境因素(如吸毒朋友、用具或地点等)所诱发,往往伴有觅药或用药行为。应用fMRI和PET对可卡因滥用者和正常人的对照研究显示:(1)与用药有关的环境因素可诱发可卡因滥用者对可卡因的渴求感,大脑前皮质(frontal cortex)、顶部皮质(parietal cortex)、脑岛(insula)、前带状束(anterior cingulated)、后带状束(posterior cingulated)及边缘系统被激活,正常人则无此现象;(2)性活动录像可诱发可卡因滥用者和正常人同样的局部脑活动图像,且活动图像与大部分可卡因渴求感时相重叠,但可卡因滥用者兴奋水平比正常受试者为低;(3)自然风光录像不能诱发可卡因滥用者和正常人的渴求感脑部活动图像;(4)可卡因相关因素所诱发的渴求感,可伴有可卡因引起的如轻度头晕、心率加快、轻度快感(“high”)等躯体感觉。有科学家认为,与可卡因相关的因素激活了大脑边缘系统的杏仁核(amygdala)和前带状束(anterior cingulate),说明可卡因的渴求并不仅仅与奖赏通路有关,还与杏仁核和前带状束有关,与情绪反应、信息处理和工作记忆有关,可卡因“改写”了正常的情绪驱动参数。边缘系统的这两个部位参与了心境(mood)控制、情绪反应(emotional response)和奖励学习(reward learning)机制,这两个部位在建立环境信息和生物学的重要刺激,如食物、性及疼痛的联系上,也起重要作用。这两个部位还与行为、快感奖赏相关的伏隔核相联系,使得对快感的奖赏体验和认识,以及寻找机会获得快感成为可能。有科学家认为,这将给可卡因使用者的决策带来严重的后果。目前所了解的有关学习、记忆和情绪的知识,有可能被用于诱发渴求感、发展恰当的治疗药物和用于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
脑成像技术定位成瘾部位
脑成像技术是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药物滥用和成瘾研究的脑部成像技术,均属非伤害性的检测方法,可透过颅骨用于检测大脑的生物学活动,并显示大脑活动状态的图像。每项技术各有其优点,可分别反映大脑结构和功能活动的信息。综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如将显示大脑活动的分子或受体部位的PET图像与显示大脑详细结构的MRI图像相结合,便可得到一种大脑活动的精确定位复合图像。脑成像技术的进展,使得科学家能够得到大脑结构的详细计算机图像,了解大脑在进行信息传递和接受各种刺激(如滥用药物或接受药物滥用治疗)时的神经生物学变化。
目前被应用于药物滥用研究方面的脑成像技术主要有:
正电子发射X光断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通过探测注入体内的放射性示踪物(药物、葡萄糖等体内物质),获得用计算机处理后的大脑二维或三维分布图像。应用不同的标记物,可以观察到不同区域活体脑组织的活动情况,如血流量、氧和葡萄糖的代谢情况,以及药物分布的浓度等,使科学家了解到更多的关于活体脑组织的生理和神经化学。在药物滥用研究中,PET常被用于确定脑内毒品和神经递质的作用部位,以及确定毒品占据受体的时间和离开脑组织的时间。PET也被用于研究慢性药物滥用时,以及戒断期间渴求感出现时大脑的变化。另外,PET也被用来评估对药物滥用者进行药物治疗或行为治疗时脑部的反应。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X光断层摄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 与PET相似,但示踪剂的种类有限,且消退较慢,故实验和重复实验周期较PET长。SPECT对研究人员的技术和医学要求不高,费用也较PET低,但脑部成像不如PET,特别对深部脑组织的结构。在药物滥用研究中,SPECT通常可用来解决PET所能解决的问题。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fMRI): 无需放射性示踪剂,仅利用磁场和电磁波产生高质量的大脑二维或三维图像。利用MRI可以形成大脑表面和深部脑结构的高质量细微解剖图形,并可动态观察脑结构的变化。fMRI是近年来观察动态脑血流图像的技术,可快速记录每秒钟大脑活动的图像,将病人在完成工作任务或遭受各种刺激时的大脑活动拍成“电影”,如精密地记录大脑被激活和激活持续状况,观察到病人在思考、感觉或对实验条件进行反应时,大脑不同部位的同步或持续活动情况。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 近年来,脑电图技术的发展增强了它同时记录整个脑活动的能力。EEG能确定脑的不同部位和深度的脑电活动,跟踪与药物滥用相关的现象,如欣快感、渴求感等。据此可确定出现欣快感和渴求感时脑的活动部位和活动模式。EEG的最大优点是速度快,能及时记录使用药物后所发生的复杂的神经活动模式。最大缺点是不能像fMRI和PET一样提供立体图形。研究者常将EEG的脑电活动图形与MRI的扫描图形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定位脑的活动。
成瘾性药物对小鼠纹状体细胞外尿嘧啶释放的影响
成瘾性药物滥用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社会问题。乙醇、甲基苯丙胺、吗啡及尼古丁是广泛滥用的成瘾性药物,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相关成瘾性疾病。近年来,尿嘧啶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神经调质之一,其功能的多元化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其与成瘾性药物的关系还鲜有报道。纹状体作为大脑的高级中枢在药物依赖及成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相关机制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本文从神经化学水平研究了成瘾性药物对纹状体尿嘧啶含量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文首先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脑内微透析技术,考察了乙醇、甲基苯丙胺、吗啡和尼古丁四种成瘾性药物急性应用对小鼠纹状体细胞外尿嘧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四种成瘾性药物急性应用均能够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小鼠纹状体细胞外尿嘧啶的含量。 为了鉴别尿嘧啶的变化是否与成瘾性药物引起的兴奋或抑制作用有关,本研究分别考察了透析灌流给予海人藻酸(KA)和高浓度钾离子引起的纹状体细胞去极化,以及腹腔注射镇静催眠药物地西泮和水合氯醛对小鼠纹状体细胞外尿嘧啶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KA和高浓度钾离子使尿嘧啶水平增高,地西泮引起尿嘧啶水平降低,水合氯醛对其无明显影响。提示上述成瘾性药物引起的纹状体细胞外尿嘧啶含量变化与其对中枢的兴奋或抑制作用无关。 接下来本文考察了μ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和/或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对吗啡、甲基苯丙胺降低小鼠纹状体尿嘧啶含量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纳洛酮和MK-801可分别拮抗吗啡引起的尿嘧啶水平降低;MK-801能够阻断甲基苯丙胺的这种作用。提示吗啡对尿嘧啶的下调作用与μ受体和NMDA受体有关;甲基苯丙胺引起尿嘧啶含量下降与NMDA受体有关。 随后本论文进一步考察以上所有药物对小鼠纹状体总RNA含量的影响,结果提示,乙醇、甲基苯丙胺、吗啡和尼古丁对小鼠纹状体细胞外尿嘧啶释放的影响与细胞内总RNA的含量变化存在相关性。 综上所述,成瘾性药物可调节纹状体细胞外尿嘧啶的释放以及细胞内总RNA的表达,且这种调节可能是通过其相关受体实现的。提示尿嘧啶与成瘾性药物的中枢作用相关,且尿嘧啶有成为探索成瘾机制新指标的潜质,而其与成瘾性药物作用的相关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 王天琳
学科专业 药理学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单位 沈阳药科大学
导师姓名 吴春福
学位年度 2009
http://so.med.wanfangdata.com.cn/ViewHTML/DegreePaper_Y1496185.aspx
胶质细胞与药物成瘾
暨南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
Gial cells and drug addiction
Department of Anatomy; Medical Colleg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http://202.116.1.166/zrb/CN/abstract/abstract24.shtml#
摘要 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和复发性脑病。传统的观念认为胶质细胞在药物成瘾中仅起辅助作用。目前发现胶质细胞上存在众多的神经递质受体和转运体,且能分泌多种氨基酸、多肽、神经营养因子及炎症因子,对神经递质的代谢、神经冲动的传导以及突触的调节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且胶质细胞在药物成瘾中发生极大变化。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在药物成瘾中的变化、作用以及机制作一综述,以对药物成瘾的机制有新的认识。 潘三强. 胶质细胞与药物成瘾[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1, 32(6): 562-566.
PAN San-Qiang. Gial cells and drug addiction[J].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Medicine Edition, 2011, 32(6): 562-566.
News and Views
Nature 454, 172-173 (10 July 2008) | doi:10.1038/454172a; Published online 9 July 2008
Article Links
Tres Cantos Open Lab Foundation: Proposals for Neglected Diseases Research
oDeadline: Oct 29 2012
· Cancer: An unexpected addiction
John D. Shaughnessy1
Abstract
Both oncogenes and normal genes can media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ancer. What used to separate their effects was cancer's dependence on, or 'addiction' to, oncogenes but not normal genes. Not any more.
A central tenet of cancer is that it arises from a single cell through progressive acquisition of genetic mutations that lead to the activation of oncogenes (cancer-promoting genes) and/or inactivation of tumour-suppressor genes. Cancer's 'addiction' to oncogenes is sometimes so strong that even brief inactivation of a single oncogene can cause remission in model systems1,2, implying that oncogenes are the 'Achilles' heel' of cancers3.
1 John D. Shaughnessy is at the Myeloma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Therapy, University of Arkansas for Medical Sciences, Little Rock, Arkansas 72205, USA.
Email: shaughnessyjohn@uams.edu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4/n7201/full/454172a.html
Science.2002 Jul 5;297(5578):63-4.
Cancer. Addiction to oncogenes--the Achilles heal of cancer.
Weinstein IB. Source
Herbert Irving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Y 10032, USA. weinstei@cancercenter.columbia.edu
Comment on
Sustained loss of a neoplastic phenotype by brief inactivation of MYC.
[Science. 2002]PMID:12098689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SIGNAL REWIRING AND ADDICTION IN CANCER
·
Angel R. Nebreda (IRB Barcelona) and Tony Hunter (The Salk Institute, USA)
Barcelona, Spain. 19-21 September, 2011
Signaling pathways are often rewir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malignant cell transformation to perform new function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uncontrolled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ve capacity of cancer cells. Interestingly, signal rewiring is 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another aspect of cancer cell biology termed addiction, in which cancer cells become dependent on particular signaling pathways for viability and/or proliferation. Of note, proteins that perform key functions in cancer cell homeostasis are not necessarily targeted by the original mutations responsible for cell transformati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signal rewiring and addiction in tumor cells are being actively investigated. It is likely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processes will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his conference brings together key experts in the fields of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oncology to discuss current ideas and future avenues of research on the logic of signaling networks in cancer cells.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will be kept to a minimum to facilitate ample discussion and interactions in a relaxing atmosphere.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5-5-1 20:06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